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方法用于测定粒度值大于0.55mm的褐煤,烟煤和无烟煤等煤样各密度的产率和质量。1、煤样可分成下列密度:1.30,1.40,1.50,1.60,1.70,1.80,2.00kg/L,有时可增加1.25、1.35、1.45、1.55、1.90或2.10kg/L等密度。2、测定各密度的产率和质量
煤样准备
1、煤样质量按下表规定:
粒级(mm)
最小质量(kg)
>100
150
13
7.5
100
6
4
50
30
3
2
25
15
0.5
1
2、煤样制备应符合GB/T474的规定;3、煤样须是空气干燥状态。
浮沉试验器具
最大称量(kg)
最小刻度值(kg)
500
0.2
0.05
20
0.01
10
0.005
5
6、托盘天平:大称量为1kg,感量1g7、捞勺:用网孔尺寸为0.5mm的金属丝编织方孔制成8、盘子:用镀锌铁板或铝板制成或耐腐蚀,耐热材料制成。9、煤泥桶:规格与重液桶相同
重液的配制可选用氯化锌为浮沉介质,氯化锌易容于水,可参考下表配制重液,因氯化锌有腐蚀性,注意载口罩、手套、眼镜及穿胶鞋和围胶皮围裙等。
密度,kg/1
氯化锌含量,%
1.30
31
1.70
58
1.40
39
1.80
63
1.5
46
1.90
68
1.6
52
2.00
73
浮沉实验步骤
(一)准备
1、配好的重液按顺序装入各重液桶中,每桶中重量液液面不低于350mm,低一个密度的重液作为每次试验的缓冲液。(密度值准确至0.003kg/L)。2、浮沉实验顺序是由低向高进行,如果煤样含量泥化的矸石或高密度物含多时,可先在高的密度液内浮沉,捞出的浮物仍按由低到高的顺度进行浮沉。3、试验前先将煤样称量,放入网度桶内,每次放入的煤厚度一般不超过100mm,先用水洗净附着在煤块上的煤泥,滤去洗水,再进行浮沉试验,收售同一粒一冲出的煤泥水,用澄清或过滤法回收煤泥,然后干燥称量,此煤泥通常称为浮沉煤泥。
(二)开始实验
分析化验和结果整理
将各密度一产物和煤泥分别缩制成分析煤样,测定灰分和水分,当原煤硫化超过定限时,如1%或0.5%时,各密度一均测全硫,按要求增减化验项目。各密度一产物的产率和灰分用百分数表示(取小数点后两位)浮沉实验前空气干燥状态煤样质量与浮沉实验后各密度一产物的空气干燥状态质量之差值,不得超过浮沉实验前煤样量的2%,否则应重新进行浮沉实验。浮沉实验前煤样灰分与浮沉实验后各密度产物的加权平均值的差值,应符合以下规定:
煤样中最大粒度大于或等于25mm:煤样灰分小于20%时,相对差值不得超过10%,即:
煤样灰分大于或等于20%时,绝对差值不能超过2%,即:
煤样中最大粒度小于25mm:煤样灰分小于15%时,相对差值不得超过10%,即:
煤样灰分大于或等于15%时,绝对差值不能超过1.5%,即:
式中:Ag-浮沉试验前煤样的灰分,%;A6-浮沉试验后各密麈级产物的加权平均灰分,%。
将各粒级浮沉试验结果填入浮沉试验报告表中,将各粒级浮沉资料(包括自然级和破碎级)汇总出50~0.5mm粒级原煤浮沉试验综合表并绘制可选性曲线。根据要求也可汇总100~0.5mm或其他粒级的浮沉试验综合表。
自然级浮沉试验报告表
浮沉试验编号:
试验日期:年月日
煤样粒级:25—13mm(自然级)
本级占全样产率:18.322%,灰分:22-42%
全硫(SgQ):%
试验前煤样重量(空气干燥状态):24.965kg
密度级
Kg/L
重量
质量
累计
kg
占本级产率,%
占全样产率,%
灰分,%
全硫%
浮物
沉物
产率,%
<1.30
1.645
6.72
1.219
3.99
100.00
22.14
1.30~1.40
11.312
46.18
8.380
7.99
52.9
7.48
93.28
23.45
1.40~1.50
5.280
21.56
3.912
15.93
74.46
9.93
47.10
38.60
1.50-1.60
1.370
5.59
1.014
26.61
80.05
11.09
25.54
57.74
1.60-1.70
0.660
2.70
0.490
34.65
82.75
11.86
19.95
66.47
1.70-1.80
0.456
1.86
0.338
43.41
84.61
12.56
17.25
71.45
1.80-2.00
0.606
2.47
0.448
54.47
87.08
13.74
15.39
74.84
>2.00
3.165
12.92
2.345
78.73
合计
24.494
18.146
煤泥
0.238
0.96
0.176
19.16
总计
24.732
18.322
22.11
筛分浮沉试验综合报告表
煤样粒级:50~0.5mm
煤样名称:
取样日期:年
筛分
50~25mm
25~13mm
13~6mm
产率,%
33.029
21.71
24.605
21.63
15.874
22.83
占本级,%
占全样,%
7.67
2.519
4.49
8.65
2.112
4.35
9.35
1.478
2.97
52.94
17.380
9.29
46.86
11.437
8.31
43.30
6.847
7.12
1.40-1.50
19.50
6.401
17.03
20.25
4.943
15.92
20.48
3.238
14.77
3.63
1.191
26.68
5.33
1.301
26.64
6.37
1.007
24.87
2.08
0.683
34.92
2.41
0.587
35.11
2.99
0.473
33.67
1.36
0.447
44.33
1.67
0.408
43.39
1.85
0.292
42.08
1.96
0.642
53.46
2.32
0.567
54.57
2.17
0.344
52.32
10.86
3.566
81.12
12.51
3.053
79.43
13.49
2.133
79.29
32.829
20.74
24.408
21.69
15.812
21.59
0.61
0.200
17.24
0.80
0.197
18.80
0.39
0.062
21.16
20.72
21.67
50~0.5mm粒级原煤浮沉试验综合表
分选密度±0.1
密度Kg/L
10.69
3.46
20.50
56.84
46.15
8.23
7.33
89.31
22.54
66.29
20.14
15.50
76.98
9.47
43.16
37.85
1.50
25.31
5.17
25.50
82.15
10.48
23.02
57.40
1.60
7.72
2.55
34.28
84.70
11.19
17.85
66.64
4.17
1.62
42.94
86.32
11.79
15.30
72.04
2.69
2.13
52.91
88.45
12.78
13.68
75.48
11.55
79.64
1.01
18.16
按原煤浮沉试验综合表绘制50~0.5mm粒级原煤可选性曲线:在200×200mm坐标纸上绘制5条曲线:浮物曲线β,沉物曲线θ、密度曲线σ、灰分特性曲线λ和密度±0.1kg/L曲线e。在200×350mm坐标纸上绘制迈耶尔曲线M(代替β、θ和λ三条曲线)、密度曲线δ和密度±0.1kg/L曲线e。注:绘制可选性曲线时a和b任选一种,迈耶尔曲线的右边纵坐标是根据相似三角形原理对灰分坐标的延伸。
可选性曲线示例
1、适用于粒度大于0.5mm的煤炭。2、煤炭可选性定为:易选、易选、中等可选,难选、难选五个等一。3、可选性等一采取“分选比重±0.1含量法”(简称“±0.1含量法)进行评定。(1)±0.1含量按理论分选比重计算:(2)理论分选比重按指定的精煤灰分确定(限小数点后两位)(3)当采用的理论分选比重小于1.70时,则以扣除沉矸为100%计算±0.1含量。(4)±0.1含量以百分数表示,计算结果取小数点后一位。4、可选性等一的划分标准如下表:
±0.1含量,%
可选性等一
≤10.0
易选
10.1-20.0
20.0-30.0
中等可选
30.0-10.0
难选
>40.0
快速浮沉试验
浮选操作步骤:
灰分大于10%的煤,需要用浮煤进行分析试验时,应将小于3mm的原煤煤样放入重液中减灰。烟煤、褐煤一般用相对密度为1.4的重液减灰,如用该重液浮选后灰分仍大于10%,应另取煤样用相对密度为1.35的重液浮选,如灰分仍大于10%,则不再进一步浮选。
煤样的减灰:1灰分大于10%的煤,需要用浮煤进行分析试验时,应将小于3mm的原煤煤样放入重液中减灰。减灰重液为氯化锌水溶液。重液比重的规定如下:1烟煤、褐煤一般用比重为1.4的重液减灰。如用比重为1.4的重液减灰后灰分仍大于10%的煤样,可用比重为1.35的重液再减灰一次。如灰分仍大于10%,则不再减灰。
灰比重的计算步骤如下:
取为0.05),即为减灰比重。重液的配制参见下表2。
1煤样浮选之前,先用密度计测量重液的相对密度,必要时进行调整,使其达到所要求的值。2先在粒度小于3mm的煤样中加人少量重液,搅拌,至全部润湿后再加入足够的重液,充分搅拌,然后放置至少5分钟。用捞勺沿液面捞起重液上的浮煤,放入布兜中,再用水淋洗净煤粒上的氯化锌。煤化程度低的煤(如褐煤、长焰煤)先用冷水把表面的氯化锌洗掉,然后再用50℃~60℃的热水浸洗1~2次,每次至少5分钟,最后再用冷水淋洗净。煤粒上的氯化锌淋洗千净的标志是:分别用试管接取同体积的净水和淋洗过煤的水,往试管中各加人2滴1%硝酸银溶液,其乳浊度相同。浮选后的浮煤倒人镀锌铁盘或其他不锈金属浅盘中(煤样厚度不超过5mm),在45℃~50℃的恒温干燥箱中进行于燥后,再根据化验要求按原煤制样的有关规定制备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