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精选10篇)

1、对于唐人的送别文化已有一定的了解;本诗在送别诗中属于比较特别的一首,可以说虽名为送别,实际上却是以表达个人的情操为着力点。可以说,与已学的送别有同有异。学习本诗,有助于学生对唐人送别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2、本诗为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进入课堂,可作为教材诗歌的延伸。

3、本诗具备“以写促读”的若干要素,将写挤进课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助于个性化地理解本诗。

二、学习目标初定:

1、读通本诗,并在对本诗的背景有所了解的情况下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含义;

3、背诵本诗并适当阅读与本诗有关的一些诗句。

三、有关资料:

唐天宝七年(748年),“诗家天子”王昌龄因“不矜细行,谤议沸腾”,被贬为龙标尉。诗人谪贬龙标,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如《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龙标野宴》:“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清山明山不曾空”。充分表达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怀。诗人担任龙标尉时,由于为治以宽,政善民安,被誉为“仙尉”,乡民慕名来访者终日不绝。至今尚有“苗女听歌”、“遮道乞诗”、“佳句退兵”、“王昌龄补靴”等动人传说广为流传。诗人横遭谪贬,他的好友--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与了“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朗西”的著名诗篇表示深切的怀念。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乱起,王昌龄为避战乱,回归乡里,道出毫州(今安徽毫县)时,被刺史阊邱晓所杀。

四、学习过程:

学习活动一:整理已有的关于送别诗的学习经验。

1、背诵已学过的送别诗两首;

(学习成果呈现:背诵的熟练情况、教师板书)

学习活动二:运用经验先自学本诗。

1、自由读本诗,运用经验学习,教师作适当的反馈;

(学习成果呈现:问题标注于课文)

学习活动三:将本诗改写成一则日记。

2、第一次写作日记并交流。

3、估计的争议(1):前面两句诗均为描写环境,在日记中应从哪一个环境入手达成共识的途径为引导学生想像:晚上王昌龄在想些什么

4、第二次写日记。

补充诗歌阅读:“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以达成对王昌龄昨日晚上内心世界的了解。

5、对第二次所写的日记进行补充修改并交流。

6、想像:分别在即,作为好朋友,王昌龄会有哪些话对辛渐说

7、第三次写日记并作交流。

8、适当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点明王昌龄一生的坚守,第四次写作日记。

(学习成果呈现:学生写成的日记。)

学习活动四:感动与拓展性阅读。

1、配乐阅读《王昌龄日记》。

2、略读李白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朗西。

(学习成果呈现:学生在感情地朗读。)

教学技能:

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

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搜集王昌龄的诗歌,或者关于送别的诗歌。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

2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要求:连贯。

4赛读,(分小组进行)。

5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

(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6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

(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

(1)试背——互背

(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配乐)

(4)集体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

知识链接:

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

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诗在生前就负盛名,人称“诗家夫(一作天)子王江宁”。他的七绝前人往往以之与李白并称。

教材简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过程与方法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

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

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

1.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

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2.学生谈感受。

资料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

(设计意图:在此处做资料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及那种难舍难分。)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打开课本,请同学们自由读诗。

(点拨:注意读诗要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2.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并进行范读。

指导读法:我们读古诗文,光有节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来。(再次练习朗读)

3.借助注释,结合你自己的感受,谈谈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影响和感受。

三、精读古诗,重点品悟(学习前两句)

师:同学们对诗的理解和感受谈的都字斟句酌,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

(借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总结。)

1.学习体会“寒”感悟“孤”。(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

(1)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民送客楚山孤。(齐读)

(2)离别的“寒”内心的“孤”。

(点拨: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与孤独的)学生谈体会。

师:是啊,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作者平添了几份孤独!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呢(指导激情诵读前两句。)

总结: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还会为什么感到寒心吗这里还暗含着同学们所不了解的一些历史背景。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作县尉,但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最后“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

随机提问:你认为这个寒,我们还能怎么理解(学生谈体会)(3)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

引导谈话: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寒心啊,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找含义深刻的字切入,品读感悟,从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对作者复杂的内心的深入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的引导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可谓水到渠成。)

四、走进作者内心,感悟人物品质(学习后两句)。

1.小练笔,走进作者内心。

(1)(播放雨声的音效及古诗后两句,创设情境,补白)过渡:面对这苍茫的烟雨,孤峙的楚山,聆听着窗外传来的这淅淅沥沥的夜雨声,诗人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无法入眠,那个无眠之夜,他在想:“————。”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通过一个情境的创设,再次拉近学生与当时环境、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以小练笔的形式,引导学生切身体会作者内心,能与作者对话,同时也为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

(2)指名发言。

(3)情境创设,引导激情朗诵古诗后两句。

师:于是,在那长亭外,瑟瑟秋风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句话(生):“————”。(师)那是他对家人如冰心玉壶般一览无余的爱啊!

师:在那古道边,萋萋芳草地上,我们听到了同样一句话(生):”————。”(师)那是他对朋友如冰心玉壶般纯真的情啊!

师:在那一叶小舟上,茫茫沧海边,我们也听到了那句话(生):————。”(师)那是他对朝廷如冰心玉壶般清澈见底的忠心啊!

(设计意图:此环节仍然采用教师创设情境激情引导的方式,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想象与朗读的欲望,而且这一个个脑海中不断变换的场景,和朗读后老师及时的补充,也会使学生明白,作者那种对家人,对朋友,对朝廷矢志不渝的爱无论何时何地都未曾改变。与此同时对“冰心”、“玉壶”这两个抽象的词语也已经形象化,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个性化的理解。因此,此时的朗读,已经化为了学生情到深处的一种自然、真实的流露。)

2.感悟人物品质。

(1)师:没有了对亲人的竹报平安,也没有了封封家书中字斟句酌的牵挂,千言万语化作临别时的一句叮咛:“————。”学生再次激情补白。(古诗后两句。)

(2)引导:望着朋友远去的背影,王昌龄决绝的转身,再也没有回头,难道是他不想回家吗(想)可是他能回家吗

(3)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总结:是的,他要让那些恶势力知道,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他都不会屈服,自己依然冰清玉洁,保持着自己的信念。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想要回家但又不能回去的内心,从而体会他刚正不阿,不畏强暴,不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此环节是本课的一个点睛之笔。)

五、课后拓展

如果你是王昌龄的家人或朋友,听到辛渐的一番描述,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可以以书信的形式,也可用诗歌的形式。

六、板书设计

知识与能力了解李白的生平、作品风格,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把握诗人奔放的感情和诗歌的寓意,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继续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研讨和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层次;通过分析和综合,了解作者的用意和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诗歌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领会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的主旨。

2、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突出领读、诵读、背诵,在熟读背诵中把握情感和特色。

教学课时两课时。

一、导入解题

1、“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沈德潜《唐诗别裁》)

他们评价的是谁

2、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他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粪土王侯,傲视权贵,同情人民,关心政局,有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情绪。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诗风雄奇、飘逸、直率、自然,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巨大的影响。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

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的忧国忧民的情感,诗歌风格为沉郁顿挫。

3、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描绘景物。

4、解题:《蜀道难》是古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词的瑟调曲,《乐府古题要解》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之阻。”这只歌曲的内容就是歌咏蜀道的艰难、行旅的辛苦,李白《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而作。

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出示图片,展示蜀道。

一、诗歌鉴赏

(一)初读明诗韵

1、欣赏课文的视频朗诵,注意字音、韵脚。

2、正音。

噫吁嚱(yīxūxī)鱼凫(fú)

秦塞(sài)石栈(zhàn)

猿猱(náo)萦绕(yíng)

扪参(ménshēn)抚膺(yīng)

巉岩(chán)飞湍(tuān)

喧豗(huī)砯崖(pīng)

万壑(hè)峥嵘(zhēngróng)

崔嵬(cuīwéi)吮血(shǔn)

咨嗟(zījiē)

(二)再读通诗意

1、指名朗读。

2、诗中哪些诗句点题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个中心句在诗歌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课文的哪里出现

三次。第一段: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第二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第三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假如让你从中心句中找出诗歌的诗眼,你会用哪个字

明确:难。

主旨句重复三次,构成诗歌的主旋律,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形成一个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

诗眼是全诗的中心。既然每一段都有中心句,有诗眼,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三段围绕着“难”字,分别道出蜀道“难”在何处每一段分别有哪些依据证明“难”

(分小组讨论。约3分钟)每小组选派一名发言人。每小组发言围绕一种难,要结合诗歌的语句回答。

明确:第一处,开辟之难。第二处,渡越之难。第三处,安居之难。

3、鉴赏开辟之难。

开辟之难表现在哪里

史上无路: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先祖牺牲: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神仙难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万物难越: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极险极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4、鉴赏渡越之难。

古代诗歌的描写: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其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渡越之难难在哪里

氛围恐怖: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视听结合。

地势险峻: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视听结合,由上及下。

总之,这里很“险”:阴森恐怖,惊心动魄。

5、鉴赏安居之难。

安居之难体现在哪里

易守难攻: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形势易转: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这样写安居之难的目的是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这些事情是已然发生的吗明确:这是写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次的难和前两次的难在内容上有何不同前两个写自然环境的难,这个写社会环境的难。

6、小结:三处蜀道难,由历史到现实到未来,由自然到社会,层层展开,而中心句在其中起到了沟通连接的作用和一唱三叹的效果。这也是本诗被称道章法灵活的原因和被称为气象宏伟的原因之一。“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於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欧阳修《太白戏圣俞》

(三)三读悟诗情

1、齐读课文。

2、诗中流露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诗歌主旨的认识。

3、关于《蜀道难》主旨的几种说法。

古人观点:

危房杜说:《新唐书·严武传》中说“李太白作《蜀道难》,乃为房、杜危之也。”

刺章仇说:沈括《梦溪笔谈》卷四认为,《蜀道难》之寓意应是“李白集中称刺章仇兼琼”。

讽幸蜀说: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奔蜀,朝野以为不可,李白此诗,谓“侧身西望长咨嗟”,叹“问君西游何时还”,实为感唐玄宗幸蜀事而作。

咏蜀说: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

今人观点:

重申讽幸蜀说:俞平伯《〈蜀道难〉说》力主此诗乃讽明皇幸蜀之作。

重提“讽章仇”说:王仲荦在《隋唐五代史》一书中断言:“天宝末,杨国忠自领剑南节度大使,以章仇兼琼为副使,代镇成都。安禄山起兵,国忠劝玄宗入蜀,李白以为西川不是割据的处所,故有此作(指《蜀道难》)。”

“送友人入蜀”说:施蛰存在《唐诗百话》一书中用“剥皮抽筋法”,“集中”全诗的骨干句子,即“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侧身西望长咨嗟”等,亦“把此诗定为赠入蜀友人的诗”。

寓“仕途坎坷”说:郁贤皓《李白丛考》认为,此诗乃以蜀道之难寄寓人间行路难仕进难之感慨。

(四)四读品诗艺

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步骤:1.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认识谈这首诗有什么突出的艺术特色;2.各组小组长归纳学生的发言在全班交流;3.教师总结,明确。

参考:1.大胆的夸张。在本诗中,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使蜀地山川的雄伟奇险得到了充分体现。写蜀道的艰难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山的高峻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写急流瀑布是“飞湍瀑流争喧豗,崖转石万壑雷”。写到蜀地的历史则是“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写到人的惊恐则是“使人听此凋朱颜!”无论是写山写水写情写事,都运用了艺术的夸张。这些夸张的艺术手法,使山水形象的最突出的本质特征,以一种高于形象原状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以强烈而深刻的感受。果真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吗果真是山高可以回日吗蜀道之难果真是“难于上青天”吗现实生活中当然是不存在这种情形的。这就是艺术的夸张。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形象、面貌,会在夸张这个放大镜里,得到非常鲜明、突出和生动的表现。

2.奇特的想像。想像,是艺术构思的灵魂,是形象赖以表现的基本方法。本诗作者的想像力是非常奇特的,不是一般的艺术想像,而是纵横变幻、层出不穷、出人意外的。“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多么惊人的想像!为了说明山的高大,他的想像里会出现“六龙回日”,把太阳和高山联系了起来。有时诗人是“心游万仞”,站立在群山之上:“连峰去天不盈尺。”有时他又“思接千载”,回到了悠久遥远的历史岁月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他的想像忽而在高山,忽而在深谷,忽而想到月夜,忽而想到白昼。他的想像的空间是非常广阔的,无拘无束,无所不到的。正是借助这种丰富、自由而又奇特的艺术想像,诗人才能在广阔的天地中找到最适合于表现蜀道山川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六龙回日、黄鹤之飞等等生活现象,并且把它们组织在自己的诗篇中,以表现主题,使自己的诗篇产生了一种神奇飞腾的气势。

3.强烈的感情。《蜀道难》从头到尾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一种赞叹惊异的情绪。一开始,“噫吁,危乎高哉!”这一声惊叹便强烈地震撼着人心。全诗在每一段具体描绘之后,都有一些单独抒发主观感受情绪的句子。这些表示惊叹的句子,因为它们都是紧接具体描绘之后的诗人的具体感受,所以能在读者的心灵中引起强烈的共鸣,从而加强了读者对于自然景物的感受。另外,即使是那些具体描绘也是在强烈的情绪之下进行的,我们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这些诗句时,会感到有一种磅礴的气势和强烈的感情力量冲击和震荡着我们。这种感情是产生于诗人对于自然景物的深刻感受,而又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来。因此,自然景物就被涂染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而诗人的主观情绪也就获得了鲜明的形象性。情与景达到了高度统一。

4.语言形式的变化多端。《蜀道难》是乐府古题,这种诗歌体裁不要求有固定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等。没有严格的限制,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自由采取适当的语言形式。李白充分运用了这一体裁的特点,使诗的语言形式更加自由活泼。全诗的句子有三字、四字、五字、七字、九字,长短错落不齐,这是为内容所要求的。诗的前半部分多用长句,气势奔放畅达,蜀道的高山险川被夸张地表现出来。后半部分写到剑阁的险恶环境时,多用四字短句,跳荡有力,惊恐的情绪在这种语言节奏中得以表现。语言形式的变化多端,正是为表现不同形象和不同情绪服务的。诗人强烈、充沛、起伏动荡、变化多端的情绪,必须有这种纵横崛崎的语言形式;平平仄仄千句一律的句子形式,不足以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在情绪。

(五)五读达神韵

1、演读方法指导。

①领读与齐读(类似于领唱与齐唱,一位学生作为领读者,其他学生齐读。)

②唱读(将诗句与曲调结合起来,形成唱诗的样式。)

③乱读(杂乱无章地读,各种语音,各种声调,各种力度,形成错综复杂的零乱美。最好还有一些意外之音不时出现。)

④快读与慢读(根据诗歌的内容与情感,变化速度朗诵。)

⑤连读与断读(前者强调的是语音的连贯,后者一字一顿,有跳跃感。)

⑥重读与轻读(这点强调诵读的力度变化)

⑦层次读(与歌曲的多声部类似,有背景声与主旋律声,体现的是诗歌诵读的层次性。)

2、演读提示:

(齐读)噫吁嚱,危乎高哉!

(乱读)蜀道难,蜀道难,蜀道难!……(突停)

(个人唱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慢读)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快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变化读)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慢读)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领读)问君西游何时还

(齐读)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男唱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女齐读)使人听此凋朱颜。

(领读)连峰去天不盈尺呀,(齐读)难!

(领读)枯松倒挂倚绝壁呀。(齐读)难!

(领读)飞湍瀑流争喧豗呀,(齐读)难!

(领读)砯崖转石万壑雷呀。(齐读)难——!

(男齐读)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齐读)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断读,轻声)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个人读在第二遍时进入,形成有层次的诵读,重读)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齐读)杀人如麻呀!——

(女齐读,慢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齐唱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齐读)侧身西望长咨嗟!

3、学生演读。

三、延伸拓展

1、阅读李白《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行路难》(其一)中的“路”与“蜀道”有何不同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对此有何审美启发

《行路难》中的“路”是关于建功立业、功成名就的人生、政治的理想之路。而《蜀道》是崇高险峻的山川自然之路。《行路难》抒发的是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但对未来人生仍抱有自信和信心。也即是说,在苦闷哀叹中,仍不失雄心壮志。而《蜀道难》表现的是在崇高峥嵘的自然面前,只有哀叹、悲愁与敬畏,无所谓什么坚强。

由此启发:面对社会、人生的困惑、苦闷,不失坚强、自信是一种美;面对崇高、艰险的山川、自然,保持敬畏、谦卑、柔和也是一种美。关键是这种情感,是要出自诗人真实的内心。

【教学目标】

2、文言:掌握“于”、“而”这两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掌握“日”、“水”、“一”等词类活用。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4、文化:学以致用,能够引用荀子名言,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进行说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距离高考还有多少天54天。高三的同学们,此刻正在向自己理想的大学发起冲刺。作为高二的我们,有没有感受到学习的压力和紧张呢

你们的父母在鼓励你们学习时会说怎样的话呢

现在,老师请大家帮我一个忙,老师有一个外甥,今年高一,是大家的学弟,学习成绩不太好,家长很头疼,这个外甥最近告诉我不想学了,老师来请你帮我劝劝他,你会怎么劝呢

二、文本——梳理大意:

1、刚才这两个同学说得真好,你们真懂事。谢谢你们!你们说得有道理,但好像没有深入,也缺乏劝说艺术。今天我们来学习荀子的《劝学》,看一看荀子是怎样“劝学”的。

2、我们来看一看,题目“劝学”。谁来说说,“劝”是什么意思呢“劝”勉励。“学”呢“学习”。

3、知人论世:

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荀子。

教师补充: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墨道法的名气最大。墨家代表人物是墨翟,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李斯。儒家代表人物有三个,孔子、孟子、荀子。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

代表著作《荀子》,作者是荀子和他的弟子。

一读,读准字音:(方法指导:通假字、易错字、生僻字、多音字)

请学生朗读

三、文言——整体感知:

二读,读准节奏,讲解重点文言知识:(方法指导:以字为词,理解词义,准确译句)

找三个同学来读,一个同学一段。读完后,教师讲解字词。

请学生朗读。

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

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转折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顺承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名作状)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名作动)

用心一也(专一,数词作形容词)

三读,读出语势:读出语气:循循善诱、谆谆劝勉(排比、对偶句,使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变化流畅)

教师范读

1、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指出,任何问题要想解决都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三步,才能很好解决办法。通俗地讲,这三步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2、分析问题,为什么:学习为什么不能停止

五组比喻:

青——蓝

冰——水

木——轮

木——直

金——利

结论是,学习的意义:知明而行无过矣。

3、解决问题,怎么办:怎么样学习呢

作者用了几个比喻呢

跂而望——登高博见

登高而招——见者远

顺风而呼——闻者彰

假舆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学习方法: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第四段用了哪些比喻句呢

积土——风雨

积水——蛟龙

学习态度:积善成德。积累

跬步——千里

小流——江河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结论: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同样是一组比喻句)

学习态度:锲而不舍。坚持

蚓,用心一也——蟹,用心躁也。(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学习态度:用心一。专心。

五、文化——学以致用:

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能够发现荀子在论述“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时,依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展开,采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2、荀子说,“君子善辩”,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有较好的文化积淀、良好的思维能力的体现。下面回到开始那个问题,请你来劝劝我那个不爱学习的外甥,请你来帮帮老师吧!老师给大家示范,抛砖引玉:

“荀子说,‘学不可以已’,只要你坚持学习,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就会离不优秀的自己越来越远,而离优秀的自己越来越近。”

同学们,谁来说说呀

学生回答……

齐读文本。

六、文化——拓展提升:

1、观看书上图片:“荀子卷第一,劝学篇第一”

《劝学》是整个《荀子》这本书的第一篇,这与荀子的思想有什么联系呢

“性恶论”是荀子的观点。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

2、关于“(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周锦华)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荀况认为蟹性浮躁,心不专,自己不能挖洞,没有蛇鳝的洞穴就不能安身,这是不符合蟹的生活规律的。据老农说,蟹是会挖洞的。生物研究者说,蟹会挖洞,蛇鳝也会挖洞。但蛇鳝是利用天然的缝隙,用头钻进去,转动身子,产生动力,从而挖成洞穴的。蟹偶尔存身于蛇鳝之洞穴,并非自己不会挖洞,认为蟹不会挖洞,是观察不全面造成的错误认识。(摘自《〈劝学篇〉正误》,1963年12月7日《文汇报》)

七、文化——作业:

引用荀子的话,并采用比喻、对比论证,来写一段话,论证学习的重要性,来劝劝你这个学弟吧!

【板书设计】

劝学

是什么学不可以已

为什么学习作用——知明而行无过

怎么办学习方法——善假于物、积累

学习态度——坚持、专心

论证方法:比喻对比

语言特色:对偶排比

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认真钻研《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引导学生学习网络应用知识,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学生分析

各班都有部分学生因缺少操作机会,导致一些计算机基本操作都不熟练。针对各年级的不同情况,必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培优辅差上要多动脑子,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着重在实、广、新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要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学期目标

1、建立学生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2、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计算机操作习惯。

3、熟悉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能够运用当今最新的信息技术,比如无线上网,智能手机和智能电视的使用等。了解电子货币,网上购物等,初步学会简单网页的制作,从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欣赏水平。

创新措施

贯彻落实教学常规,规范教学工作,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认重点、难点,坚持做到教学有计划,课课有准备,堂堂都上好。加强学生操作训练,改革课堂教学,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着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课内与课外合理安排,辅导点拨,做好防差工作。加强直观和实际操作,加强学生能力培养,让学生动手动脑。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增强学生信息意识。

面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学生学习到的一些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也许过不了多久就会过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课,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及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常言道“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终身受益,真正的实现其价值。

○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教学设计

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

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导人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诵读课文

教师教读

(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

①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②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导学]

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b.“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c.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d.多媒体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错误,如无条件,可让学生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

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小结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是这节课的重要的内容。阅读浅易日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01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法,知晓大意,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

2.通过分析法,整体感知全文行文脉络。

3.赏析名句,解密李白浪漫飘逸风格。

难点:赏析李白浪漫主义风格。

印象李白

说一说你心中的李白:

生1: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诗歌有990多首,飘逸奔放雄奇壮丽。

生2:李白是一个学习非常那个用心的人,持之以恒,他曾经学习老婆婆铁杵磨针的道理,成就耀眼的才华。

生3:李白极富个性,不畏权贵,曾叫力士脱靴,贵妃捧砚,“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真性情,真傲骨。

师:余秋雨在诗歌《寻李白》中曾说他:“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极富有概括力,他的豪放,他的月亮,他的任侠,他的诗歌在唐朝的影响力全写到位了。

02

诵读全文,感知情感

有一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是那句话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三次出现,第一段段首,第二段中间,第三段结尾。2.它们有相同词汇,但也有不同。第一段,用“危乎高哉”,第二段“使人听此凋朱颜”,第三段“侧身西望长咨嗟”。从“蜀道之高,蜀道之险,蜀道之惨”三个维度突出蜀道难。三句话直抒胸臆,突出蜀道之难,层层深入,结合注释可以看出,李白此处告诫朋友前行艰难,仕途坎坷。

03

分析概括,梳理文脉

1蜀道之高(两种人)

神人:蜀国历史——无道——鸟道——天梯石栈

凡人:上高下深——鸟兽发愁——扪星坐叹

2.蜀道之险(两幅画)

悲凉画:悲鸟﹑古木﹑树林﹑子规﹑夜月、空山(诗人用这些具有感伤色彩的意象构成了一幅凄冷悲凉的画面;原始森林中鸟的悲号,在幽静荒寂中唤起一份心底的悲凄;子规声声泣血,冷月当空,夜色幽深,让人感到害怕,变了脸色;营造一种凄凉的氛围,表达作者对蜀道之陷的慨叹。听觉描写中,有视觉画面的渗透。

奇险画:连峰,枯松,绝壁,飞湍,瀑流,砯崖,转石,万壑雷(诗人用这些奇险的意象构成一幅惊险的画面;连绵起伏的山峰高耸入天,绝壁上倒挂的枯松,冲击山崖的飞一样的激流和瀑布,不断裹挟着冲刷下的巨石,发出雷鸣般的声音;营造一种万分惊险的氛围,进一步表达作者对蜀道之险的惊惧。视觉描写中,有听觉,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3.蜀道之惨(两种惨)

剑阁险要两种惨——战祸、兽灾(早还家)

04

赏析细品,解读风格

这首诗歌哪里彰显李白的浪漫飘逸风格

1.奔放的热情,赤热的情感:“蜀道之难,难于上去天。”一唱三叹,直抒胸臆。

2.神话传说:相传上古时代,古蜀地与世隔绝。秦、蜀两国要交流,要在秦岭、龙门山脉绝壁沟壑间凿石筑路,工程难以想象,留下了充满神奇和荒诞色彩的传说。秦王造了五头石牛,造谣说他们会拉金子。蜀王想要金牛,便叫来五丁力士,开凿山路金牛道。结果拉回金牛,结果验证是假的。秦王喜欢这条路,但忌讳五丁力士,又生美人计。蜀王王派五丁力士接美女入蜀。他们接美女回来的半路上遭遇一条巨蛇,结果山崩地裂,力士和美女全部被压死,山分为五岭,入蜀之路遂通。(蜀秦国经由金牛道,派兵攻入蜀地,灭蜀国。)

3.想象:这首诗歌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可见,诗人身在长安。那一路的所有内容皆为想象。

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行人手扪星辰,抚胸长叹两个画面,皆为想象之物、人、景,但通过摹写神情、动作、视听、动静、细节,让人如临其境。

4.夸张:

蜀国开国的历史“四万八千岁”,“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高到让太阳掉头,“扪参历井”,手可扪星辰,“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小结:通篇都是虚构,但细节、描摹、丰富而具体,让人感到真实。李白初见贺知章,作为见面礼,呈上自己的《蜀道难》,被多次赞叹,被送美号“谪仙”。李白写人所不能写,信手拈来,高超的文字驾驭力。

05

1.写作片段练习:.我眼中的李白(至少200字)

2.按照文脉线索,背诵《蜀道难》。

1、基础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思想教育目标:

了解李白的放达。

3、能力培养目标:

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诵读。

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教法〗

讲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二、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三、关于李白

1、生平: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少有大志,自诩“怀经济之才”,能“济苍生”。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被玄宗召入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三年的供奉翰林生活,虽然有御手调羹、力士脱靴、贵妃捧砚的种.种传奇式的生活故事,但毕竟使他看清了朝廷的腐败。他醉酒狂放,由此而遭受谗言,被玄宗疏远,被赐金放还。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

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一生,爱憎太分明,不愿委曲求全,傲骨太硬,不愿屈身权贵。这样一种以理想取代现实的人生,必然充满着现实的悲剧性。然而,理想、天真、爱憎、傲骨,却正是一个青春的诗人所必备的条件,这是时代对李白的厚爱。而李白的人格正是在强烈的悲剧感中展开的。他也悲郁莫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正是其真实的写照。但是,他没有鲍照那样的“吞声踯躅不敢言”,更没有采取“还家自休息”的退缩策略,而是充满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展望和自信,在《将进酒》中,更是发出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宣言,表现出了不可阻遏的气势。

2、李白、青春、酒:

李白诗歌的核心题材,则是“自然”、“怀古”、“饮酒”、“羁旅”与“月光”,而在这三者之中,“饮酒”则是凝聚李白诗歌的灵魂。正是“饮酒”,使李白飘逸出浓郁的青春气息。“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酒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李白那里,诗、酒、青春更成为三位一体、相互促生的生命形式,青春的光彩由酒来激发,由诗来张扬,诗因青春的魅力和醇郁的酒香而获得了恒久的活力,酒因注满了青春和诗意而获得了生命的品格。在李白那里,这三者都把自己的文化意蕴发挥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点。

3、评价:

4、李白诗歌特点:

⑴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⑵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这为其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

⑶李白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板书设计〗

初唐:“四杰”

唐盛唐:杜甫、李白

李白生平悲剧一生

乐观、自信青春、饮酒、诗歌

诗中唐:白居易(评价)

晚唐:“小李杜”(诗歌特点)

第二课时

结合诗歌内容指导学生诵读,要求熟读成诵。

一、教师范读全诗或者学生听读音

方法:教师范读。

要具体示范诵读方法和要领,组织学生集体诵读,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诵读中注意:

1、口熟脑记;

2、连缀关键词句;

3、理清思路;

4、分清语调语气;

5、把握感情基调。

提示:诵读是唐诗鉴赏的重要环节。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

二、指导诵读

1、“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三、整体感知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蜀道的艰难──人生旅程的艰难(国事:忧虑、担心。)

叠现吟唱

情感奔放、激昂

第三课时

理清诗脉,包括大致分清诗的层次、领悟诗的主旨和主要的表达方式等。

一、体会本诗中主要的写作章法

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

二、亮点综述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烘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探究学习: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寓意)

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开篇主旨句一见:叹蜀道之高

一叹高蜀道来历

(难行)蜀道高峻

二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照

(可畏)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叹蜀道之险

三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

(申戒)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应

结尾主旨句三见:叹蜀中战祸之烈

1.知识目标: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章法、意境、声韵等。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2课时

一、导入:

以贺知章对李白《蜀道难》的评价——“子,谪仙人也!”引出教学文本。

二、初读文本,粗品诗意。

(一)、《蜀道难》解题:

《蜀道难》属魏晋早有的于乐府旧题。这个歌曲的内容就是歌咏蜀道的艰难,行旅之辛苦。

《乐府解题》:“备言蜀山之阻。”(PPT展示)

(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集体朗读,教师注意其读音及停顿。

(三)、朗读指导:

1、教师指正个别易读错的字音。

2、提问学生:朗读应注意的要素。

朗读要素:节奏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PPT展示)

3、以首段为例,教师示范并指导朗读。

“噫吁嚱……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捫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学生再读。

(四)、问题研讨:

1、《蜀道难》为乐府旧题,本为写行旅之艰难。李白作为唐人再写旧题,是简单的再重复还是另有创新之处

李白诗歌的最高建树就是乐府旧题诗歌的创作。我们能借助于本诗的学习,以了解李白这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对乐府旧题诗的继承和创新

2、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指导。

(让学生结合初高中以来所学过的乐府诗歌,进行比较分析。)

3.成果展示:

4、教师总结:

第一处创新:句法的推陈出新。

乐府诗歌,尤其是初唐以来,一般都是七言古体诗,但李白善于把3、4、5、7言等各种句法混合运用,成为一种杂言体。大量使用散文化诗句,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了奔放的语言风格。这是继承了楚辞和汉乐府的传统,加以推陈出新。句式的创新,有利于情感抒发的自由和变化,也附和了李白豪放不羁,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灵魂。(PPT展示:)

三、再读文本,浅探主旨。

(五)、学生听名家范读,再次朗读。

(六)本诗内容主旨浅探。

1、教师提问:本诗题为“蜀道难”,此道到底有多难诗人运用什么手法把蜀道之艰难表达淋漓

诗人运用比喻和反复手法,直接抒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教师提问:蜀道之难的具体体现为哪两个关键字

高、险

3、学生小组合作,从高、险两个方面分析本诗内容。

4、教师指导总结:

一叹蜀道之高险蜀道来历(一叹惊讶突兀)

二叹蜀道之惊险景物凄清(二叹畏惧、发愁)

三叹蜀道之凶险剑阁险要

(申戒)杀人惨景(三叹无奈作罢)(PPT展示:)

5、教师提问:本诗主要写蜀道之高险,目的何在只是单纯的以写景为目的还是另有他意

6、学生讨论,请个别学生谈谈看法。

7、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与学生“剥皮抽筋”读法。

让学生划出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并组成一诗。

8、成果展示:(PPT展示:)

全诗的骨干句子集中起来:

●噫吁戏!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问君西游何时还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侧身西望长咨嗟!

诗歌主旨:赠别友人入蜀,对友人去蜀地的忧虑和惜别之情。

胡震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风人之义远矣。”

9、教师总结:

第二处创新:主题的现实意义。

本诗虽是引用乐府旧题,诗的内容依照传统的题意,但李白的文字表现着充沛的时代精神,有着针对现实的主题。

四、课后作业:

小组合作:对文本进行评注式精读和诵读式精读。找出语言要素,如炼字、修辞等,共享学习成果。以书面形式上交学习成果,由小组长组织负责。

THE END
1.哉拼音哉的拼音读音意思组词八九网字典,哉的拼音、意思和组词,可以查询哉的拼音是什么、怎么写,了解哉怎么读音,还可以查询哉字的组词拼音和哉的发音,了解哉的字义。https://bajiu.cn/zidian/?id=3963
2.哉的部首哉的拼音哉的组词哉的意思哉什么意思,哉的解释是什么,哉的字义,哉字几划,哉怎么拼,哉怎么读,哉的读音 哉有几种读法,哉的部首是什么,哉的繁体字怎么写,哉的词语,哉的组词,表示哉的词语,描写哉的词语,描写哉的成语,哉的五笔怎么打都在查字典https://www.chazidian.com/r_zi_zd54C9/
3.哉字的意思解释读音拼音注音部首总笔画结构笔顺字典 哉字的意思 哉 拼音zāi 注音ㄗㄞ 部首口部 总笔画9画 结构右上包围 笔顺一丨一丨フ一フノ丶统一unicode码54C9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哉zāi(ㄗㄞ) ⒈ 文言语气助词(①表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吗”,“呢”,如“何哉?”“有何难哉?”②表感叹,相当于“啊”,如“快哉!”)。 ⒉ 古同“才”,http://hbhhsgjx.com/zi/54c9/
4.哉详细解释汉字「哉」读什么哉的详细解释◎哉zāi 〈助〉 (1) (形声。本义:语气词。《说文》:「言之间也。」表感叹) (2) 同本义 [alas] (3) 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幸甚至哉。——曹操《步出夏门行》 非人哉。——《世说新语?方正》 旦旦有是哉。——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https://www.guoxuemi.com/zidian/_54C9.html
5.哉怎么读哉组词哉的解释读音笔顺拼音笔画哉是什么意思《汉语字典版》 「哉」 拼音:[zāi] 怎么读: 1. 文言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吗”,“呢”,如“何哉?”“有何难哉?”?表感叹,相当于“啊”,如“快哉!”)。 2. 古同“才”,开始。 哉是什么意思《国语字典版》 「哉」 拼音:[zāi] 怎么读: 1. 副词始。《尔雅·释诂》https://zidian.bi0.cn/54C9__hanyu.html
6.哉怎么读音繁体:哉 五笔:FAKD 基本释义 1、表示感叹的语气:呜呼哀~!。快~此风! 2.跟疑问词合用,表示疑问或反诘的语气:其故何~。如此而已,岂有他~!相关组词:也哉、妙哉、乎哉、悠哉、何哉、壮哉、善哉、哉巴、安哉、哀哉、怪哉、归哉、省哉、小哉 释义 哉,形声。字从“土戈”(zāi),从口,“土戈”亦声。http://m.liziwo.com/jy_1423004/
7.哉字的拼音哉怎么读音部首解释字义是什么意思【组词】:快哉、善哉、大哉 详细解释 基本字义 哉 读音: zāi 怎么读: 副词 始。《尔雅.释诂》:「哉,始也。」 助词 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 【组词】:「何足道哉!」《诗经.邶风.北门》:「天实为之,谓之何哉?」《孟子.滕文公下》:「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 助词 表示惊叹的语气。 【组词】:「大哉http://www.yuwenke.com/pinyin/zai2.html
8.哉怎么读,哉什么意思,哉组词和读音拼音哉读音的拼音 zāi 哉是什么意思,哉的基本解释 哉(形声。本义语气词。《说文》言之间也。”表感叹) 同本义 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幸甚至哉。--曹操《步出夏门行》 非人哉。--《世说新语·方正》 旦旦有是哉。--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变诈几何哉。--《聊斋志异·狼三则》 美哉,我少年中国。--清·https://fy.tingclass.net/hanzi/%E5%93%89
9.哉怎么读哉的读音哉怎么念拼音部首哉怎么读哉字共有1个读音:zāi哉的拼音: zāi 哉的部首: 口 哉的笔画: 9 哉怎么读: 哉的结构: 半包围结构 五行属性: 金哉的基础释义哉怎么念: 哉,读音为:zāi,偏旁部首:口(口字旁),半包围结构,共9画。 哉的意思: 哉zāi (1) 助词 表示感叹:乌呼哀哉! (2) 助词 表示疑问或反问 组词:有何难http://zidian.gjcha.com/54C9__zmd.html
10.堂哉皇哉的读音,拼音是什么,堂哉皇哉怎么读甲公司2021年度利润总额为138万元,当年发生国债利息收入8万元,税收滞纳金支出10万元,所得税税率25%。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余额10万元,期末余额25万元,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余额2万元,期末余额6万元。假设不考虑其他因素,该公司2021年度净利润为()万元。https://www.shuashuati.com/ti/d7152ead3b2d4bec2c0e4f399217c219.html
11.哉的意思,怎么组词,怎么读,哉的读音,哉的拼音是什么,在字典中的解释文言语气助词(a.表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吗”,“呢”,如“何哉?”“有何难哉?”b.表感叹,相当于“啊”,如“快哉!”)。 古同“才”,开始。 笔画数:9; 部首:口; 笔顺编号:121251534 ★查看:哉的词语、哉的成语 详细解释: 哉 zāi 【助】 https://www.netshop168.com/article-161887.html
12.哉的意思哉组词哉字组词怎么读读音拼音是什么?在线字典->在线查询哉的意思,怎么组词,怎么读,哉的读音,哉的拼音是什么,在字典中的解释★★ 哉 拼音:zāi,笔划:9 部首:口五笔输入法:fakd 基本解释:前一篇:哟后一篇:咱 哉 zāi 文言语气助词(a.表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吗”,“呢”,如“何哉?”“有何难哉?”b.表感叹,相当于“啊”,如“快哉!”)。http://www.hydcd.com/zidian/hz/5587.htm
13.哉怎么读哉字组词拼音笔顺读音笔画繁体字哉读音:[zāi]怎么读: (1)文言语气助词(①表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吗”,“呢”,如“何哉?”“有何难哉?”②表感叹,相当于“啊”,如“快哉!”)。 (2)同“才”,开始。 哉字组词 悠哉悠哉 悠哉 善哉 呜呼哀哉 悠哉游哉 怪哉 何足道哉 彼哉彼哉 https://zidian.gei6.com/54C9__zi.html
14.视讯!哉字读音是什么?基本释义是什么?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不知道哉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其实他的意思是非常简单的,下面就是小编搜索到的哉怎么读音相关的一些知识,我们一起来学习下吧! 拼音:zāi (资料图) 部首:口 笔画:9 五行:金 繁体:哉 五笔:FAKD 基本释义 1、表示感叹的语气:呜呼哀~!。快~此风! http://kuaixun.yndtjj.com/kuaixun/20230324/2444592.html
15.岩永哲哉怎么读,"岩永哲哉"的发音岩永哲哉怎么读 点击播放按钮播放发音: 播放 停止 重复 静音 最大音量 00:00 00:00 "阿汉词典"手机版 网上最好的阿拉伯语汉语翻译APP 翻译解释 岩永哲哉的英语:iwanagatetsuya 岩永哲哉的发音,岩永哲哉的读音发音,例句,用法,同义词,反义词由查查汉语词典提供,版权所有违者必究。https://www.ahancidian.com/fayin/%E5%B2%A9%E6%B0%B8%E5%93%B2%E5%93%89
16.哉怎么读,哉的拼音哉的拼音 哉怎么读,下面是《哉》字的读法及拼音: 哉字拼音:zai 哉的读音: 哉字读法:zāi zai 哉字部首:口 哉字笔顺:121251534 哉字笔画:9画 哉字五笔字根:FAKDhttps://cdzpw.cn/pinyin/info/19497
17.省哉的同义词,省哉的反义词,省哉的拼音,省哉的读音,省哉怎么读省,通“眚”。 《潜夫论·述赦》引《书·康诰》:“乃有大罪,匪终,乃惟省哉,适尔,既道极厥罪,时亦不可杀。”今本《书·康诰》作“眚灾”。 蔡沉 集传:“人有大罪,非是故犯,乃其过误,出於不幸,偶尔如此……罪虽大,时乃可不杀。”其他释义: 省哉是汉语词汇,读音是shěngzāi,指过失,错误。 http://www.wenxuezhijia.cn/ci/detail-108729
18.“哉”字用潮州话怎么读潮州音字典潮州话哉在线发音 点击播放书面读音点击播放口头读音 该文字还有其他用户提供读音>> 展开更多 基本解释 文言语气助词(a.表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吗”,“呢”,如“何~?”“有何难~?”b.表感叹,相当于“啊”,如“快~!”)。 古同“才”,开始。 详细解释 http://www.chaozhouyin.com/dict/%E5%93%89
19.哉字的繁体字怎么写,哉字的康熙笔画多少画,哉字的五行属什么汉字至少有四千多年历史,现存最早可识的成熟汉字系统是商代的甲骨文。每一个汉字都有自己的寓意和文化渊源,下面是微起名取名网给大家整理的哉字的寓意详细解析,以及哉字相同五行的字有哪些,还有哉相似读音的字有哪些可用来起名的。另外为了满足周易三才五格起名的要求,也提供了与哉字相同笔画的名字参考。https://www.weiqiming.com/hanzi/nGAyuC1_Itu5jx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