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新疆草食家畜DNA分子身份証及溯源體系”創新技術成果發布,新疆草食家畜迎來“二代身份証”。
這一變革性舉措,猶如一顆石子投入業內,激起層層漣漪。日前,記者就讀者們關心的問題進行了採訪。
奶牛在寬敞明亮的智能化養殖區吃著量身定制的“營養餐”(12月21日攝)。梁宏濤攝
為何給草食家畜標明身份?
新疆是我國畜牧大區,畜產品以綠色、有機、生態的特點享譽全國。綠色畜牧產品已經列入“十大產業集群”建設內容。
目前,新疆正在著力打造全國優質農牧產品的重要供給基地,將按照《深入實施畜牧業振興行動》要求,主攻牛羊肉生產,聚力做優馬、驢、駝等特色產業,推進畜產品品牌建設。
“新疆畜產品具備很多傳統優勢,但也存在原料原賣、混等混級、品牌雜亂等問題,難以體現優質畜產品應有的市場價值,制約了品牌發展。”自治區畜牧科學院院長高寧坦言。
如何保持優勢、補足短板?新疆畜牧業亟待一套科學的技術支撐,用以解決品種鑒別和個體識別問題。
“以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的綿羊為例,新疆具有15個各具特色的地方綿羊品種及多個培育品種。不過,由於綿羊品種眾多、雜交頻繁,遺傳資源無法得到良好的保護,疆字品牌始終打不響。”國家絨毛用羊首席科學家、自治區肉羊技術體系首席專家鄭文新說。
對消費者來說,在眼花繚亂的肉品中選安全、放心、優質的畜產品同樣需要科學依據和有效方法。
為此,自治區畜牧科學院科研團隊在“一代身份証”的基礎上,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和大數據手段,精准定位地方各畜種獨特的遺傳基因,研發出了識別新疆牛、羊、馬、驢、駝的“二代身份証”。它包括基因芯片和DNA分子身份証兩種類型,並在此基礎上構建了全產業鏈追溯體系,不僅可以為草食家畜的品種鑒定、身份認証、來源追蹤提供科學依據,還將為提升草食家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水平、構建可信任的產業鏈生態奠定堅實基礎。
“身份証”升級后有何不同?
“草食家畜身份証”最早在新疆應用可以追溯到2008年。當時,昌吉市作為第一批新疆畜禽標識試點市,率先在畜禽耳朵上打耳標作為標識。
當時的耳標上標有數字、字母等編碼信息,通過這些標識可以記錄家畜的基本信息,如出生時間、養殖地點、所屬牧場等。后來,又有了項圈形式的標識碼,再后來發展到了二維碼。二維碼標識依托龐大的網絡系統支撐,一般挂在家畜屠宰后的胴體上,消費者可通過掃碼獲取相關信息。
最新發布的“二代身份証”則是通過先進的DNA分子標記技術,為每一隻草食家畜建立了獨一無二的“分子身份証”,可以實現對家畜品種、血緣、健康狀態等信息的精准識別。有了芯片的加持,識別的准確性預計可達99.6%,再結合溯源體系的建設,就可以准確追溯每一塊肉的來源。
在養殖端,牧民能夠精准掌握家畜的品種、年齡、譜系、免疫狀況、健康數據及生長發育指標等關鍵信息。例如,通過實時監控數據,精准調控飼料投喂量與配方,避免飼料浪費,提高飼料轉化率﹔依據個體的生長階段與健康狀態,制訂個性化的養殖計劃,實現家畜的精細化管理。
在畜產品的市場流通環節,“二代身份証”將成為家畜的品質通行証。消費者通過掃描二維碼,可以詳細了解家畜的生長環境、養殖過程、疫病防控情況以及肉質檢測報告等信息,實現畜產品從牧場到餐桌的全程溯源。
全程追溯帶來哪些改變?
從2022年起,自治區畜牧科學院牽頭開展新疆草食家畜“二代身份証”研發工作。
“研發過程中最難的是品種識別計算流程。我們需要精准地識別每個品種甚至個體的特性,以此區別標記。”項目主創人員吳偉偉說,這是對體力和腦力的雙重考驗。
此外,想要構建一套完整的追溯系統,技術支撐和數據支撐也是關鍵。本地研發團隊尋求到國內頂尖專業團隊的合作,首次將地方畜種和個體鑒定分析體系相結合,形成了一套完備的數據系統,從源頭的品種鑒定到后期的產品分級一一實現標准化、數據化、可視化。同時,該系統結合融資和保險場景的應用,將標准統一並落地。
“二代身份証”的誕生,讓廣大企業有了更多新期待。
“過去我們一直面臨好羊肉如何賣上好價格的難題。”焉耆回族自治縣方榮正大農牧專業合作社董事覃淑芳說,如今通過先進的可追溯系統,能讓更多經得起考驗的新疆優質畜產品打響疆字招牌,帶動農牧民進一步實現增收致富。
新疆農牧業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副書記木拉提·柯賽江表示,這不僅滿足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與品質的需求,提升了新疆畜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與品牌形象,還為畜牧業的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助力。
“新疆地方畜產品溯源體系,搭建了從種源記錄、養殖過程、屠宰加工、銷售物流等全程追溯查詢的應用服務平台。”華智生物(北京)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瑩說,借助“二代身份証”,可實現政府畜產品監管有依據、企業品牌溢價有支撐、消費者食品安全有保障。
此外,“二代身份証”有助於建立健全畜產品質量追溯體系與市場監管機制,規范市場秩序,打擊假冒偽劣產品,保障養殖戶與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促進畜牧業市場健康有序發展。(馬帛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