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西升。开道竺干。号古先生。善人无为。不终不始。永存绵绵。是以升。就道。经历关。关令尹喜。见气。斋待遇。宾为说道德。列以二篇。告以道要。云道目。然行者能得。闻者能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以言者。以音相闻。是故谈以言相然。不知道者。以言相烦。不闻不言。不知所由然。譬如知音者。识音以弦。心知其音。口不能传。道深微妙。知者不言。识音。声悲抑音。内惟心令口言。言者不知。
老君向西而行,他开启了通往天竺(古印度)的道路,被人们尊称为“古先生”。他教导人们要行善且无为而治,不执着于开始,也不留恋于结束,让心灵永远保持绵延不绝的平和与宁静。正是这样的境界,让他得以升华,成就了至高无上的道。
在追求道的旅途中,老君来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他是一位慧眼识人的智者,见空中紫气东来,便知有异人将至,于是斋戒沐浴,恭敬地等待着。当老君来到关前,尹喜热情地款待了他,并虚心请教关于道德的真谛。
老君便为尹喜讲述了道德的真意,将这些智慧总结成了两篇著作。他向尹喜揭示了道的要旨,说道:“道,它是无法用眼睛看到的,但行者能够领悟它;它是无法用耳朵听到的,但闻者能够感受到它。真正知道它的人,不会轻易言说;而那些言说它的人,往往并未真正懂得它。”
老君解释说:“我之所以言说,是为了让声音传递出去,让人们能够有所听闻。但那些不懂得道的人,却会因为我的言辞而感到困惑和烦恼。他们不知道,真正的道是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的。就像懂得音乐的人,他们能够通过琴弦感受到音乐的韵味,但心中明白,却无法用言语来准确传达那种美妙的感觉。”
老君继续说道:“道,它是如此深奥而微妙,真正懂得它的人,不会轻易言说。就像懂得音乐的人,在听到悲伤的旋律时,内心会深感哀伤,但他们的嘴巴却无法完全表达出那种悲伤的情感。同样地,那些言说道的人,往往并未真正领悟到道的精髓。”
第二章道深
老君曰。道深甚奥。虚无之渊。子虽闻道。心不微丹。所以然者。何书不尽言。着经处。文学以相然。子当宝之内念思。惟自然之道不与子期。喜则稽首再拜。敢问学之奈何。
老君说:“道的深奥,就像那虚无缥缈的深渊,深不可测。你虽然听闻了道的真谛,但心中或许还未能完全领悟,未能燃起那追求真理的炽热之心。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任何书籍都无法完全表达出道的全部内涵。我所著的经典,也只是用文字来尽力描绘道的模样。
你应该将这些经典视为珍宝,深深地烙印在内心深处,时常思考、体悟。记住,自然的道并不会主动与你相约,它需要你用心去寻找、去领悟。
尹喜听后,恭敬地稽首再拜,他心中充满了对道的渴望,于是大胆地问道:‘请问老君,我该如何学习、如何领悟这道呢?’”
第三章善为
老君曰。善为书术者。必绥其文。善论。达其事者。必通其言。勉而勤之。得道矣。为正无处。正自归之。不受于邪。邪气自去。所谓无为。道自然助。不善于祀。鬼自避之。不劳于神。受命无期。无进无退。谁与为谋。
老君说:“擅长书写的人,一定会妥善地组织文字,使内容条理清晰;善于论述的人,一定会把话说得通透明白,让人一听就懂。如果你也能像这样,勤勉而努力地去学习、去领悟,那么,你终将得道。
当你内心纯正,不偏离正道,那么,正义自然会归附于你。你不需要刻意去排斥邪恶,因为只要你坚守正道,邪气自然会远离你。这就是所谓的‘无为’,当你做到了无为,道就会自然而然地来帮助你。
如果你不去盲目地祭祀那些不存在的鬼神,那么,鬼神也会自然地避开你。你不需要过分地耗费心神,因为只要你顺应天命,你的生命就会无穷无尽。你不需要刻意地前进或后退,因为你已经明白了道的真谛,无需再与他人商量或谋划。
所以,学习道,就是要学会如何保持内心的纯正与平静,如何顺应自然、顺应天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领悟道的精髓,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第四章慎行
老君曰。慎而行之。宝而怀之。吾将远逝。不期自会。尹喜受言诚深。则于关称疾。弃位独处空闲之室。恬淡思道。归志守一。极虚本无。剖析乙密。观缕妙言。内意不出。诵文万过。精诚思彻。行真归身。能通其玄。论无极之原。故能致神仙。
老君说:“你要小心谨慎地去实践道的真谛,像珍藏宝贝一样把它深藏于心。而我呢,将要远行四方,我们不必刻意约定,只要都遵循着道的指引,自然会在某处相遇。”
尹喜听了老君的话,深感其言深意重,心中充满了对道的敬畏。于是,他在函谷关找了个借口,说自己生病了,辞去了官职,独自隐居在一间清静的屋子里。
他过着恬淡宁静的生活,一心一意地思考着道的奥秘。他将自己的志向和心神都凝聚在“守一”上,追求内心的平和与纯净。他极尽所能地探索着道的本源,就像是在无边无际的虚空中寻找那一丝真理的光芒。
尹喜深入剖析着道的微妙之处,观察着那些精妙绝伦的言辞。他内心平静如水,思绪不乱,就像是一面明镜,清晰地映照出道的模样。他反复诵读着老君传授的经典,每一次都充满了虔诚和专注,仿佛每一次诵读都能让他更加接近道的真谛。
就这样,尹喜凭借着精诚所至,终于领悟了道的精髓。他的身体因为践行真道而变得更加健康,他的心灵因为领悟玄妙而变得更加清澈透明。他开始能够谈论那些关于无极的深奥话题,对道的理解已经达到了超凡入圣的境界。
正是这样的修行和领悟,让尹喜最终得以成为神仙,超脱世俗的束缚,遨游于天地之间。
第五章道象
老君曰。道相无形。端恍惚。亡若存。譬如种木。未生不见枝叶根。合会地水风火四时气往缘。气为生者地。聚合凝稍坚。味异行不等。甘苦辛碱酸。气行有多少。强弱果不均。同出异名色。各自生意因。从是异性行。而有受形身。含养阴阳道。随所依为亲。生道非一类。一切人非人。本出于虚无。本出于虚无。感激生精神。譬如起音者。掇弦手动。传宫商角徵羽。口气呼翕元。身口意为本。道出上首。元本静在虚静。故曰道自然。五音所动摇。遂与乐色连。散阳以为明。布气成六根。从是有生死。道遂散布分。去本而就末。散朴以浇淳。道变示非常。欲使归其真。
老君说:“道,它是无形的,既模糊又隐约,仿佛存在又仿佛不存在。这就像种植树木一样,在树木还未生长出来时,我们看不见它的枝叶和根系。但树木的生长,需要地、水、风、火以及四季之气的相互融合与滋养。
地,为树木提供了生长的土壤;气,则是生命的源泉。当这些元素聚合在一起,逐渐凝聚成形,树木便开始生长。而树木的果实,味道各异,有的甘甜,有的苦涩,有的辛酸,这是因为它们所含的气有所不同,强弱、多少也各不相同。
尽管它们同出于一棵树,但名字、颜色、形态却各不相同,各自有着独特的生长方式和原因。正是这些差异,使得树木能够生长出千姿百态的枝叶和果实。
同样地,人与非人的一切生命,也都源于虚无。在虚无之中,感激之情产生了精神。就像弹奏乐器一样,手指拨动琴弦,便能发出宫、商、角、徵、羽五音。而人的口气呼吸,也是元气的表现。身、口、意,这三者构成了人的根本。
道,它源自于虚无,又回归于虚静。它本自自然,无拘无束。但当五音响起,与音乐相连时,道便开始分散,与各种色彩、形态相结合。阳气散发,形成了光明;阴气布施,构成了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从此,有了生死轮回,道也随之散布于世间万物之中。人们逐渐远离了道的本源,追求末节,淳朴之风被浇漓所取代。道的变化,显示了它的非凡之处,它希望人们能够回归本真,找回那份最初的纯净与宁静。”
第六章生道
老君曰。告子生道本。示子之自然。至于万物生情。行相结连。如坏复成。如灭复生。以成五行。阴与阳并。辗转变化。遂为物精。吾思是道。本出窈冥。愚不别知。自谓适生。子无道眼。安知生灵。天地人物。虚无囊盈。一从无生。同出异名。是亦本非。在所用正。所字非字。乃知其诚。当与明议。勿与愚争。子取正教。勿信邪听。何以知邪。子为物倾。何以知愚。不察言情。为道问道。为经问经。问不本末。知愚冥冥。但知求福。不知罪婴。但知养身。不知戮形。婴儿之姿。贵养厚敦。忽无就形。知非常生。无履大白。可令永存。有何妙意。乃欲相倾。父子恩深。不是相听。勿复噭慨。远近笑人。掩恶扬善。君子所宗。
老君说:“我要告诉你生命的本质和道的根源,向你展示自然的奥秘。世间万物,它们的生成与变化,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就像毁坏之后会有重生,消亡之后又会有新的生命诞生。这些变化,构成了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循环往复。阴与阳相互依存,辗转变化,最终形成了万物的精华。
我思考这道,发现它源自于那深邃而神秘的虚无之中。愚钝的人们往往无法分辨,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已经理解了生命的真谛。然而,他们没有道的眼睛,又怎能真正了解生命的奥秘呢?
天地万物,都包含着虚无与盈满的双重性质。它们从虚无中诞生,虽然名字各异,但本质上都是相同的。然而,人们在使用这些名称时,却往往忽略了它们的真正含义。只有当我们超越了文字的束缚,才能真正理解道的真谛。
因此,当我们讨论道时,应该与明智的人交流,而不是与愚昧的人争辩。你应该接受正确的教导,不要轻信邪说。如何分辨邪说呢?当你被外物所迷惑时,你就已经陷入了邪说的泥潭。如何分辨愚昧呢?当你不能洞察人情世故时,你就已经陷入了愚昧的深渊。
为了求道而去问道,为了理解经典而去研读经典。但如果你不问根本,不究末节,那么你的智慧就会像黑暗中的迷雾一样模糊不清。你只知道追求福气,却不知道自己可能已经背负了罪孽。你只知道保养身体,却不知道过度的溺爱会毁灭自己的形骸。
婴儿的姿态,是最纯真、最敦厚的。但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他们就可能走向歧途。要知道,生命并非永恒不变,只有顺应自然,才能保持长久的存在。
不要追求过分的完美,这样才能保持生命的永恒。你为何要有争斗之心呢?父子之间的恩情深厚,本应是相互倾听、相互理解的。不要再唉声叹气,让远近的人都笑话你。掩盖恶行,弘扬善行,这才是君子所应尊崇的。”
第七章邪正
老君曰。邪教正言。悉应自然。故有凶吉。应行种根。如有所受。种核见分。道别于是。言有伪真。伪道养形。真道养神。真神通道。能亡能存。神能飞形。并能移山。形为灰土。其何识焉。耳目声色。为子留愆。鼻口所喜。香味是怨。身为恼本。痛痒寒温。意为形思。愁读忧烦。吾拘于身。知为大患。观古视今。谁存形完。吾尚白首。衰老熟年。吾本弃俗。厌离世间。抱元守一。过度神仙。子未能守。但坐荣官。子能不动。神灵得安。子能捐欲。举事能全。子能无为。知子志坚。今为子说。露见敷陈。散析剖判。真伪别分。子当谛受。重道因勤。道为明出。经为学先。授与能行。不择富贫。教化与乐。非有疏亲。取与能行。文与其人。学尔教尔。不师道真。
老君说:“邪教之言与正道之论,都源于自然,因此它们带来的结果有凶有吉。就像播种一样,如果种子播下,那么它的核(本质)就会显现出来,道的真伪也就随之分明。
言语之中,有真有伪。伪道只能滋养人的形体,而真道却能滋养人的精神。真神与道相通,既能让人消亡,也能让人存在。神力之大,能使人飞行,甚至移山倒海。而人的形体,最终会化为灰土,又有何可留恋的呢?
耳目所接触的声色,往往会为人留下遗憾;鼻口所喜欢的香味,也可能成为怨恨的根源。身体是烦恼的根源,会带来痛痒、寒冷与温暖的感觉;而心意则因形体而思考,常常陷入愁苦、读解、忧虑与烦恼之中。
我被形体所束缚,深知这是最大的祸患。回顾历史,看看现在,又有谁的身体能够保持完整无缺呢?我已经白发苍苍,步入衰老之年,早就抛弃了世俗的牵绊,厌倦了人间的纷扰。我坚守着元气与‘守一’之道,希望能够超越凡尘,成为神仙。
然而,你却未能坚守这些道理,只是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如果你能不动心,那么神灵就会得到安宁;如果你能舍弃欲望,那么做事就能圆满成功;如果你能无为而治,那么我就知道你的志向是坚定的。
现在,我要为你解说这些道理,将它们如露水般展现开来,剖析得清清楚楚,真伪分明。你应该认真地接受这些教导,勤奋地追求道。道是智慧的源泉,经典则是学习的先导。无论贫富,只要能够践行这些道理,我都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你们。
教化与快乐是并存的,没有亲疏之分。只要你们能够践行这些道理,我就会将经典与智慧传授给你们。学习这些道理,是为了让你们明白真正的道,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
第八章天地
老君曰。天地与人物。本皆道之元。俱出于太素。虚元之始端。仿弗之精光。微妙上玄。譬如万里坑。下有淡流泉。视之甚浊微。彻见底沙难。窈窈而冥冥。不知所由然。亦如终逝者。不见其灵魂。淳阴共和合。阳不能显分。过往与甫来。视譬以见前。尚不能了理。安能知亡存。譬如喑哑者。不能传人言。为聋弹宫商。其人岂能闻。才辩有其智。受教如语传。自谓通其情。情衷不能丹。是故失生本。安能知道元。
老君说:“天地与万物,包括人类,都源自于道的本源,它们共同诞生于那混沌初开的太素之时,那是虚无与元气的起始之处,仿佛有着微妙而精妙的光芒,高悬于上玄之境。
这就像是一个深达万里的巨坑,坑底藏着清澈的流泉。从远处看,那泉水似乎浑浊不清,但想要彻底看清泉底的沙石,却是难上加难。那深邃而幽暗的景象,让人不知其所由来,也无法探知其奥秘。
又像是那些已经离世的人,他们的灵魂我们再也看不见。当纯阴之气与元气相和合时,阳气便无法显露出其分明的界限。就像过去与未来,我们只能从现在的视角去揣测,而无法真正了解它们的本质。既然连现在都无法完全理解,又怎能知道过去与未来的存亡呢?
这就像是一个哑巴,他无法将别人的话语传达出去。如果你为一个聋子弹奏宫商之音,他又怎能听见呢?同样地,一个人虽然有才辩和智慧,但如果他不能接受正确的教导,就像是一个无法传递声音的哑巴,无法真正理解和领悟道的真谛。
他自以为已经通晓了事物的情理,但实际上,他的内心却并未真正达到纯净无垢的境界。因此,他已经失去了生命的本源,又怎能知道道的根源呢?”
第九章行道
老君说:“如果你想要践行我所传授的道,就应当去探寻那至高无上的智慧之源。智慧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和因缘相结合才能显现。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命运和宿命,这些命运和宿命决定了他们所听闻和接触到的道理。
只有与道同行的人,才能真正得到道的滋养;只有与德相伴的人,才能拥有德行的根基。如果你前世没有积累足够的学识和德行,那么即使现在有机会学习,也可能会与真正的道理擦肩而过,就像失去了邻家的好友一样遗憾。
因此,你可能会因为得失之心而无法真正享受道的乐趣,无法深入研读道的经典。你可能会被贪婪的欲望所驱使,追求名利和荣宠,接受他人的施舍时,心中念念不忘的是回报和恩情。你甚至可能会用财富来加深彼此的关系,却对贫穷的人毫无怜悯之心。这样的你,必然会心生怨恨,无法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
如果你没有遇到真正的名师指导,又怎能解开那些深奥的难题呢?我所传授的道,就像一根细微的毫毛,又有谁能真正分辨出它的微妙之处呢?
从上古时代开始,世间所经历的变化就像沙尘一样繁多,每一次动荡都伴随着无尽的劫难。我回首自己的修行之路,深感其中的艰辛与不易。
我所学习的,并不是外在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去领悟那自然而然的道理。就像花朵最终要回归果实,枝叶要回归根本一样,修行之道也要回归其始祖和根源。
因此,你在学习的时候,不要受到任何外在形式的束缚和启发,而是要用心去感受那无形的道理。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理解道的真谛。”
第十章重告
老君曰。吾重告子。子当谛受。道以无为上。德以仁为主。礼以义为谦。施以恩为友。惠以利为先。信以效为首。伪世亦有之。虽有以相诱。是以知世薄。华饰以相拊。言出飞龙前。行在跛鳖后。仁义礼信废。道德荒亡腐。不以道相稽。反以财相辅。譬如鉴中影。可见不可取。言如响中应。风声岂可聚。伪世教如此。如是迷来久。天下之人物。谁独为常主。迷迷以相传。辗转相授与。邪伪来入真。虚无象如有。自伪不别真。为贪利往首。非常正复亡。痴盲持自咎。如木自出火。还复自烧腐。
老君说:“我再一次郑重地告诉你,你一定要用心聆听并接受。道的最高境界是无为,德的核心在于仁爱,礼的精髓在于谦逊有礼,施舍的真谛在于以恩为友,恩惠的给予应以利益他人为先,诚信的价值在于言出必行、行之必果。
然而,在这个伪善的世界里,虽然有些人表面上也在宣扬这些美德,但他们往往只是用这些美德来诱惑他人,这足以说明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他们就像用华丽的装饰来相互吹捧,言辞华丽如飞龙在天,而行动却迟缓如跛脚的鳖。
在这个时代,仁义礼信这些传统美德已经被废弃,道德观念也变得荒芜腐朽。人们不再以道来相互检验,反而以财富来相互辅助。这就像镜子中的影像,虽然可见,但无法触及;又像风中的回响,虽然可以听到,但无法聚集。
这就是当今伪善世风的教育结果,人们已经迷失了太久太久。天下万物,又有谁能成为永恒不变的主宰呢?这种迷失的状态代代相传,辗转相授,使得邪伪之道逐渐侵蚀了真正的道。
虚无之中仿佛有了形象,而人们却难以分辨真伪。他们因为贪婪而追逐利益,却忘记了真正的道。这样一来,正常的道德观念又怎能不消亡呢?这些痴迷盲目的人们,最终只能自己承担后果,就像木头自己生出火来,最终却将自己烧成灰烬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