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言殊四方谈异——浙大汪维辉教授论汉语“放牧”概念的表达
10月25日晚上,浙江大学汪维辉教授应邀在我院研修室作了一场题为“古今汉语如何表达‘放牧’概念”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汉语言文字学学科殷晓杰教授担任主持,学科教师及硕博士研究生、本科生一百余人现场参会。
讲座伊始,汪老师引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放牧”与“放”的条例来说明围绕“放牛”展开讨论的原因,并指出“放”字应作为重点进行分析。随后,汪老师从历时角度出发,分两部分内容梳理古今汉语中表达“放牧”概念的汉语字词。
第一部分内容主要阐述唐以前“放牧”概念从“牧”到“放”的变化:上古汉语说“牧”,直至唐以前的中土文献依旧以“牧牛”为常,但在先唐翻译佛经中却存在着不同的情况,出现一百多次“放牛”的用例,其义皆为“牧牛”。据此现象,汪老师从三个方面对这些用例作出分析,其一,时代提前,例子众多;其二,可从中略窥从“牧牛”到“放牛”的更替过程;其三,多有异文。总体而言,汪老师认为“牧牛—放牛”在先唐佛经中已经构成一对“书面语—口语”对应词。那么,“放”何时产生了“牧”义?考察《汉语大词典》“放”条并结合佛经用例,汪老师指出,“放”的“放牧”义的产生不会晚于东晋十六国时期,《汉语大词典》所引的始见书证大致不差,同时,汪老师通过对用例的分析深有体会地说,研究中古汉语时要充分利用佛经语言。
关于考察一个概念的用词在历史上的演变和在方言中的分布及二者关系问题,汪老师表示这仍有继续研究的余地,一是个案的增加,选取看似简单的概念深入研究,往往能够因小见大,从而发现其中所蕴含的规律;二是研究的精细化,个案研究需纵横交错,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调查、深入溯源。
随后,傅惠钧老师和王文胜老师分别与汪维辉老师进行对话。傅老师说,从修辞语用视角阐释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是汪老师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特色,“牧牛”的解释正是从这一角度展开的,非常富有说服力!傅老师目前在研的重大项目就是致力于修辞与词汇语法互动的研究,他说在项目申报之初受到汪老师这方面研究的启示,并借此机会向汪老师诚挚致谢。王老师则针对“方言文献记载”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对汪老师在讲座中修正自己曾经的观点这一做法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