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煤老大”或“煤炭第一大省”,很多人会想到山西。然而,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今年1至11月,山西原煤产量为115984.6万吨,而内蒙古的原煤产量达到了117846.6万吨。今年以来,内蒙古原煤月度累计产量一直领先于山西,位居全国第一。因此,今年内蒙古有望成为全国煤炭产量最高的省份。
煤炭行业的周期性变化对主产区经济影响巨大,在行业上行期表现亮眼,而在下行期则面临困境。山西和内蒙古之间此消彼长的变化反映了煤炭工业的周期性波动,也显示了两地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愿望。
山西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工业基地,长期以来煤炭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以上,煤炭工业在山西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今年山西的原煤产量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增速为-7.3%,而内蒙古保持正增长,增速为5.2%。1至11月,内蒙古比山西多产1862万吨。不出意外的话,内蒙古将继续领先到年底,结束山西连续四年的第一位置。
山西煤炭产量下降与煤炭市场行情不佳有关。业内人士表示,山西煤炭产量减少主要受安全监管加强和煤炭价格下调的影响。随着煤炭价格持续下跌,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市场都有减产计划。《2023年山西省煤炭增产保供工作方案》提出力争全省原煤产量达到13.65亿吨以上,而实际产量为13.78亿吨。《2024年山西省煤炭稳产稳供工作方案》则提出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2024年煤炭产量稳定在13亿吨左右。这意味着今年山西煤炭计划产量可能将减产7000多万吨。据统计,2023年1至11月,山西原煤产量为124609.9万吨,相比去年同期减少了8625.3万吨。
与山西相反,内蒙古、陕西和新疆等煤炭主产区都在增产。今年1至11月,内蒙古、陕西和新疆的产量分别增长了5.2%、2.1%和19.4%。业内人士认为,山西作为老工业基地,煤炭开采历史悠久,而内蒙古和新疆等地资源丰富,属于新兴开发区域,具有资源优势。
事实上,这不是内蒙古第一次超过山西成为煤炭产量第一大省。过去十多年里,煤炭工业格局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山西和内蒙古轮流领先的态势。2009年至2013年,内蒙古曾超越山西成为第一;2014年至2015年,山西重新夺回第一;2016年至2019年,内蒙古再度登顶。但在上一轮上行周期中,山西从2020年至2023年连续四年占据第一。
回顾两个省区的发展历程,山西煤炭工业进入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黄金发展时期,内蒙古也随之崛起,并凭借丰富的资源优势迅速增量。此后,山西经历了行业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以及“三去一降一补”,煤炭工业进行了深度调整。2017年,山西退出煤炭产能2325万吨,全年压减煤炭产量1.43亿吨,占全国煤炭减量的40%左右。“十三五”期间,山西共减少煤矿数量188座,净减少产能1.58亿吨/年。
在上一轮上行期,2021年,山西和内蒙古的GDP名义增长率分别为28%和18.2%,山西当年GDP劲增约5000亿元;2022年全国GDP增长3%,山西和内蒙古分别以4.4%和4.2%位居全国省份增速榜的第三和第五。但在“十三五”时期,煤炭工业调整叠加经济新常态给山西带来了冲击。2018年,山西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过去五年出现了“经济断崖式下滑的严重困难局面”。今年以来,受煤炭行情影响,山西经济持续低迷,增速位于全国后列。
早在2019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在山西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要求山西通过综合改革试点在提高能源供给体系质量效益、构建清洁低碳用能模式等方面取得突破。山西省提出要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加快煤矿绿色智能开采,推进煤炭分质分级梯级利用,将碳基新材料作为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目前,山西已建成244座智能化煤矿、1594处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智能化煤矿产能占比达到60.48%,带动全省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到83%以上,煤矿的“减人、增安、提效”成效明显。2027年,山西各类煤矿将基本实现智能化。
山西也意识到煤炭工业独大带来的问题,《山西省“十四五”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称,2020年,山西煤炭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为52.6%,“一煤独大”挤占了新兴产业发展空间。该规划提出,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完善供应链,配置要素链,健全制度链,着力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目标,率先在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形成全国领先方队,打造一批全国重要的新兴产业研发制造基地。此外,山西还编制了《山西省“十四五”未来产业发展规划》,提出重点培育未来数字、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装备、未来生活等五大未来产业领域,实施非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