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当前粮食市场行情,泸州前期已经召集了全市国有粮食企业提前部署秋粮收购工作,确保区域粮食价格稳定。粮食作为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地方政府建立了完善的储备体系,数量充足,质量可靠,必要时可进行宏观调控,将粮食价格控制在合理范围。
如何保障市民“饭碗”端得稳答案,就藏在“十三五”以来泸州市发展改革委点滴的粮食安全工作中。
“泸州饭碗”稳
数量、质量有保证,绿色低温科技储粮抑制害虫和微生物生长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说的正是泸州市发展改革委近几年在粮食安全方面取得的工作成效。
十三五期间,泸州市建成智能粮库8个,覆盖仓容25万吨,实现市区县平台与省级平台互联互通,对国有粮企的粮食出入库管理、安全生产、商贸交易等情况进行实时监管;建设7个优质粮食工程质检体系项目,覆盖泸州市各区县,到2020年底,全市预计每年可开展产新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卫生调查400余批次,政策性储备粮和“放心粮油”质量抽检500余批次,泸州率先在全省实现区县粮食质检体系建设全覆盖。
粮食安全,不仅要有数量、质量保证,还得有科技支撑。
过去五年,泸州市有效仓容达52.60万吨、油罐罐容达到1.63万吨,建成绿色低温仓容达到22万吨以上,可根据粮温和气温变化情况,采取降温除湿、机械通风、浅层地能低温储粮技术,将粮食温度全年维持在平均15℃以内的低温状态,降低粮食的呼吸强度,抑制害虫和微生物生长,减少粮食损失和药剂使用,延缓粮食品质陈化和劣变,达到安全、保鲜、生态储粮的目标,实现绿色储粮和节粮减损。
护好“米袋子”的基础上,还得交上一本“明白账”。
2019年,泸州市发展改革委在由国务院主导、十年一度的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工作中,有序有力推动自查、普查、整改各阶段工作,重点检查账务处理、轮换管理、日常仓储管理、购销政策执行4类问题,将所有查出问题逐一录入直报系统并注明政策依据,做到严肃认真,查准查实,不留情面,不走过场。开展两次专项督导,针对重点企业在质量隐患、未专仓专账管理等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开展“回头看”行动,对区县行政主管部门在执行过程中有困难的,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解决方案,及时向市领导汇报,向区县政府主要领导反馈问题,要求区县政府履职尽责,协调资金予以支持解决。查清查实全市政策性粮食储备企业17家,库点34个,货位196个,确保全市政策性粮食数量真实、质量完好、库贷真实、管理规范。
上交了这本实实在在的“明白账”,泸州市发展改革委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财政部、农业农村部等7部委联合授予“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是四川唯一受表彰的市州单位。
疫情响应快
全市一级响应后仅用7天即实现粮油行业全部复工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粮食安全工作带来了新挑战。
泸州市发展改革委在抗击疫情期间闻令而动、迎难而上、担当作为,为全市粮油市场保供稳价、保持社会稳定做出突出贡献。2020年9月,泸州市发展改革委被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评为“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泸州粮仓70年演变。泸州市发展改革委供图。
战略布局高
打造国家级粮食物流产业和应急物资储备节点城市
“十三五”收官在即,“十四五”谋划开局。今后,泸州在粮食安全上又会有怎样的思路
泸州拥有川渝滇黔区域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水铁公路联运的交通优势、粮食主产区的产能优势,但也存在粮食生产加工短板。十四五期间,基于国家粮食产业发展和安全战略布局要求,拟将泸州建设成为西南地区“通江达海”粮食和应急物资的物流通道,打造成为国家级粮食物流产业和应急物资储备节点城市,并着重提升粮食产能和加工能力。
具体来说,先以“川南粮食物流产业园区和应急物资储备中心”项目,打通西南地区“通江达海”粮食和应急物资物流通道。项目规划粮油交易和质检中心、应急物资储备中心“两中心”和粮食仓储物流区、转化用粮中转区、粮食精深加工区、粮食批发商贸物流区“四区域”,为西南地区提供优质粮油储备、加工、配送、交易。目前,该项目已完成立项、环境评估、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已纳入2020年省重点项目。
并且,还要以品牌、质量、物流为支撑,稳步推进泸州粮食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品牌创建,鼓励“泸字号”龙头粮油企业技改升级,推进特色粮油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促进本地粮油品牌创建为国内知名品牌。推进质量强市,依托质检机构,全面开展粮食安全风险监测活动,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粮食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为粮油质量安全提供技术支撑。发展商贸物流,依托和润粮食物流产业园项目和“西南食谷”项目,与川南粮食物流产业园区项目形成“三位一体”的粮食物流产业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