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朋友,现在是冬天啦!在这寒冷的冬天,你知道有哪些植物不怕冷啊
2,小朋友们真厉害,我们在识字五中学到的三种植物你们都提到了.人们把松
竹梅称为"岁寒三友".
3,陈毅爷爷啊,他也很喜欢这岁寒三友中的青松,写了一首诗来赞美他.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青松》.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二,初读儿歌.
1,小朋友,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同学们自由地,小声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
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音.
出示生字,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些生字宝宝吗我们来开小火车读一读.
说一说,你有哪个字的读音要提醒大家.请你再带大家读一读.
去掉拼音读.指名读.
3,小朋友们,你们字音都读准了,课文你们肯定也能读好了吗
指名读.
师:真不错,没用老师教就能把古诗读正确流利.
三,精读课文
1,小朋友,陈毅爷爷写的青松到底什么样子的呢想看吗
出示图片.
呢
青松是什么样子指名说.挺拔且笔直.
2,师总结图意.是啊,小朋友们,你们刚才说得仿佛是一幅画,说得真好啊!
在这大雪的重压之下,松树还是那样挺拔,笔直.我们说了这么多,陈毅爷爷只
用短短的一句诗就描写出来了.谁来说说是哪一句
3,出示第一句.
小朋友们,让我们来齐读这句诗,想一想,从这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
说得真好,你从哪个词最能读出——青松不怕冷.(挺,直)板书
追问: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啊你能做个动作吗
小朋友你还从哪个词读出青松不怕冷板书:压.(雪大,雪重)
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的身上压着厚厚的雪,却仍然傲然挺立,真让我们佩服啊!师范读.
现在你像老师这样能将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还可以加上动作.
指名读.齐读.
5,面对这大雪,青松没有害怕,反而挺直了自己的胸膛.看到这样的情景,陈毅爷爷忍不住吟诵到: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6,小朋友,请你读读这句诗,想一想,冰雪消融后,青松是什么样子(高洁)板书:化
请小朋友想象一下,这青松是怎样的高洁.
7,小朋友,你们刚才想象得很形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学后青松得样子.
出示图片.谁再来说说雪后青松的样子.
说说他比下雪之前有什么变化
(比下雪前更绿了.)对这就是青松的高洁之处.(比下雪前更高了)这也是青松的高洁之处(他的叶子比下雪前更晶莹透亮)这也青松的高洁之处.他不怕寒冷是他的——高洁(生说),他不怕重压也是高洁.
小朋友们,在风雪的重压之下,青松更加苍翠,洁净,这就是高洁.
让我们一起来赞美青松的高洁吧!(声情并茂很有气势).齐读.到这儿,你能体会到什么是高洁了吗(坚强不屈,坚忍不拔)
8,学到这儿,你想对青松说什么
9,小朋友们,你们想做一棵坚强的小青松吗!
用你们的朗读来表现好吗让老师听听谁最像一棵小青松.
配上柴可夫斯基的《钢一协奏曲》齐读全诗.分小组读.指名读.
背诵.指名上台背诵表演.加上动作齐背.
四,了解背景,点明含义.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陈毅元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吗
简介写作背景后,问:你们想想文中的青松还会指谁呢"(生:陈毅,中国人民.中华民族)
在陈毅爷爷的鼓励下,全国人民度过了难关.陈毅爷爷用他是告诉我们困难,只是短暂的,它终将过去.小朋友,你也是这坚韧不拔的中国人民的一员,让我们再读诗句,读出中国人民的坚强.再配上动作背.
2,师总结写法.
陈毅爷爷这种,由青松来赞美人的写法,就叫做——借物喻人.
他啊,在为了鼓舞人民,用这种方法,还写了《红梅》这首诗呢!
跟老师读.齐读.
小朋友们,你们课后将这首诗背下来,好吗
四,指导写字
课文学完了,这些生字宝宝你们还认识吗
你能给他们组一个词吗
你来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字
你们说的这么棒,是不是也能写的这么棒呢
生提出难写的字:挺,压.
指导观察范字,生指导老师范写,生:试写.师生评议.
生描红,临写这两字.教师巡视,辅导个别书写有困难的学生
昨天读了寒雨的《登鹳雀楼》的教学过程,很受启发。我想通过上一首古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所以我想在这一课的教学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
一、初读古诗。
二、理解诗意。
小组交流,说说读懂了什么,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字词,组内讨论。我想送给他们一些妙计:“看看图,想想意思。”“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联系你理解的句子,想想你不解的字词。”这些锦囊妙计我想在学生讨论遇到困难时送给他们。(打印在纸条上,藏在一个小钱袋里。)
三、有感情朗读、背诵
小组练习,通过点评让学生读出青松的“挺”“直”“高洁”。读的形式多样化(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读的机会,在生动的朗读练习中逐步达到熟读成诵。
四、指导书写。
小组交流识字方法,着重对“挺”字的书写指导。
五、小练笔。
观察校园里的松树,写写外形,再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写写自己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这首诗选自陈毅同志的《冬夜杂咏》,全诗借写大雪重压之下青松的毫不畏惧、苍翠挺拔,赞颂坚强高洁品质。以“青松”为题,隐含所抒之情。
二、学习目标:青松教案教学设计棒第一课时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字词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吟读,借助插图在说话练习中理解此诗。
“情感与态度”目标:初步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
三、教学重点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此诗。
四、课前准备:课文录音,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2、初步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
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谁会背诵?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写的,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一首诗,这首诗是陈毅爷爷写的。
2、板书课题:17青松
3、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初读指导。
老师范读。
自由试读,画出生字词。
出示第一、二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揭示生字:雪、压、挺、且
联系上下文,结合看插图,初步理解“压、挺”的意思。
领读“雪”、“压”、“挺”,尤其注意“挺”是后鼻音。
领读“且”,有“暂且、而且、又”等意思,在“挺且直”中的“且”是什么意思呢?(而且、又)
指名读第一、二句。
出示第三、四句:要知松高节洁,待到雪化时。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化”是“融化”的意思。
待到的“待”,读第四声,读读句字,你想一想,待是什么意思呢?
各自试读,指名朗读第三、四两句。
三、精读训练
指名读第一、二行诗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谁能讲讲它的意思?
(厚厚的大雪压着青松,青松仍然是直的)
你已经基本了解了意思,谁能根据课文的插图,发挥自己的想象,来讲讲诗句的意思?
(鹅毛大雪下了整正一夜,早晨起来,高高的松树枝上,厚厚地压了许多雪。这时的松树仍然是笔直笔直的,一点也没有弯下来)
(下了整整齐齐一夜的大雪,好象还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地上白了,房顶上白了,大地一片雪白。这时只有那高高的青松,不怕重压仍然昂着头,挺立在大地上,经受着大雪的考验)
指名读第三、四行诗句: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1)“高洁”是高尚、纯洁,要想知道青松是怎样的高尚纯洁,还得等到大雪融化的时候。
(2)这仅仅是指青松吗?(展开讨论)
4、小结:通过写青松来赞颂跟青松一样的人,要经得起恶劣环境的锻炼和考验。
朗读全文。/sjbwz/
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
指名说说,师生共同评议。
四、课堂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青松,青松教案教学设计棒第一课时,希望对你有帮助!
内容摘要:针对课文《青松》,说教材、学情、教法教学设想和学法辅导从“初读知大意”“识写解字义”“细读悟诗情”“品读明言志”这四个层次来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同时对学生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关键词:青松教学设想学法辅导
一、说教材、学情、教法
二、教学设想和学法辅导
我将通过“初读知大意”“识写解字义”“细读悟诗情”“品读明言志”这四个层次来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同时对学生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1.初读知大意。一开课,出示一副“青松”图引入课题,让学生认识大自然中的青松,随机板书课题(板书:青松),使图像与文字结合。再让学生说说对青松的了解,引起阅读期待。随后,老师范读《青松》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让学生结合书中插图了解诗歌描写的是在大雪重压下的青松形象。初读课文时,首先,让学生借助拼音,同伴互助等方式通读课文。接着,检查生字的读音,落实到每个孩子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引导者。
4.品读明言志。这首诗是通过写青松傲霜斗雪的品格歌颂在困难勉强不屈服的中国人民。虽然学生要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很难,但教学是一种课程开发,在孩子的已知上起步,尽可能引导他们最大限度的走向未知是语文教师的责任。所以在设计时,我首先设问:假如我们把青松比成一个人,那它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坚强的人,不怕困难的人、遇到困难不退缩的人……)综合学生的理解,我此时再引入课文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再次体验这首诗是借青松来比喻在困难面前不屈服的中国人民,从而达到与作者共鸣,使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
总之,本课力求让听说读写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课堂萦绕浓浓的语文气息,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获得体验的同时,提高语文素养。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我的板书力图简约、美观、实用。板书重点词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文。
3、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在诵读中领悟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此诗;感受轻松的不畏严寒,纯洁高尚。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看过青松吗?给大家介绍介绍。
2.学习目标: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青松的诗,这首诗是陈毅爷爷写的。
板书课题:18青松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3.预期效果:只要你认真努力学习,一定能学好的。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初读课文
学习策略:(1).听老师读课文,再看看插图,你猜一猜这首诗写了什么?
(2).学生自读课文,读清楚每个字,并把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
1.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常规自读,圈画生字。
2.全班交流:(1).指名试读。
(2).注意正音:“青、挺、松”是后鼻音,“直、知、时”是翘
音。要求读出节奏,不能唱读。
任务二:学习生字
1.学习策略:(1).出示生字,读一读这些字。
(2).说说这些字你有什么好的记字方法?
(3).说说这些字写的时候注意什么?
2.小组合作学习: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
3.小组汇报:(1).小组带领大家学习这些字。
(2).教师重点讲,“挺“字要具体指导,注意第四笔是撇,不是横,
右边部分是“建字底”。
(3).教师指导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
二课时
二、激情导课:
1.复习导入:读课文
2.学习目标:上节课,我们能把这首诗读得正确、流利,这节课,我们再来读一
读,看看这首诗怎样写我们熟悉的青松的?
1.学习策略:(1).请同学们自己认真读一读,相信你有很多地方自己能读懂,
实在不懂的一会儿你提出来大家帮你解决?
(2).小组讨论自己不懂的地方
(3).试说说全诗的意思。
2.小组学习: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
引导交流:(1).出示: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字的意思
(压:重压。挺:直立而高耸。且:而且)
说说一、二行的意思。
结合看图,说说青松是怎样不畏严寒的。
(2).出示: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洁”是什么意思?“高洁”呢?(高尚纯洁)
“待”是什么意思?(等待,等到)
“化”是什么意思?(融化)
说说三、四两行的意思。
大雪融化后,青松又是什么样儿呢?请小朋友看图。
(3).讨论怎样停顿才能读出诗中的意思。
读一读,在什么地方停顿更能表现青松的“挺且直”和“高洁”
呢?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4).再读体会诗人情感
任务二:阅读拓展
1.学习策略:(1).出示陈毅的另一首诗《红梅》。
(2).自读这首诗。
(3).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尝试背诵
2.自主学习
3.全班交流:(1).指导读这首诗,体会红梅的品格
(2).检查背诵
小结:你从课文和拓展阅读中感受了青松、梅花的坚强品质,在生活中,希望同
学们学习它们的这种品质,能够勇敢的面对困难。
检测导结:
1.给下面的字加个偏旁或字,再组词。
化--且--青--公--
2.扩词。
高青
结果反馈:
教师公布答案,集体订正。
反思总结: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在诵读中领悟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
2、在诵读中领悟诗人情感。
一、旧知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青松》这首古诗,再次走进青松,去感悟这首诗的意思。
2、同学们,你们喜欢喜洋洋吗?那么我要考考大家。如果谁答对了我的问题,谁就有机会得到一个喜洋洋。
谁知道《青松》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谁能正确流利朗读这首诗。(正确流利、而且不拖音。)
二、再读古诗体悟意思
1、这节课,我们再来读一读,看看这首诗怎样写我们熟悉的青松的?请小朋友自己认真读一读,相信你有很多地方自己能读懂,实在不懂的地方一会儿你提出来大家帮你解决?
2、学习前两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⑴指名读前两句诗。
⑵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引导学生看图释疑。(可能“挺且直”不好理解)
⑶请你先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厚厚的雪在聚集在松枝上,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快来把你看到的告诉我!
生:我看到了天空阴沉沉的,下了好大好大的雪。
生:地上、房顶上都盖了一层雪。
师:是呀,那雪多大呀!每片雪花儿都有鹅毛般大,不一会儿,世界就成了白茫茫的一片。我们能想象得到,当时的积雪一定——
生齐答:很厚很厚。
师:当时的天气一定——
生齐答:很冷很冷。
师:是啊,厚厚的雪就这样“压”着这时的松树,给你什么感觉?
生:雪很重。
生:雪很沉,像块石头似的。
生:青松的肩膀上一定有些疼了
师:那么此时的青松依然是什么样子呢?(松树笔直的站立着)
师:就在这冰天雪地里,却挺立着一棵--------青松。
(谁来读好这句诗?指名读。)
师:“挺且直”是什么样子?有小朋友会演示吗?
生:那还不容易!
师:容易!那就请你上台来演示,可以吗?
生上台演示。
师:呦!站得多直呀!这么一表演,我们大家可就明白了,原来“挺”就是挺起胸,“直”就是直起腰呀!看来不难!来,我们全班同学都来学学,把胸挺起来!把腰直起来!
师问那名演示的学生:你平时什么时候会这样“挺且直”呀?
生:上个星期,我考试得了满分,我可高兴了,放学时,我就是这样挺起胸膛走到妈妈面前的。
师:小朋友们,你们呢?
生:我上次得了学校讲故事比赛第一名,我上台领奖也是这样昂首挺胸的!
师:嗯,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多让人骄傲呀!这是自豪地“挺直”呀!青松呢?它是在什么情况下仍然“挺且直”的呀?
生:是大雪重重地压在身上时。
生:是在狂风暴雪之中。
师:这个词说得好,厚厚的大雪重重地压在青松的身上,遇到这么大的困难,青松时还挺直着自己的身体的呀!这种“挺直”不容易啊!此时,你想对青松说什么?
生:青松你不怕大雪,你真勇敢!
生:青松你不怕寒冷,你真坚强!我要像你一样!
生:青松你一点也不怕困难真坚强!我要像你学习!
生:青松,你真是好样的。
生:青松,你真了不起。
生:青松,你是个英雄,我真佩服你!
生:青松,我要向你学习,做一个坚强的人
师:说得好!风雪有什么可怕!困难在勇敢者的心中,根本就算不了什么!寒风吹不倒!大雪压不弯!昂首挺立于风雪之中,这就是青松!刚才我从同学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你们对青松十分敬佩青松,那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两句好吗?能用你的朗读把青松的勇敢坚强表现出来吗?(学生投入地练习朗读,指名读)
3、学习后两句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师过渡:上面的两句诗,我们知道了大雪重压下的青松,宁折不弯,多么可敬啊!我们接着学习后两句。
师:齐读“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不懂就要问,那个词不懂?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大雪过后,其他花草树木有什么变化?
学生说:“大雪过后,有的树枝被大雪压得低低的,有的还被压断了,有的花草树木被雪一冻,叶子都枯了,还有的都冻死了。
师:而青松等到雪化了以后呢?是什么样子的?
生:雪化了之后,青松一定更绿了。
生:青松一定更好看了。
生:青松在阳光下可能还闪着光。
生:雪化了之后,青松一定挺得更直了。
生:被雪洗过的青松,可能更干净了。
师总结:(是啊,同学们,在寒冷的冬天,一场大雪之后,其他的树木的叶子都枯萎凋落了,有的甚至被血压断了树枝,有的已经冻死了,但是只有被大雪压过,洗过的青松,在阳光下更绿了,更美了,更直了,更有男子汉的气概了,也更加惹人喜爱了。这就是松的高洁之处。)
师:为什么青松还是那么直、叶子还是那么绿呢?与其他树相比,你知道青松有怎样高尚纯洁的品格吗?”
生:不怕困难,坚强不屈”的高洁品质
师:那现在你知道“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的意思了吗?
(生试说意思:你能用青松的口气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你想知道我们松树的高尚纯洁吗?冰雪马上就要融化,那时你再来看吧!)指名读
三、结合背景,感情升华,
师:(音乐起)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的五十年代,中国连续三年发生了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全国的大部分田地都收不上来粮食。没有粮食可以吃,这让无数的中国人民,受到了生命的威胁!可是,坚强的中国人民没有害怕,没有屈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困难,很快地度过了这段艰难的时期。
师:此时,你想说什么吗?你觉得中国人民怎么样?
生:中国人民真了不起呀!
生:中国人民真坚强呀!
生:中国人民不怕困难,不管多苦,都是勇往直前的!
……
师:是呀!中国人民面对困难,毫不屈服,多么坚强,多么了不起呀!不就像这高尚、纯洁的青松嘛!
师:于是,在1960年的那个冬天,陈毅爷爷提笔写下了《青松》这首诗——
师生配乐齐读。(全诗朗读的速度不要太快,要读出停顿和重音。)
(师可以强调:读一读,在什么地方停顿更能表现青松的“挺且直”和“高洁”呢?
待到/雪/化时。)
师:这首诗赞美的是勇敢的青松,更是坚强的——中国人民!
四、指导背诵全文
指导背诵:
(1)闭上眼想象一下,鹅毛般的大雪不停地下,重重地压在松树的身上,但是它依然挺立在那儿,不禁让我们想到……(生接诗句)。要想知道松树怎样的高尚纯洁,请等到大雪融化的时候,真是……
(2)自由练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五、板书设计:
青松
不怕严寒
纯洁高尚
理解诗的意思,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质,并能初步领悟诗人的情感。
一、问题导入,提示课题
师:同学们,冬天发展到了,天气越来越冷了。说到寒冷的冬天,你们会想到哪些词?(生说。)
师:冬天好冷呀。你们在寒冷的冬天见过哪些不怕寒冷的冬天见过哪些不怕寒冷的植物呢?
生:青松。
师:是啊,它们可真了不起,不少诗人还专门写诗赞美它们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陈毅爷爷写的《青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好的导入如优秀演奏家拨出的第一个音符,它拥有迷人的魅力,能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学习生字,读准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特别注意加点的生字。
(课件出示诗歌,在生字下加点,生自由练读。)
师:哪个同学来读读课文呀?
(请三到五个学生读,在读中纠正读音。)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字,看看用什么好办法可以记住它们。
(生读后交流)
师:读诗歌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而且要读出节奏和韵律,请看大屏幕,听老师读。(课件出示: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师配乐范读。)
师:请同学们模仿老师的读法再读课文。
(请三至五位学生读,师指导纠正后,生配乐齐读。)
[设计意图:自读、个别读、范读、范读、仿读、配乐读让朗读指导的形式更多元,层次更鲜明,符合二年级学生的阅读心理需求,利于学生读准、读好课文,达到教学目标]
三、理解诗意,体会品质
(课件出示:大雪重压在青松树枝上的画面,让生理解“大雪压青松”。)
师:谁能做一做“压”的动作?从“压”字上你们能感觉到什么?
(生观察交流,并通过做动作理解“压”的意思,体会青松在雪中的艰难处境。)
师:假如现在你们就是风雪中的小青松,你们被大雪压弯了腰,心里会想什么?你们会对大雪说什么?(生想象交流)
师:这时,你们会怎样站立在风雪中?
(生做动作:站直、站挺。师出示课件:挺立在大雪中的青松。)
师:大屏幕上的青松在大雪中是怎么站的?
(生观察交流,理解“挺且直”,体会青松在雪中的顽强表现。)
师:大雪终于融化了,春天来到了,青松变成了什么样子?
(课件出示:春天的青松。)
师:青松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大家学习?(生说。)
师:是啊,经过风雪重压和洗礼后的青松没有被压垮,反而长得更高大,更茂盛,这就是青松高尚的品质。此时此刻,你们想对它说些什么?
(音乐起,指名说。)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青松傲立雪中和雪后更青翠的景象呈现于学生眼前,化抽象的文字为形象的画面,有助于学生眼前,化抽象的文字为形象的画面,有助于学生对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理解。学生在动用演示、与青松对话、配乐朗读中,理解得到了深化,情感体验得到了升华。]
四、课外拓展,领悟情感
师:陈毅爷爷除了赞美青松外,还写诗歌红梅。
(课件出示:红梅傲然开放于雪中及诗句,生自读。)
师:你们发现红梅和青松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知道陈毅爷爷要赞美它们什么吗?(生交流)
师:这两首诗都写于1950年前。当时,我国正在闹饥荒,人们几乎没有什么吃的。为了活命,人们啃树皮、嚼草根……可是,坚强的中国人民没有向饥荒屈服,坚强地和它作斗争,最终战胜了困难。陈毅爷爷写这两首诗真正想要赞美谁呢?(生交流,师引导)
师:是啊,陈毅爷爷借这两首诗赞美的是顽强的中国人民。
(生配乐诵读)
[设计意图:在学生被青松的美好品质感染和折服时,适度的拓展教学会让他们走近作者,了解到课文背后的故事。]
五、背诵再升华
陈毅的一首诗,我们反复读竟然有这么多的意思,让我们先来记住它吧!相信这首诗会激励你的一生。
六、作业
背诵《红梅》和《秋菊》。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压、挺、且、待、化”
3、学习青松不畏严寒、高尚纯洁的品质。
学习重点:能理解诗歌的生字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在诗歌的朗读过程中体悟青松不畏严寒、高尚纯洁的品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
学习方式:朗读、感悟。
教学设计即目标达成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材、生活等教学资源)重组
教学策略
(互动或讲述等)
预期
效果
导
入
课前交流:
麦溪中心校二(1)班的小朋友们大家好!很高兴和你们一起上课。第一次和你们一起上课,为了表示感谢,老师给每位小朋友都带来了一份小礼物,礼物呢?保密!我保证上课结束的时候会送给大家。不过我有一个要求,上课时要做到三点:1、注意倾听2、认真思考3、积极发言。能做到吗?
好,你们能做到,老师也绝不食言!
(一)认识作者,导入新课
出示陈毅的图片,引语:同学们,你们看,这是陈毅元帅。陈毅元帅我们在一年级《陈毅探母》就已经认识了他,他很孝顺自己的母亲。他是一位大元帅,仗打得漂亮。小朋友你们不知道吧,他还是一位诗人,诗写得非常出色,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陈毅元帅写的诗。
板书课题:青松
学生读课题,读了课题,你们想读一读大元帅写的这首诗吗?
教师讲述,营造氛围。
拉近师生间的情感距离
新
授
步
骤
︵
按
教
学
流
程
分
段
落
书
写
︶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要求读正确、通顺
2、个别读读课文,随机出示字卡:压、挺、且、待、化。
3、去掉拼音读诗。
4、画出节奏读。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过渡:这首诗已经能读正确、流利了,但朗读光正确流利还不行,还得读出感情来。要读出感情必须把这首诗读懂了。小朋友自己试试看能不能读懂了,不懂的地方括起来在旁边打个“?”。
(三)理解重点词语,分句感悟
学生边默读边想。
引语:这首诗,作者分成两大句来写,我们先试第一句。
1、出示: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2、学生交流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师随机板书
3、根据实际情况交流:压,随机分析字形。教师和学生配合做一做压的动作。在大雪的重压下青松怎样?板书:挺(随机分析字形)、直。引导学生做一做动作:挺且直。
4、再请学生说说看到的画面。(大雪重重压在青松的身上,青松没有被压垮,不光挺起胸膛还站得笔直。)
5、学生想象再个别读。
过渡:陈毅爷爷是怎样想的,谁来读第二句话?
6、出示: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个别读。他的想法你理解吗?学生说说自己理解,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引导:高洁?
7、要知道松树的“高洁”,陈毅爷爷给我们指出了办法。出示:待。组词:等待,并分析字形。等到雪化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那么雪化的时候是怎样的情景?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北风停了,太阳出来了,大雪融化了,青松……
8、结合老师提供的图片,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9、教师总结:在大雪的重压之下,松树没有压垮,反而变得更加洁净、更加青翠,这就是“高洁”。
10、想象了画面,理解诗意之后再朗读课文。
过渡:从小朋友的朗读中,你们越来越喜欢青松了。陈毅爷爷在他写的所有诗中也最喜欢它。为什么呢?
(四)了解背景,升华含义
1、简介写作背景:这首诗是陈毅爷爷1960年冬天写成的,当时我国遭遇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粮食没有收成,人们穿不暖、吃不饱,甚至有的地方都饿死了人。在这个困难时期,国内外的敌人也联合起来想趁这个机会打败我们中国,这些困难像大雪一样压在我们中国人身上。但我们并没有被压垮而是勇敢地战胜了困难,取得胜利!
2、听了老师的介绍,你现在再来看看风雪中的青松,陈毅爷爷在风雪中看到了大雪中的青松,还仅仅是一棵树吗?他还像什么?
3、了解写作背景再读
引语:读了这么多遍会背了吗?谁愿意来背一背?
4、个别背诵、集体背诵
过渡:在不知不觉中,小朋友们已经收到了老师的礼物,我今天送给大家的就是《青松》,猜猜为什么送给大家?
总结:在我们的成长路上一定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它们会像大雪一样压在我们身上,老师希望你们能像青松一样挺直、高洁。我想没有比这个更有意义的礼物了。
5、引导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过渡:看到大家这么喜欢这个礼物,老师很高兴。你们能把它默写下来
(五)书写生字默写全诗
压、挺、且、待、化
1、直接描红(在朗读的过程中已经分析了字形,只需在田字格中描红)。
2、默写全诗。
以朗读的指导为主线,由正确到流利再有感情,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提问、思考。
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自由发表见解。
教师做总结
讲述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朗读能达到正确、通顺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重点词语“压”“挺”“直”“高洁”“待”
培养想象能力,提高朗读水平。
准确领悟、概括主题。
培养感悟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
两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指名背《登鹳雀楼》
2、今天我们要学习陈毅爷爷写的一首诗《青松》
3、板书课题
4、简介陈毅
二、初读指导
1、师范读
2、自由试读,画出生字词
3、出示第一二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1)揭示生字:雪压挺且
(2)联系上下文,结合看插图,初步理解雪压挺的意思
(3)指名试读第一二句
4、出示第三四句,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1)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化是融化的意思
(2)待到的待读第四声,意思有A对待B招待C等待D需要E打算等,在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中,待的意思是等待
(3)各自试读,指名朗读第三四句。
1、指名读第一二行诗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谁能讲讲它的意思
2、你已经基本理解了意思还有谁能联系课文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来讲讲诗句的意思
3、指名读第三四行诗句: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1)高洁是高尚、纯洁的意思,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2)这是不是仅仅指青松来说的?
(3)小结:通过写青松来赞颂跟青松一样的人,要经得起恶劣环境的锻炼和考验
4、朗读全诗
5、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
6、各自练说,同桌互说,指名当众讲诗的意思
四、课堂作业
1、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和字,组成新的字,再组词
且()()化()()
2、比较下面的两组字,再分别组词
且()花()青()睛()
直()化()情()晴()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字
化:左边是撇不是横
压:注意横的长短
2、其他要描红的字
且,第五笔的横最长
3、描红练习
二、朗读指导
1、指导停顿
2、小结:讨论停顿处理
3、研究基调:赞美青松
4、练习朗读,指读评议
三、背诵指导
1、熟读全诗,自己试背
2、练背指背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板书: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景(所见)不怕重压,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情(所想)高尚纯洁
《青松》,是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选自陈毅同志的《冬夜杂咏》,全诗借写大雪重压之下青松的毫不畏惧、苍翠挺拔,赞颂坚强高洁的品质。前两行描绘了一幅“青松斗雪”图:漫天飞雪,气势汹汹,不但没有使青松屈服,反而愈挫愈奋,挺直胸膛,厚雪戏谑,毫不畏惧。三四行则言志抒情,艳阳高照之日,大雪势必消融于无形,青松则更加苍翠欲滴。这是一则五言诗,只有两句,寥寥20个字,可磅礴的气势叫人肃然起敬。今年,我再次上《青松》这一课,感受与前一次大不相同。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是让人学会做人的学科。因此,语文课,应该注重启迪学生的思想和智慧。课文中所蕴涵的情与理,对启迪学生思想、丰富学生智慧有重要作用。大概这正是,有的语文课上完了,学生就忘光了,而有的语文课甚至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的原由吧!
冯友兰先生把中国人的人生境界划分为从低到高的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所谓自然境界,就是像原始人那样凭本能做事;所谓功利境界,即主观为自己,同时又可能客观为他人;所谓道德境界,即“正其义不谋其利”,即为社会的利益做事;所谓天地境界,即为整个宇宙的利益而做事。
同样的来思考,我们的语文课堂是不是也可以来划分出这么几个境界来:工具境界、人文境界、韵味境界。如果我们能从教材中“淘”出有价值的东西;能通过创设情境、诵读感悟、想象体验等途径,使课文“活”起来;能用优美的语言“粘”住学生,触动学生,带着学生把每一节语文课都当作一次愉快的精神旅行,教师教得神采飞扬,学生学得兴致高涨,那么,我们的语文课不就进入了一种绝妙的境界了吗?
想营造出这样绝妙的课堂,我们首先要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
这里所说的“教学语言”是指教师自身在教学中使用的语言及其水平的高低。一堂具有“韵味”的语文课,必然浸透着语文老师高超的教学语言艺术。苏霍姆林斯基大师就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倘若我们都下功夫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用富有“韵味”的语言来进行课堂教学,那么,我们所要表达的情感就会象涓涓细流流入学生的心田。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要完成教学任务,语文课必须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还需要让语文课堂“韵味”十足。这才是我期盼的绝妙课堂呀!就带着这样的思考与追求,我走进了再上《青松》的课堂:
◆现场再现:《青松》教学片段之一:
师:听了他的朗读,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快来把你看到的告诉我!
师:就在这冰天雪地里,却挺立着一棵——青松。(指第一句)谁来读好这一句诗?
指名一生读。
师:这个词说得好,青松遇到这么大的困难时还挺直着自己的身体的呀!这种“挺直”不容易啊!再读读这一句,你看到了什么样的青松?
生:不怕困难的青松。
生:勇敢的青松。
生:坚强不屈的青松!
师:说得好!风雪有什么可怕!困难在勇敢者的心中,根本就算不了什么!寒风吹不倒!大雪压不弯!昂首挺立于风雪之中,这就是青松!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一句诗!
就这样,引导学生诵读、比较、想象、与青松“对话”,教学已不仅是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更是智慧的触动、情感的交融、个性的张扬。用慧眼打量教材,用心灵解读教材,打造有“韵味”的课堂,让工具和人文相和谐,让文字与哲理相和谐,一切恰到好处,一切妙不可言……
◆现场再现:《青松》教学片段之二:
师:(音乐起)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的五十年代,中国连续三年发生了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全国的大部分田地都收不上来粮食。没有粮食可以吃,这让无数的中国人民,受到了死亡的威胁!可是,坚强的中国人民没有害怕,没有屈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困难,很快地度过了这段艰难的时期。
师生配乐齐读。
师:这首诗赞美的是勇敢的青松,更是坚强的——
生齐答:中国人民!
高林生老师曾经在指导青年教师研讨时提到:在他们的已知上起步,尽可能引导他们最大限度地走向未知。结合生活实际与插图,通过诵读体会青松的高洁,并不算难,难的是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在教师的引导激发下,学生的情感能达到与作者共鸣的效果,从而深入挖掘诗意,使学生的诵读变得更有意义,使学生受到人生的启迪。这样来上这一课,我想,当孩子们在以后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在他们的头脑中,一定会浮现出一棵傲立在风雪之中的“青松”的!
曾经想,怎样才能成长?怎样才算长成?求索数年,经历了备课和上课的数度轮回,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学过程的设计决不能禁锢于过去曾经设计好的课堂教案设计,思考再思考,每一次思考都是自己成长的阶梯!正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所说的那样:放下,上升,再放下,再上升,每一次放下都是痛苦的,每一次上升都是快乐的,生命因此走向圆满。成长的过程没有尽头,在以后的日子里,必定还会有三上《青松》、四上《青松》……生命不息,思索不止!走在“语文教学”的路上,我且思且行!
内容:18、青松拟订人:吴国静审核人:陈亚红
一、看拼音,写词语。
dàxuěqīnɡsōnɡɡāojiédàidào
tǐnɡzhízhīdɑolǜhuàěrqiě
二、按要求填表。
汉字音序音节部首组词
压
挺
待
雪
三、选词填空。
青清待带化话到倒
()松()领变()()茶
()水等()说()()达
四、把下列词语分类写下来。
青松冰箱黄河狐狸空调竹子长江老虎
运河山羊彩电雪梅狗熊音响秋菊湖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把诗句和相对应的诗意连上线。
大雪压青松还要等到大雪融化的时候
青松挺且直要想知道松树是怎样的高尚、纯洁
要知松高洁青松仍然是直的
待到雪化时厚厚的大雪压着青松
六、默写古诗《青松》,回答问题。
1、《青松》一诗的作者是______元帅。
3、全诗共__句话,第一句写了青松在风雪中________,第二句赞扬了青松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紧扣关键字眼,品味诗歌形象——读《青松》
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一片明丽的色彩:皑皑白雪、点点翠绿点缀其间。“大雪”
一词让我们眼前浮现出一个晶莹雪白的世界,“青”是那“雪白世界”中特有的颜色,是亮丽的、赏心悦目的颜色。教学“大雪压青松”这一句诗,可由“雪”、“松”的颜色着手,然后抓住“压”字,结合书上插图,引导学生体会雪之大之厚之重。教学“青松挺且直”这句时,可抓住“挺”、“直”两个字,让学生体会青松在大雪重压下依然“挺且直”。这里,教师可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训练:鹅毛大雪不住地下着,松树上的积雪越来越厚,可松树却一点也没被压弯,仍然笔直笔直的,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说什么?让此景触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从而生发出对青松不畏严寒、无比坚强的敬佩之情。这里的安排既培养了学生对诗歌中美好情感的感悟能力,也训练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这样,第一、二句诗所展现的青松不畏严寒、坚强挺拔的形象就能较好地贮存于学生头脑之中了。
诗歌是以形象说话的,形象是诗歌主旨、情感的寄托处。“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两句作者将雪化后青松的美好形象留给读者思考。教学时,我们可抓住“高洁”一词,引导学生想象雪化后阳光普照,青松洁净苍翠的美好形象,并再次启发学生思考: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说什么?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认识青松、喜爱青松。让他们通过吟诵再一次将语言文字转化为视觉形象,并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画面,把自己当成青松,这样就可引发学生与作者更多的共鸣。
《青松》教材解读
教材简析
《青松》描写了大雪重压之下的青松坚挺劲直的形象,赞颂了坚强高洁的品格。
全诗共两行,前两行描绘了一幅“青松斗雪”的图画。漫天飞雪,气势汹汹,不但没有使青松屈服淫威,反而愈挫愈奋,挺而且直。插图中有一小株顽强生长在峭壁石缝中的横生松,厚雪戏谑,毫不畏惧。宁折不弯的气势怎不叫人素然起敬。三四行则言志抒情,艳阳高照之日,大雪势必消融于无形,青松则更加苍翠欲滴。
时代背景:《青松》这首诗是陈毅元帅1960年冬天吟成的。当时,我国经济发生严重困难,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很快渡过了难关。陈毅元帅通过写青松傲霜斗雪的品格,歌颂了在困难面前不屈服的中国人民。(摘自《小学语文练习与测试》60页中的“小资料”)
学情分析:北方的学生对雪压青松这种自然现象十分熟悉,有背诵古诗和学习《登颧雀楼》的基础,通过诵读,能够完成对诗的初步感知。但是,对诗中的重点词语如:“挺且直、高洁”可能理解起来有难度。对诗人的志与情的领悟更需要教师进一步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