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过与实际生活,生产联系感受化学在改造世界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2、能复述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含义及基本特征,会判断常见的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3、认识化学的两面*,初步树立绿*化学观。
自主探究: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仔细观察教室中的各种物品,包括我们的学习用品、衣着穿戴,哪些是由天然材料制成的,哪些是由合成材料制成的?
教室的物品有:
其中由天然材料制成的有:
由合成材料制成的有:
通过观察和统计你有什么感想:
二、观察化学变化
生活中有很多变化,试比较下面变化的区别:
1、凉水烧成热水2、木炭燃烧变成灰烬3、布料做成衣服
4、葡萄酿成酒5、水结*6、铁矿石炼成钢铁
7、酒精挥发8、矿石粉碎
将这些变化分类:
你这样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归纳总结:1、是物理变化或是化学变化
2、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实验探究:完成以下实验
1、点燃镁条,观察现象。
2、在试管里加少量的*氧化*溶液,加几滴*酞试液观察现象。
3、将一粒锌放入试管中,加入1~2毫升稀盐*,观察现象。
回答问题:
1、这些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理由是什么?
2、这些变化伴随着什么现象?4、取3~4毫升硫*铜溶液于一试管中,用滴管滴加4~5滴*氧化*溶液,观察现象。
结论: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化学变化的过程常常伴随着什么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些现象来推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化学变化有生成,而物理变化只是物质在、发生了变化。
3、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伴随着的变化,这种变化经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放出和吸收。
4、人类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或。
化学造福着人类,然而化学对环境的污染也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威胁,治理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社会倡导绿*化学。阅读课本“多识一点”后总结什么是绿*化学?
我的收获:
1、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绝大多数物品是由人造材料制成的,而这些材料都是通过变化制得的。
2、物质的变化一般分为两大类:变化和变化。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的现象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3、绿*化学的理念是。
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教学重点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溶解度概念的形成。
教学程序
(设问)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化*呢物质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提出的问题。
(过渡)一定量的水中究竟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溶质呢我们还是让事实说话。
(引导实验)活动探究一
学生分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交流发表观察所得:
第一次的5g*化*都溶解了;第二次的5g*化*不能全部溶解;加入5ml水后*化*又溶解了。观察交流用**钾代替*化*后的现象。
(继续实验)用**钾代替*化*再进行上述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
(小结)说明在—定量的溶剂里是无法无限度的溶解某种溶质的。而随着外界条件(温度、溶剂的量等)的改变,情况就会发生变化。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反之则是不饱和溶液。
(引导分析)在这个实验中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从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引起溶解情况发生的改变上来分析。)
(小结)“饱和”与“不饱和”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条件下他们是可以互相转变的。只有在指明“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媒体播放)海水晒盐的过程。观看、思考海水晒盐的原理。
回忆刚做的实验,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互相转换的方法。(讨论)在上面的活动与探究中,用的水都是20ml,其中溶解*化*和**钾的质量是否相同
(分析、讨论)由此可见,当要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情况时,最好要注意什么除此之外,还要附加什么条件
(设问)用一杯水和一盆水来分别溶解糖和食盐,你能判断糖和食盐谁溶解得多吗
(小结)我们把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溶解度。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得出初步结论:室温下,水中溶解的二者的量差不多,但温度升高时,水中溶解的**钾就多得多了。
讨论分析。交流汇报:要在一定温度下,还要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才能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情况根据分析,理解概念。讨论分析:
理解四要素是缺一不可的。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理解溶解度和溶解*的关系。
阅读教材,理解溶解*是用来粗略表示溶解情况的。
理解绝对不溶的物质是没有的。
(讲解)我们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测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读表)p表。
(讨论)(投影)1.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2.从绘制的溶解度曲线上查出上述几种物质在℃和℃时的溶解度。
3.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小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见板书设计)
理解表格中各数据的含义。
根据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横坐标为温度,纵坐标为溶解度。
结合自己所画溶解度曲线,讨论、分析问题,并交流汇报。
(过渡)前面我们所讲的都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讨论)
2.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和压强。
(讨论)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理解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什么。
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分析,想出办法。
(小结)学完本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吗
当堂练习,反馈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
复习: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人某种溶质,
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饱和溶液。
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换:
二、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溶解度四要素:一定温度下100g水中
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
3.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1)溶解度的三种情况:
a.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
b.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
c.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
(2)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4.气体溶解度: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温度和压强。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了有关鲁教版九年级化学课件,供大家参考。
一、教材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的*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新课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提起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他们通过观察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猜想。接着我会肯定他们的猜想,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会通过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说明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直接观察到分子、原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进步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接下来我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
2.分子的*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首先通过1滴水中分子数目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
接着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那么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之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是存在空隙的。我会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关系,通过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判断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
接下来是分子的第三个*质,我会通过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首先根据生活中衣服晒干、酒精蒸发等现象提问学生“分子还具有什么*质”引发学生猜想,接下来我会通过氨分子扩散现象来检验学生的猜想。
接下来补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几分钟菜就可以变咸,腌萝卜需要很多天,引发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最终得到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
环节三:巩固提升
环节四:小结作业
最后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并思考,从分子的角度来说,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下节课的知识做好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根据我的板书设计学生很明显能看出来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哪些,并且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抓住要领。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a常识*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质和化学*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和积极*。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匙,胆*,碱式碳*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澄清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第三章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质外还有哪些*质?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师讲解观察实验的方法。
学习化学必须重视实验,注意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积极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观察实验现象的程序:
投影:变化前:物质的颜*、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状态、气味。
描述实验时应注意语言清晰、准确,只说现象不说结论。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状态、并列表记录。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实验2]胆*的研碎
实验编号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发生的现象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1
液态的水
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璃
又凝结成液体液态的水
2蓝*块状的胆*块状固体被粉碎蓝*粉末状的胆*
[实验3]镁带的燃烧
[实验4]加热碱式碳*铜
3银白*的镁带
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同时
发出耀眼的白光白*氧化镁粉末
4绿*粉末状的
碱式碳*铜
加热后,绿*粉末变成黑*,
管壁出现小水滴,石灰水变
浑浊三种其他物质:氧
化铜(黑*)、水、二氧化碳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1、2这两个实验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依据。
3、4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板书: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讨论]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联系?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5页习题1、2。
[讨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d、物理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解答此类题要熟悉下列要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等发生
变化放热、发光、变*、生成气体、生成沉淀
等等
实例*→水→水蒸气,汽油挥发,
木材制成桌椅铁生锈、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食物腐烂
根本区别
(判断依据)是否生成其他物质
关系
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三、物理*质和化学*质
通过四个实验,我们知道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能凝结成小水滴,胆*是蓝*的晶体,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碱式碳*铜受热能转化成三种物质,这些都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即物质的*质,引出物理*质和化学*质的概念。
[讲述]物质的*质,无论是物理*质还是化学*质均指物质的特有属*,物质不同,其*质也不同。下表有助区别两种概念。
[投影]
物理*质化学*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质
*质确定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质内容
颜*、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挥发*等可燃*、还原*、氧化*、稳定*等
[讨论]
1、下列哪种*质属于化学*质?()
a.导电*b.挥发*c.可燃*d.溶解*
2、下列各组物质能根据在水中的溶解*区别开的一组是()
a.豆油和汽油b.水和酒精c.铁块和铝块d.面粉和白糖
3、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质?哪些是化学*质?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无味的液体;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木棒受力折断。
[小结]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质的区别。
我们应把握住一点,即变化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而*质是物质内在的属*,有时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其表现出来,而有时只需用感观和仪器感知测量即可。
四、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内容,讨论: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了解化学工业的过去和现状。
五、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小结]注意学习化学的方法(抓好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四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学实验。
预习指导: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画出不懂的问题。
听讲:边听、边观察、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
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复习课本1-4页,画出概念和记忆要点
板书设计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课件:《分子和原子》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欢迎大家的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