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得宁戚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齐桓公得宁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比喻有才之人沦落而做低贱之事。

出处

汉·刘安《淮南子·道安训》。

故事

管仲对宁戚说:“我就是管仲,我给你写一封信,你拿着去见齐桓公,他的大队人马就在后面,他一定会重用你的。”

管仲走后,宁戚在那儿等了三天,果然齐桓公带着大队人马到了。宁戚若无其事地手摇着草帽,轻轻叩敲着牛背,又唱起了讽刺齐桓公的歌来:

沧浪水,白洋洋,大鲤鱼,尺半长;恨尧舜,碰不上,肚中饥,身上凉;路难行,暗摸索,哪天呀,天才亮?

齐桓公知道了,立即把宁戚抓来审问:“你是什么人?胆敢讽刺朝廷?”

宁戚不慌不忙地说:“我叫宁戚,是个看牛的,唱唱歌又犯什么法呢?”

齐桓公说:“上有天王治理天下,下有我会合诸侯,大伙团结,百姓安定,你怎么胆敢说‘恨尧舜,碰不上’;还说‘哪天呀,天才亮’?难道说我们治理天下是黑暗统治吗?”

宁戚理直气壮地说:“我问你,你会合诸侯在北杏开会的时候,为什么宋国的君臣要半夜偷着跑了?你在柯地会盟的时候,为什么鲁国的大将曹沫要杀你?尧舜时代会有这种事吗?你年年发动战争,打了东边又打西边,闹得老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叫安定团结吗?这样的统治能算是光明的吗?”

齐桓公听后大怒,立即叫人绑了宁戚,要杀他的头。可宁戚哈哈大笑了起来:“桀王杀了关龙逄,纣王杀了比干,今天你又杀了我,我成了第三条好汉啦!”

管仲言齐桓公曰②:“夫垦田创邑③,辟土殖谷,尽地之利,则臣不若宁戚④,请置以为田官;登降揖让⑤,进退闲习⑥,则臣不如隰朋⑦,请置以为大行⑧;蚤入晏出⑨,犯君颜色⑩,进谏必忠,不重富贵,不避死亡,则臣不若东郭牙{11},请置以为谏臣;决狱折中{12},不诬无罪,不杀无辜,则臣不若弦宁{13},请置以为大理{14};平原广囿{15},车不结轨,士不旋踵{16},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若归,则臣不若王子成甫{17},请置以为大司马{18}。君如欲治国强兵,则此五子者足矣。如欲霸王,则夷吾在此。”

【注释】①选自汉刘向《新序杂事》。②管仲: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任齐桓公的相,帮助齐桓公建立了霸业。③创邑:创建城邑。④宁戚:齐桓公时的大夫。⑤登降揖让:指接待宾客时的各种谦让礼节。⑥进退:指进退礼节。闲:通“娴”,熟悉。⑦隰(xí)朋:齐桓公时的大夫。⑧大行:官名,掌管接待宾客。⑨蚤:通“早”。晏:晚。⑩犯君颜色:敢于冒犯国君的脸色。{11}东郭牙:齐桓公的大臣。{12}决狱:审判案件。折中:解决纷争。{13}弦宁:人名。{14}大理:官名,掌管刑法。{15}广囿(yòu):《吕氏春秋》作“广域”。囿,是养野兽的园林,指打猎的地方,比喻战场,也能讲通。古代打猎也是为了练武。{16}旋踵:旋转脚跟,指后退。{17}王子成甫:人名。{18}大司马:官名,掌管军事。

【欣赏感悟】

管仲从治国的五个方面――农业、外交、进谏、司法、军事方面选拔人才,向齐桓公提出建议,推荐给齐桓公5个人选,请齐桓公加以任用。管仲不笼统地说某人贤,而是细致地掌握了每个人的特长,然后让齐桓公在治理国家上使用、发挥这些人的特长。

【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A.辟土殖谷()

B.进谏必忠()

C.鼓之()

D.则此五子者足矣()

2.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思一样的项是

()

A.请置以为田官B.犯君颜色

C.决狱折中D.不杀无辜

3.下列各句中的“尽”与“尽地之利”中的“尽”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担中肉尽(《狼》)

B.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隆中对》)

C.白日依山尽(唐王之涣)

D.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

4.“夫垦田创邑,辟土殖谷,尽地之利,则臣不若宁戚,请置以为田官”一句中的“不若”是__________意思,这句话说明管仲在推荐人才上____________________。

5.管仲提给齐桓公的一段用人建议,其表现用一个成语来表示,就是___________。

6.将“进谏必忠,不重富贵,不避死亡,则臣不若东郭牙,请置以为谏臣”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7.“君如欲治国强兵,则此五子者足矣。如欲霸王,则夷吾在此。”这句话说明宁戚等五人具有协助齐桓公使齐国达到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本领,而管仲却有帮齐桓公__________的才能。

二、进贤者为贤①

子贡问孔子曰②:“今之人臣孰为贤”孔子曰:“吾未识也。往者,齐有鲍叔③,郑有子皮④,贤者也。”子贡曰:“然则齐无管仲,郑无子产乎”子曰⑤:“赐,汝徒知其一,不知其二。汝闻进贤为贤耶用力为贤耶”子贡曰:“进贤为贤。”子曰:“然。吾闻鲍叔之进管仲也,闻子皮之进子产也,未闻管仲、子产有所进也。”

【注释】①选自汉刘向《说苑臣术》。②子贡: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字子贡,姓端木,名赐。③鲍叔:即鲍叔牙,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少年时和管仲友善,很了解管仲。齐桓公执政后要任他为相,他辞谢,推荐管仲为相。管仲辅佐齐桓公进行改革,使齐国富强起来。④子皮:春秋时郑国大夫,名虎,字子皮。他年老退职,推荐子产代替自己,子产把郑国治理得很好。子产,是春秋时著名的贤相。⑤子:指孔子。

孔子从“进贤”的角度着眼,认为鲍叔牙、子皮贤于管仲、子产。因为管仲、子产表现出来的是治国才能,没有推荐出代替自己的人才,而鲍叔牙让位于管仲,子皮让相于子产,既有超人的眼力,又有高尚的品德,所以堪称为“贤”。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吾未识默而识之(《论语述而》)

B.往者,齐有鲍叔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C.汝徒知其一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

D.未闻管仲、子产有所进也进退两难

2.下面的句子中都有“者”,意思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往者,齐有鲍叔

B.郑有子皮,贤者也

C.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D.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3.下列各句中的“然”与“然。吾闻鲍叔之进管仲”中的“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B.吴广以为然。乃行卜(《陈涉世家》)

C.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D.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4.朗读“今之人臣孰为贤”一句,选出语气停顿正确的一项()

A.今之人/臣孰为/贤

B.今之人臣/孰/为贤

C.今之人臣/孰为贤

D.今之/人臣孰为贤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汝闻进贤为贤耶用力为贤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什么是真正的贤人这一问题上,孔子是什么态度

三、将亡之国不思贤①

夫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行者,不可存也。岂虚言哉何以知人之且病也②以其不嗜食也。何以知国之将乱也以其不嗜贤也。是故病家之厨,非无嘉馔也③,乃其人弗之能食,故遂于死也。乱国之官,非无贤人也,其君弗之能任④,故遂于亡也。

【注释】①选自汉王符《潜夫论思贤》②且:将。③嘉:美好。馔(zhuàn):饭食。④任:任用。

这段文字,用将死的病人和将要亡国的国君作了对比,形象生动地说明乱国并非无贤,而是昏君不思贤,不用贤。也就是说,亡国的昏君如同将死的病人,贤能之臣就如同好饭美酒。怎样识别一个人将要生病看他能否吃饭。怎样识别一个国家将要祸乱看他们是否任用贤人。

1.下列各句中的“病”与“夫与死人同病者”中的“病”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是故病家之厨

B.同病相怜

C.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揠苗助长》)

D.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2.下列各句中的“且”与“何以知人之且病也”中的“且”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驴一鸣,虎大骇,以为且噬己也(《黔之驴》)

B.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D.得过且过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A.岂虚言哉()

B.何以知人之且病也()

C.以其不嗜食也()

D.乃其人弗之能食()

4.朗读下面的句子,语气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将亡之国/不思贤

B.何以/知国之将/乱也

C.非/无嘉馔也

D.故/遂于亡也

5.给下面的对联写出上联。

上联:__________

下联:良禽择高木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乱国之官,非无贤人也,其君弗之能任,故遂于亡也。

7.“将亡之国不思贤”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说“将亡之国不思贤”

【参考答案】

一、1.A.繁殖B.忠心C.击鼓D.足够

2.B、D(A.古义为“把……当作”,今义为“认为“;C.古义为“解决纷争”,今义为“对几种不同的意见进行调和”)

3.B(B.与例句都是“全部取得”的意思,A、C都是“没有了”的意思)

4.比不上能够发挥人的特长

5.知人善任6.略(见译文)

7.国富兵强称霸诸侯

【译文】管仲对齐桓公说:“开垦荒地,创建新邑,开辟土地,繁殖五谷,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这方面我不如宁戚,请安置宁戚当田官;接待宾客的尊卑谦让礼节、进退规矩,这方面我没有隰朋熟悉,请安置隰朋任接待宾客的大行;上朝早下朝晚,敢于冒犯君主的脸色,直言敢谏,出于忠心,不重视富贵,不贪生怕死,这方面我不如东郭牙,请安置东郭牙当谏臣;判断诉讼案件,解决纷争,不冤枉无罪人,不杀害无辜,这方面我不如弦宁,请安置弦宁任管刑法的大理;在平原旷野中,战车不停轨,战士不后退,击鼓进攻,三军战士视死如归,这方面我不如王子成甫,请安置王子成甫任管军事的大司马。君主如果想富国强兵,有这五个人就足够了;如果想建立霸业或王业,则有我管夷吾在此。”

二、1.C(C.只,仅仅;A.懂得/记住;B.以前/去,到;D.推荐/向前,前进)

2.A(A.语气助词,表示停顿。B、C、D助词,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动宾词组之后,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有指代作用,相当于“……的人”、“……的事物”)

3.B(B.与例句都是动词,“是的”;A.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C.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D.语气助词,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4.C

5.你听说过推荐贤人算贤人呢,还是为国家效力算贤人呢

6.孔子认为举荐贤人的人才算是贤人。

【译文】子贡问孔子说:“现在的大臣中,谁最贤呢”孔子说:“我还不清楚。从前,齐国有个鲍叔牙,郑国有个子皮,他们是贤人。”

子贡说:“那么齐国贤人中没有管仲,郑国贤人中没有子产吗”孔子说:“端木赐啊,你仅仅知道一点,不知道全部。你听说过推荐贤人算贤人呢,还是为国家效力算贤人呢”子贡说:“为国家荐贤算是贤人。”孔子说:“是的。我只听说过鲍叔牙推荐了管仲,听说过子皮推荐了子产,没有听说过管仲、子产推荐什么贤人。”

三、1.B(B.与例句都是“病,生病”的意思;A.是“病人”的意思;C.是“疲劳,困苦”的意思;D.是“诟病,耻辱”的意思)

2.A(A.与例句都是“将要”的意思;B.为“将近,约”的意思;C、D为“暂且,姑且”的意思)

3.A.难道B.凭什么C.喜欢D.是,正是

4.B(应该是:何以/知/国之将乱也)

5.明主觅贤才6.略(见译文)

7.将要亡国的国君不能任用贤人。因为亡国之君是昏君

[关键词]晚期恶性肿瘤;凝血功能;D-二聚体;临床价值

[Abstract]ObjectiveTheclinicalvalueofpatientswithmalignantbloodcoagulationfunctionandD-dimertesting.MethodsConvenientselectionourhospitalinAugust2014toJanuary2016admitted60patientswithadvancedcancerpatientstothestudygroup,while60caseshealthypeopleasacontrolgroup,weredetectedinbloodcoagulationandD-dimerlevels,moreanalysisoftwoPT,TT,FIBandotherindicators,andD-dimerlevels.ResultsPTteamgroup(14.84±0.82)s,TT(18.83±2.11)s,FIB(4.35±1.90)g/L,D-dimer(2.39±0.04)mg/L,APTTlevel(18.8±4.21)scleardifferencecomparedwithcontrolgroup,(P<0.05).ConclusionHighclinicalvalueinpatientswithadvancedmalignanciesandD-dimercoagulationtest,observedincancerpatientswithahypercoagulablestatesignificance,worthyofpromotion.

[Keywords]Advancedmalignancies;Coagulation;D-dimer;ClinicalValue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60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设为研究组,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50~80岁,平均(65.4±7.3)岁,其中明确诊断伴有血栓、栓塞者有6例(3例为静脉血栓,1例为肺栓塞,1例为脑梗塞),同时选择6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男性38名,女性22名,年g50~78岁,平均(64.3±7.2)岁,两组在年龄、性别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3统计方法

应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所有数据,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2组正态计量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及D-二聚体水平比较

研究组PT(14.84±0.82)s、TT(18.83±2.11)s、FIB(4.35±1.90)g/L、D-二聚体(2.39±0.04)mg/L、APTT水平(18.8±4.21)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诗经婚姻隐语意象

一、《诗经》中的“鱼”意象

二、《诗经》中的“水”意象

三、《诗经》中的“薪”意象

综上所述,“鱼”、“薪”、“水”《诗经》中重要的隐喻物象,透过《诗经》诗中“水”、“鱼”、“薪”隐语的总结分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这三个意象后面更为深邃的意义。这对于准确理解领悟《诗经》诗歌的本义及诗的题旨是很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傅道彬.《诗》外诗论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4).

[2]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一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

[3][清]戴望.管子校正[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

[4][汉]刘向.列女传[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6).

[5]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三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

[6]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7][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11).

[8][清]陈奂.诗毛氏传疏[M].北京:中国书店,1982.

[9][清]魏源.诗古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0][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

[11]闻一多.诗经通义[M].武汉: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6).

关键词:先秦道家;列子;庄子;文子;天命

作者简介:张海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后,湖南大学期刊社副编审,哲学博士(四川成都610064)

一、天命具有强大的权威

先秦道家基本上都相信天命的存在,并且认为天命具有强大的权威。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④认为冥冥之中有张广大无边、疏而不漏的网,善恶必报。这张代表了天意的天网,是令人敬畏的。但老子所言之天,却并不令人恐惧,因为其行为方式遵循着某种规则,所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⑤,赏善罚恶,丝毫不爽。老子的这种思想是西周时期典型的天命神学思想,也是对三代以来天命思想的继承。如《尚书》云:“皇天无亲,惟德是辅。”⑥“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⑦不过在道家大多数人物看来,天命虽具有极大的权威,但其行为方式却并不一定遵循赏善罚恶的原则,列子是持这一思想的典型代表。

列子是个命定论者,在他看来,人的寿夭、穷达、贵贱、贫富都是命中注定的,万物皆有命,万事皆由命,命能制人穷达贵贱,寿夭生死,而人力无所施。

首先,列子认为一个人的穷达贵贱完全是命中注定,人力不能起任何作用。《力命》中,北宫子和西门子两人世族、年貌、言行相差无几,北宫子造事而穷,西门子造事而达。列子借东郭先生之口指出北宫子和西门子二人穷达不同,非关人力、非关智愚,皆是天命如此,并且命好命坏没有任何自身德行方面的原因,一个人的品德不再影响到一个人的命,命让谁穷、让谁达纯粹是偶然的、随意的,没有任何标准和根据。

在肯定了命对人的穷达贵贱的巨大控制作用时,列子便完全否定了人力在天命面前的任何主观能动性。譬如在谈到管仲和鲍叔牙善交、齐桓公善用人时,列子就认为,召忽之死,鲍叔举贤,小白用贤,这些表面上看来是人力的事,其实都与人力无关,而是由背后的天命所决定的。如张湛注云:“此冥中自相驱使,非人力所制也。”⑧管仲与鲍叔交好,自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⑨,却在向齐桓公推荐国相时否定了鲍叔而荐举了隰朋,列子也否定了其中人力的作用,认为鲍叔没有相位,是鲍叔的命决定的。

命不但决定人的穷达贵贱,命也能决定人的寿夭生死。列子说:“生非贵之所能存,身非爱之所能厚;生亦非贱之所能夭,身亦非轻之所能薄。故贵之或不生,贱之或不死;爱之或不厚,轻之或不薄。此似反也,非反也;此自生自死,自厚自薄。”⑩人的寿夭生死与人力无关,或生或死,或厚或薄,都是命中如此。

不但生死是由命,在列子看来,那些该生而不能生、该死却不能死的种种情况,也是受天命所制的。《列子力命》说:

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可以生而不生,天罚也;可以死而不死,天罚也。可以生,可以死,得生得死有矣;不可以生,不可以死,或死或生,有矣。然而生生死死,非物非我,皆命也。智之所无奈何。11

表面看来,求生得生,好像是由于仁德与智力,求死得死,也好像是多行不义必自毙,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12,是个人行为所引起的一种必然结果。但列子认为求生能得生、求死能得死实际上都不是因为人力,而是天命注定如此。如果不是天命如此,一个人根本得不到求死就能死的好福气,因为还有很多求死都不能死的人。卢重玄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汉高祖死后,戚姬被吕后百般折磨,“断戚夫人手足,去眼,耳,饮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13,当此之时,生不如死,却求死而不能,这便是“天罚”,而这种求死不得的境遇,也是一种天命,是天对她的处罚。

因此,在列子眼里的天命就具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威,在天命的笼罩下,大如天地、贤如圣智、神如鬼神,都不能发挥任何作用,所谓“窈然无际,天道自会;漠然无分,天道自运。天地不能犯,圣智不能干,鬼魅不能欺”14,人只能匍匐在天命的脚下,任其肆其。列子此处所言的命,和西周时期的“天命”虽有名称上的相异,然性质却很相似,并且西周时期的天命,是一个具体的有意志的天神,人们可以通过献祭和祈祷,求得他的欢心,尚有些微可以发挥人力的地方,而此处的命,却更加抽象,而所管理的范围,又似乎更加无所不至。因其抽象,因其无所不至,人便失去了通过祈祷和献祭而改变神意、求得神的眷顾的机会,因而在命的面前,人便更加束手无策,只能一切顺从,万事委之于命。

庄子也是一个命定论者,他认为人生的一切遭遇都是天命决定了的,“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雍”15,人所能做的,就是通达情理,顺任自然,乐天安命。“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16,对于天命的强大力量,庄子是有深刻认同的,我们可以归纳出他有一个严密的三段论:

饥渴寒暑,穷桎不行,天地之行也,运物之泄也,言与之偕逝之谓也。为人臣者,不敢去之。执臣之道犹若是,而况乎所以待天乎?17

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18

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19

庄子认为,天下有两个最不能违背的法则:一是命,一是义。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是命中注定。子女对于父母的命令,不能违背。天地虽大,没有无君之国,所以人臣与君主的关系,叫做“义”,为臣者有忠于君主的义务,所以君命所指,也别无选择。但在庄子看来,无论是对父母还是对君主的顺从程度,都远远不能与对天、对阴阳的顺从相比。所谓“违亲之教,世或有焉;拒于阴阳,未之有也”20。阴阳,即造化,其实也是指天。庄子在这里,构造了一个很严密的三段论:父母之命,君主之命不可违天命远远高于父母、君主之命天命更加不可违。所以对天命,人们应该采取一种更加顺从的态度。

《黄帝四经》也认为天命具有强大的权威,天下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天决定的,如果违逆天意,就会遭到天的惩罚。《经法国次》说:

国失其次,则社稷大匡。夺而无予,国不遂亡。不尽天极,衰者复昌。诛禁不当,反受其央(殃)。禁伐当罪当亡,必虚(墟)其国,兼之而勿擅,是胃(谓)天功。天地无私,四时不息。天地立(位),圣人故载。过极失当,天将降央(殃)。人强朕(胜)天,慎辟(避)勿当。天反朕(胜)人,因与俱行。先屈后信(伸),必尽天极,而毋擅天功。21

天意决定着天下的万事万物,一个国家是否应该讨伐,这也是由天决定的,人只不过是替天行道。人如果违背天意,讨伐了不应当讨伐的国家,就会受到天的惩罚,所谓“诛禁不当,反受其央(殃)”,相反,如果该讨伐的不去讨伐,或者讨伐时没有达到(或者超过)天所要求的标准,也不行,亦即所谓“过极失当,天将降央(殃)”。总之是一切都要按天的意志行事,并且在顺应天道大功告成之后,不能擅自居功,要把一切成功归之于天。只有成功而不归功于己,才不会招来祸患。如下文所言:

故圣人之伐(也),兼人之国,隋()其城郭,棼(焚)其钟鼓,布其资财,散其子女,列(裂)其地土,以封贤者,是胃(谓)天功。功成不废,后不奉(逢)央(殃)。22

征伐了别的国家之后,一定要把这功劳归之于天,只有这样才能免除天的惩罚,由此可见天命的强大力量和人在天命笼罩下的战战兢兢、小心翼翼。

儒家相信天命,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23但儒家也重力行,“知其不可而为之”2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25,最多也只是尽人事而知天命。墨子却是全然的“非命”,不承认人有什么先天注定的命。道家却大多承认天命的强大力量,并且认为人事不能影响天命,因而取一种顺天安命的态度。

二、天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道家所言的天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天命是早就注定的,人力所无可改变,人的一生都无法逃离天命的安排。庄子说:“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26所谓大戒,就是指最大的不可违背的法则,而排在最前面的就是命。“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27,人的生和死,也是早已由天命规定好了的,就像天有白天黑夜的变化一样,是一种规律,一种无法改变的必然。不但生死,其余人生的贫富穷达也都是注定了的:“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28

但如果具体到个人,则一个人的命好命坏又完全是一种偶然性,如申徒嘉所说:“游于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29身处乱世,人人自危,生活在人间世就像处在百发百中的神箭手羿的射程之内。碰上命好的几率是极低的,如《庄子德充符》说:

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尧舜独也正,在万物之首。30

天地之间,阴阳之气氤氲,人和万物禀天地阴阳之气而生,可是谁能独禀其中的正气,却是极具偶然性。庄子于此,其实指出了事物和人的命运的偶然性。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推测出得到好运的概率是极低的:地育万物,花草树木,不计其数,可得其正气者只有松柏;天生众人,五湖四海,不可以亿万计,可得天气之正者,唯有尧舜。

刘笑敢曾说:“庄子不仅抹煞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抹煞了一切偶然。……必然统治一切,偶然没有立足之地。”31其实不然,庄子看到了事物的偶然性。庄子也认为一个人的命是受制于偶然性的。在《德充符》里,庄子借申徒嘉之口指出命就是一种无法言说、不可捉摸的偶然性,与品德无关,而人所能做的,就是对着人力无可奈何的命运安之若素,好像本来如此,自古如此,不要埋怨也不要欣喜。

不过庄子在思想上是一个消极者,他认为身处乱世,遭逢不幸是必然的,绝对的,而幸运通达不过是事之偶然。在《列御寇》中庄子讲了一个故事:

人有见宋王者,锡车十乘,以其十乘骄庄子。庄子曰:“河上有家贫恃纬萧而食者,其子没于渊,得千金之珠。其父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今宋国之深,非直九重之渊也;宋王之猛,非直骊龙也;子能得车者,必遭其睡也。使宋王而寤,子为齑粉夫!”32

庄子用这个寓言来讽刺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人。这个人去拜见宋王,得到了十辆车子的赏赐,沾沾自喜,到处炫耀。但庄子却认为这个人就像得到珠宝的贫家之子一样,只不过偶然碰上了好运气,其凶险却数倍于贫家子,倘若不是正遭宋王“睡觉”,恐怕要身为齑粉。小人不谙世情凶险,视概率极小的偶然为必然,使庄子不胜感慨。

列子也很重视偶然性。在列子看来,命好命坏已经没有了一定的标准,那命与偶然性的联姻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因此,列子认为命不受主观意志的影响和支配,也没有任何客观固定的根据和标准,是一种异己力量的盲目的运动,具有极大的偶然性。任继愈说:“《列子》一面驱除了神学目的论和唯意志论,另一方面又引进了不可知论和命定论。”33其实不可知论是就命而言的,是命具有不可知性,并非还有另外的一个什么不可知论。《列子说符》记载:

虞氏者,梁之富人也,家充殷盛,钱帛无量,财货无訾。登高楼,临大路,设乐陈酒,击博楼上。侠客相随而行。楼上博者射,明琼张中,反两木翕鱼而笑。飞鸢适坠其腐鼠而中之。侠客相与言曰:“虞氏富乐之日久矣,而常有轻易人之志。吾不侵犯之,而乃辱我以腐鼠。此而不报,无以立于天下。请与若等戮力一志,率徒属必灭其家为等伦。”皆许诺。至期日之夜,聚众积兵以攻虞氏,大灭其家。34

梁国的富人虞氏因为猫头鹰没叨稳一只死老鼠而招致灭门之祸,这完全是一件极偶然、极凑巧的事,并无多大的必然性,如果要深层地追究起来,就只有命中注定可以解释了。

三、道家之命的不可知性

道家认为命是神秘的,不可预知也无法言说。《庄子田子方》说:“知命不能规乎其前。”35《庄子达生》也借一游于吕梁之水的丈夫说:“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36对于个体而言,命是与生俱来而个体又不知其为何如此的东西,是一种超越人的认知能力范围而神秘莫测的存在。正如孟子所言:“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37命是不可捉摸,无法把握的,因此庄子借仲尼之口说:“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38仕途的穷通,品性的贤愚,名声的毁誉,包括生死存亡,一切都是事物的变化,天命的流行,而即使最高的智慧都无法预测命运的发展。《应帝王》篇说“郑有神巫曰季咸,知人之死生存亡,祸福寿夭,期以岁月旬日,若神。郑人见之,皆弃而走”39,末后却让神巫为列子的老师壶子吓跑,使一切预知天命的谎言不攻自破,这也证实命是非人力可知的。

四、道家之命与“时”有密切关系

“时”的本义为四时或日之行走,在先秦文献里,“时”具有顺时而动、因时制宜等思想,《易经》的时观,充分发挥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其所揭示的“时中”理念更具有一种与时推移、不拘泥于事物、开朗豁达的处事智慧。道家也很重视“时”,道家的“命”与“时”有莫大的关系。《文子符言》说:“时之行,动以从,不知道者福为祸。”44是说人应该掌握时运的到来,又说:“得在时,不在争,治在道,不在圣”45。认为得在时会,不在力争。

文子确实很重视“时”的观念。《文子九守》说:“若然者,血脉无郁滞,五藏无积气,祸福不能矫滑,非誉不能尘垢,非有其世,孰能济焉,有其才,不遇其时,身犹不能脱,又况无道乎?”46文子强调了时的重要性,认为时不论对谁都很重要,如果不遇其时,那么无论怎样修养自身,都难免于灾难祸患。这与儒家的看法似有不同。儒家提倡仁义,认为仁义忠信之士无论在哪里都能得到别人的认可,所谓“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47,但文子却认为仁义之士如果不合于“时”,那么即使个人品行最好,也难免身死国灭的下场,“仁者人之所慕也,义者人之所高也,为人所慕,为人所高,或身死国亡,不周于时也”48。如果不遇其时,个人的仁义道德等品行无助于自身的成功。

不但仁义者行事要合于时,掌握时才能成功;就是圣人,如果不遇其时,也不能实现他的理想。所谓“圣人和愉宁静,生也;志得道行,命也,故生遭命而后能行,命得时而后能明,必有其世而后有其人”49。圣人和愉宁静的品性在主观条件上已足以使他们志得道行,但真正能否志得道行,却只能归之于命。而有命又还得有时,所谓“有其世”,也就是“得其时”。

文子还说:“故生所受于天也,命所遭于时也,有其才不遇其世,天也,求之有道,得之在命。君子能为善不能必得其福,不忍而为非,而未必免于祸。”50人的生命是上天给予的,命运则是时世决定的。虽有贤才但没能遇上好时世,这是上天的安排,非人力所能决定。追求得志有一定的办法,但能否得志却完全是由命运决定。君子为善却不一定能得福,不忍为非却不一定能免祸,祸福之间,人力所能发挥的作用实在太小,所以君子能做的,就是安命而已。正如孟子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51由人自己能决定控制的那一部分就去追求,由命控制的那一部分人力不能决定就听天由命。

庄子也看到了时和命的紧密关系,在《庄子秋水》中他借孔子之口说:“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52。时对于个人来说太重要了,即使天生睿智,如果碰上了桀纣统治的时代,那也只能困厄终身;即使资质平平,但如果是尧舜时期,也不会穷困不通。圣人在屡遭不顺、历经坎坷而仍然前途渺茫、其道难行时,能看到“时命如此”,“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这一方面是庄子所谓的“圣人之勇”,另一方面也是圣人的无可奈何。庄子看到了个人在这种乖谬的时命下的困窘无奈和保全自身的不易,他说:“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53。时难遇,命难知,时命乖谬之世,连圣人也得千方百计才能保全自身,庄子对此是深感绝望和悲怆的。

《黄帝四经十大经观》也说:“散流相成,圣人之事。圣人不朽,时反是守。”54强调圣人也得守时才能获得成功。

《冠子环流》说:“命者,自然者也。命之所立,贤不必得,不肖不必失。命者,挈己之文(父)者也。故有一日之命,有一年之命,有一时之命,有终身之命。终身之命,无时成者也。故命无所不在,无所不施,无所不及。”55命是不由自己选择也不由自己决定的,命决定个人的一切,它无所不在,无所不及。命之得失,或在一日,或在一年,或在一时,或在终身之后而没有一定的时期。

在道家看来,命和时还是缺一不可的,一个人必须得有命又得时才能得到成功。如果没有得到时,即使有命也不能得到好命,“既有时有命,引其声,合之名,其得时者成,命日调。引其声,合之名,其失时者精、神俱亡,命日乖。时、命者,唯圣人而后能决之”56。

因为时命能决定个人的成败得失,所以个人的素质并不影响到个人的存亡得失,如《冠子备知》所言:“昔汤用伊尹,周用太公,秦用百里,楚用申,齐用管子。此数大夫之所以高世者,皆亡国之忠臣所以死也。由是观之,非其智能难与也,乃其时命者不可及也。”57冠子认为伊尹太公等人之所以建立丰功伟业,得到世人崇敬并不是由于他们才智卓绝,智慧超群,只是因为他们得时又得命;亡国之忠臣之所以死,是因为他们失了时命。所以,“时有所至而求,时有所至而辞。命有所至而阖,命有所至而辟。贤不必得时也,不肖不必失命也”。58好命所赋予的不一定是贤人,不肖者也一样能遇上好的时命,只要遇上了好的时命,不肖者也一样能成就大业,所以决定个人成败得失的主要原因就不在于个体,而是外在于个体的命和时。

可见,道家的命论和“时”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更加具有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意味,个人的穷达遭逢已完全无关乎个人的品德智慧和好学努力,皆受制于外在的人不能掌握和控制的命和时,并且是此二者缺一不可,这就给人生带来一种深沉的绝望感和悲剧感,也就必然导致道家的安命思想。

注释:

①罗安宪:《道家天命论的精神追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②张海英、张松辉:《老子的天命鬼神观》,《齐鲁学刊》2013年第2期。

③详细的论证见张海英博士论文《先秦道家天命鬼神思想研究》(湖南大学岳麓书院2012年),同时参考张海英、张松辉论文《老子的天命鬼神观》,《齐鲁学刊》2013年第2期。因为作者曾撰文探讨过老子的天命鬼神思想,所得出的结论与本文并不矛盾,为避免重复,本文所涉及的先秦道家主要以庄子、列子、文子等为主。

④⑤(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校释》,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82页,第188页。

⑥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662页,第406页。

⑧(晋)张湛:《列子注》,《诸子集成》(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第70页。

⑨⑩111434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98页,第205页,第202-203页,第203页,第262-263页。

1225(宋)朱熹:《周易本义》,廖名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7页,第33页。

13(汉)司马迁:《史记吕太后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80页。

151617181920262728293235363839404142435253(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532页,第590-591页,第691页,第155页,第262页,第263页,第155页,第241页,第212页,第199页,第1061-1062页,第707页,第658页,第212页,第297页,第792-793页,第858页,第859页,第859-860页,第596页,第555页。

212254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35-36页,第45页,第229页。

232447(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95页,第158页,第162页。

30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60页。

31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146页。

33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69页。

3751(清)焦循:《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649页,第882页。

THE END
1.央组词央的组词词语词组含义中央电视台、中央军委、中央、未央、夜未央、团中央、未央宫、中央委员会、党中央、中央军、长乐未央、中央社、央央、中央领导、央及、央浼、央求、中央全会、中央红军、乐未央、中央各部委、央告、央凂、无央、夜央、央托、中央氏、念央儿、央中、当央、央恳、团中央委员会、东央西告、中央票、央属、央请、渠https://bajiu.cn/zidian/?zc=3318
2.央组词央可以组哪些词组词【央】可以组哪些词 央常用组词:【央及】、【中央】、【央求】、【未央】。 央拼音、解释 拼音:yāng 笔数:5部首:丨 " 央解释 " 形1.中间、中心。《诗经.秦风.蒹葭》:「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庄子.应帝王》:「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详情>>https://www.zcdian.com/zuci/ftv3pq.html
3.央组词央字可以怎么组词能组什么词遽央 中共中央央的基础释义央怎么读: 央,读音为:yāng,偏旁部首:大(大字头),单一结构,共5画。 央的意思: 央yāng 动词 恳求组词:央求。央yāng 名词 中心:中央。央yāng 动词 〈书〉终止;完结:夜未央 上一篇:帚字组词 下一篇:嘄字组词央字组词最新http://zidian.gjcha.com/592E__zuci.html
4.带有央字词语央的组词央央插插 央央跄跄 央属 央恳 央托 央极 央林 央求 央浼 央渎 央烦 央祈 央讬 央请 央靠 奉央 当央 念央儿 恳央 所央 投央 拜央 无央 未央 未央宫 未央殿 未渠央 未遽央 林林央央 柴立其中央 死告活央 渠央 相央 遽央 长乐未央https://www.chazidian.com/ziciyu592E/
5.央字可以组什么词央字可以组什么词,问答社区 问答社区 疑难解答 问题解答 开头带央的组词 央告 央浼 央及 央烦 央凂 央央 央匮 央倩 央极 央央跄跄 央中 央讬 央托 央请 央林 央渎 央靠 央恳 央祈 央属 央央插插 央亡 央视主播口误 中间带央的组词 东央西浼https://www.hao86.com/zi_ask_9b90be43ac9b90be_kyzsm/
6.央组词央字怎么组词可以组什么词「央」字怎么组词 央 读音 [yāng] 英语 Central 笔画数 5画 部首 大 意思 形容词 中间、中心。《诗经.秦风.蒹葭》【查看央字意思】 「央」字开头的词语 央极 央倩 央中 央求 央告 央属 央视春晚 央央插插 央请 央祈 央匮 央人 央央跄跄http://www.yuwenke.com/zuci/yang29.html
7.央字的词语大全央可以组哪些词 读音yāng部首大部 笔画5画结构独体结构 解释央 [ yāng ]1.(会意。小篆字形。从大,在冂(jiǒng)之内。上像物体(冂),一个人(大)站在它的当中。本义:中心)。2.同本义。3.灾祸。4.远;久。5.恳求,请求。 [更多解释] 【央】开头的成语https://www.shengcidian.cn/zuci/000000is.html
8.央视主持词(精选6篇)【注:如果《中国大舞台》是在主持人上场前的开场舞的话,那么下面的《中国大舞台》的串词就可以不要了!如果是主持人先上场主持,再表演《中国大舞台》的话,下面的串词可以把它嵌到开场白底下!】 1、歌伴舞 《中国大舞台》 甲:xx年北京奥运会,xx年建国60周年大阅兵,xx年上海世博会,在祖国的这方大舞台上不断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e6p6ca8.html
9.现代汉语知识汇总汉语基本知识C、一组的同义词可以有不同的反义词 42、反义词的作用 ⑴突出矛盾,增强力量 ⑵正反连用,含义深刻 ⑶正反对举, 以概其全 43、划分词类时,所依据的语法特点,主要包括什么内容? 1、)词的组合能力,即能跟什么词发生组合关系,不能和什么词发生 组合关系。 https://blog.csdn.net/king13jkc/article/details/142532651
10.央组词央的组词央怎么组词组词一央一个肯 中央处理机 中央档案馆 中央电视台 中央音乐学院 中央民族大学 中央美术学院 团中央委员会 中央军事委员会 仓央嘉措情歌集 中央革命根据地 中共中央政治局 中共中央书记处 美国中央情报局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央文化革命小组 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https://m.027art.com/xiaoxue/HTML/13802055.html
11.央的组词(央字组词二年级)央的组词(央字组词二年级) 摘要:偏旁部首组词造句可下载公众号后台回复生字字帖,免费领取暑假预习,部编版14年级语文上册生字练字帖带拼音笔顺公。下面是王老师给孩子们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生字组词,一定要给孩子收藏小学二年级语文 偏旁部首组词造句可下载公众号后台回复生字字帖,免费领取暑假预习,部编版14https://www.jidajia.com/cidian/11697.html
12.譬能组什么词(譬能组什么词百度网盘)譬能组什么词(譬能组什么词 百度网盘) #头条创作挑战赛# 中考字词专辑(一)人教版7—9年级字词梳理及训练 一、教材与课标3500字重合字词梳理及训练 (附答案)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lǎnɡ( )润 酝酿( ) 黄晕( ) 落( )地 花枝zhāo( )展 重( )音停lián( ) 卖弄( ) 喉lónɡ( ) 应和( )https://www.yfhhf.com/baike/196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