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2019·新课标Ⅲ卷
何士光《到梨花屯去》
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6分)
2022·浙江卷
和军校《逛》
赏析小说画线的两处描写及两者对比所构成的艺术效果。
2021·浙江卷
红柯《麦子》
第二自然段描写环境有何用意?
2018·江苏卷
凌叔华《小哥儿俩》
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2015·安徽卷
张炜《蓑衣》
第一段写出了怎样的环境特点?有什么作用?
2013·全国Ⅲ卷
阿城《峡谷》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2012·江苏卷
师陀《邮差先生》
小说中多处写到“阳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二、关联教材
《祝福》中四次写到雪,五次写到“祝福”,各有何作用?
1.四次“雪”——自然环境
出现位置
答案呈现
答案启示
第一次是“我”刚回到鲁镇时:“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此处作者着力写雪的大而乱(自然环境的特点),象征鲁镇“祝福”前夕的忙乱(对社会环境的作用),也渲染“我”心绪的烦乱(对人物的作用),为“我明天决计要走”做铺垫(对情节的作用)
下雪是自然环境的描写,需要答出其对社会环境、人物、情节的作用
第二次是在“我”听闻祥林嫂死讯后:“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
这一段描写烘托了祥林嫂死得凄惨悲凉(对主要人物的作用),也衬托当时“我”深夜神伤的孤寂悲愤(对次要人物的作用)
此处答题重点是环境描写对人物的作用
第三次是在“祝福”前夕,祥林嫂不能参与祭祀,文中看似漫不经心地插入一句:“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这其实是暗示柳妈的话即将给祥林嫂带来巨大的心理阴影(对主要人物的作用),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对情节的作用)
对人物及情节的作用
最后一次出现在结尾:“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既要概括环境的特点,还要考虑到对作者情感、主旨、读者的作用
2.五次“祝福”——社会环境
开头描写鲁镇的“祝福”景象
这些“祝福”景象的描写,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人物与情节),暗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主旨中的社会本质)。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落后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概括为,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主旨)
祥林嫂刚到鲁镇时
表现祥林嫂刚到鲁镇被获准参与“祝福”时的忙碌、能干与满足(人物)
祥林嫂再到鲁镇时
鲁四老爷的告诫体现了反动理学观念和封建卫道士的淫威,揭示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思想根源(主旨)
祥林嫂捐了门槛后
这次“祝福”从精神上将祥林嫂彻底击垮,使她走向死亡。这段场景描写更加清楚地表明封建礼教是杀害祥林嫂的元凶,更具控诉力量(社会本质)
结尾再现“祝福”的景象和作者的感受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表达了“我”对“祝福”的悲愤与嘲讽,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深化了对旧社会封建礼教杀人本质的揭露的主题(主旨),同时在布局上首尾呼应,使小说的结构更臻完善(情节)
三、概括环境描写的作用
1.自然环境
角度
作用
环境
方面
②表现地域风光、时代气息、审美意蕴。
③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小说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也有一种特定的氛围,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渲染故事的氛围,或喜庆,或清冷,或悲凉,用以感染读者。
④暗示社会环境。
人物
①为人物出场做铺垫,暗示人物身份。
②烘托人物性格或心理。
③暗示人物命运。
④为人物活动提供广阔的生活背景。
情节
①展开、推动、暗示情节发展,使情节集中。
②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③与标题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
④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
⑥舒缓了叙述节奏。
主旨
①象征作用。②揭示、暗示、深化主旨。
2.社会环境
①引导人物出场;②交代人物身份、地位;③表现人物心境或性格;④暗示人物命运。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
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深化主题。
(2019·新课标Ⅱ卷)莫泊桑《小步舞》
9.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故事切入自然,“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②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也是人生的舞台。③使故事有余味。苗圃铲平了,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侧重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从环境的渲染、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刻画、主题的暗示等角度考虑,但题干中要求分析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指向性特别明显,解答此题,重点分析环境与情节的作用即可。自然环境描写以情节为依据,而情节发展又常常依赖于自然环境的推动。本文开篇就对卢森堡公园的环境进行描写,公园里幽静宜人,而我“不太喜欢喧闹”,到公园散步“是我最喜爱的享受”,如此美好休闲画面自然为我和老人相遇提供了可能,同时又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背景;我和老人从相遇到了解再到感悟人生都是在苗圃这个特定的环境展开,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消失了的旧时代的芳华,“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这里不仅仅是一座苗圃,还是一个已逝时代的展现,所以苗圃自然成了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时也展现了老人的一生,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我和老人的相失也是因为苗圃被铲平,留白式结尾“他们怎么样了”韵味无穷,容易引起读者思考。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2019·新课标III卷)何士光《到梨花屯去》
8.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6分)
【答案】①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开展提供自然背景;②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以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③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本文有多处环境描写,它们本身就是去梨花屯的沿途风景,也是故事开展的自然背景;而“三只白鹤高高飞过……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路旁出现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等处景物描写还烘托表现了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小说多处以初夏的山野风光作为背景,包谷、布谷、白鹤、流水、水田、泥土……这些意象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醉人的诗情画意,使小说也洋溢着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2022·浙江卷)和军校《逛》
13.赏析小说画线的两处描写及两者对比所构成的艺术效果。
(1)观音镇是真的好,那么宽的路,那么多的人,那么多好吃好喝好穿的。
(2)这里,就他一个采油工,一个单站,好大一座山,一口油井,一节列车式铁皮房,住着敦厚一个看井人,四野茫茫,遥无人迹,比他们的泔河村还荒凉。
【答案】①第一处描写,连用三个“那么”,渲染小镇的热闹,从而写出敦厚妈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②第二处描写,连用六个“一”,写尽敦厚守卫的油井之荒凉,从而塑造出他甘守荒凉、一心奉献的品格。③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既解释了敦厚在众人眼中“不孝”的原因,也彰显了他为国守油忠于职守、甘于奉献的品格。
(2021·浙江卷)红柯《麦子》
10.第二自然段描写环境有何用意?
【答案】①交代背景,写环境的恶劣,突出守护边疆荒漠土地的艰难。②衬托人物,用环境的恶劣衬托主人公守土的顽强精神。③暗示主题,通过写整天乱跑的风“挨打”,揭示坚守边疆土地的重要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主要是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暗示主题等作用。
先看第二段环境的特点。“房子又矮又小,房子高不起来,房子周围的树就不怎么高”,房子矮小,说明他们的居住环境差;树都长不高,只能长那种生存能力强的榆树,说明这里自然环境恶劣;“风大。树像绿狮子,毛发纷乱,疯狂地扑打风,风疼的满地打滚,窜到天上,发出长长的哨音,又跌落到洼地里,发出猛兽似的嚎叫”,这几句运用比喻和比拟手法,形象地写出这里“风大”的特点,通过写树被风吹得“像绿狮子,毛发纷乱”“疯狂地扑打风”,还有写风声,“疼的满地打滚”“发出长长的哨音”“又跌落到洼地里,发出猛兽似的嚎叫”,通过描写树和风,更体现出自然环境的恶劣。
而在这样的环境中,老头和老婆婆在这里坚守了一辈子,环境越是恶劣,越能够衬托主人公守土的顽强精神。
而老头的话,“树抽打他们呢,树是老天爷的鞭子,老天爷要抽他们,他们只能哇哇乱叫”“谁让他们乱跑,老天爷可容不得谁整天乱跑”,则揭示出小说的主题,坚守边疆土地的重要性。
(2018·江苏卷)凌叔华《小哥儿俩》
14.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答案】①鸟语花香与温暖的阳光,营造了充满生机的氛围,为人物的兴趣转移和情绪变化作铺垫;②“日光”“西边的白粉墙”等描写,为二乖在墙边发现小猫埋下伏笔。
【解析】题干要求“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这是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作答时要先分析所描写的环境的特点,然后再从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刻画、主题表现等角度考虑。首先看画线部分的环境描写的内容和特点,作者很高明地描写了一下院里的风光:鸟语花香与温暖的阳光,营造了充满生机的氛围,让二乖见小猫前的情绪稍稍缓和一下。而“日光”“西边的白粉墙”等描写,又为二乖在墙边发现小猫埋下伏笔。
(2015·安徽卷)张炜《蓑衣》
1.第一段写出了怎样的环境特点?有什么作用?
【答案】(1)环境特点:第一段通过对土地、秸秆、草叶、蚂蚱等景物的描写,写出了环境充满生机、活泼、优美、可爱的特点。
(2)作用:为下文小格与达子这两位年轻人的出场提供了美好的背景,暗示了两位年轻人朦胧、美好的恋情;奠定了全文美好的感情基调。
(2013·全国III卷)阿城《峡谷》
(4)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①从在小说中的地位来看,峡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与骑手一样有着重要的审美意义,所以峡谷的描写是小说不可缺少的内容;②从形象塑造上看,峡谷是骑手的主要活动空间,所以峡谷的描写对塑造骑手形象、表现骑手性格起着关键作用;③从艺术表现上看,峡谷的描写,使人与物有机融合,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互为比照映衬,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④从思想内容上看,峡谷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畜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
(2012·江苏卷)师陀《邮差先生》
(2)小说中多处写到“阳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对“阳光”的环境描写展现了小城阳光温暖、明亮、充足的特点。②借助阳光的烘托,极其自然地表现了小城和平安详的生活状态,点明了主题。③表现了邮差先生对小城生活的满足,展现其乐观开朗的性格。(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