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公开课教案(精选10篇)

1、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2、体会本诗送友时的无限惆怅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难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四、教具:

录音、课件

五、板书设计:

(第1—8句)送别前(八月飞雪苦寒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第9—14句)饯别时(军营饯别奇寒图)气势雄伟想象奇特

(风雪送友图)(第15—16句)临别时(东门惜别惆怅图)寓情于景浪漫色彩

(第17—18句)送别后(雪地伫立思乡图)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作者及作品介绍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判官,官名,节度使一类官员的僚属。这首诗是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时写的。武某可能是其前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岑参中年两度出塞,因为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很擅长写边塞诗。他的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擅长于写七言歌行。

其诗与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齐名,并称“高岑”。

三、师生共同研读课文

(一)一读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理解词义,尝试口头翻译。

1、指名学生朗读

2、正字音:裘衾薄着瀚阑饮羌掣

3、明节奏: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

音调的节奏,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注意声音上的整齐。

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意义的节奏是按诗句的语义来划分,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4、教师范读

5、学生齐读

(二)二读

要求:再现诗中形象,理清思路,找出诗中抒情发展的线索,沟通学生、读物和作者之间的思想感情。

1、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身临其境进行联想、想象,使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2、学生默读,理思路

讨论〖明确〗:全诗共18句,根据文题可分为咏雪和送别两个层次。前10句为一层:从不同侧面咏雪。后8句为第二层:写送别。

第一大层又可分为三小层:

前四句写西北边境奇丽的雪景,先写雪前肃杀可怕的景象,后写雪后美景;

第5—8句从帐外写到帐内,写军营之中将士的苦寒生活;

第9、10两句从帐内写到帐外,描写广阔沙漠和万里愁云,为饯行场面作铺垫。

这一层,作者开篇从大处落笔,总写塞外狂风飞雪;又从小处着眼,细写寒冷难熬程度;最后又回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自然地引出送行离别的苦楚之情。

第二大层又可分为两小层:

第11—14句写宴请归客,并描写宴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奇寒的景象;

第15—18句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3、学生默读,找线索。

说明:《七根火柴》以“七根火柴”为线索安排情节;《我的老师》以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的感情为线索;《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的线索。

本诗也有一条线索。

讨论〖明确〗:本诗以“雪”这一景物为抒情发展的线索。

“雪”共出现四次,组成四个画面:

第一次——送别前的“飞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八月飞雪苦寒图”;

第二次——中军置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军营饯别奇寒图”;

第三次——临别时“雪满天山路”,在读者面前呈现“东门惜别惆怅图”;

第四次——送别后,“雪上空留马行处”,在读者面前呈现“雪地伫立思乡图”。

4、小结:

全诗以雪为抒情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客图。

诗的开头从“飞雪”入手,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戍边将士苦寒的情景,接着,诗人以形象的笔触,描绘了西北边塞一幅愁云惨淡的风雪送客图。诗人寓情于景,含蓄地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教材分析】

北风席卷大地,冻僵的白草被风折断,胡地的天空八月就飞舞茫茫大雪。好像一夜里忽然刮起了春风,千万棵树上的积雪如梨花盛开。本来让人心生寒意的严冬,在诗人的笔下,却显得如此富有生机!那梢头的片片积雪哪里是雪,分明是簇簇相拥的梨花啊!诗人送别朋友归京,本是让人难以割舍的离愁别绪,但作者知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今日一别,明年开春定会重逢,既是这样,为什么不能好好地为即将到来的春天高歌呢!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如官等8个生字。注意如在虚宫格呈现的形状为左梯形。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知道诗人的情感,知道冬天来了,春天就不会远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件或古筝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这首诗就是一首送别诗,现在就听老师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请你把它圈起来。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边利用拼音自读古诗,边画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读得连贯。

2.检查自读情况,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是怎样记住折、梨的(生汇报识字方法。)

点拨:

(1)梨是形声字;他它能组什么词?

(2)折是翘舌音,也是多音字,还念shé;与拆区别;生书空。[板书:折:zhé(打折)shé(折本)]

点拨:(1)冬天的风是什么样的(幻灯出示:北风声)

(2)播放风声,想象说话:你眼前出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3)白雪皑皑,北风呼啸,看到这样的一幅场景,你有什么感受?(出示雪景图)

(4)好朋友要远行,但不久的将来你们还会重逢,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5)结合每一句进行朗读指导、训练。

4.配乐诵读全诗。(个人读、评价读、小组比赛读)

5.背诵诗句。(男女生比赛读、背)

五、再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官、送、归、折、胡、如、树、梨

2.认读、组词,用送行说话。

3.观察送、官、折、树的结构,并说一说它们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重点指导树、如、归。

如在虚宫格呈现的形状为左梯形。女要写得伸展,口要写得小些。

树是左中右结构的字,要把中间的又写得小一点,捺要变点。

归字结构左窄右宽。左边是一笔竖一笔撇,右边是倒山,最后一笔不出头。

5.学生描红、临摹。

六、交流资料、扩展朗读

自古以来,人们都有各自喜爱和赞美的季节。古代诗人除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外,还写了很多赞美冬天的诗句,下面我们一起去回顾一下。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七、课后作业、扩展活动

积累赞美冬天的诗句。

一、教学设想。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诗歌和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4、教学时数:两课时。

二、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作品。

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二)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全诗。

(三)边读边分析。

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四)总结本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

背诵本诗。

三、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默写名句。

(三)继续分析课文。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

(四)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五)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要点:

1、领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开阔的胸襟和与朋友惜别的真情。

2、了解本诗作者精心遣词造句创造奇丽意境的匠心。

教学重点:

领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开阔的胸襟和与朋友惜别的真情。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诗作者精心遣词造句创造奇丽意境的匠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出处及写作背景:

选自《岑参集》。

岑参(714-770),江陵(现在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诗人陆游曾称赞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二、字词:

裘qiú衾qīn瀚hàn羌qiāng掣chè白草折shé

胡天指塞北一带的天空。胡,指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子。与珠帘都是指军中上层人物住的地方。

角弓两端用角质装饰的弓。

瀚海沙漠。

阑干纵横的意思。

三、诗句分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第一层:写大雪纷飞的奇丽景象。

西北早雪,来势突然,一时风雪漫天。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迅疾猛烈,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八月飞雪,已觉惊奇,而笔锋一转这忽如一夜春风来,更让人惊奇,而接着用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写雪景,更是叫人惊喜而拍案叫绝。以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是为千古名句。这个比喻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像,创造了一个瑰丽的、富有诗意的、春意融融的境界,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新奇的比喻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第二层:用反衬法写雪天的奇寒。

风雪肆虐,散入珠帘湿罗幕,在帐内的主帅穿皮衣盖锦被尚且不能御寒,而在帐外守卫的官兵之寒就更不待言了。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更进一步突出奇寒叫人难以忍受。这一方面反映了边塞军旅生活之艰苦,另一方面反映了戍边战士抗严寒斗风雪的豪迈气概。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第三层:用夸张笔法总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图景。

诗人放眼雪原,一幅壮阔的.立体的雪原图呈现在眼前:冰雪覆盖市面上茫茫大沙漠,冰凌纵横交错;漫天浓重的阴云低垂。百丈万里是夸张写法,突出了奇寒,也暗喻行路难之意,在如此寒天送别,自有一番难言之情我愁云才愁,为下文送别做铺垫。

以上为第一部分:描写漫天大雪中边塞酷寒的奇丽景象。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第一层:写军中设宴饯别。

各种乐器助兴,气氛热烈,友情洋溢。这些乐器充满异域情调,更添征人的悲壮情怀。帐内宴饮的热闹场面,热烈气氛,更衬出帐外之苦寒,如此大风都吹不动红旗,世界好像被封冻了。帐外之寒又反过来衬出帐内送别情景之热。

作者把宴饮一幕放在偌大的冰天雪地来写,体现出他当时浓重的离情。一方面友人在如此寒冷的恶劣天气归京而担忧;另一方面为归客去后自己留边的孤寂而伤怀。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进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第二层:写轮台东门送别。

最后四句从下面写送别之情,头两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与天气;后两句写惜别之情深挚动人:依依不舍,终归一别,人去路空,怅惘难禁。雪满天山路,离情亦满天山路。

作者紧扣当时当地的节气风物去描写送别场景,且将离愁别绪含蓄于叙事写景之中,委婉传达,情景交融,令人回味。

以上是第二部分:写军中置酒,雪中送别的情景。

四、总结:

全诗共18句,以雪为线索。全诗以雪景起,以雪景结;由雪而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诗中描绘了典型的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组成了一幅壮阔奇丽的万里边疆风雪图,它既是饯别送行之背景,又是作者抒情之寄托。以写雪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雪景,表达了作者真挚而复杂的感情对北国风景之赞叹,对灿烂春光的憧憬,对别友之惆怅,对故乡之思念全部寄托在这壮丽的雪景中了。

这首诗奇丽、豪放的风格,正是岑参浪漫、豪迈、乐观的诗风的本色,这首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

附板书: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唐)《岑参集》

第一部分:写边塞大雪奇寒的壮丽景象。(照应白雪歌)

第一层(1~4句)写边塞大雪纷飞的奇景。

第二层(5~8句)用反衬手法写雪天的奇寒。写景

第三层(9~10句)用夸张的笔法总写边塞冰天雪地、愁云惨淡的景象。

第二部分:写军中置酒、雪中送别情景。(照应送武判官归京)抒情

第一层:(11~14句)写军中设宴饯别。

第二层:(15~18句)写轮台东门送别。

课后小结: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可以倚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仍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西北边塞的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二、作者介绍

投影:岁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读之令人兴奋。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三、诗文赏析

聆听感受

1、教师范读,聆听感受。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

2、读准字音

岑参cénshēn散入sàn

狐裘qiú锦衾薄qīnbáo

瀚海hàn阑干lán

羌笛qiāng风掣红旗chè

3、请一位读书好的学生来读,其余学生感受。

整体把握

1、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文意。

2、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板书)

师:请同学们说说哪些诗句是写咏雪的,哪些诗句是写送别的?

学生答教师明确;

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赏析写景的句子

思考:你喜欢哪些写景的诗句,说说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可能会品析到的句子,适时加以指导,参考如下: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重点赏析这句话,教师引导;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这句话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紧接下来,又渲染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情境。这句体现了作者的豪放风格。

学生继续找句子赏析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

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学生回答,理由自由阐述,句子归纳如下;

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②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③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重点引导赏析

意思: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师:想象诗歌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你此时在想什么?

学生自由说,教师小结;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这句体现了作者送别时的惆怅心情。

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1、抓关键词

2、看修辞方法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师: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联系?(再次诵读,加以体会)

答: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情。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四、深情诵读,尝试背诵

男女生分读全诗:女生读咏雪部分,男生读送别部分;全班齐读

五、总结

全诗共18句,以“雪”为线索。全诗以雪景起,以雪景结;由雪而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诗中描绘了典型的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组成了一幅壮阔奇丽的万里边疆风雪图,它既是饯别送行之背景,又是作者抒情之寄托。以写雪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雪景,表达了作者真挚而复杂的感情——对北国风景之赞叹,对灿烂春光的憧憬,对别友之惆怅,对故乡之思念——全部寄托在这壮丽的雪景中了。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

一、文本解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著名诗人岑参的代表作,写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诗人以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军营送别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以及战友之间的真挚友谊。作为初中阶段为数不多的边塞诗,《白雪歌》值得我们细读。

1、丰富的内容

诗歌开篇,作者即通过北风猛、飘雪早、结冰厚、愁云多等景象表现了天气的酷寒,又大笔描绘了壮丽的雪景,表现了奇特的异域风光;在寒冷的天气下,“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细节描写折射出戍边生活的艰苦;“胡琴琵琶与羌笛”,那繁弦急管的场面,又让我们感受到军营中别样的欢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遥望朋友的背影,在山回路转中渐行渐远,只留下深深浅浅的马蹄印……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人心绪惹人遐思。

可以说,作者既大笔勾连了壮阔的雪景,又细笔描绘了酷寒的军营生活;既渲染了热烈的宴饮,又刻画了依依的惜别,诗歌内容异常丰富。

2、丰厚的结构

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来分析这首诗的结构:

一是从内容的角度,将诗歌分为两个部分,即咏雪和送别。前十句绘雪景,后八句抒别情。所写的雪景,为送别作了很好的铺垫,营造了氛围。

二是从空间转化的角度,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视角在不断地变化。具体表现在:外——内——外——内——外,这五次镜头的转化,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由地面写到空中,又由空中写到地面,立体地表现了边塞的奇景和诗人复杂的感情。

3、丰盈的情感

岑参所处时代,正值大唐盛世,国家的强盛自然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诗人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因此,在这首诗里,我们既感受到诗人送别友人那淡淡的惆怅,更能感受到他将绵长的思乡情与戍边卫国的苦乐观统一起来,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昂扬奋发的精神,这就是“大唐气象”。因此:

虽然天气奇寒,但诗人的心是热的,所以他眼里的雪景奇美;虽然戍边奇苦,但将士们的信念异常坚定,所以他们的宴饮奇欢;虽然道路奇曲,但那凝望的眼睛折射出的情义奇深;也正因为如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的送别,才哀而不伤,多了几分雄浑的色彩。

4、丰美的手法

美在用词凝练。例如“胡天八月即飞雪”,“飞”,有气势,写活了大雪纷纷扬扬、白茫茫一片的壮美景象。

美在比喻新奇。在作者的想象中,那晶莹剔透的雪花变成了暗香盈袖的梨花,塞外茫茫的大雪与芬芳灿烂的江南春色产生了美妙的连接。这样新奇的比喻,穿越了时空,使人几乎忘记了奇寒,从内心生发出一种温暖,与作者一道沉浸在审美的愉悦中。

美在愁乐烘托。“百丈冰”、“万里凝”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天气寒冷之至。环境是严酷的,但是,战地自有战地的.欢乐。在主帅的帐营中摆开筵席,开怀畅饮,且歌且舞。“胡琴”“琵琶”“羌笛”这些乐器出现在送行的酒宴上,为此次的饯别增添了异域风情,渲染了欢腾的气氛,为诗歌增添了豪壮的色彩。

美在色彩映衬。“风掣红旗冻不翻”,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十分绚丽。这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正是将士的象征。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美在留白艺术。诗歌的结尾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无声的画面来表现。那渐行渐远的背影,那凝望背影的眼神,无不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二、教学过程

(一)诵读导入

1.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背几首古诗。老师起头,同学们接着背。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从军行》)

“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翰《凉州词》)

2.师:这三首诗都是边塞诗、七言绝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其中的“歌”就是这首诗的体裁,叫做“歌行体”。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反映戍边的艰辛,抒发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基调昂扬,体裁兼善。

(二)学习活动一:美读

1.美在准确

师:请同学们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PPT出示)

即飞雪(jí)散入珠帘(sàn)锦衾(qīn)薄(bó)冷难着(zhuó)掣(chè)

2.美在急缓

师:对于一首七言古诗,我们常常采用2/2/3的节奏来朗读。在这首诗中,有些句子我们可以采用4/3的节奏来读。比如前4句,描写的景象比较突然,让人惊叹,我们就可以这样读(师范读):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但是,结尾四句,镜头越拉越远,路也悠悠,情也悠悠,我们就可以读得舒缓一些、甚至一字一顿,余味悠长(师范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美在抑扬

师:我们再来尝试一下。前四句,我们把“折”、“雪”、“来”、“开”读得明亮一些,昂扬一些(即升调)。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较一下: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幕”、“薄”、“控”、“着”读得短促一些,压抑一些(即降调)。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读。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给学生以一定的方法指导,带领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美、抑扬美、轻重美,进而初步体会诗歌的层次美、情感美。在诵读中,将学生带到文本,引入意境,进入初步的赏析中去。)

1、教学目标

诵读诗歌,赏析诗中奇异的边塞风光,感受两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2、学情分析

诗歌教学一项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也是学生最不感兴趣的一环。本诗既是一首送别诗又是一首边塞诗,早在本诗之前边塞诗和送别诗早已学习过。故本次教学主要通过朗诵和赏析让学生体会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3、重点难点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解题,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而且写的是边塞的雪景,表明这是一首写景诗,也是一首边塞诗;“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歌行”是古代汉族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三)朗读

1.正字音狐裘qiú锦衾qīn冷难着zhuó阑干lán

羌笛qiāng掣chè

2.明节奏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

音调的节奏,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注意声音上的整齐。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请学生根据播放的录音划分本诗节奏,并反复诵读。(本诗节奏如下)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入感情万般朗读总关情,所以说读诗最关键是注重情感投入。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情感去朗读全诗呢?(学生讨论、朗诵并点评)

朗读指导:1-4句,应用惊奇激奋的语调;5-8句,情调应哀怨低沉;9-14句,宜用孤寂凄凉的语调;15-18句,宜用舒缓的低平语调。

(四)赏析

杜甫在《渼陂行》中这样写道“岑参兄弟皆好奇”,所谓“奇”就是新奇,岑参用新奇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新奇的心灵感悟世界并将之化为文字流诸于笔端,那么我们所要做的是睁大眼睛来发现本诗中的“奇”。

请认真品读诗歌,先运用合理的联想与想像描绘诗句展现的画面,再说说你从诗句中发现了怎样的“奇”。

如:“胡天八月即飞雪”一句描绘了这样的画面:刚到八月份,塞北的天空就飘起了大朵大朵的雪花,狂风卷着雪花,刮得人睁不开眼睛。从中我发现了胡天奇冷,飘雪奇早。

学生:默读、讨论并交流自己发现的诗中的“奇”。

预设:

胡天八月即飞雪——胡天奇冷,飘雪奇早。

千树万树梨花开——雪花其繁,雪花奇美。

瀚海阑干百丈冰——瀚海奇阔,结冰奇厚。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胡天奇冷,将士奇苦。

愁云惨淡万里凝——愁云奇多,彤云奇密。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风威奇大,雪天奇冷。

去时雪满天山路——路雪奇厚,担忧奇多。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路奇迂,情义奇深

此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重点分析三处难点: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此与东方虬《春雪》“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岑参的乐观主义情怀和浪漫主义思想。

2.“胡琴琵琶与羌笛”,补充资料如下:

“毡帐胡琴出塞曲,兰塘越棹(zhào)弄潮声。”

——白居易《池边即事》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王绩《凉州词》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王昌龄《从军行》

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乐器都是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因而“胡琴琵琶与羌笛”一句不是简单地道明饯别宴会上繁弦急管的场面,而是含义深刻,既点明送别的地点是塞外又能轻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3.诗中为什么大力渲染天气的“奇”寒?

一、教学目的

1、掌握诗歌赏析技巧,抓关键词法

2、反复诵读,体味诗中的意境,探究诗的特色

3、激发学生想象力,增强诗歌审美感受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难点:通过想象和联想,体味诗中意境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梳理岑参:著名的边塞诗人,这一首是边塞诗。

(二)三分诗,七分读

听一遍范读,注意节奏情感韵律,再让学生朗读诗歌。

今天重点品读咏雪部分,也就是前面十句。现在我们来一一品析,先看一、二句。

1、第一、二句中“卷”、“折”、“即”“飞”四字有何表达效果?

北风卷地百草折(风狂),胡天八月即飞雪。(雪早)

引导:师:这两句诗里有四个动词,是哪四个动词?

生:“卷”“折”“即”“飞”

师:这四个字,在此处有何表达效果?同学们想一下,先来看第一句,“北风卷地百草折”写了什么?

地上的风沙被卷起来,就连草木都被折断了,说明了什么?

风势强劲,威力大。“卷”字写出了北风怒吼的气势,而“折”和“卷”之间是什么关系?

“折”应该是“卷”的什么?结果。“折”字说明了风力的强劲。

好,接着往下读,胡天八月即飞雪。

“八月”应该是什么时候?秋天,金秋时节,不过这是北方已经在下雪,一个“即”字透露作者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惊奇。后面的“飞雪”为什么是“飞雪”而不是“下雪”或“落雪”,雪“飞:说明有风的存在,所以在这里”飞“应当是照应前文的”卷“字,勾画出漫天风雪的景象。由风而雪,风中见寒,因寒飞雪,所以开篇就让人感到一股奇寒扑面而来。

解析

第一、二句写塞外风狂雪早。一个“卷”字,写出了北风奔驰怒吼的气势和威力;“折”是“卷”的结果,风能折草,可见风力之大;农历八月的南方正值金秋,而西北边塞已是风雪隆冬,“即”字透出了作者的惊奇之情;“飞”字照应“卷”字,勾画出漫天风雪的景象。由风而雪,风中见寒,因寒飞雪,开篇就让人感到一股奇寒扑面而来。

过渡:这首诗中有一句咏雪的千古名句,是哪一句?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对,既是咏雪的千古名句,必是有其精妙之处,那么就请同学们一起来品读赏析,看看这两句诗究竟妙在何处。

2、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想象画面,忽然好像一夜春风来,千万棵树上的梨花都开了,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美。梨花是什么季节才有的?春天。前面说八月即飞雪说明已到冬天,如何有梨花开,同学们再想想梨花是什么颜色的?白色,跟什么的颜色很像?雪。也就是说这两句其实是写雪对吧。请同学们再在脑海里勾勒这幅画面,描述一下画面。看到这样的美景,作者的心情如何?

思考一下,请同学回答。

A、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描绘了晨起一派银装素裹,雪压枝头犹如梨花盛开的壮丽雪景。

B、找出诗中你觉得用得好的字,并说明好在哪里?

答:“忽如”二字用得好,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与“即”字相呼应,点明大雪来得急骤,而且传神地表现出诗人惊奇喜悦的心情,正如春风拂面。

C、这两句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体现了诗人惊奇喜悦的心情。

鉴赏

①这两句诗描绘了晨起一派银装素裹,雪压枝头犹如梨花盛开的美丽雪景。(画面)

②“忽如”二字,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与“即”字相呼应,点明大雪来得急骤,而且传神地表现出诗人惊奇喜悦的心情,正如春风拂面。(关键词,表达效果)

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极富艺术感染力。(总说)

过渡:找出诗中描写戍边将士生活的句子,现在让同学们一步步来进行分析。

3、“散”和“湿”有何表达作用?这两句写出了一种怎样的气候?

答:“散入珠帘湿罗幕”一句承上启下,从帐外写到帐内,空间的转换运用得十分巧妙。

“散”字写出片片雪花轻轻飘落到珠帘帐幕上的景致;“湿”字描摹出雪花在罗幕慢慢融化的情景。

借由“飞雪”湿罗幕“,”狐裘“”锦衣“尚不能御寒点明居住环境的湿冷,写出了一种奇寒的气候,表现了戍边战士生活的'艰苦。

4、七、八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句表现了什么?

(胡天天气奇寒让人难以忍受,将军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可想而知,侧面突出大雪的寒威)

修辞手法:互文

进一步表现天气的奇寒,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

内容上:这两句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说法,气势磅礴,画面开阔;云之愁,用拟人的手法,极写云的昏惨惨之色,看似写景,实为写情。

(紧扣词语,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及对诗意的表达和诗境的营造所起的作用)

结构上: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作者为送友人而产生的愁闷的情绪,为饯别酝酿了气氛,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同时,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赏析诗歌的方法

1、抓关键字眼,紧扣词语

(意象、动作、色彩、数量、情绪等)

2、画面+表达效果(手法)+情感

3、内容上+结构上

(三)小结

鉴赏诗歌时,可以从多角度出发综合赏析。

通过对前半部分咏雪诗句的赏析,我们可以从中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所谓“三分诗,七分读”,对于诗歌的体会重在品读,如何读如何品,品什么读什么呢?老师总结了两句:字斟字酌品诗意,诗中有画画中诗。希望同学们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初步掌握诗歌赏析的技巧,在品读中走进诗歌的世界,感受诗歌的无穷魅力。

(四)布置作业

1、搜集咏雪的诗句,要求:

(1)不少于10句;

(2)在其中挑选你最喜欢的一句,试赏析。

2、试分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艺术特色,它与哪一诗句在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好奇”的特点。

2、学习诗歌鉴赏的常用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本诗抓“好奇”的特点。

难点:学习从思想和艺术角度对诗歌进行鉴赏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翻译(预习完成)

二、导入

这两天新闻中关于今年初雪的报道不绝于耳,雪对于我们江南人来说是稀罕物,但是雪在中国古诗中却是常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首咏雪诗。

三、新授

从题目来看,我们能获得哪些信息?

从内容来看,是咏雪诗、送别诗;从诗歌体裁来看是歌行体诗(展示歌行体ppt)

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自古以来,对于岑参的诗推崇有加,(展示杜甫、沈德潜、翁方纲ppt)这里的“奇”,是指独特,不拘一格,独树一帜的意思。他用好奇的眼睛来观察这个世界,他用好奇的心灵来感悟这个世界,用独特的笔墨匠心写诗。那么这首诗作为他传唱最广的一首诗,他到底在“好奇”这条路上走了多远呢?——板书“奇”

(一)体会景物之“奇”

1、从诗中你能感受到边塞哪些景物的奇特之处?请大家打开书再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把文中有关奇情奇景的描写找出来,请用:边塞的,“奇”在的句式加以概括。——板书“景物”

雪下得奇早,(大、猛等);风的大;天气的奇寒

(二)体会词采之“奇”

上次我们学《诗人谈诗》,我们知道了诗歌鉴赏可以从哪些方面来鉴赏?

可以从意象、语言、感情、艺术手法、意境等角度进行鉴赏。

岑诗的好奇,不仅仅在于喜好表现边塞景物之“奇”,更是源于他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善于用新奇的词采来表现,他的“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边塞诗在艺术表现方面显出奇情异采的艺术魅力。

现在我们就分小组合作选择其中语言角度鉴赏这首诗,看看作者在“词采”方面怎样体现他“好奇”的特点的?(每组成员最少两人)——板书“词采”

用词方面

例1第一、二句中的“卷”、“折”、“即”、“飞”三个字有何表达作用?

〖明确〗第一、二句写塞外风狂雪早,一个“卷”字,写出了北风奔驰怒吼的气势和威力;“折”是“卷”的结果,风能折草,可见风力之大;农历八月的南方正值金秋,而西北边塞已是风雪隆冬,“即”字透出了作者的惊奇之情;“飞”字照应“卷”字,勾画出漫天风雪的景象。由风而雪,风中见寒,因寒飞雪,开篇就让人感到一股奇寒扑面而来。在他的另一首诗《走马川行》里也写过一句“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从中也可以看出边塞上的风力之强。

例2“凝”怎么理解?凝结,凝重,可见云很厚重。以上诗句不着一个雪字,却处处能见到雪的身影,感受到雪的威力。

例3五、六句中“散”、“湿”有何表达作用?这两句写了怎样的一种气候?

〖明确〗“散……”承上启下,从帐外写到帐内。写雪景主要从视觉角度下笔,写奇寒则着墨于感觉。“散”字写出片片雪花轻轻飘落到珠帘帐幕上的景致;“湿”字描摹出雪花在罗幕慢慢融化的情景。“狐裘”、“锦衾”本是高级御寒品,却不暖、嫌薄,帐中尚且如此,帐外更不必说,这两句写出了一种奇寒的气候。

写法方面

重点赏析名句“忽……开”:

A.这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为什么会感到这比喻新颖贴切?

〖明确〗比喻的本体雪,喻体是梨花。以梨花喻雪非常贴切,不仅写出了雪的皎洁,富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作者将肃杀寒冷的冬雪当作春光来欣赏,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

B.为什么说“忽如”二字写得甚妙?

〖明确〗一个“忽”字,显示出塞外气候的变换奇特,也表现了作者看到奇丽雪景的惊喜之情。

“风掣……翻”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这一细节描写,极为新颖传神地描摹出塞外严寒的奇异风光。从色彩上看,茫茫白雪之中,鲜艳夺目的红旗显得格外突出,并给冷色的基调抹上了一星暖色,反衬严寒;从动态上看,狂风飞雪,红旗在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给人一种沉重、肃穆的感觉,符合此时送别的气氛。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明确〗“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一身能擘两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写出西北边塞的苦寒。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板书:

词语

比喻、拟人、夸张

想象、衬托、动静结合

(二)体会情感之“奇”

诗言志,诗传情,到底这首诗传递给读者的是什么情感?——板书情感

学生先说,如果说不到位老师再提醒启发。边塞诗,很多事抒写边关生活的.愁苦,久戍思乡的无奈。例如王昌龄的《从征行》,李益的《从军北征》(ppt展示)进行比较。

1、结合时代背景(ppt展示时代背景)

所以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诗人慷慨豪迈的笔调,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抒发了将士立功边塞的慷慨乐观豪情。

2、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不能从写景的诗句中看出点什么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开”句

岑参最喜欢梨花,在他的作品里,曾多次写到梨花,请看屏幕,一起朗读一遍。

(ppt展示梨花诗):由此可见,梨花于诗人的印象何等深刻,诗人写梨花常常是在远离故乡之时,他笔下的花总是和思春念归、士逢知遇等情感活动联系在一起。所以这句诗不仅给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的感觉,流露着对边塞奇景的惊叹之情;也流露出漂泊在外,对家乡的思念和牵挂。

3、直接写。例如“愁云……凝”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作者为送友人而产生的愁闷的情绪,为饯别酝酿了气氛。

送别场景中,连举三种乐器,既表明乐器之多,乐曲之异,写出了场面的热烈,表现了主客间的深厚友情,同时这些富有边塞色彩的乐器,也极易触动人的乡愁乡情,细细品味,送别人与被送人内心的愁苦之情不言自明。

4、发挥想象,最后面对渐行渐远的友人,空留雪上的马蹄印,诗人会有怎样的心理?

惜别

天黑路远,你能安全返京吗?

朋友一路保重。

今日一别,从此天南地北,何时再能相见

以前我们曾一块喝酒下棋吟诗,你走了,我以后的日子该多么寂寞啊。

好兄弟走了。我何时能回京呢?

不管担忧也好,羡慕也罢。萦绕心中是无限的惆怅。这样的结尾,就是一种“留白”,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板书:慷慨乐观、思乡、惜别

四、诗歌,特别是中国的古典诗歌,鉴赏绕不开意境。——板书意境

展示意境的知识

那么本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意境呢?你觉得下面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是符合本诗的意境的?

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杜确《岑嘉州诗集序》说他的诗“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更说他的诗“笔力追李杜”,在《跋岑嘉州诗集》中说:“予自少时,绝好岑嘉州诗。往在山中,每醉归,倚胡床睡,辄令儿曹诵之,至酒醒,或睡熟,乃已。”希望通过今天的鉴赏课,大家也能喜欢上这个大[1]气而好奇的岑嘉州。

而诗歌鉴赏的常用方法也是我们今天这堂课的目的之一,大家能总结出一些基本的方法了吗?

概括起来就是:诗的意象——诗的语言——诗的感情——诗的意境

抓住诗的意象,通过分析诗的语言,感受诗人的感情,体会诗的意境。这就是诗歌鉴赏的一条最基本的鉴赏之法。

送别诗鉴赏实例

送别诗鉴赏实例:

1、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参考答案:

①景物:“春江渺茫”“日暮”。

②三四句替远去的友人设想:日暮之时会停泊在哪里呢?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孤客是多么的令人哀伤啊!

2、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使用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反衬;哀景衬壮情。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对友人真诚情谊。)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板书设计

景物雪大、雪早天寒

奇词采比喻、拟人、夸张

情感慷慨乐观、思乡、惜别

意境新奇、雄浑、豁达

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可以倚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仍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西北边塞的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二、初读感知

1、正字音:

折散裘衾角着羌掣

2、明内容:

课题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说送别的环境。

明确:在西北边塞瑰奇壮丽的冰雪沙海背景下,岑参送朋友武判官回到京城长安去。这是戍边将士之别。

三、品析学读

1、自由读,将写景与送别的过渡句用______标示出来。

明确:在愁云惨淡万里凝处标示。

2、请同学们任选角度,将前面咏雪的句子和后面的送别联系起来。比如说:雪是冷的,可朋友的心是热的。

雪是洁白的,朋友情是纯真的;雪景美丽得令人温暖,朋友情真挚动人;雪中生活是寒冷的,朋友的归途令人担忧;雪中生活是艰苦的,它令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盼望归去;纷纷大雪,是不是上天为朋友归京而献上的贺礼奇丽的边塞雪景,是不是为离情别意抹上了军人的豪迈

3、想像诗句所呈现的画面,自己试读。

4、教师指名读,边点评边示范。

5、听读,揣摩:在送别的酒宴上,在挥手的那一刻,我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明确:对朋友归京,我感到高兴。因为对戍边将士来说,能和家人团聚是可喜可贺的一件事。胡琴琵琶与羌笛,在急管繁弦中,在杯来盏去中,仿佛可以听见诗人由衷地祝贺:来,为你归京干杯!然而朋友情深,轮台距离长安路途遥远,这一分手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尽管是军中大丈夫,依依别情仍然袭上心头;千里冰封,沙海纵横,朋友这一路可会顺利今日我送君,何时人送我雪上空留马行处,那一行马蹄印啊,将我的牵挂和惆怅一直延伸到长安。

6、学生练习读。

7、全班表演读:全班读前四句,女生齐读后四句。

四、对比阅读,迁移养成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经年。因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积累的送别诗。下面我们选择大家熟悉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渭城曲》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1、同学们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自选角度,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一下。

比较角度提示:

送别人物:《白》诗岑参送武判官;《杜》诗王勃送杜少府;《黄》诗李白送孟浩然;《渭》诗王维送元二。

送别地点:《白》诗新疆轮台;《杜》诗京城长安;《黄》诗湖北武汉;《渭》诗京城长安。

目的地:《白》诗京城长安;《杜》诗蜀州;《黄》诗江苏扬州;《渭》诗新疆安西。

送别环境:《白》诗冰天雪地;《杜》诗烟雾迷蒙;《黄》诗繁花似锦;《渭》诗初春雨凄清。

送别心情:《白》诗百感交集战友别;《杜》诗洒脱少年刚阳别;《黄》诗诗意风流别;《渭》诗深情体贴真情别。

朗读基调:《白》诗慷慨宛转;《杜》诗高亢爽朗;《黄》诗轻快潇洒;《渭》诗舒缓诚挚。

诗歌风格:《白》诗豪放雄奇;《杜》诗开阔俊朗;《黄》诗潇洒飘逸;《渭》诗清新明快。

重要特点:《白》诗咏雪显气概;《杜》诗直抒胸怀;《黄》诗绮丽意境,诗意细节;《渭》诗截取典型情节。

教师小结:《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写给杜少府的,意境开阔,刚健爽朗,文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扫儿女情长的悲伤之态,所以应读得高亢,读得铿锵有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仿佛是一支抒情畅想曲,读来应是轻快潇洒,仿佛一颗诗心随着江水荡漾;《渭城曲》凄清的氛围可以用舒缓的节奏来表现,那对朋友深情体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一种诚挚关切的`久久凝视,也是深情的劝酒辞。而我们今天学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则是边关将士英雄气概和儿女心肠交织在一起的高歌,它悲而不哀,因此应读得慷慨而婉转。

2、四人小组表演读,四首送别诗一人读一首。

3、小组推选代表,全班竞读。

五、结语

南朝的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别岂只是黯然销魂用心去比较,你会发现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这个教学设计中,学生对课文的品评与朗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朗读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并随时调整教学重点;同时学生又在教师和优秀同学的朗读中,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学习了朗读的方法,互动的课堂充满了吸引力。而比读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总之,对于课文内容而言,比读是一种巩固;对于学生素质而言,比读是鉴赏能力和朗读技能的双重提升;对于课堂容量而言,比读是一种扩张;对思维而言,比读是一种碰撞;对学法而言,比读是一种方法指导;对学生个体而言,比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对教师而言,比读是一种教学底蕴的锻炼。

THE END
1.采字在结尾的词语采的组词在线组词查字典组词频道为您提供采的组词、采字在结尾的词语,输入要组词的字词,可以轻松为您自动组词。在线组词上查字典网。https://www.chazidian.com/r_zi_zd91C7/zuci3/
2.采组解释采组意思采组拼音采组造句采 读音:cài,cǎi [cài,cǎi] 摘取:采撷。采花。采摘。采制。 ◎ 选取,搜集,开发,利用:采访(搜集寻访)。采纳(接受意见)。采集。采伐。采购。采掘。采写。 ◎ 神色,精神:神采。精采。 ◎同“彩”。◎ 〔采采〕盛多的样子。 ◎ 古代指官。 http://zuci.baokatong.com/%E9%87%87%E7%BB%84_zuci/
3.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生字及组词全面汇总第一单元? 课文1《古诗二首》(《村居》《咏柳》) 诗(古诗)(诗歌)(诗人)(诗句)? 村(农村)(乡村)(村子)(村民)? 童(儿童)(童话)(童年)(学童)? 碧(碧绿)(碧玉)(碧空)(碧石)? 妆(化妆)(补妆)(红妆)(妆台)? http://bk.kingdee51.com/post/149.html
4.采怎么读采字组词拼音笔顺读音笔画繁体字汉字采 繁体 拼音cǎicài 怎么读 部首爫 (爪字头) 笔画8画 结构上下结构 字级1 造字法会意字 笔顺丿丶丶丿一丨丿? 采的意思和解释 「采」是什么意思《汉语字典版》 采读音:[cài]怎么读: (1)〔采地〕古代卿大夫的封地。亦称“采邑”。 https://zidian.gei6.com/91C7__zi.html
5.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摘选10篇)6、采蜜集 千变万化 腾云驾雾 智勇双全 跋山涉水 齐心协力 勇往直前等四字词语 7、背诵《题画》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篇7) 教材分析 本次练习安排4个板块,内容包括学用字词句,写好铅笔字、读读背背及口语交际。学用字词句要求对学生用音序法进行写话。写好铅笔字要求把全包围结构的字写匀称。读http://www.jiaoyubaba.com/yuwen/80781.html
6.阿房宫赋教学教案(通用6篇)1、结合赋体“铺采の摹钡奶氐悖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 2、学习在铺叙基础上引发议论的写作方法,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熟读课文,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加深理解文句疑难,不断培养语感)。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bq2tqel5.html
7.诗词平仄格律和押韵的基本知识如以基本格式中的第二句(平平仄仄平)作为首句,那么,下一句必须与之相“对”,又必须以平声字结尾以便押韵,那就只能选“仄仄仄平平”。第三句必须与第二句相“粘”,又必须以仄声字结尾,那就得选“仄仄平平仄”。第四句要与第三句相“对”,又必须以平声字结尾,那就只能选“平平仄仄平”。这样就产生了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0515/07/58097954_1031403089.shtml
8.数据驱动决策:从数据采集到分析实践在筛选时,结合通配符可以让筛选方式更加灵活。直接在筛选的搜索文本框中,使用通配符加搜索目标值,即可快速筛选出开头或结尾包含某值的数据。 筛选固定位数的数据 在筛选数据时,如果只想筛选出三位数,或三个字的数据。 可以使用“?”通配符来进行数据的位数筛选。因为该通配符表示一个字符,所以“?”就表示三个字符https://blog.csdn.net/Daniel_Singularity/article/details/127128078
9.大班上学期期末家长会6篇(全文)(二)社会领域: 1、懂得自己是中国人,知道要尊敬国旗、国徽,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2、知道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初步了解主要少数民族的习俗、文化。 3、知道答应别人的事情就应该做到,体验守信用给别人带来的愉快情绪。 4、幼儿喜欢探究活动的乐趣,能探索球滚动的多种方法。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etlz6ezz.html
10.拼音大全小学汉语拼音声母韵母表 (汉语拼音共有63个。其中声母23个,韵母24个(单韵母6个,复韵母9个,前鼻韵母5个,后鼻韵母4个,整体认读16个。) 一、声母表(23个) b 播p 泼m 摸 f 佛 d 得t 特 n 讷l 勒g 哥k 科h 喝j 鸡q 气x 西zh 知ch 吃sh 狮r 日z 字 c 刺s 丝y 医w 屋二、韵母表(24https://www.360docs.net/doc/4d2491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