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文言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翻译

在梁国,有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注释

孔君平:孔坦,字君平,官至延尉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甚:非常。

诣:拜见。

未闻:没有听说过。

示:给……看。

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乃:就;于是。

曰:说。

未:没有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1、会写“援、俱”等4个字,读准字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难点:

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这篇课文是文言文,要求背诵,需要充分朗读、熟读成诵。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较长或教难的句子,因此我采用学生跟随范读去读,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进行断句朗读,分角色朗读等。

2、讲解点拔教学法

文中虽然有部分句子不好理解,但这两个故事学生早已知晓,六年级学生可以引导他们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因此我采取互动讲解学习,约束学生结合注释逐字逐句讲解,点拨发现古今异义的字,和蕴藏其中的道理,培养学生学习理解文言文的思维和方式。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孔子、孟子等任务简介,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更生动。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大概了解课文内容,画出古今异义的字,对不理解的字词做出标记并互相交流。课内主要是朗读课文,划分长句子停顿,学习生字和课文内容,结合课后习题,进行适当练习,从而掌握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两课时,要结合课前的预习和课后习题,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以达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习

1、通读两则文言文,把不认识的字词注音并搞清楚字义。

2、画出古今异义字,划分文中长句子停顿。

3、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说到我国古代有名的.老师,你们会想到谁?孔子、孟子,很棒,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关于他们的文言文。

二、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文言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画出不懂的字句,互相交流。

2、课件出示生字。教师检查预习情况。重点交流几个字的读音:弗,辩。

三、学习《学弈》

1、课件出示孟子简介,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孟子故事。

2、理解题目,指名读,相机正音,指导断句。(通国之/善弈者也思/援弓缴/而射之为(wèi)是/其智/弗若与?)

3、范读,学生跟读,引导发现朗读文言文的方法。(朗读速度比较慢,句中停顿多。)

5、学习“之”的不同。

6、齐读课文,联系生活,深化认识,引导总结:学习时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7、巩固背诵。学生一起复述故事内容,根据译文完成课文挖空。尝试背诵。

8、板书设计:

学弈一人→专心致志学习要专心致志

一人→开小差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明白了学习时要专心致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关于孔子的故事,大家能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什么呢?

二、学习《两小儿辩日》

1、理解课题,出示列子、孔子简介。

(《列子》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等)

2、学生用文言文朗读方法朗读课文,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3、指名读,相机正音,指导断句。(“斗”dòu,“沧”cāng)

4、范读,跟读。指名读。

5、学习课文出示注释,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引导讲述故事内容。

6、逐句学习,理解字意,学习课文。(把握古今异义字,课件展示条理)人物、起因、各自观点、各自依据

7、体会“孔子不能决也”,理解孔子实事求是态度。孔子被尊称圣人,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形象何其高大,可是面对两个小孩子关于太阳远近的辩论,却说自己无法判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自由发言,说说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道理。

9、归纳总结:课文采用答问式的对话来表现人物并阐明道理。两小儿说话有理有据,表现出他们善于观察、天真可爱的特点,而孔子的态度表明了他实事求是的谨慎科学态度,也说明了学无止境要不断探索。

10、科学拓展:早晨的太阳看上去大是因为大气层折射,放大了太阳的像。中午热是因为中午太阳光直射地面,受热最强。

11、板书设计:

日始日中

一儿:近→如车盖远→如盘盂(远小近大)善于思考

一儿:远→沧沧凉凉近→如探汤(近热远凉)实事求是

孔子不能决也

【原文】

南岐在秦蜀①山谷中,其②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③,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④哉人之颈也,焦⑤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之累然⑥凸出于颈者,瘿病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选自明·刘元卿《贤奕编》)

【注释】

①秦蜀:陕西、四川一带。

②其:那里的。

③病瘿(yǐng):得大脖子病。瘿: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子。④异:奇怪。

⑤焦:干枯,这里形容人的脖子细。

⑥累然:形容臃肿的样子。

【参考译文】

南岐在陕西、四川一带的山谷中,那里的水很甜,但是水质不好,常年饮用这种水的人就会得大脖子病,所以南岐的居民没有不得大脖子病的`。有一天,山外来了一个人,小孩妇人就一起来围观,笑话那人说:“看那个人的脖子真怪,那么细长,干巴巴的,和我们的不一样。”外地人听了,笑着说:“你们的脖子臃肿凸起,那叫大脖子病,你们不去求好药治你们病,反而认为我们的脖子细而有病呢”南岐人说:“我们全村人都是这样的脖子,为什么要医治呢”始终不知道是自己丑。

一.通假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说”通“悦”,愉快、高兴。

2、女知之乎(《论语十则》)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知”通“智”,智慧。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止”通“只”。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

“坐”通“座”,座位。

6、出门看火伴。(《木兰诗》)

“火”通“伙”,伙伴。

7、才美不外见。(《马说》)

“见”通“现”,出现。

8、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亡”通“无”。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偏”通“遍”,遍及、普遍。

10、一切乌有。(《山市》)

“乌”通“无”,没有。

二.古今异义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7、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8、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9、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10、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1、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2、走

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3、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4、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5、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三.常见文言虚词

【之的用法】

1、“之”作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之”作动词,“到”。

例句:送孟浩然之广陵。

3、“之”作结构助词,“的”。

例句: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例句:久之,目似瞑。

【其的用法】

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例句:欲知其轻重。

这里的“其”指“它的”,大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例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而的用法】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并列)

3、温故而知新。(然后,表承接)

【常见的'语气词】

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

1、此画斗牛也

也,语气词“呀”。

2、谬矣。

矣,语气词“了”。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乎,语气词“吗”。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审题要有一定的技巧

做阅读题的解题方法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1、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

2、田忌赛马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3、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4、当机立断

渑池道中,有车载瓦瓮,塞于路。属天寒,冰雪峻滑,进退不得。日向暮,官私客旅群队,铃铎数千,罗拥在后,无可奈何。有客刘颇者,扬鞭而至,问曰:“车中瓮值几钱?”答曰:“七八千。”颇遂开囊取缣,立偿之。命僮仆登车,断其结络,悉推瓮于崖下。须臾,车轻得进,群噪而前。

5、包拯断牛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埋鄢作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知而又告之。”盗惊服。(《宋史·包拯传》)古代成语故事1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6、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韩非子》)

7、鹬蚌相争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8、画蛇添足

9、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qúqú)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节选自《庄子·齐物论》,题目为编者所加提示:从前,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然,十分自由惬意,竟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一会儿醒来,对自己还是庄周十分疑惑。认真想一想,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呢?庄周和蝴蝶必定是有分别的。这种转变就叫做“物化”。第一句要读出感叹,第二、三句要读出思索,语速可以慢一点,第三句要读出疑问,语气要上扬。第四、五句读得要平缓些。

10、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11、濠上之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节选自《庄子·秋水》,题目为编者所加提示: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小白鱼悠闲地游出来,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回答:“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晓得鱼的快乐?”惠子辩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那么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很明显的了。”庄子回说:“请把话题从头说起吧!你说:‘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这句话,就是你已经知道我知道了鱼的'快乐才来问我,现在我来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惠子原名惠施,是庄子的好朋友,这两位的一问一答真有意思,你要用辩论的语气来读才好玩呢。最好是同桌分角色来读。

12、望洋兴叹

13、庄子行于山中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节选自《庄子·山木》,题目为编者所加提示:这个小故事很有意思,“大木”因无用而长生,“雁”却因不能鸣叫而被杀,从中可以看出庄子主张对事物要灵活地看,不能偏执于一点。这一段要以讲故事的口吻来读才好。

《孟子·告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让弈秋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心里却一心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这两个人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的好。难道是后一个同学的智商不如别人?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学弈(下棋)

弈秋(人名,原名秋,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通国(全国)之(的)善弈者(擅长下棋的人)也。使(让)弈秋诲(教导)二人弈,其(其中)一人专心致志,惟(只听)弈秋之(的)为听(教导);一人虽听之(弈秋的教导),一心以为有鸿鹄(天鹅)将(即将)至(来到),思(想)援(拉,引)弓缴(箭)而射之(指天鹅)。虽与之(前者)俱(一起)学,弗(不)若(比)之(指前者)矣(好)。为(因为)是其(后者)智(智力)弗若(不一样)与(吗)?曰(答):非(不是)然(这样)也(的)。

弈:下棋。(围棋)缴:本文指带有丝绳的箭。(读音:zhuó)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之:天鹅。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之:前者。

通国:全国。俱:一起。

之:的。弗若:不如,不同于。

善:善于,擅长。矣:了。

使:让。为:因为。

诲:教导。与:吗。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非:不是。

虽:虽然。其:指后者。

之:指弈秋的教导。然:这样。

以为:认为,觉得思:想。

鸿鹄:天鹅。也:的。

援:引,拉。

【读法】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fú)若之矣(yǐ)/。为是/其智/弗若与[yu]?/曰:非/然也。

读课文时的基调:用怀着一种好奇、愉快的追求知识的感觉去读。

【感悟】学习任何东西都不要三心二意,要专心致志才能学好东西

《列子·汤问》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孔子到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孩子争辩不已,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但是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升起时距离人远,而到中午时距离人近。

第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像车篷般大,到了正午看起来就像盘子一样,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越近感觉越热而越远感觉越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作者介绍】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著。御寇是战国时期道教代表人物之一。《列子》本来是列子(战国初期郑国人列御寇)、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约在战国后期成书。

【人物】

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还敢于争辩。

【人物介绍】

孔子(前551、9、28~前479、4、11)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汉族。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

【实词的运用】

【词类活用】

东游:名词做状语,向东

【通假字】

知:同“智”,智慧

为:同“谓”,说。

【一词多义】

此不为:这不是。为,是。

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智慧多呢?为,认为。

【古今异义】盘盂:

古义:过去吃饭的碗、盘子。

今义:用来装痰、垃圾、人的排泄物的盘子。

【古义】:热水【今义】:食物加热煮熟后的汁液

汤:

矛与盾

《韩非子》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故?”其人弗能应也。

【译文】:

楚国有一个卖盾和卖矛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说:“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注释】:

1、矛: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

2、曰:说。

3、吾:我的。

4、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5、陷:这里是穿透的意思,后面的就有刺的

6、鬻:卖。意思。

7、誉:夸耀。

8、或:有人。

9、以:用。

13、利:锋利,锐利。

10、子:您,对人的尊称。

11、其:那个这里指卖矛和盾的那个人。

12、何如:怎么样

13、弗:不能。

14、应:回答。

15、之:语气作词没有意思。

【中心思想】:

《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矛与盾》的寓意是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出自《韩非子·难一》。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谗害,被杀于秦。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他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平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同时还提出“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和“势”(君主的权力)来和“法”相辅相成。

矛与盾的道理就是:什麽事都不能夸大其词,使人感到漏洞百出。

【有关成语】:自相矛盾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郑人买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在家里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他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带尺码,于是就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鞋呢?”他说:“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lv),革履,就是鞋子。

先自度其足:度——音(duó),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量长短

吾忘持度、宁信度:度——音(dù),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通假字),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反——同“返”(通假字),就是返回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且——将要,打算。

置——购置。

【中心思想】《郑人买履》讲了郑国有个打算买鞋的人,先在家里量好了脚的尺码,到了集市上却忘记拿了,等他跑回家拿了尺码再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他却回答,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只相信教条,而不注重客观现实的人。

【寓意】说明做事要善于变通,要根据实际情况做事;做事不能迷信教条;不尊重客观实际是不会取得成功的!讽刺了那些固执己见,死守教条,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谗害,被杀于秦。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他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平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同时还提出“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和“势”(君主的权力)来和“法”相辅相成。

【近义词】生搬硬套死板(搬)教条刻舟求剑墨守成规

【反义词】见机行事随机应变

【灯谜】河南人买鞋——【郑人买履】

关尹子教射

(作者:列子)选自《列子·说符》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子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

列子跟关尹子学习射箭,有一次,列子射中了靶心。去请教关尹子,说:我学的差不多了吧。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吗?”

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不知道不能算是学会了。”列子回去再练习。过了3年,列子又来向关尹子求教。

关尹子又问:“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说:“现在可以了。你要牢牢记住,千万不要违背它。不但是射箭,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都要像这个样子。”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学习也好,做事也好,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才算掌握了规律,只有这样精益求精地学习、工作,才能把事情办好。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不然你永远都只在不知其根究的情况下学习。

【写作特点】:本文篇幅短小,语言简洁,缪缪几笔就刻画出了关尹子这位严师的形象。

【作者简介】

列子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道家著作。相传为列御寇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关尹子教射选自《列子说符》,原文结尾处还有一句:“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不但是射箭,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都要像这个样子。)

列子之学,本于黄帝、老子为宗。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他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列子穷而面有饥色,但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其弟子严恢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亡!”他认为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难解字注释】:

中:射中未可:不行,意思是还不能算学会射箭

请:请教

退:告辞回去

者:相当于“的”,这里指射中靶子的道理习之:学习射箭

乎:吗守:遵守,依照

弗知:不知道

失:丢失,违背

【课后小练习】

一、辨字组词

尹()伊()弗()沸()

矣()

唉()

矢()

失()

二、综合实践活动

想想你从课文中领悟出了什么道理,结合你自己的学习实际谈一谈,有条理地写下来。

三、写出《列子》三个故事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

【参照答案】:

一、关尹子、矣乎、木乃伊、唉声叹气、自愧弗如、矢量、沸腾、失去

二、(1)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学习一种本领,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必须下苦功夫,弄清楚其中的道理;

(2)从故事中,还可以感受到,关尹子教射箭非常认真,对列子要求非常严格,要求列子学射箭必须掌握规律,不能违背规律;

(3)列子作为学生,非常尊重老师,听老师的话,同时学习十分刻苦用功,这是他学好射箭的根本原因。

三、愚公移山、亡呋者、歧路亡羊

杨氏之子

南北朝:刘义庆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夫子家禽。”

学弈

先秦:佚名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陈元方候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叶公好龙

两汉:刘向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孟母三迁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伯牙绝弦

未知:佚名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愚人食盐

南北朝:僧伽斯那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一毛不拔

魏晋:邯郸淳

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王曰:“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即唤夜叉拔之,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文侯与虞人期猎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乎始强。

世无良猫

清代:乐钧

某恶鼠,破家求良猫。厌以腥膏,眠以毡罽。猫既饱且安,率不食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某恐,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无猫邪,不会蓄猫也。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

1、曰:叫作

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

4、状:形状

5、乌:乌鸦

6、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

7、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8、是:这

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10、故:所以

11、湮:填塞

【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古今异义词】

赤足:1.文中指红色的脚。2.现代汉语中指光脚。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绝:断绝

善:擅长,善于。

鼓:弹。流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啊"的意思。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像~~一样。

洋洋:广大。

念:心里所想的。

必:一定,必定。

之:他。

谓:认为。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闲”的音。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朗读停顿】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子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

中:射中

者:相当于“的.”,这里指射中靶子的道理

乎:吗

未可:不行,意思是还不能算学会射箭

习之:学习射箭

守:遵守,依照

【译文】列子跟关尹子学习射箭,有一次,列子射中了靶心。去请教关尹子,说:我学的差不多了吧。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吗?”

【寓意】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学习也好,做事也好,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才算掌握了规律,只有这样精益求精地学习、工作,才能把事情办好。这样学习才是最有效的,不然你永远都只在不知其根究的情况下学习。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1.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2.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3.卮(zhī):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4.相谓:互相商议。

5.请画地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地: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为蛇:画蛇(画的结果)。

6.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举。

7.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固:本来,原来。

8.子:对人的尊称,您;你。

9.安能:怎么能;哪能。

10.为:给;替

11.遂:于是;就。

12.赐:赏赐,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13.为之足:给它画上脚。足(此句中的足):画脚。

14.终:最终、最后。

15.引:拿起。

16.且:准备。

17.成:完成。

18.余:剩余。

19.足:脚。

20.亡:丢失,失去。

21.为:给,替。

22.乃左手持卮:却,表示转折

23.夺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

24.遂饮其酒:那,指示代词

25.终亡其酒:那,指示代词

26、谓:对......说。

【译文】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分析点评】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后遂用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

不论对国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安全性。这个故事的意义是深刻的,“画蛇添足”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不要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而丧失了自己本该有的东西。"为蛇足者,终亡其酒。",真是可惜!

【揭示道理】

1:做事不可多此一举了,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

2: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3: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闵通:悯)

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春秋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小步奔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长(zhǎng):生长,成长。

揠(yà):拔。

茫茫然:疲惫不堪的样子。

谓:对,告诉。

其人:他家里的人。

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予(余):我,第一人称代词。

趋:快步走。

往:去,到..去。

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寡:少。

耘苗:给苗锄草。

非徒:非但。徒,只是。

益:好处。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叶公: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

子高:叶公的字。

钩:衣服上的带钩。

写:画。

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

屋室雕纹:房屋上雕刻的图案、花纹

“文”通“纹”。

以:在

闻:听说。

下之:到叶公住所处。

窥(kuī):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牖(yǒu):窗户。

施(yì):延伸,同“拖”。

堂:厅堂

还(xuán)走:转身就跑。还,通“旋”。

走:逃跑。

五色无主:脸色一忽儿白,一忽儿黄。五色,这里指脸色。

是:由此看来。

好:喜欢。

夫:这,那。

是叶公非好龙也: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

这个成语的意义是:比喻表面上或口头上爱好、赞赏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爱好,或者实际上并不了解,一旦真正接触,不但并不爱好或赞赏,甚至还惧怕它,反对它。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1、候:拜访,问候。

2、履行:实施,实行。

3、绥:安,体恤。

4、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王后、皇后对自己的尊称,还有寡人,孤家等称呼.

5、师:学习。

6、尝:曾经。

7、卿:客气,亲热的称呼

8、法: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四种解释(1)法令,制度。(2)方法,做法。(3)效法,仿效。(4)标准,法则。这里用(3)效法,仿效。

9、称:称赞,赞不绝口

10、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约公元前1100年),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汉族,因封地在周(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11、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12、益:更加

13、以:用

14、恣:放纵、无拘束,这里指顺从

袁公比较自负,问题刁钻。如「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

元方机智应变。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住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弈秋:弈:下棋。(围棋)

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通:全。

之:的。

善:善于,擅长。

使:让。

诲:教导。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天鹅。(大雁)

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

弓缴:弓箭。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之:谓,说。

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

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

为是其智弗若与: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

非然也:不是这样的。

矣:了。

弗:不如。

原文:

(《明史·张家玉传》,有删改)

翻译:

某恶鼠,破家求良猫。厌以腥膏,眠以毡罽。猫既饱且安,率不食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某恐,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是无猫邪,是不会蓄猫也。

译文及注释

有个人憎恨老鼠,倾尽所有的家财讨得一只好猫。用鱼肉喂养,用棉垫、毯子给猫睡。猫已经吃得饱饱的.并且过得安安稳稳,大都不捕鼠了,有时猫甚至与老鼠一块嬉戏,老鼠因此更加凶暴。这人十分生气,把它赶走,于是再也不在家里养猫了,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好猫。

(1)某:某个人;有一个人。

(2)恶:讨厌;厌恶。

(3)破家:拿出所有的家财。破:倾尽

(4)厌:满足。

(5)以:用。

(6)腥膏:鱼和肥肉。腥:代指鲜鱼。膏:肥肉。

(7)罽:(jì)(罽蒘)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似芹,可食,子大如麦粒。俗称“鬼麦”。毡罽:毡子和毯子。

(8)且:并且。

(9)率:大都。

(10)故:缘故。

(11)益:更加。

(12)暴:凶暴。横行不法。

(13)遂:于是;就。

(14)逐:驱逐,赶走。

(15)蓄:养。

(16)以为:认为。

现代儿童为何要读文言文?我想其中的原因至少有三:1.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世代传承的主要载体。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是炎黄子孙必须继承的无与伦比的瑰宝。因此,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了解文言文,并且力求读懂文言文。2.学习文言文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的质量。文言文语言简练,内涵丰富,许多文言名句格言特别是一些常用的成语,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不仅可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改善和提高语言表达的质量。3.学古文可以丰富人的文化内涵,不仅可以让人明白许多深刻的哲理和基本的为人处世的礼仪,还能了解许多历史人物、史实、风俗、典故等文化知识。多读古诗文,就容易“知书达理”,其言谈举止就会显得温文尔雅。怎样指导现代儿童阅读文言文呢?首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教学文言文,首先就是让学生读,一遍又一遍地读,一直要读到滚瓜烂熟。

小学生读原版的古典名著,最大的困难是语言障碍,不少学生因为语言理解比较费劲就不读了,这样就始终不能走进经典。对大多数还没有接触或者刚刚开始接触古典名著的小学生而言,教一点如何“读懂”的方法策略似乎更有必要,因为流畅地阅读是基础,阅读时没有或少有语言理解的障碍,学生才可能喜欢去阅读。至于文言文的阅读欣赏,应该是在大量文言文阅读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有这样一句话:“操千曲而后晓声,舞千剑而后识器。”文言语言欣赏必须以大量的文言文作品阅读以及相当的文学素养和认知水平为前提条件。因而,对文言作品的语言欣赏应是高中语文甚至是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我国传统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也是“止能讲其大义。若欲博综精研,可俟入大学堂后为之”(《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当下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教学的要求,也只是“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而不要求对作品语言进行研读分析。如果以为学生通过一堂课欣赏了这样几个句子,以后就会这样去阅读古典文学作品,那就过于天真了。即使是作为成年人的语文教师,通过这样一堂课的训练,也未必就能独立欣赏文言作品的语言。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本学期学习的文言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领悟其中的道理,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外收集喜欢的文言文,准备交流。

2、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激趣

1、师谈话: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用之于政治,可以治国安邦;用之于军事,可以百战百胜;用之于艺术,可以美轮美奂;用之于个人,可以修身养性……我们从小就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2、(屏幕显示:诗词等)这个学期,我们在语文课上学到了哪些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呢?

二、温故知新,复习课内文言文

1、谈谈对文言文的认识:

师小结:文言文,言简意赅,琅琅上口,便于传诵,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2、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回顾本学期学习了哪些文言文。

4、小组合作,复习文言文。师提示:朗读,释义,明理,背诵

5、小组汇报。注意生生互动,读得充分,入情,有韵味。形式多样

三、归纳学习方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温故而知新……

四、拓展延伸,交流课外文言文。

1、文言文充满哲理,饱含人生经验的语言,能使我们陶冶情操,充实文化底蕴。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了不少文言文,我们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各小组交流课外收集的文言文。)

2、各小组上台,幻灯展示收集的文言文,汇报自学收获。

五、总结。

板书设计:(略)

竭①泽而渔②,岂不获得,而明年③无鱼;焚④薮⑤而田⑥,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吕氏春秋·卷十四·义赏》)

①竭:使…干涸。

②渔:捕鱼。

③明年:第二年。

④焚:烧毁。

⑤薮(sǒu):指野草。

⑥田:通“畋”,打猎

【文言知识】

释“竭”上文“竭泽而渔”中的“竭”,指“干涸”,这里是使动用法,句意为使池水干涸而捕鱼。又,“地震,山崩川竭”,意为因为地震,山崩塌,河流干涸。它还指“尽”,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力竭而毙”,意为精力用尽而倒下。

抽干湖水来捕鱼,怎么可能捕不到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怎么可能打不到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侥幸有用,以后不会有第二次了,这不是长久的方法。

吾97者,中考时过五关,斩六将,不见高等学府求之,入读中山。虽不才,但混入高中。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寒窗苦读数年,何时乃成?此生已荒十余载。平生偏好丝竹之弦音,好读书。问丝竹之事,略有高见。唯独数理,才疏学浅。因而常参赛事,曾获数奖。但余定会倾尽全力,孜孜不倦,及数理成功时,还望与君长谈。吾立身之言曰:天地万物本好,但需有长乐之心,以对人生失意之事。知否:花虽谢,业尚绿!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春秋宋国人,一整天下来十分疲劳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小步奔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孟子: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3、要按照自然规律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

THE END
1.良组词良的组词词语词组含义八九网字典,良的组词,可以查询良字的组词有哪些、良怎样组词;还可以查询含良的词语和词组,以及了解良字的含义和词性。https://bajiu.cn/zidian/?zc=15167
2.良组词良可以组哪些词组词【良】可以组哪些词 良常用组词:【良策】、【良师】、【良方】、【良民】、【良田】、【良宵】、【良辰】、【良好】、【良心】、【良药】。 良材 良辰 良好 良价 良马 良马见鞭影而行 良日 良深 良时 良冶 良质米 良兵 良俦 良媒 良能 https://www.zcdian.com/zuci/zn37v9.html
3.良组词良字组词“良”字在开头的组词 良奥 良伴 良宝 良比 良笔 良弼 良马见鞭影而行 良兵 良才 良史之才 良材 良贾深藏 良策 良倡 良常 良车 良辰媚景 良辰美景 良辰吉日 良辰 良称 良种 良俦 良畴 良筹 良觌 良娣 良玉不雕 良丁 良笃 良心发现 良法 良方 良莠不分 良夫 良辅 良弓无改 良干 良膏 https://www.chazidian.com/%E8%89%AF-zuci/
4.良字组词良字怎么组词有寓意汉字良字组词两个字因篇幅关系,良的组词只列出前 200 个词语词性 拟声词 代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副词 量词 介词 连词 数量词 数词 助词 疑问词 成语 词语组合 生肖 四季 数字 动物 植物 颜色 方位 味道 自然 身体 器具 词语组词 AA式 ABCC式 AABB式 AABC式 ABB式 ABAC式 AAB式 ABCB式 ABBC式 ABAB式 ABCA式 A里AB式 http://cidian.dongrv.com/zuci/1551/
5.良的艺术字良头像图片良的笔顺良字组词良字笔顺 良字笔画 良字笔划:丶フ一一フノ丶 良的读音 良有1种读音 良是单音字良liáng 良部首 良笔画数 良繁体字 良真笔字 良读音liáng良部首艮良笔画数7良五笔编码YVEI良郑码编码SXO良仓颉编码IAV良四角编码30732Unicode编码U+826f良的繁体字良良的真笔字哴良火星文字悢 良组词(2个字) 三良丹良乞http://www.yishuzi.com/font/16248f.htm
6.良组词良字可以怎么组词能组什么词良字组词http://zidian.gjcha.com/826F__zuci.html
7.良组词良字组词良的组词良怎么组词良字怎么组词?查典良字组词为大家提供最全的良的组词共计277条,良可以组什么词?良组词内容包括良组词两个字的,良字四个字的成语组词等良组词。https://cidian.yw11.com/zuci/%E8%89%AF
8.良汉字释义拼音笔画笔顺繁体: 良 汉字编码: 0884 五笔编码: YVEI 郑码编码: SXO 仓颉编码: IAV 四角编码: 30732 电码编码: 5328 ASCII码: &#33391; Unicode码: 826f URL编码: %E8%89%AF CSS编码: \826f 注音: ㄌㄧㄤˊ 五行: 火 造字法: 会意 良组词语2个字 良久[liáng jiǔ] 良久[/a/形容词] 善良[shàn liáng]https://www.xiediantong.net/zidian/5acf3e2a4b588f2e/
9.良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要组三个.良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要组三个. 扫码下载作业帮搜索答疑一搜即得 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解答一 举报 书声琅琅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 相似问题 用良加偏旁组成新字并组词(4个) 给“反”字加偏旁组成新字并组词 (3个) ‘元’字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96d84356a80b5dfbe3f2c2f47e0286eb.html
10.良组词良字组词良组词 【良】字在开头的组词(共90个词语) liáng bàn良伴liáng bǐ良比liáng cái良材liáng cè良策liáng chàng良倡liáng chén良辰liáng chóu良俦liáng chóu良筹liáng dí良觌liáng dīng良丁liáng dǔ良笃liáng fěn良粉liáng fū良夫liáng gōng良肱liáng guì良贵liáng hǎo良好liáng jí良吉https://www.tatiao.com/zidian/zuci_3532.html
11.良的形近字加组词,求解答良的形近字:莨,组词:莨菪,莨莠,莨纱,莨绸,薯莨。https://edu.iask.sina.com.cn/jy/ip6zMAhOHf.html
12.良字组词丧尽天良 坐失良机 天假良缘 天理良心 将遇良才 居心不良 良莠不分 良师益友 逼良为娼 良辰吉日 良组词 良字怎么组词 良的组词有哪些 良的多音字组词 两个字 三个字 四个字 读音 拼音最近查询 良组词 苍组词 艇字组词 芽组词 艄字组词 苏组词 艰组词 苔字组词 色字组词 艳组词https://zuci.bi0.cn/826F__zuci.html?ivk_sa=1024320u
13.良的组词,良的拼音和组词,良组词良的拼音是: liang 良的读音是: 良字组词共有266个,下面是良组词大全 ◎ 良字在前面的词语 良笔 良弼 良筹 良兵 良觌 良才 良功 良娣 良材 良计 良肱 良丁 良聚 良常 良骥 良规 良法 良俊 良奥 良倡 良家 良贵 良辅 良骏 良民 良伴 良车 良贾 良翰 良干 良苦 良匹 良比 良俦 良价 https://www.kaqd.com/zuci/info/10279
14.良字组词关键字: 显示拼音 “良”字在开头的词语 良liáng言yán 良liáng晤wù 良liáng医yī 良liáng衣yī 良liáng逸yì 良liáng友yǒu 良liáng游yóu 良liáng猷yóu 良liáng缘yuán 良liáng细xì 良liáng选xuǎn 良liáng讯xùn 良liáng宵xiāo 良liáng绥suí 良liáng性xìng 良liáng心xīn 良liáng愿yuànhttps://zuci.bmcx.com/%E8%89%AF__zuci/
15.良组词怎么用良字组词语组词大全因篇幅关系,良字在中间的组词只列出前 60 个 良字结尾组词 邦良 百夫良 麤良 不良 材良 才良 赤留乞良 登良 乘坚驱良 慈良 从良 登崇俊良 除暴安良 淳良 醇良 纯良 的确良 存心不良 丹良 端良 端木蕻良 都良 敦良 调良 方正贤良 方良 负恩昧良 放良 改良 公良 膏良 桂良 国良 和良 吉良 http://zuci.customsnews.cn/vbori5qp.html
16.全册教学设计(教案)20222023学年语文二年级上册1.能正确认读“塘、脑”等15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教”在本课的读音,能正确书写“两,哪”等10个字;读记“看见、哪里”等8个词语。 2.结合课文插图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内容及叙述顺序,能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知道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https://www.360doc.cn/document/73283913_1045640506.html
17.良字组词良宰 良序 良工 良式 良已 良弓藏 良弓 良懦 良手 良才 良执 良方 良日 良愈 良时 良愿 良晤 良月 良楛 良有 良榦 良游 良正 良然 良死 良朋 良牧 良比 良猷 良民吏 良材 良枣 良民 良桐 良沃 良法 良珠 良玉 良笔 良组词 良字可以怎么组词 良的组词有哪些 良能组什么词http://mzidian.gei6.com/826F__zuci.html
18.良组词,良字组词良机优良良心良好善良改良良方忠良良种良性温良良辰不良良田纯良良缘良策良久良家公良精良良人天良良言贤良驯良清良隽良良骥良贵质良良直良伴从良才良良哲良辅常见字组词 厌组词妖组词帘组词庄组词憬组词柱组词样组词沏组词湃组词稠组词笺组词肤组词萦组词躇组词铎组词馄组词 最近https://zuci.91guzhi.com/zuci/e889af.html
19.良组词当前位置:一起词典组词大全良组词 良字组词“良”字常见组词:善良、不良、优良、良好、良辰美景、良辰、消化不良、改良、良心、张良、“良”字在开头能组哪些词良好 良辰 良心 良弼 良医 良缘 良人 良药 良田 良家 良知 良宵 良友 良言 良机 良娣 良久 良民 良法 良性 良夜 良马 良婿 良夫 良鱼 良媒 良月 http://zuci.1qi.cn/826f.html
20.良组词含有良字的所有词语https://www.5y666.com/pinyin/zi/ci/%E8%89%AF
21.良组词怎么用良字组词语拼音“liáng” 良组词 良[ liáng ]字在开头的词语 良奥[ liánɡ ào ]1.善良。 2.指善良的人。 良伴[ liánɡ bàn ]1.志同道合的伙伴。 良宝[ liánɡ bǎo ]1.珍宝。 良比[ liánɡ bǐ ]1.堪与比美。 良笔[ liánɡ bǐ ]1.良史的笔法。 良[ liáng ]字在结尾的词语 邦良[ https://www.xuela.net/zuci/pmhs26i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