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石家庄市玉米贸易商王磊表示,正常情况下,国产玉米市场呈现产不足需格局,要想满足国内玉米市场需求,一是要靠国产小麦、库存陈化稻谷进入饲料原料市场;二是要靠大量进口玉米及其替代品高粱、大麦、木薯粉等;三是要靠限制玉米深加工业的产能;四是要靠下游养殖业、饲料加工业需求下降。因此,影响国内玉米价格涨跌的因素较多。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预计稳定在4420万公顷左右,其中今年新季国产玉米总产量在2.97亿吨左右。目前,国产玉米总产量出现增长主要受益于种植面积稳中有升、单产提高。
政策性利多因素将长期支撑玉米价格
据记者了解,今年9月下旬,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公布2025—2026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的通知”。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最低收购价水平改为两年一定。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市场价格和产业发展等因素,经国务院批准,2025年和2026年当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每50公斤119元,如生产成本等发生较大变化,另行按程序调整。各地要引导农民合理种植,加强田间管理,促进小麦稳产提质增效。
河南延津县小麦贸易商李建文表示,与2024年相比,2025年和2026年最低收购价提高1分/斤,连续5年上涨。目前,国内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价格相对较低,多数农民担心粮食价格还会进一步下滑。此时,国家适时出台2025年和2026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有利于小麦、玉米价格企稳。
另据记者了解,为了稳定国内大宗粮食价格,保护农民收益,国有大型粮食收储企业等纷纷入市收购新季小麦、玉米,东北等地各类政策性玉米收购入库工作有序展开,河南也开展了贸易与临储性质的玉米收购,对玉米价格回升较为有利。
贸易商等市场主体谨慎看待玉米涨价
黑龙江五大连池市盈峰粮食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柴印峰告诉记者,从黑河及周边地区玉米市场情况来看,基层新产玉米库存数量较少,主要原因是当地分布着众多建制性农场,玉米收获均是“直收粒”,上市快、收购期短,而其它地区就不同了,农民手中还有大量“地趴粮”存在,估计11月底或年底前将大量上市。
柴印峰认为,辽宁、吉林等地玉米刚刚收获完毕,即将大量集中上市,未来会决定东北新产玉米价格高低。目前,黑龙江各地玉米市场情况存在差别,部分地区潮粮上市量减少,导致收购价变化快、易涨难跌。不过,从东北地区“烘干塔”“深加工”和贸易商等市场主体的心理来看,当下市场情绪不是十分稳定,部分市场主体面对玉米价格上涨较为谨慎。究其原因,近两年国内玉米收获后价格均出现下行,让贸易商等市场主体吃了不少亏,今年在新季玉米上市旺季,部分市场主体明显不敢介入,持观望态度。
目前,内地如河南、河北、山东、陕西等地冬小麦播种工作已完成,广大农民已经可以腾出手来出售玉米,加上内地近期多晴好天气,预计新产玉米上市量将不断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