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慈善,人人享有慈善,仁爱触手可及
2021年,公益行业积攒了不少“概念”和“机遇”,公益人也在变局中从“过去”走向“未来”。
这一年,“公益”被摆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碳中和”等热词被反复提及。在新一轮浪潮之下,公益行业能否在质疑、赞美中茁壮成长?能否在试炼、实践中焕发生机?
这一年,政策监管和发展规划如同“冰”与“火”共同席卷着公益行业。面对监管,冷静反思必不可少;面对发展,勇往直前是不变姿态。
“内”“外”兼修,是对中国社会组织的新一轮考验:能否做好自我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能否把握外部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1年即将过去,各行各业都在总结年度关键词,公益行业有哪些焦点热词?
2022年即将开启,发展简报从宏观政策、公益建设和行业发展三个观察维度,盘点了十大关键词,分别是第三次分配、乡村振兴、碳中和、教育双减,生物多样性、救灾减灾,十四五社会组织发展规划、公益数字化、《对外援助管理办法》、中国基金会40年。
一、宏观政策
第三次分配
2021年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召开,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1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在答记者问中表示,“国家鼓励支持企业和企业家在有意愿、有能力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这在客观上也会起到第三次分配的作用。随着我国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和更多的人富起来,加上国家激励政策的完善,我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将会迎来一个大发展。但是,慈善捐赠是自愿行为,绝不能‘杀富济贫’‘杀富致贫’,不能搞‘逼捐’,因为那不符合共同富裕的本意,也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可见,如何通过“第三次分配”,连接更多的社会资源,创造共享价值,已经成为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议题。
曾经提出“行政吸纳社会”概念的康晓光,再次提醒“第三次分配、共同富裕”是公益行业需要“冷”静看待的“热”词。
康晓光认为,第三部门的功能定位不仅仅是财富的第三次分配,还包括满足人的“结社”需求、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提供“工具”、承担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功能等等。公益界要有自己的脑袋,有自己的思考。放到百年尺度来看,公益事业总体的发展可以说是非常乐观的。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202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施行。回望全年,“乡村振兴”热度不减、热议连连。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公益的力量始终参与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团认为,乡村振兴是最大的公益,是国家公益、社会公益和人民公益。
在社会企业方面,清华大学教授邓国胜认为,乡村振兴将为中国社会企业和影响力投资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是一片“蓝海”。
在社会组织方面,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指出,在脱贫攻坚战中,公益力量所发挥的作用,似乎远比想象的小。他认为,“乡村振兴是一个大格局,在这个大格局下,需要更多公益行动和公益创新。”
乡村振兴,公益力量能做什么?“人”是讨论最多的一个关键词。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董强认为,“在物的改变方面,公益组织的力量很小,在人的改变方面,公益组织则有自身的优势。”
同时,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卢迈也认为,“不少地方一提乡村振兴,就倾向盖房子、添设备。乡村振兴应重点从儿童发展入手。”此外,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提出,“推动乡贤回乡,在城乡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碳中和
2021年被称为“中国碳中和元年”。碳中和,指的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与人为的二氧化碳吸收量在一定时期内达到平衡,它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经之路。
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全球政府、企业和NGO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提出,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力争达到峰值,2060年前,努力争取实现“碳中和”。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热词。
据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报告预测,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从2020年到2050年我国需要累计投资90万亿-100万亿元资金。强有力的资本助推下,商业和公益将发声更有活力的化学反应。
社会组织则可以通过开展研究,举办会议,与政府合作项目,还可以通过信息披露,开发标准,助推企业积极实践,也可以在“社区”层面试点,改变公众对“碳中和”的认知……
教育双减
2021年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双减”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简称,针对的问题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影响。
“双减”意见发布后,其效果堪称震撼,不但强化了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有效遏制了校外教育机构的无序发展,而且也让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生家长重新思考探索更加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在“双减”热议之下,公益教育、乡村教育、教育的非营利化等话题也再次被广泛讨论。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长杨东平认为,“双减”对实行多年的“教育产业化”或称“教育市场化”路线的矫治,使公办学校恢复其应有的公共性、公平性和公益性,使教育重新回归树人育人的基本宗旨。而农村教育应当集平民教育、生活教育、公民教育于一体,兼顾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
抖音、快手、B站等视频平台上,越来越多的乡村教师开始记录自己的生活,教孩子们唱歌、跳舞,成为了孩子们最亲近的人。他们不仅给留守儿童带来了远方的光,还让人们思考“教育公平”更深刻的涵义。
二、公益建设
救灾减灾
2021年7月以来,河南、山西等地暴发洪灾,影响十分严重。当地政府和应急部门迅速反应,全国各地社会力量八方驰援,参与救灾行动,一线救援人员在用超人的意志和专业的能力,身体力行,共克时艰。
风险社会之下,我们仍在与病毒、灾害抗争。在防疫阻击战中,基层社区的公益人在背后付出、奉献;在抗洪救灾现场,中国社会力量积极配合政府响应,万千线上志愿者在网络上传递爱心。
河南洪灾中,一份名为《待救援人员信息》的在线文档开始被迅速转发,散落四处的求助信息逐渐汇集到表格中;救援队伍的联系方式被梳理了出来;避险地点、物资、心理援助等功能也慢慢健全……“及时雨”一般,焦急等待的被困者们终于有了一个呼救通道。在被创建的24小时之内,这份在线文档浏览量超过250万次,更新完善了450个版本,在无数人的协作下建成的救灾平台,传播范围广泛,信息搜集及时,也被成为洪灾中的“救命文档”。
山西洪灾中,多家社会组织,以及山西省内外热心公益人士迅速搭建了“社会力量支持山西抗洪协调平台”,致力于支持山西抗洪救灾,加强外部资源、专业力量与本土社会组织的有效合作,其接协调累积金额超过1600余万元,让大家更集中、更专业地做救灾工作,减少资源浪费,提高了救灾效率。
从“应灾”“救灾”“灾后重建”到“防灾”,每一个救灾链条的环节上都能看到公益人积极参与的身影;从“信息救灾”到“公益联合体”,所有人都在思考如何让救灾公益更好?
生物多样性
2021年10月12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在昆明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举行。习近平主席站在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明确提出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重大主张,郑重宣布我国将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务实举措。在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困难的当下,本次会议为未来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设定目标、明确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既是此次大会的主题,也是人类对未来的美好寄语。作为联合国生态环境领域的一次重要会议,未来1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蓝图将从这里走向世界。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以物种拥有数目及其特有程度为评定标准,对全球12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进行排序,中国排在第8位。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在“观象”之余,全民对于生态保护、物种多样性有了很多的了解,也期待更多人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上付出更大努力。
三、行业发展
十四五社会组织发展规划
根据2021年《中国民政统计年鉴》,截至2020年底,全国社会组织总量为89.4万个,与2019年的86.6万个个相比,增长了27827个,增速为3.21%,增速下降了2.77个百分点。2020年社会组织总量增速下降较为明显,与2019年增速下降1.36个百分点相比,下降幅度超过2019年下降幅度的2倍。
2021年10月,民政部制定的《“十四五”社会组织发展规划》对外发布。《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社会组织发展从“多不多”、“快不快”向“稳不稳”、“好不好”转变,从注重数量增长、规模扩张向能力提升、作用发挥转型。
《规划》强调要统筹积极引导发展和严格依法管理。那么,积极引导发展的是什么样的社会组织呢?共有六类,分别是:慈善组织,服务大局的社会组织,服务基层的社会组织,社区社会组织,服务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的社会组织,以及发展社会工作的社会组织。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培峰认为,“十四五”是发展期,发展是社会组织的硬道理。社会组织的多数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
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何国科表示,社会组织党建、精细化精准化管理、专业化发展、建立社会组织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将成为发展的重要方向。
如何让中国社会组织朝着“又稳又好”的方向发展,将是公益人未来5年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公益数字化
从数据中台战略、数字生态的概念,再到数字孪生世界、元宇宙的畅想,信息科技领域的新概念层出不穷。头部互联网企业既善于编织“新词黑话”,也具有强大的内驱力填满一些想象的留白。
面对前沿技术探索,公益慈善组织似乎望尘莫及,但在回望互联网企业、科技企业的底层逻辑之时,久违的词语诸如“新技术”“数字化”逐渐回归到公益人的视线之中。
十余年来,互联网公益以指尖公益消除数字鸿沟、以透明公益建立信任纽带、以理性公益推进慈善文明。而今迈向“公益数字化”的新征程,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工具,创新公益项目并提升运营效率、重塑公益事业数字化价值链和生态格局,更好地创造社会价值,是整个行业共同努力的方向。
《对外援助管理办法》
近年来,中国对外援助改革不断推进。2018年组建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标志着外交总体布局推进和发展合作顶层设计改革取得重大突破。2021年,中国积极提高对外援助质量和管理水平,发展合作改革不断取得进展。
2021年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将国际发展合作定义为:“在南南合作框架下,中国通过对外援助等方式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包括人道主义援助方面开展的双多边国际合作”。白皮书展示了中国国际发展合作与国家发展战略和倡议紧密结合、融合国际理念创新合作模式等趋势和特点。
10月,由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外交部、商务部审议通过《对外援助管理办法》正式施行。这一《办法》使民间组织首次具有了参与中国对外援助体系的制度空间,被认为是揭开了中国民间组织参与对外援助历史新的一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中国对外援助已形成较大规模和广泛的国际影响,亟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制度建设以规范和促进对外援助持续健康发展。《办法》的出台朝着完善对外援助法治框架迈出重要一步,也为后续继续出台规范对外援助的制度文件,持续推进对外援助的法治建设以支持对外援助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重要基础。
中国基金会40年
顺应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自1981年中国内地最早的基金会成立以来,中国基金会已经走过了40年征程。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基金会8432个,按照基金会中心网统计的数据,我国每家基金会平均净资产3253万元。据此估算,2020年我国所有基金会净资产规模共计约为2743亿元。
谈及公益行业的发展历程,南都公益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希望工程发起人徐永光表示,“中国公益三四十年,在公众参与度上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需要我们深刻反思。”
谈及基金会的新征程,清华大学教授邓国胜表示,中国基金会需要宽松的政策环境,需要增加合作,形成集合影响力,需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
谈及基金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金锦萍表示,可以从新型政社关系下的基金会的价值和功能、公益商业关系中的基金会的角色、互联网乃至新兴科技给公益所带来的新机遇和新问题、社区慈善的发展路径,以及基金会在公益生态中的地位等问题观察和思考。
11月,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1年会将以“迈上新征程的中国基金会”为主题在线上举办,聚集了多方专家学者、实践者共同探讨公益慈善的多元议题。
12月,“新时代下的基金会自律透明”——暨中基透明指数FTI2021发布会通过视频直播方式举行。中,透明指数FTI自2012年发起以来,至今已十年。这是中国基金会发展最快的十年,也是中国基金会开始被媒体和公众质疑、发问的十年,更是基金会走向公开、透明、自律的十年。
在新征程上,中国基金会透明化发展、多元化发展始终是公益慈善的关键词。
纵看中国公益界的10大关键词,我们能感觉到公益人总是在与时代共呼吸,与国家共命运,既能够把宏大概念谈得生动具体,也能在细枝末节处亲力亲为。
这些关键词并不是随着热点而来,追着风口而上的一时兴起,其背后恰恰体现着公益人坚持长期主义、善于社会创新、保持小步快跑的特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