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是利用畜禽等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或者鹿、麝、狐、貂、水獭、鹌鹑等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种植业并列为农业生产的两大支柱。
以生猪养殖为例,由于生猪消费的需求相对供给来说增长较为稳定,因此猪价波动主要与供应的变化有关,阶段性供需关系变化引发猪价周期性波动在没有国家干预和重大疫情的情况下,目前我国猪价运行仍遵循"蛛网理论"周期性波动。
近年来,国家逐渐重视畜牧业的发展,随之畜牧业在农业中的地位逐渐凸显。各政府部门出台的畜牧业政策性文件主要有:《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等。多个政策的出台,进一步规范、促进了畜牧业的良好发展。
1995-2012年,我国畜牧业技术专利申请数量保持增长的趋势。2013年,我国畜牧业技术的专利申请数量为292个,较上年减少了450个。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畜牧业迅速发展,畜牧业产值不断提高,自1949年的33.7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209.3亿元;1990年,畜牧业产值进一步增加到1967亿元,是1949年的58倍多,1978年的9倍多;至2012年,畜牧业产值高达27189.39亿元,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0%。初步估计2013年,我国畜牧业产值在28000亿元以上。可见随着中国畜牧业产值的不断增加,其在农业中的地位也有所提升,目前畜牧业已经成为中国农业及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图表6:2000-2013年我国畜牧业产值变化情况(单位: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