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瞭望网讯:记者张溁实习生石欣宇)12月27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西安市土壤污染防治情况新闻发布会。邀请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惠军民、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稳胜到会,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丽萍主持。
近年来,西安市将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纳入全市重点工作统筹推进,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不断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稳步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全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市土壤、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国家考核目标要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会上,惠军民介绍了西安市在指导区县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中有哪些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政策措施:一是认真贯彻国家政策要求,以实现“三基本”(即基本看不到污水横流、基本闻不到臭味、基本听不到群众怨言)为导向,指导区县优先实施人口集中、生态环境敏感区污水治理,分阶段对农村污水应管尽管、应治尽治、应用尽用,逐步迭代升级,不搞“一刀切”。二是按照《陕西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指南(试行)》,进一步细化西安市的治理模式、适用范围及执行标准,指导区县科学开展治理和管控,优先推行资源化利用治理模式,对非临近重要水体村庄,推行“运行费用低、管护简便”的生态处理技术。三是围绕国家政策导向、资金支持方向,指导区县储备成熟度高、绩效明显的治理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同时,市级资金加大对环境敏感区、秦岭保护区的治理项目支持力度。
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实施分类管理,持续加大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力度;开展耕地周边涉镉等重金属污染源排查整治,督促全市现有的1家涉镉企业完成污染源整治;全面推进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组织6个区县开展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排查并积极推动治理。
以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即住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地块为重点,严格落实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审制度,“十四五”以来,累计完成1096块重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有效保障了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加强关闭搬迁企业地块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持续开展重点行业企业关停地块和注销撤销排污许可企业用地排查,将15个地块纳入优先监管清单,通过采取制度管控、工程措施等有效阻断土壤污染扩散。强化污染地块治理修复监管,治理修复未达标前不得开发利用。
认真贯彻国家、陕西省治理政策及技术要求,指导区县根据地理地形、气候条件及人口情况,综合运用“纳管、集中、分散、资源化利用”等模式开展污水治理或管控;制定印发《关于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通知》,以西安市“千村示范、全域提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牵引,全域谋划、突出重点、梯次有序推进治理工作,进一步完善治理机制,强化处理设施运行管理,推动治理效益提升。
制定印发《西安市“十四五”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指导10个区县、开发区完成县级规划编制并组织实施。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1.23%,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稳胜介绍到:对于安全利用类耕地,按照农业农村部推荐的技术名录、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技术导则,引导农户采取农艺调控类、土壤改良类、生物类技术措施,阻断或者减少污染物和其他物质进入农作物可食部分,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对于严格管控类耕地采取休耕、种植结构调整等风险管控措施,依法引导退出主粮作物种植。同时开展农产品协同监测,对农产品质量进行检验。通过分类施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供稿单位:西安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