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农牧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农业生产方面,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较高水平,如2023年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总产量达到6.3亿吨,基本保障了国内庞大人口的粮食需求。同时,畜牧业也呈现出规模化发展的趋势,大型养殖企业不断涌现,生猪、牛羊等养殖量稳步增长,2023年生猪出栏量达到7.6亿头。
科技在农牧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农业领域,杂交种子技术不断革新,新型化肥和高效农药的研发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与抗病虫害能力。例如,某些新型杂交水稻品种使亩产量提升了15%。畜牧业中,智能化养殖系统逐渐普及,通过精准的环境控制、饲料投喂自动化等,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养殖效率。
在产业结构上,农牧结合模式得到更多推广。种养循环模式不仅减少了农业废弃物的排放,还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如养殖场的粪便经过处理后成为有机肥料用于农田灌溉,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
(一)资源与环境压力
土地资源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优质耕地被大量占用,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同时,土壤质量下降问题凸显,长期过度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酸化、肥力减退等现象较为普遍,全国约有30%的耕地面临不同程度的土壤质量问题。
水资源短缺对农牧业的制约也日益严重。农业灌溉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较高,但水资源利用率却较低,约为40%,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引发了地面沉降等环境问题。在畜牧业,养殖废弃物处理不当对环境造成污染,大量畜禽粪便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对水体、土壤和空气造成污染,成为农村环境治理的难点。
(二)市场波动与风险
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频繁且幅度较大。一方面,受国内外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影响,如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波动传导至国内,导致国内粮食价格不稳定。另一方面,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与市场需求的均衡性存在矛盾,丰收年份常出现农产品滞销、价格暴跌的情况,“谷贱伤农”现象时有发生。
畜牧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也不容小觑。动物疫病的爆发会对养殖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如非洲猪瘟疫情期间,许多中小养猪场因疫情防控不力而倒闭,生猪存栏量大幅下降,导致市场供应短缺,价格飞涨。同时,饲料价格波动也增加了养殖成本,挤压了养殖利润空间。
(三)生产经营主体竞争力不足
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仍以小农户为主,其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小农户在市场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难以获得规模效益和优质资源,如在购买农资时因采购量小而无法享受低价优惠,销售农产品时又因缺乏品牌和销售渠道而只能低价卖给收购商。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虽然发展较快,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部分农业企业面临资金短缺、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限制了其扩大再生产和技术研发投入。农民合作社存在管理不规范、运营效率低、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带动小农户发展的作用。
三、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
(一)绿色可持续发展
未来农牧业将更加注重绿色发展理念的贯彻。在农业生产中,推广生态种植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和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例如,鼓励农民采用绿色防控技术防治病虫害,通过种植绿肥作物改善土壤肥力。畜牧业要加强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推广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建设标准化养殖场,提高废弃物处理设施装备水平,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二)科技引领创新
科技创新将成为推动农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农业领域,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管理。例如,通过无人机航拍和传感器监测,实时获取农田作物生长信息,精准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畜牧业要加强动物育种技术创新,培育优良品种,提高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同时,推进养殖智能化升级,通过自动化设备实现养殖环境的智能调控、动物健康监测和精准饲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