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升经》第三十一章至三十九章原文+译文+语音《老子西升经》守一神明老子说

老子曰。人在道中。道在人中。鱼在水中。水在鱼中。道去人死。水干鱼终。故圣人自知反归未生。捐弃憍奢。绝除忧思。是故形隐神留。天下归焉。无为无事。国实民富。保道畜常。是谓玄同。

老子说:“祸患往往源自于不经意的疏忽,灾难常常起始于细微的苗头。善良常常在邪恶中孕育,利益常常在危害中滋生。伟大往往从小处起始,困难往往从容易中演变。高耸常常从低处累积,遥远常常从近处延伸。外在的变化往往源自内心的动荡,尊贵往往从卑微中崛起。动荡往往源自安宁的打破,繁盛往往从衰败中复苏。阴总是从阳中生发。

因此,有和无相互依存而生,虚和实相互补充而成。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事物最终归于有,无的事物最终归于无的道理。万物皆在相互转化,相互成就中达到平衡。”

第三十二章在道

老子说:“人生活在道的怀抱中,而道也蕴含在每个人的内心。就像鱼儿在水中游弋,而水也包容着每一条鱼。一旦离开了道,人就会失去生命的源泉;水一旦干涸,鱼也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因此,圣人深知这一道理,他们会返回到未出生的那种纯净状态,抛弃骄傲和奢侈,断绝忧虑和思念。

这样一来,他们的身体虽然隐去,但精神却永远留存。天下万物都会归附于他们。他们无为而治,不刻意去做任何事情,国家却因此变得充实,百姓也因此变得富足。他们守护着道,保持着常态,这就是所说的玄妙而同一的境界。”

第三十三章有国

老子曰。有国者。其根深也。天地覆载。万物畜养。金玉重宝。不积留也。夫外天地者。有天地。外其身者。而寿命存也。是以君子善人之所不善。喜人之所不喜。乐人之所不乐。为人之所不为。信人之所不信。行人之所不行。是以道德备矣。

老子说:“治理国家的人,他们的根基深厚,就像天地一样广袤无垠,覆盖着万物,滋养着众生。然而,他们并不会将金玉等贵重的宝物据为己有,而是让它们自然流通,惠及天下。那些能够超越世俗天地观念的人,才能真正拥有内心的天地;那些能够超越自身肉体束缚的人,才能获得长久的寿命。

因此,君子会去做那些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喜欢那些别人不喜欢的,享受那些别人不享受的,去做那些别人不做的,相信那些别人不相信的,践行那些别人不践行的。正因为他们拥有这样的品质,所以他们的道德才会如此完备。”

第三十四章皆有

老子曰。道非独在我。万物皆有之。万物不自知。道自居之。众人皆得神而生。不自知神自生也。君有德于百姓。百姓不自知受君之德也。是故圣人藏神于内。魄不出也。守其母。其子全。而民炽盛。保某国也。玄虚积充。寿命长也。人能徒知天地万物。而不自知其所由生。反命归本。是大不知也。

老子说:“道不仅仅存在于我的心中,万物之中也都有道的存在。但万物自己并不知道,道是自然而然地存在于它们之中的。人们都是依靠神妙的力量而生存,却往往不自知这神妙的力量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君主对百姓施以恩德,百姓却往往不自知是受到了君主的恩德。

因此,圣人将神妙的力量深藏于内心,不让它外泄。他们守护着生命的本源,也就是‘道’,从而使得生命之树常青,百姓繁荣昌盛,国家得以保全。就像玄妙的虚空充满了无尽的能量,人的寿命也因此得以延长。

然而,人们往往能够认识到天地万物的存在,却唯独不能认识到自己生命的本源和归宿。如果能够回归生命的本真,认识到自己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否则,就是一种极大的无知。”

第三十五章治身

老子曰。治身之道。先隐天地。静居万物之始。夫圣人通玄元。混气思。以守其身。俗人以情爱贪欲。以守其身。此两者。同有物而守其身。其道德各异焉。

老子说:“修养身心的秘诀,在于首先要忘却天地的存在,静守于万物生成的初始状态。圣人通达玄妙的本源,将清浊之气交融于一体,以此守护自己的身心。而世俗之人,却往往以情感、爱恋和贪欲来守护自己的身心。虽然这两者都在守护着自己的身心,但他们的道德修养却截然不同。”

第三十六章道德

老子曰。道德天地水火万物高山深渊。各有所归之。夫道非欲于虚。虚自归之。德非欲于神。神自归之。天非欲清。清自归之。地非欲浊。浊自归之。湿非欲于水。水自归之。燥非欲于火。火自归之。万物非欲见其形。形自见之。高山大泽。非欲飞鸟虎狼。飞鸟虎狼。自来归之。深渊河海。非欲鱼鳖蛟龙。鱼鳖蛟龙。自来归之。人能虚空无为。非欲于道。道自归之。由此观之。物性岂非自然哉。

老子说:“道德、天地、水火、万物、高山、深渊,这一切都有它们各自的归宿。道并不是刻意追求虚无,但虚无却自然而然地归附于它;德并不是刻意追求神奇,但神奇却自然而然地归附于它。天并不是刻意追求清澈,但清澈却自然而然地归附于它;地并不是刻意追求浑浊,但浑浊却自然而然地归附于它。湿润之地并不是刻意吸引水流,但水流却自然而然地汇聚于此;干燥之地并不是刻意吸引火焰,但火焰却自然而然地燃烧于此。

万物并不是刻意要展现它们的形态,但形态却自然而然地呈现;高山大泽并不是刻意要吸引飞鸟虎狼,但飞鸟虎狼却自然而然地栖息于此;深渊河海并不是刻意要吸引鱼鳖蛟龙,但鱼鳖蛟龙却自然而然地游弋于此。人如果能做到虚空无为,并不是刻意去追求道,但道却自然而然地归附于他。

由此可见,万物的本性难道不是自然而然的吗?一切都在遵循着自然的法则,无需外力的强加,一切都那么和谐而美好。”

第三十七章善恶

老子曰。百姓行善者。我不知也。行恶者。我不知也。行忠信者。我不知也。是以积善善气至。积恶恶气至。是以圣人言我怀天下之始。复守天下之母。而万物益宗以活其身。吾意常不知。安能知彼行善恶焉。积善神明辅成。天道犹祐于善人。

老子说:“对于百姓中那些行善的人,我并不刻意去了解他们;对于那些行恶的人,我也不刻意去了解他们;对于那些行忠信之道的人,我同样不刻意去了解他们。因为善行的积累会引来善的气场,恶行的积累会引来恶的气场。

因此,圣人常说,我怀揣着治理天下的初心,守护着天地万物的根源,让万物都能得到滋养,生生不息。我自己的心意常常是清净无知的,又怎么能去评判别人是行善还是行恶呢?善行的积累会得到神明的辅助和成就,天道也会特别眷顾那些善良的人。”

第三十八章寂寞

老子曰。吾道淡泊寂。意死者。生静而复命也。生生积浸润。滋酌留滞。玄冒沾洽。元气包之。其根益深。乃四固。中无心。故能致万物精华。无极之物。自然来归之。以其空虚无欲故也。

老子说:“我所追求的道,是淡泊而寂静的,它仿佛引领着生命走向死亡,却又在静谧中让生命复苏,回归本真。生命在不断地生长积累中,如同细雨滋润,慢慢渗透,滋养着每一个细微之处,让滞留的生机重新焕发。玄妙的道如同甘露,滋润着万物,元气将它紧紧包裹,使它的根基愈发深厚,从而变得坚不可摧。

道的中心是空灵的,没有执念和欲望,因此它能够吸引万物的精华。那些看似虚无缥缈、没有形态的事物,也会自然而然地归附于它。这正是因为道本身空虚无欲,才能够容纳万物,成为万物归附的所在。”

第三十九章戒示

老子曰。喜。吾重告尔。古先生者。吾之身也。今将返神。还乎无名。绝身灭有。绵绵长存。吾今逝矣。亦返一原。忽焉不见。斯须馆舍光炎。五色玄黄。喜出中庭。叩头曰。愿神人一见。授以一要。得以守元。即仰视。都悬身坐空中。去地数十丈。其状金人。存亡恍惚。老少无常。曰。吾重诫尔。尔其守焉。除垢止念。静心守一。众垢除。万事毕。吾道之要诫。警见即隐。喜不知所之。泣涕追慕。退官托疾。弃念守一。万事毕矣。

老子说:“尹喜,让我再郑重地告诉你一次,古时的先生,其实是我的化身。现在,我将让我的精神回归,返回到那无名无形的境界,抛弃肉体,消除存在,达到一种连绵不绝、永恒长存的状态。我现在要离去了,也将回归到那最初的本原。忽然间,我便消失不见了。片刻之后,我的居所中光芒四射,五彩斑斓,玄黄交织。

尹喜跑到庭院中,磕头祈求道:‘希望神人能再出现一次,赐给我一条守元的要诀。’他抬头仰望,只见我悬空而坐,身体仿佛金属铸就,距离地面数十丈高。我的身影若隐若现,年龄也似乎在老与少之间不断变化。

我对他说:‘我再一次告诫你,你一定要牢记在心。要清除内心的污垢,止住杂念,静心守一。当所有的污垢都被清除时,万事万物也就都处理妥当了。这是我道法的核心要诀,一旦泄露就会隐去。’

尹喜听后不知所措,泪流满面,心中充满了追慕之情。于是,他辞去了官职,托词生病,放弃世俗的杂念,专心守一,从此,他的万事万物也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了。”

THE END
1.《道德经》原文注音版《道德经》原文注音版大字读起来非常方便,视力不好的有本这样的书就太好了,在图书馆借到了,就拍成照片,有需要的朋友就可以打开看看。 幸好老子没有架的住函谷关令尹喜的请求,留下了洋洋洒洒五千多字的《道德经》。二千五百年后的我们再来反反复复吟诵,这些老祖宗的智慧结晶。深深的敬叹不已!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229/21/20625125_1143291571.shtml
2.道德经全文带拼音从古老智慧到现代幽默的奇妙旅程《道德经》的创作年代可以追溯到远在公元前500年左右,这是一部包含了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精髓的著作。它不仅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哲学作品之一。全文带拼音,不仅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每个字义,还能感受到这份悠久历史与深邃智慧。 https://www.kkrtggh.cn/dao-jia-ren-wu/836557.html
3.面对困难时我们应该采取哪种策略来实践无不为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过分苛责自己或他人,而是在于建立起一种健康的人生观念,鼓励人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去,用智慧和勇气去创造美好的事物。 标签:文始真经原文及释文、正版道德经原文和译文、千万不要在屋里念大明咒、道德经5000言全文、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拼音https://www.nxvejqqfd.cn/dao-jia-jing-dian/244251.html
4.道德经181正文及释义看到的不少版本有各种各样的错误及释文不精准请大神斧正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翻译】:最高的道德形态,是彻底顺从道。道作为存在物,完全是恍恍惚惚的。恍惚之中有形象,恍惚之中有实在。在他的深远幽暗中,有一个精神存在著。这个精神https://www.jianshu.com/p/7b9ae1e5016f
5.《道德经》全文及释文《道德经》中国第一部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著作,作者老子,名李耳,春秋时期楚国人。大道看老子,小道看孔子。 《道德经》简练的文字,让人觉得晦涩难懂。其实很多都来源于对自然界的细微观察、领悟,才总结出来的哲学道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https://www.360doc.cn/article/67800703_1082478992.html
6.《老子道德经校释》第十六章老子道德经校释 老子 著 大 中 小 致虚极,守静○。 谦之案:“致”字,景福本、河上本作“至”。“笃”字,景龙本、景福本、赵孟俯本均作“○左传襄二十七年注“言公之多忘”,释文:“‘忘’,本又作‘妄’。”庄子盗跖篇“故推正不忘耶”,释文:“‘忘’,或作‘妄’。”此“忘”“妄”古https://guoxue.httpcn.com/html/book/CQUYPWIL/TBKOCQKOKO.shtml
7.郭店楚墓竹简版老子道德经(附竹简原文截图).doc文档全文免费预览郭店楚墓竹简版老子道德经(附竹简原文截图).doc,WORD格式整理 专业资料 值得拥有 郭店楚墓竹简版老子道德经(附竹简原文截图) 作者非常用心地整理出这个楚墓竹简《老子》版本,在此向他(她)表示敬意和谢意。也希望我们在共同学习中均有收获。 总说明: 1、此竹简老子道德https://m.book118.com/html/2019/0103/8022021037001143.shtm
8.历代书法名帖经折装赵孟頫鞋道德经简体释文毛笔书法成人当当潺潺图书专营店在线销售正版《【赵孟頫行书千字文 】 历代书法名帖经折装赵孟頫小楷道德经简体释文毛笔书法成人书法毛笔字帖书学生临摹古帖墨迹本复古书法墨迹临摹字帖名家书法临摹【潺潺图书正版 保真】》。最新《【赵孟頫行书千字文 】 历代书法名帖经折装赵孟頫小楷http://product.dangdang.com/11876570950.html
9.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曾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我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以及国人的文化思想等都或多或少受到《道https://www.5000yan.com/
10.道德经第七十八章释文释文:天下万物莫(不要)与水比柔弱;水虽柔弱,面对坚硬强有力的实物,却有着无法抵挡的无穷力量,攻之能胜万物。例如水滴石穿。 原文:其无以易之。 释文:水的无形力量足以改变一切万物。 原文: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释文:水虽弱却用它无形的力量去取胜强者,水虽柔却用它无边的力量去制衡https://m.douban.com/note/866295051/
11.赠道士褚雪巘赠道士褚雪巘原文赠道士褚雪巘翻译宋/ 释文珦 身不离珠庭,新笺道德经。 时来琪树下,閒看鹤梳翎。TA的其他作品古意 释文珦·宋 难与时流道,忧心常悄悄。 古道贵平易,今人尚机巧。 好古而居今,每饭不能饱。 来往无嫌猜,唯知爱沙鸟。 古意 释文珦·宋 老梅何偃蹇,雪时方始花。 自守岁寒性,不肯随春华。 隐人适然见,称植溪水涯。https://m.gushici.china.com/shici/07/199610/
12.第四章列子天瑞篇:‘精神者天之久。’殷敬顺、陈景元释文曰:‘久音有,本作又。’汉书杨王孙曰:‘精神者天之有。’即本此文,并其证。盖‘又’‘久’‘有’三字声,并属之类也。” 谦之案:傅本“盈”作“满”,陆德明曰:“‘盈’,本亦作‘满’。”盈、满同义。一切经音义卷十三引说文“盈”作“器满也https://www.zuowenku.net/guji/zhangjie2597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