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点位于“三江并流”腹地的云南省香格里拉市,于2014年1月成立,注册资金1200万元,员工124人。公司依托当地丰富的生物资源,致力高原农特产品开发、从事农产品加工、生物产业研发、农贸市场管理等,自2005年起,公司精心打造云南A县农特产品之一:百花蜜,作为当地的农业龙头企业,对产业集群、利泽大众等目标,对于农户增收、财政增源、特色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
公司成长模式:“企业+基地+农户+优质农特产品”的生产模式,以及“农特产品+直营店+商超”线下销售模式、“农特产品+电商平台+网络直播”等线上销售模式,见图2。
1)成长模式特点
(2)主体目标协同:公司采用“公司全员参股”、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股份经营机制,采用股份合作制分红方式释放红利,在拓宽当地集体经济收入渠道的同时,也让员工拥有获得感和参与度。
(3)产业集群发展:公司制定了“治理组织化、产业集群化、服务社会化、利泽大众化”的总体目标,使得公司以农特产品加工、生物产业开发等业务具备多业态经营模式及市场竞争力,成为当地农业特色产业龙头企业。无论是蜂蜜还是青刺果基地都采用股份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保障建档立卡户的收益,实现助农增收的同时实现产业脱贫、带动农业特色产业振兴。公司还利用公益、政府、其他企业搭建的平台,助力特色农业产品、生物产品走出大山,走向世界。以“点—线—面”实现产业集群,从而带动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发展。
2云南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长模式框架
(2)成长模式适用条件
(1)具备独特的生产条件和资源禀赋。案例依托丰富的生物资源基础,成立云南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高原特色核桃作为A县的重点支柱产业,生产出不同等级的核桃油系列产品,使得核桃在生产环节取得质量、价格等方面的竞争优势。(2)以科技手段作为特色农业发展的前提。案例点以“技术帮”的方式盘活高原特色农产品资源,通过技术保障农产品“宜大则大”发展。如建立养蜂采蜜GMP标准化生产基地和车间,吸纳农户“就近就业”;通过低温萃取工艺研发多系列青刺果油产品,符合国际粮农组织的严格要求。(3)基于消费者角度考虑,利用电商平台发展线上销售模式赋能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此外,公司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利用“云养+”模式的热度,高度重视消费者的体验感和参与过程,创新了类似“认养一头牛”“百万家庭认养计划”的线上认养模式,即“农特产品+线上认养+线上社群”,基于数字化技术支持使得服务更精准、消费群体更明确。
二、贵州某现代农业产业园
1.案例基本情况案例点位于贵州省被誉为“中国凉都”的六盘水市腹地,在县域以猕猴桃为主导产业的基础上而建,园区海拔1300m左右,曾获得“中国农村‘三变’改革发源地”“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试点”等称号。贵州B县具有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山地、工业主导等特征,特色农业产业是城区人们历经“掠夺式”资源开发后的转型突破口,逐渐形成了在园区上游种植茶叶、下游种植猕猴桃的模式,园区内猕猴桃基地面积已达到10万余亩,涉及农户超过15万人。
公司、农户等不同主体之间进行协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连”成长模式,见图3。
2)成长模式适用条件
(1)利用技术赋能产业发展,技能培训赋能乡土人才。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助力猕猴桃和茶叶的产前、产中发展,B县具有极大的产后技术支撑,与省农科院、中国科学院对接,与“田教授”交流经验,建立猕猴桃“产学研”基地,形成“深沟起陇”“控苗培根”等成熟技术,同时加强“产业—田间—能人—资料—线上”等技能培训。(2)充分考虑农户需求,使其成为利益机制的主导者。产业园注重从农户生产者需求角度考虑,将经营主体作为核心力量提供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帮扶和托底。在产业园提供平台的契机下,农户可以将自家农地流转给园区基地,获得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支持,与经营主体、园区形成了利益联结机制,解决农户不会种、不会养、不会卖的问题。(3)产业融合促发展。充分利用B县符合工业发展的地貌条件、资源禀赋,间接赋能第一产业的发展。将工业的资金力量下沉到猕猴桃产业发展中来,不仅为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扶持和保障,也改变了以往资源“掠夺式”开发、生态破坏等现象。
三、四川某青稞文化产业园
案例点地处高原、盆地过渡带,是四川省内最大面积的青稞种植生产区,青稞产业被列入地州“10+2”农业产业发展体系。产业园是以高原特色青稞产业为核心、以川藏地域特色文化为突破口,集成科技创新、系列产品深加工、休闲观光旅游等服务为一体的特色农业产业园区,产业园建成以来,达到近4000万元销售额的业绩,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达1000万元,鼓励当地老百姓就近就业150余人,并开创独具特色的“高原白领”人才岗位。
公司与农户建立“订单式”发展模式,产业园创新出了集“收购+加工+存储+展览”于一体的成长模式,见图4。
(1)优势要素赋能:产业园借助当地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青稞生长条件,生产出高海拔地区的高原青稞农作物,借助丰富的矿产和生物资源,加上当地具有“天空之城”的美誉,为青稞品牌的创建提供了支撑。
(2)主体目标协同:公司基于农户期望和经营初心,解决了当地群众卖粮难困境,一些农业公司还提供种植技术、定价收购、创新系列产品等服务,如某生态农畜产品公司与农户签订“订单式”种植协议,以高于市场平均价格收购青稞,农户实现“就地创收”。
(3)产业集群发展:产业园与公司协同合作、创新研发,本着“创优势、出特色、立品牌、创联动”的核心理念,在品种选育、栽培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研发出的“康定3号”良种荣获“国家民族团结进步奖”“β-葡聚糖”含量世界之最等荣誉称号,使得青稞种植农户、青稞系列产品公司与较发达地区、沿海城市形成了供应链模式。
(2)多方主体协力巩固脱贫成效。农户、公司、产业园多方协作为农户提供“扶贫带头人经营能力培训”“贫困户专向生产技能培训”等服务,更加注重让农户特别是经济水平低下的贫困户掌握实用技能,通过技能培训巩固脱贫成效,打造一批乡土人才,培养出一批骨干成员和“藏区高原白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