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人在道中。道在人中。鱼在水中。水在鱼中。道去人死。水干鱼终。故圣人自知反归未生。捐弃憍奢。绝除忧思。是故形隐神留。天下归焉。无为无事。国实民富。保道畜常。是谓玄同。
老子说:“祸患往往源自于不经意的疏忽,灾难常常起始于细微的苗头。善良常常在邪恶中孕育,利益常常在危害中滋生。伟大往往从小处起始,困难往往从容易中演变。高耸常常从低处累积,遥远常常从近处延伸。外在的变化往往源自内心的动荡,尊贵往往从卑微中崛起。动荡往往源自安宁的打破,繁盛往往从衰败中复苏。阴总是从阳中生发。
因此,有和无相互依存而生,虚和实相互补充而成。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事物最终归于有,无的事物最终归于无的道理。万物皆在相互转化,相互成就中达到平衡。”
第三十二章在道
老子说:“人生活在道的怀抱中,而道也蕴含在每个人的内心。就像鱼儿在水中游弋,而水也包容着每一条鱼。一旦离开了道,人就会失去生命的源泉;水一旦干涸,鱼也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因此,圣人深知这一道理,他们会返回到未出生的那种纯净状态,抛弃骄傲和奢侈,断绝忧虑和思念。
这样一来,他们的身体虽然隐去,但精神却永远留存。天下万物都会归附于他们。他们无为而治,不刻意去做任何事情,国家却因此变得充实,百姓也因此变得富足。他们守护着道,保持着常态,这就是所说的玄妙而同一的境界。”
第三十三章有国
老子曰。有国者。其根深也。天地覆载。万物畜养。金玉重宝。不积留也。夫外天地者。有天地。外其身者。而寿命存也。是以君子善人之所不善。喜人之所不喜。乐人之所不乐。为人之所不为。信人之所不信。行人之所不行。是以道德备矣。
老子说:“治理国家的人,他们的根基深厚,就像天地一样广袤无垠,覆盖着万物,滋养着众生。然而,他们并不会将金玉等贵重的宝物据为己有,而是让它们自然流通,惠及天下。那些能够超越世俗天地观念的人,才能真正拥有内心的天地;那些能够超越自身肉体束缚的人,才能获得长久的寿命。
因此,君子会去做那些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喜欢那些别人不喜欢的,享受那些别人不享受的,去做那些别人不做的,相信那些别人不相信的,践行那些别人不践行的。正因为他们拥有这样的品质,所以他们的道德才会如此完备。”
第三十四章皆有
老子曰。道非独在我。万物皆有之。万物不自知。道自居之。众人皆得神而生。不自知神自生也。君有德于百姓。百姓不自知受君之德也。是故圣人藏神于内。魄不出也。守其母。其子全。而民炽盛。保某国也。玄虚积充。寿命长也。人能徒知天地万物。而不自知其所由生。反命归本。是大不知也。
老子说:“道不仅仅存在于我的心中,万物之中也都有道的存在。但万物自己并不知道,道是自然而然地存在于它们之中的。人们都是依靠神妙的力量而生存,却往往不自知这神妙的力量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君主对百姓施以恩德,百姓却往往不自知是受到了君主的恩德。
因此,圣人将神妙的力量深藏于内心,不让它外泄。他们守护着生命的本源,也就是‘道’,从而使得生命之树常青,百姓繁荣昌盛,国家得以保全。就像玄妙的虚空充满了无尽的能量,人的寿命也因此得以延长。
然而,人们往往能够认识到天地万物的存在,却唯独不能认识到自己生命的本源和归宿。如果能够回归生命的本真,认识到自己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否则,就是一种极大的无知。”
第三十五章治身
老子曰。治身之道。先隐天地。静居万物之始。夫圣人通玄元。混气思。以守其身。俗人以情爱贪欲。以守其身。此两者。同有物而守其身。其道德各异焉。
老子说:“修养身心的秘诀,在于首先要忘却天地的存在,静守于万物生成的初始状态。圣人通达玄妙的本源,将清浊之气交融于一体,以此守护自己的身心。而世俗之人,却往往以情感、爱恋和贪欲来守护自己的身心。虽然这两者都在守护着自己的身心,但他们的道德修养却截然不同。”
第三十六章道德
老子曰。道德天地水火万物高山深渊。各有所归之。夫道非欲于虚。虚自归之。德非欲于神。神自归之。天非欲清。清自归之。地非欲浊。浊自归之。湿非欲于水。水自归之。燥非欲于火。火自归之。万物非欲见其形。形自见之。高山大泽。非欲飞鸟虎狼。飞鸟虎狼。自来归之。深渊河海。非欲鱼鳖蛟龙。鱼鳖蛟龙。自来归之。人能虚空无为。非欲于道。道自归之。由此观之。物性岂非自然哉。
老子说:“道德、天地、水火、万物、高山、深渊,这一切都有它们各自的归宿。道并不是刻意追求虚无,但虚无却自然而然地归附于它;德并不是刻意追求神奇,但神奇却自然而然地归附于它。天并不是刻意追求清澈,但清澈却自然而然地归附于它;地并不是刻意追求浑浊,但浑浊却自然而然地归附于它。湿润之地并不是刻意吸引水流,但水流却自然而然地汇聚于此;干燥之地并不是刻意吸引火焰,但火焰却自然而然地燃烧于此。
万物并不是刻意要展现它们的形态,但形态却自然而然地呈现;高山大泽并不是刻意要吸引飞鸟虎狼,但飞鸟虎狼却自然而然地栖息于此;深渊河海并不是刻意要吸引鱼鳖蛟龙,但鱼鳖蛟龙却自然而然地游弋于此。人如果能做到虚空无为,并不是刻意去追求道,但道却自然而然地归附于他。
由此可见,万物的本性难道不是自然而然的吗?一切都在遵循着自然的法则,无需外力的强加,一切都那么和谐而美好。”
第三十七章善恶
老子曰。百姓行善者。我不知也。行恶者。我不知也。行忠信者。我不知也。是以积善善气至。积恶恶气至。是以圣人言我怀天下之始。复守天下之母。而万物益宗以活其身。吾意常不知。安能知彼行善恶焉。积善神明辅成。天道犹祐于善人。
老子说:“对于百姓中那些行善的人,我并不刻意去了解他们;对于那些行恶的人,我也不刻意去了解他们;对于那些行忠信之道的人,我同样不刻意去了解他们。因为善行的积累会引来善的气场,恶行的积累会引来恶的气场。
因此,圣人常说,我怀揣着治理天下的初心,守护着天地万物的根源,让万物都能得到滋养,生生不息。我自己的心意常常是清净无知的,又怎么能去评判别人是行善还是行恶呢?善行的积累会得到神明的辅助和成就,天道也会特别眷顾那些善良的人。”
第三十八章寂寞
老子曰。吾道淡泊寂。意死者。生静而复命也。生生积浸润。滋酌留滞。玄冒沾洽。元气包之。其根益深。乃四固。中无心。故能致万物精华。无极之物。自然来归之。以其空虚无欲故也。
老子说:“我所追求的道,是淡泊而寂静的,它仿佛引领着生命走向死亡,却又在静谧中让生命复苏,回归本真。生命在不断地生长积累中,如同细雨滋润,慢慢渗透,滋养着每一个细微之处,让滞留的生机重新焕发。玄妙的道如同甘露,滋润着万物,元气将它紧紧包裹,使它的根基愈发深厚,从而变得坚不可摧。
道的中心是空灵的,没有执念和欲望,因此它能够吸引万物的精华。那些看似虚无缥缈、没有形态的事物,也会自然而然地归附于它。这正是因为道本身空虚无欲,才能够容纳万物,成为万物归附的所在。”
第三十九章戒示
老子曰。喜。吾重告尔。古先生者。吾之身也。今将返神。还乎无名。绝身灭有。绵绵长存。吾今逝矣。亦返一原。忽焉不见。斯须馆舍光炎。五色玄黄。喜出中庭。叩头曰。愿神人一见。授以一要。得以守元。即仰视。都悬身坐空中。去地数十丈。其状金人。存亡恍惚。老少无常。曰。吾重诫尔。尔其守焉。除垢止念。静心守一。众垢除。万事毕。吾道之要诫。警见即隐。喜不知所之。泣涕追慕。退官托疾。弃念守一。万事毕矣。
老子说:“尹喜,让我再郑重地告诉你一次,古时的先生,其实是我的化身。现在,我将让我的精神回归,返回到那无名无形的境界,抛弃肉体,消除存在,达到一种连绵不绝、永恒长存的状态。我现在要离去了,也将回归到那最初的本原。忽然间,我便消失不见了。片刻之后,我的居所中光芒四射,五彩斑斓,玄黄交织。
尹喜跑到庭院中,磕头祈求道:‘希望神人能再出现一次,赐给我一条守元的要诀。’他抬头仰望,只见我悬空而坐,身体仿佛金属铸就,距离地面数十丈高。我的身影若隐若现,年龄也似乎在老与少之间不断变化。
我对他说:‘我再一次告诫你,你一定要牢记在心。要清除内心的污垢,止住杂念,静心守一。当所有的污垢都被清除时,万事万物也就都处理妥当了。这是我道法的核心要诀,一旦泄露就会隐去。’
尹喜听后不知所措,泪流满面,心中充满了追慕之情。于是,他辞去了官职,托词生病,放弃世俗的杂念,专心守一,从此,他的万事万物也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