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硕士论文(精选5篇)

Peter来自美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是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第一位签约全职副教授,他对中国的农业十分痴情。

Peter在16岁的时候在自家开辟了一个小果园,主要是种植西红柿。每周都会有他家附近的餐馆来他家收购,他还很自豪,说这是一笔盈利的生意。

Peter的本科学位是在UCDavid’s完成的,而在2001年他大学三年级那一年,他在网上找到需求信息,第一次来到了中国,去了山西省太谷县的山西农业大学。这期间,他觉得机会难得,就决定到中国农村去亲自看看。他觉得这是一段很美好的回忆,当地的农民们很热情,也很淳朴。从此以后,他就迷上了当中国农民,并且希望帮助中国农民发家致富。

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对中国农业痴情的美国小伙子。

Peter在美国出生,从小就非常喜欢亲近大自然,因此他一直在学习方面就有意识地朝农业研究方向发展。

其实,Peter打算到中国来。

Peter在山西省太谷县的山西农业大学期间,非常喜欢跑到农村去和当地的农民打成一片,他很喜欢这些热情淳朴的老乡,可惜的是他没有在农村时的照片。

有一次,他认识的一个老农,在卖羊的时候,不小心收了几张外国钱。老人以为是美元,拿给Peter看,结果是秘鲁币,于是Peter就用同等面值的美元和老农把秘鲁币换了过来,老农坚决要把钱送给Peter,这可是老农的羊换的钱,血汗钱……这些事情让Peter很受感动,中国的农民很可爱,很善良,很淳朴,只是他们都太辛苦,生活条件也不好。

在2002至2003年之间,Peter还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做了关于农耕的一次调查,总共有682个农户,3000多人参加,挨家挨户去调查,后来他还做过关于推广中国农业的调查。

之后,Peter又到了四川雅安。他很喜欢那里的风景,觉得那里就像西方神话里描述的仙境一样美丽。但是,也看到不少山林都被破坏了,变成了耕地。于是Peter就和同事们一起做了一些退耕还林的研究。后来他博士论文写的就是这个课题。

博士毕业后,Peter还去了中国很多地方的农村,调查研究中国农业。

最令他得意的是他参与编写的关于中国农业改革和建议方面的资料,得到中国官方的批示,到农村农技站推广执行。

这次见面,我们和Peter聊得很开心,Peter也跟我们讲了他很多经历,还有他在中国闹的笑话。

Peter的中文虽然讲得好,但难免有些词还是会变调,为此闹了不少笑话。有一次,他说“我要请问一下你”,别人以为他说的是“我要亲吻一下你”,把别人吓了一跳……

关键词蔗糖产业;发展历史;背景;影响;问题;对策

ResearchSummaryofSucroseIndustryDevelopment

LIZi-wei1LIYong-qin2YANGXin-kai3

(1DehongPrefectureAgriculturalTechnologyPromotionCenterinYunnanProvince,MangshiYunnan678400;2Yun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

3DehongPrefectureForestryBureau)

AbstractOnthebasisofsucroseindustryrelatedliterature,researchcontentsofscholarsweresummarized.Thehistoryandtheoreticalbackgroundofthedevelopmentofsucroseindustryandnewtechnologydevelopmentdirectionweresummarized,theinfluenceofweatheronsucroseindustryanddevelopmentoftheindustrialchainwereanalyzed,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inthedevelopmentofsucroseindustrywerealsoputforward.

Keywordssucroseindustry;developmenthistory;background;influence;problems;countermeasures

据李杨瑞主编的《现代甘蔗学》[1]一书中可知,我国甘蔗栽培在汉代以前就已经推广至今湖南、湖北地区,说明我国蔗糖产业的发展历史悠久。国内各行各业的学者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内容对蔗糖产业进行了不同研究。通过阅读有关蔗糖产业的文献,依据学者们的研究内容,对蔗糖产业发展的历史、蔗糖产业发展的理论背景、新技术发展方向、天气对蔗糖产业的影响、发展产业链的问题和蔗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综述。

1蔗糖产业发展的历史

2蔗糖产业发展的理论背景

3新技术发展方向

4天气对蔗糖产业的影响

5产业链的发展情况

6蔗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7结语

在了解以上学者对国内外蔗糖产业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理论分析研究蔗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这些问题所发生的原因,同时可以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8参考文献

[1]李杨瑞.现代甘蔗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厉益.1602―174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蔗糖贸易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1.

[3]周正庆.明清时期我国蔗糖外销的流向[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0(2):129-132.

[4]周正庆.16世纪中至17世纪初我国蔗糖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及其影响[J].中国农史,2005,24(1):45-52.

[5]林诗维.近代西爪哇华人蔗糖业探源――兼论福建蔗糖业对巴达维亚蔗糖业的影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92-198.

[6]李启斌,李启明.云南蔗糖产业组织变迁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6(6):156-160.

[7]唐咸明.近代两广蔗糖业和城镇经济网络互动探析[J].社会科学家,2009(4):144-146.

[8]EGGLESTONG,LEGENDREB,TEWT.Indicatorsoffreeze-damagedsugarcanevarietieswhichcanpredictprocessingproblems[J].FoodChemistry,2003,87(1):119-133.

[9]邓军,蔡晓琳,付思明,等.中国蔗糖产业布局及发展对策[J].甘蔗糖业,2011(1):57-60.

[10]郭祀远,蔡妙颜.蔗糖的地位不可取代――论食糖与化学合成甜味剂的消费特性[J].甘蔗糖业,2000(3):48-53.

[11]卢庆南,梁贤,陆宇明,等.论广西蔗糖产业经济及其发展战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99-102.

[12]张华.我国蔗糖业竞争力分析和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3.

[13]朱鑫榕,王亚星.蔗糖国际贸易价格对中国甘蔗产业的影响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7):23-24.

[14]任春峰.广西蔗糖产业组织化发展模式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3):24.

[15]朱朝枝,陈如凯,张华,等.中国蔗糖产业政策构建的基本内容[J].发展研究,2007(8):54-56.

[16]梁戈夫,刘炫,杨亢,等.蔗糖产业价值链分析及创新价值导向研究[J].广西蔗糖,2010(2):19-23.

[17]韦异,粟晖,张英,等.蔗糖的衍生化加工[J].化学世界,2011(11):563-566.

[18]凌伶.崇左市蔗糖生产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J].技术与市场,2012(3):93-94.

[19]蒋健行.蔗糖业对广西经济促进作用及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7):102-103.

[20]李必庆.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的哲学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7(4):142-144.

[21]郭祀远,李琳,蔡妙颜,等.蔗糖的使用特性与糖业的发展[J].中国甜菜糖业,1998(6):27-30.

[22]ZHOUM.ConventionalSugarcaneBreedinginSouthAfrica:ProgressandFutureProspects[J].AmericanJournalofPlantSciences,2013,4(2):189-197.

[23]贾冰.广西蔗糖业技术创新中专利战略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8.

[24]邱永健.广西支柱产业技术创新问题与对策[D].南宁:广西大学,2011.

[25]秦菊霞.蔗糖及甘蔗糖蜜发酵生产L-乳酸的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8.

[26]保国裕,蓝艳华.甘蔗的生物炼制――蔗糖业生物工程的新技术和新产品[J].甘蔗糖业,2011(6):57-66.

[27]蓝艳华,保国裕.蔗糖产品多样化探讨[J].甘蔗糖业,2012(6):56-60.

[28]保国裕.蔗糖生产甘露醇等若干水解氢化产品[J].甘蔗糖业,1998(5):44-48.

[29]李恬,周星,徐进,等.以蔗糖为底物双酶法合成直链糊精[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2(10):14.

[30]倪军明,李军平.蔗糖深加工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前景[J].甘蔗糖业,2005(1):33-38.

[31]米慧芝,杨登峰,关妮,等.高浓度蔗糖酒精发酵的初步研究[J].中国酿造,2011(2):46-48.

[32]许树宁,方锋学,唐仕云,等.不同施肥量对甘蔗产量和蔗糖分的影响[J].中国糖料,2012,19(1):9-10.

[33]邱华,齐暑华,王劲.蔗糖酯的合成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07(10):47-51.

[34]齐兵建.蔗糖酯的生产与应用进展[J].食品科技,2004(6):49-52.

[35]范家恒,吴文剑,周文英.蔗糖制果糖及葡萄糖的工艺探索[J].甘蔗糖业,2007(1):34-40.

[36]覃家法,黄宝中.金融危机下的广西蔗糖业发展状况及对策探讨[J].广西蔗糖,2010(1):42-47.

[37]ARATOE,BOSIOB,PAOLOC,etal.Preliminaryexperimentalandth-eoreticalanalysisoflimitperformanceofmoltencarbonatefuelcells[J].JournalofPowerSources,2001(102):74-81.

[38]TSAIWT,CHENHP,LAICW,etal.Preparationofadsorbentsfromsugarcanemanufacturingby-productfilter-mudbythermalactivation[J].JournalofAnalyticalandAppliedPyrolysis,2003(70):399-411.

[39]谭宗琨,欧钊荣,何燕.广西蔗糖发展主要气象灾害分析及蔗糖产业优化布局的研究[J].甘蔗糖业,2006(1):17-21.

[40]谭宗琨,何燕,黄中艳,等.云南气候对甘蔗产量和蔗糖分的影响分析[J].甘蔗糖业,2008(1):15-21.

[41]何燕,谭宗琨,丁美花,等.制约广西甘蔗产量及蔗糖分含量的关键气象条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8):3181-3184.

[42]何鹏,吴初梅,符永兴,等.钦州市蔗糖生产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初步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7(4):31-33.

[43]何燕,谭宗琨,丁美花,等.2008年罕见低温冻害对广西甘蔗及蔗糖业的影响[J].灾害学,2009(1):68-72.

[44]谭宗琨,欧钊荣,何燕.全球蔗糖主产国甘蔗产量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2007(1):71-75.

[45]符合,吴全衍,谭宗琨.蔗糖生产最佳榨期和高糖期的预报[J].气象,1995(11):113-114.

[46]INMAN-BAMBERNG,LAKSHMANANP,PARKS.Sugarcaneforwater-limitedenvironments:Theoreticalassessmentofsuitabletraits[J].FieldCropsResearch,2012(134):95-104.

[47]林涛,梁贤,刘德源,等.广西节约循环型蔗糖业产业发展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8(2):523-527.

[48]杨怀珍,董欢欢,熊炜.蔗糖业供应链风险因素的识别与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12(5):73-76.

[49]任廷凯.蔗糖工厂的发展现状与设计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50]秀英.泛北部湾蔗糖产业产销联盟建构探析:广西视角[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3-17.

[51]陈耀丰.湛江地区蔗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广东农业科学,2010(7):407-409.

[52]屈志光,陈光炬,王秋跃.绿色产业链视角下的蔗糖产业发展探析[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8(4):115-117.

[53]黄可人,王华.基于产业链整合的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7):57-60.

[54]倪军明,李军平.蔗糖深加工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前景[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5(2):60-63.

[55]刘极健.蔗糖的深加工[J].化工时刊,1999(10):6-10.

[56]倪军明,李军平.蔗糖深加工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前景[J].现代食品科技,2005(2):190-192.

[57]鲁强.临沧市蔗糖业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58]李杨瑞,毛昌祥,唐其展.“2008―2009亚洲国家蔗糖产量降低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广西农业科学,2010(1):80-84.

[59]薛亮,聂新鹏,王晋臣.规模化发展――广西蔗糖业生产的必由之路[J].农业经济问题,2004(4):40-43.

[60]万崇兴,韦日成,万语.崇左市蔗糖产业“4331”发展战略研究[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2011(4):80-86.

[61]粟增富,杨桦,梁海珍.广西蔗糖产业集群效应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24):185-187.

[62]李海明,吴松海,林一心.浅析甘蔗蔗糖分下降的原因[J].甘蔗糖业,2004(4):25-27.

[63]江永,沈力,胡朝晖,等.广东原料甘蔗质量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甘蔗糖业,2008(4):50-54.

[64]任春峰.制约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的瓶颈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S1):100-102.

[65]RCRONJ?CP,MTYMONA,JONESP,etal.AssociationofaphytoplasmawithayellowleafsyndromeofsugarcaneinAfrica[J].AnnalsofAppliedBiology,2008,133(2):177-186.

[66]张跃彬.中国蔗糖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分析[J].甘蔗糖业,2004(5):49-53.

[67]李杨瑞.对加入WTO后广西蔗糖业发展的几点意见[J].广西农业科学,2003(1):1-4.

[68]邓军,张跃彬.云南省蔗糖产业布局现状与分析[J].中国糖料,2010(3):72-74.

[69]贺贵柏.广西蔗糖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措施探讨[J].甘蔗糖业,2012(6):48-52.

[70]陆耀邦,梁自力.对发展广西蔗糖业的一点思考[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6):30-33.

农林经济管理硕士论文范文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农林经济管理是较早设置的专业,为国家的农林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门人才。浙江农林大学是浙江省唯一的农林本科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浙江农林大学具有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的老专业。该专业成立于1985年,其前身是林业经济管理专科专业,1996年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招生本科生,1998年更名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03年被评定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2007年批准为浙江省本科高校重点建设专业。近年来,对照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的指标体系,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并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基本情况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隶属于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自林业经济管理专科专业招生至今,已为社会培养了25届1600余名本专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选择余地较大,就业呈现多元化趋向,从单一的以农林业单位为主向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等多种类型转变。据不完全统计,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中已有100多人走上了科、局级以上领导岗位,体现了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注重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近年来,每年招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60名左右,现有在校生247人。现有专任教师3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2人,占教师总数的32.4%,副高级职称20人,占总数的54.1%;54.1%的专业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有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学科组专家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浙江省151人才4人。

二、近年来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1)多方参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小组,开展多层次的调查研究,充分收集和分析全国农林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改革情况,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召开了农林经济管理省级重点专业建设委员会工作会议暨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家研讨会等,最后邀请专家对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

(2)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层面人才培养目标,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科研与教学研究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顶天立地的师资队伍

为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主要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措施。引进包括专任教师及兼职教师的引进。建设期内,共引进博士7名,其中国外高校1名,国内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聘请4名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地方工作人员和农林企事业单位人员、3名国外著名高校的教师为兼职教授。积极鼓励年青教师到国内外名牌大学和一流的科研院所攻读博士学位、及到基层挂职锻炼。建设期内,5名教师获得了博士学位,其中中国科学院1名,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有10位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访学,5位教师到农村基层或农林业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通过这些措施,使师资队伍真正做到顶天立地(既掌握学科前沿又了解农村实际),职称、学历、学缘结构显著优化。高级职称比例由2007年的70.3%上升为2011年的86.5%,其中副教授比例由37.0%上升为54.1%,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从事教学第一线的主力军。博士学位比例由2007年25.9%上升为2011年的54.1%。教师由原来主要毕业于林业院校,改变为既来自国家重点农林院校,也有来自于国内外著名综合性大学。

(2)注重科研与教学研究,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水平

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氛围,鼓励老师从事科研与教学研究。建设期内,共立项科研课题8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38项,科研经费达44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53篇,其中被三大检索系统(SCI或SSCI、Ei、ISTP)收录18篇;出版学术专著16部。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浙江省科技兴林奖等各类科研奖励共20项。主持浙江省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共3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获得浙江省教学研究成果奖、校级教学研究成果奖共5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5篇。从近年的发展来看,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为科研促进教学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为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

3.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1)构建理论、实践、特色三结合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为了实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时修订了教学计划,着重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了理论、实践、特色三结合的课程体系。具体表现在:

第一,重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理论基础课程由两个平台构成,公共基础平台及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学分合计为40.5,占总学分的24.5%。为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提供保证。

第二,强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课程设置强调实践环节。一是加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如林业概论、现代农业概论等课程设有实习环节,会计学基础、统计学原理等课程均设有模拟实习。二是安排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专业综合实习主要设置了为期2周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为期1周的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三是设置社会经济调查与应用文写作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社会经济调查及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第三,显特色。为了显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其他经管类专业的差异,充分发挥学校和地域优势,在专业选修课中,按方向设计了两个模块,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模块(选修模块Ⅰ),二是农林企业管理(选修模块Ⅱ)。

(2)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建设期内,有计划地开展了以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为重点的课程与教材建设工作。具体包括:

4.改革实践教学体系,重视教学条件建设

(1)构建一、二、五分类实践教学体系

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除课程实习外,构建了一、二、五分类实施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指一个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二指两个平台,面向全体学生的平台和面向优秀学生的平台。五是指五个支撑点,包括面向全体学生的中期论文及毕业论文、专业综合实习两个支撑点,面向优秀学生的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大型专题调研三个支撑点。

(2)重视教学条件建设

建设期内,主要抓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的建设。

一是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主要依托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总面积600m2,下设6个实验分室:财务会计模拟实验分室、工商管理模拟实验分室、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分室、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分室、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分室、金融模拟实验分室。建设期内,新增教学设备(包括软件)近158万元。现有教学设备总值近432万元。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新建实习基地11个,现有校外实习基地达21个。

二是图书资料建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所需的图书资料除由学校图书馆提供外,由学院图书资料室和专业特色资料室提供。经济管理学院图书资料室,每年及时采购能反映专业发展动态与趋势的图书资料。现有藏书1.5万册、学术期刊310种、报纸40余种。同时,建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资料室1个,现有各类资料和藏书800余册。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和教师从事科研活动提供了保障。

三、几点思考

首先,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后,如何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从近几年学生就业情况看,就业趋向是以非农企业、政府管理部门(公务员等)为主。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为了体现特色与优势,适应现代农林业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但是,大学生毕业后是否愿意真正走上服务三农的就业岗位,也就是说如何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除通过对培养环节、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的调整与优化外,更需要加强就业指导,努力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同时打通高校毕业生通向农村的路子。

其次,实践教学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同时实践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密切结合,全方位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奠定稳固的基础。同时,应该注意到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突出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农林经济管理硕士论文范文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摘要:通过对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06、07级115名学生的调查,笔者从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课程设置、导师制度建设及学生主观就业认知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因素。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

随着国家林业经济的兴起,以林业经济活动作为学科落脚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理应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然而,据统计2009年14名获得林业经济管理学硕士学位的毕业生中,除去1名转为攻读博士学位,2名出国外,另11名硕士毕业生无一人在林业领域就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学科发展的一个缩影,专业就业实况与培养目标有脱节,值得对专业的就业作进一步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诸多对林业人才就业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林业人才就业现状及问题分析;(2)调整专业设置以促进林业人才就业;(3)林业人才就业途径。但众多研究缺少对林业类人才就业状况的实地调查,而且对影响就业的因素分析集中在定性分析和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上,去不能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校学生高考报考本专业的动机、本科期间学习兴趣、学习状况、学科发展状况等影响林业类人才就业的校园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因此,笔者以此为切入点,利用访谈法、抽样调查、二手资料搜集等调研方法,在询问学校就业服务中心和经济管理学院老师的基础上设计问卷,以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专业06、07级115名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来分析影响林经类人才就业问题的因素。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5份,有效

1.专业兴趣及课程体系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了解一个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是否感兴趣对于了解学生在本科期间学习本专业的认真程度、学习成绩的好坏以及对于本专业的忠实度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115名被调查者的调查发现71%的学生是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并不是凭个人兴趣选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成为考生高考报考志愿时所谓冷门专业。

同时,由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农林+经济+管理三管齐下的学科,学习课程多样化。但通过调查发现,115名被调查者中43%的反映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阶段所学课程覆盖面太广,所学知识不扎实、不系统,33%的选择不能很好地与自己以后的选择相结合,18%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特色课程太少,不能满足自己本科阶段对本专业的学习,仅7%的学生认为富有特色,为自己以后的选择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本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广泛,虽利于拓宽该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但是课程的多、杂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对本专业进行深入的学习,从而对知识不能有效的把握和综合利用。

专业学习兴趣低和课程学习不扎实、不系统等降低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每届的考研率。据统计,近几年本专业每届的考研率仅为3%。由于农林作为一个传统经济部门,较冷门,对学生的吸引力逐渐降低,有的学生想通过转专业考研的途径达到跳出林门的目的,据调查,考研的同学中30%的表示考研时要重选专业。转专业考研无疑又加大了考研的难度,使此专业学生不能继续深造,加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

2.导师制度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

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学生三年级时开始设置导师,通过调查本专业导师制度的建设情况,得出如下结论:

2.1学生普遍期望设置导师提前

在所有被调查者中,49%的认为大二开始设置导师的优势较明显。

2.2学生对导师的满意度较高

笔者经过分析认为存在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

第二、本科生缺乏主动性,师生关系生疏。本科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决定了他们与导师接触的程度。由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不强,影响其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与导师沟通的主动性。

3.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

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各个高校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学校主要是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二年级时8个课时的公共课),收集、就业信息、举办就业讲座、开展校园招聘会、提供政策咨询和为毕业生办理离校手续等措施来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和帮助、促进学生就业。经调查可知,学校网站及招聘会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

传统意义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本应该直接面向的就业单位是各类农(林)业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林业系统的政府部门。可是,学校进行的就业指导工作通常是面向全校学生,并没有突出专业特色,不能给各个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指导和建议。通过对通过校内招聘信息您对林业系统就业单位的了解程度如何的调查发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不能从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中全面的了解林业系统就业单位的信息。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学校针对本专业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信息较少,不利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了解林业系统就业单位的人才数量、能力要求,从而限制了林业管理人才向此方向流动的可能性。

4.学生就业认知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在调查中,75%的被调查者认为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相比,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比其他专业就业难。经过调查,就主观因素来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4.1就业地区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从毕业生流向的地域来看,北京、上海及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吸引了三分之二的毕业生,中部及省会城市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东中部学生去西部工作的意愿却极低。为了探究学生的生源地与工作地点的选择是否具有关联性,本论文采用了交叉列联表分析方法,即通过状2(卡方检验)=其中Eij=nijnij=ninj/ni=1,2,3j=1,2,3,4临界值为状2[(i-1)(j-1)]。

按上述原理计算得状2=2.64110-11选择就业地区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全面的就业,从而出现有业不就,地区拥挤的不良现象。

4.2注重非林业系统的精英岗位,期望工资偏高

根据调查,70%的被调查者要求到非林业系统的实力派企业就业,对自己的就业岗位要求较高而对小型企业不屑一顾;仅有10%的表示只要找到工作即可,其他条件都无所谓。同时,被调查对象要求起点工作的月薪在20004000元之间的占到67%,还有13%要求月薪在4000元以上。据《2007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薪酬调查报告》显示,24.8%的本科毕业生起点工资在1000元以下,40.9%的毕业生起点工资为1000元-2000元。

职称论文致谢范文

【职称论文致谢范文一】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六年多的博士研究生涯转瞬即逝。回首我在浙江大学这几年的求学之路,感触良多。于我而言,在职读博,求学之路充满艰辛,有无数次想着放弃。幸运的是,一路上有那么多师长的呵护和引导,有那么多同学和朋友的帮助和鼓励,有家人在背后默默的奉献和文持,让我终能完成学业。值此论文付梓之际,怀揣一颗感恩的心,谨向所有关心、支持与帮助我的师长、家人、同学及朋友,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非常感谢我的恩师陆文聪教授。六年前,陆老师不嫌弃我才疏学浅,将我收于门下,打开了我的人生幸运之门。陆老师学贯中西、敏锐的学术眼光、严谨的学风和治学态度、睿智的思想和高尚的师德,对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我一生求学、治学和为师的榜样。从紫金港行政楼管院9楼会议室到启真卡特12楼会议室,陆老师放弃周末的休息,每隔一周召开例会组织出国留学网团队学习。

在例会上,陆老师就研究选题、框架构思、方法设计、论文撰写、遣词造句,无不倾囊相授、用心指导。更多的,是平时点点滴滴的耳提命面和深夜飞鸿,“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有师如此,幸甚!因此,本文的写作,从题目选取、框架确定、研究设计、论文修改到遣词造句,无不倾注着陆老师的心血,如若本文尚有可取之处,首先应归功于陆老师的教诲和悉心指导。

感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韩洪云教授,张忠根教授,阮建青副教授、金少胜副教授等在论文开题及进展过程中给予的建议和指导,感谢霍宝锋教授、周洁红教授、宝贡敏教授和熊伟教授等在论文答辩会上提出的宝贵建议和意见,使我的论文更加严谨、臻于完善。

在浙江大学读博期间,有幸聆听了王重鸣教授、黄祖辉教授、吴晓波教授、钱文荣教授、魏江教授、张钢教授、宝f敏教授、贾生华教授、王端旭教授、熊伟教授、刘南教授等众多师长的授课,令我受益非浅,在此谨致以我深深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同门情谊,皎如曰月,“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衷心感谢ChinaVenture投中集团郑经理、Clark经理给予的数据收集支持,你们热心的帮助使我的论文得以顺利完成。感谢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对本研究的资助。

妻子的宽容、理解、支持和关爱使我能够兼顾工作的同时并安心学业,在艰辛中体验学术与科研的乐趣职称论文致谢范文职称论文致谢范文。最后要提及我可爱懂事的儿子万泓睿!读博期间,儿子正处于孩提到童龀期间,最需要父亲的陪伴。可由于要工作、看书和写作,只能不断的告诉他,自己去玩,爸爸要工作。每次儿子都默默的接受,从未对我工作学习造成困扰,并且总能给我欢声笑语,让我在艰辛的读博期间平添了许多乐趣,也是我生活、学习、工作的不竭动力。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帮助、鼓励、支持和关怀过我的亲人、师长和朋友们。

【职称论文致谢范文二】

杭州的冬天是寒冷的,我的心却是温暖的。此时此刻我想衷心地感谢所有关心帮助我的人!

从教授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到指导论文理论框架的构架,从指导设计调研问卷到帮助联系参访单位到组织汇总问卷数据,从辅导论文写作到给予对初稿的修改意见,黄老师的高瞻远瞩和学识渊博使我能够一步一步向梦想迈进!我还要感谢师母谢莉莎老师!在大学学习期间,谢老师给予了我非常多学习和生活上的关心。每当遇到困难时,听到谢老师温暖的鼓励话语,我都能振作精神克服困难。

感谢我的老师徐教授!从2009年第一次见面,徐老师对我学习生活上的关心从未停止。每次研究所会议,徐老师都会问询我近曰的情况,向我提供多种帮助,令我倍加感动!

感谢我的曰本导师德永澄宪教授和纳口列子教授!2012年我作为交换生赴曰本筑波大学期间,德永老师严谨求真的态度使我非常钦佩!他不仅在学习上对我严格要求,在生活上给我细致入微的关心,得知我对曰本农协有浓厚兴趣后,还亲自把我带到纳口老师面前。我永远忘不了2013年春节我离开曰本回国的前夕,德永老师特意安排在中餐馆师门聚会庆祝我学成归国时的温暖。纳口老师亲自带领我赴曰本农协和曰本农林水产省参访,在参访过程中遇到随行翻译同志一时无法翻译出来的专业术语,纳口老师马上亲自为我提供曰英文翻译,令我非常感动!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产业组织体系与农民合作社发展:以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为中心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创新与优化研究”(编号:71333011)提供的资助!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民合作组织发展:运营模式、治理结构与比较研究”(编号:71020107028)提供的资助!

感谢我硕士时期的导师黄教授!是她手把手地教我研究方法,将我带入合作社研究的领域里。在大学学习期间也一直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每次见面都热情款待我,黄瑾教授的师恩我永远铭记于心!

感谢梁巧大学!梁老师对我而言亦师亦友,无论是我遇到专业上的问题还是人生道路上的困惑,梁老师都是我寻求帮助的对象,她沉稳、积极的心态时刻是我学习的目标。

感谢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顾益康主任、林坚教授、钱文荣教授、卫龙宝教授、陆文聪教授、张忠根教授、杨万江教授、丁关良教授、陈随军副教授、叶春辉副教授、周洁红教授、韩洪云教授、鲁柏祥大学、潘伟光副教授、姚卫红老师、金少胜副教授、阮建青副教授、茅锐大学、季晨大学以及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马述忠教授、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开发研究中心宝剑久俊研究员在大学论文写作过程中为我提供的建议和帮助!感谢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徐丽安副院长、办公室毛迎春主任、办公室胡伟斌副主任、资料室陈兴侬老师和张霞老师!

是他们为研究所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术研究环境,使我们能够在非常舒适的环境中学习进步!

感谢曹斌研究员对我大学论文的指导和帮助!

感谢邱东茂、李晓康等师兄师姐师弟师妹,是他们将我紧密融入研究团队中,依靠团队的力量学习进取我才能完成大学论文。

感谢陈璞老师。在班集体中,我们学习上互相帮助,学习之余聚餐游玩,是他们使我感到班集体的温暖并获得前进的动力。

【职称论文致谢范文三】

光阴荏苒,近四年的大学生涯巳基本告一段落,心中欣喜之余,多是感激。

回头来看,自己本是农村一懵懂顽童,幸而能获得大学学位,都是源于身边师友和亲朋的帮助:

首先感谢的是导师黄袓辉教授,自从张晓波教授2011年荐我来浙大跟随黄老师学习,四年期间,黄老师在学业、生活和就业上都给了我极大的帮助。他早巳年逾六旬,作为卡特院长,行政事务繁忙,但依然常常托人从国外订购最新的制度经济学前沿书籍仔细研读,每次想来,自己作为年轻人也相形见绌。而给我更大触动则是他对学生的包容、宽容和“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门下将近200学生,学生们不论是从商、从政或是从学,他都给予了最大的帮助和鼓励,黄老师这种宽厚的胸襟是我们学生永远学习的榜样。

张晓波教授也是我的导师,之所以走上研究农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道路,都是源于张老师的原因。从2007年7月到现在,已经有8年,我几乎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他的帮助,从指导我硕士论文、介绍攻读大学、介绍出国访学、指导大学论文和找工作,这所有的过程都倾注了他的心血。在生活中,自己的执拗和不耐心,也是无数次受到他宽容和耐心的教导,跟随他8个年头,自己碌碌无为,没做出什么像样的成绩,我真心有愧!

陈志刚教授也有太多的感谢,自从2009年他调任至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北京办公室主任以来,对我无论从学业,还是生活上都关怀备至。当年我执拗地想离开北京,他多次单独找我谈话希望我留下,至今历历在目,感动不巳。而后在浙大读博期间,也是多次来看望,在大学论文和就业方面也给予了许多无私的帮助和建议。

金松青教授是我在2012年去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访学认识的,自己第一次出国举目无亲,金老师常常带着我到他家吃饭聊天,待我如作为家中后辈子弟一般,感激之情可谓溢于言表,同时也衷心感谢他的妻子红雅女士。在学业上,金老师也是时常耐心教导,不嫌愚笨。Reardom教授是我在密西根州立大学的导师,对他感激颇多,那时Tom知道我一个人在美国孤单,也是多次遨我到金老师家一起聚餐闲谈,或到他家烧烤。有次知道我要买被子,他还专门带我去找学院的行政人员去征求帮助,Torn自己一个人虽然大大咧咧,但是对我确是关爱有加,照顾备至。如今他也六十有几,祝愿他能觅一良伴,生活安定幸福。

MSU农经资源学院的前秘书RobinsonAnn女士给我了许多感动。记得还未去MSU之前,我尚忧心住处,Arm主动提出帮我解决住宿问题,并给全院学生集体发了邮件为我寻求帮助,我真心感动。从那时起我就记得日后写致谢一定要感谢她,这种无私帮助的可贵品德正是促进自己成长的动力职称论文致谢范文论文。如今她巳退休,祝愿她退休生活过的幸福愉快!

感谢攻读大学期间的同学,如刁盼盼、李静、嫣贞、张菲、石琦、梁海兵、余新平、伍骏骞、许为、王尧、李宝值等诸多同学,还要感谢黄老师门下傅琳琳、刘颖娴、郑思宁、郑军南、孙海霞、朋文欢、李懿芸等诸多同门,正是有他们的相伴,才使过去四年的大学生涯更为充实和丰富。

最后,在此感谢我的父母,作为一农村出身的孩子,父母将我辛苦扯大,读到大学学位,双亲殊为不易,感激之情无需言表,且祝愿他们日后生活幸福。同时,也感谢我的女朋友杨林芳女士,正是她对我的支持才使得自己顺利拿到大学学位

大学论文写作期间,获得以下项目的资助,在此深表感谢:

1、国家自科基金重大国际(地区)合作项目:农业产业组织体系与农民合作社发展:以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为中心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创新与优化研究。

2、国家自科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人口变化、城乡人口流动和中国的农业与农村发展。

3、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化模式对农村贫困影响的研究。

【关键词】劳动经济;现状;发展趋势

一、研究背景

另外,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中国的经济也极具特色。中国经济的特征主要有:面对非常大的国际经济压力;国内经济的各项宏观指标有所下滑,宏观经济增速逐渐放缓;对部分领域的投资增速下滑;居民消费难度加大;输入性通货膨胀导致价格上涨等。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着很多威胁,如何突破重围,实现经济增长成为当前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劳动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部分,所以劳动经济也要考虑这些挑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经济究竟应该何去何从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全面认识中国劳动经济的现状的基础上,分别分析制约与促进劳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探究中国特色劳动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可以帮助有关部门寻找更加高效的劳动经济发展策略,促进中国特色劳动经济甚至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劳动经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经济逐渐走向正确的道路,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已经和建国初期的劳动经济状况想去甚远。中国劳动经济的现状如下。

(一)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不断完善

(二)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劳动经济发展

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数量,导致人均耕地面积较小,农民靠种地所得收入不多,难以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甚至导致农村收入与城市收入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由于科技的进步,农村劳动力有所剩余,农民可以离开农业生产,进入城市发展。进城务工人员的存在推动了中国劳动经济的优化,使劳动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总而言之,农业经济发展促进了劳动经济发展。

(三)乡镇企业增长速度慢

与城市相比,我国的乡镇经济增长也较为缓慢,难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足够大的吸引力,这样就进一步导致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乡镇企业是乡镇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乡镇企业大多起步晚,起点低,经验不足,导致乡镇企业的质量良莠不齐,一些差的乡镇企业被社会经济所淘汰,更进一步导致了乡镇企业的吸引力不够,形成恶性循环。

(四)农村劳动力素质制约劳动经济发展

基于前三点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是劳动经济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他们的整体素质较低,这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融人城市各行业的难度,在城市中发展的农村劳动力被迫处在一个弱势地位,最终制约了劳动经济的发展。

(五)经济环境制约劳动经济发展

阻碍劳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经济环境的制约。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可能完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所以农村以及乡镇必须思变,从内部解决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国城镇化发展依旧处于起始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使农村以及乡镇无法妥善处理剩余劳动力,对劳动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六)制度环境制约劳动经济发展

阻碍劳动经济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制度环境的制约。回顾以往,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我国一直在实行的,这导致了城市更多的进行工业发展,而农村更多的进行农业生产。另外,城乡间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导致城市和农村的劳动力不能面对公平的竞争环境,降低了对劳动力的资源配置的效率。更有甚者,有些地区为了照顾城镇下岗职工,甚至出台了很多不利于农民工的政策,导致很多已在城镇工作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清退,严重阻碍了劳动经济的健康发展,甚至产生社会问题。

三、中国特色劳动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向“人才红利”

众所周知,中国由于庞大的人口数量,其实可以享受到很多“人口红利”,即由于众多的劳动力数量而带来的好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红利”很难有效且长久的促进劳动经济的发展。中国劳动力市场必须转向“人才红利”,才能取得长期且可持续的发展。

“人才红利”要求充分利用人的才能,解决好人们就业难的问题。现在,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很多大学生难以找到工作,形成人才过剩的现象。而与此相对应的,对农民工的需求逐渐增多,拥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成为稀缺。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劳动经济需要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每个劳动力的优势。

(二)“国际劳动”成为新趋势

(三)劳动者倾向于创业

以前,我国劳动者的就业更多的是“被动就业”,劳动者对这样的工作的积极性较低。但是现在,国家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国的劳动者开始向主动创业转变,这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四)公平就业

随着劳动者意识的觉醒,劳动者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越来越想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公平就业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劳动者行业状态转变为“体面劳动”

以往,我国劳动力的成本十分低廉,导致我国工人处在产业价值链的低端,遭受到很多压榨,却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意识去改变这种局面。但是,现在我国的产业结构逐渐得到了优化升级,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现在以及未来我国的劳动力可以从事“体面劳动”,得到更高的劳动报酬以及福利保障,有效促进了我国劳动经济的发展。

(六)集体主义

长久以来,我国奉行的是具有从属性的个体劳动关系,导致劳动者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经常单兵作战,不懂得合作。集体劳动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可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现在逐渐被社会所认可。

(七)劳动关系向“合作”转变

员工持股计划目前在中国已经被广泛应用,不仅对国有企业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员工具有非常大的激励作用。企业员工以前只是单纯的“打工者”,现在却逐渐向“合作者”的角色转变。

四、总结

对劳动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首先要考虑劳动经济的现状,然后再结合政策等因素对劳动经济发展进行探究。尤其是对于中国的劳动经济,中国的经济状况非常特殊,国情也和其他国家差别非常大,中国的劳动经济,可以称为特色劳动经济。本文就是基于中国劳动经济的现状,研究了中国特色劳动经济的发展趋势。

中国劳动经济的现状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劳动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增长速度缓慢;农村劳动力素质制约劳动经济发展;经济环境制约劳动经济发展;制度环境制约劳动经济发展。

参考文I:

[1]杨宜勇,张强.当代中国特色劳动经济的变化特征[J].中州学刊,2016,(10)

THE END
1.天大化工导师及专业介绍五、就业方向: 本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有较广泛的就业选择余地,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集团从事本专业或相邻专业教学、科研和工程技术及管理工作。同时每年也有许多毕业生考取本专业博士研究生,或到国内外继续学习深造。 专业代码:081702 专业名称:化学工艺 一、研究方向及硕士指导教师: 研究方向:1.绿色化学工艺https://m.360docs.net/doc/67d56debb8f67c1cfad6b847.html
2.南昌大学招生就业处6篇(全文)本专业为江西省品牌专业,学制四年,并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主要培养具备新材料开发、生产过程控制、材料腐蚀与防护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课程有:材料科学基础、计算机在材料工程中的应用、金属工艺学、金属腐蚀学、电化学原理与测试、涂料及涂装工艺、特种涂料、电镀理论及工艺、电镀废水处理、材料https://www.99xueshu.com/w/filevkd609je.html
3.复旦大学教育硕士考研本文系统介绍西南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难度,西南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就业方向,西南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学费介绍,西南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参考书,西南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初试经验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西南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教育硕士考研机构!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8615nj1k.html
4.德国留学德国留学选哪个专业,才能在将来成为就业市场的香饽饽就业前景电子电气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有非常多的选择,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方向不同,可以进入几乎任何企业任职。我们主要还是来看看电子电气工程师。 电子工程师主要可以从事电气和电子工业、计算机行业、电信业和电子能源供应领域的相关工作。除此之外,还可以进入非电子行业,比如机械加工制造、汽车制造工业、化工行业、采https://zhuanlan.zhihu.com/p/15341575349
5.法务职业规划书职业规划赢在职场大部分非研究型的法学女学生在读完本科或硕士后都会去工作。但人才市场的现状是,一般岗位都要求女大学生有良好的形象气质,对法律知识要求过高。同样的工作,对女生的要求明显高于男生。由于法学是红灯就业专业,很多大四学生毕业后选择与法学无关的工作,比如在深圳做销售。 https://www.wycfw.com/zc/gh/132641.html
6.2024年内蒙古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及各专业招生计划人数6.报考单独考试的人员,须是大学本科毕业后连续工作4年以上,业务优秀,已经发表过研究论文(技术报告)或者已经成为业务骨干,经考生所在单位同意和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推荐,回原单位定向就业的在职人员;或获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后工作2年以上,业务优秀,经考生所在单位同意和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http://www.e4221.com/kaoyan/yuanxiao/34334.html
7.四川理工学院四川理工学院 2019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四川理工学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学校简介 四川理工学院(教育部已公示,更名为四川轻化工大学)是一所工学,理学,管理 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等九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具有五十余年本科,近二十年研究生教育 历程的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学校有两个校区,分别坐落于四川省的两个国家历史文化https://yjs.suse.edu.cn/_rest/linker_allfile.ashx?parr=news%2c636738532053855186%2cpdf%2c0%2c1%2c202401250149%2c26c234fb339e8282459ffb3b367cb1e3
8.电化学工程师工资待遇(就业前景)电化学工程师行业现状?就业难吗?4名网友参与投票,0票(0%)表示对该行业有信心,4票(100%)反馈不想做电化学工程师了,准备转行。 你觉得该统计准确吗? 偏高 1票(17%) 靠谱 1票(17%) 偏低 4票(67%) 说说你的工资情况 *职位名称: *工作经验: *目前薪酬: 加班情况: 经常 不用 *期望月薪: https://m.jobui.com/salary/quanguo-dianhuaxuegongchengshi/
9.985电化学硕士好就业吗工学硕士 您好!关于985电化学硕士的就业前景,我可以为您提供一些信息。 首先,电化学专业在新能源、化学材料、医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其求职市场相对较广。985硕士学历在求职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尤其是在电化学这样的技术密集型领域。 从就业领域来看,电化学硕士毕业生可以在电池制造商、化工行业、机械行业https://agents.baidu.com/content/question/16c7d9207a61ba07c2ec2e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