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作为青藏高原亘古至今的传统产业,目前仍是青海牧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广大牧民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畜牧业发展与否以及如何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而且直接影响到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实现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与草地生态保护相协调,实现既减轻草场压力又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最终实现牧民增收与生态保护的双赢,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解决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我省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二、我省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前景分析
三、我省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思路和政策
(二)生态畜牧业的科学概念和内涵。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科学内涵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科学利用草地资源为基础,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核心,以建立牧民合作经济组织、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为重点,通过组织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促进草畜平衡、提高畜牧业综合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及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其根本途径在于,通过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实现“两减两增”即:“减少农牧业人口、减少草原载畜数量,增加畜牧业产值、增加农牧民收入。其主要内容,一是以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以市场引导生产、用成本核算效益,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二是以建立健全效益增长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为关键,依靠经济利益关系链接生产和经营,提高牧民生产组织化程度和经营集约化程度;三是以减人、减畜和科学放牧为要务,建立实现草畜平衡的长效工作机制,实现草场资源永续利用;四是以优化改良畜种、畜群结构为重点,加快畜产品周转率,提高畜牧业生产经济效益;五是加大畜牧业建设投入,结合各项生态治理工程实施,合力推进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工作重点和方法
1、转变生产和经营方式,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牧民组织化程度。把农牧民组织到农牧业社会化大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高牧民组织化程度,在经营体制、经营方式、产品生产方式转变上取得根本性突破。一是推行联户牧场建设模式和股份责任制的生产模式,坚持自愿组合,适度集中的原则,积极促进承包草场规范有序流转,草地资源适度集中,生产要素逐步向养殖大户、经营能手、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集聚,形成规模化生产、商品化经营,坚持走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路子,在生产要素配置方面为提高牧民组织化创造基础条件。二是积极扶持成立牧民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以创办服务实体为主,完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作机制,建立“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协会”的专业化畜牧业经营体制,在组织机构和经营机制上为提高牧民组织化提供实施载体。三是加大政府的扶持和投入力度,在税收、信贷、科技开发、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对专业经济组织给予更大倾斜,在招商引资、信贷担保、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扶持,为提高牧民组织化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3、加强畜种改良,优化畜种畜群结构。立足本地优势良种,加大品种选育和推广力度,突出牦牛、藏羊优势,兼顾细毛羊、半细毛羊、绒山羊、无角陶赛特羊发展,大力实施畜禽良种工程,扩大种畜繁育规模。做好牲畜生产性能测定,品种选留和培育、配种方案的制定,种畜串换及引进、技术培训等工作,加快非生产畜出栏,优化畜群结构,提高母畜比例,以加快畜群结构调整促进良种推广,促进形成“一村一品”形式的良种生产群。建立良种补贴机制,不断提高标准,扩大补助范围,降低养殖引种成本,促进畜种改良和本品种选育工作。
4、加大产业化步伐,培育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依托牧业协会、养殖大户、养殖能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采取成员合作、入股、租赁经营等生产方式,促进草场、牲畜等生产资料适度集中,推进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一是抓好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引进,在资金、政策、信息、培训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提高企业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档次,鼓励做好新市场的开拓。二是加快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利用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示范、吸引、带动牧户,提升地区生产能力,吸收外部资本和引导龙头企业到牧区安家落户,从事畜产品开发,带动生态畜牧业基地建设。三是做好市场营销,跳出青海开拓市场,宣传和推介特色畜产品产品,建设好大宗、重要畜产品的集散地,建立和完善畜产品流通体系。四是做好品牌建设,扎实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赋予生态内涵,增加生态元素,提高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5、提高牧民素质,加强技能培训、加快向非牧产业转移。发展生态畜牧业需要一批高素质、有技能的牧民,同时也必将解放一大批富余劳动力,因此,加快培养和造就较高素质、有技能的新型牧民是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要加强牧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对完成义务教育的青年牧民进行分业教育,开展生产技能、经营销售技能等为重点的职业技能培训;对从事畜牧业生产的,突出实践,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同时鼓励牧民外出务工并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建立形成一套促进牧区劳动力外出打工就业的办法和制度,提高牧区劳动力非牧创业能力。将农牧民技能培训经费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有效解决农牧区人力资本长期投入不足等问题。
6、建立健全农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为农牧业生产全过程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要求,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健全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把握好农牧业技术服务的对象、方式和内容,按照科技指导到人、良种良法到户、技术要领到手的要求,建立奖励、工资挂钩等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基层科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开展形式多样、直接有效的技术推广服务。二是加快推进牧区信息化进程,把工作重点放在具体实践应用上,进一步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加强协调统筹,不断完善功能,使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得到便利服务。三是加快农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在牧区每个县建立畜产品初级交易市场,中心城市建立流通中心,使农牧民更便利地参与市场经营。四是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省、县两级的农畜产品标准、检测、认证质量安全体系。五是突出抓好动物疫病防治及检疫、兽药及兽药饲料添加剂使用监督和基层站所服务管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