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期一次的期中考试马上就要开始了,同学们正在进行紧张的复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一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I卷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颓圮(pǐ)漫溯(sù)菲(fēi)薄掐(qiā)死
B、团箕(jī)步履(lǚ)窒(zhì)息饲(cí)养
C、撰(zhuàn)写执拗(niù)籼(xiān)米秩(zhì)序
D、包身契(qì)敛裾(jū)一椽(yuán)蕈菌(qín)
2、下列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书生意气惩诫中流砥柱凄婉迷茫
B、风华正茂谄媚屏息以待陨身不恤
C、桀骜锋利焦灼短小精悍胆颤心惊
D、屠戮妇婴斑斓睡眼惺忪颓废色彩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沉默不一定是金,我们要充分显露自己的才华,增强自信,韬光养晦。
B、在医患信息严重不对称的今天,如果没有更多医生从良心与行动上给予揭发,患者也许将永远处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
C、突然,一个影子如白驹过隙般地一闪而过,快捷如飞。
D、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当时一位熟人给调到北京工作,要将全家迁去,想把他养的小狗送给我,因为我家里有一块草地,适合养狗的条件。
B、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能不能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业技术人才。
C、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脑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工具,在人们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D、为了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错误,我们一定要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并切实加以改正。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从《忏悔录》的作者这里得到安慰,学到了说真话。(巴金《再访巴黎》)
B、“不要灰心嘛,”张老师安慰她:“谁没遇到过挫折和失败”
C、接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D、人们按照托尔斯泰的遗愿,在一个远离尘嚣的地方,在他亲手种植的小树林里埋葬了他,他的墓“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漫说姓名文化
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这就是姓名文化。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这一文化系统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也辐射至周边地区。
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这个根是民族、国家和省籍、家乡不能替代的。在我们的5000多个姓氏中,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从先秦姓与氏的“别婚姻”“别贵贱”,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纷采用汉姓,每个姓就是一部历史。
根的意识曾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从前,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人千里之外也互为依托;现在,宗亲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寻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宗亲早已不是血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联系。
在姓氏文化浓浓的熏陶下,不管走在哪里,仰望“四知堂”的匾文,我们知道了主人姓氏的归属;远远看见“陇右名望”,我们也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寄身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无形的姓氏文化则保存在有形的匾额和石刻里。
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内涵更为丰富。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由唐宋时代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非但组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官风民俗。人名文化还包括字、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互补互衬,传递出长辈的期待、自己的志向和旨趣。
我们的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其中,家讳、内讳是家庭之避讳,国讳、宪讳、圣讳,属于社会之避讳。在避讳中,嫌名,即避字音同或字音近之讳,最为普及。避讳的方法可以改字、空字、缺笔、换音。那个时代,家讳这一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避讳最为顽强。
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活的传承,而这传承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我们所有人都是这传承的载体,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对其兴衰负责。如何传承我们的姓名文化,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
(选自《文汇报》2008年2月12日,有删改)
6.下列对“姓名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姓名文化是一种经过数千年积累和演变,蕴涵着丰富内容的独特的文化系统。
B.姓名文化是一笔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对其他民族和周边地区都产生了影响。
C.“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姓名文化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
D.姓名文化是一种活的传承,我们每个人都是它的传承者,都应对它的兴衰负责。
7.下列对“人名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也更为丰富,商代天干地支可以入名。
B.春秋战国时期好以贱丑隐疾为名,西汉以后入名以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
C.南北朝就盛行二字人名,说明二字人名历史悠久,一直备受古人推祟。
D.我们现在流行的以辈次命名的传统,在唐宋时代就已经形成了。
8.下列理解和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我们源于上古的5000多个姓氏中,几乎都存在着自己的起源故事和演变历史。
B.绵延不断的谱牒上的文字记录的是人们的原始之根、文化之根,它能给人一种宗亲归属感。
C.人名文化比姓氏文化历史更悠久,所包含的内容更丰富,它传递着长辈的期待和自己的志向旨趣。
D.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避讳包括家庭避讳和社会避讳,显示民族伦理精髓。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宗亲仍可以让人们在茫茫人海中和生疏世界里获得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现代社会里人们对自己原始之根和文化之根的认同。
B.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官风民俗,从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这一现象可以看出,清朝是我同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
C.在春秋战国时期前,有“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后来,这种入名禁忌被打破。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2题。(9分)
马周,博州荏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及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授监察御史,累除中书舍人。
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籍此人共康时政也。”
(选自《贞观政要》)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令奏之,事皆合旨令:命令
B.授监察御史,累除中书舍人累:连累
C.令直门下省直:直接
D.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深:很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甚获当时之誉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乃臣家客马周也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太宗怪其能
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D、既写忠诚,亲附于朕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求贤若渴,对于自己看重的人能委于重任,十分信赖。
C.马周对太宗的心理十分了解,每次奏对,都能让太宗满意。
D.马周看问题全面深刻,能说会辩,亲近、忠诚太宗,因此深得太宗赞赏。
第II卷(共114分)
四、(24分)
13、翻译上面文言文中的句子。(10分)
(1)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3分)
(2)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乃谒见,与语甚悦(4分)
(3)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3分)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海》
臧克家
从碧澄澄的天空,
看到了你的颜色;
从一阵阵的清风,
嗅到了你的气息;
摸着潮湿的衣角,
触到了你的体温;
深夜醒来,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①由远而近、从白天到夜晚,大海给诗人的感觉不尽相同,请问诗人分别从哪几个角度写出了他对大海的感受(4分)
答:
②诗人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15.填空题(6分)
(1)《大卫科波菲尔》的作者是英国作家,《雨巷》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诗人。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3),,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6-19题。(共18分)
树上的天使
【美国】玛雅瑞诺德斯.拉特森普小丹译
又来了,这些烦人的松鼠!我拽过枕头,狠狠地蒙住自己的脸,试图阻挡头顶上传来的噪音。然而,那些声响就如同魔音入脑般挥之不去。“该死的松鼠!”我暗暗咒骂。
每到半夜,屋外的松鼠们就开始搬运它们的美食——山核桃。而我却每每被山核桃砸落在屋顶上的声音吵醒,然后无奈地睁着双眼,听着头顶上山核桃不断砸落在屋顶,再“咕噜噜”地滚落到地面的声音。
天知道我对此刻的情形有多么的恐惧,我简直快要崩溃了!因为每到这个时候,我的脑子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那些如雪片般飞来的账单以及我已经拖欠了房东许久的租金。就在昨天,我刚刚向房东保证,会尽快结清所有的欠款并支付下周80美元的租金。房东答应了,但我想,她的耐心会很快宣布告退。我是个初出校园的毛头小子,一点赚钱的门路都没有,而我头顶上还有恼人的松鼠让我不得不在半夜保持清醒。
无奈之下,我惟有打开《圣经》寻求帮助。忽然,我看到这样一段话:“不要为明天忧虑。看天空中的飞鸟,它们既不播种也不收获,天父照样养活它们;野地里的百合花从来也不纺织,天父还打扮它们,给它们美丽的衣裳;地上的小草今天还在,明天就被扔进炉子烧了,天父还给它们青翠的外衣,更何况你们呢岂不是比它们贵重得多吗”
我暗暗祈祷:主啊!既然您能喂养飞鸟,还有那些松鼠,我相信您也会保佑我的。最后,在被众多琐事折磨得筋疲力尽之后,我终于昏昏睡去。
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赶去教堂。会餐后,一位老妇人问我,能否送她回家。她告诉我,她的卡车坏了。
“当然可以。”我说。
在去她家的路上,她问我:“你喜欢吃山核桃吗”
山核桃!我僵硬地笑了笑,反问道:“你为什么这么问”我的耳边又响起了那些山核桃砸落的声音。
“我以20美元一袋的价格将它们卖给一家农场。”她回答道:“如果你喜欢,我可以低一点的价格卖给你一袋,以报答你送我回家。”
就算白送我也不要。“不了,谢谢。”我说。我将她安全地送到了家,然后驱车返回。
一到家,我便倒在了床上,我太累了,也许我该午休片刻。但又一次,松鼠的骚动声在我头顶响起。这还没到半夜呢!我愤愤地想,它们就不能让我有片刻的安宁吗
突然,就像被一个山核桃猛地砸中了脑袋,我灵光一闪:我明白了,财富就在我头顶上!我从床上一跃而起,冲出屋子。我看到了,就在我的窗台下,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大片山核桃。20美元一袋,我欣喜地想,只要卖出四袋就够付下周的房租了。而事实上,地上的山核桃的数量已足以让我清偿所有的债务。
16、“我”为什么觉得山核桃砸落在屋顶上的声音像“魔音”(4分)
17、文中划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1)你喜欢吃山核桃吗
(2)我僵硬的笑了笑
18、文中写阅读《圣经》这件事与山核桃有什么联系请简要分析。(4分)
19、最后一段写“生活慢慢正好转”并赞美松鼠是“天使”有什么作用(6分)
六、语言表达(12分)
20、“荆轲刺秦王”发生于公元前227年。想象一下,事后如果你是秦国记者,请用一句话简要报道此事(不超过十五个字):(4分)
公元前227年×年×月,□□□□□□□□□□□□□□□
21.对联知识(4分)
《诗经》、《孟子》、《水浒传》《红楼梦》等文学名著熏陶了中华民族,使华夏文化积淀了深厚的底蕴。请选择你熟悉的一部中国文学名著,结合作品内容或你的感悟,补全下联。(注:要按对联的要求答题,否则不得分)(4分)
上联:读《水浒》,明侠肝义胆;
下联:□□□,□□□□□
(1)情景一:表示惊讶
(2)情景二:表示欣喜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一个微笑,花费很少,价值却很高,给的人幸福,收的人回报。一个微笑,仅有几秒,就转瞬即逝,留下的回忆,终生美好。”可是,在文明进步的今天,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有人评价说:“这是一个‘微笑缺失的时代’”。
你是在微笑着面对生活的吗你的心中留下了他人微笑的痕迹吗请拿起你手中的笔,记下这动人的瞬间吧。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1、C(A、菲(fěi)薄B、饲(sì)养D、椽chuán、蕈xùn
2、D(A、惩戒B、殒身不恤C、胆战心惊)
4、A(“适合养狗的条件”,句式杂糅)
5、A(B“安慰她”后面的冒号应为逗号。C应为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D应为最后的句号在引号之外。
6.C(在原文中,此句表述对象是“人名文化”,而非“姓名文化”,概念的外延扩大了)
7.C(从原文“新莽禁用双字”可知,“二字人名……直备受古人推崇”有误)
8.B(A“在我们源于上古的5000多个姓氏中”曲解原意,原文第2段的表述是“在我们的5000多个姓氏中,大多源于上古”。C“人名文化比姓氏文化历史更悠久”夸大其词,原文第5段的表述为“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D从原文第6段可知,“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只是“家讳”,并不包括“社会避讳”)
9.B(“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的推断缺乏事实依据)
10.D(A令:使,让;B累:连续,积累;C直,通“置”,安置;也可认为是“值”,似乎更合理。)
11.A(A第一个“之”助词,的,第二个,用在主谓之间,不译;B“乃”动词“是”
C两个“怪”都是意动用法“以……为怪”D介词,对于)
12、B(“因此而官至吏部尚书”错,文中无此信息。选C也可以,因为马周没有讨好皇帝的意思,他只是“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才受到皇帝的赏识的。但评分时按B给分。)
13、(1)当时唐太宗下诏让百官上奏谈论朝政得失,马周替常何陈述了有利于国家百姓的二十多件事情(3分)
(2)唐太宗当天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总共四次派使者去催促。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4分)
(3)我近来任用他所推荐的人,多数都能合我的心意。(3分)
14、(1)分别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四个方面写出了他对大海的感受。
(2)拟人;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壮观的惊喜,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表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
15、狄更斯、戴望舒、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16、这种声音让“我”无法正常休息(2分),这种声音让“我”清醒地想着自己的债务,以至于几乎崩溃。(2分)
17、(1)老妇人希望“我”喜欢吃山核桃,以便便宜卖给“我”,表达自己的谢意。(2分)
(2)“僵硬”是“我”听到山核桃就联系到“魔音”而讨厌,“笑”是出于对老妇人的礼貌。(2分)
18、阅读《圣经》是为了寻求心灵的安慰,让“我”暂时摆脱山核桃的噪音带给我的恐惧(2分);书中“不要为明天忧虑”的箴言为下文“我”送老妇人回家的事和“我”发现山核桃的价值做了铺垫(2分)。
20、(谋刺我王之燕匪被当场斩杀;燕国刺客荆轲被击毙于咸阳宫)(事件2分,立场2分)
21.(1)答案示例1:品《红楼》,识假意真情。答案示例2:览《论语》,知古圣今贤(4分,联句完整方能得分)
22.(1)情景一:表示惊讶
答:啊,这真是太好了,这规定可以改变长期以来忽视母语的现象,学生应该要重视语文基本习惯的养成。(2分)
23、略
附参考译文:
马周,博州茌平人。贞观五年,他到京师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里。当时唐太宗要百官上书讲政事得失,马周替常何陈述了有利于国家百姓的二十多件事情,让常何上奏朝廷,事事都很合太宗心意。太宗奇怪常何会有这样的才能,便问常何,常何回答说:“这些并不是我想出来的,而是我家里的一位宾客叫马周的人代我写的。”太宗当天就要召见马周,马周还没有赶到,便派使者催促了四次。到谒见时,太宗同他谈得很高兴。便把他安置在门下省,授予监察御史的官职,后来升迁到中书舍人。
一、积累与运用(8分)
1.填空题(6分,每空1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2)蒹葭萋萋,。所谓伊人,。(《诗经·》)
(3)东晋陶渊明是一位精神上超脱世俗利害,淡然自足的诗人,在《饮酒》中他写了“,”的诗句,表达自己身居世间而对争名逐利的官场冷漠和疏离,获得了宁静的生活。
2.选择题: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作为一条商业通道,“丝绸之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商业贸易上,可实际上,它的历史作用却远远超出经济交流的。而今天,“丝绸之路”所经地带又重新成了的所在。
A.界限举世瞩目B.界限举足轻重
C.范畴举足轻重D.范畴举世瞩目
二、阅读(62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3-7题。(15分)
(1)在国外时看到,人们对时事做出价值评判时,总是从两个独立的方面来进行:一个方面是国家或者社会的尊严,这像是时事的经线;另一个方面是个人的尊严,这像是时事的纬线。回到国内,一条纬线就像是没有,连尊严这个字眼也感到陌生了。提到尊严,英文是"dignity",这个词不仅有尊严之义,还有体面、身份的意思。
(2)中国历史上有过皇上对大臣施廷杖的'事,无论是多大的官,都可能受到如此当众羞辱,高官尚且如此,遑论百姓。除了皇上一人,没有一个人能有尊严。有一件最怪的事是,按照传统道德,挨皇帝的板子倒是一种光荣,文死谏嘛。说白了就是:无尊严就是有尊严。此话如有任何古怪之处,罪不在我。到了现在,已经不用见官下跪,也不会在屁股上挨板子,但还是缺少个人的尊严。
(3)每到春运高潮,大家就会在传媒上看到一辆硬座车厢里挤满了人,厕所里也挤了人。谈到这件事,大家会说国家的铁路需要建设,说到铁路工人的工作难做,提到安全问题,提到所有的方面,就是不提这些民工这样挤在一起,好像一个团,完全没有了个人的尊严──仿佛这件事很不重要似的。当然,只要民工都在过年时回家,火车总是要挤的;谁也想不出好办法。但个人的尊严毕竟大受损害;这件事总该有人提一提才对。
(4)另一件事现在已是老生常谈,人走在街上感到内急,就不得不上公共厕所。一进去就觉得自己的尊严一点都没了。现在北京的公厕正在改观,这是因为外国人到了中国也会内急。假如外国人不来,厕所就要臭下去;而且大街上改了,小胡同里还没有改。北京的某些街道很脏很乱,总要到某个国际会议时才能改观。不雅的景象外人看了丢脸,没有外人时,自己住在里面也不体面──这后一点总是被人忘掉。
(6)人有无尊严,有一个简单的判据,是看他被当作一个人还是一个东西来对待。这件事有点两重性,其一是别人把你当做人还是东西,是你尊严之所在。其二是你把自己看成人还是东西,也是你的尊严所在。挤火车和上公共厕所时,人只被当身体来看待。这里既有其一的成份,也有其二的成份;而且归根结蒂,和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
(7)说来也奇怪,中华礼仪之邦,一切尊严,都从整体和人与人的关系上定义,就是没有个人的位置。我的想法是:一个人独处荒岛而且谁也不代表,就像鲁滨孙那样,也有尊严,可以很好的活着。这就是说,个人是尊严的基本单位。知道了这一点,火车上太挤了之后,我就不会再挤进去而且浑然无觉。
(有删减)
3.阅读第(1)段,请写出“独立”一词在文中的含意。(2分)
4.选择题: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看法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以春运高峰民工在车厢内拥挤处境为例,指出完全没有个人尊严是很重要的事。
B.作者认为北京公厕与街道景观的改善是管理者顾及城市和国家在外人眼中的印象,而不是国人个体的尊严。
C.作者说“找到自己的个人面目”的意思是我看到了自己曾经的虚伪。
D.“人”和“东西”是区分有无个人尊严的判断依据。
5.阅读第(4)段,请概括“一个中国特色现象”的实质。(2分)
6.结合全文,阐述第(2)段中作者论说古代中国的内容在文中的作用。(5分)
A.本文开头作者阐明对时事作出价值评判的两个方面既有国家和社会尊严,也有个人的尊严。以此明确个人的尊严在价值判断中应有的位置。
B.作者列举的现代中国社会缺少个人尊严现象多是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例,这些事例不仅论证国人缺少个人尊严的观点,也具有唤醒国人正视问题的启蒙作用。
C.作者通过比较一些学者和作家评价中国社会特有的现象论断,认识到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造成国人认识个人尊严问题的阻碍。
(二)阅读下文,完成8—11题。(15分)
马缨丹翻身
林清玄
(1)台北市区的安全岛上,行人道旁,开满了一大片紫的、黄的、白的、红的小花,繁华美丽。
(2)近一看,才发现是马缨丹花,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马缨丹竟已弥漫了整个城市。
⑶马缨丹攻略了城市,使我感到惊奇,那是因为马缨丹原是乡间极为粗贱的花,蔓生于田野、坡地与林间,虽然它的花朵很美,有如散落的小星星;它的花期很长,从春天可以一直开到冬天。但是,它一向不为人喜。
⑷马缨丹不受欢迎,有很大部分来自它的名字。在乡下,我们叫它“死人花”,那是因为马缨丹的花会发出一种怪味,似香非香,又经常盖满了坟地。其次,是它的生命力太强了,稍不留意,就会抢去作物的生机,对于这种除之不尽的花,乡人都会感叹地说:“有够臭贱!”
⑸像马缨丹这种花,在台湾乡下是不登大雅之堂,既不会被植于花园,也不会被种于庭院。
⑹与马缨丹一字之差的金合欢,又叫做“马缨花”,待遇是大有差别的。乡下人认为,有如烟火盛放的金合欢,充满了喜气;而同样盛放如烟火的马缨丹,则充满了秽气。
⑺马缨丹不管别人的眼光,自兴自谢,犹枯犹荣。
⑻小的时候,我对这些被人离弃的花,有着难言的同情,常常剪下满满的小花,丢入庭前的水缸,水缸霎时热闹,映着天光云影,使我不禁为那不凡的美而痴了。
⑼美丽的马缨丹只有天地,没有是非。俗人俗眼看这种花,只是泄露了自己的粗鄙,于马缨丹又有何损失呢?
⑽在城市里,我经常漫步于马缨丹盛开的街头,这使我感到喜悦,也感到澄明。喜悦的是,马缨丹终于翻身了,曾有更多更多的人欣赏到马缨丹的美,趋近一闻,它有独具的味道,非香是香,在强调风格与自我的城市,马缨丹的确是风格独具、自我强烈的花。
⑿内心澄明的人,不会为一时一地的评价,或一时一地的曲解,而改变自己美好的初衷。千山飞越、万里孤鸿。在旅途上,人们往往要从缥缈的鸿影、雪泥的鸿爪去意见鸿,但能意见者众,能意会者寡;能一瞥者多,能惊鸿者少。
⒁我是一枝非凡的马缨丹,有的人认为我不宜供养佛堂,我知道那是他们的鼠目蛙见;我不在佛堂供养,我在山间供养,佛无所不在,无分别见。
⒂我是一枝美丽的马缨丹,有的人认为我不能作为情人爱的信物,我知道那是他们的意韵不足;我不成为花束做信物,我立于永恒之河边见证。
⒃我是一枝清雅的马缨丹,有的人认为我不宜作为茶道的瓶花,我知道那是他们的道未会通;我不只在花瓶、不只在茶堂,在天地的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清雅。
⒄或者叫我马缨丹,或者不是。
⒅我是散落的点点繁星,你走过的风中,一直都有我的消息!
8.本文“马缨丹翻身”的说法贴切生动,请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9.联系全文,分析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10.根据对第(11)段划线句的理解,从古今中外名人中举一例进行分析。(4分)
11.本文结尾使用人称转换,作者借马缨丹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3分)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4题。(7分)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②箨(tuò):笋壳。③帙(zhì):包书的布套。
12.本诗就体裁而言,属于诗。(1分)
13.对这首诗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写新发之竹,作者化静为动,用“含”、“出”把竹的生长过程写活。
B.颔联选取竹“色”给人的感受,着力写竹阴的凉爽怡人,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竹荫中,品着清凉的美酒。
C.前两联从视觉角度写竹,颈联增加了嗅觉角度的描摹,都表达了对竹的赞美。
D.本诗写物抒怀都紧扣竹的特点,风格上体现了杜甫一贯的沉郁顿挫的诗风。
14.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鉴赏这首诗最后一联的艺术手法以及表达的情感。(4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15-18题。(12分)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⑴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⑵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⑶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⑷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⑸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名我固当(2)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16.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驼业种树非有能硕茂之也
B.病偻,隆然伏行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C.旦视而暮抚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D.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17.把第(4)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五)阅读下文,回答19—22题(13分)
冷泉亭记
白居易
⑴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⑵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澈,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⑶杭自郡城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
⑷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注】①四封:四边疆界。②领郡者:担任州刺史的人。③相里君造:姓相里,名造。
19.本文体材为“记”,请写出初中课文中所学的一篇“记”。(2分)
20.阅读第⑵段,请赏析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21.根据文意,请分层概括冷泉亭“最杭州甲灵隐”的原因。(4分)
22.本文题为《冷泉亭记》而在文末写“虚白亭”等四亭,简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三、作文(50分)
参考答案
一、1.(1)濯清涟而不妖(2)白露未晞在水之湄秦风(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2.D
二、(一)3.对时事作出价值评判的两个方面,地位同等,但不可相互取代。4.C
5.一个有中国特色现象的实质是体面是给外国人的,国人有尊严的生活被轻视。
6.作者以古代中国大臣当众受廷杖羞辱,丧失个人尊严和“文死谏”的无尊严反是有尊严的政治现象,论证中国人不论贵贱都少有个人尊严的观点。(2分)结构上,自然引出现代社会的问题,古今形成比较,(1分)从而说明缺少个人尊严是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影响深远,致使国人习以为常,对待个人尊严麻木无觉。(2分))7.D
(二)8.运用了拟人手法。马缨丹过去被视为粗贱秽气、难登大雅之堂,现在却受到人们喜爱,种满台北市区。生动形象地将马缨丹的际遇拟作起伏的人生,表达了作者的唏嘘。
9.说明马缨丹不受欢迎的原因。行文结构上欲扬先抑,先写人们过去对马缨丹的厌弃不屑,为下文表达对马缨丹的喜爱赞美之情蓄势。
10.举例正确1分(如举“竹林七贤”、“扬州八怪”,必须具体到个人)。分析扣住其在某个时空点上,价值被忽视埋没,时移世易之后价值被肯定(分析准确详细3分;仅照搬原文说理语句,人物事例不展开1分)。
11.追求清雅澄明脱俗的美好内心世界;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和曲解;坚持自我,不改初衷。
12.律诗/近体诗13.D
14.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1分),借惜竹表达应当尊重天性,顺应物性之自然(1分);希望统治者呵护人才,让人才得以施展抱负(也可以理解为作者以竹自况,期待朝廷能提携自己,使自己能实现报国的理想)(2分)
15.(1)确实,的确(2)大概16.A
17.我们老百姓停止吃饭来慰劳公差尚且没有空,又用什么来使我们的生产繁荣、使我们的生活安乐呢?所以就困苦又疲乏了。(得分重点:飧饔、何以、蕃、安、病)
18.本文运用类比手法,借郭橐驼谈种树之法在于顺应树木生长的规律,类比到为政治民应顺应民意,使民修养生息。借“他植者”过于殷勤的种树方法最终失败,类比官吏们繁政扰民的现实,表达了强烈的讽刺和批判。
(五)
19.《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三篇任写其一。
20.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游者在冷泉亭中可得亲水之乐,表达作者对亭中悠闲逸乐生活的欢喜。
21.冷泉亭的草木茂盛,泉水清冷,令人神清气爽;奇佳的地理位置,使游者得亲水之乐,寄托高洁超脱的志趣;清冷柔滑的泉水,使人见之去俗。
22.从宏观上揭示冷泉亭的美妙,说明冷泉亭和其它四亭相望,构成不能再有任何增减的佳境。也借此说自己作为地方官不再建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