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滇池等流域大幅削减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委办局,各国家级、省级开发(度假)园区管委会:

《昆明市滇池流域大幅削减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实施方案》、《昆明市牛栏江流域大幅削减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实施方案》、《昆明市阳宗海流域大幅削减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实施方案》、《金沙江流域(昆明段)大幅削减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实施方案》、《昆明市红河流域大幅削减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实施方案》、《昆明市珠江流域大幅削减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实施方案》等6个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9年5月9日

昆明市滇池流域大幅削减农业面源

污染负荷实施方案

为加强滇池流域水环境保护,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的精神,结合昆明市滇池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

滇池流域包括昆明市五华区、盘龙区、西山区、官渡区、呈贡区、晋宁区。2017年滇池流域耕地面积约80.16万亩,种植粮食作物41.59万亩,蔬菜及瓜果46.65万亩,花卉63618亩,农膜使用量为2420吨,使用化肥43687.3吨,农药1346.6吨。滇池流域(截止2018年12月)规模养殖场245个(户)(其中:五华区20家、西山区107家,晋宁区118家)。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工作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云南省生态环境厅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作战方案的通知》的要求,以“一保两治三减四提升”为总目标,以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修复为手段,强化科技支撑、加大创新发展,坚决打好滇池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滇池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全力推进滇池流域内农业面源污染大幅削减,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妥善处理好污染治理与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的关系,始终将资源节约、清洁生产放在农业生产的优先位置,以最少的化肥、农药、地膜、农业用水等资源消耗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动滇池流域农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

坚持重点突破、统筹推进。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示范等工程,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总结经验,以点带面,统筹推进滇池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坚持强化监督、严格考核。强化滇池保护治理监督管理,综合运用行政监督、法制监督、民主监督、社会监督等方式,健全完善考核机制,跟踪问效、严格考核、严厉追责。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30%以上,专业化通防统治率达到4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6%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提高到95%以上,大型养殖场2019年底前达到100%;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水平进一步提升,水产养殖尾水实现有效处理或循环利用。到2020年,滇池流域各县(市)区化肥农药使用量较2015年减少10%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持续推进滇池流域三个项目的实施

依据昆明市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十三五”滇池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的批复》(云农科〔2017〕2号)内容,切实抓好《滇池流域及补水区减肥减药技术推广项目》、《滇池流域及补水区农村生物质能源与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滇池流域及补水区废弃果蔬资源化利用项目》三个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的实施。

市级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

配合单位:市供销社

责任单位: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呈贡区、晋宁区人民政府

完成时限:2020年12月31日

(二)加快滇池流域农业产业结构及生产方式的调整

1.完成滇池流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编制工作。根据滇池流域微生态环境,区域土壤、水资源和养分资源以及环境承载力和发展需要等因素,合理调整区域种植结构,构建与资源环境相匹配的生产格局。根据调整的种植结构、区域和实施范围,进行试点先行,示范带动,全面实施。同时坚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保持农业产能相统筹,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通过合理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施用和清洁生产,争取以较少的农业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较高的种植生产效益,确保农民收入稳步提高。

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配合单位: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呈贡区、晋宁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经开区、度假区、空港经济区管委会

完成时限:2019年5月30日

2.积极实施农业产业结构及生产方式调整。积极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推广“农民+科学家”的模式,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投入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中。同时,积极调整农民的种植生产方式,科学使用化肥农药。

配合单位:市林草局、市滇池管理局、市水务局

责任单位: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呈贡区、晋宁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经开区、度假区、空港经济区管委会

完成时限:2019年12月31日

(三)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推广

1.加强测土配方施肥及生物有机肥的应用。扩大耕地质量保护与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在农作物上的应用,基本实现在滇池流域主要农作物耕地质量保护与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全覆盖,2019-2020年,计划全流域推广测土配方施肥50万亩;开展以有机肥、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剂、土壤调理剂等新型肥料为主的技术推广2万亩;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示范5万亩。

到2020年,耕地质量保护与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全覆盖率达到90%以上。

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

2.花卉设施基质栽培化肥零排放模式研究。主要在环滇池流域主要花卉种植区,学习荷兰等国家的基质栽培和水肥一体化结合的方式,开展花卉的设施基质栽培研究,施肥渗滤液通过消毒、过滤,肥料渗滤液回收循环利用,并通过精确的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减低施肥量,实现化肥污染零排放。

实施地点:晋宁区切花玫瑰栽培区50亩,西山区基质栽培草花示范区50亩。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配合单位:晋宁区、西山区人民政府

3.开展活性微生物及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模式研究。在滇池流域主要入湖河道两边,蔬菜主要栽培区,以修复耕地土壤及消减土壤污染存量为目标,减少化肥施用量,开展活性微生物土壤改良剂及微生物有机肥的运用示范研究,改善土壤根际微生物群,提高植物的抗病虫能力,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使用量。

实施地点:嵩明县、寻甸县牛栏江主河道周边蔬菜种植区

责任单位:嵩明县、寻甸县人民政府

(四)实施农药减量增效工程

推广应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根据不同的种植作物集成组配有效的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严格控制高毒高风险农药使用;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统配统施、统防统治等服务;建设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村,整村或整乡推进;开办降低农药风险(PRR)农民田间学校,提高农民科学用药意识和技能;发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作用,带动绿色高效技术更大范围应用。到2020年,滇池流域建立病虫害绿色防控农药减量示范区(村)17个,示范面积1.8万亩,应用辐射面积11.7万亩,开办农民田间学校17所,引导和支持成立专业化防控组织6个,绿色防控技术试验及集成17组,病虫害监测点17个。

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

(五)推进畜禽粪污治理

1.科学调整规划布局,规范养殖行为。避免因规划不合理而加大粪污处理难度,造成环境污染。调整区域结构,宜养则养,应禁必禁,加强禁养区监管,巩固关停搬迁成果;调整种养结构,按照《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技术指南》要求,布局养殖业,使养殖业与种植业在布局上相协调、在规模上相匹配,将超过土地承载能力的养殖量减下来;调整畜种结构,调减产污系数比较大的畜禽(如生猪、奶牛等)养殖量,增加产污系数小的畜禽(如肉牛、羊等)养殖量。提高单产,通过种、料、管、装、销五大环节,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监管常态化“六化”管理,提高生产水平和饲料转化率,在保持畜产品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降低畜禽养殖数量和粪污产生量。

2.推进规模养殖场配套设施建设。落实《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规范(试行)》,配套建设粪便、污水收集、贮存、处理、资源化利用设施,改进养殖设施工艺,完善技术装备条件,推广改水冲粪、水泡粪为干清粪、改明沟排污为暗沟排污,推广“一控四分四防两配套”技术,引导小规模、分散养殖向集约化、合作化、规模化转变,逐步减少散养户数量,提升畜禽养殖粪污收集、利用率。

3.加强种养结合产业发展机制和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能力建设,促进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提升种养循环发展水平,提高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率,推广养殖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技术、粪污高效安全利用技术、草畜配套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强化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安全使用、科学管理。

配合单位:市水务局

责任单位:五华区、西山区、晋宁区人民政府

(六)推进水产健康养殖

1.科学划定禁养、限养和养殖区。严格落实《昆明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年)》,划定禁养、限养和养殖区。禁养区内禁止从事围网、网箱、投饲等一切可能污染水体的养殖活动,但可以学习借鉴千岛湖保水渔业模式,根据各自的水体特定环境条件,允许开展以水环境保护为目的的保水渔业活动。限制养殖区范围内,必须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与管控措施,水产养殖业以保水生态型增殖渔业为主,禁止网箱、围网养殖等活动。养殖区内符合规划的养殖项目,应当科学确定养殖密度,合理投饵、使用药物,防止造成水域的环境污染,养殖生产应符合《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

2.加强养殖污染防控。推动出台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建设尾水处理设施设备,加快推进养殖节水减排,淘汰废水超标排放的养殖方式。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养殖企业及农户是养殖尾水污染防治的第一责任人,通过引导养殖户开展池塘的升级改造,实现养殖尾水零排放或达标排放,切实管控渔业养殖面源污染。

3.推进生态健康养殖。深入开展健康养殖示范场、示范县创建活动,积极发展集装箱工厂化养殖、池塘内循环养殖、稻田综合种养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大力推广工厂化循环养殖设施设备,加强养殖废水净化设备、滩涂养殖采收机械等推广应用。

4.大力发展净水渔业。发挥渔业的净水、保水和生态修复功能,加大增殖放流力度,科学构建滇池、阳宗海鱼类种群结构,实现以渔控藻、以渔抑藻、以渔净水、以渔保水,修复水域生态系统。

配合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水务局

责任单位:嵩明县、寻甸县人民政府,空港经济区管委会

(七)实施清洁田园工程

1.着力解决农田残膜污染。一是调整种植业产业结构,推广抗旱性强、对地膜依赖度少的作物和品种,减少覆膜种植作物面积,减少农业生产地膜投入量;二是贯彻落实《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GB13735-2017)标准,积极推广标准地膜的使用,从源头保证农田残膜可回收;三是推广全生物可降解替代技术,减少PE地膜使用量;四是推行“谁生产、谁销售、谁回收”责任制,落实回收责任主体,明确监管责任主体。

配合单位:市供销社、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

2.深入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进一步加大示范和政策引导力度,大力开展秸秆还田和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能源化利用,2019-2020年在滇池流域共实现秸秆还田53万亩、完成秸秆饲料利用24万吨。积极建立健全政府、企业合作的秸秆收储运体系,降低收储运输成本,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

(八)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1.农田高效节水减排。根据不同的种植作物选择适宜的高效节水减排灌溉措施,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采取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管理等综合措施,基本建立节水灌溉工程长效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大力推广农民用水户参与管理;增强高效节水减排灌溉技术的开发、创新与集成,加快建设节水灌溉管理信息系统,推进节水灌溉技术标准化建设,开展节水灌溉试验基础研究。

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务局

2.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深入实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探索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构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技术体系、标准化生产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依托昆明市现代农业园区、都市农庄等新型合作化组织实施畜禽养殖废弃物循环利用、秸秆高效利用、水产养殖污染减排、农村生活污染处理等为重点,扶持和引导以市场化运作为主的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探索形成产业相互整合、物质多级循环的产业结构和生态布局。

市级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

3.创新模式,提升农业产业化组织程度。大力培育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上取得成绩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努力发挥其带动和辐射作用。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积极实施“绿色食品牌”战略,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领农户参加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帮助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农居(社区)对接”,促进“三品一标”的认证和推广,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使农民切身感受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带来的长期经济效益,积极主动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中主动作为,为昆明市的青山碧水蓝天做出自己的贡献。

完成时限:逐年实施,持续推进

4.推广实施新能源建设项目。2019年,在晋宁区与嵩明县实施蔬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处理项目,积极推进两个项目的投产运行,促进滇池流域废弃果蔬的资源化利用。

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

责任单位:晋宁区、嵩明县人民政府

5.提升晋宁农田面源污染综合控制技术示范工程。以晋宁安乐片区万亩农田面源污染综合控制技术示范工程为基础,通过构建片区水体循环系统,以总量控制为目标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输出量。形成大面积连片农田面源污染控制区,农田面源污染输出率降低30%以上,氮肥、磷肥施用减少30%以上,试验示范区域农业环境综合效益增加10%。

责任单位:晋宁区人民政府

6.积极开展植绿补绿工程。十三五期间共实施滇池流域未成林造林补植和幼林抚育5万亩。

牵头单位:市林草局

责任单位: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呈贡、晋宁区人民政府,经开、空港经济区管委会

7.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具备条件的村庄优先接入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不具备接入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条件的村庄,参照《昆明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南》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实现农村污水收集处理的系统化,降低其入湖库污染负荷,着力削减农村生活污水总磷、总氮排放。到2020年,滇池流域、牛栏江补水区(昆明段)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松华坝水库、清水海水库、宝象河水库、自卫村水库、大河水库、柴河水库、洛武河水库、双龙水库、车木河水库)一级保护区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在二、三级保护区和其它区域,有动力(有曝气装置)的设施执行一级B标,无动力的设施执行二级标准。

牵头单位:市滇池管理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责任单位: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呈贡、晋宁区、嵩明、寻甸县人民政府,高新、经开、度假、阳宗海、空港经济区管委会

8.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程。以街道或集镇为单位,统筹配备专用农村垃圾清运车,形成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合理选择垃圾回收点、中转站、处理厂位置,禁止在河道、水库等水域管理保护范围内建设,已建在河道、水库等水域管理保护范围内的垃圾回收点、中转站、处理厂要限期迁移。户村收集采用垃圾箱定点回收,村庄内部定点定时收集垃圾,并统一到街道或县城垃圾中转站,统一运送至垃圾焚烧发电厂或填埋场处理。明确环境卫生保洁人员,落实长效维护资金,制定维护村庄环境卫生的村规民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并有效执行。到2020年,村庄生活垃圾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

牵头单位:市城市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

责任单位: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呈贡、晋宁区人民政府,高新、经开、度假、阳宗海、空港经济区管委会

完成时限:立行立改、长期坚持

9.水土保持工程。建立起完善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实现水土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降低土壤侵蚀程度,减少湖泊河流泥沙量,改善人居环境,保障生产生活用水及水源地供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工程、植物、农业耕作等措施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形成综合的防治措施体系。

牵头单位:市水务局

四、保障措施

(二)强化责任落实。滇池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打好攻坚战,也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必须建立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统一配合、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相应职能部门要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结合当地实际,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工作目标,建立目标责任制,制定方案、细化分工、强化协作,形成合力,扎实开展工作,使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治理效果。

(三)积极筹措资金。积极向中央、省争取滇池流域面源污染治理资金。多渠道筹集资金,向滇池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倾斜,主要用于减肥减药、废旧地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积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滇池流域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发工作。特别是大中型沼气工程、生物天然气工程建设方面,以项目和资金的形式支持企业参与。滇池流域各区要适当安排相应资金积极用于滇池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

(五)强化宣传引导。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围绕农业节水、减肥减药、资源利用等主题,大力宣传滇池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滇池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科学普及、舆论宣传和技术推广。让流域内的农民群众认清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理解、支持、参与到滇池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

昆明市牛栏江流域大幅削减农业面源

为加强牛栏江流域水环境保护,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的精神,结合昆明市牛栏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牛栏江在昆明境内流经嵩明、寻甸两县。2018年该区域种植粮食作物约121万亩、蔬菜36万亩,花卉17万亩,2017年使用化肥58439.5吨,农药1128.8吨。牛栏江流域(截止2018年12月)规模养殖场417个(户)(其中:生猪112户,寻甸县84户、嵩明县28户;肉牛40户;奶牛13户;肉鸡36户;蛋鸡216户。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工作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云南省生态环境厅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作战方案的通知》的要求,以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修复为手段,强化科技支撑、加大创新发展,坚决打好牛栏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牛栏江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全力推进牛栏江流域内农业面源污染大幅削减,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处理好牛栏江流域环境管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强化规划约束,促进牛栏江流域生态环境大幅改善。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削减现有污染物排放量,采取综合措施,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坚持强化监督、严格考核。依法治水管水,建立健全流域管理保护监督考核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公众参与渠道,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和保护牛栏江流域的良好氛围。

到2020年,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30%以上,专业化通防统治率达到4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6%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提高到95%以上,大型养殖场2019年底前达到100%;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水平进一步提升,水产养殖尾水实现有效处理或循环利用。到2020年,牛栏江流域各县(市)区化肥农药使用量比2015年减少10%以上。

(一)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

一是积极推广绿肥、玉米、豆类、食用菌、马铃薯等化肥、农药需要量较少的作物,每年在牛栏江流域推广种植以绿肥、玉米、豆类、食用菌、马铃薯为主的作物。二是按照一级保护区“四退三还”、“止耕禁养”、二级保护区“减花减菜”、三级保护区推广“三品一标”的思路落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措施。三是制定《牛栏江流域种植业结构调整方案》,并按照方案落实各项举措。

(二)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一是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在农作物上的应用,基本实现牛栏江流域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推进新型肥料产品研发与推广,集成推广种肥同播、化肥深施等高效施肥技术,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积极探索有机养分资源利用有效模式,鼓励开展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合理调整施肥结构,引导农民积造施用农家肥。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着力提升耕地内在质量;二是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从农药的“控、替、精、统”入手,加强有害生物预警,加大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农药减量技术,引导和指导农民科学、安全使用农药,提高农民的综合防治意识,组建和扶持植保专业化组织,普及科学用药,提升示范区对重大病虫害防治处置力度和控制水平,加强农药投入品销售和使用关键环节监管;三是制定《牛栏江流域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实施方案》。

(三)推进畜禽粪污治理

(四)推进水产健康养殖

(五)推进农用地膜回收利用

一是调整种植业产业结构,推广抗旱性强、对地膜依赖度少的作物和品种,减少覆膜种植作物面积,减少农业生产地膜投入量;二是落实《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GB13735-2017)标准,积极推广标准地膜的使用,从源头保证农田残膜可回收;三是推广全生物可降解替代技术,减少PE地膜使用量;四是推行“谁生产、谁销售、谁回收”责任制,落实回收责任主体,明确监管责任主体。

责任单位:嵩明县、寻甸县人民政府、空港经济区管委会

(六)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进一步加大示范和政策引导力度,大力开展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能源化利用。每年在牛栏江流域实现秸秆还田28万亩、完成秸秆饲料利用9万吨。积极建立健全政府、企业合作的秸秆收储运体系,降低收储运输成本,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七)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1.创新模式,提升农业产业化组织程度。大力培育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上取得成绩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努力发挥其带动和辐射作用。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积极实施“绿色食品牌”战略,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领农户参加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帮助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农居(社区)对接”,促进“三品一标”的认证和推广,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2.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深入实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探索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构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技术体系、标准化生产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依托嵩明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寻甸现代农业产业园,以种植业减量化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循环利用、秸秆高效利用、水产养殖污染减排、农田残膜回收利用、农村生活污染处理等为重点,扶持和引导以市场化运作为主的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探索形成产业相互整合、物质多级循环的产业结构和生态布局。

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

3.推广实施新能源建设项目。积极指导、推进嵩明县特大型废弃果蔬综合利用项目的实施,加快牛栏江流域废弃果蔬能源化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责任单位:嵩明县人民政府

(二)积极筹措资金。积极向中央、省争取牛栏江流域面源污染治理资金。多渠道筹集资金,向牛栏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倾斜,主要用于减肥减药、废旧地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积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牛栏江流域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发工作。特别是大中型沼气工程、生物天然气工程建设方面,以项目和资金的形式支持企业参与。嵩明县、寻甸县、空港经济区适当安排相应资金积极用于牛栏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

(四)强化宣传引导。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围绕农业节水、减肥减药、资源利用等主题,大力宣传牛栏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滇池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科学普及、舆论宣传和技术推广。让流域内的农民群众认清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理解、支持、参与到牛栏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

昆明市阳宗海流域大幅削减农业面源

为加强阳宗海流域水环境的保护,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的精神,结合昆明市阳宗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阳宗海流域耕地总面积3.3162万亩,其中阳宗海流域内七甸街道耕地面积0.1129万亩,主要种植甜脆豌豆、四季豆、白菜、青笋瓜等农作物;阳宗镇耕地面积2.2203万亩,主要以种植青花、白花、芫荽等农作物,少量种植水果;汤池街道耕地面积0.9830万亩,主要作物为玉米、豌豆等作物,少量种植花卉、水果,部分地区种植蔬菜。2017年阳宗海流域化肥施用总量(氮、磷、钾)为10243吨(折纯),农药30.5吨,秸秆产生量为3000吨,农膜使用量为207.5吨。

阳宗海流域(截止2018年12月):畜禽养殖场、户共计172家,其中达到规模养殖的养殖场(户)24家,分别为生猪养殖15家,鹌鹑养殖1家,肉鸭养殖3家,蛋鸡养殖4家,肉鸡养殖1家。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工作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云南省生态环境厅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作战方案的通知》的要求,以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修复为手段,强化科技支撑、加大创新发展,坚决打好阳宗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阳宗海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全力推进阳宗海流域内农业面源污染大幅削减,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处理好阳宗海流域环境管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强化规划约束,促进阳宗海流域生态环境大幅改善。

坚持强化监督、严格考核。依法治水管水,建立健全流域管理保护监督考核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公众参与渠道,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和保护阳宗海流域的良好氛围。

到2020年,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30%以上,专业化通防统治率达到4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6%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提高到95%以上,大型养殖场2019年底前达到100%。

一是积极推广绿肥、玉米、豆类、食用菌、马铃薯等化肥、农药需要量较少的作物,每年在阳宗海流域推广种植以绿肥、玉米、豆类、食用菌、马铃薯为主的作物。二是按照一级保护区“四退三还”、“止耕禁养”、二级保护区“减花减菜”、三级保护区推广“三品一标”的思路落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措施。三是制定《阳宗海流域种植业结构调整方案》,并按照方案落实各项举措。

责任单位: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

一是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在农作物上的应用,基本实现阳宗海流域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推进新型肥料产品研发与推广,集成推广种肥同播、化肥深施等高效施肥技术,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积极探索有机养分资源利用有效模式,鼓励开展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合理调整施肥结构,引导农民积造施用农家肥。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着力提升耕地内在质量;二是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从农药的“控、替、精、统”入手,加强有害生物预警,加大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农药减量技术,引导和指导农民科学、安全使用农药,提高农民的综合防治意识,组建和扶持植保专业化组织,普及科学用药,提升示范区对重大病虫害防治处置力度和控制水平,加强农药投入品销售和使用关键环节监管;三是制定《阳宗海流域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实施方案》。

(四)推进农用地膜回收利用

一是调整种植业产业结构,推广抗旱性强、对地膜依赖度少的作物和品种,减少覆膜种植作物面积,减少农业生产地膜投入量;二是落实《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GB13735-2017)标准,积极推广标准地膜的使用,从源头保证农田残膜可回收;三是推广全生物可降解替代技术,减少PE地膜使用量;四是推行“谁生产谁销售谁回收”责任制,落实回收责任主体,明确监管责任主体。

(五)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进一步加大示范和政策引导力度,大力开展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能源化利用。2019-2020年在阳宗海管委会实现秸秆还田1.5万亩、完成秸秆饲料利用0.5万吨。积极建立健全政府、企业合作的秸秆收储运体系,降低收储运输成本,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2.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深入实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探索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构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技术体系、标准化生产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依托南国山花科技生态园和梁王山现代农业公园,以种植业减量化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循环利用、秸秆高效利用、水产养殖污染减排、农田残膜回收利用、农村生活污染处理等为重点,扶持和引导以市场化运作为主的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探索形成产业相互整合、物质多级循环的产业结构和生态布局。

配合单位:市林草局

3.抓好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开展阳宗海流域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通过对城市总体规划、旅游规划、片区控规、水系规划、人文风貌以及自然环境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按照保护水资源,确保水安全,建设水文明,恢复水生态,创建水景观的要求,建立人工湿地或湿地公园工程,实现水域和陆域功能的有机整合。2019年实施阳宗海入河河口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建设生态湿地1000亩。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打好阳宗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确保本方案中各项措施得到落实,昆明市政府成立阳宗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领导小组,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加强对阳宗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督与指导。相应农业部门要切实增强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将阳宗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纳入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的总体安排,及时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国土、环保、水利、供销社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工作合力。

(二)积极筹措资金。积极向中央、省争取阳宗海流域面源污染治理资金。多渠道筹集资金,向阳宗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倾斜,主要用于减肥减药、废旧地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积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阳宗海流域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发工作。特别是大中型沼气工程、生物天然气工程建设方面,以项目和资金的形式支持企业参与。阳宗海管委会适当安排相应资金积极用于阳宗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

(四)强化宣传引导。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围绕农业节水、减肥减药、资源利用等主题,大力宣传阳宗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滇池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科学普及、舆论宣传和技术推广。让流域内的农民群众认清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理解、支持、参与到阳宗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

金沙江流域(昆明段)大幅削减农业面源

根据《关于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指导意见》(发改农经〔2018〕1542号)的精神,为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农业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持续改善金沙江水质,修复金沙江生态环境,围绕“一保两治三减提升”的总目标,结合金沙江流域(昆明段)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金沙江流域昆明境内涉及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呈贡区、晋宁区、东川区、安宁区、嵩明县、寻甸县、富民县、禄劝县等12个县(市)区。2017年该区域种植粮食作物约304万亩,蔬菜约123万亩,花卉100万亩,2017年使用化肥量(折纯)氮肥80900.2吨、磷肥27750.5、钾肥10649.9吨、复合肥41223.3吨。农药3190.5吨,规模养殖场1787户,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为89.28%。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认真落实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精神,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大幅削减,不断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统筹推进,突出重点。统筹推进种植业、畜禽水产养殖业污染防治,合理确定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治理重点。紧扣关键环节和主要矛盾,优先解决重点流域养殖污染和重点区域、敏感区域的污染问题,做到重点突破和统筹推进相统一。

转变方式,绿色发展。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根本途径,优化种养业布局和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全面推进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实现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

政府引导,多元共治。强化政府在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组织动员等方面的作用,综合动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注重激励性措施与强制性措施相结合。广泛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建设美丽乡村,保护金沙江生态。

落实责任,健全机制。落实地方政府统筹推进和监管主体责任,明确部门职责分工,推动部门协同、齐抓共管。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付费”,强化规模化种养主体防治污染的首要责任,健全污染防治投入、建设、运行和管护机制。

到2020年实现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30%以上,专业化通防统治率达到4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6%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提高到95%以上;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水平进一步提升,水产养殖尾水实现有效处理或循环利用。到2020年,金沙江流域各县(市)区化肥农药使用量比2015年减少10%以上。

积极推广绿肥、玉米、豆类、食用菌、马铃薯等化肥、农药需要量较少的作物。加大金沙江流域(昆明段)退耕还林还草力度。落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措施,制定《金沙江流域(昆明段)种植业结构调整方案》,并按照方案落实各项举措。

责任单位: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呈贡区、晋宁区、东川区、安宁市、嵩明县、寻甸县、富民县、禄劝县人民政府

(二)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

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在农作物上的应用,基本实现金沙江流域(昆明段)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大力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着力提升耕地内在质量。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从农药的“控、替、精、统”入手,加大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农药减量技术,提升示范区对重大病虫害防治处置力度和控制水平。

(三)积极推进畜禽粪污综合防治

科学调整规划布局,规范养殖行为,在保持畜产品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降低畜禽养殖数量和粪污产生量。推进规模养殖场配套设施建设,配套建设粪便、污水收集、贮存、处理、资源化利用设施,引导小规模、分散养殖向集约化、合作化、规模化转变,逐步减少散养户数量。提升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推广养殖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技术、粪污高效安全利用技术、草畜配套绿色高效生产技术。严格落实畜禽规模养殖环评制度和畜禽养殖污染监管制度,将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场纳入重点污染源管理。

(四)推进水产养殖健康发展

科学划定禁养、限养和养殖区,加强养殖污染防控,加快推进养殖节水减排,淘汰废水超标排放的养殖方式,实现养殖尾水零排放或达标排放。推进生态健康养殖,深入开展健康养殖示范场、示范县创建活动,积极发展集装箱工厂化养殖、池塘内循环养殖、稻田综合种养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发挥渔业的净水、保水和生态修复功能,加大增殖放流力度,科学构建滇池、阳宗海鱼类种群结构,实现以渔控藻、以渔抑藻、以渔净水、以渔保水,修复水域生态系统。

推广抗旱性强、对地膜依赖度少的作物和品种,减少覆膜种植作物面积,减少农业生产地膜投入量;贯彻落实《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GB13735-2017)标准,积极推广标准地膜的使用,从源头保证农田残膜可回收;推广全生物可降解替代技术,减少PE地膜使用量;推行“谁生产、谁销售、谁回收”责任制,落实回收责任主体,明确监管责任主体。

大力开展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能源化利用。积极建立健全政府、企业合作的秸秆收储运体系,降低收储运输成本,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1.创新模式,提升农业产业化组织程度。大力培育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上取得成绩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努力发挥其带动和辐射作用。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积极实施“绿色食品牌”战略,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领农户参加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帮助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农居(社区)对接”,促进“三品一标”的认证和推广,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使农民切身体会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好处,积极主动的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中主动作为,为昆明市的青山碧水蓝天做出自己的贡献。

3.推广实施新能源建设项目。积极指导、推进晋宁区、嵩明县特大型废弃果蔬综合利用项目的实施,加快滇池流域流域废弃果蔬能源化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责任单位:晋宁区、嵩明县政府

(二)积极筹措资金。积极向中央、省争取金沙江流域(昆明段)面源污染治理资金。多渠道筹集资金,向金沙江流域(昆明段)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倾斜,主要用于减肥减药、废旧地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积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金沙江流域(昆明段)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发工作。

(四)强化宣传引导。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围绕农业节水、减肥减药、资源利用等主题,大力宣传金沙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滇池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科学普及、舆论宣传和技术推广。让流域内的农民群众认清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理解、支持、参与到牛栏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

昆明市红河流域大幅削减农业面源

为加强红河流域水环境的保护,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的精神,结合昆明市红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红河流域(昆明段)主要支流为绿汁江,流经昆明市下辖的安宁市及晋宁区,流域总面积489平方公里。2018年该区域种植粮食作物约20.27万亩,蔬菜及瓜果39万亩,花卉60612亩,农膜使用量为1780.3吨,使用化肥28686吨,农药935.5吨。红河流域(截止2018年12月):规模养殖场723个(户)(其中:晋宁区118户、安宁市605户)。

以“一保两治三减四提升”为总目标,以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修复为手段,强化科技支撑、加大创新发展,着力推进红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有效减轻红河流域(昆明段)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切实改善红河流域生态环境,不断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云南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决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红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全力推进红河流域内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为红河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坚实的保障。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妥善处理好污染治理与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的关系,始终将资源节约、清洁生产放在农业生产的优先位置,以最少的化肥、农药、地膜、农业用水等资源消耗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动红河流域农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

坚持重点突破、统筹推进。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示范等工程,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总结经验,以点带面,统筹推进红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坚持强化监督、严格考核。强化红河保护治理监督管理,综合运用行政监督、法制监督、民主监督、社会监督等方式,健全完善考核机制,跟踪问效、严格考核、严厉追责。

到2020年,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30%以上,专业化通防统治率达到4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6%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提高到95%以上,大型养殖场2019年底前达到100%;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水平进一步提升,水产养殖尾水实现有效处理或循环利用。

(一)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依据昆明市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一是积极推广绿肥、玉米、豆类、食用菌、马铃薯等化肥、农药需要量较少的作物,每年在红河流域推广种植以绿肥、玉米、豆类、食用菌、马铃薯为主的作物。二是按照一级保护区“四退三还”、“止耕禁养”、二级保护区“减花减菜”、三级保护区推广“三品一标”的思路落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措施。三是积极指导晋宁区、安宁市制定该区域种植业结构调整方案,并按照方案落实各项举措。

责任单位:晋宁区、安宁市人民政府

一是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在农作物上的应用,基本实现绿汁江流域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推进新型肥料产品研发与推广,集成推广种肥同播、化肥深施等高效施肥技术,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积极探索有机养分资源利用有效模式,鼓励开展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合理调整施肥结构,引导农民积造施用农家肥。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着力提升耕地内在质量;二是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从农药的“控、替、精、统”入手,加强有害生物预警,加大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农药减量技术,引导和指导农民科学、安全使用农药,提高农民的综合防治意识,组建和扶持植保专业化组织,普及科学用药,提升示范区对重大病虫害防治处置力度和控制水平,加强农药投入品销售和使用关键环节监管;三是积极指导晋宁区、安宁市制定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实施方案。

一是调整种植业产业结构,推广抗旱性强、对地膜依赖度少的作物和品种,减少覆膜种植作物面积,减少农业生产地膜投入量;二是贯彻落实《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GB13735-2017)标准,积极推广标准地膜的使用,从源头保证农田残膜可回收;三是推广全生物可降解替代技术,减少PE地膜使用量;四是推行“谁生产谁销售谁回收”责任制,落实回收责任主体,明确监管责任主体。

进一步加大示范和政策引导力度,大力开展秸秆还田和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能源化利用,2019-2020年在红河流域(昆明段)共实现秸秆还田10万亩、建成3立方米以上农作物秸秆双室堆沤池30座。积极建立健全政府、企业合作的秸秆收储运体系,降低收储运输成本,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

4.推广实施新能源建设项目。2019年,在晋宁区实施蔬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处理项目,加快推进该项目的投产运行,促进红河流域(昆明段)废弃果蔬的资源化利用。

5.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具备条件的村庄优先接入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不具备接入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条件的村庄,参照《昆明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南》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实现农村污水收集处理的系统化,降低其入湖库污染负荷,着力削减农村生活污水总磷、总氮排放。

牵头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强化责任落实

红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打好攻坚战,也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必须建立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统一配合、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相应职能部门要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结合当地实际,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工作目标,建立目标责任制,制定方案、细化分工、强化协作,形成合力,扎实开展工作,使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治理效果。

(三)积极筹措资金

积极向中央、省争取红河流域面源污染治理资金。多渠道筹集资金,向红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倾斜,主要用于减肥减药、废旧地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晋宁区、安宁市要安排相应资金积极用于红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

(四)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考核

昆明市珠江流域大幅削减农业面源

为加强珠江流域水环境的保护,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的精神,结合昆明市珠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珠江流经昆明市宜良县及石林县,流域面积约为1412平方平方公里,2018年该区域种植粮食作物约100万亩、菜30万亩、花卉2万亩。2017年使用化肥36646吨,农膜使用量为1000吨;改造农村牲畜养殖圈舍,推进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改造圈舍面积21600平方米。(截止2018年12月)昆明珠江流域规模养殖场(户)共有894户,分别为生猪养殖80户,肉鸭养殖15户,蛋鸡养殖2户,肉鸡养殖762户,山羊养殖9户,肉牛养殖13户,奶牛养殖13户。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工作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云南省生态环境厅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作战方案的通知》的要求,以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修复为手段,强化科技支撑、加大创新发展,坚决打好珠江流域(昆明段)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昆明市珠江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全力推进珠江流域(昆明段)农业面源污染大幅削减,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处理好昆明市珠江流域环境管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强化规划约束,促进昆明市珠江流域生态环境大幅改善。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削减现有污染物排放量,采取综合措施,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坚持强化监督、严格考核。依法治水管水,建立健全流域管理保护监督考核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公众参与渠道,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和保护昆明市珠江流域的良好氛围。

一是积极推广绿肥、玉米、豆类、食用菌、马铃薯等化肥、农药需要量较少的作物,每年在昆明市珠江流域推广种植以绿肥、玉米、豆类、食用菌、马铃薯为主的作物。二是按照一级保护区“四退三还”、“止耕禁养”、二级保护区“减花减菜”、三级保护区推广“三品一标”的思路落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措施。三是积极指导石林县、宜良县制定《珠江流域种植业结构调整方案》,并按照方案落实各项举措。

责任单位:石林县、宜良县人民政府

一是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在农作物上的应用,基本实现昆明市珠江流域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推进新型肥料产品研发与推广,集成推广种肥同播、化肥深施等高效施肥技术,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积极探索有机养分资源利用有效模式,鼓励开展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合理调整施肥结构,引导农民积造施用农家肥。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着力提升耕地内在质量;二是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从农药的“控、替、精、统”入手,加强有害生物预警,加大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农药减量技术,引导和指导农民科学、安全使用农药,提高农民的综合防治意识,组建和扶持植保专业化组织,普及科学用药,提升示范区对重大病虫害防治处置力度和控制水平,加强农药投入品销售和使用关键环节监管;三是积极指导石林县、宜良县制定《珠江流域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实施方案》。

配合单位:市供销社、

进一步加大示范和政策引导力度,大力开展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能源化利用。积极建立健全政府、企业合作的秸秆收储运体系,降低收储运输成本,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每年完成秸秆28万亩还田、5万吨饲料化任务。

2.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深入实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探索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构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技术体系、标准化生产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以种植业减量化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循环利用、秸秆高效利用、水产养殖污染减排、农田残膜回收利用、农村生活污染处理等为重点,扶持和引导以市场化运作为主的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探索形成产业相互整合、物质多级循环的产业结构和生态布局。

(二)积极筹措资金。积极向中央、省争取昆明市珠江流域面源污染治理资金。多渠道筹集资金,向昆明市珠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倾斜,主要用于减肥减药、废旧地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积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昆明市珠江流域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发工作。特别是大中型沼气工程、生物天然气工程建设方面,以项目和资金的形式支持企业参与。

(四)强化宣传引导。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围绕农业节水、减肥减药、资源利用等主题,大力宣传昆明市珠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滇池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科学普及、舆论宣传和技术推广。让流域内的农民群众认清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理解、支持、参与到珠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

THE END
1.生态环境部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四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三项标准修改单针对现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间接排放管控要求相关规定与行业治污模式不匹配、不利于可生化性较好废水资源化利用的问题,调整了间接排放管理要求,允许企业与下游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协商约定间接排放限值,在降低治理成本的同时,促进废水治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动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http://www.ahdshb.com/html/show-798.html
2.霍邱县人民政府名称: 霍邱县重点企业2024年第四季度在线废气监测数据有效性: 有效霍邱县重点企业2024年第四季度在线废气监测数据 浏览次数:3 来源:霍邱县生态环境分局 时间:2024-12-26 15:56 我要纠错 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 背景色: 数据类型:日数据 行业:其他 监控点:霍邱县污水处理厂总排口 时间:2024-10-01https://www.huoqiu.gov.cn/public/6600621/37701372.html
3.原有总磷行业排放系数的产排污系数合集.docx开采所有规模工业固体废物(其它)吨/吨-产品0.28——1351畜禽屠宰行业本《手册》由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编制,联系人:王异静 ,联系电话:010-646499941 适用范围本手册给出了《统计上使用的产品分类目录》中畜禽屠宰行业鲜肉、冻肉类等产品的产污系数和排污系数,可用于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畜禽屠宰行业工业污染源污染物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0425/162996361.shtm
4.农业面源污染施工方案源污染原位监测点,测算产污和排污系数;(5)根据调查的存/出栏数和产污/排污系数,计算污染物排放量。 2.调查内容。畜禽种类、饲养目的、饲养方式、存栏量、出栏量、饲养阶段、畜禽体重、采食量,粪便和污水产生量、清粪方式、利用方式、利用量、排放量,粪便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方式、处理能力、处理效果、运行时间和运https://www.360wenmi.com/f/filem93vp21n.html
5.生态环境部关于发布《排放源统计调查产排污核算方法和系数手册产排污系数法是依据调查对象的产品或原料类型、生产工艺、生产规模以及污染治理技术等,根据产排污系数手册中对应的“影响因素”组合确定产污系数及污染物去除效率,核算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有废水回用的调查对象核算废水污染物排放量时,根据调查对象填报的排放口实际废水回用率,对通过产排http://www.fusiontax.cn/index.php?title=%E7%94%9F%E6%80%81%E7%8E%AF%E5%A2%83%E9%83%A8%E5%85%B3%E4%BA%8E%E5%8F%91%E5%B8%83%E3%80%8A%E6%8E%92%E6%94%BE%E6%BA%90%E7%BB%9F%E8%AE%A1%E8%B0%83%E6%9F%A5%E4%BA%A7%E6%8E%92%E6%B1%A1%E6%A0%B8%E7%AE%97%E6%96%B9%E6%B3%95%E5%92%8C%E7%B3%BB%E6%95%B0%E6%89%8B%E5%86%8C%E3%80%8B%E7%9A%84%E5%85%AC%E5%91%8A
6.环保税是怎么计算的?诸葛会税通过查询本手册系数表,本企业涉及工段及工艺包括:前处理—除油(挂镀)、前处理—浸蚀(挂镀)、电镀—镀铬(挂镀);涉及应税污染物包括:化学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总磷、总铬、六价铬。 污染物排放量核算方法:废水中污染物产生量与产品产量有关,根据不同核算环节(工段)计算产污量后,再根据企业末端治理设施和运行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5164246.html
7.农业源产排污核算方法和系数手册.pdf农业源核算范围包括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 (一)种植业 种植业污染物排放(流失)量以省级行政区域为单元核 算。 (流失)量核算 种植业水污染物(氨氮、总氮、总磷)排放(流失)量 采用产排污系数法核算,等于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园地面积 与相应污染物排放系数以及当年度种植业含氮化肥或含磷 https://www.taodocs.com/p-506372294.html
8.污染源调查报告8篇(全文)由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未被有效利用的化肥随地表径流进入洪湖, 造成水污染。主要污染物为可降解的有机污染物 (COD为代表) 和富营养化因子, 即氮和磷。农业面源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根据不同土壤类型的产污系数进行计算。 2. 洪湖污染源调查和评价https://www.99xueshu.com/w/file31v37hv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