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

《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由七个部分组成,分别介绍了中国畜牧业概况,畜禽遗传多样性状况评估,畜产品需求的变化及其对动物遗传资源政策、战略和计划的影响,国家资源保护能力状况的回顾和今后能力建设需要的评估,畜禽遗传资源保存和利用的重点,家畜多样性领域国际合作的建议和中国畜禽品种名录简介。

《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是一份极有价值的宝贵文件,充分显示了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在国际上所处的重要地位,并阐述了中国政府在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

中国是世界上畜禽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目前的调查,共有畜禽品种(类群)576个,其中地方品种(类群)约占四分之三。这些地方品种经过长期选择,形成了独特的种质特性。时至今日,它们在畜牧业的发展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此,中国政府愿意同各国在畜禽遗传资源领域开展合作研究及交流,为全球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畜牧业的持续发展而共同努力。

2003年6月

北京

第一部分中国畜牧业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的东部,东面与朝鲜接壤,南面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西南面和西面与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接壤,西北面和东北面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北面是蒙古国。中国是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家和地区的近邻。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面积,是亚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中国畜禽品种的形成、种类的数量及其分布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对畜禽遗传多样性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按气候和地理条件,中国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和冈底斯山所形成的山脉屏障划界,西北部地区为牧区,东南部为农区,中间过渡地区为半农半牧区。

农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及黄土高原,如以秦岭和淮河为界,可分为北部和南部农区。北部农区属温带,主产小麦、玉米、高粱及大豆,农业副产品丰富,为畜牧业提供了多样化的饲料原料。主要饲养黄牛、猪、绵羊、山羊、鸡、鸭、鹅、马、驴等;南部农区属亚热带和热带,雨量充沛,以水稻为主,主要饲养水牛、黄牛、猪、山羊、鸡、鸭、鹅等。

据1996年全国农业普查,中国有13004万公顷耕地,人均耕地0.106公顷;草地总面积30787.4万公顷。2000年的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5630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846万公顷,粮食总产46218万吨;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5400万公顷,油料总产量2954.8万吨;棉花播种面积4041万公顷,棉花总产量2955万吨。1998年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达51229.5万吨。种植业的发展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饲料保证。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畜牧业生产。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近20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畜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调整生产关系,改革流通体制,改善经营管理,增加科技投入等,使畜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畜牧业生产大国,肉类和禽蛋产量居世界首位,人均肉类产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禽蛋产量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而奶类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3。中国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18%上升到2000年的3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畜牧业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目前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为65.8%,较1978年降低27个百分点,而牛、羊、禽肉比例明显增加,上升到33.9%,其中禽肉生产发展最快,占肉类的比重达到19.7%,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禽肉生产国;二是重视对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利用众多的耐粗饲、适应性强、抗病性强的地方品种资源,培育出了一系列适应市场需要的新品种、新品系;三是生产水平显著提高,目前猪出栏率达到123%,比1978年增加65个百分点,牛出栏率达到30.3%,比1978年增加26个百分点,羊出栏率达到67%,比1978年增加48个百分点,畜禽胴体重均有大幅度的提高;四是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已成为稳定和繁荣市场供应的主要力量。饲养50头猪以上生产规模的占生猪总量的20%,2000只以上规模的蛋鸡占30%,10000只以上规模的肉鸡占50%;五是科技含量增加,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目前畜牧生产的科技贡献率达到48%,比20年前增加14个百分点。

第二部分畜禽遗传多样性状况评估

2.1畜牧生产系统

与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放牧生产系统、农牧结合生产系统和工厂化生产系统都在中国处于并存的格局。

2.1.1放牧生产系统

在西北部牧区,主要包括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和西藏五大牧区省份,放牧生产系统是主要的家畜生产方式。在放牧生产系统条件下,放养的家畜以草食动物为主,其中又以绵羊、山羊的饲养量最多,其次是牛、马、骆驼等家畜。放牧场有夏季牧场和冬季牧场之分,甚至还有春(秋)季牧场。牧民过去多为游牧生活,现已基本实现定居生活。一般定居在靠近冬季牧场和饲料基地的地方。牧民的家畜主要依靠草地放牧饲养,在冬季补充少量的饲草和精饲料,以确保家畜安全过冬。一个牧户(3~6口人)饲养80~300只绵羊、山羊,数头牛、数匹马或骆驼,以及1~2只牧羊犬。这些家畜既是牧民的生产资料,又是他们的生活资料。除消费少量外购的粮食外,牧民的主要食物是自家生产的羊肉、牛奶和马奶等。牧民出售的主要商品是绵羊毛、毛绒(山羊绒、山羊毛、牦牛绒、驼毛绒),及少量的活牛、活羊等。

在牧区,地方品种对当地环境适应性强,因此也能比较好地保存下来。为了提高地方品种的生产性能,也引进一些外来品种对本地品种进行杂交改良,特别是在细毛羊和半细毛羊改良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中国原有的绵羊品种都是粗毛羊品种,现已培育出能适应当地环境的若干个细毛羊和半细毛羊品种。

需要指出的是,在西部牧区中也分布一些经长期开垦后形成的农区和半农半牧区旗县。这些农区县和半农半牧区县的饲料条件相对较好,除饲养草食动物外,还饲养相当数量的猪、家禽等畜禽品种。为减少纯牧区县草场的压力,这些农区县和半农半牧区县还成为纯牧区牛羊异地育肥的重要场所。此外,在牧区中的一些城市郊区,也有一些工厂化养猪场和养鸡场。

2.1.2农牧结合生产系统

在东南部农区,农牧结合生产系统是主要的家畜生产方式。在中国,农区畜禽饲养的条件要比牧区优越得多。首先,农区的气候条件好,畜禽在舍饲条件下可免受自然灾害直接袭击;第二,农区的种植业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充足饲料资源,畜牧业反过来又为种植业发展提供资金、畜肥和动力资源,构成一种良性循环的生产体系;第三,农区比牧区更接近消费市场。

在历史上,一般一个农户拥有几亩(1亩=1/15公顷)耕地,再饲养一头役畜(牛或马)、几头猪和一群家禽。农户养役畜是为了耕地和其他使役用,养猪、养禽主要是为了积肥和换取零花钱。农户把饲养家畜是作为副业从属于种植业的一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活动,畜牧业的商品生产意识非常薄弱。从某种意义来讲,这是一种传统的生产体系。

改革开放后,农户获得了土地使用和家畜经营的自主权,其种地与饲养家畜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农牧结合的生产体系得到恢复与发展。目前,在广大农区尽管每一农户的平均饲养畜禽的数量比改革开放前增加了许多,但基本上仍保持农牧结合的生产体系。然而,随着农畜产品生产专业化、商品化和规模化的发展,在部分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又出现了种植业与畜牧业分离的趋势,即部分农户成为无畜户,另一部分农户成为养畜专业户。养畜专业户又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畜禽工厂化生产者;二是以养畜为主业,以种植为辅业。在这两种形式的养畜专业户中,目前仍以后者居多。

在农区,关于家畜品种资源保护、利用和改良,可分为两类情况。首先在经济发达地区,为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引进了一些外来品种对原有的地方品种进行杂交改良和杂交繁育,相继培育出一批高产品种,在畜牧业生产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引进外来品种和杂交改良过程中,也造成某些品种或遗传基因的丢失。国家已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对一些重要的品种资源已建立了保种场(区)或基因库。其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原有的地方品种仍在利用,相对保存得比较完整,但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这些地方品种也可能受到引进品种的冲击。

在广大农区,初步建立基层畜牧、兽医、饲料服务体系,农户可得到有关家畜配种、疫病防治、饲料与饲养方面的技术服务。今后,将进一步完善与调整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功能,以适应市场经济,更好地为广大农户服务。

2.1.3工厂化生产系统

畜禽的工厂化生产系统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郊区和沿海发达地区,畜禽场的饲料以外购为主。大中城市对畜产品的需求量大,并具备良好的技术与资金方面的优势,因此,工厂化生产系统得到较快的发展。蛋鸡的工厂化生产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到80年代得到普及与推广;8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猪和肉鸡的工厂化生产;90年代初,在农区出现中小规模的肉牛、肉羊育肥场。目前,肉鸡工厂化生产系统在中国发展最快,工厂化肉鸡产量已占到鸡肉总产量的50%左右。工厂化养猪场和蛋鸡场所生产商品猪和鸡蛋的份额约20%~25%。

工厂化生产规模大,技术力量雄厚,能充分应用品种、饲料、繁殖、疫病防治、产品加工等现代科技成果,实现了劳动生产水平和效率的巨大提高,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市场对标准化畜产品的需求,而且带动了周围农民从事畜牧生产,促进了饲料工业、轻工业、食品工业发展。

对蛋鸡、肉鸡和养猪工厂化生产系统而言,采用的品种大多是引进的品种或配套系,部分采用国内育成的品种。目前,中国猪、鸡工厂化生产水平基本上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

随着中国城市建设和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畜禽工厂化生产系统已逐步由大中城市郊区向广大农区转移的发展趋势,同时,工厂化生产的投资主体也由政府投资为主向多元化投资转变,许多企业、私人生产者对工厂化畜牧生产的兴趣逐渐提高,已开始对工厂化畜牧生产进行资本注入。

过去的10年,在中国三大畜牧生产系统中,放牧生产系统的地位逐渐削弱,农牧结合生产系统仍占主导地位,工厂化生产系统处于发展阶段,这种变化趋势还将继续。

2.2主要畜产品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畜牧业取得了巨大发展。2000年中国肉类总产量6125.4万吨,禽蛋产量2243.2万吨,奶类产量919.1万吨,绵羊毛产量29.3万吨,分别比1990年增长210%、180%、93%、22%;分别占2000年世界总产量的26%、41%、1.6%和12%。2000年人均占有肉类48.4千克,蛋类17.7千克,奶类7.3千克。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畜牧业生产大国,肉类和禽蛋生产量居世界首位,但是奶类生产滞后,绵羊毛还不能满足国内毛纺工业的需求。

在肉类生产结构中,猪肉仍占主导地位,但在肉类总产量中的比重逐步下降。2000年猪肉产量为4031.4万吨,牛肉532.8万吨,羊肉274.0万吨,禽肉1207.5万吨,分别占肉类总产量的65.8%、8.7%、4.5%和19.7%。与1990年相比,猪肉的比重下降了14个百分点,牛肉、羊肉和禽肉的比重则分别上升了4.3、0.8和8.4个百分点。

就总体而言,在过去10~20年中,中国畜牧业区域发展很不平衡。西北部牧区由于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草地退化严重,畜牧业生产力提高的幅度较小。牧区的草地需要休养生息。东南及中部农区畜牧业发展则相对较快,除毛绒生产外,中国绝大部分畜产品的产量主要来自农区省份,其中肉类产量的90%以上来自农区省份。在历史上,农区省份是以饲养猪、家禽等为主的区域。90年代以来,农区的养牛业和养羊业也得到迅速发展。

今后中国畜牧业区域的发展战略是,牧区要按照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注重草地生态保护,加快草原建设,改善生产经营方式,提高牲畜的出栏率和商品率,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农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要加快粮食转化,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养殖和专业饲养小区;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要发挥科技、人才和市场优势,加速向集约经营转变,率先实现畜牧业现代化。

2.3畜禽遗传多样性概况

中国畜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畜禽品种和产品已成为人们必需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由于中国多样化的地理、生态、气候条件,众多的民族及不同的生活习惯,加之长期以来经过广大劳动者的驯养和精心选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畜禽品种资源。

中国的畜禽品种遗传多样性,特别是地方品种的优异种质特性,是几千年来多样化的自然生态环境所赋予的,是祖先选留下来的,这些地方品种资源在当前及今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中仍然发挥作用,也是培育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原始素材。

表1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表

小计

地方品种

培育品种

引入品种

1

99

72

19

8

2

100

81

14

5

3

29

27

-

4

26

特禽

12

6

黄牛

69

52

7

水牛

24

牦牛

11

9

大额牛

10

绵羊

50

31

山羊

43

47

23

17

13

21

骆驼

15

16

梅花鹿

马鹿

18

水貂

20

总计

576

426

73

77

比例

74%

12.7%

13.3%

由于中国的地理生态、畜牧生产系统多种多样,畜禽品种的利用情况各异。在城市郊区、农业相对发达地区,主要利用高产的引进品种(利用方式包括与地方品种进行杂交)和培育品种。在经济欠发达、偏远山区及特殊生态地区(如高海拔、高寒、高温地区),由于经济因素、品种生态适应性因素,畜牧生产以地方畜禽品种为主(大约75%)。

2.4畜禽遗传多样性保存现状

2.4.1畜禽物种和品种受威胁状况

中国畜禽遗传资源20年来发生了一定变化。41.9%的地方品种群体数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已经灭绝的资源为:

1983年确认灭绝的资源有九斤黄鸡、太平鸡、临桃鸡、武威斗鸡、塘脚牛、阳坝牛、高台牛、深县猪、枣北大尾羊、项城猪;

1999年确认灭绝的资源有豪杆嘴型内江猪、大普吉猪、草海鹅、文山鹅、思茅鹅、萧山鸡、舟山火鸡。

濒临灭绝的资源为(1999年):

五指山猪、龙游乌猪、潘郎猪、通城猪、八眉猪、樟木黄牛、兰州大尾羊、鄂伦春马、铁岭挽马、金州马、北京油鸡、浦东鸡、灵昆鸡、宁静鸡、樟木鸡。

濒危资源为(1999年):

巴马香猪、江口萝卜猪、官庄花猪、闽北花猪、兰溪花猪、碧湖黑猪、金华猪、蓝塘猪、杭猪、武夷黑猪、槐猪、北港猪、六白猪、里岔黑猪;早胜牛、安西牛、舟山黄牛、阿沛甲咂牛、斯布牦牛、帕里牦牛、三江牛、大额牛、盐津水牛、温州水牛、阿尔泰白头牛;腾冲马、晋江马、山丹马、黑河马、黑龙江马、关中马、宁强马、伊吾马;圭山山羊、马关无角山羊、承德无角山羊、汉中绵羊;金阳丝毛鸡、西双版纳斗鸡、高脚鸡、矮脚鸡、樟州斗鸡、吐鲁番鸡;中蜂。

畜禽遗传资源群体数量下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某些地方品种的生产性能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的需求,加之对一些地方资源的特性认识不足,采用引入品种简单代替或盲目杂交改良,导致了一些地方品种群体数量下降,甚至引起某些地方品种的危机。

2.4.2畜禽遗传保护现状

2.4.2.1畜禽品种保护的有关政策

中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是一项长期性、公益性、社会性的事业。首先,中国政府积极将此项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予以支持,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参与保护,科学开发,形成多元化保护与开发的局面;第二,统筹安排与分级负责。国家和地方都制定了较为完善、可行的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规划,分级负责,认真组织实施,提高保种工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第三,坚持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以保为主,保用结合,以用促保;第四,实行传统手段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在充分发挥保种场、保护区作用的同时,还利用胚胎、精子、DNA等现代保种技术、方法,开展保种工作。

目前,中国政府正着手起草的《畜牧法》中,将把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并做出具体的规定,以明确保种工作的法律责任,切实做到有法可依。同时研究制定了《畜禽遗传资源保护规划》,其主要内容有: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现状、存在问题;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指导思想与目标;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基本思路和建设内容。

2.4.2.2畜禽遗传资源管理机构

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下设五个方面的品种审定专业委员会,即牛品种审定专业委员会、羊品种审定专业委员会、家禽品种审定专业委员会、猪品种审定专业委员会和特种经济动物审定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及秘书各一名,委员若干名。

各级畜牧行政主管部门、畜牧兽医站、家畜品种改良站及其它技术推广部门,各畜种的协会、育种委员会,国有种畜禽场、保护区及保种场都为保护畜禽遗传资源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国家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的成立,使畜禽遗传资源的管理工作更为协调。

2.4.2.3畜禽遗传资源工作进展

中国政府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工作历来十分重视。

2.4.2.4畜禽遗传资源保护重点对象

⑴猪(19个):八眉猪、大花白猪(广东大花白猪)、黄淮海黑猪(马身猪、淮猪)、内江猪、乌金猪(大河猪)、五指山猪、太湖猪(二花脸猪、梅山猪)、民猪、两广小花猪(陆川猪)、里岔黑猪、金华猪、荣昌猪、香猪(含白香猪)、华中两头乌猪(通城猪)、清平猪、滇南小耳猪、槐猪、蓝塘猪、藏猪;

⑵鸡(11个):九斤黄鸡、大骨鸡、中国斗鸡、白耳黄鸡、仙居鸡、北京油鸡、丝羽乌骨鸡、茶花鸡、狼山鸡、清远麻鸡、藏鸡;

⑶鸭(8个):北京鸭、攸县麻鸭、连城白鸭、建昌鸭、金定鸭、绍兴鸭、莆田黑鸭、高邮鸭;

⑷鹅(6个):四川白鹅、伊犁鹅、狮头鹅、皖西白鹅、雁鹅、豁眼鹅;

⑸羊(14个):辽宁绒山羊、内蒙古绒山羊(阿尔巴斯型、阿拉善型)、小尾寒羊、中卫山羊、长江三角洲白山羊(笔料毛型)、乌珠穆沁羊、同羊、西藏羊(草地型)、西藏山羊、济宁青山羊、贵德黑裘皮羊、湖羊、滩羊、雷州山羊;

⑹牛(15个):九龙牦牛、天祝白牦牛、青海高原牦牛、独龙牛(大额牛)、中国水牛(山区水牛、富钟水牛、西林水牛)、延边牛、复州牛、南阳牛、秦川牛、晋南牛、渤海黑牛、鲁西牛、温岭高峰牛、蒙古牛、雷琼牛;

⑺其他品种(5个):中蜂、阿拉善双峰驼、关中驴、百色马、蒙古马。

2.4.2.5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方法

目前中国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主要采取两种方式,即原地保护和异地保存。上述方式互为补充,构成现阶段中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工作的主体。

原地保护:

以湖羊和小尾寒羊的保种为例,这两个品种具有四季发情,高繁殖力的特性,其产地属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农副产品丰富的地区。20世纪60年代由于只着重对被毛品质的改进,而忽视了四季发情和高繁殖力特性,加之盲目引种杂交,使品种数量急剧下降。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江苏省苏州地区的吴县和东山半岛各划定一个区,进行湖羊的保护,通过20年的保种工作,群体数量得到较大恢复。分布在山东西南地区的小尾寒羊,在20世纪80年代初其数量已接近灭绝的边缘。此后,在山东省济宁地区嘉祥县和梁山县建立保护场和保护区,进行小尾寒羊保护,群体数量得到大幅增长,为90年代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异地保存:

-异地活体保存

中国畜禽品种大多数仍在原地保护,有少数的品种迁移出原地建场进行保护,同时开展一系列科学研究工作。

家禽活体基因库保存了仙居鸡、白耳黄鸡、狼山鸡、大骨鸡、北京油鸡、萧山鸡、鹿苑鸡、固始鸡、中国斗鸡、丝羽乌骨鸡、茶花鸡、藏鸡、崇仁麻鸡、惠阳胡须鸡、清远麻鸡、杏花鸡等21个品种,每个品种保存了200~300只成年母鸡;同时开展遗传距离测定研究,并着手进行特色、濒危家禽品种的调查以及抢救性保护工作。

猪品种中的香猪,引入北京地区在中国农业大学进行纯繁;五指山猪属于濒临灭绝的品种,1989年迁移到位于北京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通过生长发育规律、繁殖生理、血液生理生化、遗传标记等项研究,进一步证明,五指山猪是中国猪种资源中的特殊遗传资源,具有极重要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价值;茶花鸡分散在农户饲养,为了保存这个原始鸡种,云南省有关单位从农户中收集部分鸡种在西双版纳州及昆明市进行保种及科学研究。

-细胞保存:

-基因保存

在国家畜禽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中心已保存有60个中国地方猪品种和引进猪种近3600个体的DNA,并保存有部分细胞组织等遗传素材。

2.4.3品种特性鉴定及风险评价

中国的畜禽品种资源各具特色,有的产肉性能好,有的产奶性能好,有的产毛、产绒性能好,有的产蛋性能好,有的役用性能好,有的具有高繁殖力特性,有的具有药用特性,有的具有矮小特性,有的具有观赏特性。还有不少品种以生产传统风味产品而著称于世。

现就中国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特点分述如下:

黄牛:著名的地方良种有秦川牛、鲁西牛、南阳牛、晋南牛和延边牛。南阳牛和延边牛产于丘陵山地,其它三个品种牛都分布在平原。这些牛体躯高大结实,役用能力强,肉用性能好,是发展和培育中国肉用牛的基础。

水牛:中国有水牛2000多万头,均属沼泽型水牛,但类群较多,有滨海型、平原湖区型、高原平坝型、丘陵山地型等。有产于江苏、浙江沿海一带的海子水牛,有产于鄱阳、洞庭、洪湖地区的滨湖水牛,体力强,适于南方水田耕作。温州水牛泌乳性能较好,乳脂率高。

牦牛:产于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高寒地带,具有产奶、肉用、驮运及产绒毛等特性,是青藏高寒牧区牧民不可缺少的家畜,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活资料。产于甘肃省天祝地区的白色牦牛,属稀有品种。据2001年统计,中国有牦牛1400万头,占世界牦牛存栏的95%。

骆驼:属双峰驼,能忍饥耐渴,在沙漠中行走,驮运、骑乘均可,也能挤奶、肉用,驼毛是上等毛纺原料。

马:属兼用种,蒙古马短程速力快,哈萨克马乳用性能好,乌珠穆沁马是蒙古马中适应艰苦环境的乘挽兼用型,善走、挽力大、持久力强。河曲马适作辕马,挽力相当于体重的80%以上,耐力强。玉树马能适应高原气候,对沼泽、陡坡、乱石、羊肠小道都能行走自如。分布在我国西南云、贵、川及广西百色地区的马群中,成年马有不少体高在1米以下,俗称矮马,已开发供城市游乐用。

驴:著名的关中驴、德州驴和佳米驴等,关中驴挽、乘、驮均可,公驴最大挽力相当于体重的93.8%,母驴适于山路驮运和骑乘。

绵羊:有毛用(地毯毛)、肉用(粗毛、脂尾)、裘皮和羔皮用羊。其中产于青藏高原的草地型藏羊、新疆的和田羊,毛长、弹性好,是优质地毯毛羊。新疆阿勒泰羊脂臀发达,宁夏的滩羊生产白色二毛裘皮享誉国内外。还有产于青海、甘肃的黑裘皮羊,产于江苏、浙江的湖羊是著名的羔皮羊品种,湖羊和小尾寒羊均具有早熟、一胎多羔,属高繁殖力品种。

山羊:著名的有中卫山羊、辽宁绒山羊、济宁青山羊、内蒙古绒山羊、成都麻羊。中卫山羊生产白色二毛裘皮,花穗弯曲美观,排列整齐。辽宁绒山羊具有产绒量高,绒毛长等特点。济宁青山羊被毛由黑白二色毛混生,呈青、粉青或铁青色,以细长毛的青猾皮质量最好,母羊每胎繁殖率为270%,一年两胎。成都麻羊一个泌乳期产奶150千克以上,乳脂率6.47%,皮板致密、耐磨,可分层剥离使用,产羔率210%,一年两胎。

在畜禽品种特性鉴定方面,除常规的分布、数量、体形外貌、生产性能调查外,开展了主要地方品种种质特性研究,系统测定了肌肉品质、脂肪组成、屠体组成和生理生化指标,研究了部分地方品种的血液蛋白多态性。近10余年来,有关科研院所对中国的主要畜禽遗传资源进行了分子水平研究,已发现了一些具有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标记,如太湖猪的高繁殖、地方鸡的优质风味、小尾寒羊的高繁殖等遗传标记。运用微卫星DNA技术,对主要畜种的不同品种进行了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取得了较好结果。为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随着畜牧业从副业转变为商品生产,大部分地方品种由于生产性能较低,养殖经济效益不高,逐渐被杂交或被引进品种代替,在目前的生产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虽然一些具有独特价值的品种已纳入国家保种计划,各省市也建立了相应的保种场,但近20年来多数地方品种的群体数量仍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且还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这表明,必须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否则中国地方畜禽品种的保护存在相当大的风险。

2.4.4品种保护信息系统的发展

2.5畜禽遗传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畜禽遗传资源是发展畜牧生产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中国在对畜禽遗传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一直遵循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与此相适应的政策和法规,对畜禽遗传资源进行合理保护,以保障畜牧业的稳定发展。

2.5.1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及机构

通过上述一系列法律、法规、条例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并使其基本纳入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对推动中国畜禽品种资源的管理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了不断选育提高畜禽品种的质量和生产水平,还成立了奶牛、西门塔尔牛、家禽、养猪、黄牛、牦牛、水牛、马、湖羊、家兔、蜂等协会和育种委员会(技术协作组织)及育种中心。这些组织对中国畜禽品种质量的提高发挥了作用。

2.5.2猪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

养猪业在中国畜牧业中占有主导地位,2000年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65.82%。中国非常重视猪的遗传改良,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原种场、扩繁场、商品生产场三级繁育体系。在最近20年,实施了国家和省市区猪的育种计划。不同市场对品种资源的利用不同,大中城市的消费者对瘦肉率要求比较高,主要利用引进品种或部分培育品种生产,而农村市场的父本主要是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的引进品种或培育品种,母本则是繁殖力高的地方品种或杂交母本,地方品种或含有地方品种血缘的猪种更适合农村的饲养条件。

中国猪种遗传资源非常丰富,除具有高繁殖力、耐粗饲、适应强外,还有一些品种具有独特的肉质和用途。这些独特的遗传资源已得到一定利用,有些作为特异性的育种素材。高繁殖力的太湖猪、民猪被用来培育新的品种(系),在保持其高繁殖力的基础上,提高生长速度和瘦肉率,是生产中良好的母本;利用香猪生产烤乳猪;小型猪五指山猪和香猪作为医用实验动物得到利用。

2.5.3牛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

从中国水牛、牦牛、黄牛的总体利用情况来看,在南方各省稻作区水牛主要是役用,其次才是奶用和肉用;牦牛在中国西北高原地区为乳、肉、役兼用,近年来牦牛绒的开发利用进一步提高了牦牛的利用价值。中国的牛肉主要来自秦川牛、晋南牛、南阳牛、鲁西黄牛、延边牛等五大良种黄牛及其杂交牛。牛奶主要来自良种及改良种奶牛,2000年全国存栏数为507万头。中国荷斯坦牛成年母牛约占奶牛总头数的60%,产奶量高,主要分布在城市郊区(县)。中国西门塔尔牛为乳肉兼用牛,核心群3万头,平均单产4800千克,主要分布在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其它提供牛奶的品种还有三河牛、草原红牛、新疆褐牛等兼用品种。总之,目前中国在黄牛、水牛、牦牛的利用上,由于不同地区、不同生态环境、不同生产条件和生产系统而导致当地选择不同的牛的物种或品种。

2.5.4绵山羊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对优良的绵、山羊遗传资源不断地进行选育和改良,扩大优良遗传资源的利用范围。从生产系统来讲,中国采用的是纯种繁育和有计划、有目的杂交相结合的育种体系。纯种繁育有利于保存品质优秀的绵、山羊遗传资源,而有目的的杂交,则是为了合理利用这些优良遗传资源,扩大优秀遗传资源的影响范围,培育或生产适应性更强、生产性能更高的品种或品种群。在羊的育种体系中,通常选用适应性强,生产性能需提高的当地品种作为母本,导入生产性能较高的引入品种作为父本进行杂交。先后对哈萨克羊、蒙古羊等当地粗毛羊品种进行改良,育成中国美利奴羊、新疆细毛羊、东北细毛羊、内蒙古细毛羊、敖汉细毛羊等优良新品种,为毛纺工业提供了优质的毛纺原料,促进了毛纺工业的发展,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利用吐根堡与成都麻羊杂交,培育了具有生长速度快、屠宰率高的肉用型南江黄羊,目前在西南地区得到大面积推广。

近几年,利用引进的肉用波尔山羊,杂交改良地方山羊品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改进绵羊体型小、日增重慢、出肉率低的缺欠,在中国的农区、半农半牧区、部分牧区,利用引进的无角道赛特、萨福克、特克塞尔等肉用绵羊,改良地方绵羊品种,充分利用杂交优势,羊肉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国内对裘皮、羔皮的需求旺盛,卡拉库尔羊、滩羊、贵德黑裘皮羊等品种数量显著增加。到了8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需求的下降,这些品种的饲养数量急剧减少。同时,由于国内外市场对羊产品的需求由毛用转向肉用,致使细毛羊羊毛品质下降。

2.5.5家禽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家禽生产国和消费国。在家禽生产中,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以改良品种为基础的良种繁育体系,不但有蛋鸡、肉鸡、鸭的纯系育种场和曾祖代场,也有相应的祖代场、父母代场和商品生产场,这一体系决定了家禽生产体系的结构。

中国幅员辽阔,对畜产品的需求有很大差异,从而造成在遗传资源使用上的不同。体现在家禽中,最大的差异在肉鸡。在华南、华东、华中和西南地区,对肉鸡风味的要求较高,因此在生产中使用的主要品种是有色羽(以黄色为主)的优质肉鸡,这些优质鸡品种主要利用中国的地方品种资源。而北方对风味、毛色、胫色等很少有特殊要求,因此在生产中使用的主要是从国外引进的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的白羽肉鸡品种(商业配套系)。用于出口生产的品种与供国内生产的肉鸡品种基本相同。但在肉鸭生产中,出口生产主要使用适合分割用的瘦肉型品种,如樱桃谷肉鸭,而国内加工烤鸭主要采用传统的北京鸭,加工板鸭、盐水鸭等特色产品的主要是中型麻鸭类品种,如高邮鸭、建昌鸭等。造成这种品种使用上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消费习惯和饮食文化传统。

在政府的积极倡导和支持下,家禽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中国受到重视,家禽育种的机构也很多,既有国营的家禽育种中心或研究所,也有私有或股份制的育种公司。这些单位在基本商业化的环境中自由竞争,促进了家禽育种事业的发展。育种单位推出的较为成熟的育种产品(品种或配套系)进入良种扩繁阶段,由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祖代和父母代场扩繁,最后由各地的家禽公司或农户进行商品生产,为市场提供丰富的禽产品。同时,也有不少祖代场从国外引进优良品种进行良种生产。中国的蛋鸡和肉鸡生产主要采用集约化生产体系,基本采用3系和4系杂交繁育体系。从实施效果来看,蛋鸡和速生型肉鸡基本上已由杂交配套系取代地方品种,而在优质肉鸡生产中则将地方品种充分吸收利用到杂交配套系中。鸭和鹅生产主要采用小规模分散饲养体系,种群以纯繁为主,但杂交配套系的采用正在迅速增长,以适应生产规模扩大和技术进步的需求,同时可在商品代中充分利用杂种优势。

蛋鸡、速生型肉鸡和瘦肉型鸭生产大量使用持续引进的国际育种公司销售的品种(配套系)。蛋鸡常年引进的主要商业品种有海兰褐、罗曼褐、海兰白、海赛褐等,肉鸡主要有AA、艾维茵、科宝、哈巴德等,肉鸭为樱桃谷。也有不少近期引进品种,在国内经过自己的育种项目开发出自己的育种产品,如北京白鸡、新杨褐蛋鸡,肉鸭生产中大量使用北京鸭这一地方品种。在优质肉鸡生产中,主要利用地方品种,如石岐杂、清远麻鸡等。蛋鸭和鹅的生产中,基本都利用地方品种,如绍兴鸭、金定鸭、豁眼鹅、太湖鹅、狮头鹅、四川白鹅等。这一状况在今后10年内不会有很大改变。

有很大一部分鸡的品种资源在生产中没有得到大量利用。主要原因是这些资源的生产性能(产蛋和产肉性能)远远落后于改良和引进品种,在风味、品质等方面也没有突出的特点,因而被饲养者所抛弃。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这些品种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中国是世界养禽大国,但生产水平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家禽品种资源开发利用的任务还相当艰巨,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生产性能,选育适应市场和生产发展需求的品种(系),推广高效生产技术。

第三部分畜产品需求变化对国家动物遗传资源政策、战略和计划的影响

3.1畜产品需求及畜牧业政策的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主要畜产品供求状况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979~1995年,在农业经营体制变革、科技进步及投入增加等因素作用下,主要畜产品的生产及供给得到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这段时期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人民消费需求日益提高。对畜产品需求最明显的变化是从单一的猪肉向肉(包括禽肉、牛肉、羊肉)、蛋、奶等多样化畜产品转变,从追求高脂肪含量向高蛋白高营养转变,从定量供应向敞开供应转变。在以提高产品数量为主的畜牧业政策主导下,通过引进和利用高产的专门化品种,使中国的畜牧生产水平得到了快速发展,基本满足了人民对畜产品数量的需求。

1996年以来,畜产品供求基本趋于平衡,城市居民对畜产品的需求从数量型开始向质量型转变,农村人口对畜产品的需求基本得到保障。风味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消费意识增强,特别是对来自于优良地方畜禽品种的畜产品,成为消费的趋势。

回顾过去的50年间,特别是近20年来中国畜牧生产发生的巨大变化,其基本经验是:依靠家庭经营方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依靠放开价格政策,促进畜牧业向市场化方向发展;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依靠法律法规,规范生产与市场的行为。

3.2需要和趋势分析

3.3未来国家动物遗传资源保存、利用及开发的政策及规划

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社会性、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事关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多部门、多学科,需要多种人才的参与。要实现新发展、新突破,必须统筹规划,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推动。今后,中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基本思路是:立足畜禽品种资源保护,有计划地进行选育提高,面向市场开发利用,逐步形成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保种工作要突出重点,实行分级负责。要建立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保护与管理体系,把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推向新水平。

进一步完善法规,强化各级畜牧行政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种畜禽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提出了总的要求,进行了原则性规范,要进一步制定专门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管理办法,对有关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行为与责任做出具体规定。中国已在着手研究制定《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基本方针和原则;确定畜禽遗传资源分级保护体系;明确各级政府及有关单位、个人实施资源保护的权责利,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保护工作;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在重点保护的同时,要加强开发利用工作,通过开发利用来促进保护;制定具体措施,防止资源遭到破坏。

在坚持稳定原有政策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加大扶持力度,力争把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同时,要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融资机制,在法规和规划范围内,鼓励国内外社会力量投资进行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

畜禽品种开发与利用是实施资源保护的主要目的,保存是利用的前提,是持续有效利用的基础;利用是保存的目的,是保存的合理方式。要根据市场需求,大力推进畜禽遗传资源开发利用,实现产业化开发。中国的畜禽品种大多是地方品种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得到广泛的传播,大部分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实施畜禽品种开发利用,应把这一潜在的商业优势充分发掘出来。要以名牌品种为依托,通过严格、规范、独特的方式方法,生产出系列化优质产品,在市场营销中打出品牌,增加竞争力,全面带动畜禽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

要高度重视保种的科研及开发工作,积极研究和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经济的保种方法,改变目前保种形式单一、手段落后、设施陈旧的局面。要在完善现有保种技术的基础上,加强冷冻精液、胚胎及其它方式保种的研究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国际合作,在确保国家重要的、特有的遗传基因不流失的前提下,开展双边、多边以及与国际组织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更好履行畜禽资源保护的国际义务。

第四部分国家资源保护能力状况及建设需要

4.1国家能力状况评估

4.1.1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及利用管理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4.1.2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科学研究进展

4.1.3家畜禽遗传多样性保护及利用方面召开的全国性会议

近20年来,在每两年召开一次的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上,均设立专题,研讨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理论与技术问题。

4.1.4家畜禽遗传多样性保护及利用法规的制定

建国50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及畜牧主管部门,对全国畜牧业发展、种畜禽进出口管理、家畜禽遗传资源多样性保护等方面,曾颁发了《关于防止滥宰滥杀,保护和发展耕牛的指示》、《全国马匹改良规划》、《全国绵羊改良规划》、《全国家畜改良区域规划》、《种畜禽管理条例》、《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草原法》、《加强我国畜禽品种资源开发与保护,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等法律和法规。

4.1.5地方畜禽品种保护场及保护区的建立

国家相继建立了一些优良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场,对某些遗传资源建立了保护区,并在活体保种的同时,又开展了利用生物技术的保存,建立地方良种基因库(精子及胚胎库)。在开展遗传资源保护的同时,针对某些品种资源的缺点进行了选育提高,不仅使若干地方品种的生产性能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使遗传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4.1.6人力资源评估

目前,全国从事畜禽遗传资源管理的人员200余人,从事研究与教学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有500余人,具体从事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技术人员约有2000人,从事与畜禽遗传资源利用有关的技术人员约有数万人。在上述人员中,大学以上人员约占30%;拥有与动物遗传资源学有关的硕士、博士有100多人。

4.1.7使用的基础设施、设备和技术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方面

-畜禽遗传资源信息系统方面

在信息系统硬件方面大部分硬件配置为PⅢ以上产品,可以满足信息系统方面的要求。在信息系统的设计上,以DAD-IS、中国原有数据库为基础,设计并开发了多媒体网络信息系统,其可视性强、查询方便。

-畜禽遗传资源利用方面

在应用传统育种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逐渐转变为经典理论和传统技术与现代育种理论、高新生物技术的结合使用。对于育种群或保种群的选育过程,已广泛使用生产性能测定、个体遗传评估来提高选择的准确性,利用人工授精技术、胚胎移植技术来提高优良基因比例。

4.1.8在动物遗传资源方面的国际合作与国际贸易

4.1.8.1国际合作

积极创造条件,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培训及合作研究,争取国际组织的技术、项目支持。派代表团参加了FAO组织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的国际会议。有计划的安排一些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出国考察,学习国外有关经验和技术。

4.1.8.2国际贸易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先后从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丹麦、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引进了包括马、牛、羊、猪、禽等畜禽品种120余个。其中引进马品种18个,牛品种(包括肉牛、肉奶兼用或奶肉兼用)27个,水牛2个,绵羊25个,山羊(奶山羊、毛用山羊、肉用山羊)4个,猪(不包括配套系)6个,家禽(不包括配套系)品种39个(鸡30个、鸭5个、鹅1个、火鸡3个)。引入的畜禽品种不仅丰富了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对改良中国低产畜禽品种也起了积极的作用,有不少品种参与了许多新品种的培育。近几年来,每年引进的种畜禽价值超过2000万美元。

4.2建设的需求

4.2.1建立国家畜禽品种遗传资源监测与评估中心

建立畜禽遗传资源收集、监测体系,在全国形成由网络中心负责组织的资源收集和监测网络,定期对畜禽资源进行信息收集和状况监测。

主要任务是在摸清中国现有畜禽品种遗传资源动态变化情况的基础上,对畜禽品种资源进行跟踪调查,掌握资源变化动态信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全国畜禽品种资源动态信息数据库;从遗传基础上对畜禽遗传资源的特性进行全面、系统、长期的评估。建设内容为中心工程建设、仪器设备购置、计算机网络建设等。建设地点在北京。

4.2.2建立国家畜禽资源种质检测中心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从分子、细胞、群体等水平对畜禽品种遗传资源进行检测,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了解资源的种质特性、分子基础、遗传关系,促进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建设内容为实验室和畜禽测定室建设、仪器设备购置等。建设地点在北京。

4.3进一步完善畜禽基因库

在北京建立、完善畜禽保种实验室,应用超低温生物冷冻技术,以达到长期贮存某些珍稀、濒危畜禽资源的目的。以胚胎、冻精保存为主,同时应用胚胎切割、胚胎鉴定、胚胎克隆和活体采集卵母细胞进行体外受精等技术,保存遗传材料。在积极实行小群体活体保种的前提下,要求每个保护品种贮存250枚胚胎和1600份精液。采取冻精保存方式,保存九龙牦牛、复州牛、青海高原牦牛、渤海黑牛、滩羊等17个急需保护的畜禽品种;采取胚胎保存方式,保存辽宁绒山羊、中卫山羊、蒙古牛、同羊等16个品种。

在江苏省建立、完善家禽品种资源保种库,应用小群继代保种的方法,保存九斤黄鸡、大骨鸡、清远麻鸡等40个我国重要的优良地方品种鸡,要求每个品种基础母禽不少于300只。

基因库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实验室和畜禽测定室建设、畜禽品种采样和引进、仪器设备购置等。

4.4资源场与保护区建设

保护区与保种场应紧密联系,在有条件的畜禽品种中心产区划定保护区,实行统一规划。建设地点在各品种中心产区。

4.5加强宣传和教育

第五部分畜禽遗传资源保存和利用的重点

5.1畜禽遗传资源保护重点

5.1.1濒危遗传资源

5.1.2优良地方遗传资源

对于具有优良生产性能、特殊适应性的地方畜禽遗传资源,政府给予支持,由资源所属省区市进行重点保护。在保护的同时,进行开发利用,实现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统一。

5.2畜禽遗传资源利用重点

5.2.1优良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的利用

对于具有独特性能的优良地方畜禽遗传资源,通过进一步选育,提高其生产性能。同时,开发其独特的产品市场,实现这些遗传资源的直接利用。如体型高大、肉质性能好的秦川牛、晋南牛、南阳牛、鲁西黄牛、延边牛等,向优质肉用方向利用;西藏羊、和田羊,可向优质地毯毛方向利用;辽宁绒山羊、内蒙古绒山羊向优质、高产方向利用;滩羊、中卫山羊用于产优质裘皮;金华猪、乌金猪向优质火腿方向利用;五指山猪、香猪向实验动物方向利用;北京油鸡向优质肉方向利用;北京鸭向优质烤鸭方向利用;丝羽乌骨鸡向药用方向发展。总之,对于优良的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应提高对其性能的认识,开发其优良特性,原则上禁止引入外来种进行杂交,并加强产品的标准化加工,使这些优良遗传资源得到更好地利用。

在特定的地理、生态、气候条件下,对于具有特定适应性的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应作为主要的遗传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如适应高原、山地、湿热条件的品种,应利用其特殊的适应性,品种选育中,在提高生产性能的同时,更要考虑适应性的稳定。

5.2.2杂种优势的利用

对于生产性能低又没有特殊用途、群体数量较多的遗传资源,可以考虑引进优良遗传资源进行杂交改良,提高遗传资源的经济价值。

猪的商品生产主要是采用杂交生产,目标是利用不同品种(系)的遗传互补性和杂种优势。在杂种优势利用上,以中国地方猪种或含有中国猪种血液的合成品种(系)作为母本、引进品种作为父本进行商品生产,将中国猪种的高繁殖性能、优良肉质与引进品种的高生长速度、高瘦肉率优势结合。

杂交方法在牛的育种和生产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引入优良基因,培育新品种,以提高生产性能。尤其是在肉牛生产上几乎是最主要的手段。我国奶牛品种主要是荷斯坦牛,是利用引进的荷斯坦牛与国内陆方黄牛杂交育成,现仍然在进行不同程度的选育提高和引进国外高产个体来改良;牛肉生产现主要利用西门塔尔、夏洛来、利木赞、安格斯等与地方黄牛杂交进行,在提高生长速度的同时,利用地方黄牛的较好的肉质基因,总体来讲,中国肉牛生产在一段时期内仍将处于杂交生产和利用地方良种并重的局面;水牛的杂交主要是增大体重、役力,将是以乳为主,肉、役并重方向;牦牛仍是利用荷斯坦或西门塔尔牛杂交提高奶量、用野牦牛杂交来复壮。

羊肉生产主要采取杂交生产,利用不同品种的遗传互补和杂种优势。对粗毛羊品种,如小尾寒羊、蒙古羊等,利用引进的无角道赛特、萨福克、夏洛来等作为父本进行杂交;对普通山羊,如黄淮山羊、马头山羊、贵州山羊等,利用引进的波尔山羊作为父本进行杂交,提高生长速度和产肉率;对细毛羊品种,用引进的超细型细毛羊品种为父本进行级进杂交,生产超细型羊毛。

中国的蛋鸡和肉鸡生产基本上已由杂交配套系取代地方品种,采用3系和4系杂交繁育体系,提高商品生产性能,满足市场需求。而在优质黄羽肉鸡生产中则将地方品种利用到杂交配套系中。鸭和鹅生产传统上主要采用地方品种纯繁,但杂交配套系的采用正在迅速增长,主要目的是在商品代中利用杂种优势。

第六部分加强在家畜多样性领域的国际合作

6.1人才培训

根据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要求,加强技术培训,努力提高资源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培训的重点领域包括:资源管理与监测;资源动态调查与信息系统的维护;保种技术的应用。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主要有:

-选派资源管理机构行政与技术人员参加由FAO或其他国际机构举办的培训班。

-邀请FAO或其他国际机构的专家来华举办培训班。

6.2技术交流

积极创造条件,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积极研究和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经济的保种方法。有计划安排一些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出国考察,学习国外有关经验和技术;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外专家来中国进行交流与指导。此外,国家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还将不定期举办畜禽遗传资源管理方面的国际研讨会。

6.3合作研究与开发利用

第七部分附件

7.1编写人员名单

7.1.1.编委会名单

何新天全国畜牧兽医总站站长

委员:张喜武、陈伟生、韩高举、郭式健、胡延安、刘加文、徐桂芳、王俊勋、

刘海良、王志刚、邓荣臻、杨红杰、张存根、冯维祺、王爱国、杨宁、

马月辉

7.1.2专家咨询委员会

副主任:吴常信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委员:陈伟生、韩高举、郭式健、盛志廉、张沅、马宁、杜玉川、王俊勋

秘书长:陈伟生

7.1.3编写小组名单

组长:陈伟生全国畜牧兽医总站副站长

徐桂芳全国畜牧兽医总站处长

成员:胡延安、王俊勋、刘海良、王志刚、邓荣臻、杨红杰、张存根、冯维祺、

许尚忠、王爱国、杨宁、马月辉、贾志海、王立贤、李俊雅

盛志廉、张沅、马宁、杜玉川、郑友民、陈宽维、常洪、张冀汉、杨福合、

赵书广、王爱国、熊远著、王林云、吴显华、侯万文、范首君、冯维祺、尚克勤、

荣威恒、胡向荣、林嘉、马月辉、陆仲麟、周鼎年、张英汉、许尚忠、陈育新、

THE END
1.兽医和动物实验员有什么区别说明:兽医和动物实验员哪个工资高?兽医高于动物实验员。兽医平均工资¥9.2K/月,2024年工资¥9.2K,2024年工资高于2023年,动物实验员平均工资¥7.4K/月,2024年工资¥7.4K,2024年工资低于2023年,统计依赖于各大平台发布的公开数据,系统稳定性会影响客观性,仅供参考。 就业https://www.jobui.com/gangwei/pk/shouyi-dongwushiyanyuan/
2.食品业务月工作总结(全文)市农业局成立了疫情应急领导小组,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指挥系统健全,分工明确,坚持对规模场、种畜禽、牛等大动物实施适时追踪免疫,适时开展消毒灭源、疫情排查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防患于未然。 二、工作成效 (一)防疫物资专项管理 我局狠抓以疫苗为主的防疫物资管理,完善了防疫物资管理办法,规范防疫物资出入库登记,建立出https://www.jsycf8.com/hetongfanben/322094.html
3.难忘旬邑,难忘情谊!马家堡革命纪念馆 关中特区 旬邑石门山森林公园 旬邑的苹果树 旬邑同事赠予的书法 工作篇 我在旬邑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分管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非洲猪瘟疫情的防控技术培训,指导,宣传、动物疫病新技术的推广等 在旬邑县组织部参加党性培训会 对全县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培训非洲猪瘟的诊断技术 https://www.meipian.cn/1v7pchcd
4.执业兽医考试:动物解剖学组织学及胚胎学试题预测(最新版B.胸导管是全身最大的淋巴管 C.胸导管汇集的淋巴在胸前口处注入前腔静脉或左颈外静脉 D.胸导管汇集除右淋巴导管以外的全身淋巴 E.胸导管汇集除右气管淋巴干以外的全身淋巴 点击查看答案 18、单项选择题 不具有臀浅肌的动物是() A.马 B.牛 C.猪 D.狗 E.猫 点击查看答案 19、单项选择题 家畜受精时,http://www.91exam.org/exam/87-1086/1086828.html
5.PCR技术论文12篇(全文)虽然目前已有同时用9对引物扩增出相应目标片段的报道,但是实际工作中通常以使用引物不超过5对为好。在把单重PCR合并成多重PCR之前要进行不同扩增子之间引物的分析,条件进一步优化。 1.2方法的应用 多重PCR在动物中使用相当普遍,主要用于病原体强弱毒株的区分、鉴别诊断和分型鉴定等。https://www.99xueshu.com/w/ikeypfhl5j6q.html
6.肉类加工冷藏企业兽医卫生管理办法法规库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班屠宰生猪500头、牛(马、骡、驴)100头、1000只、禽(兔)3000只以上的屠宰厂、肉类联合加工厂、冷冻厂、禽类加工厂等(以下简称加工厂)。 第三条 兽医卫生工作,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和“安全利用”的原则,按照国家发布的有关法规,在畜禽验收、候宰、屠宰、分割、肉制品加工、冷冻、储http://www.110.com/fagui/law_151661.html
7.《兽医临床诊断学》实验指导手册接近动物前,应了解并观察欲检查动物的习性及动物是否会出现惊恐和攻击人的神态(如马竖耳、瞪眼,牛低头凝视,猪斜视、翘鼻、发呼呼声等),以防意外,确保人、畜安全。接近动物时,一般应请畜主在一旁协助,检查者应以温和的呼声,先向动物发出要接近的信号,然后再从其前侧方慢慢接近,决不可从其后方突然接近。 https://nxy.scun.edu.cn/info/1070/3271.htm
8.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校史(第一集:1940.91990.9)校史1980年后,党组织采取多种形式对党员进行培训,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1984年后,举办党员训练班并进行整党工作,对全体党员进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从而提高了认识,改进了作风。1987年7月1日,中共青海省委授予学校总务处党支部 “先进党支部”光荣称号。https://www.qhxmzy.cn/html/933/2020-09-22/content-5209.html
9.科学网—被猴子咬伤后需要接种狂犬病疫苗吗?在考虑动物传播狂犬病的风险时,应当知道,哺乳动物可区分为狂犬病毒的储存宿主(reservoir host)和偶然宿主(accidental host)两大类,只有储存宿主才有传播狂犬病的较大风险,而偶然宿主也称终端(dead-end)或溢出(spillover)宿主,此类动物没有或仅有极小的传播狂犬病毒的风险。猴与鼠、人、马、牛、羊、猪等都属于狂犬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7754-1261783.html
10.兽医年度考核表个人工作总结汇编31篇作为老师,我努力按照老师的要求严格问自己,爱祖国,爱教育,遵守老师的职业道德,坚持四个基本原则,支持党的路线,原则,政策,守法,体面的风格,爱和尊重他们的工作,作为老师,树立榜样,做好学生。 在教学业务:今年,因为我们学校将会在百子湾校区新高,而且还因为新老师教授信息技术,我也负责网络管理工作,加上我区的网络管理https://m.bxzi.com/work/niandugongzuozongjie/1428/1428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