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新高考现代文文阅读常考题型总结!套路+思路,得高分!
小说叙事特点知识点总结
一叙述角度
叙述角度又可称为叙事视角,它是小说叙述的立足点。
叙述角度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叙述人的问题,即故事由谁来讲。它包含了如下问题:谁来讲?为什么是他来讲?他是谁(年龄、身份、性别、职业、经历、性格等)?和小说以及小说中的人物是什么关系?他对故事或故事中的人物持何种态度?因为叙述人的年龄、性别、身份、职业、地位等决定了叙述的腔调、口吻、语言,等等。比如,孩童视角和老人视角就是不同的,孩子涉世未深,老人沧桑世故,对于世界和人生,前者仰视,后者俯视。
叙述角度还包括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中,叙述人对整个故事都了如指掌。有限视角中,叙述人所知受自身的视、听、想限制,读者需要动脑筋才能理解故事。一般来说,传统小说比较喜欢采用全知视角,而现代小说中有限视角运用得多一些,当然也不乏两者结合或相互转换的情况。比如《最后的常春藤叶》,全文主体部分采用的是全知视角,而结尾处则采用了有限视角,让苏艾来交代事情的原委,从而达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叙述视角的转换还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含量。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运用了转换叙述视角的方法,用人物之间的相互观察来刻画人物的外貌特征。贾母及贾府中的重要人物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和心理感受来写的,而黛玉的外貌和风度则通过王熙凤、贾宝玉和众人的眼睛来观察。这样,每个人物的肖像就都具备一定的客观特征,又熔铸着叙述主体的感情烙印,成为主客观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二叙述人称
人称是区分叙述人在叙述时是站在局内还是局外的依据。采用第一人称时,叙述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采取的是有限视角;使用第三人称时,叙述者并非故事里的人物,其采用的視角可以是有限的也可以是无限的;使用第二人称“你”,则是叙述者“我”对着故事里的“你”进行倾诉、交谈。关于使用三种人称各自的好处,《外国小说欣赏》中有详细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同一篇小说中,还存在人称转换的问题。2011年高考语文浙江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选用了《胡安发现了一条绳索》,这篇小说全文采用第三人称叙述,结尾两段却转换成了第一人称。这种人称的转换,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故事更具有真切感。《外国小说欣赏》中的选文《安东诺夫卡苹果》是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的,但第三节的倒数第二、第三段却变成了第二人称。这种人称的转换,意味着叙述者“我”移位到了小说之外,别有欣赏、依恋和倾诉的意味。而且“你”的称呼和表述,极容易把读者带入情境之中,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小说的节奏也由前面狩猎时的紧张激烈而变得舒缓平和起来。
叙述人称AND叙述视角
1.在全知视角叙述中叙述者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有权利知道并说出书中任何一个人物都不可能知道的秘密。这里的第一人称“我”是隐含的作者,不在作品的情节中出现,作品中通常出现的是作者描绘的对象,是第三人称;
2.有限视角的特点是:叙述者知道的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人物不知道的事,叙述者无权叙述,叙述者可以是几个人轮流充当,限制叙述作者可以用第一人称的姿态出现,也可以不直接出现而比较客观地以第三人称去观察和叙述;
3.客观视角,在纯客观叙述中,叙述者只描写人物所看到和听到的,不作主观评价,也不分析人物的心理,这里的作者也不在作品中出现,更加“隐含”,作品中常出现的人称是第三人称,仍是作者描写和叙述的对象。
三叙述顺序
插叙和补叙都是顺叙的补充,也就是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插叙的作用一般为:使情节更完整,更有逻辑性;使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丰满,人物形象更鲜明,主题更突出。同时,叙述的过程中宕开一笔,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小说曲折有致、摇曳生姿,能增加阅读趣味。
插叙和补叙的区别如下:
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补叙PK插叙
补叙:2020广一模《我的第一个上级》
两个月之后,老田出院了,步子迈得更慢了,背更驼了。后来我才知道,他有关节炎,腿常年疼得要命。那还是1954年秋天,他淋着雨渡着水指挥各村防汛排涝,一连在水里泡了七天七夜,从此落下了这病。
作为故事的叙述者,“我”既参与了抗洪事件的始终,还从旁了解到老田在1954年防汛排涝中受伤的情况,在小说结尾处补叙出来,使老田形象更加丰满感人。
插叙:《水底的微光》;《孔乙己》中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画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外柜站着,热热地喝了休息。
作用:此处插叙对所提及的事情或情况做某些解释,表明今昔情况的变化。
四叙述速度
同时,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还会用到抒情、议论等表達方式,还可能插入回忆、叙说历史、展开联想(如插入有关联的或类似的神话、童话、民间传说)等。这些手法的运用,能舒缓原本紧张的情节,能更充分地抒发情感、表达观点,能丰富小说内容,也能更好地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五叙述腔调
以“讲述”为主的小说,叙述腔调较为明显,小说中夹杂着叙述者的主观情感与判断;而以“显示”为主的小说,叙述腔调不太明显,叙述者往往较客观地展示画面和场景,是非曲直交由读者去判断。
比如,《桥边的老人》重“显示”,而《祝福》重“讲述”。《祝福》中的叙述者“我”在被濒死的祥林嫂问过有无灵魂和地狱之类的问题之后,良心上惶恐不安;同时对鲁镇的封闭落后及鲁四老爷的守旧无情有说不出的反感。所以小说中有大段的“我”对祥林嫂一生尤其是死亡的看法,有自我的省察,这些都揭示着小说的主题。
六叙述形式与叙事手法
小说的叙述形式,有对话式、讲述式、诗化语言、散文笔调等。比如《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情节简单,推动其情节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是对话。这些对话简洁、节制而高效,蕴含了所有的生动细节,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和心理。超然客gongzhong号
同时,在小说中,除了运用设悬念、埋伏笔、照应、对比、反转、回忆与现实交织等手法来展现情节、突出主题外,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叙事手法。
比如《清兵卫与葫芦》《牲畜林》《祝福》等采用了重复叙事的手法。《清兵卫与葫芦》中,两次写到清兵卫是如何细致地处理葫芦的,表现出清兵卫对葫芦的由衷热爱和朴实又高超的处理技艺;《牲畜林》则是情节重复,作者多次让朱阿摸到扳机,但直到第六次才扣响扳机,令情节跌宕起伏;《祝福》中,三次描写祥林嫂的外貌,两次写祥林嫂说“我真傻,真的……”体现出祥林嫂鲜明的人物特点。
《祝福》还采用了多重叙述(复调式叙述)的叙事手法,不仅“我”在讲祥林嫂的故事,卫老婆子也在讲,祥林嫂自己也在讲。三重叙述互相补充、互为印证(有时是互为反证),完善了情节。
总之,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其在叙述方面的特征、特色是高考中有关小说的常规考点之一。系统地梳理并掌握小说的叙述方法及特色,定能让我们的复习备考事半功倍。(摘自《从六点入手分析小说的叙述特征》作者晏铌侵删)
小说叙事特点
知识点:
叙事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叙事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叙事视角:
1、全知全能视角(也叫“上帝视角”、“0视角”)。
2、有限视角(也叫“凡人视角”、“内视角”)。
3、儿童视角。
4、动物视角。
叙事技巧:
传统小说中,多以情节为中心。其在情节安排上的特色有:线索、悬念、伏笔、照应、铺垫、抑扬、对比、衬托、突转、以……话题引入
诗化小说/散文化小说:没有完整的情节以及矛盾冲突,淡化人物形象,注重意境的营造(场景描写的诗情画意),语言表达上的抒情意味以及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和特有情绪的展示。
叙事安排:
对话、心理、回忆、叙事与描写(人、景、物:各种描写手法)结合、回忆与现实交织、历史与现实交织,科学和幻想、时空/场景集中、真实与幻觉、时空切换
叙事节奏:
1、快速:概要、省略2、慢速:停顿、场景
▲本资料来自网络,仅供师生学习使用,编写者请告知再署名,致谢!
自媒体运营者谢绝加入!
已在应鸣群的,不要重复加入。)
《意林》杂志(原创版)陆续刊登,王清铭高考下水作文及精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