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24-12-11浏览次数:2785
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位于创新求索、文化荟萃、包容并蓄的黄浦腹地,红墙映日、梧桐环绕。其前身是由圣约翰大学医学院(1896-1952)、震旦大学医学院(1911-1952)、同德医学院(1918-1952)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合并而成的上海第二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97年,学校通过了“211工程”立项。2005年7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成立了由教育部、上海市政府重点共建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进入“985”高校行列。2010年11月,学院成为卫生部与教育部合作共建的第一批十个重点高校中的一员。
历经百余年的春华秋实和六十载的风雨征程,医学院秉持“团结、勤奋、求实、进取”的院训及“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学院精神,始终以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真知、践医学之神圣为己任,与时代同呼吸、与社会共命运,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壮美画卷中留下了诸多浓墨重彩的笔触,为社会输送了7万余名医学人才。学院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享有较高国际声誉,优势特色明显,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成绩卓著,集医、教、研以及社会服务全面发展的研究型院校。
医学院坚决贯彻“人才强院”的主战略,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大师云集、人才荟萃。现有教职医务员工22707名,专任教师634名,在职高级职称2433人,博导545名,硕导990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英国皇家内科医师学院院士1人,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1人,国际牙医学院院士1人,中组部“千人计划”10人,“青年千人”6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6人次,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2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上海市教学团队5个,上海市教学名师8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2010年,我院王振义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2、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2006年,学校整体搬迁至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新校区建设完成。同年,在上海市教委、交大医学院的关心指导下,全校师生共同奋斗,学校成功跻身本市惟一首批重点建设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行列。经过十年励精图治的艰苦努力,特别是三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过程,学校的办学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逐渐形成了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体系、敬业爱岗的师资队伍、国家级和市级教学团队与教学名师的示范效应、环境与设施一流的实验实训中心、综合能力较强、职业素养较高的学生、良好的社会声誉与就业环境、成果显著的国际化办学特色等一系列优势条件。2009年,学校取得了示范校项目验收和新一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评估的“双丰收”,得到专家、领导的一致好评。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大大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实力,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全校上下以此为动力,继往开来,奋发有为,把学校建设成为汇聚产学结合、校企(院)联合、工学融合的医药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高地。
学校紧跟社会经济的发展,力求满足医疗卫生事业对卫生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目前开设的专业有护理学、护理学(中美合作)、护理学(口腔卫生)、护理学(助产)、护理学(儿科)、医学检验、口腔医学技术(口腔工艺技术)、药学、眼视光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等专业还有2011年新开设的校医专业以及由和上海市各区政府签订定向培养开设的乡村医生(临床)和院前急救专业(临床)。
学校本着“素质为先、技能为本、医技为主、全面发展”的办学方向和“立足上海、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服务定位,面向上海及全国各其他省市招收高中毕业生、“三校生”(中专、职校、技校),文理兼收,实施高质量的全日制高等教育。毕业生在取得国家统一颁发的高职学历文凭的同时,拥有多张职业技能证书,具备很强的竞争力,就业率达98%以上,就业单位覆盖本市各级医院、医药企事业单位等,成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实用型高级卫生职业技术人才。其中中美合作护理专业毕业生参加美国国家注册护士考试通过率与美国本土学生通过率相当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