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韩愈《马说》赏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马者)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注释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而:表转折。可是,但是。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故:因此。虽:虽然。名:名贵的。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祗(zhǐ):同“衹”,只,仅。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称:出名。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一食:吃一顿。食,吃。或:有时。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shí),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食马者:食,通“饲”,喂。

其:指千里马,代词。是:这样,指示代词。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能:本领。足:足够。才:才能。美:美好的素质。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表现;显现。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样。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求:要求。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食之:食,通“饲”,喂。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通“才”,才能。尽(2):竭尽,发挥出。鸣:马嘶。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执:拿。策:马鞭。临:面对。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其(2):大概,表推测语气。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

知:懂得,了解,认识。

一、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2、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饲养;“材”通“才”,才能。3、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祇(只)”,只、仅仅。

二、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词。

2、(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4、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有的人,也许。今义:或者。

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6、(食)之不能尽其材。食(sì):通“饲”喂养。食(shí):吃。

7、(策)之不以其道。古义:马鞭,鞭策。今义:策划,策略。

三、一词多义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结构助词。:同样。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策之不以其道:它,代词。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3、策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马鞭。(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自《木兰诗》)。

4、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5、食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动词。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6、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鞭策千里马的方法。

7、以不以千里称也:把,用。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8、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食之不能尽其材:使……尽,竭尽。

9、虽:虽有千里之能:虽然故虽有名马:即使

10、策策之不以其道(鞭打,名词动用)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11、其安求其能千里也(它)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语气)其真不知马也(介词,难道,表推测语气)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的)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代词)

12、之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助词)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它,代千里马,代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不译,补充音节)虽有千里之能(的,助词)

13、以不以千里称也(凭借)策之不以其道(按照)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凭,靠)能以径寸之木(用)

14、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

15、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16、或或以为死(有的人)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17、易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改变)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交换)

18、能安求其能千里也(助动词,能够)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

19、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示转折)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四、实词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喻指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伯乐:擅长相马之人,喻指能够识别、赏识人才的人辱:受屈辱骈:两马并驾称:以...著称一食:吃一顿食马者:“食”.通“饲”,.本文指浅薄愚妄、埋没人才的统治者才美:才能,美貌见:“见”通“现”,显现等:等同,一样常:普通的是:这样的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鞭策,驾驭(执)策:打马的鞭子道:方法尽:竭尽材:“材”通“才”,才能鸣:鸣叫通:通晓执:握临:面对知:识别,了解

五、虚词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语气较重);却(语气较轻)故:因此于:在之:结构助词,的以:凭借虽:即使(故虽有名马);

虽然(虽有千里之能)或:有时(马每顿餐吃的粮食不一定为固定量)其:代“千里马”安:怎么(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以:按照(鸣)之:助词,补充音节,无意义而(执策而临之):表修饰

六、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动词:辱:受屈辱。例句: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尽:吃尽。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2、名词用作动词: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例句:策之不以其道。3、数量词用作动词: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尽:使……尽,竭尽。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

七、特殊句式

1、反问句:其真无马邪?2、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3、介词结构后置:祇辱于奴隶人之手。4、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5、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

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思想感情(中心主旨)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1本文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领起全文作用)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中心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怀才不遇的人发的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2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一、要具有良好的资质或才能;二、后天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精神;三、要能遇到善于识别人才的伯乐。

《马说》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和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先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从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

1、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从我们自身来看,是,因为我们是先认识了伯乐,再经伯乐认识了千里马,作者想表达的是一种认识的先后顺序,强调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而从逻辑上来看,应是先有千里马然后才有了伯乐。

2、第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4、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5、概括第二段内容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6、第二段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7、第二段中的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的哪些特点?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9、概括第三段内容

抨击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却大呼“天下无马”的人。

10、第三段中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一种什么句式?

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刻画“食马者”的愚妄。

11、“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12、这里的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执策”的“策”:马鞭子,名词。

“临之”:面对着它(千里马)。

三个“马”字,都是指千里马。

称”,著名、著称、出名。

13、第三段中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4、第三段中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第三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16、作者的论点是什么?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第一段。

提出论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正面论证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反面论证

故虽有名马…...

不以千里称也。

第二段。

进一步从反面论证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第三段。

痛斥执策者的愚蠢

勾画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

作者厉声反诘执策者,表达中心:其真不知马

17、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不是。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18、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19、“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伯乐——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的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20、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1、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本文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22、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设计此题,意在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文背诵的要求。说的练习,要求学生口头说出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即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既练习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同学生的说,还有相互启发、深入思考的作用。

23、翻译下面一段文字,注意划线的词的意义或用法。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理解关键语句。译文见“有关资料”中的“参考译文”。加点的字“策”和“其”的用法,弄清每一处的含义即可,至于语法意义,可以不要求学生掌握。

24、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是一道完全开放性的练习。意在引导学生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以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此题设计的几个问题,都是“常谈常新”的,所以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理解,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即使个别同学的观点有些偏激也不要紧,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信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多数学生是能够明辨是非的。

25、《马说》中的五个“也”字

“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这些用法看起来很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马说》中的五个“也”字就是如此。

我们要体会“也”字(包括其他虚词)的这些微妙作用,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朗读课文。要努力读出语气,读到烂熟于胸,好像其中的句句话都出于自己的口,再来体会就不难了。

2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连下四个“不”字的作用?

此句连下四个“不”字,源皆出于食马者之无知。如此层层蓄势,然后以反诘作结,将作者心中的郁愤表达得何等淋漓尽致!

27、怎样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

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

28、“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实际含义是什么?

韩愈的话表明有贤能的人士只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才能发挥专长。否则,即使才华出众,也不免受辱、埋没。作者极言“伯乐”的重要、可贵,对人才埋没深为慨叹。韩愈在文中借题发挥,抨击那些糟蹋“名马”的“食马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这和韩愈本人的遭遇是有紧密联系的。

29、表层意(小结)深层意

有伯乐有千里马(正面)发现人才

无伯乐无千里马辱、死(反面)埋没人才

一食尽粟一石行千里(正面)施展才能

食不饱力不足难行千里(反面)糟蹋才能

策之…食之…鸣之…(排比)封建统治者

执策临之:天下无马不识人才

其真……?其真……!(反问)摧残人才

30.千里马被埋没的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能外见。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表现: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与伯乐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两句揭示了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这一句描述了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

全文分三段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sì)马者”的“不知马”。千里马被埋没,在一般人看来,大概要归咎于它的才美“不外见”。因此,本段一开头就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点出问题的要害。“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常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是说“食(sì)马者”只是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这种人的无知。接着,先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再用一组排比句揭示这“才美不外见”,正是“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最后又用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sì)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已隐含着“不知马”的意思;中间先明确指出“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然后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食(sì)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一、整体感知

本文与《龙说》有相似之处,建议大家去读读。

二、问题研究

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伯乐比喻能发现并任用人才的人或圣明的君主。食马者比喻埋没人才的人或愚昧的统治者。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满。

作者着力刻画“食(饲)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英雄无用武之地;或虽欲一展所长而有力无处使,甚至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这样,它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又怎么能实现它日行千里的特异功能呢?因此它的待遇自然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而它的受辱和屈死也就更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不仅如此像这样连“常马”都比不上的千里马,由于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极度的责难和惩罚,往往被无辜地痛打一顿(“策之不以其道”,打得它不合理),当然在待遇上也就更加糟糕了(“食之不能尽其材”)。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骨子里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典故: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

伯乐是古代有名的相马(鉴别马的好坏)专家。当他年老的时候,他的儿子很想将这项专门技能继承下来,以免失传。于是他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描写千里马的外形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子好像垒起的酒药饼。”他就依照这一条,拿着经文出去“相马”了。

伯乐的儿子把所见到事物的外形和《相马经》上描绘的图形一一对照,结果找到了一只很大的蛤蟆。他兴冲冲地跑回家报告父亲,说:“总算找到好马了,额头和双眼同书上说的差不多,就是蹄子的形状和书上写的有区别。”

伯乐听了,只好哭笑不得地对这个好心而不聪明的独生子说;“你倒是找到了一匹好马,只是它太喜欢跳,你可驾驭不了啊!”

正是,世有伯乐才得千里马。如果千里马没能遇见“伯乐”,终究会被埋没。

THE END
1.粮怎么读粮组词粮的解释读音笔顺拼音笔画汉字粮 拼音 liáng 怎么读 部首米(左右结构) 笔画数13 五行火 笔顺 粮的意思解释 粮是什么意思《汉语字典版》 「粮」 拼音:[liáng] 怎么读: 1. 可吃的谷类、豆类等。【组词】粮食。粮仓。粮荒。弹尽粮绝。 2. 作为农业税的粮食。【组词】公粮。钱粮。 粮是什么意思《国语字典版》 「粮」 拼音https://zidian.bi0.cn/7CAE__hanyu.html
2.米粮造句42、那时候,正在抗战期中经常锅里的水已经滚沸,却还没有米可以下锅,等待着常住的职事到街上赊借一石米粮回来。 43、侍旁公役人等,哪一个敢怀半点私心?连放了几日,饥民都得米粮而去,欢声满路,感君上、包公之德,言不绝口。 44、栽个花果山,强如米粮川。 https://www.hao86.com/zaoju_view_9befde43ac9befde/
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一红色经典名篇读书分享会2019年10月21日,知青文友会在河西文化馆视听室举办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一红色经典名篇读书分享会,与会的老知青十八人参加了分享会。将本次分享会上朗读的作品集结在一起做此美篇,一是做为资料可以保存起来,二是为没到现场的文友提供阅读的机会,三是为大家留下分享会美好的回忆! https://www.meipian.cn/2gw4pr92
4.粮食的食可以组什么?粮食的食可以组什么词–手机爱问粮食的食可以组什么?粮食的食可以组什么词: 食品、 食物、 粮食、 食用、 食盐、 捕食、 啄食、 觅食、 蚕食、 耳食、https://m.iask.sina.com.cn/b/87XJZTDPhqCd.html
5.中职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中职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8. 小说第二段的插叙内容在人物塑造和情节结构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9. 路遥在另一部作品《人生》中曾说过:“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请结合这句话的内涵,分析文中田福军这一人物形象。 https://www.zhijiao.cn/news/detail/76336
6.粮组词粮可以组哪些词组词【粮】可以组哪些词 粮常用组词:【军粮】、【口粮】、【粮仓】、【钱粮】、【粮食】、【缺粮】、【断粮】。 【粮】字开头能组哪些词 粮仓 粮单 粮食作物 粮栈 粮长 粮食平准基金 粮作 粮草 粮户 粮道 粮税 粮不继日 粮寡兵微 粮秣 粮食 粮饷 https://www.zcdian.com/zuci/w9ofjt.html
7.蚂蚁庄园形堂今日答案蚂蚁庄园最新今日答案3.10:中性笔的笔芯末端通常有一小段油状液体,猜猜有什么用途? 答案:封住墨水 3.10:以下哪一项是古人对筷子的称呼? 答案:箸 3.9:以下哪种蔬菜最好焯水后食用? 答案:苋菜 3.9:猜一猜成语醍醐灌顶中的醍醐是什么? 答案:纯酥油 3.8:以下哪句古诗与古代女子妆容有关? 答案:金盆水里拨红泥 3.8:“词苑千载,群芳https://m.duotegame.com/mgl/35822.html
8.受字都能组什么词受字可以怎么组词“受”字可以组的词有:接受、受孕、享受、受宠若惊、逆来顺受、受精、感受、诱受、体外受精、受戒、受贿、自作自受、男女授受不亲、难受、活受罪、受伤、临危受命、受洗、忍受、承受、受刑、引颈受戮、腹背受敌、受教、受理。 1“受”字组词 难受、活受罪、受伤、临危受命、受洗、忍受、承受、受刑、引颈受戮http://m.chusan.com/zhongkao/241367.html
9.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12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 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 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译: 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 答:甲文的主要观点: 乙文的主要观点: 共同特点: 参考答案: 4、同“弼”https://www.360docs.net/doc/177637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