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参考一下。君道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
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齐宣王谓尹文曰:“人君之事何如?”尹文对曰:“人君之事,无为而能容下。
夫事寡易从,法省易因;故民不以政获罪也。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理矣。
书曰:‘睿作圣’。诗人曰:‘岐有夷之行,子孙其保之!’”宣王曰:“善!”成王封伯禽为鲁公,召而告之曰:“尔知为人上之道乎?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顺德规谏,必开不讳之门,撙节安静以借之,谏者勿振以威,毋格其言,博采其辞,乃择可观。
夫有文无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既成威德,民亲以服,清白上通,巧佞下塞,谏者得进,忠信乃畜。”伯禽再拜受命而辞。
陈灵公行僻而言失,泄冶曰:“陈其亡矣!吾骤谏君,君不吾听而愈失威仪。夫上之化下,犹风靡草,东风则草靡而西,西风则草靡而东,在风所由而草为之靡,是故人君之动不可不慎也。
夫树曲木者恶得直景,人君不直其行,不敬其言者,未有能保帝王之号,垂显令之名者也。易曰:‘夫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于身,加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
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可不慎乎?’天地动而万物变化。诗曰:‘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
’此之谓也。今君不是之慎而纵恣焉,不亡必弑。”
灵公闻之,以泄冶为妖言而杀之,后果弑于征舒。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君子不博,有之乎?”孔子对曰:“有之。”
哀公曰:“何为其不博也?”孔子对曰:“为其有二乘。”哀公曰:“有二乘则何为不博也?”孔子对曰:“为行恶道也。”
哀公惧焉。有间曰:“若是乎君子之恶恶道之甚也!”孔子对曰:“恶恶道不能甚,则其好善道亦不能甚;好善道不能甚,则百姓之亲之也,亦不能甚。”
诗云:‘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诗之好善道之甚也如此。
哀公曰:“善哉!吾闻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微孔子,吾焉闻斯言也哉?”河间献王曰:“尧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痛万姓之罹罪,忧众生之不遂也。
有一民饥,则曰此我饥之也;有一人寒,则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则曰此我陷之也。仁昭而义立,德博而化广;故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治。
先恕而后教,是尧道也。当舜之时,有苗氏不服,其所以不服者,大山在其南,殿山在其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川;因此险也,所以不服,禹欲伐之,舜不许,曰:‘谕教犹未竭也,究谕教焉,而有苗氏请服,天下闻之,皆非禹之义,而归舜之德。
’”周公践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十二牧,方三人,出举远方之民,有饥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以入告乎天子,天子于其君之朝也,摄而进之曰:“意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何其所临之民有饥寒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其君归也,乃召其国大夫,告用天子之言,百姓闻之皆喜曰:“此诚天子也!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岂可欺哉!”故牧者所以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也,是以近者亲之,远者安之。诗曰:“柔远能迩,以定我王”,此之谓矣。
河间献王曰:“禹称民无食,则我不能使也;功成而不利于人,则我不能劝也;故疏河以导之,凿江通于九派,洒五湖而定东海,民亦劳矣,然而不怨者,利归于民也。”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左右曰:“夫罪人不顺道,故使然焉,君王何为痛之至于此也?”禹曰:“尧舜之人,皆以尧舜之心为心;今寡人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
书曰:“百姓有罪,在予一人。”虞人与芮人质其成于文王,入文王之境,则见其人民之让为士大夫;入其国则见其士大夫让为公卿;二国者相谓曰:“其人民让为士大夫,其士大夫让为公卿,然则此其君亦让以天下而不居矣。”
二国者,未见文王之身,而让其所争以为闲田而反。孔子曰:“大哉文王之道乎!其不可加矣!不动而变,无为而成,敬慎恭己而虞芮自平。”
故书曰:“惟文王之敬忌。”此之谓也。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剪梧桐叶以为圭,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封虞耶?”成王曰:“余一与虞戏也。”
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唐叔虞于晋,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而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义,有辅王室之固。
当尧之时,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田畴,夔为乐正,倕为工师,伯夷为秩宗,皋陶为大理,益掌驱禽,尧体力便巧不能为一焉,尧为君而九子为臣,其何故也?尧知九职之事,使九子者各受其事,皆胜其任以成九功,尧遂成厥功以王天下。
1钓饵同而得失异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
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乙如其教,连取数鱼。
予叹日:“旨哉!意成乎道也。”2、甲、乙钓鱼是相同的条件有哪些?----钓饵同结果不同---(甲)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
(乙)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3、文末“旨哉!意成乎道也”这句话的作用是卒章显志(凸显主题)4、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为甲、乙两老汉画像。
甲老汉:钓鱼时,心中坦然眼睛微闭神色安然,使鱼看不清老汉的用意,因而上钩。乙老汉:一心取鱼,双目盯着鱼,神色在意鱼,使鱼有所察觉。
所以鱼跑了。、5读了这则小故事,你悟出的道理:办事欲成功,不要急功近利。
要轻松安然。
【原文】
唐开元年中,数敕赐州县大酺①。嘉兴县以百戏②,与监司③竞胜精技。监官属意尤切。所由直狱者语与狱中云:“党有诸戏劣于县司,我辈必当厚责。然我等但能一事稍可观者,即获财利,叹无能耳。”乃各相问,至于弄瓦缘木之技,皆推求招引。狱中有一囚笑谓所由曰:“某有拙技,限在拘系,不得略呈其事。”吏惊曰:“汝何所能?”囚曰:“吾解绳技。”吏曰:“必然,吾当为尔言之。”乃具以囚所能白于监主。主召问罪轻重,吏云:“此囚人所累,逋缗未纳,余无别事。”官曰:“绳技人常也,又何足异乎?”囚曰:“某所为者,与人稍殊。”官又问曰:“如何?”囚曰:“众人绳技,各系两头,然后于其上行立周旋。某只需一条绳,粗细如指,五十尺,不用系著,抛向空中,腾掷翻覆,则无所不为。”官大惊悦,且令收录。明日,吏领戏场。诸戏既作,次唤此人,令效绳技。遂捧一团绳,计百余尺,置诸地,将一头,手掷于空中,劲如笔。初抛三二丈,次四五丈,仰直如人牵之,众大惊异。后乃抛高二十余丈,仰空不见端绪。此人随绳手寻,身足离地,抛绳虚空,其势如鸟,旁飞远飏,望空而去。脱身行狴④,在此日焉。
【注释】
①酺:指聚饮。古代国有喜庆,特赐臣民聚会饮酒。
②百戏:古代杂技、乐舞表演的总称。秦汉时已盛行。
③监司:有监察州县之权的地方长官的简称。
④狴:传说中的兽名,因常画狴于狱门上,故用作牢狱的代称。
【译文】
译文供参考:王拱辰,字君贶,开封咸平人。
原名拱寿,十九岁时考取进士第一名,仁宗赐名“拱辰”。任怀州通判,直集贤院,历任盐铁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
庆历元年(1041)为翰林学士。契丹使者刘六符曾对贾昌朝说“:一条界河有什么险要可言?乘一叶小舟就可以渡过来,将士们投下马鞭就可以填平。
或者,挖掉河堤,做十万个装满沙土的袋子放在上游,随时都可以打通道路。”仁宗将这一问题同拱辰讨论,拱辰说“:打仗总是要搞阴谋的。
对方果然能这么办,不应该告诉我们,这必然是在说大话。设置险阻保卫国家,先王就是这样干的,祖宗也是利用险要地形抵御敌人的。”
不久,契丹又派刘六符来,要求宋割让关南十县,并指责当年太宗伐燕是无理取闹,师出无名。全朝廷上下都不知该怎样对答才好。
拱辰说“:当年王师征河东,契丹既已同我们互通往来,却又袭击石岭关以支援河东反贼。太宗生气,于是回师伐契丹,怎能说没有道理?”于是写回书说:“先有石岭关的交锋,后来才有蓟门之役。”
契丹得到答复后,恢复了和好。仁宗高兴地对大臣们说“:若不是拱辰熟悉历史,还真难答复啊。”
拱辰又代理开封知府,任御史中丞。夏竦当上了枢密使,拱辰说:“夏竦主持西部边务时,没有什么建树,无功而还。
现在让他主持国家的两大最高军、政机构之一,怎样表率天下?”因而同皇帝当面争执,言辞激烈。皇帝没有想通,陡然起身,拱辰上前牵住他的衣角。
皇上最后听了他的话,夏竦离职。又说:“滕宗谅在庆州所作所为违背了法度,而仅仅降级调任虢守,恐怕以后边臣都会像他一样了。
应该施以重罚。”皇上没有听从,他就请假回家,请求降职降级。
于是皇上将滕宗谅调到岳州,命令拱辰继续负责原先的工作。拱辰拜见皇帝时,皇帝说“:你们这些参谋官,各陈己见就可以了,不要以为朝廷没有采纳你们的某一建议就是压制你们,而轻易地离职,沽名钓誉。
从今以后你们觉得应该说的,就尽量说出来,不要有所回避。”僧绍宗以铸佛像为名欺骗老百姓,京城居民争相将金子投入炼炉中,后宫也出钱帮助他。
拱辰说“:西部连年派兵驻守,我们却将财费用于不该用的地方,这会导致军心动摇,引起民怨。”皇上就下令禁止了僧绍宗的这一活动。
苏舜钦在进奏院时宴请宾客,王益柔醉作《傲歌》,拱辰劝苏的下属鱼周询、刘元瑜举报这件事。结果苏、王被贬谪到远方,一起宴会的人都被驱逐到地方上去了。
当时执政大臣是杜衍、范仲淹,他们对传统规章制度多有改革,拱辰的朋友感到不安。舜钦、益柔都是范仲淹推荐提拔上来的,舜钦又是杜衍的女婿,因此,拱辰借这个机会搞翻了这批人,当时舆论很是瞧不起拱辰的为人。
后又以翰林学士身份代理三司使。因为推举富民郑旭不当,出任郑州知州,又先后迁任澶、瀛、并三州。
几年后归来,任学士承旨兼侍读。皇上在迩英阁存放《太玄经》和占卦用的蓍草,对拱辰说“:我常研读这些。
你也了解这些吗?”拱辰作了回答,并说:“希望陛下注意儒家的经典《六经》,再以记录历代兴衰盛亡的史书为辅助就够了,这些杂书不足以为学。”至和三年(1056),重新任三司使。
出使契丹,与契丹主在混同江会面,一块儿饮宴钓鱼。契丹主每次钓到鱼,必定替拱辰斟酒,亲自弹奏琵琶助酒兴。
又对其丞相说:“这位是南朝的少年状元,考取翰林十五年了,因此我要特别厚待他。”回来后,御史赵扌卞认为他的行为不合礼制“:他日契丹使者如果以此为例来要求我们,我们又怎样拒绝呢?”湖南转运判官李章、潭州知州任颛贱价强买死商人的珠宝,罪行败露后被抓,拱辰将全部珠宝都贿赂给了后宫,赵扌卞也一并弹劾这件事。
改任宣徽北院使,赵扌卞说:“宣徽之职位,本来是给有功勋的人的,只有前任执政大臣和节度使才能获得此职位,拱辰怎么能污辱这一职务呢?”于是让他以端明殿学士身份知永兴军,先后主管泰、定二州、河南大名府,累官至吏部尚书。神宗即位后,照资格拱辰应转任仆射,欧阳修以为仆射是宰相级别,不应按资排辈,只任命他为太子少保。
熙宁元年(1068),又召他回来任北院使。王安石任参知政事,讨厌他老同自己作对,趁两位宰相有事之机,赶他去管应天府。
八年(1075),入朝见皇帝,任中太一宫使。元丰初年(1078),转任南院使,赐给他金方团带。
再次判大名,改任武安军节度使。三路长官编制老百姓的户籍建立保甲制度,天天招集百姓训导,禁令苛刻急躁,老百姓往往被逼去做盗匪。
他们逐渐演化为大盗的征兆已经可以看出来了。纵然不能全部废除这些办法,也应该让那些最穷苦、承受能力最差的百姓免于受害,缓和一下形势。”
当权者指责拱辰抗拒新法,拱辰回答说:“这是老臣在尽忠报国啊。”接连上奏不停。
皇帝醒悟了,于是第五等户得以免受其害。哲宗即位,迁任彰德节度,加封检校太师。
这年死去,终年七十四岁。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懿恪”。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事,尹避台官故事:惯例
B.恃势豪门,未尝贷法贷:宽免
C.诏从之,自是奸盗弭息弭:停止
D.其工役料度,不破省钱省:节省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河北复叛朝廷/用兵会裴度/自太原入觐/朝野物论/言度不宜居外
B.时河北复叛/朝廷用兵会裴度/自太原入觐/朝野物论言度不/宜居外
C.时河北复叛/朝廷用兵/会裴度自太原入觐/朝野物论/言度不宜居外
D.时河北复叛/朝廷用兵/会裴度自太原入觐/朝野物论言度不/宜居外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播治县有术。王播在三原任县令时,依法治理,政绩为畿邑之最;在扬州任职时,兴修水利,使漕运畅通无阻,造福于民。
B.王播长于治吏。当时胥吏欺诈成风,尽管事务繁多,王播条分缕析,断案如流,下属的欺诈行为一一被揭露,并被绳之以法。
C.王播征敛无度。王播在任淮南节度使时,淮南地区正遭受旱灾,他不但不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反而横征暴敛,以至于民怨沸腾。
D.王播不守操行。王播一心钻营权术,以奉承迎合为本事,对国家大计却一言不发。他的以奸邪进取的劣行,在当时已遭唾弃。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德宗奇之,将不次拔用,会母丧。(5分)
(2)播出自寒门,以文辞自立,践升华显,郁有能名。(5分)
参考答案
4.D
5.C
6.B
7、德宗对王播的才能很惊讶,打算破格提拔使用,恰好碰到王播的母亲去世。
王播出身卑微,凭文辞自立,登上了显贵的地位,享有能干的盛名。
阅读题的题目是什么?
下面是译文,供参考:
郭绪传
郭绪,字继业,太康人。成化十七年(1481),中进士。他出使楚王府时,辞去他的馈赠。被授予户部主事,督运军饷二十万到陕西供给军队。主管人告诉他有剩余,郭绪都还给了国家。历升为云南参议。
当初,孟密宣抚司的设立,实是割出木邦宣慰司的地盘。后来孟密思揲又在界外侵占木邦土地二十七处。朝廷屡次叫他归还,他都不听。于是调孟养宣抚使思禄的军队去胁迫他,思揲这才交还所侵占的土地,但杀死了不少孟养的士兵。思禄很恨他,发兵越过金沙江,夺取木邦原来割给孟密的土地十三处。两位酋长抱怨不已。
巡抚陈金奉诏书,派郭绪与副使曹玉前去谕告他们。十多天后抵达金齿。参将卢和先率军到达离他们所占据之地二程时停了下来,派官乘驿车前去劝谕,都被留下,不见回报。卢和害怕了,回师到达干崖时,遇到郭绪,告诉他情况,告诫他不要前进。郭绪没有听取,曹玉托病推辞。郭绪于是单骑带着数人前进,过了十天到达缅甸,山路峻险,不能骑马,便斩棘荆,徒步前进,牵绳登山。又过了十天到达一个大湖。土官派象舆来,郭绪乘象前往,行走毒雾之中,道路非常泥泞。又过了十天到达孟赖,离金沙江仅二舍路程了。郭绪亲自写好檄文,让使者送过江去,传谕朝廷招来之意。蛮人相对吃惊道“:中国的使者竟到达这里了?”他们发兵率象马数万头连夜渡江,手持长槊劲弩,把郭绪围了几层。从行的人都很害怕。请不要前进。郭绪拔刀叱骂道:“明天一定要渡江,敢阻拦者斩。”
思禄接到檄文后,见其中对福祸说明得很清楚,又听说使者才几个人,便派酋长来听令,并送来馈赠物品。郭绪推辞了,拿出皇上敕书宣示。思禄既而也来了。郭绪先说了他的功劳,然后又说明他受冤枉的情况,最后责备他反叛。各酋长听说后,都伏地呼万岁,请归还所侵占的土地。郭绪质问原先被扣留的使者,尽将他们领出一同回去。卢和和曹玉得到消息赶来,而蛮人已归还侵地,表示臣服了。当时是弘治十四年(1501)五月。
过了三年,升郭绪为四川督储参政。武宗即位后,他才以云南之功,得加俸一级。第二年他退休回家。
【沈希仪传】出自《白话二十四史》之【明史】【译文】沈希仪,字唐佐,贵县人。
承袭世职任奉议卫指挥使。他机警有胆有勇,并且智计过人。
正德十二年(1517)他被调出征永安。沈希仪用数百人攻打陈村寨,马陷在泥沼中,腾跃而上,连杀三个敌人头领,破除其余敌众。
沈希仪升为署都督佥事。义宁的敌贼侵犯监桂,又回到巢穴,沈希仪追击他们。
敌贼的巢穴有两处险隘,敌贼在其中一处埋有伏兵,让熟瑶欺骗官兵从这里攻入。沈希仪估计到敌贼有诈,急从另一险隘直抵贼寇的巢穴。
敌贼仓促回救,于是被沈希仪大举攻破。荔浦敌贼八千人渡江到东方抢掠,沈希仪率领五百人驻扎在北面寨,等待敌贼归来。
北面寨距蛟龙、滑石两滩各有数里。沈希仪因滑石滩狭窄,即使部队众多仍可进击,蛟龙滩宽广,渡过去也难于歼敌,想将敌贼引诱到滑石滩。
于是在蛟龙滩树起百旗,用弱兵守住,燃烧柴禾来惑乱敌人。敌贼果然趋向滑石滩。
沈希仪预先用小舰载劲卒埋伏在葭苇之中。敌贼渡过一半,乘急流冲之,两岸军兵鼓噪上前,敌贼众多人坠入水中淹死,沈希仪收获他们所掠抢的东西回来。
沈希仪随从副总兵张..连破临桂、灌阳、古田的敌贼。他被晋升为署都督指挥同知,掌管都司事。
嘉靖五年(1526),总督姚镆准备征讨田州岑猛。他用沈希仪的计谋,离间岑猛的岳丈归顺和土酋岑璋的关系,而分兵五哨进击。
沈希仪带领中哨。挡住工尧。
工尧是敌贼的要地,他们聚众守卫这个地方。沈希仪夜间派遣军兵三百人,缘山而上,绕出其背。
等到第二天会战,所派遣的士兵已在山巅树立旗帜,敌贼被打得大败。岑猛逃跑到归顺那里,被岑璋捉住,田州于是平定。
沈希仪的功最大,姚镆压抑他的功劳,只是受到赏赐。姚镆建议设立流官,沈希仪说:“思恩因流官的缘故,祸乱到现在还没有停止。
田州又设立流官,两处之敌贼将会合起来作乱。”姚镆不听从他的话。
以沈希仪任右参将,分守思恩和田州。沈希仪请求回乡整束行装,用参将张经代守。
刚刚一个月,田州又发生叛乱,姚镆被罢去官职而回到家乡。王守仁代替姚镆的官位,王守仁多用沈希仪的计策,思恩和田州又被平定。
沈希仪改任右江柳庆参将,驻扎在柳州。象州、武宣、融县瑶民造反,沈希仪出兵征讨攻破。
他因病回到家乡,不久又回到原任。柳州在万山之中,城外五里之处就是敌贼的巢穴,军民已到无地可耕的地步,而官军向来不能胜任战斗。
又加上敌贼耳目遍官府,对官府里的事情动静无所不知。沈希仪说要想大破敌贼,非用狼兵不可,向制府请求这件事。
调那地的狼兵二千人来,守戍之兵才稍有振作。又寻找到与瑶通贸易商贩的有几十人,抓住他们犯罪根据而厚抚他们,让他们刺探敌贼。
这样敌贼的动向,沈希仪也无所不知。沈希仪每次出兵,虽然是肘腋亲近的人,也不告诉他们去向。
到期鸣号,则诸军都集合起来。令一人挟旗带领诸军行军,不让他们测知到哪里去。
等到驻军设立埋伏,敌贼必定到达,敌贼遇到埋伏总是逃奔。官军攻击他们,总是能取得预期的胜利。
之后,敌贼侵犯其他地方,官军又比他们先到达。远村僻地,敌贼估计是官军不能到达的地方,前往侵犯,官军又未尝不在,敌贼惊服他是神人。
沈希仪获得的贼巢妇女牲畜财产,果真是邻巢的都归还他们,只取暗中帮助敌贼之人的东西。诸瑶全部恐惧降伏,不敢响应敌贼。
沈希仪初到,令熟瑶能够出入城中,无所禁忌。厚赏瑶人中的智黠之人,让他们做间谍。
后来逐渐让瑶妇进入到官府和她们的丈夫见面,并赐给她们酒食布帛。这些瑶妇的丈夫经常告诉他敌情,则暗中厚赏。
诸瑶妇贪爱赏赐,争相劝说自己的丈夫偷告敌情,或者亲自入沈希仪府中说明敌贼情况。正因为这个原因,敌贼更加没有地方隐藏匿形。
沈希仪每于风雨晦黑的夜晚,侦察敌贼住宿停顿的地方,分别派遣人携带火铳潜伏在舍旁。半夜发铳,敌贼大骇说:“老沈来了!”都携带妻氏儿女匍匐上山。
儿啼女号,有的因寒冻触岩石而死,有的后悔当贼寇不是好办法。到天明后下山,又寂静而没有人声。
其他巢穴也遇到同样的情况,贼众更加惊恐。暗中派遣人进城侦察,发现沈希仪像原来一样居住在城中没有外出。
敌贼丧魂落魄,他们大多易容为熟瑶。韦扶谏是马平瑶的敌贼魁首,多次捕捉他而没有成功。
有人报告说韦扶谏逃到邻贼三层巢去,沈希仪暗中率领兵马剿他,他又与三层巢的敌贼到其他戍所去抢劫。沈希仪尽俘三层巢敌贼的妻子儿女,一并带回来,过去沈希仪俘获的敌贼妻子儿女全部用来给与予狼兵,到这时却将他们独闭在空舍中,给他们饮食。
让熟瑶去对他们的丈夫说“:你们捉到韦扶谏,就让你们的妻子儿女回来。”诸瑶听说后,都来谒见沈希仪。
沈希仪让他们到房室中去看,见他们的妻子儿女都安然无恙。于是他们共同引诱韦扶谏出巢,将他捆缚着献给沈希仪,来换他们的妻子儿女回去。
沈希仪剜去韦扶谏的眼睛,将他肢解后,悬挂在诸城门。诸瑶服沈希仪威信,更加不敢做强盗。
从此,柳城四旁的数百里,没有敢抢夺的人。沈希仪曾经向朝廷上书,说狼兵也是瑶、僮人。
瑶、僮所在为贼,但狼兵至死不敢为非作歹,并不是狼兵顺服,而瑶、僮。
简答题:
海外商人对崔枢提出什么要求?
为什么崔枢把珍珠放入棺材中?
官差为什么到毫州来追捕崔枢?
汴京的长官为什么想委任崔枢为官署中的佐助人员?
选择题:
选出下列句中划线的词与“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中“见”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D.秦城恐不可得,徒见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客居汴半岁,与海贾同止//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
B.宝之至宝也,敢以奉君//王必无人,臣愿奉壁往使
C.今疾势不起,番人重土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D.伺无人,置于柩中//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并勘珠所在”中“所”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
C.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D.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汴帅王彦谟奇其节”中“奇”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成以其小,劣之
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斫其正,养其旁条
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崔枢安贫乐道,我行我素
B.崔枢重信守诺,自律守法
C.崔枢重义轻利,品德高洁
D.崔枢不吝金玉,志行高尚选择题:
A
BD
C
译文:
崔枢应举进士,在汴京寄居半年,与一位行商同住那里。那个行商得了病,病情已经很重。他对崔枢说:“感激您照顾我,不因我是外族人而轻视我。现在我的病看来是好不了啦,我们外族人重视土葬,倘若我死了您能安葬我吗?”崔枢答应了他的请求。(这时)行商说:我有一颗宝珠价值万钱。得到它,即使是滚烫的水、炽热的火,也敢去践踏。它是宝物中最珍贵的宝物,请允许我冒昧地把它赠送给您。”崔枢接受了宝珠,(心里)说:“我不过是一个进士上,奔走于州邑间来养活自己,怎么能忽然收藏这样的奇异的宝物呢?”等到没人的时侯,崔枢就把宝珠放在棺材中,连同商人的遗体埋葬在田野里。
之后过了一年,崔枢行于毫州,听说有个外族人从南方来寻找她死去的丈夫,同时查问那颗宝珠的下落,向官府陈述,并且说宝珠一定被当时那个秀才崔枢所占有。于是官府派人到毫州来追捕崔枢。崔枢说:“假如墓穴不被盗墓人挖掘,宝珠一定不会落到别人手里。”于是打开棺材,得到了那颗宝珠。
汴京长官王彦谟对崔枢高洁的节操感到惊奇,想让他做为官署中佐助人员,崔枢不同意。第二年科举考试崔枢被录取,最终掌管选取文士的大权,并有为官清廉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