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和鹅》是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角度”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简练的笔触,生动的语言记叙作者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再不怕鹅的故事。课文内容生动,含义深刻,令人回味,是对学生进行朗读思维训练,积累语言的好教材。对于牛与鹅,学生还比较了解,也是喜欢的,故事本身非常吸引人,学生会很感兴趣,但理解课文告诉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的道理,学生可能分析不透,会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教学重难点:通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教学过程预设: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出示牛的图片)同学们对牛有什么印象?(出示鹅的图片)你对鹅又有什么看法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牛和鹅的课文。(板书课题齐读)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作者他们是怎样对待牛和鹅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二、细读探究,理解感悟。
1、对于强壮的牛,作者一点也不害怕,可是对于小小的鹅,作者却害怕极了。后来作者却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他对牛和鹅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你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生汇报后师板书)
2、质疑。
师:根据板书,你们想提什么问题呢?
3、师归纳: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作者对待牛和鹅的态度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呢?
5、交流汇报,师相机指导。
预设:
(1)鹅欺负人
a.鹅听见了,就竖起头来,侧着眼睛看了看,竟爬到岸上,一摇一摆地、神气地朝我们走过来;还伸长脖子,“吭吭”地叫着,扑打着大翅膀,好像眼里根本没有我们似的。
师: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答。
真是一群鹅老爷呀!谁愿意来展示这些鹅老爷的威风!读一读。指导朗读。
b.这时,带头的那只老雄鹅就“啪嗒啪嗒”地跑了过来,“吭,吭”地赶上了我,“吭,吭”地张开嘴,一口就咬住了我当胸的衣襟,拉住我不放。
c.大概是我的哭叫更惹怒了这只老雄鹅,它用全身的力量来拖我,来啄我,并且扇动翅膀来扑打我,我几乎被它拖倒了。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鹅的狂妄自大?谁来读出鹅的不可一世。
指导朗读。
(2)面对鹅的欺负,“我”怎样呢?你从哪里感受到我们对鹅的惧怕?
a.我们马上就不响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我的心里很害怕,怕它们看见了会追过来。
b.孩子们大喊一声,急急逃跑。这使鹅追得更快了。我吓得腿也软了,更跑不快。
c.在忙乱中,我的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我就又哭又叫:“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
过渡:如果你就是当时这个可怜的小人儿,你会怎么办?
带着这种感受进入角色来读一读课文。
小结:从这一系列的句子中,可以看出我实在太害怕鹅了,怕得胆战心惊,怕得魂飞魄散。
(3)金奎叔面对鹅表现又是怎样的?在金奎叔面前,鹅又怎样呢?
a、找出金奎叔对待鹅的句子,抓住金奎叔的动作“飞快地走、握住、轻轻地提”指导体会。
b、指导朗读。
c、刚才神气十足的鹅呢?用一个词来形容鹅老爷此时的表现。〔落荒而逃……〕
6、师:情况发生了大逆转,刚才是我狼狈不堪,现在轮到鹅落荒而逃。我对牛和鹅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对牛不再无缘无故欺负,对鹅也不再害怕。是什么让我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呢?
三、逐层深入,以事明理
1、找出金奎叔的话读一读。
2、交流通过金奎叔的话,“我”明白了什么?
3、过渡:金奎叔想告诉我们的仅仅是对待鹅的态度吗?你们从中明白了什么?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
4、全班交流。
5、师小结:因为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处理问题的结果就不同。如果我们遇到问题就应该换一个角度去思考。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小故事,看你是否能运用今天所领悟的道理来解决问题。
四、拓展延伸
读故事,想办法。
有这样一个老太太:她有两个孩子,儿子是染布的,女儿是卖伞的,她整天为两个孩子发愁。天一下雨,她就会为儿子发愁,因为不能晒布了;天一放晴,她又会为女儿发愁,因为不下雨女儿的伞就卖不出去。老太太总是愁眉紧锁,没有一天开心的日子,弄得疾病缠身,骨瘦如柴。一位哲学家告诉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此以后,老太太天天都是乐呵呵的,身体自然健康起来了。
师:你知道哲学家说了什么神奇的话,竟然让她恢复了健康?
五、作业布置:
1、学了这篇课文,你肯定大受启发吧!请你用几句话简单地写下来。
2、推荐阅读:《两个农夫》。
板书设计:
我
牛欺负不欺负
鹅怕不怕
角度不同结果不同
教材分析:
认知目标:会读写生字、新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生字新词,读准除生字外,一些易读错字的读音。
情感目标:通过朗读感悟,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看待周围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这个道理。
能力目标: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抓住有关词句,揣摩人物的心情及心理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这句话的含义。朗读感悟课文,了解看待周围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教学课件:powerpoint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这句话的含义。让学生明白看待周围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这样一个道理。
陈述:一、开篇明意,导入新课
课前板书课题,并做好课件播放的准备,课始我们通过“上堂课初读了牛和鹅这篇课文,牛和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对第一课时所学知识的回忆,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文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句子),“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请多名学生朗读,促使学生想弄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接着出示有关资料:牛的眼睛里像有一个放大镜似的,什么东西在它眼里都比原样大。在牛的眼睛里,人比自己不知要高大多少倍,所以牛害怕人。请女生朗读,老师强调一下,这是从谁的角度得到的结果?(牛)同样(出示)请男生读这句话,什么东西在它眼里都比原样缩小了。在鹅的眼睛里,人比自己还要小。所以鹅不怕人,这是从谁的角度来看的?(让学生了解是从鹅的角度来看的)。所以人们都说,(点击)这句话学生齐读。
询问学生是否相信这句话指出作者任大霖和他的伙伴都很相信从而引导学生打开课文纸走进课文,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
(这个环节的设置,主要起温故知新的效果,同时通过反复朗读第一自然段,让学生对牛的角度看人人比它大,鹅的角度看人人比它小这样的状况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转折角度作铺垫。)
二、精读课文,引导感悟
老师语言过渡:牛是怕人的,鹅是不怕人的,作者是怎么对待他们的呢?要求学生轻声自由读3、4自然段(出示),边读边要求用直线画出作者及伙伴们对待牛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作者他们对待鹅的语句。重点用小圆圈圈出他们对待牛和鹅不同态度的词语。
同样,(点击另一个片断)对待鹅的态度也在读中由学生找出(远远,才敢,绕个大圈子)这些词语,学生体会到鹅不怕人,我们却十分(板书:害怕)鹅!
(说明一下,这部分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我们不多花笔墨,让给学生朗读的空间即可)。
5~13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落
(板书:“我”)对于强壮的牛,一点也不害怕,可是对于小小的鹅,却害怕极了。后来发生了一件事从而改变了我对牛和鹅的的看法,(板书箭头)请学生拿起课文纸认真用喜欢的方式读5~11自然段,学生合作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设计问题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学生各抒己见,概括主要意思)
(本环节旨于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学生概括能力)
然后老师作小结:在回家的路上我们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通过这件事让作者改变的看法。
(课件出示)要求默读这两个片断,鹅是怎么对我们的,我们又是怎么的害怕?(点击)让学生通过对这些词句的品悟,鹅的不可一世、不怕人(好像眼里根本没有我们似的);我的狼狈不堪,害怕鹅!以为鹅要把我吃了)
接着学生练读,让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甚至利用躯体表演,加深感受鹅的不可一世,我的狼狈不堪。
由此引出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我”的看法。金奎叔的一句话,直到现在我还记着,让学生用慧眼找出那句话来!
(点击):“它要是凭这点来欺负人,那咱们可不答应。”学生朗读,(点击)提问:“凭这点”是指凭哪一点?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予回答。老师再次引导:那我们该怎么办?是心甘情愿被欺负吗?(点击)金奎叔说“咱们不答应。”好,来看看金奎叔面对这只鹅是怎样不答应的?
(点击)“他飞快地走了过来,一把握住鹅的长脖子。鹅用脚爪划他,用嘴啄他,可是金奎叔的力气是那么大,他轻轻地把鹅提了起来。老雄鹅害怕了,好不容易挣脱束缚,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啪”地落到了池中。”多名学生朗读,快速圈出描写鹅动作的词语,让学生体味老雄鹅害怕的样子。通过个人读,齐读读出鹅的害怕。如果学生朗读不到位,我们还设置老师范读,根据学情来定。
金奎叔是这么做的,也是这么说的(出示)指名读这段话,
从此,作者对牛和鹅的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示12自然段)学生读,理解作者记住了金奎叔的话,从此对牛和鹅都改变了态度和做法。对牛,不再无缘无故的欺负它(板书:不欺负);对鹅,也不再怕它。(不怕)有什么可怕的?(出示)“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仔细品读这句话,让学生体会在鹅的眼里我们比它小,但在我们的眼里,我们比它强!这就是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从而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类似的事例。从而感悟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这里我们设计了一张得益卡,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收获和启发,并在班里简单交流。
,体会角度的不同,结果也不同这个看似简单实质深奥的道理。整个环节以读促理,层层深入,揭示道理自然流畅,融听说读写于一堂。)
三:总结升华、领悟道理
(课件出示)老师随着优美的音乐揭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答案。(板书:角度不同,结果不同)面对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见解,这就是平常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够正确、全面的看待问题,正确的认识事物,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有心人,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屁股、破碗、池塘、惹怒、掐住、无缘无故、胳臂”等词语,掌握拟声词与多音字。
能力目标:通过感悟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语句,感受童趣、品悟事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教学重点:通过感悟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语句,感受童趣、品悟事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初读课文,扫清字词与朗读障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一、激趣导入,引发思考。
1.(课件先后出示牧童骑牛和鹅引颈高歌的图片)同学们,看了这些图,你想到了哪些诗?(诗句出现在图下。)你对牛和鹅有什么印象呢?(生自由说)板书:牛鹅
2.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一篇关于牛和鹅的课文。(补充板书:和)齐读课题
3.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生自由质疑,师提炼问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提示读音,出示两组词:
吁哩哩哩、吭吭、啪嗒啪嗒、啪啪啪、
任大霖、扇动、胳臂、挣脱、脚爪
3.指名朗读课文,结合语境对上述词语进行正音,并理解“扳、掐、无缘无故”等词语。师生评价。
4.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
1.作者开始对牛和鹅的态度怎样?读读第1至4自然段。
2.后来作者对牛和鹅的态度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请快速浏览课文5~11自然段描写的这件趣事,找出有趣的画面读给大家听?并概括这是一幅什么画面?
3.你现在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质疑、汇报。
四:布置作业,练习巩固。
1.字形指导:碗、缚、掐;
2.抄写词语和喜欢的句子;
3.朗读课文。
2.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感悟课文,了解看待周围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说评价
2.那么起初,文中的“我”是怎样对待对牛和鹅的?
【板书:“我”牛鹅】
指名读,谈体会
牛——不怕【板书:不怕】
——从哪儿体会到的?
——牛长得那么结实,强壮,作者为什么还敢欺负它?
【板书:欺负】
——回答,引读第一句“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
——因为“我”站在牛的角度,我们比牛大,所以我们敢欺负牛
鹅——怕【板书:不怕】
——从哪儿体会到怕?
——谈体会
——我们连强壮的牛都敢欺负,为什么这么怕一只小小的鹅呢?
——回答,引读第一句“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
——因为“我”站在鹅的角度,我们比它小得多,所以在一个小孩子的心中,他是那么怕鹅。
朗读:男声读第三段。女生读第四段。
过渡:可是后来,我对牛和鹅的态度又是怎样呢?
1.齐读12自然段
2.指名说【板书:不怕不欺负】
3.总结板书
二、细读课文5——11段、感悟理解
1.自由出声读5——11段,思考: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说
从哪里看出我怕鹅?
1.默读5——7段,用横线画出我怕鹅的语句,你对这些句子有什么体会,读完可以在旁边用简短的语言做批注。
2.汇报交流读句子,谈体会
(1)当看到四只大白鹅时——“我们马上就不响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我的心里很害怕,怕它们看见了会追过来。”
指导:
从哪儿体会到我怕鹅?
“马上不响了”
放学的路上,也许我们正有说有笑,也许我们正追逐嬉戏,当一看到鹅,我们立刻收住声音,放轻脚步,屏住呼吸……
还从哪儿体会到我怕鹅?
贴着”“悄悄”为什么不用“沿着”墙壁而用“贴”呢?两句对比读。
看见鹅,我们大气都不敢出,足见有多可怕。
指名读——再轻点,要不然就把鹅引来了,再指读——引齐读。
过渡(情境):我心里这么怕鹅,一心想躲开它的视线,可我躲过去了么?
(2)鹅听见了,就竖起头来,侧着眼睛看了看,竟爬到岸上,一摇一摆地、神气地朝我们走过来;还伸长脖子,“吭吭”地叫着,好像眼里根本没有我们似的。
这是一群怎样的鹅?(神气十足,目中无人。)
从哪体会到它很神气?
一摇一摆地、神气地——神态中体会到什么
“吭吭”——叫声中体会到什么
(对比鹅听见了,就抬起头来,直着眼睛看了看,——动作中体会到什么)
(对比扇着大翅膀——动作中体会到什么)
指名读
这还是一群怎样的鹅?
你眼里根本没有我们似的——目中无人
齐读——一起来认识一下这只神气十足,目中无人的鹅。
鹅为什么这么神气、目中无人?
过渡——鹅越是不把我们放在眼里,我们就越害怕了
还从哪里看出我怕鹅?
(3)“孩子们大喊了一声,急急逃跑。”
指名读谈体会。
看到鹅后慌忙逃窜,我逃掉了么?
鹅追得更快了。
(4)“我吓得腿也软了,更跑不快。”
刚才还说敢骑在牛背上呢,现在见到鹅就腿软无力,我都这么害怕了,鹅有没有就此罢休呢?
(5)这时,带头的那只老雄鹅就“啪嗒啪嗒”地跑了过来,“吭吭”地赶上了我,“吭吭”地张开嘴,一口就咬住了我当胸的衣襟,拉住我不放。
除了目中无人,神气十足,这又是一只怎样的鹅?
“啪嗒啪嗒”是形容鹅跑的声音,“吭吭”形容鹅的叫声,从象声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这还是一只怎样的鹅?
从哪看出鹅的胆大妄为?还从哪看出?
一口就咬住、拉住我不放。
男生读,让大家再来见识见识这只胆大妄为的老雄鹅。
(4)连人都敢咬,真是胆大妄为!我又是怎样的反应呢?
“在忙乱中,我的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我就又哭又叫: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
看图:作者怕鹅怕到什么程度?
眼神——惊慌失措
用手挡——不敢看鹅,不光是怕啄,更不敢面对这一切
身子向后,快要倒地——怕到极点
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扣子挣脱了——顾得上捡吗敢去捡吗?
此时此刻,作者心里会想什么?
听老师读,闭眼想象,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旁白,生读我的话。
再看图,鹅又是什么反应?
指名说。
我越是胆小,鹅就越是胆大,我越是哭叫,反而还把这只老雄鹅激怒了
引读——只见,它用全身的力量来拖我,来啄我——并且扇动翅膀来扑打我,我几乎被它拖倒了——因为当时我还很小,只不过和它一样高呢!况且还有别的几只鹅在后面吭吭大叫着助威!
从老雄鹅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什么?
让我们通过读再次感受我的害怕与狼狈,鹅的神气与大胆
女生读我男生读鹅老师来读其他句子
我怕鹅怕的胆战心惊,怕的魂飞魄散——我为什么这么怕鹅呢?回归首段。
(六)读8-11段
1.同样对鹅,金奎叔是怎么做的?
2.刚才那只胆大妄为的鹅见了金奎叔是怎样的反应?
3.金奎叔为什么不怕鹅?
因为站在人的角度看,……,所以……
——引读:金奎叔说——
4.再读两遍,看看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指导“这样看”指的是谁怎么看?
那我们呢,我们该怎么看?
5.对!鹅有什么可怕?它虽然把我们看的比他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
“实在”可以换成什么词?
我们人比鹅强在哪儿?
是啊!鹅怎么看我们,那是鹅的事,可我们确实比它大,比它强!
怕它干嘛?我们——不要怕它!
6.这以后,我不再怕鹅,鹅呢?——
鹅没有变,还是那么吭吭的叫着,可我对鹅的态度变了,它便不敢再欺负我了。
所以我看到牛,也不再欺负它了,因为——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大,可我们——实在比它弱呀!
7.回归板书,从我对牛和鹅的态度变化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角度不同,结果不同。
8.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收获?
引——第一段第二段——不要总相信固有的观念,要敢于尝试。《小马过河》
从牛和鹅的故事中,你还有什么收获?
一是不应该因为鹅把我们看得小,我们就把自己看得小,我们要站在正确的角度去看到自己。
二是不要因为我们比人强就去欺负他们。
“不以己强而欺人,不以己弱而惧人”
三、总结升华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正如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正确、全面的看待问题,正确的认识事物,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有心人,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角度决定看法,看法决定想法,想法决定做法,而做法决定了结果。”
四、推荐阅读
板书设计
牛和鹅
牛不怕——欺负——不欺负
鹅越来越怕————不怕
1、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及心理活动。
2、体会作者从各个角度刻画人物形象,从而在写作上受到启发。
3、反复朗读课文,通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教学准备:学生充分预习课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师:(课件出示牛的图片)同学们对牛有什么印象?板书:牛(生自由说)
(鲁迅先生曾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把自己比作牛。他还称赞: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牛给人们的印象总是吃苦耐劳,却又默默奉献。)
(出示鹅的图片)你对鹅又有什么看法呢?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看法?(生自由答)板书:鹅(牛字稍小,鹅字稍大)
师: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一篇关于牛和鹅的课文。(补充板书:和)齐读课题
师:答案都在课文里,我们一起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吧。
二、初读感知,理清思路。
指名汇报,你现在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指名说)
(1)本文的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指名说)
(我原本十分怕鹅,看见鹅就躲得远远的,后来有一次在金奎叔的帮助下,我再也不怕鹅了。)
(2)为什么把牛字写得小,把鹅字写得大?(生自由说)
师:牛小,鹅大,从字体上它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课文中,我们对它的态度也有多处对比,你能找出来吗?
1)生:文中第3、4自然段。
(课件出示第3、4自然段)让学生体会“我”害怕鹅而不怕牛。板书:不怕害怕
2)生:课文开头写作者害怕鹅和欺负牛,而结尾写作者再也不怕鹅,也不欺负牛了,它们形成了对比。
师:是啊,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使作者对待牛和鹅的态度发生了这样大的转变?课文的哪部分描写了这件事?(指名汇报:课文的第5-11自然段)
三、细读探究,理解感悟。
1、快速浏览5-11自然段,你看到了几幅画面?
(被鹅追赶、金奎叔赶鹅、与金奎叔的谈话)
2、请同学们读读你喜欢的画面,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然后把描写鹅、“我”和金奎叔的语句划出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你还可以和伙伴们交流交流。
3、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1)描写鹅的语句(请一生读一读)
这只鹅真是太——(神气了),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它很神气?(指名说)这时候鹅心里会怎么想呢?(指名说)
真是一只鹅老爷呀!谁愿意来展示这位鹅老爷的威风?(指名读——评价——齐读)
(2)继续看看我的表现吧!(请学生读出描写“我”的语句)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我“对鹅的害怕,一点儿也不敢反抗。指名读,齐读。读出我的狼狈不堪,害怕鹅。
(3)过渡:正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救星到了!
1)金奎叔是怎样对待鹅的?刚才还神气活现的鹅现在怎样了?(指名说)用一个词形容这时的鹅(指名说:落荒而逃、狼狈……)
2)师:情况发生了大逆转,刚才是“我”狼狈不堪,现在轮到鹅落荒而逃,在与金奎叔的谈话中,“我”也知道该用什么态度来对待鹅了。(板书:不再怕)
3)找出文中金奎叔说的话,(勾出来,自己读一读。)师生合作读,说说对你有什么启发。(生自由发言)
4)作者也像你们一样明白了:对鹅而言“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你是怎么理解的?(指名生谈理解:从鹅的角度看人,和从人的角度看鹅,由于角度不同,所以得出的结果就不同。师板书:角度不同结果不同)同样的道理,对牛而言,课件出示: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大,可我们实在比不上它呀!于是我再也不欺负牛了。板书:不欺负(擦去小牛,写上和鹅一样大小的牛。)
小结: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吗?(指名生说)
过渡: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处理问题的结果也就不同,同学们如果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能不能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呢?(生自由答)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故事,看你是否能运用今天领悟到的道理来解决问题。
1、读故事,想办法。(课件出示)
有这样一个老太太:她有两个孩子,儿子是染布的,女儿是卖伞的,她整天为两个孩子发愁。天一下雨,她就会为儿子发愁,因为不能晒布了;天一放晴,她又会为女儿发愁,因为不下雨女儿的伞就卖不出去。老太太总是愁眉紧锁,没有一天开心的日子,弄得疾病缠身,骨瘦如柴。一位哲学家告诉她,(
)从此以后,老太太天天都是乐呵呵的,身体自然健康起来了。
师:你知道哲学家说了什么神奇的话,竟然让她恢复了健康?(生自由谈后课件补充出示——你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来想呢?天一下雨,你就为女儿高兴,因为他卖伞的生意好了;天一放晴,你就为儿子高兴,因为他又可以晒布了。)
2、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需要换个角度去思考的事?你是怎么看待的?今天我来个“实话实说”。(课件出示话题,告诉学生可选择大屏幕上的话题,也可以说自己想说的。)
[教材解读]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预设]
1.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懂课文内容,重点理解“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这句话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着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3.通过反复读议课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包含图片、重点词句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理念]
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学生独立钻研文本,潜心会文,使学生经历阅读实践。在师生与文本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将“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得更有滋有味,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升他们情感的价值。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学着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既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又注重了人文性,使二者达到和谐的统一。
第一课时
[本课时目标预设]
学习文中的生字,初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扫除阅读障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预设]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一张牛的图片、一张鹅的图片]板书课题:牛和鹅
提问:结合生活经验,说说你对它们的印象分别是怎样的?
学生交流。
3.浏览网站,介绍作者任大霖。(对“任”进行正音)
〖学情预设〗
1.估计学生会结合生活实际,说说牛和鹅的形体特点,以及平时与人的相处情况。
2.任大霖的姓“任”是个多音字,有可能读错。
〖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谈对牛和鹅的印象。
2.“任”字读错,及时正音。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追忆生活经验,走近文本中的动物,与动物有关的话题势必能激发学生兴趣。激趣的第二步就在于出示单元主题,“角度”与“牛和鹅”似乎风牛马不相及,在这种矛盾中学生就更有了阅读兴趣。这也为下课时中心的理解做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查查工具书,有疑惑的句子旁打个问号。
处于五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有能力自读课文,并能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逐节指名读,正音,说说对带有生字的词语的理解,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3.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练习用按“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的顺序练习分段,并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预计学生有可能在读“惹、握、掐、缚”等字以及文中的象声词、“结实”等含有多音字的词语时出错;另外文中有些长句子学生在读时也可能会出错。
在概括课文内容,分段中需要教师指导。
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相机进行正音,并逐节引导初步理解新词,说说每个自然段的大意。以提问“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来引导练习分段,并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熟读课文,引导质疑
根据学生质疑,梳理出若干有探讨价值的问题。
预计学生的问题有“那《牛和鹅》与本单元的主题“角度”又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牛的眼睛看人,会觉得人比牛大;鹅的眼睛看人,会觉得人比鹅小?”“如何理解‘日积月累’中‘我’的那句话”“我对牛和鹅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怎么会有这样的转变的?”等。
引导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教师再梳理出若干有探讨价值的问题。
培养质疑问难的能力,梳理出若干有探讨价值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1.抄写词语。交流生字记忆方法。
2.摘录描写生动的语句。
3.通过阅读学习网站中的有关材料或者网络搜索了解“为什么牛的眼睛看人,会觉得人比牛大;鹅的眼睛看人,会觉得人比鹅小?”
由于版本的差异,本课课后出示的9个生字中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只需要重点学习“屁、碗、扳、缚、掐”等5个字,其余4个已经学过了。
引导他们大胆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引导摘录描写生动的语句。通过阅读学习网站中的有关材料,对“为什么牛的眼睛看人,会觉得人比牛大;鹅的眼睛看人,会觉得人比鹅小?”一问有初步了解。
自能识字。摘录描写生动的语句,积累语言。涉及知识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解决。
?
角度
任大霖
复习文中的生字,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语。读懂课文内容,重点理解“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这句话的含义。学着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一、复习旧知,夯实基础
1课前板书课题:牛和鹅
2齐读课题
3了解学生生字词掌握的情况。
课件出示含有本课要求认识和要求学会的生字的词语,学生认读。
第一行:无缘无故一摇一摆
第二行:结实胳臂欺负
第三行:束缚惹怒衣襟
第四行:似的挣脱尽管扇动
4根据上课时学生质疑并梳理出的若干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引出本课的阅读话题:“我”对牛和鹅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怎么会有这样的转变的?
学生在读词语时含轻声音节、平翘舌音的字词,含有多音字的字词时容易出错的。
若学生读时出现错误现象,教师示范引导正音;若学生多音字出现读错的现象,教师在利用课件显示正确读音引导正音。
根据上课时学生质疑并梳理出的若干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引出本课的阅读话题,让学生能带着问题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虽然生字与词语的学习不是高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阅读学习的基础,所以在本课时的一开始引导学生认读生词,有针对性地进行正音。
二、细读课文顺学而导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写下批注。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地读读课文。在感受深刻的句子旁边写下批注。
学生能要求阅读课文。
让学生在上课伊始就阅读全文,对课文有整体印象。
2前后联系,产生疑惑,产生期待。
引导阅读课文第一到第四自然段,联系第十二自然段,产生阅读疑惑。
学生能读懂人们对牛、鹅的不同印象及由此带来的表现。也能读懂后来“我”的转变。可能会针对这一转变产生疑惑“是什么促使我对牛和鹅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呢?”
引读第一、二自然段,先联系句子中“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和“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体会牛是怕人的,鹅是不怕人。再扣住两个“都”字引导学生联系课前阅读的传说和小资料思考“为什么大家都这样说,而且我们都很相信这句话?”
导读第三自然段,透过三个“敢”字(敢,甚至敢,还敢),抓住“拍、摸、触、刮、扳、叫、骑”等词语品读出“我们看到牛,一点不害怕”;导读第四自然段,透过两个“才敢”,抓住“总是、远远地、安全的地方、要是……就……、绕个大圈子”等词句读出“我们看到鹅,那就完全两样了——害怕。紧密联系第一自然段中对应的语句感受两者的因果关系,并在反复朗读中加深体会。
教师顺势小结:我们对身躯庞大的牛一点不害怕,甚至还去欺负它;对小小的鹅却心怀畏惧。可是后来呢?引导学生速读课文第十二自然段,找找答案。
联系第十二自然段,引导学生读懂我对鹅不再害怕,对牛也不再欺负。
前后联系质疑“是什么让我有这样大的转变呢?”自然过渡“这和我经历的一件事情有关。”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在对比朗读明白在一般人眼中对牛、鹅的不同印象及由此带来的表现。联系第十二自然段,引导学生产生阅读疑惑,即对中间的部分课文产生阅读期待。
3精读故事,读出情趣,读出差异。
引导阅读课文第五——十一自然段。
学生能通过对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读出“我”被鹅追赶这一部分时,鹅的神气十足、胆大妄为,以及“我”的狼狈不堪、慌忙逃窜等。但是对于金奎叔的话理解上有一定难度。
先请学生轻声读课文的第五——十一自然段,看看在鹅的面前“我”表现得怎样。对故事有个整体感。
然后,引导学生交流,相机出示有关语句。学生的回答可能不按叙述顺序。等他们找到这些语句后再逐句导读。
第一句:“我们马上不响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我的心里很害怕,怕他们看见了会追过来。”扣住“马上不响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很害怕、怕”等词句读出我的“怕”。
第二句:“孩子们大喊了一声,急急逃跑。”要学生联系鹅的表现:“鹅听见了,就竖起头来,侧着眼睛看了看,竟爬到岸上,一摇一摆地、神气地朝我们走过来;还伸长脖子,“吭吭”地叫着,扑打着大翅膀,就像眼里根本没我们似的”来理解,紧紧抓住写鹅动作、神态的词句,“就像眼里根本没我们似的”引导学生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到对应的句子。从而体会孩子们的“急”。
第三句:“在忙乱中,我的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我就又哭又叫:“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联系带头的鹅前后的表现,尤其是描写生动的动作词句,抓住“我”的想法与语言体会“我”的狼狈。
再引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的课文,联系第一段中的有关语句,从而感受到鹅的不可一世,“我”有怕到急到狼狈不堪的变化过程。
先请学生轻声读课文的第八——十一自然段,看看在鹅的面前金奎叔的表现。
引导学生交流,相机出示有关语句“飞快地走了过来,一把握住了鹅的长脖子。”“可是金奎叔的力气是那么大,他轻轻地把鹅提了起来。”“抓住句中“飞快地走、一把握住、轻轻地把鹅提了起来”等词句以及他的话“鹅有什么可怕的!会把你吓成这样。”联系写鹅的语句,如“鹅用脚爪划他,用嘴啄他”“老雄鹅害怕了,好不容易挣脱束缚,张开翅膀,连飞带跳“拍拍拍”地落到了池中。这一下,别的鹅也怕了,纷纷张开翅膀,跳到池里,逃命了”体会金奎叔对鹅不怕,而鹅却相反惧怕金奎叔了。
在对比朗读中加深体会金奎叔不怕鹅,我怕,而鹅对我俩的态度也是截然相反的。
由此,引导学生思考鹅还是那群鹅,而“我”和金奎叔在它们的面前表现得怎么会截然不同?通过品读第九——十一自然段的对话加深感悟。重点引导读懂金奎叔的话,“凭这点”联系上文“我”的话理解,“咱们可不答应”联系上面写金奎叔对付鹅的语句以及下面的“掐”、“扔”“别再怕”等理解。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在对比朗读明白由于“我”和金奎叔对待鹅的不同态度而形成了不同的结果。
这样的理解可以说是分层次理解。
3品读末尾,联系实际,读出道理。
引导阅读课文第十二——十三自然段。
学生能通过阅读课文第十二段中的语句感受到“我”对牛和鹅的态度转变,但是对于“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一句的理解有难度。对于含蓄的末尾理解上也有困难。
“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的理解引导要分前后两部分进行,引导学生思考两半句分别是从谁的角度说的,各有什么看法?以接读的方式理解因为从鹅的角度出发,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但从人的角度出发,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
此外还要引导读懂“我”对牛不再欺负了。
从最后一段中引导学生品味出金奎叔的话对“我”的影响之大。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在对比朗读明白由于金奎叔的话引发了我的思考和转变,在对比朗读中加深体会“我”经历这事前后对于鹅和牛的态度的不同。
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读懂课文内含的道理。
三、回顾课文,总结升华。
学生在回顾全文的基础上能就《牛和鹅》与本单元的主题“角度”的关系有一些想法。
学生对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结果”这一主题在以往的语文课文、数学、艺术中都已经初步涉及。
一堂完整的阅读课应该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过程,这个环节旨在让学生再次回归整体,并且经历由表及里,由文悟理的过程。从而加深对“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结果”这一中心的理解和感悟。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拓展阅读:读与“角度”这一主题有关的故事《丢失的骆驼》、《两个农夫》、《烦恼的老太太》;书法两位诗人登山游览时不同感受的诗歌《登飞来峰》《题西林壁》。
2“畅所欲言”谈谈当自己和师长就某事的看法不一致时该怎么办?
3“笔下生花”以“假如”为题写写自己和大人们不同的见解。
拓展阅读选择的是学生喜欢的故事与诗歌;“畅所欲言”“笔下生花”选择的也是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
通过读、说、写的语文实践,对主题加深感悟,引导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全面客观地分析、解决问题,同时全面提高语文的能力。
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结果
不怕怕
不欺负不怕
这课已经酝酿了很久。如果是一串葡萄,那么现在应该是酿成葡萄酒的时候了!不过,滋味却是那样酸涩!
因为南岗区教师招聘需要部分教师来出题,我有幸被抽中,在出题点“关押”了五天之久,然后是批卷,直到周六8点多才回家。因此,本应是上一周该做的事情,只好挪到这周一来做了。
第三节课,复兴五年一。
开始上课了,按照既定方案,先给孩子们讲一个故事,一个关于牛和鹅眼睛的故事。当然,这是一个神话传说。孩子们听得有趣,自然放松下来,同时,也引入了本文的第一段。这样过渡到课文内容,自己觉得比较自然。
学生初读课文,随着读我随着讲自己的感受:有趣,读着读着会乐出声。大家也会有这种感受吧?这是情感的渗透吧,也是一种交流。果然,孩子们读着读着,也乐起来,忍不住乐出声儿。为什么会这样呢?说说感受吧:被鹅追、咬时的狼狈样特别生动有趣;金奎叔赶鹅那一段有意思;还有前面欺负牛的那一段,觉得有意思。
这是预料之中的。接下来做什么呢?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随时将学生的发言整理成板书:我怕鹅,鹅追我,金奎叔赶鹅……在这个基础上请学生结合板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也是帮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一个方法。只是放在这里,还略显不自然。
比较乱的地方出现在后面的环节中。我一直没有想好的,本来应该直接切入到金奎叔的话,但怎么切入却没有思路。于是,读事情的过程。为什么要读也并不清楚。只是含糊地说感受生动的语言。每想到这里便觉得发堵,不舒服。甚至现在都有写不下去的感受。不过,为了当初的承诺,我还是要写出来。讲好了给大家当样子,不好是靶子,给大家借鉴。
重点于是在体会我的表现,鹅的表现;金奎叔的表现,鹅的表现。因为,在此处我总认为是有比较的,正是这种比较使我们认识到“我们不能因为别人对我们的态度而决定我们对待别人的态度”,或者进一步认识到“我们对待别人的态度决定着别人对待我们的态度”。这次讲的时候,我便引导着孩子对比着来读,读出我的害怕,再读出鹅的神气;读出金奎叔的不怕,再读出鹅的害怕。反复指导朗读,这里用了大概十二、三分钟罢。后来想想,这里花的气力显得大了些,尤其是前面的问题不明确的情况下,学生对这些描写生动的语句如此反复诵读也还处在一种无意注意的状态下,效果未必好。
再就读到金奎叔的话了,抓住“这样看”和“这点”两处让学生说清楚,然后说说句子的意思,再联系生活谈谈启示。基本就是这样的思路下来吧。层次不清楚的感觉始终有,所以课上下来觉得比较累。不知自己怎么讲下来的。
五年三,第二节、第三节
又讲这一课。这回在比较上下了功夫,另外我还调整了一下顺序,先理解金奎叔的话,但只是从字面上明白这段话的意思;再让孩子们读一读课文,然后圈画“我”、“金奎叔”、鹅的态度表现,看看通过比较他们的表现有什么发现。
这时,孩子们边读边进行思考:把我的表现同鹅进行比较;把我的表现同金奎叔进行比较;把鹅的表现同金奎叔的表现比较;把鹅前后不一样的表现进行比较。通过这些比较,孩子们说了很多想法和体会:鹅不怕我是因为我怕鹅;鹅怕金奎叔是因为金奎叔不怕它;鹅这动物欺软怕硬……在比较中,边谈边读,边读边谈,这回感觉自然了许多。在充分的交流朗读之后,我再让孩子们谈谈对金奎叔那句话的体会,这回孩子们的认识又深了一层:其实,鹅把我们看得小没有什么,它要是靠着这点欺负人可不行,“凭这点”说明鹅只是依靠把人看得小这点来欺负人,是没有实际的本领的,实际上人的本领要比它强得多;也有的孩子说,其实鹅对我们什么态度不要紧,关键看我们是如何看它。于是,引出下文“果然,我不怕它,它便不敢咬我,碰到了只是‘吭吭’叫几声,扇几扇翅膀,就摇摇摆摆走开了。”想想看,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仔细阅读后,我们会发现,其实鹅的态度并没有变,还是和前文中一样“吭吭叫、扑打翅膀、一摇一摆”,只是我的态度发生了变化,鹅在我眼中也就有了变化。现在,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谈启发了。
再谈《牛和鹅》一课的教学
这课成了一个心结了!但有时,课真的是需要磨的。反复思考下来,对这一课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记录在这里,供大家借鉴。
先大概说一说课的流程吧。
一、神话故事导入。
二、由神话引入课文第一自然段:“大家都说: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
1.由神话故事到这段话,再到课文讲的故事。请学生自由读文,看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检查生字词语:
(1)吁哩哩哩、吭吭,这两个词重点是读准。强调“吁”是多音字,简单讲讲另两个读音组成的词。(呼吁、气喘吁吁)
(2)“惹”,扩词。
(3)“挣脱束缚”,注意“挣”是四声,表示努力摆脱的意思;“缚”是四声。指导学生读准确,再回到课文中读句子。
(4)通过做动作、做比较,弄懂“扳、握、掐”在课文中的意思。
3.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我”被鹅追,金奎叔把鹅赶跑,“救”了“我”的事情。)
三、精读主要内容。
1.结合课文主要内容及神话故事引出矛盾,激起疑问。
(说明:前面通过神话故事,学生得出“鹅”不怕人这一结论。而通过整理课文内容得出鹅不怕“我”,却怕金奎叔。这样问题自然形成了:为什么鹅不怕“我”,却怕金奎叔呢?看似简单,但孩子们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大人和孩子外在身体上的差距,而没有注意到内在态度的不同。这正是课文要引起我们思考的地方。由此进入下面细读的环节。)
2.围绕问题“为什么鹅不怕‘我’,却怕金奎叔?”默读课文5——11自然段。边读边用不同符号画出“我”、金奎叔、鹅的表现,再读一读,看看有什么发现。还可以比较一下,也许你会有新的思考和收获。
3.交流。
(基本上在第一课时能够交流一个方面内容:或者是关于“我”怕鹅的,或者是金奎叔的表现,或者是鹅的表现。然后第二课时继续交流。
交流时主要抓下面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得出“我”非常怕鹅这个结论,要读好;二是得出鹅不怕我,读出鹅的神气来。三是金奎叔的不怕和鹅的怕,这部分处理宜轻。可以不再读了。四是比较“我”和金奎叔的态度,比较鹅前后的变化——由神气到狼狈。
通过这样四个层次的分析、品读、思考,相信学生会得出问题的答案了:之所以鹅不怕“我”却怕金奎叔,是因为“我”太怕鹅了,而金奎叔却不怕鹅。)
四、体会金奎叔的话,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其中的道理。
1.由前面内容,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么,我们对待鹅的正确态度应该怎样呢?
由这个问题过渡到金奎叔说的话。思考“让它这样看好了”、“要是凭这点欺负人”,弄懂金奎叔话里的含义。此时,要孩子进一步思考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时却是有困难的。
2.读第12自然段,再比较前后“我”的变化以及鹅的变化,看看又有什么收获?
此时,学生应该可以发现“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往往是由我们的态度决定的”了。
3.下面的环节引用落英缤纷的做法,由不再无缘无故欺负牛入手,回顾第二自然段内容:
“我教时临时发现一种讲法,说来也是受大哥启发,我让学生划出我们欺侮牛的动词:拍,摸,触,刮扳,骑.第一步,让学生读词说体会;第二步,学生思考调整词的顺序行不行,说理由.学生体会出,我们由不怕牛到欺负牛的过程,也领悟到牛的忍让促成了我们的行为.引完后让学生自学第二部分,划词,批注鹅如何一步步欺负我的课文,自悟“我们对待别人的态度决定着别人对待我们的态度”。效果较好,学生挺爱学的。”
五、总结。
呵呵,其实不知是第四还是第五了,或许是第三?不在于第几,关键是思考吧。
今天在跟一位老师备课时,忽然想起了当时教学中的一个片段:教学本课的生字词语有这样一些,“吁哩哩哩、吭吭、惹、挣脱束缚、扳、握、掐”。教学最后几个表示动作的生字时,我有意想通过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积累。于是我走到第一排一个男孩子跟前,抓住他的手,做出掰腕子的动作。然后让大家说说我们在做什么——顺势讲到,这也叫扳手腕。这个动作——我一边说一边将那个男孩子的手腕扳向一边——就叫扳,后面的孩子都站起来看,一边看一边笑着。
这时,我又握住男孩子的手,用力摇了摇。“这个动作是——”
“握手!”孩子们大声回答着。
“哈——”孩子们忽然哄堂大笑起来。而被我握着手的男孩子红着脸,使劲要把手抽出去。嘿嘿,我回头看看剩下的“掐”字,也忍不住乐了。这群小家伙,一定以为我接下来要掐这个倒霉的男孩子呢!
“哦。‘掐’是什么动作?看看,这一定是女孩子的拿手戏!男孩子学学。”
话音未落,男孩子们就装模作样地在女孩子身上(离着一定距离)比划起来。看着他们的动作,我便学着他们的样子,用大拇指和弯曲的食指在空中一夹,再一转——“是这样吗?”“对。”“不对。”——“这是什么?”——“是拧~~”男孩子们特意把“拧”字拖了一个长长的拐弯。“那这样是掐吗?”我走到第三排一个男生面前,一把抓住他的胳膊,另一手的大拇指甲和食指的指甲做出一个掐的动作。“对——”笑声似乎比回答更响亮。
“哦?果真如此?”我清了清嗓子接着说,“请大家找找书里的话,看看书里是怎么说的?”
“金奎叔一把握住了鹅的长胖子——”学生读。
我一把抓住了旁边一位同学的胳膊。“这就是鹅脖子。我现在的运用就是——握。”孩子们笑得更欢了。“另一句呢?”
“那咱们就得掐住他的脖子,把它扔到河里去……”
“哦,是这样掐吗?”我重复着刚才那个“掐”。对于鹅的脖子来说,这样的掐恐怕是无济于事的。“不是这样?那是什么样?”学生做出用力握的姿势。
看到自己的目的基本达到。于是就赶紧把话题扯回来。“对,这里的掐和握意思相近。在感觉上掐的力量更大些,更集中些。”说到这儿,我的话题一转:“其实,我们理解词语时就要像刚才这样把词语放在语言环境中体会它的意思。因为汉字的歧义是比较多的,所以我们只有联系课文内容才能准确地理解。记住,千万不要望文生意哟。”
一研读课文重点语句(1)“鹅听见了,就竖起头来,侧着眼睛看了看……好象眼里根本没有我们似的。”句子(2)“这时,带头的那只老雄鹅……拉住我不放。”句子(3)“它用全身的力量来拖我……在后面吭吭大叫着助威。”体会鹅的心理和情感;
二通过重点语句的研读,明白角度决定行动,决定结果;
三通过重点语句的研读,明白对同一事物,角度有很多,有的正确,有的错误,要学会变换角度、调整角度;
四运用对“角度”的收获,到链接材料《牛狼之念》中去运用,学会变换角度去重新认识熟知的事物;
五读写思紧密结合,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
教学重点:
一研读课文重点语句(1)“鹅听见了,就竖起头来,侧着眼睛看了看……好象眼里根本没有我们似的。”句子(2)“这时,带头的那只老雄鹅……拉住我不放。”句子(3)“它用全身的力量来拖我……在后面吭吭大叫着助威。”体会鹅的心理和情感。
二链接阅读有关牛的材料,学会变换角度重新认识熟悉的事物。
教学难点:链接阅读有关牛的材料,学会变换角度重新认识熟悉的事物。
教学准备:
一ppt“课文三句重点研读语句”
二阅读材料《牛狼之念》。
一回顾全文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学生齐读课题。
2师:看看老师的板书,用你的读来突出重点。学生再读课题,突出了课文的主体:“牛”、“鹅”。
3通过初步学习,你知道了牛和鹅有两个什么有趣的特点?
4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5师:牛大鹅小,为什么我们却怕鹅欺牛?
生:因为它们看人的角度不同。
6那么,我们就来看看鹅在这种奇特的角度的影响下,如何对人凶的?
二研读鹅,体会错误的角度导致的荒唐结果
句子(1)“鹅听见了,就竖起头来,侧着眼睛看了看……好象眼里根本没有我们似的。”
交流:
生a:我从“一摇一摆”看出鹅很神气,根本没把我们放在眼里。
生b:我从“扑打着翅膀”看出鹅很凶,追得很厉害。
生c:“鹅看了看我们”,就好象在说:“这么小的小人儿,胆敢来招惹我。”根本没把我们放在眼里。
……
句子(2)“这时,带头的那只老雄鹅……拉住我不放。”
生a:我从“一口”这个词看出,鹅已经被激怒了,非常生气,狠不得一口把我吞了。
生b:我从“腿也软了”看出我被吓坏了,都走不了了。
生c:我从“大喊了一声”,看出我们很害怕。
生d:我们一定喊:“呀!鹅来了!”
师:真像“狼来了!”
句子(3)“它用全身的力量来拖我……在后面吭吭大叫着助威。”
2师: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这是一只怎样的鹅?
生:这是一只凶猛的鹅。
师:这是一群什么样的鹅?
生:这是一群凶神恶煞的鹅。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这是一个胆小如鼠的人。
师:是什么让鹅变得像狼一样凶?是什么让人变得像鼠一样胆小?
生:是他们看问题的角度。
句子(4)“鹅用爪划他……跳进池里,逃命了。”
4金奎叔的角度是什么?学生研读金奎叔的话,得出他的角度是用自己的眼睛看,即是“让它这样看好了。”
5小结:看同一个问题,有很多不同的角度,有的角度对,有的角度错。我们要注意选择角度。
三链接《牛狼之念》,学会试着变换角度认识熟悉事物
1链接阅读《狼牛之念》;
生a:牛并不是胆小的动物,而是一种能保护主人的有智慧、非常高尚的动物。它值得我们去尊重它,因为它和我们一样,也是有思想、有生命的动物。
生b:牛其实并不是怕人的,它只是不想跟我们斗,因为它知道我们斗不过它。牛有生命,又情感,我们不该欺负它,而应该保护它。
四总结
从牛和鹅身上,我们明白了什么?这对于你做人和做事有什么启发?
这篇课文是以“角度”为主题的第八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写了“我”因为相信“牛的眼睛看人,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这句话,常欺负牛,怕鹅。在遭到鹅袭击时,怯懦、不敢还击,金奎叔将鹅制服,鼓励我不要怕鹅,使我悟出一个道理:“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说明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换个角度看问题,产生的结果大不一样。
学情分析:
1.会读写生字、新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生字新词,读准除生字外,一些易读错字的读音。
3.悟出这样的道理:“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产生的效果大不一样。”从中受到教育,指导今后的行为。
教学难点:
教会学生由读文——理解课文——领悟到“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产生的效果大不一样。”这个道理的过程。
教师:制作包含图片、重点词句的多媒体
学生:熟读课文,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句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一组漫画]
图1:一个人物背影全身照片,这个人留长发,体型消瘦,旁边一个女孩怯生生地问:“阿姨,几点了?”
图2:被称做阿姨的人,一转头,小女孩怔住了,原来这个人是个叔叔。
提问:看过这组漫画你想到什么?
师从同学们谈的看法中提炼出这一条:“不能带着固有的思想看待事和物。”[点评:直观形象地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不能带着固有思想看问题这一点]
2.[出示一张牛的图片、一张鹅的图片]提问:你对它们的印象分别是怎样的?
[点评:使学生对牛和鹅先有初步印象,进而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进行对比阅读]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牛和鹅》,“我”与牛和鹅发生了什么呢?
1.快快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提问:有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如果学生谈不到,师点拨:扳、似的、吭、束缚、掐住,边说边用出示该词,引导学生练读)
[点评:真正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提高;生生互相提醒中,共同提高]
3.试用一段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点评:落实概括能力的训练]
三、理解课文。
1.理解课文1-4自然段
(1)请同学们练读课文1-4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读“我们”对牛的印象及由此带来的表现;请一位同学读“我们”对鹅的印象及由此带来的印象。
(2)同位合作这样读一读。
2.过渡:“我们”尤其是“我”怕鹅,可就偏偏遭遇了鹅的袭击。
学习课文5-7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5-7自然段,找出读后留下印象最深的句子,并结合句子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2)提问,在学生畅谈中点拨重点:
出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我的心理很害怕,怕他们看见了会追过来。”“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从中能体会出我非常怕鹅,一点也不敢反抗。
出示“鹅听见了,……好象眼里根本没有我们似的。”找出动词,体会到在我们眼里“鹅”不怕人,“鹅”大胆地想来袭击我们,我们很怕鹅。“好象眼里根本没有我们似的。”一句照应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练读。
出示“这时,……拉住我不放。”找出象声词,体会到在我眼中,老雄鹅很可怕。练读。
[点评:在学习第一部分进行了学法指导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运用这种方法理解课文,掌握这种阅读方法]
过渡:如果是你亲眼看到这紧张的时刻,你会怎样做?
3.师述:金奎叔来解救我了。
(1)师生配合读8-11自然段,师“金奎叔是个结实的汉子……他飞快地走了过来,……鹅……,可是……老雄鹅……”
(2)提问:在金奎叔的制压下,鹅怎样了?
(3)分角色读金奎叔与我的对话。请同学们点评他们的朗读,理解金奎叔的话。
4.学习课文12-13自然段
(1)师提问“我”从金奎叔的话中,悟到什么?“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从“实在”你体会到什么?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生活实际你得到什么启迪?
(2)这件事以后我怎样对待牛和鹅了?为什么我与牛和鹅的接触中前后情形大不相同?由此,你得到什么启迪?
四、回顾课文,总结升华。
师述:我们对待任何事物,都要尊重客观事实,从事实出发;同时,换个角度看待问题,得到的结果就大不相同。
1.掌握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屁股、破碗、池塘、惹怒、掐住、无缘无故、胳臂”等词语。
2.通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3.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及心理活动。
通过感悟课文,了解看待周围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两幅图片,你看这是什么?(牛和鹅)
是的,在你的印象中,牛和鹅有什么特点?
2.(课件出示“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请你读读这句话,你相信这句话吗
3.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牛和鹅》,看看你会得到什么启发。板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你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型,把课文读通顺。
生读文、识字,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板书学生询问的生字。(如:吁、吭、臂)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适时教读
①(课件出示,指名开火车读)
②男女生赛读
③指读象声词
④指读课文中较难读的词语
3.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4.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能说说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5.指名回答,适时评价。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是的,作者一开始就点明大家的这个认识: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那么作者是如何对待牛和鹅的呢?请你读读3、4自然段,画出描写作者态度的句子,多读几遍。(生读,师巡)
2.谁来说说你画的句子?(指名回答)
同学们找得很正确!就像大家所说的,对于强壮的牛,作者一点也不害怕,可是对于小小的鹅,作者却害怕极了。后来作者却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请你认真读读5-11自然段,在小组内说说到底是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内互说)
3.谁来说说是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
(我们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通过这件事让作者改变的看法。)
4.请同学们看这句话:(课件出示)
孩子们大喊了一声,急急逃跑。这使鹅追的更快了。我吓得腿也软了,更跑不快。这时,带头的那只老雄鹅就“啪嗒啪嗒”地跑了过来,“吭,吭”地赶上我,“吭,吭”地张开嘴,一口就咬住了我当胸的衣襟,拉住我不放。在忙乱中,我的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我就又哭又叫:“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
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描写鸭子的词语,你体会到什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体会到鸭子的不可一世、不怕人;我的狼狈不堪,害怕鸭子!
你能读出鸭子的不可一世和作者的狼狈不堪吗?自己练一练!
同学们练习的很投入,谁想读给大家听听?
5.我们害怕鸭子,可是金奎叔不怕啊!请你看这句话!(课件出示)
他飞快地走了过来,一把握住鹅的长脖子。鹅用脚爪划他,用嘴啄他,可是金奎叔的力气是那么大,他轻轻地把鹅提了起来。老雄鹅害怕了,好不容易挣脱束缚,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啪”地落到了池中。
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描写鸭子动作的词语,你能体会到什么?
指名回答:“挣脱”“连飞带跳”“落”等词语生动地再现了老雄鹅害怕的样子。你能读出鹅的害怕吗?自己练习读读,谁想读给大家听听?我们一起读读。
6.不可一世的老雄鹅被金奎叔赶跑了,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啪”地落到了池中。通过这件事,作者对牛和鹅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你读读11、12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语句。
7.好,同学们很会读书,能运用不同的符号做出标记!谁来说一说作者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名回答)作者记住了金奎叔的话,从此对牛和鹅都改变了态度和做法。对牛,不再无缘无故的欺负它;对鹅,也不再怕它。
8.是啊,金奎叔的话让作者永远难忘!让我们来一起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
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
从这句话中,你有什么启发?谁来说说?(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不管别人是怎么看待我们的,只要我们自己能够正确地、全面地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就会正确地认识生活。
是的,简单的一句话让作者改变了一直以来的看法和认识。
在生活中,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了吗?你是怎样解决的?(指名回答)同学们能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真不错!
四、总结升华
(课件出示,配乐)正如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答案。面对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见解,这就是平常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够正确、全面的看待问题,正确的认识事物,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有心人,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
五、推荐阅读
六、布置作业
1.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
2.笔下生花——学了这篇课文,你肯定大受启发吧!请你用几句话简单地写下来。
七、板书设计:
八、课外资料:
牛和鹅的眼睛
牛的眼睛里像有一个放大镜似的,什么东西在它眼里都比原样大。在牛的眼睛里,人比自己不知要高大多少倍,所以牛害怕人,在人面前十分驯良、温顺。而鹅则相反,什么东西在它眼里都比原样缩小了。在鹅的眼睛里,人比自己还要小。所以鹅不怕人,常常主动去啄人,企图吓唬人。然而适得其反,得到的常常是沉重的一脚。
牛鹅换眼
远古时候,神农炎帝教会众人耕地种五谷之后,人们就不只单靠渔猎过活了。大家用石锄、石犁耕地种谷,用石刀、石斧砍柴割稻。人人下地耕耘,辛勤劳动。
有一天,玉皇大帝派观音娘娘到下界察访民情。观音娘娘来到下界,见人们都在地里劳作,有的人用石锄掘土,有的人拉着石犁犁地,有的人拿着石刀割草,十分辛苦。于是回天宫奏明玉帝,说人们个个在地里劳动,极为艰辛,请求将天上的牛、羊、猪、狗、鸡、鹅、鸭等放到下界给人们使用。让牛帮人耕地,羊帮人踩土,猪帮人拱泥,狗帮人看门,鸡给人叫更,鹅帮人割草,鸭帮人耘地。玉帝闻奏,表示赞同,遂命观音娘把这些禽畜带到下界给人使用。
人得到这些禽畜帮忙,很是欢喜,立即按照观音娘的指教,赶着牛羊猪鹅鸭等到田里耕耘。谁知因牛的瞳孔生得很大,把人看成—点小东西,被人牵着乱转,觉得太不应该。当下便转过头来用角把人抵撞得头破肚裂。自此开始,牛见人就用角抵。而鹅的瞳孔则生得太小,把人看成一种极高大的怪物,一见人,就吓得遍身发抖,不敢走动。
人对这两种禽畜全无办法,只好把这苦衷去向观音娘娘诉说,求她为人们分忧解难。观音娘娘得知这一情况,当即施展神通,把牛和鹅的眼珠转换过来。牛换上鹅的眼珠后,把人看成是很大的巨物,从此就服服帖帖地由人支使,就连小孩子牵着它的,它也驯驯服服。而鹅换上牛的眼珠后,则把什么东西都看小了,因此无论比它大十倍百倍的人或畜走过它身边时,它都要伸着脖子啄咬一下。
教学目标:抓住关键语句,感受童趣、品悟事理,认识到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有感情朗读课文。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讲述了什么事?
二、读中点拨,初步感悟。
1.对于牛和鹅,人们总有怎样的看法呢?请快速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
交流,媒体出示:牛的眼睛看人……你读懂了什么?红色闪烁:牛是怕人的,鹅不怕人(指读,齐读)再读读,你还有什么发现?
2.“我们”对这话的态度怎样呢?请你读读第3和第4自然段,划出描写作者态度的词句
3.交流所划的句子,抓住对牛的动作“拍、摸、触、刮、扳、骑”和对鹅“远远地、绕个大圈子)朗读体会,交流看法。
三、探究重点,体会变化
1.这句话伴随着幼时的我,左右着我对牛和鹅的看法与态度。但作者的一段有趣经历却让他最终改变了看法。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回忆,去一同寻找变化。
2.请同学们默读5~1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有趣的场景,你觉得哪里最让你觉得有趣而有所思,把它划出来,多读几遍。
3.学生可能会找出“鹅听见了,就竖起头来……”“这时,带头的那只老雄鹅……”“大概是我的哭叫更惹怒了这只老雄鹅……”等句,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媒体相机出示有关句子。
①相机出示写鹅的句子:
请你读读上面的句子,你读出了什么?从哪些词语能看出鹅的“神气”?找出重点词,边读边比划动作,(红色闪烁:走、叫、咬、拖,自读——指名读——齐读)
②读了这些话,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只怎样的老雄鹅?(嚣张、神气活现、胆大妄为)再读再体会。
③练读写“我“的句子:你读懂了什么?你觉得怎样才能读出“我”当时的害怕?(指名说)你来读出这种狼狈好吗?(指名读——齐读)
④小结:作者用短短几句话,就让我们感受到这样栩栩如生的形象,我们如同欣赏了一幅生动的人鹅共趣图。让我们再通过朗读体会。齐读5-7自然段,分角色读好写“我”和鹅的内容,在对比朗读中体会鹅的“神气”和我的“害怕”。(如一人读写“我”的句子,一人读写鹅的句子)
5.鹅真的那么不怕人吗?从哪儿又可以看出呢?自由读8~11自然段。
①从哪儿看出鹅的害怕呢?出示句子,指名回答:“挣脱”“连飞带跳”“落”等词语生动地再现了老雄鹅害怕的样子。你能读出鹅的害怕吗?自己练习读读,谁想读给大家听听?我们一起读读。
②刚才还神气活现的鹅现在怎样了?(指名说)用一个词形容这时的鹅?(指名说:落荒而逃、狼狈……)
③情况发生了大逆转,刚才是“我”狼狈不堪,现在轮到鹅落荒而逃,是谁让鹅有了这变化呢?(指名说:金奎叔。)
6.找出文中金奎叔动作和语言的句子,划出来,自己读一读。师生合作读,说说对你有什么启发。(生自由发言)
出示句子:鹅有什么可怕的!会把你吓成这样。
让它这样看好了!可是,它要是……
①你是怎样理解金奎叔说的话?
②“鹅有什么可怕的!”换一种说法。金奎叔为什么会这样说?怎样读出“人不怕鹅”的语气?
③这里的“这样”、“这点”指的是什么?那么人应该怎样对待鹅呢?
④从金奎叔的话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让学生畅谈自己所悟。
⑤分角色朗读9—11自然段,读出角色的不同语气。
四:深入研读,品悟道理。
1.作者也像你们一样明白了吗?读读最后两节。
2.对鹅而言,“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
引导:你是怎么看待句中的“小”与“强”的?同桌讨论。
联系上文,从哪儿看出它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又从哪儿看出我们实在比它大?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启发?谁来说说?
3.同样的道理,对牛而言呢,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它?讨论后课件出示:看到牛,我也不再无缘无故欺负它了,尽管它把我们看得比它大。闪烁:不再。
4.简单的一句话让作者改变了一直以来的看法和认识。
(指名生谈理解:从鹅的角度看人,和从人的角度看鹅,由于角度不同,所以得出的结果就不同。师板书:角度不同结果不同)
5.再次朗读11、12自然段,加深体会。
五、读写结合,总结升华。
1.是的,简单的一句话、难忘的一件事让人改变了一直以来的看法和认识。媒体依次出示三段话,对于原先大家都深信的话、金奎叔说的话以及作者明白的话,再读读,现在,你有了什么更深的感悟了吗?
2.这让老师想起了一个叫“晴天洗染,雨天卖伞”的故事:曾经有个老妈妈,她的大女儿是开染坊的,二女儿是做雨伞生意的。当她看见下雨天就为开洗染店的大女儿担心,看见晴天就为卖雨伞的二女儿担心,整天的愁眉不展。一位邻居告诉她:“”
从此以后,老妈妈天天都是乐呵呵的。
你知道邻居究竟说了什么话,竟然让她整天乐呵呵的?(生自由谈后课件补充出示——
你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来想呢?天一放晴,你就为大女儿高兴,因为她可以晒布了;天一下雨,你就为二女儿高兴,因为她又可以卖伞了。)
3.学到这里,你会对作者说些什么呢?或者你会对身边的人说些什么?(任选其一)小练笔。
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
②一千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③从青年人的角度看,生活是一个无穷无尽的遥远未来;从老年人的角度看,生活宛如一个非常短暂的往昔。——叔本华
角度不同
结果不同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反复朗读课文,学会分层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重点、难点
1、反复读课文,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教育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出发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2、学生学会分层次理解课文内容,并学会慎重地对待疑问。
3、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围绕提纲梳理课文层次。
教具准备:powerpoint课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牛、鹅图片,启发谈话。
同学们,图上的这两只动物你们认识吗?你觉得哪一只更可爱,为什么?
2、生回答后再次谈话。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简介作者。(出示课件)
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师出示自读要求:
(1)找出生字词拼读。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在不理解字词上做记号,和同桌讨论或查字典解决。
(4)读通读顺课文。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字音:出示课件指名读文中生字词,正音。
(2)字形:“掐”字右半部分下边不要写成“日”。
(3)词语:①无所谓:不在乎。②束缚:捆绑,比喻受到限制。③掐:用手的虎口及手指紧紧握住。④无缘无故:没有任何原因地。
(4)指名分读课文,正音。
4、全班有感情齐读课文。
四、默读课文,梳理脉络。
1、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读文,完成以下问题(出示自学要求):
(1)按照提纲给课文分段。
(2)说说课文的叙述顺序。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出示提纲,学生根据提纲的内容划分课文段落。
(1)由于牛和鹅看人的角度不同,所以我们对待它们的态度、做法也不同。
(2)我们在回家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
(3)我记着金奎叔的话,从此对牛和鹅都改变了态度和做法。
3、学生默读,自主学习交流。
4、指名汇报,理清课文脉络。
(1)分段: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5~11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12~13自然段)
(2)课文的叙述顺序:事情的发展顺序。
(3)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们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金奎叔赶走了鹅,并告诉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牛和鹅。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扫清了字词障碍,理清了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给课文分了段。本文作者对牛和鹅的态度、做法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转变呢,课文又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让我们下节课继续来学习。
六、板书设计:
提出共识
牛和鹅具体描述
改变认识
《牛和鹅》教学反思
课文其实就是通过牛和鹅眼里感觉到的人,与实际情况是不一样的。这就造成了牛和鹅对人的不同的态度。也就是牛和鹅都是从各自的角度去看人,所以得到的结果不一样,反映也不一样。
我和金奎叔,也都是从自身的角度去看鹅。不同的是金奎叔有自己的想法,尊重了客观的事实——在人的眼里,鹅比人小,没什么可怕。他从人的角度去看鹅,所以他不怕鹅;而我却偏信了大家的传言——在鹅的眼里,人比鹅小,恶不怕人。却忽视了人实际上是比鹅大的事实。我站在了鹅的角度去看人,觉得人应该怕鹅,导致了我见鹅就怕,还遭到了鹅的围攻。
我觉得编者是想通过语言文字本身,告诉学生:1、大家都信的未必可信;2、应该以正确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才能正确地对待身边的人和物,正确地对待生活。
而这些正是通过我和金奎叔对待鹅的不同态度与鹅对我们不同态度的对比突现出来的。因此,课文的5-11自然段应该是课文的核心段落,是我态度改变的真正原因。而1-2自然段的内容是束缚我正确思维的固定思想,正因为我被这个固定的思想束缚了,我才不知不觉地站在了对方的角度来审视自己,因此导致了错误的结果。然而金奎叔的话正是对我所经历的这件事情的一个高度的理论提炼,是“点睛”之笔。金奎叔先用自己的行为证实了他的看法是正确的,让我有了真切的体验,然后用简单而富有道理的话语,点亮了我的思维。让我从鹅的事件上明白了更多,同时也作出了不再欺负牛的举措。因此大家一致认为的观点和金奎叔的话,是我站错角度和重新认准角度的一个关键。
所以,我觉得课文的重点应该放在“我怕鹅,被鹅欺;金奎叔赶鹅,鹅被吓跑”这件事情上,通过对比朗读、自主感悟、揣摩心理,让学生感受到我当时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变化,然后说说自己经历过这件事,明白了什么。最后出现金奎叔叔的话,让孩子的体验和感受有一个理论的提高。从而揭示课文所蕴含的道理: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不能被固有的思想左右,只有找准了角度,才能正确地对待身边的人和物,正确地对待生活。
《牛和鹅》一课教学反思
经过近一个月的年级组授课、研讨。《牛和鹅》这一课我在年级组里上了四次。四次中都有不同的感悟,也都有不同的收获。
这次授课虽然觉得修改的次数比较多,自己也觉得比较辛苦。但每次的修改对自己都是一个提高。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能够不断的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也喜欢自己永远是孩子们喜欢的王老师,孩子们能在我的语文课中学到真正的知识!
3、反复朗读课文,通过感悟课文内容,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内容,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教学准备:学生充分预习课文、多媒体课件
一、直接导入
1、学生展示课前精彩两分钟
《牛鹅换眼》
师板书课题(牛字小鹅字大)
学生齐读课题3、师:看了这个提问,你有什么疑问?(生自由质疑,师提炼主要问题)
黑板一侧板书:a、牛字小,鹅字大?b、主要内容?
4、答案都在课文里,我们一起来读。
二、初读感知,理清思路
1、对于初读提出要求:思考之前提出的问题,如果有收获,请在书上做好批注。
2、指名汇报:你现在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
(1)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师提示可以按“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的顺序说。
生根据提示自由说,并在老师的引领下学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2)为什么牛字小,鹅字大?
生自由说,师提炼并小结:因为这就是“我们”对待牛和鹅的态度。
a、师:文中“我们”是怎样对待牛和鹅的?读文并用喜欢的符号分别在课文中勾画标记。
(提示:1-4自然段)
根据学生汇报,师适时板书:欺负
害怕
师: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汇报读第一自然段
师小结:因为牛和鹅看人的角度不同,所以人轻视牛而害怕鹅。
b、后来主人公对牛和鹅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生汇报,师小结:主人公终于明白了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对待牛和鹅(根据学生回答,修改板书:把牛字写大)
c、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使主人公对牛和鹅的态度发生了这样大的转变?
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描写了这件事?(5-11自然段)
三、细读探究,理解感悟
1、快速浏览这一部分,用简洁的话告诉我们,围绕鹅、“我”、金奎叔发生了什么故事?
补充板书
学生汇报,师引导:“我”被(神气)的鹅追赶,吓得(狼狈不堪),金奎叔帮“我”,鹅(落荒而逃)。
2、根据刚才的回答,自由读5-11自然段,把你觉得最有趣的句子或段落找出来,多读几遍并做好批注。
3、交流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1)指导学生读出鹅欺负“我”时的神气,读出被鹅欺负时“我”的狼狈不堪。
a、汇报读第5自然段,课件出示。找出鹅在欺负我时的句子,体会鹅当时心里的所想。找出重点词,边读边比划动作,体会鹅的神气和嚣张。
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b、汇报读第6、7自然段,读出“我”的狼狈,课件出示重点语句
找出词语,自己试读,评读
(2)正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救星——(生:金奎叔)到了。
找出金奎叔是怎样对待鹅的?
刚才还神气活现的鹅现在怎样了?
(3)情况发生了大逆转,刚才还是“我”狼狈不堪,现在轮到鹅落荒而逃,而“我”也知道该用怎样的态度来对待牛和鹅了。(板书:不欺负不害怕)
是什么让“我”明白的呢?(金奎叔的话)课件出示
师生合作读,说说对你有什么启发,学生自由发言。
(4)“我们”也像你们一样明白了:对鹅而言(课件出示)“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前者从鹅的角度看人,后者是从人的角度看鹅,由于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所以结果不同。)相机板书:角度不同结果不同
同样的道理,对牛而言,(课件出示)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大),可我们实在(比不上它呀)!
5,小结: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处理问题的结果也就不同,同学们如果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能不能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呢?
我们来看一个故事,看你是否能用今天领悟到的道理来解决问题。
四、拓展延伸(课件出示)
1、读故事,想办法。
有这样一个老太太:她有两个孩子,儿子是染布的,女儿是卖伞的,她整天为两个孩子发愁。天一下雨,她就会为儿子发愁,因为不能晒布了;天一放晴,她又会为女儿发愁,因为不下雨女儿的伞就卖不出去。老太太总是愁眉紧锁,没有一天开心的日子,弄得疾病缠身,骨瘦如柴。一位哲学家告诉她,(),从此以后,老太太天天都是乐呵呵的,身体自然健康起来了。
师:你知道哲学家说了什么神奇的话?竟然让她恢复了健康?
2、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需要换个角度去思考的事?你是怎么看待的?结合生活实际说说,然后写下来。
牛欺负不欺负角度不同
和
鹅害怕不害怕结果不同
“我”金奎叔
2、抓住鹅追人的有趣情节,体会鹅的神气十足和“我”的狼狈不堪,初步感受儿童文学的特点。
3、懂得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结果就会不同。懂得用端正的心态,正确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抓住鹅追人的有趣情节,体会鹅的神气十足和“我”的狼狈不堪,初步感受儿童文学的特点。
一、导入:
出示课题,引导观察:大屏幕上的课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老师为什么这样处理,大家能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吗
(指生答)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检查预习。出示“挣脱束缚、吁哩哩哩、胳臂”指生认读,指导词中多音字的读法。
2、初读课文,说说本文主要讲了关于鹅的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趣。
(一)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用“”标出自己觉得最有趣的情节反复读一读,把有趣劲读出来。
2、想一想,从这些情节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文。
(二)讨论交流,体会鹅的有趣。
2、指生读自己画出的描写鹅的情节,教师相机指导。
(1)指生读“鹅听见了”一句,引导学生抓住“一摇一摆”等词语想象当时鹅的样子(或表演再现),引发思考:
你眼前浮现了一只怎样的鹅如果你是那只鹅,当时你在想什么
(引导学生用神气十足、目中无人等词语评价鹅的行为,初步体会鹅的有趣)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总结读书方法(抓住词语,想象画面)。
(2)依法指生读“带头的老雄鹅”一句,指导学生抓住“啪嗒啪嗒、吭吭、一口”等词语体会鹅的胆大妄为,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方法(适当重读一些词语)。
(以上两个环节应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现)
3、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小小的鹅为什么会这样目中无人,胆大妄为(引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用课文中语句回答)
4、课件出示“人鹅——鹅的角度”
(三)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我”的有趣。
2、知道有感情的朗读“忙乱中”一句。
3、引导学生找出其它能体现“我们”怕鹅的词语,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我们”见到鹅后的内心感受。
4、引发思考:“我们”为什么这么怕鹅(引导学生结合第一自然段体会“我们”轻信传言,竟然以鹅的视角看待问题的幼稚心理)
5、回顾“鹅追我”的情节,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初步体会儿童文学作品语言生动,充满童趣的特点。
四、读描写金奎叔言行的段落,总结哲理。
1、自由读8——11自然段,思考,和我们相比,金奎叔的不同是什么
2、指生读金奎叔的话,总结:“人比鹅小”只是从鹅的角度看,而从人的角度看则是“人比鹅大,比鹅强”(课件出示“人鹅——人的角度)。
3、读到这儿,你想对怕鹅的“我”说些什么
4、观察课件,你还有什么发现和收获(课件出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同)
5、思考:“我”不再怕鹅了,为什么也不再欺负牛了呢
1、掌握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屁股、破碗、池塘、惹怒、掐住、无缘无故、胳臂”等词语,注意象声词的读音。
2、反复朗读课文,通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3、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及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课文,领悟到“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和“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产生的效果大不一样。”这个道理。
1、掌握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屁股、破碗、池塘、惹怒、掐住、无缘无故、胳臂”等词语。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1、(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两幅图片,你看这是什么?(牛和鹅)
2、课件出示: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请你读读这句话,你相信这句话吗
3、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牛和鹅》,看看你会得到什么启发。板题,齐读课题。
1、请你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适时教读:
课件出示词语:屁股、破碗、池塘、惹怒、掐住、无缘无故、胳臂、吁哩哩哩、吭吭、啪嗒啪嗒、啪啪啪、
①指名开火车读
3、指名朗读课文中重点段落。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路
1、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2、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说说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3、指名回答,适时评价。
四、走入文本,初步感悟
1、开始时作者对牛和鹅有着怎样的态度?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学生初步谈谈自己的阅读收获。
2、通过前后对比,引导质疑: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口头说说自己的感受。
2、朗读课文,想象文中的画面。
1、通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2、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及心理活动。
一、复习导入,走进文本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牛和鹅》。在上节课的学习中,牛和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牛怕人,鹅不怕人)所以课文在第一自然段中这样写到:
媒体出示:
大家都说: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指名读)
2、从这一自然段中你还读懂了什么?能不能用“因为……所以……”来表达。
3、是呀,因为大家都这么说,所以我们(都很相信这句话),指导读,你读出了什么?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我们对这句话的确信吗?(深信不疑……)
二、深入文本,研读品捂
(一)抓住不同态度,感悟孩子们的心理(3、4自然段)
1、我们的这种相信体现在哪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的3、4自然段,你能从那些句子中读出我们对牛和鹅的不同态度?
3、指导学生抓住不同的心理读好3、4两个自然段。
(二)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变化的原因。(5——12自然段)
1、后来作者对牛和鹅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出示第12自然段)从这段中你读出了什么?(不再怕鹅、不再欺负牛)
2、读到这里,同学们心中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态度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3、让我们再次走入作者的回忆,去感受那一段经历。请同学们快速浏览5——11自然段,你看到了几幅画面?(被鹅追赶、金奎叔赶鹅、与金奎叔的对话)分别在哪几段描写的?(5——7、8、9——11)请同学们默读这部分文字,边读边想象这几个场景,将描写“我”、鹅和金奎叔语句分别画出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
4、学生交流:
(1)描写“我”的句子: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我“对鹅的害怕,一点儿也不敢反抗。指名读,齐读。
(2)描写鹅的句子:
引导学生体会鹅的嚣张、霸道的样子。
(3)描写金奎叔的句子:
引导学生体会金奎叔赶鹅时的勇敢以及鹅的狼狈。
5、再来读第12自然段:为什么态度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这次你又有了什么新的体会?(引导学生结合金奎叔的话再次理解)。作者在5——11自然段中只字未提牛,为什么此处却提到我再也不无缘无故欺负它了呢?(从鹅的角度看人,和从人的角度看鹅,由于角度不同,所以得出的结果就不同。
同样的道理,对牛而言,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大,可是我们实在比不上它呀!)
8、所以直到现在……(引读最后一段)
三、总结升华,课外延伸
1、再读题目,这篇课文为什么要以牛和鹅作为题目呢?(作者是想借牛和鹅两种动物来告诉我们看待事物的方法——要换个角度去看事情。师板书:角度不同结果不同)
2、你在听了金奎叔的话后你会对牛和鹅说什么呢?你会对作者说些什么呢?你会对身边的人说些什么?(任选其一)小练笔。
3、推荐阅读《两个花盆的故事》,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课后作业)
板书:
欺怕
不欺不怕、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教学准备学生充分预习课文,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回顾全篇。
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
师:是呀,课文开始就告诉大家,“我们”深信这句话。所以我们对牛和鹅的态度就不截然不同,请你读读3、4自然段,画出描写作者态度的句子,多读几遍。(用喜欢的符号勾画,朗读)
二、细读探究,引导感悟。
1、“我们”是怎样对待牛和鹅的?
为什么会这样?(指名汇报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因为“我们”用了牛和鹅看人的角度,所以人轻视牛,而害怕鹅。
2、后来作者对牛和鹅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指名汇报读第12自然段)
过渡:作者终于明白了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对待牛和鹅,(修改板书:牛鹅)应该平等地对待它们,不能无缘无故欺负牛,也没有必要害怕鹅。
3、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使作者对待牛和鹅的态度发生了这样大的转变?课文的哪部分描写了这件事?(指名汇报:课文的第5-11自然段)
三、品读感悟,释放主题。
1、快速浏览5-11自然段,找出在这件事中有几位主角?(指名生说:鹅、“我”和金奎叔)板书:金奎叔“我”
2、谁能用一句话告诉我们,围绕这三位主角发生了什么故事?(指名概括:“我”被鹅追赶,吓得狼狈不堪,金奎叔帮“我”赶走了鹅,并教育我不要怕鹅。)
3、自由读5-11自然段,把你觉得最有趣的句子或段落找出来,多读几遍,把你的感受作好批注。
4、交流汇报,教师相机重点指导:(朗读写作中心)
①指导读第5段:
找出文中描写鹅欺负“我”的句子,读一读,这鹅真是——(太嚣张、太飞扬跋扈、太不可一世、太傲慢、太自以为是......)这时候鹅心里会是怎么想呢?(指名说)
从哪些词语能看出鹅的神气?找出重点词,边读边比划动作,体会鹅的神气和嚣张。(生勾画,自读——指名读——齐读)
②指导读第6、7段,读出被鹅欺负时“我”的狼狈
师:哪些词语最能表现“我”当时的狼狈不堪?(指名说)你来读出这种狼狈。
(指名读——齐读)
师:我当时真是__(狼狈不堪抱头鼠窜软弱可欺任人宰割......)
师:这种哭叫不但没有使鹅嘴下留情,反而更——(引读第7自然段)
③小小的鹅把一个小孩吓成这个样子,孩子为什么这么怕鹅?(指名汇报读第1自然段)
(回到课文开头,师:因为“我”相信了这种观点,也从这个角度去看待牛和鹅,而这显然是不对的。)
过渡:正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救星到了!
(2)金奎叔是怎样对待鹅的?刚才还神气活现的鹅现在怎样了?(指名说)用一个词形容这时的鹅(指名说:落荒而逃、狼狈……)
(3)师:情况发生了大逆转,刚才是“我”狼狈不堪,现在轮到鹅落荒而逃,而“我”也知道该用什么态度来对待鹅了。(板书:不再怕)是什么让“我”明白的呢?(指名说:金奎叔说的话。)
(4)找出文中金奎叔说的话,(画出来,自己读一读。)师生合作读,说说对你有什么启发。(生自由发言)
(5)作者也像你们一样明白了:对鹅而言“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你是怎么理解的?(指名生谈理解:从鹅的角度看人,和从人的角度看鹅,由于角度不同,所以得出的结果就不同。师板书:角度不同结果不同)同样的道理,对牛而言,课件出示:它虽然把我们看的比它大,可是我们实在比不上它呀!
小结: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指名生说)
过渡: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处理问题的结果也就不同。有些时候换个角度,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更加乐观。
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遇到过这样需要换个角度去思考的事?你是怎么看待的?结合生活实际说说,然后写下来。(生汇报)
四、总结凝练,升华主题。
师:说的多好呀,灾难无情,人间有爱。汶川地震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灾难带给我们痛苦和不幸,但换个角度讲,灾难不正是激发了全国同胞众志成城、携手并肩、战胜困难、重建和谐生活、重建美好家园的决心和信心吗?愿我们都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给生活更准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