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长丰县造甲乡陈刘村粪肥还田作业现场
■本报记者冯长福
开展绿色种养循环试点是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打通种养循环堵点、促进粪肥还田的重要举措。
2021年以来,长丰县已连续四年开展这项试点,通过优化“政府引导+社会化运作”机制,加强项目全过程监管,推广适宜的技术模式,有力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2024年,该县建立粪肥还田示范区11.3万亩,全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7.4%。
推广两大技术模式
12月27日,记者来到位于长丰县造甲乡凤群社区的合肥凤群畜牧有限公司,整个场区干净整洁,闻不到一丝异味,59栋猪舍有序排列,颇为壮观。养殖区周边是连片的经果林(碧根果)和小麦种植区。
“为处理猪场粪污,我们建了四座黑膜沼气池,共有10万立方米,日处理粪污400吨,经过150至180天的发酵,粪污分解为沼气与沼液。沼气用于发电,发电量可满足养殖区用电和农田灌溉用电,沼液通过管网输送,用于还田。”凤群畜牧有限公司负责人孟庆龙告诉记者,公司还流转土地种植粮食作物1500余亩、碧根果约1000亩。
孟庆龙曾在江苏省太仓市养猪多年,2013年返乡创业,创办了合肥凤群畜牧有限公司,从事生猪规模养殖。近年,他采用“种养结合”模式,既为猪场粪肥找到好的出路,又增加了一笔种植业收入。
长丰县是安徽粮食生产大县,也是畜禽养殖大县。全县耕地面积稳定在157万亩,目前共有养殖企业343家,其中规上养殖企业284家。为打通种养循环堵点,促进粪肥还田,该县已连续四年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
“通过项目实施,对粪肥收集处理、还田施用等环节予以补奖,培育一批粪肥还田服务组织,促进种养结合,扩大粪肥施用。”长丰县土肥站站长薛立辉表示。
记者了解到,长丰县种养循环推行两大技术模式,并做好对项目主体的技术培训。在全县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大田作物主产区和畜禽养殖较为集中的乡镇,应用“猪粪+厌氧发酵→沼肥+配方肥”模式,利用秋冬种间歇期或结合作物追肥,通过管网、罐车将符合标准的液体粪肥浇灌还田,每亩不少于2方。
在优势经济作物产区,围绕草莓、葡萄、瓜菜等作物,应用“鸡粪(羊粪)+好氧堆肥→堆肥+配方肥”模式,将固体粪肥堆肥还田。每亩还田固体粪肥1吨,同时增施生物有机肥100公斤。
值得一提的是,该县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液体粪肥还田培肥地力。四年来,累计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建立粪肥还田示范片10.9万亩次。
坐落于长丰县下塘镇万岗社区的合肥万顺畜禽养殖有限公司是一座“园林式”的大型生猪养殖企业,整齐排列的猪舍掩映于绿树丛中,环境清幽,空气清新。
“公司是2007年创办的,目前年出栏生猪6000头左右。”该公司负责人万发刚介绍,2021年他抓住县里开展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的机遇,建了三座共计1.5万立方米的黑膜沼气池将液体粪污变沼液,并铺设了地下管道,将沼液输送到粮田。同时建了一座375立方米的干粪处理池,将猪粪、秸秆、树叶和微生物菌剂等混合发酵,变成优质有机肥,用到经济作物上。
该公司还流转了近600亩地,种植粮食作物530多亩,种植草莓约60亩,阔步“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大道。
薛立辉告诉记者,2024年长丰县粪肥还田示范区覆盖全县14个乡镇,全县建设粪肥还田示范片区11.3万亩,辐射带动粪肥还田超23.5万亩,累计收集处理固体畜禽粪污1.1万吨,液体粪污53.5万方;施用固体粪肥0.77万吨,液体粪肥52.5万方。
全程监管严防弄虚作假
监管松,则问题生;监管严,则项目顺。
长丰县严格按照农业农村部和安徽省农业农村厅要求,从项目实施主体遴选、粪肥还田过程管控,到项目资金拨付与使用,加强粪肥还田全过程监管。
该县遴选基础条件好、工作积极性高、配有专业液体粪肥运输罐车的服务组织或已形成成熟还田体系(管网)的农业生产主体,开展粪肥还田。
“项目申报主体须有粪肥还田硬件设备,流转或服务土地面积符合要求,与养殖企业签订粪肥供应协议,与服务对象签订服务协议,与所在乡镇签订项目实施承诺。经乡镇审核后推荐上报,县级审核确定,整个过程公开透明、阳光操作,接受社会监督。”长丰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姚文麒告诉记者。
“2024年全县确定项目主体93家,其中规模化粪肥还田服务组织7家。项目主体共建设田间管网32套,配备罐车57台,年服务能力10万亩以上,服务组织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姚文麒说。
如何防止粪肥还田过程中的数据不实甚至弄虚作假?
“有三个办法来应对。”姚文麒表示,首先要求项目主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做好台账记录和图片影像资料留存,并向所在乡镇报备;第二,构建粪肥还田智慧监管平台,通过公开招标,确定由南京上古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对全县粪肥还田管网、运输车辆、沼液流量、还田面积等进行动态监测,对异常数据及时预警并现场核查;第三,县级农业部门与跟踪评价第三方不定期到各项目区开展飞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在粪肥还田管网和运输车辆上加装流量计、北斗或GPS定位,对粪肥还田区域、面积等进行动态监测,还对车辆加装电子工牌,实时核查车辆作业轨迹信息。”姚文麒介绍,此外,县农业农村部门每年对项目主体实施项目的“量与质”进行考核,并建立公开公示机制,考核结果作为补助资金拨付的重要依据。同时,将年度考核结果与下一年度主体遴选和批复任务挂钩。
“也就是说,如发现项目主体弄虚作假,不仅不给补助,下一年度的参选资格也没有了。”姚文麒进一步解释,若发现智慧监管平台参与弄虚作假,则更会严肃查处。
还田粪肥质量如何保障?长丰县的做法是,招标第三方检测机构——江苏华测品标检测认证技术有限公司,在粪肥还田之前抽检粪肥样品100个,抽检合格、质量符合标准后再进行还田。
结合不同粪肥还田模式,该县在水稻、小麦、油菜等作物上建立粪肥还田效果监测点30个,根据监测数据,对粪肥还田开展风险评估和效果评价。
“受长丰县农业农村局委托,我们负责30个粪肥还田效果监测点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完成大宗作物(小麦—水稻、小麦—高粱)有机肥替代化肥定位试验2个,完成草莓有机肥替代化肥定位试验1个。”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长武际表示,通过试验,探索在不同作物上粪肥还田量和替代化肥比例,科学评价粪肥还田实施效果。
今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资金1000万元,支持长丰县开展绿色种养循环试点。该县确保试点资金专款专用,按照不超过粪肥收集、处理、运输、施用总成本30%的标准,政府对项目主体开展粪肥还田全环节打包补助。对开展大宗作物液体粪肥还田、经济作物固体粪肥还田并增施生物有机肥的主体,每亩分别补助80元、200元。
社会化服务组织一头连接养殖端,一头连接种植端,打通了种养循环堵点。
该县造甲乡宋岗社区的李先家庭农场是一家粪肥还田专业化服务组织。该农场负责人李先告诉记者,他是2022年开始搞粪肥还田服务的,每年将当地奶牛场的沼液运送到6位种粮大户的田间,年服务面积近2000亩。
“每年补助款近16万元,都能及时收到,一分不少。”李先说。
绿色循环带来多重效益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绿色种养循环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且兼顾生态效益的有效措施。
“通过项目实施,变废为宝,化害为利,逐步形成种养结合,县域种养业协调发展和农业生态环境整体改善的良好局面。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彰显,节本增效成果进一步提升,农业面源污染进一步降低。”长丰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杨晓虎表示。
根据土地承载力,长丰县建立“畜禽粪污—有机肥—农田”循环经济模式,使县域内畜禽粪肥基本实现就近就地还田利用,有力推动了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也改变了乡村环境的“脏乱差”。
“在大棚草莓上,我用发酵处理的干粪做底肥,再用沼液来追肥,一粒化肥都不用,不仅节省了成本,而且种出来的草莓质量特别好,口感更香甜,卖的价格就高一点。”万发刚告诉记者,草莓亩产2000公斤左右,亩均纯收入2万元左右。
“粪肥还田机制不断健全,服务组织粪肥还田能力不断提升,全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7.4%。”杨晓虎表示,通过粪肥还田,减少了化肥用量,经初步估算,全年实现化肥减量(折纯)729吨,新增经济效益2100万元左右;粪肥还田利用后,有效切断了有毒有害病菌的生存环境,农业面源污染显著降低。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对该县30个监测点连续三年监测结果表明,在沼液还田亩均4.95方、堆肥还田亩均278.6公斤、商品有机肥还田亩均175.6公斤、化肥减量30%的条件下,绿色种养循环模式提高了低肥力等级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对中肥力等级的土壤pH有明显提升作用。
“经测算,30个绿色种养循环监测点的节本增收平均为112.18元/亩。”武际表示。
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长丰县粪肥还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液体粪肥均匀还田难度较大。由于可实现液体粪肥均匀抛洒还田的大型设备成本高,项目主体或采用普通罐车运输粪肥到田边,再用软管输入田间;或利用管网,将液体粪肥输送到田,往往导致粪肥相对集中于田块的某些区域,尤其在旱地上问题较突出。
“接下来,我县将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优化粪肥还田机制和运行模式,加强粪肥质量把控,细化项目监管,规范项目实施,进一步提高项目实施的透明度。”杨晓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