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年中国文学史上,报纸文学副刊和文学期刊曾经或依然是文学作品发表的重镇,影响巨大,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发表在20世纪20年代的《晨报》副刊上。文学期刊更是名家名作的主要诞生地,都曾在纸媒时代风行一时,为百年中国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受到新媒体的冲击,许多纸媒文学方阵发生了巨大变化,或配置资源转型升级,或进军新领域,或停刊休刊断舍离,那些曾经的文学编辑们,有的留守理想重新开张,有的转场活跃在新的媒体平台。他们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人生转变?有过哪些令人难忘的编辑部往事?
为此,本刊“文化观察”栏目从2022年第1期起,开设”转场或留守——寻找报刊文学的编辑部往事”征文,向广大编辑和读者朋友征集稿件,讲述曾经的编辑部故事,为纸媒时代的文学留影,欢迎赐稿。
征文要求:
1.来稿须紧紧围绕自己曾经的编辑部经历,尤喜转换于不同媒体平台的独特故事和个性体验;
2.来稿须真实,杜绝虚构与杜撰;
3.每篇以2000字以内为宜,杜绝一稿多投,杜绝发表前在任何网络平台传播,来稿一经采用即寄样刊并付稿酬;
bjwxjcyd@vip.sina.com,邮件主题请标注“副刊故事”字样。
即日起至2022年10月31日止。
《北京文学》编辑部
2022年1月
征文(二)上
想一想真是不可思议,我们这代新闻人,经历了手稿书写时代,电波传真排版印刷,又经历了互联网电子阅读时代,未来究竟会怎么样?我也很好奇。作为从业者,我经历了这些变化,也参与了这些变化,成为这个时代和历史的一部分。
一个转场媒体人的自述
文/张英
在北京的“文学青年”
1996年,我去了北京。当时的社会还趋向于保守,北京是全国唯一的文化中心,各地的文学青年和艺术青年,都在往北京跑。
先是经《文学报》的副总编陈志强介绍到挂靠在南海出版公司的第八编辑部做策划编辑。趁着余华刚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我们给他出了个《活着》的新版本,没想到这个版本异常畅销。后来《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的南海版也都卖得不错。
1998年,经作家刘毅然介绍,我到《音乐生活报》做了文化周刊“观潮”版的编辑,选题策划和采写都是我一个人。
在这个过程中间,我突然冒出一个浪漫的想法:能不能对那些我喜欢的作家们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呢?我天真地以为,这样我可以在文学之路上获得捷径,了解作家创作的经验,而且还有助于自己以后的写作。就这样我开始了一次次的作家采访,解读那些隐藏在作品背后的奥妙,认识和了解那些躲在作品背后的作家。在他们的作品和谈话里,我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我对时下的中国文学有了真正的认识,对作家这一职业有了全新的理解。
从新闻回到文学的队伍里,每天就是拆全国各地的自由投稿,也向认识的一些作家约稿。我记得从自由投稿里发现了卢岚岚的小说稿,觉得写得不错,后来跟她要了另外两篇小说,一起做专辑推出;此外,还约了王安忆、唐颖等作家的小说。
当时的杂志社,除了老编辑外,也有年轻人。除了李静和张颐雯外,还有后来的陕西小说家寇辉和我。领导很开明,也很宽容,很支持我们这些年轻编辑的想法,除了编辑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外,还开设了言论、访谈和非虚构写作专栏,也鼓励我们自己采写稿件。
我记得《北京文学》《戏剧电影报》,还有《北京纪事》,当时都在文联宿舍地下室办公。地下室看不见自然的光线,只有白色荧光灯映照着,纯净单调,对着看稿子,那时的工作和生活,都变得简单了。
当时杂志开给我的月薪只有800元,另外有一些编辑费。靠这样的收入,是无法维持在北京的生存的。当时的女朋友又从哈尔滨来了北京,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压力也随之而来。靠大学时期的朋友邱华栋推荐,我去了刚创办的《科学时报·今日生活》周刊兼职编副刊。
当时是媒体的黄金时代。报纸开出的工资,比当时的文学杂志要高出三倍多。我跳槽到了新华书店总店主办的《阅读导刊》当记者。
报纸杂志做了几年,看不到出路。我去了席殊新办的旌旗网出任文学频道主编,后来又担任《好书》杂志主编。此后,我又经历了短暂的《新潮》和《经济观察报》。当时,实在忍受不了动荡不安的生活,渴望安稳的女朋友去了上海一个中学工作。我也想安定下来,被安妮宝贝推荐,和朱威廉谈了两次,去了上海的榕树下文学网站工作,担任图书出版部主编,负责杂志策划和图书出版。
唯一不同的是,网站只收电子稿,不再收通过邮局投递的纸质的手稿和打印稿了。这时候,大部分作家也开始用上电脑了,我记得当时是三届榕树下全球原创文学大赛,几个评委,苏童、余华、王朔、陈村等人,都是通过邮件评审看稿了。
作为负责大赛的责任人,我负责最后一关。这些稿子最后再提交陈村和其他评委,最后选出获奖作品。和所有的文学杂志一样,当时的榕树下文学网站,日子也非常困难。
我策划了一个三本杂志的计划。除了当时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小开本的《榕树下》丛刊(主要发短篇小说和散文随笔为主)、在文汇出版社出版《榕树下》大型丛刊(主要以中篇小说和类型小说为主),我当时还想和宗仁发的《作家》杂志合作办一本以网络文学为主的文学选刊。
然而,没有商业模式,又不赚钱,我入职榕树下一年不到,朱威廉打算卖网站了。
当作家还是写新闻?
2002年冬天,我来到了《南方周末》文化部,然后工作了12年。当时的文化版,共分为4个新闻版、4个副刊版。我做记者、编辑,除了采访作家、导演、歌手、艺术家、学者、演员外,也帮副刊约稿,比如陈丹青、王尧等人的专栏。
如果说,作为记者和编辑,在这20多年有那么一点影响力和荣耀成就感的话,那一定是南方周末带给我的。
做个文化记者,采访作家、学者、导演、演员、画家、音乐家,应该是和我个人兴趣、爱好距离最近的。
我在《南方周末》工作的十多年,从记者到资深记者,最后到高级记者,获好稿奖也最多。2009年,我获得南方报业年度记者,当时的颁奖词是,“张英不是那种可以用领域、用驻地来定义的记者,他是一个可以与‘记者’这一职业全息对应的完整意义上的记者。”
我发现以前采访过的画家陈丹青,是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视觉的艺术顾问,我当时找到陈丹青,请他给张艺谋推荐我。于是,在开幕式结束的第二天,张艺谋在一家饭馆内,接受了我长达4个小时的独家专访。
当周,南方周末以12个版的内容,制作了奥运会特刊报道,其中我对张艺谋的专访内容占据了8个版,报道刊出后,所有的互联网网站全部转载报道了。后来,这篇报道获得了当年的南方周末年度新闻奖。
做一流的非虚构记录者
2014年9月,我离开了工作十二年的《南方周末》,加入了腾讯网,担任腾讯四级专家,腾讯网文化中心总监。
原因很简单:女儿要上国际学校了,学费和生活费一年差不多得三十万。另外一个原因是腾讯网是互联网新闻门户里最专业的新闻门户,注重原创,愿意为优质的原创新闻花钱。
那几年,我在腾讯网的内容平台上做了一些尝试,比如找到每个行业最牛的创作者,保持长期友好的联系,成群分批,按照不同的类型,建立自己的文化资源库,升级了腾讯《大家》的作者队伍,把大江健三郎、秦晖、金雁、龙应台、叶兆言、阎连科、阿来、葛健雄、葛兆光、张炜、许倬云、贾樟柯等很多名家变成了我们的作者,让原本以时评为主的意见广场,变成了人文意见高地。
因为有足够的资金预算,我组建了腾讯文化海外报道团队,在东京、柏林、爱丁堡、伦敦、纽约、巴黎、莫斯科等地,与一批作者签约,参与全球文化大奖——普利策、诺贝尔、龚古尔等文学艺术大奖的报道,深入现场,生产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化报道。
在活动板块,除了原有的思享会外,我们还创办了华文好书榜、腾讯书院文学奖等活动,建立推荐委员会、评选委员会,通过提名、颁奖的前后流程,生产原创新闻产品(文字、视频、微博),通过活动连接文化圈,开掘、生产出原创、独家、权威、有影响力的新闻报道。
腾讯书院文学奖后来成为腾讯新闻的一块招牌。互联网的出现,使得1949年以后消失的通俗文学再次复兴,武侠、言情、官场、历史、悬疑、穿越等类型文学创作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机会。同样,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不同的文学类型写作再度复兴,剧本、歌词、现代诗、非虚构,突破了“纯文学”的局限性,使得全民阅读社会成为可能。
作为由互联网公司主办的文学写作奖项,腾讯书院文学奖旨在发起“新文学运动,致敬原创力”。有别于惯常的纯文学奖项,评选类型小说、歌词、剧本、现代诗、非虚构五类文学作品,表彰和鼓励创新精神,丰富、拓展属于这个世纪的文学空间,为文学的多元化和阅读型社会的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人工智能和算法的应用,今日头条等全新的资讯APP崛起,传统的门户新闻网站受到了强劲的冲击与挑战。
我非常深刻地理解了“娱乐至死”这本书。我深刻感受到,面对科技带来的社会变革,不管愿不愿意,我们只能接受新闻传播的变化,接受其中的好和不好。传统的精英文学和精英文化在商业化的空间里没有了生存之地。
作为腾讯文化新闻业务管理者,我承担了很大的压力,相比时事、经济、娱乐、体育、社会新闻,文化新闻和副刊其实是没有什么流量和点击率的。腾讯网每年的业务流量考核,我负责的几个频道都是最后几名。
唯一能够安慰自己的是,我的工作还与文学有关,比如给腾讯旗下的阅文集团的文学业务和腾讯影业的导演电视剧提供帮助,办研讨会,编一本传统的纸质内刊《腾云》。经常遇到的尴尬问题是:你们这个高科技公司,已经无纸化办公,怎么还有你这样的传统杂志呢?
现在我已经快五十岁了,在写作上刚刚步入成熟期。我还想走得更远,做一流的非虚构记录者。做记者二十多年的奔走,对中国复杂性的了解,如今非虚构写作的兴起,让我看到了希望和可能。
现实的世界是如此的单调,文学的世界是如此的丰富,所以,我非常喜欢陈村的一句话:写作和阅读的人可以多活几辈子。因为这个理由,我的工作还将进行下去,我的阅读与采访也将继续下去。
-完-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2年第2期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2年第2期目录
现实中国
冬奥,雪场上空的鹰——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直升机医疗救援保障纪事(报告文学)/张海飞/46
作家人气榜
半坡典故(中篇小说)/季栋梁/4
好看小说
月色朦胧(中篇小说)/程青/64
我们聊聊科比(短篇小说)/王威廉/92
催眠(短篇小说)/冯俊科/102
三方通话(短篇小说)/王啸峰/112
满手老茧(短篇小说)/金光/123
悬脉(短篇小说)/杜若/132
林华玉小小说两篇/145
小要求(小小说)/高一梦/148
新人自荐
变形记(短篇小说)/王奕/150
孤独者的自我写照(点评)/张哲/166
天下中文
走上祁连山(外一篇)/陈应松/168
烟火人间的风筝/袁海胜/175
寻找真佛/谢枚琼/182
壮烈京原线/王开忠/186
写好几个字/陈纸/189
汉诗维度
天空的遗产(组诗)/汤养宗/194
清晨,我看见一朵白云在飘(组诗)/李荣茂/198
我给那些甜里加了一点盐(组诗)/墨未浓/200
大运河,血液里的传说/北乔/144
激情翡翠谷(组诗)/王诚林/167
读一本二手书(外二首)/沈凤国/181
六·一儿童节(外一首)/谷雷/197
故乡的秘密(外一首)/林杰荣/174
文化观察
【“寻找编辑部往事”征文选登】
“转场或留守——寻找报刊文学的编辑部往事”征文启事/202
一个转场媒体人的自述/张英/203
在《朔方》文学编辑部的往事/李唯/206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22年第2期目录
004/变脸【原载《上海文学》2022年第1期】常小琥
一对杂技团的师徒,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不做拿金牌的工具,只要自己的脸。演滑稽戏的人如何让观众记住自己的脸?如何为不被看好的行业挣下脸面?为这个小目标,师徒奔了一辈子。人生有涯,而艺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是勇气,是觉悟。
040/清水,又见清水【原载《小说界》2021年第6期】王占黑
李清水仿佛是我们认识的某个朋友。她每天穿行于家和写字楼之间,面目模糊,身影孤寂,无所依傍。在远方,她有一个闺蜜;在更远的地方,有她和闺蜜都想去看的奥运盛会。然而,她的愿望终于淹没在一地鸡毛的日常里。她像我们身边的某个熟人,又或者她就是我们自己。
062/第十一维度空间【原载《民族文学》2022年第1期】朱秀海
一个大学物理教师、科普畅销书的作者,一次次以身试法,是为了找到一条穿越时空的路,去给十六年前去世的父亲道歉。他能否如愿以偿?在第十一维空间里,会有哪些奇迹发生?这是一部关乎爱与永恒的科幻小说,愿它带来的暖意足以融化你心里的冰雪!
086/在人间【原载《大家》2021年第6期】夏立君
某水库突现巨鳖,某酒店老板立刻发现这一“天外之物”的超然价值,并专建豪华鳖宫以牟暴利。但舆论和杀鳖阴谋立起风暴,百年银杏又突遭雷劈,似乎昭示一种更高法则……谁是罪魁祸首?巨鳖无恙否?人又何去何从?
126/同心锁【原载《特区文学》2022年第1期】杨时旸
丈夫创业成功,妻子回归家庭做了全职太太。在无数个等待丈夫回家的夜晚,她心里升起猜疑和不满。为了消除妻子的焦虑,丈夫答应妻子在身体里植入同心锁,他们从此可以同步对方视域,掌握对方行踪。那么妻子的猜忌可以消除了吗?同心锁可以让夫妻永结同心吗?
154/阿姐还在真理街【原载《芒种》2022年第2期】吴君
这里是深圳,这里是真理街。在这里,有以收租为生的本地人,也有苦苦打拼的新移民。新发展与旧观念,外来者与本地人,父辈与子辈,在这个故事里对峙着、冲撞着,也彼此拥抱着。这样的时代巨变,这样的人生故事,又岂止发生在真理街。
178/海豚的鼻子【原载《湘江文艺》2022年第1期】黑孩
作为在日本生活的中国女子,她从未想过让儿子上私立小学,然而在一个“教育妈妈”的启发下,她带着儿子,走进了那个“考私学”的世界。那里苦乐参半,烦扰不断,且是一条不归路。日本的基础教育似一面镜子,映照出东方文化下多元教育的可能性。
207/中国文学期刊中篇小说选目
208/《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2年第1期要目
敬告读者
二、来稿勿寄我刊编辑或员工任何个人,以免丢失。寄往我刊编辑部的任何纸质来稿,均有专人登记、编号并交由编辑审读,三个月满未收到用稿通知,请作者另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