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国]一氧化碳

在标准状况下,一氧化碳(carbonmonoxide,CO)纯品为无色、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相对分子质量为28.01,密度1.25g/l,冰点为-205.1℃,沸点-191.5℃。在水中的溶解度甚低,极难溶于水。与空气混合爆炸极限为12.5%~74.2%。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窒息,严重时死亡。一氧化碳对全身的组织细胞均有毒性作用,尤其对大脑皮质的影响最为严重。在冶金、化学、石墨电极制造以及家用煤气或煤炉、汽车尾气中均有CO存在。

历史渊源该种气体是在古代用来处决希腊人和罗马人,在11世纪一个西班牙医生第一次描述了这种气体。最早制备一氧化碳的是法国化学家deLassone(在1776年)。他通过加热氧化锌和碳制得了一氧化碳。但由于一氧化碳燃烧时产生了与氢气类似的蓝色火焰,deLassone错误地认为他制得的是氢气。在1800年英国化学家WilliamCruikshank才证明一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最早对一氧化碳的毒性进行彻底研究的是法国的生理学家ClaudeBernard。在1846年,他让狗吸入这种气体,发现狗的血液“变得比任何动脉中的血都要鲜红”。后来我们知道血液变成“樱桃红色”是一氧化碳中毒的特有的临床症状。

正是因为这种特点,一些肉品商人用一氧化碳处理鲜肉,可以使生肉不被氧化变色,甚至可以在10℃的温度下保存28天还如同新屠宰的肉,并因此引起非议。美国消费者协会认为即使这种处理没有害处,也会掩盖肉不新鲜的状态,即使肉品处于即将腐烂状态,消费者也不知情。

一氧化碳(carbonmonoxide)(CO)

物理方面在通常状况下,一氧化碳是无色、无臭、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熔点-205.1℃,沸点-191.5℃。标准状况下气体密度为1.25g/L,和空气密度(标准状况下1.293g/L)相差很小,这也是容易发生煤气中毒的因素之一。它为中性气体。

化学方面化学性质有:可燃性、还原性、毒性、极弱的氧化性

燃烧时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大量的热。因此一氧化碳可以作为气体燃料。

实验室一般使用浓硫酸催化或加热草酸分解并用氢氧化钠除掉二氧化碳制得一氧化碳,具体反应如下:

一氧化碳作为还原剂,高温或加热时能将许多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因此常用于金属的冶炼。如:将黑色的氧化铜还原成红色的金属铜,将氧化锌还原成金属锌:

这里特别提示:除非是严格防护下制备Ni(CO),否则不得使用CO还原NiO,因为会反应生成剧毒的Ni(CO)

在炼铁炉中可发生多步还原反应: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注意:一氧化碳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但是仍然可以一些参与反应,但是特别注意,单纯的高锰酸钾溶液不能与一氧化碳反应。

常见的常温下氧化CO的反应如下

另外,一氧化碳可以和氢气化合,生成简单的有机物,表现氧化性

CO+2H2==高温催化剂==CH3OH

CO+3H2==高温催化剂==CH4+H2O

重要在加热和加压的条件下,它能和一些金属单质发生反应,组成分子化合物。如Ni(CO)(四羰基镍)、Fe(CO)(五羰基铁)等,这些物质都不稳定,加热时立即分解成相应的金属和一氧化碳,这是提纯金属和制得纯一氧化碳的方法之一。但这些物质都有剧毒,且极难治疗!

由于在一定条件下CO可与粉末状NaOH反应生成甲酸钠,因此可以将CO看作是甲酸的酸酐。

毒性:CO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与氧气结合,造成人中毒。

用途用于制甲酸钠,在冶金工业中作还原剂。

CO+NaOH==高温高压==HCOONa

工业还原氧化铁(制备铁)

用于做气体燃料,如水煤气(一氧化碳和氢气等气体的混合物)。

理化常数主要成分:纯品。

CAS号:630-08-0

InChI:InChI=1/CO/c1-2

EINECS:211-128-3

外观与性状:无色无味的气体。

熔点(℃):-207

沸点(℃):-191.5

相对密度(水=1):0.793(液体)。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0.967

蒸气压(kPa):309kPa/-180℃

燃烧热(kJ/mol):283.0kJ/mol(1.01×104kj/kg)

溶解性:难溶于水。

稳定性:稳定。

禁配物:强氧化剂、碱类。

分解产物:400~700℃间分解为碳和二氧化碳。

危险特性: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温能引起燃烧爆炸;与空气混物爆炸限12%~74.2%。

其他物理特性:自燃点608.89℃。

下游产品:甲醇(精)、甲醇、甲醇(粗)、甲酸、二苯基甲烷-4,4'-二异氰酸酯、N,N-二甲基甲酰胺、甲酸钠、多亚甲基多苯基多异氰酸酯、碳酸氢铵、异丙威

CO是含碳燃料燃烧过程中生成的一种中间产物,最初存在于燃料中的所有碳都将形成CO。CO的形成和破坏过程都是受化学反应动力学机理所控制,是碳氢燃料燃烧过程中基本反应之一,它的生成机理为:

RH→R→RO→RCHO→RCO→CO

式中R为碳氢自由基团。反应中的RCO原子团主要通过热分解生成CO,也可以氧化碳氢基团R后生成CO。燃烧过程中CO氧化成CO的速率要比CO生成速率低,因此在碳氢化物火焰中CO的基本氧化反应为:

研究表明,碳氢燃料和空气的预混燃烧火焰中,由于CO的生成速率很快,在火焰区CO浓度迅速上升到最大值,该最大值通常比反应混合物在绝热燃烧时的平衡值要高,随后CO浓度缓慢地下降到平衡值。因此,从燃烧设备的排气中检测的CO含量要比在燃烧室中最大值低,但明显地大于排气状态下平衡值。这表明化学反应动力学控制着CO的生成和破坏。

职业接触凡含碳的物质燃烧不完全时,都可产生CO气体。在工业生产中接触CO的作业不下70余种,如冶金工业中炼焦、炼铁、锻冶、铸造和热处理的生产;化学工业中合成氨、丙酮、光气、甲醇的生产;矿井放炮、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碳素石墨电极制造;内燃机试车;以及生产金属羰化物如羰基镍[Ni(CO)]、羰基铁[Fe(CO)]等过程,或生产使用含CO的可燃气体(如水煤气含CO达40%,高炉与发生炉煤气中含30%,煤气含5%~15%),都可能接触CO。炸药或火药爆炸后的气体含CO约30%~60%。使用柴油、汽油的内燃机废气中也含CO约1%~8%。

后遗症中、重度中毒病人有神经衰弱、震颤麻痹、偏瘫、偏盲、失语、吞咽困难、智力障碍、中毒性精神病或去大脑强直。部分患者可发生继发性脑病。

一氧化碳发色肉制品安全性CO发色机理动物体内红色素主要有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两种,其中肌肉中以肌红蛋白为主,主要负责接收毛细血管中的氧并将之扩散到细胞组织。肌红蛋白由球蛋白分子和含铁血红素分子组成,其存在形式有脱氧肌红蛋白(Mb,deoxymyoglobin)、氧合肌红蛋白(MbO2,oxymyoglobin)和高铁肌红蛋白(MetMb,metmyoglobin),其中肌肉色泽的变化主要由肌红蛋白含量和肌红蛋白存在形式决定。在动物生存时,肌肉中的肌红蛋白以两种形式存在:与氧结合形成鲜红色的氧合型肌红蛋白,不与氧结合时成暗红色脱氧合肌红蛋白。

从发色机理分析,CO与鱼肉肌红蛋白的结合并不会改变肌红蛋白的结构,并且反应是一个可逆过程,同肌红蛋白与氧的结合类似,CO只是作为一种气体被肌红蛋白运送到肌肉组织。1

一个成年人24h吸入空气10~20m3,相当于0.42~0.84m3/h。为防止血液中COHb最高浓度不超过1.5%,中等体力劳动强度的人,30min内工作空间最大允许CO浓度为42mg/m3,期间吸入气体量为8.82~17.6mg。根据日本及我国上海市对发色罗非鱼片及金枪鱼等产品的调查结果中显示罗非鱼体内的CO含量最高为775μg/kg,而金枪鱼体内CO含量最高约为1000μg/kg。那么我们再将这个数字扩大1倍,假设鱼肉中CO含量为2000μg/kg,而人体在30min内摄入CO处理后的鱼肉500g,假设全部被机体吸收的话,摄入的CO也只有1mg,明显低于允许的安全限量。况且经一氧化碳处理后的肉制品在不含有CO的环境下贮存,其内部的CO也在不断减少,半衰期约为3d。

此外美国也曾对发色肉制品的安全性进行过相应的安全评估。根据美国的规定,其工人工作环境允许CO浓度为57mg/m3。有分析表明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工作,人体内CO浓度会保持在某一水平,该水平为摄食肌红蛋白CO达饱和状态为100%的肉类225g可达到水平的14倍。

这种分析存在的前提是肉中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的CO饱和度最大,为100%,且肉中CO从胃肠道转化到血液中的比例为100%。而事实上任何一种方式处理的鱼类,其体内CO均不可能达到100%,一般都在50%以下,而任何物质在体内的吸收率也无法达到100%,因此人类通过食用含有CO的产品对体内COHb水平的影响远远低于安全限量范围。1

临床表现急性中毒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是我国发病和死亡人数最多的急性职业中毒。CO也是许多国家引起意外生活性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中致死人数最多的毒物。临床上以急性脑缺氧的症状与体征为主要表现。接触CO后如出现头痛、头昏、心悸、恶心等症状,于吸入新鲜空气后症状即可迅速消失者,属一般接触反应。

轻度中毒者出现剧烈的头痛、头昏、心跳、眼花、四肢无力、恶心、呕吐、烦躁、步态不稳、轻度至中度意识障碍(如意识模糊、朦胧状态),但无昏迷。于离开中毒场所吸入新鲜空气或氧气数小时后,症状逐渐完全恢复。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面色潮红,多汗、脉快、意识障碍表现为浅至中度昏迷。及时移离中毒场所并经抢救后可渐恢复,一般无明显并发症或后遗症。

重度中毒时,意识障碍严重,呈深度昏迷或植物状态。常见瞳孔缩小,对光反射正常或迟钝,四肢肌张力增高,牙关紧闭,或有阵发性去大脑强直,腱壁反射及提睾反射一般消失,腱反射存在或迟钝,并可出现大小便失禁。脑水肿继续加重时,表现持续深度昏迷,连续去脑强直发作,瞳孔对光反应及角膜反射迟钝,体温升高达39~40℃,脉快而弱,血压下降,面色苍白或发绀,四肢发凉,出现潮式呼吸。有的患者眼底检查见视网膜动脉不规则痉挛,静脉充盈,或见乳头水肿,提示颅内压增高并有脑疝形成的可能。但不少患者眼底检查阴性,甚至脑脊液检查压力正常,而病理解剖最后仍证实有严重的脑水肿。

重度中毒患者经过救治从昏迷中苏醒的过程中,常出现躁动、意识混浊、定向力丧失,或失去远、近记忆力。部分患者神志恢复后,可发现皮层功能障碍如失用(apraxia)、失认(agnosia)、失写(agraphia)、失语(aphasia)、皮层性失明或一过性失聪等异常;还可出现以智能障碍为主的精神症状。此外,短暂的轻度偏瘫、帕金森综合征、舞蹈症、手足徐动症或癫痫大发作等均有人报道。经过积极抢救治疗,多数重度中毒患者仍可完全恢复。少数出现植物状态的患者,表现为意识丧失、睁眼不语、去脑强直,预后不良。

除上述脑缺氧的表现外,重度中毒者中还可出现其他脏器的缺氧性改变或并发。部分患者心律不齐,出现严重的心肌损害或休克;并发肺水肿者肺中出现湿啰音,呼吸困难。约1/5的患者发现肝大,2周后常可缩小。因应激性胃溃疡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偶有并发横纹肌溶解(rhabdomyolysis)及筋膜间隙综合征(compartmentsyndrome)者,因出现肌红蛋白尿可继发急性肾功衰竭。有的患者出现皮肤自主神经营养障碍,表现为四肢或躯干部皮肤出现大、小水疱或类似烫伤的皮肤病变,或皮肤成片红肿类似丹毒样改变,经对症处理不难痊愈。听觉前庭损害可表现为耳聋、耳鸣和眼球震荡;尚有2%~3%的患者出现神经损害,最常受累的是股外侧皮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胫神经、腓神经等,可能与昏迷后局部受压有关。

迟发脑病部分急性CO中毒患者于昏迷苏醒后,意识恢复正常,但经2~30天的假愈期后,又出现脑病的神经精神症状,称为急性CO中毒迟发脑病。因表现出"双相"的临床过程,亦有人称之为"急性CO中毒神经系统后发症"。常见的临床表现有以下几种:

(1)精神症状:突然发生定向力丧失、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记忆障碍、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或出现幻视、错觉、语无伦次、行为失常,表现如急性痴呆木僵型精神病。

(2)脑局灶损害

1)锥体外系神经损害:以帕金森综合征多见,患者四肢呈铅管状或齿轮样肌张力增高、动作缓慢、步行时双上肢失去随伴运动或出现书写过小症与静止性震颤。少数患者可出现舞蹈症。

2)锥体系神经损害:表现为一侧或两侧的轻度偏瘫,上肢屈曲强直,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引出一侧或两侧病理反射,也可能出现运动性失语或假性球麻痹。

3)其他:皮层性失明、癫痫发作、顶叶综合征(失认、失用、失写或失算)亦曾有报道。

3.低浓度CO对人体的影响

长期接触低浓度CO是否可以造成慢性中毒,至今尚有争论。近几年来的资料认为,长期接触低浓度CO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两方面的影响:

(1)神经系统:头晕、头痛、耳鸣、乏力、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等脑衰弱综合征的症状比较多见,神经行为学测试可发现异常,多于脱离CO接触后即可恢复。上述症状顽固者,往往有多次轻度急性CO中毒的历史。

【预防】

在生产场所中,应加强自然通风,防止输送管道和阀门漏气。有条件时,使用或可能产生一氧化碳的生产装置,家庭、公共场所等应在适当位置加装一氧化碳报警设备。矿井放炮后,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必须通风20min后方可进入工作。进入CO浓度较高的环境内,须戴供氧式防毒面具进行操作。冬季取暖季节,应宣传普及预防知识,防止生活性CO中毒事故的发生。对急性CO中毒治愈的患者,出院时应提醒家属继续注意观察患者2个月,如出现迟发脑病有关症状,应及时复查和处理。

【解毒】

如果吸入少量的CO造成中毒,应该吸入大量新鲜空气或者进行人工呼吸。医疗上可以通过向血液里注射亚甲基蓝进行解毒,因为CO与亚甲基蓝的结合比碳氧血红蛋白更牢固,从而有利于CO转向亚甲基蓝而释放出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呼吸作用。

污染影响一氧化碳(CO)是煤、石油等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刺激性的有毒气体,几乎不溶于水,在空气中不易与其他物质产生化学反应,故可在大气中停留2~3年之久。如局部污染严重,对人群健康有一定危害2。

①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S.M.艾尔斯等人发现,当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的饱和度为8%时,静脉血氧张力降低,从而引起心肌摄取氧量减少和促使某些细胞内氧化酶系统停止活动。P.阿斯特鲁普等还证明,一氧化碳能促使大血管中类脂质沉积量增加。当血中碳氧血红蛋白达15%时,能促使大血管内膜对胆固醇的摄入量增加并促进胆固醇沉积,使原有的动脉硬化症加重,从而影响心肌,使心电图出现异常。

②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脑是人体内耗氧最多的器官,也是对缺氧最敏感的器官。动物实验表明,脑组织对一氧化碳的吸收能力明显高于心、肺、肝、肾等。一氧化碳进入人体后,大脑皮层和苍白球受害最为严重。缺氧还会引起细胞呼吸内窒息,发生软化和坏死,出现视野缩小,听力丧失等;轻者也会出现头痛、头晕、记忆力降低等神经衰弱症候群,并兼有心前区紧迫感和针刺样疼痛。

③造成低氧血症。出现红细胞、血红蛋白等代偿性增加,其症状与缺氧引起的病理变化相似。

④对后代的影响。通过对吸烟和非吸烟孕妇的观察,吸烟孕妇的胎儿,有出生时体重小和智力发育迟缓的趋向。

防治措施制定和执行一氧化碳的卫生标准。美国在考虑到劳动强度的情况下,规定接触8小时的一氧化碳标准为9ppm,接触1小时为35ppm。中国《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居住区大气中最高一次容许浓度为3毫克/米3,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为1毫克/米3,车间连续接触8小时的最高容许浓度为30毫克/米3。此外,改进汽车燃料和改革工业生产工艺,使燃料能完全燃烧;加强冬季采暖管理,使居室通风,在取暖炉灶上安装通风排烟设备等,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毒理学急性毒性:LC50:小鼠2300~5700mg/m3,豚鼠1000~3300mg/m3,兔4600~17200mg/m3,猫4600~45800mg/m3,狗34400~45800mg/m3。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大鼠吸入0.047~0.053mg/L,4~8h/d,30d,出现生长缓慢,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增高,肝脏的琥珀酸脱氢酶及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受到破坏。猴吸入0.11mg/L,经3~6个月引起心肌损伤。

中毒机理: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Hb)可逆性结合引起缺氧所致,一般认为一氧化碳与Hb的亲和力比氧与Hb的亲和力大230~270倍,故把血液内氧合血红蛋白(HbO)中的氧排挤出来,形成HbCO,又由于HbCO的离解比HbO慢3600倍,故HbCO较之HbO更为稳定。HbCO不仅本身无携带氧的功能,它的存在还影响HbO的离解,于是组织受到双重的缺氧作用。最终导致组织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产生中毒症状。

危害分级(GB5044-85):II级(高度危害)。

非生物降解:CO的物理化学特性表明,大气中CO的去除主要通过一氧化碳与羟基的反应,其最终产物为二氧化碳。每年排放在大气中的绝大多数的CO通过与羟基反应除去约85%,土壤吸收10%,剩下的扩散到平流层中。在每年的排放和去除的过程中,存在一个小小的不平衡,引起了CO每年有1%的增加。这个不平衡可能是由于人类活动使排放量增加引起的。CO的平均浓度为100μg/m3,在大气中CO总量约为4亿吨;一氧化碳的平均寿命约为2个月。

常见环境浓度

||||

紧急处理一氧化碳中毒后的紧急处理五步骤:

将门窗打开,勿碰触室内家电,以防爆炸。

将患者移到通风地,并松开衣服,保持仰卧姿势。

将患者头部后仰,使气道畅通。

患者如有呼吸,要以毛毯保温,迅速就医。

患者如无呼吸,要一面施行人工呼吸,一面呼叫救护车。3

应急处置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如出现呼吸困难症状应立即就医处治。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他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立即切断泄漏点,经盛装容器讯速移出事故去职安全地区,盈利处治人员应佩戴安全防护设施。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以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也可以用管路导至炉中、凹地焚之。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燃烧产物: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立即将容器移出着火场所或者喷洒冷水冷却,严防火灾扩大、次生灾害和二次污染。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治疗方法诊断要点1.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2.其他损害

除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之外,急性CO中毒尚可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如肺水肿,呼吸衰竭,上消化道出血,休克,周围神经病变(多为单神经损害),皮肤水疱或红肿,身体挤压综合征(包括筋膜间隙综合征和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极少部分患者可合并脑梗死或心肌梗死。5

3.迟发脑病

部分急性CO中毒昏迷患者苏醒后,经2~60d的“假逾期”,又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称为迟发性脑病。精神及意识障碍表现为智能减退、幻觉、妄想、兴奋躁动或去大脑皮层状态;锥体外系障碍表现为震颤、肌张力增高、主动运动减少等帕金森氏综合征表现;锥体系损害表现为偏瘫、小便失禁、病理征阳性;大脑皮层局灶性功能障碍则表现为失语、失明、失写及继发性癫痫发作等。

4.实验室检查

①血碳氧血红蛋白高于10%,但该项检查必须在脱离接触8h之内进行,8h以后碳氧血红蛋白已分解,无检测必要。②头部CT检查:急性期显示脑水肿改变,两周后显现典型的定位操作影像,即大脑皮层下白质广泛脱髓鞘改变、基底核区苍白球梗死、软化灶。③颅脑MRI可示脑细胞肿胀、髓鞘脱失、梗死及软化灶等。④脑电图检查呈中、高度异常。⑤大脑诱发电位异常。

处理原则(1)现场处理:迅速将患者脱离现场,移至空气新鲜处;吸氧;对发生猝死者立即进行心肺脑复苏。

(2)高压氧疗法:对于促进神志恢复、预防及治疗迟发脑病都具有较好疗效。

(3)脑水肿治疗:应限制液体入量,密切观察意识、瞳孔、血压及呼吸等生命指标的变化。宜及早应用高渗晶状体脱水剂、快速利尿剂及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酌情给予人工冬眠疗法及抗痉镇静治疗等。

(4)自血光量子疗法:如无高压氧气设备,可将患者血液抽出后经紫外线照射、充氧后回输体内,能迅速改善组织缺氧状态。一般隔日一次,10~15次一疗程。

(5)脑细胞复能剂:胞二磷胆碱、脑活素、脑神经生长素及能量合剂等。

(6)改善微循环及溶栓剂:金钠多(银杏叶提取物)、克塞灵(国产降纤酶)、尿激酶、蝮蛇抗栓酶等。

(7)对症治疗:对合并有筋膜间隙综合征者要及早切开减压;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合并急性肾衰竭宜及早进行血液透析;对其他器官功能障碍要给予对症治疗;注意防治感染,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等。6

医护措施1.改善组织缺氧,保护重要器官

(1)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空气新鲜处,解开领扣,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或气管插管,或行气管切开。冬季应注意保暖。

(2)吸氧:以加速碳氧血红蛋白的离解。有条件者行高压氧治疗,效果最佳。鼻导管吸氧的氧流量为8~10L/min。

(4)有脑血管痉挛、震颤性麻痹者,可用阿托品或654-2静脉注射。2.防治脑水肿应用高渗脱水剂,如20%甘露醇与高渗葡萄糖液交替静脉滴注、或并用利尿剂及地塞米松。脑水肿多出现在中毒后2~4h。

3.纠正呼吸障碍pp可应用呼吸兴奋剂如洛贝林等。重症缺氧、深昏迷24h以上者可行气管切开,呼吸停止者立即人工呼吸,必要时气管插管,加压给氧,使用人工呼吸器。

4.纠正低血压发现休克征象者立即抗休克治疗。

5.对症处理惊厥者应用苯巴比妥、地西泮(安定)镇静。震颤性麻痹服苯海索(安坦)2~4mg、3/d。瘫痪者肌注氢溴酸加兰他敏2.5~5mg,口服维生素B族和地巴唑,配合新针、按摩疗法。

6.预防感染对长期昏迷者给抗生素治疗。

7.其他治疗如高压氧疗法,放血疗法等。

监测方法1.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1)便携式气体检测仪器:固体热传导式、定电位电解式、一氧化碳检测仪、红外线一氧化碳检测仪。

(2)常用快速化学分析方法:五氧化二碘比长式检测管法、硫酸钯-钼酸铵比色式检测管法(万本太主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

(3)气体速测管。

2.实验室监测方法

节选自国标GB9801-88空气质量一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法

1、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测定空气质量中的一氧化碳。

测定范围为0~62.5mg/m3,最低检出浓度为0.3mg/m3。

2原理.

样品气体进入仪器,在前吸膜里吸收4.67μm谱线中心的红外辐射能量.

在后吸微至吸收其他辐射能量.两室因吸收能量不同.陂坏了原吸收室内气体受热产生相同振幅的压力脉冲变化后的匝力脉冲通过毛细管加在差动式薄膜微音器上.

被转化为电容量的变化,通过放大器再转变为与浓度成比例的直流测量值。

3、仪器

3.1一氧化碳红外分析仪:量程0~62.5㎎/m3

3.2记录仪器:0~10mv。

3.3流量计:0~10L/min。

3.4采气袋、止水夹、双联球。

3.5氮气:要求其中一氧化碳浓度已知.或是制备霍加拉特加热管除去其中一氧化碳.

3.6一氧化碳定气.浓醍应选在仪器量程的60%~80%的范围内。

4、采样

4.1使用仪器现场连续监测将样品气体直接通入仪器进入气口。

泵吸式一氧化碳检测仪采用内置吸气泵,可快速检测工作环境中一氧化碳浓度。泵吸式一氧化碳检测仪采用进口电化学传感器,具有非常清晰的大液晶显示屏,声光报警提示,保证在非常不利的工作环境下也可以检测危险气体并及时提示操作人员预防。

2、便携式一氧化碳检测仪

便携式一氧化碳检测仪可连续检测作业环境中一氧化碳气体浓度。一氧化碳检测仪为自然扩散方式检测气体浓度,采用进口电化学传感器,具有极好的灵敏度和出色的重复性;一氧化碳检测仪采用嵌入式微控制技术,菜单操作简单,功能齐全,可靠性高,整机性能居国内领先水平。检测仪外壳采用高强度工程材料、复合弹性橡胶材料精制而成,强度高、手感好。

3、在线式一氧化碳报警器

在线式一氧化碳检测报警器由气体检测报警控制器和固定式一氧化碳检测器组成,气体检测报警控制器可放置于值班室内,对各监测点进行监测控制,一氧化碳检测器安装于气体最易泄露的地点,其核心部件为气体传感器。一氧化碳检测器将传感器检测到的一氧化碳浓度转换成电信号,通过线缆传输到气体检测报警控制器,气体浓度越高,电信号越强,当气体浓度达到或超过报警控制器设置的报警点时,气体检测报警控制器发出报警信号,并可启动电磁阀、排气扇等外联设备,自动排除隐患。在线式一氧化碳检测报警器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煤矿、水厂等环境,有效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

国家标准1.职业接触限值(GBZ230-2010)

2.环境标准

物质毒性

1.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常见原因

工业上炼钢、炼焦、烧窑等在生产过程中炉门或窑门关闭不严,煤气管道漏气,汽车排出尾气,都可逸出大量的一氧化碳。矿井打眼放炮产生的炮烟及煤矿瓦斯爆炸时均有大量一氧化碳产生。化学工业合成氨、甲醇、丙酮等都要接触一氧化碳。零散中毒病例多系北方冬季用煤炉、火炕取暖因燃烧不全而发生。亦有城市居民因煤气管道泄漏而致中毒。

2.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主要表现

最初的症状,可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悸、乏力、嗜睡等,医学上称为轻度中毒,此时如能及时脱离中毒环境,吸入新鲜空气,症状可迅速缓解。

反应迟钝、除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悸、乏力、嗜睡外,可出现面色潮红,口唇呈樱红色,脉搏增快,昏迷,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及腱反射迟钝,呼吸、血压可发生改变。医学上称为中度中毒,此时如能及时抢救,亦可恢复。

出现深昏迷,各种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张力增高,大小便失禁。医学上称为重度中毒,此时可发生脑水肿、肺水肿、休克、应激性溃疡、大脑局灶性损害,受压部位可出现类似烫伤的红肿、水疱,甚至坏死。

3.如何进行家庭救护

当发现或怀疑有人为一氧化碳中毒时,应立即采取下述措施:

(1)立即打开门窗通风

迅速将患有转移至空气新鲜流通处,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并注意保暖。

(2)确保呼吸道通畅

对神志不清者应将头部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吸入呼吸道引直窒息。

(3)头置冰袋以减轻脑水肿

对有昏迷或抽搐者,可在头部置冰袋,以减轻脑水肿。因为经呼吸道吸入肺内的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很强,所以,一氧化碳很快与血红蛋白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不能携带氧,使组织发生缺氧,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中毒症状。

(4)迅速送往有高压氧治疗条件的医院

因为高压氧不仅可以降低碳氧血红蛋白的半衰期,增加一氧化碳排出和清除组织中残留的一氧化碳外,并能增加氧的溶解量,降低脑水肿和解除细胞色素化酶的抑制。

常见谣言谣言:高锰酸钾可以氧化一氧化碳

驳斥:针对CO能否使KMnO4溶液褪色存在争议进行了实验探究,得出了室温常压下CO不能使KMnO4溶液或其酸性溶液褪色的结论,并作了一定的理论解析。7

THE END
1.大风降温,请注意取暖安全!严防一氧化碳中毒!燃烧煤气进入冬季,取暖设备的使用频率不断增加,人们在使用煤炉、燃气、炭火时,均有可能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煤气中毒”。为提高大家自防自救能力,避免因使用不当导致的“煤气”危害,送上冬季取暖安全“宝典”,请大家认真学习。 知识讲解篇 0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KIR1FCB05566SDB.html
2.一氧化碳中毒学习资料(通用9篇)⑥中医是治疗一氧化碳中毒后遗症重要的治疗方法。具体治疗可包括中药,针灸,穴位注射等。 篇2:一氧化碳中毒学习资料 一、概念 在生产和生活环境中,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都可产生一氧化碳(CO)。吸入过量CO引起的中毒称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俗称煤气中毒。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是较为常见的生活性中毒和职业性中毒。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0cggkn7r.html
3.一氧化碳是怎么产生的呢4一氧化碳中毒机理 一氧化碳中毒是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时的产物经呼吸道吸入引起中毒。中毒机理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高200~300倍。 所以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窒息。对全身的组织细胞均有毒性作用,尤其对大脑皮质的影http://m.chusan.com/zhongkao/89231.html
4.氰化物与一氧化碳中毒的机理是什么氰化物与一氧化碳中毒的机理是什么?如何救治? 1.氰化物的中毒机理和救治方法:氰化物进入机体后分解出具有毒性的氰离子,氰离子能抑制组织细胞内42种酶的活性,其中,细胞色素氧化酶对氰化物最为敏感。氰离子能迅速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结合,阻止其还原成二价铁,使传递电子的氧化过程中断,组织细胞不能利https://www.antpedia.com/news/85/n-2908785.html
5.煤气中毒指的是CO中毒,其机理是CO和血液中的血红素的结合,使其煤气中毒的机理是CO与血红素结合成碳氧血红素,使血红素凝结失去携氧能力造成的。()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一氧化碳中毒俗称煤气中毒,是动物吸入过量的CO引起的一种中毒性疾病,临床以神经症状和呼吸困难为特征。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高炉煤气中毒实际就是CO中毒。()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煤气中毒是指()中毒。 https://www.shangxueba.cn/daxue/f9fmnrmx.html
6.一氧化碳教案一11篇(全文)【师】是的,煤气中毒实际上就是一氧化碳中毒,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种物质。 【板书】一氧化碳 【师】首先来看看它的物理性质与二氧化碳类似,一氧化碳也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这也就是为什么煤气中毒事件频发的原因之一,往往遇害者都不能察觉到一氧化碳气体的存在。【板书】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7lw83hh1.html
7.煤气中毒实际上是一氧化碳(CO)中毒,一氧化碳是剧毒性窒息性毒物更多“煤气中毒实际上是一氧化碳(CO)中毒,一氧化碳是剧毒性窒息性毒物,属血液窒息性气体()”相关的问题 第1题 所谓煤气中毒,实际上是煤气中的一氧化碳引起的中毒,确切的讲,煤气中毒就是死亡()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CO是煤气发生炉中浓度高、毒性大的有害气体,因此煤气中毒也称()中毒。 A.硫化氢 B.一https://www.xilvedu.cn/jfr3ied9.html
8.脑洞说说一氧化碳中毒(CO/煤气/煤烟中毒)“舒女士有可能睡在先生里侧,煤气又爱‘溜墙边走’,因此舒女士可能吸入较多的一氧化碳。”杨主任推测。另外,如果舒女士肺活量比刘先生和孩子大,或者所处的位置刚好煤气浓度高,就可能导致舒女士吸入的一氧化碳比刘先生和孩子多,于是先出现中毒反应。 杨主任说,天气转冷后,高压氧舱科已经接到多位一氧化碳中毒的https://www.jianshu.com/p/66b8ea9cd761
9.煤气中毒实际上就是一氧化碳(CO)中毒煤来自北京国防动员煤气中毒实际上就是一氧化碳(CO)中毒。煤气中毒后,切不可慌张。在送医院前可采取一些自救措施,并一定要让中毒者充分吸氧,并注意呼吸道的畅通。今天,小卫士就教大家几种急救方法,学会自救,让生命之树常青! ?收藏 31 15 ?赞 评论 o p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按热度 按时间 正在https://weibo.com/2611704881/zjSaHtjZR
10.co中毒的机理是什么病情描述: co中毒的机理是什么 医生回答(1) 夏骏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呼吸科 病情分析:"CO"指的是一种化学物质,全称为“一氧化碳”,它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人们常说的"CO中毒"是指人体吸入了过量的一氧化碳,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生理和神经系统反应。 一氧化碳分子在空气中与氧气结合形成CO2,https://mip.pingguolv.com/ask/yzEzAyzFT.html
11.成分的混合气体,人们常说的煤气中毒是指一氧化碳中毒()更多“煤气是指含有H2、CH4、CO、CO2、N2等多种可燃气体成分的混合气体,人们常说的煤气中毒是指一氧化碳中毒()……”相关的问题 第1题 工业上所讲的煤气是指含有H2、CH4及CO等多种可燃气体成分的混合气体。() 是 否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高炉煤气的成份中()百分含量较高。A、COB、H2,CH4C、CO,H2Dhttps://www.youtibao.com/WEPLD6GG.html
12.工业生产和使用的煤气大多含有较高的一氧化碳(CO),一氧化碳是一种工业生产和使用的煤气大多含有较高的一氧化碳(CO),一氧化碳是一种窒息性毒气,是引起人身中毒事故的主要气体,通常所说的煤气中毒,即指一氧化碳中毒。A.正确B.错误的答案是什么.用刷刷题APP,拍照搜索答疑.刷刷题(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职业搜题找答案,刷题练习的https://www.shuashuati.com/ti/b97d9b5691714a5f9f51656e2b7aaf4a.html?fm=bdbdse4cd268e10635f85b7fdf59a04a13f3c
13.煤气中毒的机制一氧化碳(CO)也能与血红素Fe原子结合。.ppt煤气中毒的机制一氧化碳(CO)也能与血红素Fe原子结合。.ppt 59页内容提供方:18273502 大小:1.72 MB 字数:约5.54千字 发布时间:2017-12-26发布于天津 浏览人气:474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1226/145963809.shtm
14.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中毒是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上许多国家最常见的有害气体中毒。在我国北方,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因为老百姓取暖做饭都要烧煤,那时频繁发生中毒死亡事件,俗称煤气中毒,人们对一氧化碳中毒并不陌生,且经常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善,燃气取代了http://health.eekang.net/knowledge/12785
15.煤气安全系列知识一氧化碳中毒俗称煤气中毒。 血液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功能为携带和运输氧。中毒机理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高200~300倍,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 一氧化碳中毒,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碳氧血红蛋白比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更稳定,人体吸入一氧化碳,减少https://www.meipian.cn/4gpvsiac
16.实验室常见气体的毒性及其防护注意事项:一氧化碳CO一氧化碳对人作用如下。 最高容许浓度: 20mg/m3 众所周知,一氧化碳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有毒气体。它对人体的毒害作用机理大致如下。 一氧化碳对血红蛋白(Hb)的亲和力比氧大240倍,而碳氧血红蛋白的离解速度又比氧合血红蛋白小3500倍。因此,一氧化碳被吸人体内后,迅速与血红蛋白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即http://www.51qiti.com/faq/Faq186.htm
17.一氧化碳一氧化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两种碳的氧化物在性质上的差异;通过化学实验及其分析,使学生了解的可燃性和还原性,了解的物理性质;通过对比和实验,使学生掌握CO的主要性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对CO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初步提高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技能;初步培养学生毒气处理的https://www.diyifanwen.com/jiaoan/jiunianjihuaxuejiaoan/132916076313291651185950.htm
18.一氧化碳中毒的诊断与治疗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一氧化碳中毒的诊断与治疗,重症监护病房 罗彦丽,一氧化碳中毒是较为常见的生活中毒和职业中毒。,,,当在一定时间内吸入过多的一氧化碳时即称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煤气中毒)。,一、病因,1、工业中毒,,,煤气http://www.zhuangpeitu.com/article/243705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