第二节最近3-5年中国煤炭行业经济指标分析
一、赢利性
二、成长速度
三、附加值的提升空间
四、进入壁垒/退出机制
五、风险性
六、行业周期
七、竞争激烈程度指标
八、当前行业发展所属周期阶段的判断
第三节关联产业发展
第二章应用领域及行业供需分析
第一节煤炭市场需求分析
一、需求市场
二、客户结构
三、需求的地区差异
第二节供给分析
第三节供求平衡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行业的需求预测
二、行业的供应预测
三、供求平衡分析
四、供求平衡预测
第四节煤炭市场价格走势分析
第三章2009-2011年煤炭行业需求预测
第一节2009-2011年煤炭领域需求量预测
第二节2009-2011年煤炭领域需求产品(服务)功能预测
第三节2009-2011年煤炭领域需求产品(服务)市场格局预测
第二部分市场竞争与企业分析
第四章主要煤炭企业的排名与产业结构分析
第一节煤炭行业企业排名分析
第二节产业结构分析
一、市场细分充分程度的分析
二、各细分市场领先企业排名
三、各细分市场占总市场的结构比例
四、领先企业的结构分析(所有制结构)
第三节产业价值链条的结构分析及产业链条的整体竞争优势分析
一、产业价值链条的构成二、产业链条的竞争优势与劣势分析
第四节产业结构发展预测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政府产业指导政策分析(投资政策、外资政策、限制性政策等)
二、产业结构调整中消费者需求的引导因素
三、中国煤炭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市场定位
第五章煤炭行业投资方向
第一节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分析
第二节产业发展的空白点分析
第三节投资回报率比较高的投资方向
第四节新进入者应注意的障碍因素
第五节营销分析与营销模式推荐
一、渠道构成二、销售贡献比率
三、覆盖率
四、销售渠道效果
五、价值流程结构
2016年全国煤炭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2016年,国家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煤炭供给得到有效控制,价格逐步企稳回暖。进入下半年,受全社会用电量增长、以及来水减少、公路治超、铁路运输紧张、迎峰度冬使用户补库意愿提高和社会资金炒作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煤炭价格快速上涨。面对煤炭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多策并举,及时出台先进产能释放措施,稳定市场供给。12月份以来,煤炭市场平稳运行,价格稳中有降。
一、产量
煤炭运销协会快报数据显示,12月份全国原煤产量完成32000万吨,同比下降4.5%;其中国有重点煤矿产量完成1.48亿吨,同比减少1900万吨,下降11.3%;环比增加126万吨,增长0.9%。
2016年全年累计原煤产量345000万吨,同比下降5.5%,降幅比2015年全年扩大0.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重点煤矿产量累计完成16.6亿吨,同比减少2.2亿吨,下降11.6%。
2016年,山西省煤炭产量8.32亿吨,同比减少1.43亿吨,减幅14.7%。2016年陕西省累计生产原煤51151.37万吨,同比减少1494.61万吨,下降2.84%。
12月份山东省煤矿生产原煤1031.5万吨(调度数),比上月的1097.7万吨减少66.2万吨,下降6.03%。比同期减少208万吨,下降16.78%。2016年全年,全省煤矿生产原煤12860.9万吨(调度数),比同期的14500.7万吨减少1639.8万吨,下降11.31%。其中,省属煤矿原煤产量9899.7万吨,同比减产885.7万吨;市县属煤矿原煤产量2961.2万吨,同比减产754.1万吨。
2016年全年,河南省煤矿共生产原煤10846.64万吨,同比减少1955.08万吨,下降15.27%。其中,骨干煤矿企业原煤产量10108.83万吨,同比减少1981.58万吨,下降16.39%。地方煤矿原煤产量为737.81万吨,同比增加26.5万吨,增长3.73%。
二、销量
煤炭运销协会快报数据显示,12月份全国煤炭销量完成30300万吨,同比增加500万吨,增长1.68%;其中,国有重点煤矿煤炭销量完成1.38亿吨,同比减少830万吨,下降5.7%。
2016年全年全国煤炭销量累计完成327000万吨,同比减少24000万吨,下降6.9%;其中,国有重点煤矿累计煤炭销量完成15.25亿吨,同比减少7800万吨,下降4.9%。
三、运量
铁路运量:12月份全国铁路煤炭发送量完成1.84亿吨,同比增加957万吨,增长5.5%;其中,电煤发送量完成1.29亿吨,同比减少653万吨,下降4.8%。
2016年全年累计完成19亿吨,同比减少9389万吨,下降4.7%。电煤累计发送量完成13.44亿吨,同比减少3815万吨,下降2.8%。
铁路装车:12月份,国家铁路煤炭日均装车完成60237车,环比增加2056车,增长3.5%,同比增加3964车,增长7%;其中电煤装车为37073车,同比增加373车,增长1.0%。
主要运煤通道煤炭发运量:中国煤炭资源网数据显示,2016年12月,公司核心经营资产大秦线完成货物运输量3841万吨,同比增加16.68%。较上月增加82万吨,增长2.18%。12月份日均运量124万吨,较11月份的125万吨减少1万吨。大秦线日均开行重车85.1列,其中:日均开行2万吨列车58.5列。1-12月,大秦线累计完成货物运输量35125万吨,同比减少11.52%。
主要港口煤炭发运情况:12月份,全国主要港口发运煤炭5714万吨,同比基本持平。2016年全年累计发运煤炭6.44亿吨,同比基本持平。其中内贸煤炭发运完成6.35亿吨,同比下降0.5%,外贸煤炭发运完成819万吨,同比增长57.1%。
12月份,秦皇岛港煤炭吞吐量1918万吨,环比增加271万吨,增长16.5%;同比减少7万吨,下降0.4%。日均进港煤炭63.1万吨,环比增加1.0万吨,增长1.6%,同比增加9.5万吨,增长17.7%;日均出港煤炭61.3万吨,环比增加6.4万吨,增长11.7%,同比减少0.9万吨,下降1.4%。
四、库存
中国煤炭资源网数据显示,截止12月31日,全国重点发电企业日均供煤368.8万吨,较上月减少35万吨,下降8.67%;日均耗煤416.4万吨,较上月增加50.4万吨,增长13.77%。电厂存煤6545.9万吨,比上月末减少440万吨,下降6.3%。存煤可用16天,较上月减少4天。
运销协会数据快报显示,12月末,煤炭企业库存为9300万吨,环比减少230万吨,下降2.45%;同比减少3400万吨,下降27%。
五、进出口
12月份,全国煤炭进口2684万吨,环比减少13万吨,下降0.48%,同比增加920万吨,增长52%。2016年全年累计进口煤炭2.56亿吨,同比增加5145万吨,增长25.2%。
12月份,我国出口煤炭76万吨,同比增加32.1万吨,增长73%,2016年全年累计出口878万吨,同比增长344万吨,增长64.5%。
从主要出口企业来看,神华集团2016年全年累计出口306.7万吨,同比增加188.5万吨,增长159%;中煤集团累计出口317万吨,同比增加65万吨,增长25.8%。
六、固定资产投资
2016年全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固定资产投资为3038亿元,同比下降24.2%,降幅较上月增加1个百分点。2016年1-12月,民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固定资产投资为1864亿元,同比下降18.3%,降幅较上月增加1.8个百分点。2016年不论是全国还是民间,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投资均持续下降,且降幅较2015年有所扩大。
河南省煤炭行业经济运行现状
调研报告
(2015年9月)
————河南煤炭人
一、煤炭工业基本情况
河南是全国重要产煤省份和国家规划的14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着力培育发展大型现代化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基本形成了以省骨干煤炭企业(河南能源化工、平煤神马、郑煤、神火、省煤层气)为主的生产格局。目前,全省共有矿井470处,年生产能力2.1亿吨。其中,省骨干煤炭企业所属矿井394处、年生产能力1.85亿吨,地方矿井76处、年生产能力0.25亿吨。
去年以来,全国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煤炭价格持续下滑,我省受西部低成本煤炭冲击影响,煤炭形势比全国其它区域更加严峻,煤炭行业出现了“三降三升”现象,即产量降、销量降、价格降,库存升、应收煤炭货款升、亏损额升。2014年,全省煤炭产量1.35亿吨,同比下降11.6%;煤炭销量1.41亿吨,同比下降12.8%;商品煤平均售价(不含税)362.2元/吨,同比下降16.7%;年底煤炭库存305.4万吨,同比增加85.4万吨;应收煤炭货款67.2亿元,同比增加53%;亏损15.1亿元,2013年盈利19.2亿元。今年1—6月份,煤炭产量6171万吨,同比下降13.4%;煤炭销量6295万吨,同比下降9.8%;商品煤平均售价(不含税)300元/吨,同比下降22.4%;煤炭库存384.8万吨,同比增加32.9万吨;应收煤炭货款112.5亿元,同比增加31.6%;累计亏损35.63亿元,去年同期仅亏损168.84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停产限产矿井增多,职工稳定压力大。受资源枯竭、煤质差、经营亏损等因素影响,省骨干煤炭企业直管矿井已停产18处(其中,河南能源化工集团7处、平煤神马集团6处、郑煤集团5处),减少产能1000万吨,涉及职工2.5万人。省骨干煤炭企业减发欠发工资日趋严重,上半年累计欠发工资5.2亿元。郑煤集团上半年职工人均收入2.1万元,月均3580元,同比下降23%,部分单位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出现欠发工资现象,矿区安全稳定压力巨大。
(三)资金压力持续增大。由于煤炭价格持续下跌,企业营2运资金缺口较大。截至6月底,三大煤业集团银行贷款余额1870亿元(其中,河南能源1225亿元、平煤神马527亿元、郑煤集团118亿元),同比增加178亿元(去年同期1692亿元,其中,河南能源1175亿元、平煤神马397亿元、郑煤集团120亿元),企业严重依赖外部融资,还款及续贷压力巨大,如若金融机构抽贷压贷不续贷,企业资金链断裂,将严重影响煤矿安全生产及矿区社会稳定。
(四)兼并重组遗留问题亟待解决。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资金投入大。自2010年兼并重组以来,省骨干煤炭企业已累计投入资金220亿(其中,银行贷款约162亿,累计支付利息近30亿),预计还需技改投入55.6亿元。二是我省兼并重组煤矿大部分处于停产状态,维护费用高,关闭退出难度大。三是涉法涉诉案件增多。截止目前,兼并重组涉法涉诉案件已达305件,涉案标的额6.2亿元。从已经生效的判决看,大多是将本应由原矿主承担的责任判由省骨干煤炭企业承担责任或连带责任,赔偿金额已近1亿元。
三、措施和建议
(二)继续做好煤电互保工作。一是坚持省内电煤采购与发电基础电量挂钩制度,实施电煤点对点保供,确保兑现2015年电煤购销合同。二是电煤货款结算周期不得超过上网电费结算周期,银行承兑汇票比例控制在30%以内。三是新上燃煤电厂项目必须有省骨干煤炭企业作为重要股东参股作为核准条件。四是对已经核准但尚未竣工的燃煤电厂项目,把与省骨干煤炭企业签订长期煤炭供应协议或增加省骨干煤炭企业为重要股东作为竣工验收条件;推动省内现役燃煤电厂通过增资扩股、股权臵换等方式,与省骨干煤炭企业资产重组,实现一体化发展。
(三)减轻企业税费负担。一是尽快出台涉煤收费负面清单,并向社会公布,坚决取缔各种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二是煤炭企业缴纳的资源价款,可专项用于支持煤炭企业解决兼并重组小煤矿的政策性补贴、贷款贴息和安全技术升级改造项目,或允许转增为煤炭企业国家资本金。三是尽快修订完善《河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暂停提取煤炭开采企业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已提取的保证金应集中存储。
(四)妥善解决兼并重组遗留问题。一是对于安全条件差、无投资价值的煤矿,由地方政府协调,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尽快予以关闭退出。二是对于安全生产有保障、恢复生产有效益、资源禀赋条件好的煤矿,经地方政府验收合格后,尽快恢复生产。三是对于各类涉法涉诉煤矿,各级法院要严格按照《公司法》、《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在确保兼并重组双方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妥善处臵涉法涉诉问题,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五)切实做好停产关闭矿井人员安置工作。建议参照国家关于矿山破产工作的有关规定,制定我省停产关闭矿井补助政策,做好职工分流安臵工作。对年满30年工龄或距按规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人员可提前办理退休手续,对符合失业保险稳岗补贴政策的单位给予稳岗补贴,对历史拖欠的原破产单位基本养老金、伤残补助金、职工医药费等由省财政予以补足。
2015年中国煤炭行业运行情况报告
2015年,受煤炭需求大幅下降、国内产能严重过剩及进口煤总量依然较大等的影响,全国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的问题突出,库存居高不下,价格大幅下滑,行业效益持续下降,亏损面进一步扩大,货款拖欠增加,企业资金紧张、经营困难,煤炭经济下行的形势更加严峻。2016年,煤炭市场面临的外部环境仍然十分严峻,煤炭需求可能还将有所下降,国内产能释放和进口煤保持高位的压力仍在加大,市场供大于求矛盾还将十分突出。
一、2015年煤炭经济运行情况
1、煤炭产量。根据国家统计数据,2015年全国原煤产量37.5亿吨,下降3.3%。
2、煤炭进出口。2015年全年共进口煤炭2.04亿吨,同比下降29.9%;出口533万吨,同比下降7.1%;净进口1.99亿吨,同比减少8700万吨,下降30.4%。
3、煤炭运输。全国铁路发运煤炭20亿吨,同比下降12.6%;主要港口发运煤炭6.44亿吨,同比下降5.5%。
4、煤炭库存。到2015年末,全社会存煤已持续48个月超过3亿吨,煤炭企业存煤1.01亿吨,比年初增加1443万吨,增长16.7%。重点发电企业存煤7358万吨,比年初减少2100万吨,下降22.2%,可用20天。
5、煤炭价格。2015年末,中国煤炭价格指数125.1点,比
年初下降12.7点,降幅9.2%。秦皇岛港5500大卡市场动力煤平仓均价370元/吨,比年初降低155元/吨,下降29.5%,已跌至2004年水平。炼焦煤价格比年初下降约220元/吨。
6、煤炭投资。2015年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4008亿元,同比下降14.4%,其中民间投资2281亿元,下降12.2%。
7、行业效益。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4994.9亿元,同比下降14.8%;企业利润额440.8亿元,同比下降65.0%。协会统计的90家大型煤炭企业(产量占全国的68.7%)合计利润21.9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574.1亿元,下降96.3%。
二、煤炭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1、市场供需严重失衡。一方面,受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变化、生态环境约束等因素影响,2012年以来煤炭需求增速放缓,2014年煤炭需求减少2.9%,2015年预计下降4%左右;另一方面,近10年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目前现有生产能力40亿吨左右,在建规模11亿吨。与煤炭消费需求相比,煤炭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与此同时,煤炭进口继续保持高位,进口煤炭价格仍具有较大竞争力。
2、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依然突出,生产集中度低、人均效率低、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煤炭安全开发、洁净生产、深度加工仍面临诸多问题。
3、体制机制约束。行业管理弱化,企业管理粗放,税费负担重,社会职能分离难,退出机制不完善,制约煤炭行业健康发展的瓶颈依然存在。
三、煤炭行业脱困升级取得积极进展。
行业脱困升级进入了新的阶段。
四、煤炭行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我国煤炭工业已经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为煤炭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集约化利用将成为发展的主旋律,全行业要围绕“控制总量,优化布局;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淘汰落后,消化过剩;调整结构,促进转型;提高质量、提高效益”的总体思路,创新发展理念,推动行业发展由数量、速度、粗放型向质量、效益、集约型增长转变,由煤炭生产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提升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着力推动行业发展理念创新。创新发展理念核心是要牢固树立市场经济理念,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强化市场意识和市场竞争理念,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活力,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促进行业发展由依靠政府和政策支持向依靠创新和市场竞争转变。
2、着力推进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要优化资源开发布局,严格控制煤炭总量;根据市场需求,控制煤矿新建规模;建立煤矿退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消化过剩产能,优化煤炭生产结构;支持建设大型坑口电厂,促进煤电联营和煤电一体化发展;支持现代煤炭物流、煤炭金融等新兴产业发展;鼓励煤炭上下游协调发展,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推动煤炭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催生
新的增长点,促进发展方式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3、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发展。以推动煤炭消费、供给和技术革命为目标,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围绕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集约化利用,推进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建设,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加强行业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推进煤炭行业两化深度融合,促进行业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两化融合、人才技术密集型转变。
4、着力推动生态文明矿山建设。推广应用绿色开采和清洁生产技术,控制和减少地表损害,以最小的生态扰动获取最大资源收益;鼓励原煤全部入选,支持煤炭分级分质利用,促进行业发展由生产、销售原煤向销售商品煤、洁净煤转变。加快煤层气开发利用,推动煤矸石、粉煤灰、矿井水等二次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大矿区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力度,构建资源、环境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5、着力推进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科学规划现代煤化工产业布局,总结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等示范工程取得的经验,深入研究煤质与气化炉的适用性,开展低阶煤提质、煤炭气化、新型催化剂等关键技术攻关,提高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序建设一批大型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等示范项目,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进程,加大煤炭转化力度,推动煤炭由燃料向原料与燃料并重转变,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6、着力推进煤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关键部件研发,攻克核心技术,增强大型成套装备制造能力和产品的可靠性;注重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提高煤炭装备智能化水平,推进煤机装备的数字化控制、自动化生产和远程操作能力;健全产业配套体系,促进全产业链整体升级,提高我国煤机装备制造能力,促进煤炭行业向现代化、信息化发展。
7、着力推进市场体系建设。运用现代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推动煤炭交易数据平台建设,完善煤炭市场交易规则,建立煤炭市场信息服务和监测预警新机制,构建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煤炭交易市场体系;创新企业商业模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行业发展由不完全市场向完全市场化转变,实现煤炭企业由单纯提供煤炭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促进煤炭价值链由低端向高端转变。
8、着力推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建立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大安全投入力度,加强煤矿瓦斯、水害、冲击地压等重大灾害治理,提高煤矿安全生产保障能力,落实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健全职业安全健康监管体系,提升煤矿职业健康保障水平,实现煤矿安全管理从大幅降低安全生产事故向提高职业健康保障程度转变。
产能不仅要在量上做减法,还要在调结构上下功夫,要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淘汰不安全产能,淘汰产品不符合市场需要的产能,更加注重绿色、高效、安全开采,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降成本,就是要通过科技创新,在提高煤矿开采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同时,实现减人提效;更加注重煤矿合理设计,简化工艺,实现集中集约开采;补短板,运用“互联网+”,推动煤炭产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创新企业商业模式,增强安全保障能力,拓宽煤炭新的利用领域,努力实现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