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安全教案(通用11篇)

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安全教案(通用11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安全教案(通用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一氧化碳的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

能力:通过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结合一氧化碳的毒性,进行有关的安全教育.

重点难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方法边讲边实验.

教学用品仪器;烧杯、尖嘴玻璃导管、硬质玻璃管、带导管的单孔塞、铁架台、酒精灯、试管,化学教案-一氧化碳。药品;氧化铜、一氧化碳气体(贮气瓶中贮存)、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

[引入]碳燃烧可以生成两种氧化物—CO和CO2,本节主要学习CO的性质。

从贮气瓶中排出一瓶CO气体。(集气瓶倒置)

回忆观察引出本节主题

[提问]1.通过观察和推理可得出CO有哪些物理性质学生回答后给出CO的密度(1.75克/升)

2.结合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煤气中毒事件,说明CO有什么气味

讲述:CO无色、无气味,不易被人察觉,所以易发生煤气中毒事件。因此科天燃煤或使用液化石油气热器时应注意空气流通,防止煤气中毒。

观察并回答:

CO是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结合实际回答:

分析后得出结论:CO无气味

思考、理解

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

进行有关环保和安全教育

[设问]将一盆水放在煤炉上能否防止煤气中毒?为什么?

指导学生归纳总结CO的物理性质

[板书]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结合生活实验分析。回答不能,因为CO难溶于水。归纳小结:

CO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嗅、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指导学生完成

边小结物性边完成

及时落实及学知识达到承上启下作用

说明:上面所说的煤气中毒就是由于CO的毒性引起的,这是它的化学性质。

[板书]二、一氧化碳的毒性

[提问]为什么会发生CO中毒,中毒的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99CO的毒性记录:学生阅读课文并理解:

CO与血红蛋白结合能力比O2强,使之丧失载氧能力,造成人体缺氧.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问]1.煤炉或煤气燃烧时火馅的颜色是怎样的(说明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

2.上述现象说明CO有什么性质

指导学生完成CO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提问]用什么方法检验CO燃烧产物

[演示实验]CO的可燃性及产物的检验(课本P.97实验5-10)

[板书]三、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

回忆并回答:

CO燃烧时发出蓝色火焰,化学教案《化学教案-一氧化碳》。

完成化学方程式:

可燃性

讨论并回答: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物是CO2。

观察、验证实验现象。

结合实际学习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

完成化学议程式的能力

巩固CO2的检验方法

巩固所学知识

[讲述]根据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分析,CO

可以从O2继续得到氧变成CO2。

标出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并进行分析。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

[设问]CO能否从其它含氧元素的物质中夺取氧,生成CO2呢?

[演示实验]CO还原CuO

(课本P.98实验5-11)

思考

通过设问,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知识的兴趣

[投影]实验装置图及讨论题讨论题:

加热前为什么选通一会儿CO气体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

试管上尖嘴处排出的'主要气体是什么应如何处理为什么

思考并完成讨论题结合H2的验纯,对比回答.黑色固体逐渐变成红色.多余CO气体,散逸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人中毒,应将它点燃.

复习有关可燃性气体燃烧实验注意事项

应用CO的可燃性解决实际问题

[提问]CO燃烧时放出热量,可以利用它作为CO与CuO反应的热源,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投影]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图

思考并回答:

既防止了CO的污染,又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领悟CO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用途.

结合CO的性质,渗透对事物的认识要"一分为二",不可绝对化的思想.

[提问]CO为什么能还原氧化铜?说明CO有什么性质?

[板书]2.还原性

CO可以继续得氧变成CO2,它可以使CuO失去氧,还原成Cu。说明CO具有还原性。

完成现象到本质的分析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指导学生完成

结合CO化学性质完成练习二

[小结]指导学生归纳、总结CO的性质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

独立完成检测题

及时反馈

附1:课堂练习一

1.一氧化碳是色味的气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

2.下列物质中,碳元素的化合价相同的一组是

CO和CO2(B)CO2TNa2CO3(C)C和CO(D)CO和CaCO3

3.一氧化碳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是因为它

无色、无气味(B)密度比空气小(C)难溶于水(D)能溶于水

附2:课堂练习二

4.一氧化碳燃烧时发出色火焰,同时,一氧化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根据一氧化碳的这一性质,它可以做。

5.一氧化碳能跟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说明一氧化碳具有性,在该反应中做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下列气体中有剧毒的是

H2(B)N2(C)CO(D)CO2

下列物质燃烧后只生成二氧化碳的是

碳(B)一氧化碳(C)石蜡(蜡烛的主要成分)(D)氢气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无无难略小2.B3.C

4.蓝放出热量5.还原还原6.C7.B

附4:随堂检测

CO燃烧时,火焰的颜色是

黄色(B)蓝色(C)紫色(D)淡蓝色

2.下列气体中,难溶于水的一组是

O2和CO2(B)H2和CO2(C)CO和CO2(D)H2和CO

3.下列物质中,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化合物是

C(B)H2(C)CO(D)CO2

4.鉴别H2和CO的是根据它们的

密度(B)溶解性(C)还原性(D)燃烧后的产物

教学重点及难点:

1、CO化学性质实验的组合设计和实施。

2、使用CO时的防毒意识和处理手段。

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回忆、对比、观察、阅读,初步认识CO的主要性质。

[讲解]CO和CO2都是碳家族的氧化物,CO2在前面刚刚学过,利用对比和观察法来初步认识CO。

[展示]CO、CO2样品(CO的贮气瓶内有水)

[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快速阅读教材、讨论发言、填表记录。

学生:回忆已有的CO2知识、观察实物、阅读教材、师生对话、填表、对比CO2认识CO。

CO2

CO

色味态

无色无味气体

溶解性

可溶

难溶

不燃烧

不支持燃烧

可燃

氧化性还原性

弱氧化性

还原性

与碱液反应

可反应

不反应

特性

有毒

展开:

提出探究问题:如何用实验验证CO的化学性质?

(明确CO的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不与石灰水等碱液反应。)

设计实验方案:

分组设计、讨论,教师巡视、参与讨论、协助解决疑难问题、了解设计思路。

分组讨论、可用三个独立实验来验证,也可用一个实验全解决。

三个实验分别考虑时,可参考H2、CO2的性质实验,但要考虑CO的毒性改造装置,通过改造形成初步设计。

可燃性:改H2燃烧装置,倒扣烧杯内壁涂石灰水

还原性:改H2还原CuO的装置

1、普通试管改成双通试管

2、加尾气中CO2的检验、除去装置(石灰水洗气瓶)

3、加尾气中CO的处理装置(酒精灯点燃)

不与石灰水反应:改CO2与石灰水反应的装置:在盛石灰水的'试管口加双孔塞,加一尖嘴导管点燃CO。

设计一个实验装置时,实验顺序为:

先检验不与石灰水反应装置、干燥CO装置、还原CuO装置、检验CO2的生成并除尾气中的CO2装置、最后点燃CO并检验CO2的生成装置。

组织交流:

强调CO的毒性,讨论防毒的几种办法,强化环保意识。特别是检验还原性、与碱液反应情况时要考虑CO的吸收和处理。

每个小组选代表展示本组实验设计、说明设计意图。其他同学质疑。

充分讨论后组内再修改方案。

CO尾气处理的主要方法:

1、点燃(无CO2)

2、回收

实施方案:

首先组织同学讨论实验步骤(一个实验组),再次强化防毒意识,确保实验成功;

然后协助代表组实验;

提醒其他组记录实验现象。

选出一组代表(设计一个实验的小组代表)

讨论实验步骤

1、连接仪器(连)

2、检查气密性(查)

3、装药品(装)

4、通CO气体(通),立即点燃尾气(点)

5、加热氧化铜(点)

6、先停止加热(灭)、再停止通气,停止点燃尾气(停)

在教师监控下、在毒气柜内实验。

其他小组同学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总结:

引导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形成知识,明确物质的化学性质源于化学实验。

同时第三次强

调在实验室使用CO时自我保护、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方法。

小组讨论、自愿发言

总结CO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

2.还原性

3、不与石灰水等碱液反应

总结毒性

在实验室使用CO时注意通风、尾气吸收或处理、操作要得当,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注意环境保护。

结束:讨论CO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产生、应用、尾气处理等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思考题,了解实际生活生产中CO的产生、防毒与中毒处理、用途,形成对CO全面、辩证的认识。

思考、讨论、发言、答题

讨论课上思考题

1、冬天用煤火取暖,使用不当会发生煤气中毒,为了防止中毒,在炉子上放一盆水,管用吗?

2、冬天,在已发动但未行驶的小轿车中取暖,引起汽车尾气中毒,如何处理?。

3、钢铁厂利用大量的煤不完全燃烧产生的CO还原氧化铁炼铁,会给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吗?

形成认识:

1、CO有毒,利用其性质考虑处理CO,防止环境污染、防止中毒的正确方法。

2、合理使用CO,不会引起中毒。

3、CO有用,可用作气体燃料、冶炼金属。

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访谈等方法,了解身边的化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记录课后思考题:

调查你身边产生CO较多的地方,了解或设想处理方法。课后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全班展示交流

一、知识教学点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一氧化碳的毒性且其对环境的污染。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难点: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组成的不同,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

3、疑点:向炉火中撒少量的水后,为何炉火烧得更旺?

4、解决方法:

(1)学生阅读教材,比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教师演示试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讨论分析,了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环保观念。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毒性和对环境的污染。

(二)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写出碳单质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引言]:我们知道碳有两种氧化物:CO和CO2。CO和CO2在分子组成上,它们只相差一个氧原子,这种组成上的差异会给它们性质上带来什么差异呢?下面,我们来学习CO的某些特性。

[板书]:

一、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1、物理性质(与CO2相比较)

[复习提问]:CO2有哪些物理性质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97第一段,从颜色、状态、密度、溶解性等方面比较一下CO和CO2的物理性质

[板书]:色、味、态密度溶解性

CO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CO2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教师活动]:讲解演示实验5—10。

[学生活动]:

(1)观察火焰捐色,当教师把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时,观察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2)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有何物质生成?写出化学方程式。

[讲解]:CO和H2都有可燃性,它与O2(或空气)混合后点燃都有可能发生爆炸,注意点燃前应检验CO气体的纯度。

[提问]:

(1)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别CO和H2?

(2)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别CO和CO2?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目的意图]:使学生认识到CO和H2的化学性质比较相似,可根据它们发生化学反应时,生成物不同来区别;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根据它们的化学性质来区别。

(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教师活动]:讲解演示实验5—11。

[学生活动]:观察黑色氧化铜的变化和澄清石灰水的变化,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有什么物质生成,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讲解]:CO在反应中夺取了CuO中的O,使CuO还原成Cu,同时生成CO2。反应说明CO具有还原性,这个特性与O2、C相似。

[板书]:COH2C

可燃性2CO+O2==2CO2蓝色火焰2H2+O2==2H2O淡蓝色火焰C+O2==CO2

还原性CO+CuO==Cu+CO2H2+CuO==Cu+H2OC+2CuO==Cu+CO2

3、一氧化碳的用途

[提问]:根据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思考它有哪些用途?

①总结出一氧化碳的用途。

②阅读教材中的选学材料,了解水煤气的成分,并思考选学材料中提出的问题。

(1)气体燃料

(2)冶炼金属:Fe2O3+3CO==2Fe+3CO2

二、一氧化碳的毒性

(1)阅读教材第99页,理解CO中毒的生理过程。

(2)分组讨论教材第100页的习题3。

[教师活动]: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板书]:三、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

(1)阅读教材第99页。

(2)讨论CO这种污染物是怎样产生的?如何防止污染,

[讲解]:CO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在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很重要的用途;CO有剧毒,又污染空气,所以要注意防止和控制CO对环境的污染。对于CO,我们要“一分为二”地认识它。

(三)总结、扩展

1、CO和CO2性质的差异。

2、CO和H2化学性质的相似性。

四、布置作业

1、教材P100习题2。

2、用什么方法鉴别空气、O2、H2、CO和CO2?

第五节一氧化碳——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充分认识什么是煤气中毒,对此决不能掉以轻心,了解并掌握煤气中毒的抢救法。

2、提高学生的防煤气中毒的思想意识,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3、学会如何应急、自救与保护。

教学重点:

1、了解什么是煤气中毒。

2、煤气中毒与火场的抢救措施及应急方法。教学难点:煤气中毒的患者应如何抢救?

课前准备:

1、了解自己亲戚及周围邻居中,有没有发生过煤气中毒的事件及如何抢救治疗的。

2、提问学生,假如遇到煤气中毒的患者或遇到大火,你准备怎么做?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煤气中毒是怎么回事?什么是煤气中毒?大家回家的时候有没有问自己认识的人是否发生过煤气中毒?当时是怎么的抢救的?

二、学习煤气中毒知识:

1、煤气中毒的季节和原因

(1)每年的冬天,人们烤火或用热水器洗澡的时稍不注意,就会发生煤气中毒的现象。

(2)因为天气的问题,关闭所有窗户,导致空气不流通引发煤气中毒。

(3)由于用户的忽略,导致煤气瓶的阀门没有关闭,从而引发煤气中毒。

2、煤气中毒的过程

3、煤气的症状

一氧化碳气体能与人体红血球中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丧失携带氧气的能力而是人发生中毒。中毒前期出现的症状是:头昏头痛,眼花心慌,恶心呕吐,紧接着上述症状加剧,眩晕昏睡,脉搏细快而弱,血压下降。最后常常因为严重缺氧而窒息死亡。

4.急救的方法

如果发现煤气中毒的患者,首先应该立即打开门窗,将患者移到空气新鲜通风透气的地方,紧接着通知医院派车和医生前来抢救。

三、课后小结

1、通过这次主题班会,同学门都基本掌握了什么?

同学们要提高日常生活的保护意思,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安全隐患发生的频率。

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一氧化碳对人的危害,并初步掌握一氧化碳中毒预防及急救措施及方法。

教学重难点:

初步掌握一氧化碳中毒预防及急救措施及方法。

一、谈话导入到了冬季,尤其是天气最冷时,不免会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我们要提高警惕,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避免引起一氧化碳中毒。那么我们该采取哪些措施呢?

二、介绍一氧化碳的生成及危害,气压低、吹南风、气温升高的时候特别要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即使不是南置的烟囱,雾气大,气压低,空气扩散能力弱,也是导致煤炉排烟不畅的`另一个原因。气温突然上升,许多居民将煤炉封得很严实,同时也导致煤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一氧化碳气体聚积在室内引发中毒。所以,遇有大风天气,尤其是在夜晚,一定要打开炉门,让蜂窝煤能够充分燃烧,或者干脆将炉子灭掉;尤其在冬季的雨雪、阴天或者气压低的天气里,要注意及时清扫烟囱,保持内部通畅,并要经常开窗通风。

三、气中毒的原理及症状?

1、分组进行讨论,各小组的同学根据自己从新闻、报纸等渠道知道的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及症状进行讨论

2、老师提问各小组。

3、老师点评:

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煤气中毒即一氧化碳中毒。煤气中毒的原理: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察觉。血液中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的结合能力比与氧的结合能力要强200多倍,而且,血红蛋白与氧的分离速度却很慢。所以,人一旦吸入一氧化碳,氧便失去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机会,使组织细胞无法从血液中获得足够的氧气,致使呼吸困难。

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

a、轻度一氧化碳中毒:最初感觉为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软弱无力;

b、中度一氧化碳中毒:大部分病人迅速发生抽痉、昏迷,两颊、前胸皮肤及口唇呈樱桃红色,

c、重度一氧化碳中毒:很快呼吸抑制而死亡。

四、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措施和注意事项:

1、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措施:(冷静沉着)

a:立即打开门窗,流通空气,同时尽快离开中毒环境。

B:有自主呼吸,充分给以氧气吸入。

C: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

d:呼叫120急救服务,急救医生到现场救治病人

2:注意事项:因为一氧化碳的比重为0.967,比空气轻,救护者应俯伏入室。

五、如何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1、防止煤气管道和煤气灶具漏气。

2、防止煤气点燃后被浇灭,而导致大量泄气。

3、正确使用煤气热水器。

4、、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六、课堂总结

防止一氧化碳中毒,以预防为主。只要同学们具有较强的安全防范意识,,大多数煤气中毒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希望通过这次的防一氧化碳中毒安全教育班会使同学们提高警惕,增强安全意识,掌握一氧化碳中毒自救技能,希望同学们都能远离事故,天天平安幸福

一、--思路

二氧化碳是学生继氧气之后要学习的又一重要气体。该气体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就有所接触,但对co2的性质和用途未必有科学的认识。由于学生在学习o2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教材中关于co2的基础知识,学生大都能通过预习来掌握。然而,多年来的接受式学习,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较为缺乏,看问题多停留于表面,缺乏深思的习惯。例如,当看到co2通入石蕊试液中,石蕊试液变红,他们就会得出co2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错误结论。

本节课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学生接受式学习的'心态;教学的核心是发现并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的大致流程:

二、教案

课题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授课人

高建萍

学校

湖北省武汉市水果湖一中

知识与技能:

知道co2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co2的化学性质,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体会合理的假设对探究的重要性,尝试根据实验现象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2.经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co2性质的学习,加深原有的关于co2的认识,学习运用科学的方法认识已经熟悉的物质。

2.通过实验探究co2的化学性质,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体会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勇于实践对于人们认识物质的意义。

重点

二氧化碳与水的作用

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探究: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教学

方法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基础上的实验探究。

仪器

药品

集气瓶、烧杯、试管、玻璃片、铁架台、橡皮塞、导气管、吸管、胶头滴管、酒精灯、试管夹、铁皮、锥形瓶。

石蕊、石蕊试液、石蕊试纸、稀硫酸、蜡烛、石灰水、二氧化碳气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请学生收集有关二氧化碳的信息。

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组织学生列举日常生活或学习中与co2有关的事例,推测co2的性质。

教师归纳板书。

(课件配合出示学生提出的事例和相应的猜测)

交流发言、讨论。

猜测:二氧化碳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碳可能溶于水;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可能会变成无色液体或固体。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对co2的初步认识,将学生置于有意义的情景中,学习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事实做出合理的猜测。

组织学生第一次探究。

提出探究任务:

⑴向石灰水中吹气;⑵向放有两只高矮不同、正在燃烧的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⑶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co2。

多媒体播放自制的课件:紫色石蕊试液自述。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观看课件。

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集体交流、讨论实验现象。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产生认知冲突:究竟是什么物质使石蕊试液变色?

co2与紫色石蕊试液的作用是本节课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学生缺乏对酸碱指示剂的感性认识,通过计算机设计拟人动画介绍紫色石蕊试液和石蕊试纸的组成、使用方法和特性,为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奠定基础。

通过实验探究,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验证假设,并能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

组织学生第二次探究。

明确探究任务:探究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后,试液变红的原因。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猜测原因、设计实验方案。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验证假设。

组织学生交流、评价各小组的验证实验。

猜测:石蕊变红的可能原因有空气、水、二氧化碳与水作用后的产物;二氧化碳本身等。

设计实验方案:(一)向装有蒸馏水的试管中吹气,将所得试液滴到石蕊试纸上;(二)取两张石蕊试纸,一张滴蒸馏水、一张保持干燥,同时放入盛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分组实验。

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第二次探究的问题情景是建立在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co2后,试液变红色究竟能说明什么问题的疑问之上的。由此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做出新的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真实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意识都得到了展现和提高。

引导学生自学。

根据有关co2的性质,总结归纳用途。

自读教材p-115,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讨论、交流,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

引导学生用化学的视角看问题,感受和体会化学的价值。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明白性质决定用途的道理。

设置实验情景:点燃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然后将一底部被剪开的饮料瓶罩在两支蜡烛上。

猜测哪一只蜡烛先灭;观察实验。

课后对这一现象展开讨论,提出合理的解释。

再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将学生的探究欲望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事例→性质猜想→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再次探究→结论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用浸过石蕊溶液的.小花来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与水的作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探究: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一、引入新课:同学们在前面已经陆续的接触、学习过二氧化碳这种物质,你能归纳出它的性质么?今天我们在学习一些新的性质。

二、新课教学:

探究活动一:探究二氧化碳灭火及二氧化碳溶于水。

学生进行两组探究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以下性质: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可燃,密度比空气大。

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探究活动二: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学生对比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探究活动三:探究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学生进行两组探究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以下性质:发出蓝色火焰、放热。

探究活动四:探究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学生进行两组探究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一氧化碳可以还原一些金属氧化物,同时生成二氧化碳

三、小结:

1.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并能与水反应

2.二氧化碳内容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个反应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3.一氧化碳能够燃烧,具有还原性和毒性

四、布置作业:

课本P118页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煤气中毒事件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2、通过分析煤气中毒的原因,使学生懂得面临煤气中毒事件时如何自救;

3、初步掌握防煤气中毒安全知识。

【教学重点】:

了解煤气中毒的情况及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

煤气中毒的处理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演示相结合。

【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切入正题,明白道理

亲爱的同学们,本学期我们马上将面临冬季,寒冷的冬天,往往是煤气中毒的高发期。稍微不注意,就有可能发生危险,酿成事故。为了增强同学们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我们的自护自救能力,为此我们准备了这次《防一氧化碳(煤气)中毒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二、讲述新课:

1、课题:煤气中毒安全教育

2、设问:煤气中毒多发生在什么季节?

3、提问学生:举手回答。

4、老师点评:煤气中毒一般发生在秋冬季节,因为秋冬季节气温低、气压低、室内空气流通不畅,最容易导致煤气中毒事故的发生。当然,夏天也会有煤气中毒的事故发生,更多的是发生在我们使用空调的时候。

学生活动:小组探究学习:

三、煤气中毒的原理?

1、分组进行讨论,各小组的同学根据自己从新闻、报纸等渠道知道的煤气中毒的原理进行讨论;

2、老师提问各小组。老师点评:

1.煤气中毒通常指的是一氧化碳中毒。空气中一氧化碳含量如果达到0.04%-0.06%时,就可使人中毒。

2.一氧化碳无色无味,常在意外情况下,特别是在睡眠中不知不觉侵入人的呼吸道,通过肺泡的气体交换进入血液,并散布全身,造成中毒。

3.血液中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的结合能力比与氧的结合能力要强200多倍,而且,血红蛋白与氧的分离速度却很慢。所以,人一旦吸入一氧化碳,氧便失去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机会,使组织细胞无法从血液中获得足够的氧气,从而使人体缺氧,致使呼吸困难。

四、学生活动:小组探究学习:

二、煤气中毒的原因?

1、分组进行讨论,各小组的'同学就煤气中毒的原因进行讨论;

2、老师提问各小组。常见的煤气中毒原因

在密闭居室中使用煤炉取暖、做饭,由于通风不良,供氧不充分,可产生大量一氧化碳积蓄在室内。

①门窗紧闭,又无通风措施;

②疏忽大意,思想麻痹,致使煤气大量溢出;

③烟囱安装不合理,筒口正对风口,使煤气倒流;

④气候条件不好,如遇刮风、下雪、阴天、气压低,煤气难以流通排出。

(2)城区居民使用管道煤气或液化气。如果管道漏气、开关不紧,或烧煮中火焰被扑灭后,煤气大量溢出,亦可造成中毒。

(4)冬季或夏季在车库内发动汽车或开动车内空调后在车内睡眠,都可能引起煤气中毒。因为汽车尾气中含一氧化碳,一台20马力的汽车发动机一分钟内可产生28升一氧化碳。

五、措施

1、开窗透气

2、放松衣物

遇到煤气中毒,如果自己还清醒的话,松开自己的衣领,让自己得到更好的呼吸。如果发现中毒者,则救护人员赶紧松开患者的衣服,裤带等,并且要注意保暖。

3、清理口内粘液

煤气中毒之后,要及时对中毒者、特别是昏迷患者进行口腔清理,因为一旦中煤气毒的人,就会不由自主的流到口鼻一些体液,这样容易引起患者呼吸不畅,并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4、喂点糖茶水

如果中毒者还有自己的`意识,还能有吞咽能力,赶紧准备一杯糖茶水,为患者喝下,让患者补充适当的体力,等待进一步的救治。

5、人工呼吸

如果发现患者昏迷不醒,或者出现呼呼微弱,将患者口鼻清理后,对患者实行人工呼吸救治,当新鲜空气进入患者体内后,中毒不算太严重的患者就能减轻一些症状,但是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方式。

6、联系医院

七、小结

1、迅速关闭气阀,将门窗打开通气,使中毒者尽快脱离现场;

2、将中毒者头放平,使其呼吸不受阻碍;

3.注意保暖,避免受凉而导致肺部感染加重病症;

4、口内若有呕吐物,用手指裹洁净的布轻轻擦拭,以免进人咽腔造成窒息;

5、中毒者出现高热,可用冰袋或毛巾冷敷;

6、中毒较轻者可喝少量醋或酸菜水,使其迅速清醒;

7、若中毒者面色青紫,四肢冰凉,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课时:1课时

一、立标

知识点:1、CO与CO2因分子构成不同而导致性质上的差异

2、CO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3、CO的物理性质、毒性及环境污染

重难点:CO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层次:

了解

掌握

二、示标(投影显示学习目标)

三、解标

(一)前提测评

1、CO2的性质

2、CO2的制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二)导学达标

引入:2C+O2==2CO

虽然CO与CO2只相差一个氧原子,但性质不同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略小于空气,难溶于水,可排

水法收集。

(1)可燃性

演示【实验5-10】2CO+O2==2CO2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发蓝色火焰,放热

(思考)怎样鉴别氢气与一氧化碳?

(2)还原性

对比氢气与碳还原氧化铜

演示【实验5-11】

CO+CuO==Cu+CO2

注意发生的现象,尾气处理

(1)毒性(煤气中毒)

CO的污染:汽车尾气、燃煤、炼制石油、森林火灾、海洋、陆地等腐烂物。防止CO污染空气,注意环境保护。

四、训标(投影显示)

五、结标:CO的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和毒性

六、测标(发放目标测试卡)

七、评标(互评,自评)

八、补标(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予以辅导)

一氧化碳的性质:

从CO和的化学式可以看出:CO分子比分子少1个氧原子。由于分子构成的不同,两者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别。(结构决定性质)。

【指导阅读】阅读97页第1自然段(注意与物理性质的比较)。

1.物理性质:

CO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提问:制取CO气体时应如何收集?

归纳:不宜用排空气法收集,因CO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很接近,而且有剧毒。应采用排水法收集。

2.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现象:发出蓝色火焰、放热。

特别指出:和其他可燃气体一样,点燃CO之前必须先验纯。

提问:为什么要验纯?怎样验纯?

明确:若CO不纯,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因CO的爆炸极限是12.5%~74%。验纯的方法同氢气的验纯。

讲述: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CO在燃烧时所产生的。(引导学生看图课本第97页5-22)。水煤气是CO和的混合气。

引导回忆: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还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如氢气还原氧化铜。

设问:CO是否也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元素?

演示:

指导学生思考:①实验的仪器、药品有哪些?②课本上图5-23、图5-13、图5-18有什么明显区别?③主要操作步骤有哪些?

要求学生观察:①玻璃管中发生了什么变化?②澄清石灰水溶液中产生了什么现象?

让学生分析有关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归纳并出示小黑板:

药品:CO、CuO、溶液。

仪器:铁架台、玻璃管、单孔橡皮塞、双孔橡皮塞、酒精灯、导管、细口瓶、气球。

步骤:

①先通一会儿CO气体;(为什么?)

②点燃酒精灯加热;

③停止加热;

④处理收集到的尾气。

现象: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为光亮的红色固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CO使CuO还原成Cu,同时生成。在该反应中,CO是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

(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强调:

①CO必须干燥、纯净。这样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也避免了实验事故的发生。

②增加尾气收集装置是十分必要的。因从导管进入细口瓶的气体中或多或少含有CO,而CO不允许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③尾气的处理方法不是唯一的,课本99页图给出了处理尾气的另一种方法。

提问:还原CuO、C还原CuO、CO不原CuO,三个反应有何异同点?

归纳:①反应CuO中均为氧化剂,、C、CO分别作还原剂。②前两个反应属置换反应,最后一个不是。

讨论:CO有哪些重要用途?(提示:性质决定用途)

归纳并板书:

①作气体燃料;

②作冶金工业上的还原剂。

高炉炼铁的化学反应原理是:

讨论:如何实现CO和CO2之间的相互转变?

归纳并板书:与CO之间的互相转变。

提问:煤气中毒是怎么回事?

讲解: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煤气中毒就是CO中毒。因为CO能跟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的输氧功能受到破坏,从而导致体内缺氧,产生头痛、昏迷,严重时发生死亡。

3.CO的毒性:

CO剧毒!!使用时必须注意安全。

讨论:如何防止CO中毒?

讲解:使用时应注意通风、排气。在液化煤气中添加具有特殊气味的物质能帮助人们判断是否发生了煤气泄漏,避免中毒、爆炸事故的发生。

提问:空气中有无CO气体呢?如果有,会产生怎样的危害性?

阅读:99页中间部分。

明确:①空气中气体污染物有CO、、等。②CO主要来自汽车排放的尾气等。③空气污染的危害性极大,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

4.CO对空气的污染。

CO危害严重!造成环境污染有很多人为的因素。每个人都应增强环保意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

无气体无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CO2+H2O=H2CO3

H2CO3=H2O+CO2↑

(2)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

(3)在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3、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二氧化碳可以制汽水。

(2)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

(3)二氧化碳是温室肥料。

(4)、二氧化碳可用来灭火等用途

二、一氧化碳的性质

无气体无比空气略小难能溶于水

(1)一氧化碳的毒性

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的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而中毒。

THE END
1.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知识宣传(三)如何防范一氧化碳中毒? 1.用煤、炭、柴取暖的村(居)民,居室内火炉要安装烟囱,烟囱结构要严密,排烟排气良好。空气湿度大、气压低的天气应格外注意,室内门窗不要封闭过严。 2.不要在密闭的室内吃炭火锅、点炭火盆。 3.使用管道煤气、天然气时,要防止管道老化、跑气、漏气,烧煮时防止火焰被扑灭,导致煤气溢出。https://www.lnpc.edu.cn/hqglc/2024/1227/c806a32167/page.htm
2.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这些知识要牢记!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 在平时使用 热水器、炭火火锅等情况下 记得保持通风 如遇到一氧化碳中毒患者 第一时间 把人带到室外通风环境 并及时拨打120 中毒紧急处理原则 防范一氧化碳中毒 千万不能疏忽大意 这些常见误区和潜在风险要警惕 ↓↓↓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794989
3.发布会丨取暖“神器”怎么选?一氧化碳中毒,放盆清水可预防?煤炉从生产来看,一是个别中小种养植(殖)场业主和从业人员仍用烧煤炉的方式进行大棚升温、养殖育雏等,一旦通风不到位,一氧化碳浓度迅速升高,极易造成中毒窒息;二是在车库或封闭空间内启动农用机械,也会产生一氧化碳,存在中毒风险。 从生活方式来看,农民群众采用烧煤方式进行取暖、烹饪等现象仍较普遍,煤炉燃烧不充分或房间https://www.163.com/dy/article/JKMGMKBH055616XM.html
4.有人用煤炉取暖.又担心煤气中毒.于是在室内放了一盆水.你认为这样D.一氧化碳燃烧时会产生蓝色的火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来源:新教材新学案 化学 九年级 上册题型:043 有人用煤炉取暖,又担心煤气中毒,就在火炉上和地面上放两大盆冷水,这样做能预防煤气中毒吗?为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来源:题型:038 http://www.1010jiajiao.com/czhx/shiti_id_e070c8f488e01d34f9668b5caf5b38a8
5.煤炉旁放一大盆水能防止煤气中毒。煤炉旁放一大盆水能防止煤气中毒。 A. 正确 B. 错误 题目标签:水能中毒煤气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如何制作自己的在线小题库 > 手机使用 分享 反馈 收藏 举报 参考答案: B 复制 纠错举一反三 “无尘化”管理就是指井下巷道、管线、设施及设备清洁、无粉尘。( ) A. 正确 B. 错误 查看完整https://www.shuashuati.com/ti/58aebdd8aed8473199b9c3b0087855d6.html?fm=bdbdsabea0a8ba703634316de86943336839b
6.煤炉上放一盆水可以防止煤气中毒C.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利用肥皂水可以将硬水软化B.冬天取暖时,煤炉上放一盆水可以防止煤气中毒C.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正确答案和题目解析https://m.12tiku.com/tiku/919783/22243494.html
7.炉子上放一盆水能防止煤气中毒吗快速问医生炉子上放一盆水通常不能防止煤气中毒。煤气中毒一般是屋内的一氧化碳浓度过高引起,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注意周围的环境,如果感觉有不适的症状,需要及时到户外,也要前往医院就诊,让专业医生做诊断和治疗。 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屋里面烧的是炉子,在燃烧过程当中可能会产生一氧化碳,当室内比较封闭的时候,一氧化碳浓度会越来https://m.120ask.com/zhishi/art/mip_495355.html
8.室内放一盆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家庭医生在线健康宝典(mbaodian.familydoctor.com.cn)是中国最专业的健康热点资讯答疑平台,问题涵盖面广,最新的“室内放一盆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相关资讯。最专业的“室内放一盆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就医指导。创建千家万户的家庭医生https://m.familydoctor.com.cn/baodian/4833548/?ivk_sa=1024320u
9.在煤炉旁放一盆冷水。可以防止煤气中毒吗在煤炉旁放一盆冷水。可以防止煤气中毒吗 扫码下载作业帮搜索答疑一搜即得 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解答一 举报 不能,一氧化碳极难溶于水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 更多答案(1) 特别推荐 热点考点 2022年中考真题试卷汇总 2022年初中期中试卷汇总 2022年初中期末试卷汇总 2022年初中月考试卷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a4f083e421ed0ac1289e6b164fa437d0.html
10.初中化学简答题10煤气为什么会使人中毒?室内放一盆清水,能否防止煤气中毒?为什么? 1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12、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13、为什么我国内陆的盐碱湖冬季可以从湖中“捞碱”,夏季可以晒盐? 14、为什么酸.碱.盐的水溶液能够导电?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227/15/40673988_632427059.shtml
11.A.为了防止煤气中毒在燃烧的煤炉上放一壶水B.室内着火应立即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为了防止煤气中毒在燃烧的煤炉上放一壶水B.室内着火应立即打开窗户C.蚊虫叮咬后涂抹含有氨水的药物止痒D.用聚氯乙烯塑料薄膜建造大棚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6f5c5837a86bdab799f57c176f6e45e0.html
12.防中毒安全常识(通用14篇)在日常生活中,有人认为睡觉时在炉火边放一盆水可以防止煤气中毒,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一氧化碳不易溶于水。正确的预防措施是: 1、在冬季用煤炉取暖时,煤炉首先要装上烟筒,并检查煤炉和烟筒是否漏气,烟道有无堵塞,是否通畅,并根据当地风向确排烟方向,以防灌倒风。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1j6g0a2k.html
13.最新预防煤气中毒安全教育班会教案及反思预防煤气中毒安全教育1)燃气器具在工作时,人不能长时间离开,以防被风吹灭或被锅中溢出的水浇灭,造成煤气大量泄露而发生火灾。(用事例的方式讲解) 2)使用燃气器具(如煤气炉、燃气热水器等),应充分保证室内的通风,保持足够的氧气,防止煤气中毒。 具体问题涉及: 1、怎样识别煤气漏气? 2、煤气中毒有那些症状? 3、煤气中毒应采取什么措https://fanwen.chazidian.com/fanwen1525098/
14.煤气中毒试题答案解析,煤气中毒试题答案解析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需先将pH试纸用水润湿B.煤炉上放一盆水能防止煤气中毒C.稀释 查看答案 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可以在室内放一盆水防止煤气中毒B.厨房煤气泄漏,立即开启排气扇排气C.进入久未开 查看答案 冬天用煤火取暖时造成煤气中毒的气体是A.https://www.ggtiku.com/wtk/so-%E7%85%A4%E6%B0%94%E4%B8%AD%E6%AF%92-l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