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海报新闻·2021-01-1314:09·海报潍坊
“百千万”培训
一、基本情况
“一体两翼”筑实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办学格局
(一)“一体”
(二)“两翼”
“两翼”是指学校所属的“诸城农村社区学院”和“诸城市广播电视大学”。
诸城农村社区学院是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重要基地,它是依托潍坊工商职业学院的师资、设备、基地、课程等资源优势建立的一所旨在提高居民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的社会化、开放式大学。2009年9月建成,同年,依托乡镇职成教育学校,统筹党校、人口学校、科普学校、图书馆、青少年宫等教育资源,组建16处镇街社区分院。依托208个社区服务中心,整合远程教育、图书阅览、电子阅览、文体广场等资源,成立了社区教育学校。2016年,诸城农村社区学院又开始试点“家庭学习中心户”的创建。现已形成了覆盖全市的“社区学院——镇街分院——社区教育学校——家庭学习中心户”四级培训网络。成立以来,社区学院创新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出色地完成各类培训任务,积累了大量的新型农民培训经验,被农民朋友亲切地称为“没有围墙的大学”。农村社区学院在全市建有农业示范基地13个,有力地推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诸城市因此也先后被表彰为教育部新型农民培训工作联系点、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国社区教育数字化先行区。
诸城市广播电视大学,依托潍坊工商职业学院雄厚的师资、智能信息化校园,借助省电大的大力支持,在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方面也作出了突出贡献。主要开设畜牧兽医、乡镇企业管理、林业技术、农村行政管理、烟草技术、食品加工技术、园艺技术等专业。2004-2020年共累计招收一村一名大学生3000多人。近五年来招生1489人,累计毕业874人为当地经济建设和农村人才培养注入了巨大优势。
二、经验做法
(一)“一开二品”提升社区教育发展内涵
1.一开:就是注重特色课程开发。组织市镇两级社区学院,立足经济发展、产业特色、居民需求,开发了通俗易懂、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苗木繁殖与栽培》、《特种动物养殖技术》、《农民工进城读本》、《居民法制教育读本》、《居民生活安全常识》、《食用菌高效栽培》等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材和《绿色无公害韭菜栽培技术》、《公民健康教育读本》等“百千万”教育培养工程系列教材11大门类69门课程,内容涉及种养加实用技术、普法宣传、传统文化、养生保健、家庭教育和青少年校外教育等。
2、二品:就是两个“全民终身学习品牌”
(1)“百千万”教育培养工程。2014年,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文件精神,在调研培训需求的基础上,我们实施了“百名家庭农场主学历提升”“千名青年农民技术培训”和“万名新市民素养提升”教育培养工程,以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名义印发了《“百千万”教育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在农村社区学院举行开学典礼,拉开了新农民、新市民培养的序幕。2016年,“百千万”教育培养工程被评为全国“全民终身学习品牌”项目。2020年9月,启动了第三期“百千万”教育培养工程,召开了全市“百千万”教育培养工程教学成果展示会,进一步充实教学团队,完善教学计划,开发培训课程。
(2)创建“家庭学习中心户”。随着社区教育的不断发展,三级培训网络只能伸展到社区,不能全面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将教育培训伸展到家庭中,构建社区教育四级网络,已成为社区教育发展的趋势。近年来,社区学院一直致力于家庭学习中心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兴趣爱好为分类标准,本着“成熟一个,打造一个“的原则,截止到2020年底,在全市已创建820个家庭学习中心户,打造出管炳圣、刘光伟、袁增海等全国典型5个,带动了周边居民的终身学习,进一步拓展了全民终身学习网络。2018年,创建“家庭学习中心户”被评为全国“全民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家庭学习中心”户李宜山
(二)“三单四训”创新社区教育办学机制和模式
1.三单:即“学院出定单、农民选菜单、政府来买单”的“三单联动”机制。我们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发挥社区学院紧贴“三农”优势,通过寒暑假两次调研,摸清农民的学习需求,科学制定“专业菜单、学历菜单、技能菜单、管理菜单、文明菜单”等五类菜单。按“专业菜单”培训专业农民,按“学历菜单”提升企业职工素质,按“技能菜单”培训转移劳动力,按“管理菜单”培训企事业干部,按“文明菜单”培训新市民,开展了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新农民、新市民培训活动。
2.四训:就是四种培训模式。以社区学院和各镇街分院为阵地,以社区教学站为依托,“零距离、面对面、手把手”地开展农村社区教育,构建了“集中培训、分散指导、项目引领和观摩交流”四位一体的培训模式,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认定龙都分院的苗木、密州分院的大棚食用菌、舜王分院的特种动物养殖等市级示范项目16个。
(三)“五横六纵”丰富社区教育培训资源
1、五横:就是农村社区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
(1)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技术精准扶贫,开展特种动物养殖、蛋鸡饲养、苗木栽培、林果管理、大棚蔬菜、食用菌、黄烟栽培、良种繁育等实用技术培训,年举办各类培训班400余期。
(2)开展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对退役军人、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回乡青年等,有针对性地开展车工、焊工、安保、服装、计算机、汽修、汽驾、建筑等“订单”培训,开展以计算机、法律、财会为内容的社区服务人员岗位技能培训,全市每年有1万多人接受创业就业培训。
(3)组织现代生活教育培训。有针对性地对社区居民进行公民素养、法律法规、传统文化教育、文明礼仪、家庭教育、早期教育、养生保健、安全消防和生活休闲等教育活动,提高了居民的乡风文明程度。通过举办社区文化节、体育节等,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各种球类、腰鼓、秧歌、健身舞等文体健身活动,帮助社区居民成立庄户剧团、棋类协会等社团,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大大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生活品质,形成了重教尚文、尊老爱幼、和睦互助、遵纪守法的社会风气。
(4)大力开展老年教育培训。开展“美丽夕阳红”活动,将老年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的重点任务来抓,完善老年人社区学习网络。市里建起老年大学,开设书法绘画、舞蹈器乐等16门课程,依托镇街社区分院建起了乡镇老年大学,设有文体活动室、棋牌室、图书阅览室等,定期开展棋牌比赛、球类比赛、书画比赛和养生保健讲座等;社区建起老年活动室,配备活动器材,满足了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愿望。
(5)重视青少年校外教育。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各类教育科普资源,开展校外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区教育环境。各个镇街社区学院举办少年宫,开设书法、绘画、剪纸、电子琴等兴趣班,利用节假日、放学后开展素质拓展;在社区利用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等全部建起“儿童俱乐部”,举办“四点半学校”,拓展学生发展空间,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使社区成为10万中小学生获取知识、体验社会、愉悦身心、健全人格的新平台。
2.六纵:就是“六步工作法”:即培训需求调研、制定培训计划、下发培训通知、做好培训记录(统一设计培训登记表、讲义、花名册、图片、美篇等)、搞好宣传报道、整理教学档案。
学院大门
三、取得的成效
(二)促进了城镇社区的邻里和谐和社会稳定。社区教育把教育延伸、拓展到社会基层,满足社区居民,特别是大批离开了学校、离开了单位的社区成员的教育培训需求,有效地填补大教育体系中的一些薄弱环节,拓展适应社区居民工作、生活需要的新的教育服务领域,满足了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社区教育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载体,居民通过读书学习和参加文体健身等活动,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了邻里和谐,化解了社会矛盾,在推进社会公平、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扩大了社区教育在老百姓中的社会影响。社区教育是在农村社区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靠农村成人教育起步的,是帮助农村居民转变观念、提升技能、解决致富过程中逐步壮大的。社区学院“送技术进社区”后,拉近了与社区居民、乡镇企业的距离,学校与农民或企业之间结成了紧密的服务对子。“要致富,学技术,有困难,找学院”、“不怕口袋空,就怕脑袋空”、“放下锄头点鼠标,看完庄稼看世界”这是诸城老百姓自编的顺口溜。现在社区居民遇到生产生活疑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农村社区学院,社区教育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名气越来越大。
“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耕耘在社区教育这片沃土上,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打造诸城社区教育靓丽名片而努力奋斗。
附:
优秀“家庭农场主”典型代表简介
1.优秀“家庭农场主”典型代表--王永辉
王永辉,是诸城常山永辉生态农场的农场主。常山永辉生态农场是一处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度假、休闲采摘、餐饮民宿、科普田园教育、农事体验、会议培训、拓展宿营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休闲农场。农场充分挖掘常山深厚的文化底蕴,拓展了农业多元功能,使农业与加工业、旅游服务业融合发展。农场在发展的同时还带动了周边农民增收,农场职工90%为附近村的农民,除去农忙时节在农场人均打工收入3万元左右。农场经过10年发展,先后荣获:山东省首批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园;山东省十佳观光果园;全国青少年儿童食品安全科技创新实验示范创建基地;“美丽山东”乡村科普游基地;山东省农民创业园;山东省级示范农场;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优秀实训基地;青岛农业大学教学科研与学生就业实践基地;上海交通大学农业技术示范基地;山东省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等荣誉称号。该农场现已挂牌诸城农村社区学院实训基地,王永辉也被聘为诸城农村社区学院兼职教师。
2.优秀“家庭农场主”典型代表—-管恩海
大山里的寻宝人,返乡带领村民实干致富的奋斗者
看鸡蛋卖得好,管恩海又瞄向其它土产品。林家村镇麻姑馆村以山岭薄地为主,大多种植靠天吃饭的红薯,前年,管恩海找到200多家农户,收来600亩地的红薯,包装起来,一盒10斤的红薯卖到20元。“当年这3万斤没够卖的,以前商贩在路边收,村民拉去卖,一斤不过5毛钱,合作社到村里收购,一斤能到七八毛,都乐意卖给我。”管恩海说,村里不少农户家里有小米、野生栗子,会顺路收购一点,做成小包装送给客户品尝销售,提前开发市场。
这些年,管恩海带领村里老少爷们儿,大搞空间立体种植养殖,把昔日的荒山变成了现在的‘聚宝盆’。管恩海也因创业带动突出,先后被授予“诸城市龙城好项目创业大赛二等奖”“潍坊市首届兴农创业大赛返乡创业奖”“诸城市十佳百姓学习之星”。现管恩海也被聘为诸城农村社区学院兼职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