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豚豕彘的区别

三者都为猪的意思,猪:猪类的统称。

豕(shǐ);长嘴猪。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猪形,长吻,大腹,四蹄,有尾。属于猪的统称。

豚(tún);小猪

彘(zhì);大猪。

猪又称“犭屯(tún)”,在古时猪也称豚,又称彘、豨,别称刚鬣。本指小猪,亦作猪解。经常用来代表财富和生育,代表女性。古代方言中“彘”和“豨(xī)”也是指猪,《方言》说:“(猪)关东西或谓之彘”,“南楚谓之豨”。

1、猪:猪类的统称。猪原来指的是烹煮的猪肉,后来就变成对于猪这种动物的称呼。

2、彘:大猪,野猪。和豕、豚相比,彘身上多出一支箭!这说明,彘是猎获的。如果彘也是猪的话,那么显然,它是野猪。作为佐证,我们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和豚豕相比,彘的头上也多出牙。另外,这个字下面还有两个“匕”,这是它曲起来的两条腿。因为是中箭而死的猪,已经没法站起来,所以只能蜷着腿趴在那儿了。因此我们就可以很明确地知道,彘最初就是指的野猪。

3、豚:小猪,说文解字》说:“豚,小豕也。”《方言八》称:“猪其子谓之豚。”《孟子·梁惠王上》的“鸡豚狗彘之畜”,多半也是按照大小来排列的。

4、豕:从甲骨文和金文字形上来看,豕就是一只耳大嘴长、身体滚圆、小短尾巴的猪。

拓展资料:

猪是脊椎动物、哺乳动物、家畜,古杂食类哺乳动物。分为家猪和野猪。现在一般认为猪是猪科的简称。猪依据品种的不同,体貌特征也各不相同。但通常以耳大,头长,鼻直,腰背窄为主要形体特征。毛发较粗硬,根据品种不同,分为白色、粉色、黑色、棕色及花色。

家猪是野猪被人类驯化后所形成的亚种,獠牙较野猪短,是人类的家畜之一,一般来说,家猪是指人类蓄养多供食用的猪种。

关于豕、彘、猪这三个字的演变路径,这两篇论文已经讲的非常清楚:

《“豕、彘、猪”的历史演替:基于出土简帛新材料》及《“豕、彘、猪”的历时演变》,可以先阅读下,排除一些不靠谱的说法,比如彘是一只中箭的野猪,猪指的是小猪等等。我这里把这两篇的内容总结并画了个图:1.在商代豕和彘都已经出现了,而且豕作为象形字是猪这种动物的最先统称,没有家猪和野猪的区分。

2.彘字是在“豕”上加了“矢”声符后起的字,并不是指中了箭的野猪,而且在甲骨文中除了少数作为国族人名外,大部分是作祭名,系动词。

3.彘字在战国中晚期才被用于统指猪的,而且更多用于家猪,如《孟子》里的“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4.猪字出现最晚,从战国晚期直到西汉,在书面有使用但很少见,但推测口语应该更早就已经出现了。

5.出土的《里耶秦简》有一句秦代县吏记录的话:“毋敢曰猪曰彘”,是说秦统一全国后,规范全国文字,而秦地方言称猪为彘,因而废弃猪字,这就是为什么直至西汉,猪都很少见于文献的原因,而到了东汉,猪字又大量出现,直至现在,完全取代了豕和彘。

基于以上的结论,画了张豕、彘、猪的演进简表:

1.甲骨文时期

除去明显的人民、地名

1.1“豕”最多,指家猪、野猪都有。

1.1.1其中一部分是打猎得到的,可能和马、鹿、兕、雉、虎、兔如《合集》190正"隻(獲)豕二"

《合集》10228正"己未卜,亘鼎(貞):逐豕,隻(獲)。"

有意思的是,"逐"这个字就是"豕"下加一个代表"跑"的"止"。

"止"《合集》10229正

1.1.2另一些则是与犬、牛、羊等可能同时出现,用于祭祀。

1.2"豚"也用得比较多,似乎从未出现在狩猎的所得中,而是作为祭祀贡品存在。

"豚"与"豕"可以同时使用,

比如《合集》31993《合集》31993(局部)

这大约是文丁时期的甲骨,记载了一次祭祀活动。文丁是商纣王的祖父。

里面不仅同时出现了"豚"与"豕",而且每个人用"豚"还是用"豕"是不同的。这就可能有等级关系。

整理一下:

祖丁(应该是武丁):牛--妣癸(武丁妻子,我怀疑是祖甲的母亲,祖庚的母亲为"司母戊鼎"祭祀的妣戊):豕

祖癸:豕--祖乙:豕--祖戊:豕

父乙(武乙):豕--妣壬:豚--兄乙:豚--兄甲:豚--父庚(叔伯之一):豕

妣乙:豕--妣癸:豕

"豚"的地位似乎比"豕"低,考虑到后世会把"豚"解释为"小猪",或者按字形,如最高票答案为肉"月"+"豕",可能为猪肉。

由于没有记载"豚"有整猪状态,如"豕",暂时没有进一步的线索。

1.3"彘"出现的最少,大多数为人名、地名,或借用为其他词,似乎并没有当"猪"用的时候。

看图说话是不合适的,从上下文看,这个字很难说和"矢"与"豕"有什么关系。

另外,"矢"也不见得就是打来的,以来很多动物,包括"豕"。都可以是野生打猎而得,却没有这个箭,另一方面,"矢"后来常常作为与长度有关的记号,比如"雉"虽然起初确实指雉鸡,后来也成了计量单位。

2.先秦时期

2.1传世和出土文献中"豕"出现最早,也最多。用法与现在"猪"无异,而且用"野豕"指野猪。

2.2传世和出土文献中"彘"其次出现最早,也很多,用法与现在"猪"无异,而且用"野彘"指野猪。

似乎"豕"、"彘"可以互换。而且似乎未同时出现。

2.3"猪"出现最晚,而且

2.3.1"里耶秦简"证明,秦代官方废除了"猪",一律改用"彘",可能与秦地方言有关。里耶秦简"秦更名方"

2.3.2猪在《上树·夏书·禹贡》中借做动词"彭蠡既猪,阳鸟攸居"。

2.3.3《荀子》中"猪彘"同时使用"方知畜雞狗豬彘,又蓄牛羊"。不知道有没有区别。

3.汉代及以后

3.1"猪"逐渐在口语中占统治地位。

3.2"彘"渐渐保留在部分地区的口语中,书面语依然很多。

3.3"豕"似乎主要存在于书面语中。

3.4"豚"似乎主要存在于书面语中,指小猪。

4.日本

4.1"豚"指家猪

4.2"猪"指野猪彘(厉王流彘之地·先人在吕梁山上看就是一块彘)

厉王流彘

史学者皆耳熟能详“厉王流彘”

但“彘”在哪里二千多年而至今也不知

彘地即今之“黄河第一湾”原为韩国彘邑

周公救乱时将庶兄霍叔处及其族人迁至彘邑

从此彘邑改称“霍国”而为韩国附庸

宣王太师尹兮甲曰“韩侯娶妻·汾王外甥·蹶父女子”

这就是为什么厉王流亡要“流彘”的历史背景彘

鸡豚狗彘之畜

高语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一篇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曰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此句出自万章名著《孟子》中“梁惠王上篇”

孟子原本很简单的这句话后人争论了二千多年而无止

不过就是“龙凤麟三彘之制作”吗

彘不是动物而是动物的一个身体部位

而龙凤麟(鸡豚狗)在夏商周尊为“天物三牲”彘(美式鸡彘)戍彘

鸡猪狗三腿中80以后君对鸡腿最熟知而火腿次之

之于“戍腿(狗腿)”就知之甚少了彘

武丁造“彘”字·既象形猪又象形狗·说明彘既不是猪也不是狗看《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一段,每每回想起来,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项庄舞剑,而是樊哙闯帐。

斗酒彘肩,何其豪迈!

这生彘肩的“生”,到底是什么意思,历来众说纷纭,没有定论,这里先不用去管它。

现在想问的是,彘到底是什么?

按照通常的解释,彘就是猪。然而,古文中很多地方是将两者明确分开的,比如《孟子·梁惠王上》中说“鸡豚狗彘之畜”,两者并举,那么豚彘显然并非一物。如果豚也是猪的话,那么彘又是什么呢?除此之外,表示猪的字还有猪和豕。这些字同时都在使用,自然是有所区别的。

那么,到底这都是些什么样的猪呢?

追根溯源,我们还是从古象形文字开始来探求一下答案。

首先来看一看“豕”。

豕——甲骨文至隶书(图片来自象形字典,下同)

从甲骨文和金文字形上来看,豕就是一只耳大嘴长、身体滚圆、小短尾巴的猪。

这个在父乙觚(gū)金文中尤为明显。而在函皇父簋(guǐ)金文中,猪肚子下面多了一个“A”形的符号。据说这个符号表示肉,意思是这是一只有很多肉的猪。这个解释可以见仁见智,我觉得,说它是一把杀猪刀恐怕还更形象一些。

不管是肉还是刀,至少说明一点,这已经是人类作为家畜豢养的猪了。

我们再来看一下“豚”。

豚——甲骨文至隶书

和豕相比,甲骨文的“豚”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突出了那个“A”的符号,有一些则更接近于“夕”字。

金文中,还有一个叉子或手一样的符号,这个代表献祭。

既然是献祭,这个猪应该不会太大,所以《说文解字》说:“豚,小豕也。”《方言八》称:“猪其子谓之豚。”《孟子·梁惠王上》的“鸡豚狗彘之畜”,多半也是按照大小来排列的,否则他大可将同类的豚彘放在一块儿而不是分开。

到了篆文,这个符号又变为“月”,最终明确了肉的含义。隶书则基本上与现代汉字完全一样了。

接下来是“彘”。

彘——甲骨文至篆文

和豕、豚相比,彘身上多出一样东西,是什么呢?——是一支箭!

这说明,彘是猎获的。如果彘也是猪的话,那么显然,它是野猪。

作为佐证,我们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和豚豕相比,彘的头上也多出了一些东西。

多出的是什么?是牙!

“彑”,活脱脱就是从嘴里伸出的、高高翘起的獠牙。

另外,这个字下面还有两个“匕”,这是它曲起来的两条腿。因为是中箭而死的猪,已经没法站起来,所以只能蜷着腿趴在那儿了。

因此我们就可以很明确地知道,彘最初就是指的野猪。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古代豕、彘并不是有严格区分的,豕既可以作家猪,也可以指野猪,反过来彘也是如此,甚至彘后来基本上成为对大猪的称呼,或者有时就直接指代一般的猪了。这个在古籍文献里都能看到。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猪”。

猪——甲骨文(缺)至楷书

“猪”这个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是没有的,说明这个字的出现晚于其他表示猪的字,这是因为这个字涉及到更复杂的烹饪器具和方法,是在生产力上升到一定高度,人们对美食有了更高的追求之后才产生的。

我们可以看一下最早的篆文。

左边是个“豕”字,就是猪最早的标准通用字。而右边那个看上去很复杂的东西是什么呢?

那是一个篆书的“者”字,意为煮,也可以念作煮,猪的发音即由此而来。

最初“者”的甲骨文形象是一堆架在火上的木柴,后来引申为大家围坐篝火,边烹煮食物边聚而交谈。

到了篆文的时候,它的字形已经更倾向于表示的是类似于鼎的煮肉食器了。

再后来,“者”演变成现在的字形,豕也演变为反犬旁“犭”,于是“猪”字就最终定型了。

也就是说,“猪”原来指的是烹煮的猪肉,后来就变成对于“猪”这种动物的称呼了。

“猪”本来是最晚出现的表示猪的汉字,却最终成为现代汉语中唯一表示猪的常用字,从某种程度上,是不是应该归功于吃货们的强大力量呢?

最后再来说一说日语。

日语里猪的汉字写作“豚”,读音按照日文固有叫法读作“ぶた(buta)”。同时日文里也有汉字“猪”,读作“いのしし(inoshishi)”,指的则是野猪。

日文原本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日语的汉字和假名都是隋唐时期通过遣隋史、遣唐使带回中国汉字后沿用和改造而来。

汉末以来,“猪”已经成为主流,而“豕”、“彘”已经很少使用,豚则至少在唐宋时期仍然常用

(比如唐代王驾《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以及陆游的那首著名的《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所以,日本人将“豚”和“猪”这两个字带回去也是顺理成章的,只是为什么家猪用“豚”而野猪用“猪”,这个就难以考证了。

THE END
1.畜,畜字,畜字拼音,畜字部首,畜字笔画,畜字含义,畜字解释,畜字典故积聚、储藏《论积贮疏》:“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积足恃。” 【畜积】积聚,积蓄。 晁错《论贵粟疏》:“薄赋敛,广~。” 【畜畜】勤劳的样子。 《庄子·徐无鬼》:“夫尧~然仁,吾恐其为天下笑。” 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http://www.98655.com/show.asp?q=%E7%95%9C
2.汉字“畜”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新华字典畜xù【动】饲养〖禽兽〗〖raise〗畜鸟者则勿佛也。——《礼记·曲礼》畜鸾皇只。——《楚辞·大招》则架竹为巢,下畜牛羊豕。——《徐霞客游记》又如:畜置(饲养)养育〖bringup〗天下谁畜之。——《左传·哀公二十六年》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尔不畜我,http://dict.newdu.com/show.asp?id=14183
3.“血”的两个读音怎么区分血,共有两个读音。 1、xiě,一般用于口语。 可以重点记住这三个词:血糊糊、血淋淋; 2、xuè,这个用的范围比较多了。 血缘、血液、血气方刚等等,这个读音用于很多医学用词。 释义[ xuè 1.人和高等动物体内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红色,有腥气,由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作用是把养分和激素输送给体内https://www.meipian.cn/527i0pgp
4.多音字大全据初略统计,《新华字典》中所列多音字有六百多个,个别字的读音有五个之多(如“和”字有h?、ha、hú、hu?、hu?五个音)。因此,不少人难免读错。怎么掌握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呢?多音字的读音有没有规律可以遵循呢? 我们学习文言文也会遇到多音字,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叫做“异读”。人教版全国高中语文课本把文言https://m.360docs.net/doc/d1cfb46527d3240c8447efbe.html
5.“畲和畬”怎么读?各是什么意思?怎么样区分它们?怎么样区分它们? 中国的古汉字非常多,发展到现在,有许多字除了在方言中还在使用外,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或不再使用了。但我们通过学习这些汉字,就可以了解中国汉字的演变及发展,也有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了解两个外形结构近似汉字的意思及区别。这两个字汉字就是“畲和畲”。https://www.jianshu.com/p/37aa195f3233
6.易错多音字大全语文易错多音字辨析32、多音字“咳”读音区分,多音字“咳”组词造句,多音字“咳”读音辨析 造句: 咳(haī)!你怎么又咳(ké)起来了? 33、多音字“处”读音区分,多音字“处”组词造句,多音字“处”读音辨析 造句: 教务处(chǔ)正在处(chù)理这个问题。 34、多音字“囤”读音区分,多音字“囤”组词造句,多音字“囤”读音辨析 造句:https://www.euzw.net/yuwensuyang/yuwenzhishi/chuzhongyuwen/zhongkaoyuwen_duoyinzi.html
7.中原官话简介中原官话语言特点中原官话语言分布→MAIGOO百科比如以上的第二条“尖团音的区分”,如今在老年人中常见,而在年轻人中很少;第六条的“子变韵”,也处在明显的消亡过程中。 而许多入声字的读音和声调,被一些年轻人从普通话类推成了河南话,即采用普通话的读音,而将声调调型变化成河南话的形式。比如“药”,在郑州正确的读音应是[yo24],阴平,而在不少年轻人口https://www.maigoo.com/citiao/1240167.html
8.血的两个读音怎么区分血字有什么含义当单纯表示流血之意时,可读xiě,当表示姓氏或者血气、热血时,则读xuè。血字本指祭祀时向神灵敬献的牲畜血,后来泛指人和动物的血液。血由血液引申为有共同祖先的,又比喻刚强、热烈。 1血的两个读音怎么区分 读作xuè时,意思有人或动物体内循环系统的不透明液体,大多为红色,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和“http://www.chusan.com/zhongkao/335854.html
9.古汉语异读字的成因及其分类个字词读为另一种读音,以表示差异。这种现象,概括起来有如下两类: 1.有的字词的不同含义,是用不同的读音来加以区分的。如“殷”字,在表示“众多”、“富裕”、“ 深厚”等意思时,读yīn。 例△刘璋@⑩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陈寿《隆中对》) https://www.fwsir.com/wenshi/html/wenshi_20070328225538_28032.html
10.血的读音怎么区分血的意思高中知识血在古文字中像祭祀的器皿中盛着牲畜血的样子,本指祭祀时向神灵敬献的牲畜血,后来泛指人和动物的血液。血由血液引申为有共同祖先的,又比喻刚强、热烈。 以上就是高考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血的读音怎么区分 血的意思问题,想要了解的更多关于《血的读音怎么区分 血的意思》相关文章,请继续关注高考网!https://www.027art.com/gaokao/HTML/12032912.html
11.中考语文试题解析之字形【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点词要准确辨别读音,并能结合语境使用恰当。此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的读音书写。“盔”是形声字,它与器皿有关,所以是“皿”字底;“溺”字,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旁。“蓄”要注意与“畜”的区别,“谱”字要注意别写成“普”,别漏掉“http://sh.xdf.cn/zxqk/zk/202003/8573153.html
12.一上语文选择读音(全文)能区分音近字、形近字、同音字。 教学过程: 一、会认的字要求能辨析: 如:选字填空(只填序号) ①小 ②少 1、我是( )学生。 2、你有多( )支铅笔? ①吧 ②吗 ③呀 1、公园里的花好看( )? 2、你自己去山上看看( )! 3、我怎么看不见( )? 二、会写《写字表》中的100个汉字,认识22个基本笔画https://www.99xueshu.com/w/zhfnzihc6tiw.html
1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一字音字形新人教精选教学.pptx“禁”为多音字,在“不禁”“禁不住”中读“jīn”,在“禁止”中读“jìn”;“契”为容易读错的字,常与“锲”的读音混淆,“契”的正确读音为“qì”;“间”也是多音字,作名词时读作“jiān”,作动词时读“jiàn”,文中“相间”中的“间”为动词,因而读作“jiàn”;“淀”也为容易读错的字,正确读音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0926/5211010300003001.shtm
14.畜字的拼音畜怎么读音部首解释字义是什么意思畜 读音: xù 怎么读: 动词 饲养。《礼记.大学》:「伐冰之家,不畜牛羊。」南朝宋.鲍照〈绍古辞〉七首之三:「徒畜巧言鸟,不解心款曲。」 动词 养育。《诗经.邶风.日月》:「父兮母兮,畜我不卒。」《孟子.梁惠王上》:「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 动词 培养。《易经.大畜.象曰》:「君子以http://www.yuwenke.com/pinyin/chu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