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物技术在操纵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三、生物技术在防治与诊断动物疫病中的应用
在防治动物疫病方面,运用生物技术培育的基因工程兽用疫苗与常规疫苗的生产相比生产周期更短,疫苗的种类更多,效果更强大,并且降低了由于残毒和污染而造成的生物污染的机率。常见的有预防禽痘病毒的活病毒载体重组疫苗、基因缺失疫苗、核酸疫苗等等。在畜禽疾病诊断方面,随着生物技术发展而产生的限制酶分析法、免疫印迹法、核酸探针法以及聚合酶链反应法等多种分子生物学的诊断方法都是畜禽疾病有效的诊断方法。
四、总结
生物技术是一门神奇而复杂的综合性技术,生物技术应用在畜牧兽医领域中,不论是在动物育种、动物生产、动物疫病的防治与诊断,还是在新生物制品和制剂的研制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物技术为畜牧兽医领域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山东绿都生物工程高科技园系滨州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综合示范园区,占地约300亩,由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于2004年领办创建,园区实行“研究院,企业化运作,研学产一体化”的运营管理模式。按照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要求,大力实施“立地顶天,追赶超越”战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千万家。研学产一体化与人才科技产业一体化是本园区的突出特色与核心竞争力。
绿都园区驻有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山东绿都生物科技公司、山东绿都安特动物药业公司三个法人单位,研究院主要从事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新技术研究等研发推广、科技创新与服务社会工作,公司则着力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成了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山东省兽医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吉林大学兽医博士、硕士联合培养基地,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以色列维奥兰羽公司中国事业部等平台与载体。
园区一期工程建成了绿都生物GMP产业园项目。其中,绿都生物疫苗GMP产业化项目,总投资2.6亿元,拥有10条GMP生产线,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畜禽蜂胶疫苗研发生产基地,可年产各种生物制品200多亿羽头份;动物药业GMP产业化项目与重大动物疫病消毒剂GMP产业化项目,拥有17条GMP标准生产线;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项目等均进入产业化生产。项目达产后可形成年产值10亿元以上、利税2亿元以上的生产能力。
园区现拥有农业部产品批准文号180多个,猪瘟疫苗、新城疫疫苗等疫苗系列产品被农业部定为政府采购产品,获山东省名牌产品;猪瘟、兔用、鸭用疫苗品牌与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产品推广到全国,新型动物疫苗已成滨州靓丽的名片。园区解决了500多名研究生与大学生的高端就业和1万多人的间接就业与再就业问题,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在科技部和山东省科技厅“863”计划、科技攻关、良种工程项目等支持下,绿都研发的安全绿色蜂胶疫苗为国内外首创,居国际领先水平。畜禽用蜂胶疫苗系列产品被科技部列为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部分疫苗产品被列为联合国采购目录产品;研发生产的耐热冻干保护剂活疫苗打破了外国的技术封锁和垄断,具有节能减排增效的作用,均推广到全国。
园区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实验室面积6000多平方米,总投资达6000多万元。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与产业化课题20多项,自选及合作课题40多项。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其中获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奖50多项,制定国家疫苗、兽药标准50多项,主编参编学术专著20余部,在国际国内发表学术论文700多篇,100多项配套成果技术推广应用到全国各地。
园区着力加强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组织系统建设,现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1名,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1名,归国博士2名,博士、硕士100多名。与吉林大学等联合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70多名;培训实学生1000余人;培训全国专业技术人员2万余名、全国养殖能人与专业场户1万余名;与100多家龙头企业建立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了100多个科研推广示范基地;与国内外200多个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20多所全国知名高校在园区建立了教学科研基地。园区已成为代表山东省兽医生物技术与生物制品水平的研发与成果转化中心、畜牧兽医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和畜牧兽医与生物技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
园区被评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技术依托单位、国家绿色农业生物制品产业化示范基地、中国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100强、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山东省扶贫龙头企业、山东省十佳三农企业、山东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山东省消费者满意单位、AAA级信用企业。园区产品被评为:中国兽药产业十大著名品牌、中国兽药市场品质信誉首选品牌、中国最具影响力品牌,获得山东省著名商标1个、山东省名牌2个。
2课程设置与课程建设要体现培养目标
生物工程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必选课和自修课)。公共课程英语、体育、计算机、数学等外。生物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群包括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微生物学、化工原理、机械制图、基因工程等专业基础课。生物学师资力量雄厚,依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位点进行课程建设。生物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群包括发酵工程、酶工程、生物制药工程、生物分离工程和相应的实践教学等课程。依托生物工程与技术硕士学位点进行课程建设。生物工程专业基础课有深厚的生物学学科作为建设后盾。“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已建成湖南省精品课程,“细胞工程”以及“基因工程”已建设成校级精品课程;“微生物学”得到学校教学改革课题和多媒体制作经费资助,多媒体制作获得“优秀奖”。
3重视实践教学,并围绕两模块课程群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2010年,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得到国家支持,建设生物工程实训基地,基地建设的的模拟生产线仍然根据发酵工程和天然产物提取和药物制造两条工艺路线设计。这样,从课程群到实验基本培顺再到生产实习都可归纳在这两条主线上。专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湖南红鹰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湖南泰古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株洲千金制药有限公司等为校外教学实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毕业实习是学生专业实践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考研要求和就业去向,分别进行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专业充分利用校内外良好的科研平台提供毕业生实习机会。除开一些生物技术公司外,湖南作物种质创新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作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烟草工程技术实验室、国家柑橘改良中心长沙分中心、中国烟草中南农业试验站、湖南省农业生物工程研究所、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湖南省畜牧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每年提供生物工程专业毕业实习岗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研究所、国家杂交水稻工程中心都接纳过我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
4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开发,大力提升生物工程本科教学创新平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专业在本校建立了与企业合作的产学研型“湖南农业生物工程研究所”,还与科研单位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这些措施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提高实践水平、优化人才培养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产学研”合作,有大批的企业横向课题与生物工程本科教学直接相连,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在大三学生中成立了“酶制剂研究小组、抗生素研究小组、天然产物研究小组、酿酒小组”等课外兴趣小组。另外,专业建设还通过湖南农业大学校级平台、以及生物科学技术学院院级平台资助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广泛进行创新项目研究;从2006级以来,每年立项6~10项创新项目。学生都有机会参加工程实践训练和工程项目课题研究,提高了实践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根据学生在科研活动中的表现,从根据创新能力、实验技术、书写研究报告或情况,给与学生以学选修课学分。
5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
6师资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疾病防治工作重要性现代科学防治重组动物干扰素抗菌肽
一、前言
二、猪、牛、羊疾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畜禽传染性疾病呈高度爆发趋势,影响恶劣。消费群体从自身健康角度出发,开始减少或者杜绝购买禽畜产品,促使禽畜市场销售份额极急剧下降,给畜禽类养殖户带来了巨额经济损失,国家开始高度重视对饲养禽畜疾病发病情况的防控工作。以现代生物学为契机的多种防治技术平衡了禽畜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增强了禽畜的免疫能力,消除了疾病生成、发展、扩散的环境,就起到了积极防治、有效控制的作用。
三、猪、牛、羊疾病的科学防治方法
1.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是防治猪、牛、羊疾病的根本
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是养殖猪、牛、羊的专业县。这里养殖基地众多,禽畜远销全国,防治猪、牛、羊疾病的工作在这里常抓不懈。该县从整治恶化环境入手,以纯生态农庄的形式科学饲养禽畜,降低禽畜生存因素对环境的影响,也杜绝了恶化环境对禽畜健康的反作用。逐步打造了无污染、无废物的洁净生态系统,大幅度降低了禽畜发病率。持续改善猪、牛、羊生存环境,建造化粪池形成沼肥实现循环再利用,不仅防范了疾病还改善了环境质量、防止了污染,实在是一举三得。
2.新生物技术疾病防治药品的广泛推广。
生物防治方法其原理是自然界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竞争,以人工培育发繁殖出对畜禽有益或无害的生物有机体去对抗和排斥有害的生物有机体,达到畜禽自身平衡来防止疾病发生。在健康禽畜身体器官内存在多种细菌,这些有益细菌能够维护其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如若因为外界环境或者其他病媒影响侵入到禽畜体内,这些菌群之间的平衡和制约关系会被打乱,就形成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方面的疾病。这时,借用人为外力改善和调节禽畜体内菌群平衡,恢复到原始健康状态,就能够治疗疾病,防止大范围传染。
当今生物防治猪、牛、羊疾病的药品目前尚不多见,一些经过多次试验推广的疫苗和药物固定就是那么几种,很难满足新型疾病的防控需求。在防治胜过治疗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新型重组疫苗、基因工程药物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重组动物干扰素与抗菌肽等新生物制剂在提高动物免疫力、降低畜产品抗生素残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1重组动物干扰素防治法
病原菌新型毒株和变异体毒株近年来变化多端,屡有出现,给禽畜疾病防治工作带来新的困难。干扰素具有极强的抗病毒能力,不仅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力还能有效补充生物活性蛋白质激活抗病毒活性,为治疗和预防家禽肿瘤以及病毒感染疾病提供了保障。
以猪干扰素研究为例,多年来通过猪白细胞干扰素临场实验,证实了其对流行性腹泻、猪瘟、牛羊病毒性腹泻等疾病都有很好地疗效。国内诸多科研人士最近一段时期又通过对猪干扰素α、β、γ基因的分子克隆与序列分析,重组猪抗干扰素IFN-γ,成功地在毕赤酵母表达系和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表达出重组干扰素基因,在毕赤酵母表达系和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表达出重组干扰素基因,为基因工程干扰素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可能。
2.2抗菌肽对禽畜疾病的防治作用
这是一款极具开发潜力的抗菌物质。它从微生物代谢产物中分离获得,具有微量抗菌扑广特性,同时具有杀死肿瘤细胞的作用,被称为“天然的抗生素”,成为抵抗外来病原菌感染最有力的防线。
养殖实验证明抗菌肽除了对革兰氏阴阳性病菌有效抑制外还对寄生虫、RNA病毒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它能通过物理方式与细胞膜发生作用,实现膜蛋白的凝集,让细菌缺乏正常渗透压而消亡。抗菌肽分子较小,其分解扩散速度比免疫细胞更灵活更快速,具有不耐药的特性,突破了抗生素局限,无污染、无残留,没有毒副作用十分安全可靠。成为不得多的禽畜抗生素稳定的替代品。
3.载体疫苗防治疾病
一种疫苗能够防治多种禽畜疾病,这是载体疫苗在控制禽畜疾病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蛋白复制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预防了禽畜肠道和呼吸道疾病及假狂犬病的发生。载体疫苗开辟了新的疫苗领域,随着研究者的不断探寻在逐步发展,必将尽快得到广泛应用。
四、结束语
禽畜疾病防治工作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技术依托,其研究意义十分重大。采用高新技术手段生物防治畜禽疾病的新思路会持续走下去。同时辅以日常生态学防治方法和长期经验防治手段都能够有效控制畜禽疾病发生,根除致病因子,阻断传播途径,为猪、牛、羊养殖业顺利发展提供保证。
关键词:双语教学;分子生物学;探索和应用
一、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1.实行模块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分子生物学》共分3个模块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习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点到面。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建立《分子生物学》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实现网络辅助教学。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学生可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互动。网络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其主动、积极地学习,巩固知识,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三、考核(考试)方法
灵活采用多种考核、考试形式,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双语教学实效。
在比较了国内、外兄弟院校同类课程试卷的基础上,我们分别拟定了不同专业的课程考试内容、方式和题型。以多元化指标进行综合评定。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全英语试卷):①专业基础知识:45%(闭卷),考试题型有名词解释、填空、选择、是非、简答或问答题;②应用知识:30%(包括实验报告、实验操作成绩);③第二课堂:15%;④平时表现:出勤、课堂学习态度等10%。生物科学、水产养殖、动物科学、水族科学和海洋制药专业(双语试卷):①专业基础知识:60%;②综述、读书报告或讨论会:30%;③平时表现:出勤、课堂学习态度等10%。本课程已经建立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是非判断”、“填空”、“名词解释”、“问答”等六种题型300多道试题的习题库,可以根据教学进度逐章开放。试题库可以从习题库中分类别自由抽取、组合成卷。随着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学科理论的发展,习题库和试题库均能自由拓展。通过双语教学的实践,我们体会到进行双语教学的目的并不在于用外语讲授该门课的基础知识,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尽快掌握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相对应的外语词汇的机会,使他们在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实践中提高灵活运用外语技能获取专业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鹏,葛亚东,曹正宇.《分子生物学》专业基础课双语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09):161-166.
[2]蔡明德,等.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新模式[J].教育研究,2007,28(09):90-94.
[3]贾睿,蔡春尔,霍元子,何培民.讨论式教学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1,(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