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汪金宁褚方樵张健
给单级活性炭装置改造升级、对活性炭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在江苏省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南京经开区),有涉气工业企业百余家,如何进一步削减废气排放总量?
据了解,运用科技创新手段,各家企业纷纷在活性炭的应用上谋新策、出实招。
“精打细算”用好活性炭
提高活性炭处理效率减少废活性炭产生
在单级活性炭装置前增设一套双级冷凝器,通过降低温度从而降低饱和蒸汽压,使气态污染物冷凝液化从废气中分离。“这样的升级有利于后续活性炭吸附处理,提高废气处理效率。”爱尔集新能源(南京)有限公司安环部部长许虎说。
“随着环保法规日益严格,公司原来的单一活性炭吸附塔装置已经无法满足环保要求。”站在庞大的活性炭吸附塔前,交错的管道里废气的过滤与置换不曾停止。对许虎来说,环保法规的升级倒逼管理升级,此外,还有不得不面对的成本问题。
“活性炭购置、更换、处理费用高昂,而且稳定性差,易造成超标排放,同时,废活性炭属于危险废弃物。”如何减少废活性炭的产生,将每一块活性炭的效用都发挥到实处,企业要算一笔“活性炭账”。
通过前期调研、方案比选,爱尔集新能源(南京)有限公司最终选择在楼顶密集吸附塔区域,新增两级喷淋塔与其并联。“通过二级喷淋塔,含VOCs废气与喷淋塔内氢氧化钠反应,生成醇类物质,溶于水,较重污染物沉入底部,较轻污染物浮于循环水表面,大大提高了活性炭的处理效率。”
“废气减少了、危废减少了,效能提高了,我们的环保措施带来了‘看得见’的红利。”据统计,全厂4套二级喷淋塔全年可减少50吨废活性炭的产生,除此之外,节约的更换费用更是一笔可观的数字。“精打细算”带来的“绿色红利”,提升了企业的信心和热情。
黑科技赋能“智能预警”
智能联动,污染治理设施与活性炭治理设施同步互锁启动
“要安全,要节能,我们通过温度、压差等多项数据的变化进行智能化管控、常态化台账管理,定期更换活性炭,压差报警提醒提供更多一重保障,让安全可靠、可见。”周金贵对这套设备有信心,更对未来的环保工作发展有信心。
《口袋书》成为“环保管家”
这些知识是企业看得懂、记得住、用得着的
“南京经开区有涉气工业企业百余家,其中在活性炭‘码上换’平台上登记使用活性炭吸附设施处理废气的企业达80余家,涉活性炭设施近300套。”南京经开区管理委员会环境保护局(以下简称南京经开区环保局)污防科科长罗昌银报出一连串数字。对如何提高企业绿色发展效能的命题,每天奔走于企业的他盯上了“活性炭”这个小切口。
从VOCs的二级处理工艺到活性炭的更换与工艺设计,小小《口袋书》里,对于活性炭的介绍一应俱全。“这本《口袋书》是我们通过前期对企业的实地调研,联系南京市生态环境科学保护研究院(以下简称南京市环科院)的专家,汇编而成的,要确保这些知识成为企业看得懂、记得住、用得着的。”南京市环科院高级工程师李洁就是编制《口袋书》的智囊团成员之一。“活性炭随处可见,企业用好活性炭对绿色发展有更大的功效。南京市环科院通过专业、科学的视角,将活性炭使用过程中所需的专业知识整理在册,企业可以通过这本《口袋书》了解清楚,使用明白,让活性炭在废气处理上发挥大功效。”
“码上换”平台督促企业规范运行治理设施
形成全市活性炭设施“一张图”
据了解,南京经开区实施活性炭规范管理,是南京市全面加强活性炭设施管理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市活性炭吸附设施总数超过5000套,广泛应用在石化化工、表面涂装、包装印刷、汽车维修、实验室、油品储运销等行业,是全市VOCs治理设施的“主力军”。
近年来,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在国内首创“码上换”管理平台,对全市活性炭吸附设施逐个张贴二维码,以二维码为载体,实行“一设施一码”清单化管理,设置运行状态“红绿灯”,形成全市活性炭设施“一张图”。
一系列“组合拳”的实施,有效提升了企业运行维护活性炭设施的积极性和规范性。截至目前,南京全市纳入平台的活性炭吸附设施已从平台建设初期的2000余套增加至5000余套,基本实现了“应纳尽纳、应管尽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