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同步练习(通用13篇)
一、做客“联想吧”
列夫·托尔斯泰,一个享誉世界的名字,一个让无数人为之敬仰的文豪。他的许多作品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那么,请同学们动动脑筋,想一想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有什么?(举一例即可哦!)
二、明察秋毫
下列四个选项中,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胡髭(zì)尴(ɡān)尬(ɡà)粗劣(lüè)两颊(jiá)b、侏(zhū)儒粗糙(zào)甲胄(wèi)纠缠(jiū)c、广袤(mào)无垠(ɡēn)掩饰(shì)鬈(quán)发d、敦实(dūn)颔首(hàn)乡绅(shēn)长髯(rán)
三、验验你的写字速度!(加油啊!)
yǒu______黑脸tánɡ______一liǔ______āo______陷
崎qū______粗bǐ______zhì______留禁ɡù_______
四、黄金眼
请用“_____”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不是每个词语都有错哦!请细心!)
粗制烂造郁郁寡欢蒙眛阴沉正襟威坐
诚皇诚恐颔首低眉无可制疑暗然失色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做个小翻译!(请解释下列词语!看你的了!)
1、禁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器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鹤立鸡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颔首低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你一定能合理地解释语段后的问题!(你很棒的!)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作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1、选文节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
2、判别下列语句是不是比喻句,将对应的选项填入后面的括号内。
a、是b、不是
⑴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
⑵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
⑶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⑷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
3、“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这句话采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表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d(因为a项中“胡髭”的“髭”应读“zī”,“粗劣”的“劣”应读“liè”,错了两处;b项中“粗糙”的“糙”应读“cāo”,“甲胄”的“胄”应读“zhòu”,也错了两处;c项中“无垠”的“垠”应读“yín”,错了一处,只有d项全对)
三、验验你的写字速度!
黝膛绺凹岖鄙滞锢
粗制烂造蒙眛阴沉正襟威坐诚皇诚恐无可制疑暗然失色
改正:滥昧危惶置黯
五、做个小翻译!
1、束缚,限制。
2、气概,风度。
3、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4、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六、你一定能合理地解释语段后的问题!
1、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2、⑴a
⑵b
⑶a
⑷b
3、夸张。表现了托尔斯泰的眼睛具有人类面部最丰富的情感,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
●作业导航
1、把握外貌描写中夸张手法的运用;
2、着力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有何作用;
3、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作品。
一、基础部分
1、指出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黝黑(yǒu)滞留(zhì)
b、愚钝(dùn)轩昂(xuān)
c、侏儒(rǔ)炽热(zhì)
d、禁锢(gù)锃亮(zènɡ)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犀利粗制滥造
b、酒肆鹤立鸡群
c、器宇广袤无垠
d、尴尬无可质疑
3、下列加粗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她长着高挑的身材,有一头瀑布般的长发,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鹤立鸡群,引人注目。
b、这对夫妇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从国外归来的儿子。
c、臣受此殊誉,诚惶诚恐,感激不尽。
d、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
4、指出没有用比喻和夸张的一项()。
a、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b、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d、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阅读下文,回答5~8题: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
5、托尔斯泰(1828~1910年),_______国作家。长篇小说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格?运用这种修辞格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的含义是什么?
8、托尔斯泰眼睛的特点是什么?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奥地利】斯·茨威格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也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9、“风儿……和暖的阳光……冬天,白雪……”这段景物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在不容大声说话的地方,描写自然景物的动态,反衬出墓地的宁静。
b、象征伟人将与大自然一样永世长存,更显示了他人格的崇高。
c、由于没有奢华装饰,描写自然景物更显示坟墓的朴素。
d、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活泼的景物可增添一点生气和温暖的情调。
10、作者说托尔斯泰墓“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从文中找出两个具体描写参观者这种崇敬之情的句子,把它们分别写在下面:
11、作者用哪两个字形容托尔斯泰墓的基本特征?
12、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
★试一试
13、结合课文内容对晚年的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
晚年的列夫·托尔斯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rúchì)
2、d(置)
3、b
4、c(作比较)
5、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6、夸张。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生动、形象,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7、它用夸张的手法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8、犀利,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9、b(原文无“永世长存、人格的崇高”之意)
10、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11、朴素
12、因为是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
13、示例:他的额头像塑像一般线条清晰,两道眉毛似乎是凹进去的,而这两道眉毛之上的额头就好像很突出,他的圆圆的头顶就显得宽阔而有亮光。他的富有光华的白发是柔和的,他的笑容和目光是……
茨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在本文中为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描画的一幅“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本文用大量篇幅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
所以用大量篇幅刻画眼睛是本文的又一大特点。本文的重点是写他的眼睛,通过写眼睛来写他的敏察、深刻,写他作为伟大作家的杰出才能,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一生,给读者留下深刻强烈的印象,这主要得益于比喻、夸张的妙用。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似:夸张更是突显了托尔斯泰的形貌特征。所以要学生认真品读,找出有关的语句,“句给我印象最深,因为”进行赏析。学生赏析的不错,我又趁热打铁进行练笔,描写本班一位同学的外貌,抓住最突出的特征,运用夸张、比喻手法写。是学生真正掌握这一写法,达到学习的目的。
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体会肖像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4、品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感知课文对列夫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
2.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3.联系背景材料,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文学的天空里,闪烁着许多耀眼的明星,从古至今,从中到外,无不让人敬仰佩服。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最为著名。托尔斯泰一生都致力于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尤其是到了晚年,托尔斯泰坚决地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博爱,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下面,就让我们来近距离地观察托尔斯泰,看他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二、作者简介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以“我所知道的托尔斯泰”为题,进行交流。交流围绕五个要点三个重点展开,“名、时、地、评、作”。重点在于生平、艺术成就、见解与思想。请同学代表发言。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识记生词
yǒuzhìgùxuānxīrúsìgāngà
黝黑滞留禁锢轩昂犀利侏儒酒肆尴尬
chìliǔcāotiáoqióngzèngàngàn
炽热一绺粗糙失调穹顶锃亮盎然黯然
Jīnhànmào
正襟危坐颔首低眉广袤无垠
器宇:气概、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
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2.初读感知
托尔斯泰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或()的托尔斯泰。
用标题透视法,给标题加上一个修饰语,并用课文的例子说明理由。如丑陋的、难看的、为民请命的、永垂不朽的、无私奉献的、高深的托尔斯泰。
四、研读赏析
1.品读课文:请划出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的句子和评价他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比如第一段文字抓住托尔斯泰面部多毛,须发浓密的特征反复描写,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不仅生动写出了托翁的特点,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2.课文前半部分对于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突出了哪两个方面的特点它们分别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反衬
平庸丑陋灵魂的高贵,眼睛的精美
欲扬先抑
说明
大众化是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俄国
人民同命运
明确:可见本文创作的最大特点是对比、反衬、欲扬先抑的方法,大多采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给人一种形似与神肖妙处。
五、拓展训练:找出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个句子进行仿写。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描出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托尔斯泰是否已在你的头脑里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大家结合自己了解绘出这位伟人的肖像。
二、探究课文
精读6-9段,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1.作者为什么要着力刻画托尔斯泰的眼睛(提醒学生结合课后第二题进行阅读理解)
①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万物尽收眼底的观察力)
②……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他的思想和艺术既来自社会生活,又揭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③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批判现实及其深刻准确)
明确:“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2.文中第8语段“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粗鄙的外表反衬出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文意的重心落在通过写眼睛揭示他敏察、深刻的内心世界,那么文中对托尔斯泰的眼睛作了怎样的评价
明确:课文描写了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如“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表现他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3.如何理解秋“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意
明确: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然而,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关于晚年的托尔斯泰肖像,他的同时代作家列尼安德烈耶夫《逝世前的半年》一文有过描述,“他以接近数学般的正确性在走完生命的历程时,性格变得非常柔和,感情变得十分纯洁,剩下像孩子一般的善良。”“这种柔和的性格是不同寻常的,不仅可望,而且‘可即’。他那似乎并非由物质构成的,富有光华的白发是柔和的,老人的嗓子是柔和的,笑容和目光是柔和的。”
4.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认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而“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是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自己毕生的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
三、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评价托尔斯泰。
四、拓展训练
通过人物的肖像或外貌描写反映人物有性格,可以为身边的同学作一幅文字“肖像画”。
教师:概括描写人物外貌的要旨:要以形传神,忌面面俱到,忌“脸谱化”。
(1)外貌描写要抓住人物的体态、衣着、容貌、表情等方面的特点.
(2)外貌描写还要表现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爱好、特长等个性特点,展示人物的内心。
五、小结:
《重读大师》一书中王祥夫著文说:“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总似乎让人能听到一种深深的叹息,感受到作家在无情地鞭挞着人类的灵魂,而同时,也能让你感到他对人的深深的爱,一切都基于深深的爱。”学习了茨威格通过托尔斯泰的眼睛展示出的他的深邃的内心世界,我们对这样的评价更多了些理解。静心去品读代表他艺术高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我想,那长着大胡子穿着布衣经常去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人会更深刻地走进我们的心灵
一、彩图导入,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列夫托尔斯泰》一课看不了一半就不喜欢读下去了,因为全文篇幅很长且只围绕托尔斯泰的面部来描写。因此在导入时我运用课本前面的彩页中的图片。图片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一张照片,毛发丛生,但也显出几分慈祥可敬。我提出问题:“这张脸特点十分突出,如果让你来进行外貌描写,你会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写”学生一边想一边翻开书,开始阅读,验证自己的想法,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分析结构,明确问题“全文从哪些方面刻画托翁肖像的”后,再逐段分析肖像特征和怎么写,然后明确1-5段描写外貌特征,6-9段描写眼光犀利,条理清晰,学生易接受。
三、教参上要求两课时教授本课,因为我觉得课文很难,就没有深入研读文本,集中在了一课时,研读“平庸乃至丑陋的外表”时,结合了比喻夸张的修辞;研读“眼睛的精美绝伦”时,结合课后习题二。这样安排学生理解肤浅,只知道了一些表面上的知识。如果考试出题范围细化,本课将是很大隐患。
四、在本课学习时,我联系到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但自己没有专门强调本课的作者茨威格,导致一部分学生认为《列夫托尔斯泰》的作者就是罗曼罗兰。虽然我在其后也多次重新补充,但月考中依然还有学生出错。人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在课堂40分钟内尽可能的把准确的要点传达给学生,切记不加区分的联系,尤其是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
4.列夫﹒托尔斯泰
[基础与积累]
1、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世匠,作为中学生应当有所了解,请利用图书馆或网络,自主查找资料,完成下列填空。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作家,出身于的家庭,读过大学,办过学校,当过军官,他
农民,土地私有制,1881年前后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在的立场上来,但暴力革命,宣传基督教
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
2、列夫﹒托尔斯在文坛驰骋60多年,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其中有《》、《》、《
》三部长篇小说代表了他艺术高峰。
1、给下列加点汉字注音。
黝()黑滞()留禁锢()炽()热甲胄()
广袤()长髯()锃()亮一绺()粲()然
4、为下面各句选择恰当的词语。
(1)从青年时代起,托尔斯泰就深深(意识、认识、注意)到自己这副嘴脸是不讨人喜欢的。
(2)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
法(躲藏、闪避、躲避)。
(3)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钞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的目光和
的笑容。(和善、柔和、温和、和蔼)
(4)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把浅薄的信条。(扯掉、撕碎、扯下、撕烂)
[探究与体验]
1、本文是一幅托尔斯泰的肖像画,请阅读前半部分(1-5节),找出托尔斯泰外貌特征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相应分类处。
脸庞,胡髭,眉毛,皮肤,鼻子,
头发,耳朵,面容,长相。
2、阅读本文后半部分(6-8节),找出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精彩描写,细细加以品味。
描写目光犀利的语句:
描写眼睛富有感情的语句:
描写眼睛的威力的语句:
4、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外貌的描写,除运用夸张外,还运用了大量想象丰富的比喻,有的句子是夸张和比喻联用,将托尔斯泰的形貌和深邃的内心世界极为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试从文中找出几处比喻和夸张联用的句子,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描写眉毛:
描写须发:
描写额头:
描写目光:
表达效果:
[拓展与欣赏]
他的脸上,没有他所有作品里、肖像、照片上流露出来的那种令人生畏的表情,没有因五官线条分明而使人感到的那种生硬的感觉,没有像块块垒起的花岗岩似的那种刚强然而呆板的神情,没有一生中使所有的人都服从于他的那种无畏的威势,这些特征都没有了。而这些特征过去是有过的,而且曾经是托尔斯泰的基本特征。但是随着岁月的消逝和他本人的努力,却消失了。他以接近数学般的正确性在走完生命历程时,性格变得非常柔和,感情变得非常纯洁,剩下像孩子一般的善良。
这种柔和的性格是不同寻常的,不仅可望,而且“可即”。他那似乎并非由物质构成的,富有光华的白发是柔和的,老人的嗓子是柔和的,笑容和目光是柔和的。他走起路来,步子也是那么的柔和,简直听不到脚步声,他上声穿的那一件法兰绒短衫的料子也显得特别柔和,他的帽子也使人感到柔和的……
我发现许多原来在他的肖像和照片上没有的东西,使我特别感到惊叹的是他那很美的额头:他的额头在灯光之下显得像塑像一般的线条清晰。使我感到最为惊叹的是,他的两道眉毛似乎是凹进去的,而在这两道眉毛之上的额头就好像很突出,他的圆圆的头顶就显得宽阔而有亮光。
(摘自《同时代人回忆托尔斯泰》,上海译文出版社)
1、“而这些特征过去是有过的,而且曾经是托尔斯泰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是指哪些特征,请你用简洁的话概括。
2、托尔斯泰在晚年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后给人的最大的感觉是什么?
3、文中对晚年的托尔斯泰充满着赞美之情,试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4、分析第2节的句式,以其它形容词代替“柔和”(如刚毅、倔强、懦弱……),写一个人的性格。
[综合与创新]
1、课外阅读一些托尔斯泰的作品。
2、学习课文中运用比喻、夸张、联想、想象等手法,重点刻画人物的眼睛,使人物形神兼备的方法,写一段话,描写你印象最深的一双眼睛。
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通篇几乎全是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运笔在方寸之间,却洋洋洒洒,数百千言”,精雕细刻,尺水兴波,展现了托尔斯泰外貌特征,更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展示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天赋和高超的语言驾驭天才。
毫无疑问,《列夫·托尔斯泰》是学生学习肖像描写的一篇不可多得的范本,但是,由于本文在描写时大肆铺排,纵横捭阖,给学生(包括笔者自己)阅读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让人觉得本文既像“眉毛胡子一把抓”,又似有许多重复赘述之句,一些比喻句、夸张句叫人难以分清本喻虚实。
如何让学生能快捷而又深入地学习此文,如何让学生名副其实地“跟随作者,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采用“抓住主线,化繁为简”的教学方法,较为轻松地实现了上述目标。
学生活动1:浏览全文,分别“一……的……”的形式概括各段内容,尽可能引用文中原句。
如:
⑴一副多毛的脸庞;
⑵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
⑶一点光彩也没有的面容;
⑷一张在俄罗斯随处可见的脸;
⑸一个矮小敦实的人;
⑹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
⑺一对有一百只眼珠的眼睛;
⑻一副集中全部天赋的眼睛;
⑼一个缺少属于自己那一份幸福的人。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用“一……的……”的形式概括各段主要内容,能较为快捷地理清作者的描写思路,同时可以准确地把握前5段主要是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特征,后4段则突出重点,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但是各段侧重点不同,分别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神的犀利、丰富、威力以及不幸的人生。
学生活动2:按提示勾画句子,并说说课文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⑴概括托尔斯泰外貌特征句子;
⑵表现外貌与眼睛之间关系的句子。
如: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的脸;他的面相完全没有特征,完全属于普通的俄罗斯人,同样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勾画,能进一步认识到托尔斯泰外表平庸甚至丑陋的特点,同时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这正是作者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学生活动3:仔细观察教材中“晚年的列父·托尔斯泰”素描画像,认真阅读课文介绍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尝试旁批出托尔斯泰的“内心世界”,并在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旁批如:
托对任何人都要进行入木三分的审视。(第六段)
托对人友善、慈祥,但不满于现实和所处的时代。(第七段)
托能对所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判断,并能进行有广度、有深度的批判;能坚持正义,不怕牺牲。(第八段)
托十分孤独,缺少幸福。(第九段)
设计意图:以自主阅读“凝视眼睛”,以自写旁批“走进内心”。自主阅读,最能凝神静气,发挥想象,呈现形象;自写旁批,最能个性阅读,学会提炼,准确措辞。
学生活动4:文中有许多精妙的比喻和精彩的夸张,写出托尔斯泰与众不同的外貌特征和非同寻常的目光眼神,请找出几处读一读,想一想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之间联系点在哪里,夸张句是如何进行有意的夸大和缩小,它们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同桌之间互相做交流。
设计意图:体会文句精妙,深化课文理解,丰富语言积累,突出学以致用。
整个设计,我都围绕学校的高效课堂模式和自己的课堂模式。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尽力追求“学生活动充分、语言积累扎实、情感体验丰富”的教学效果,力求实现语文课堂的.诗意栖居,实现语文学习的快乐旅行
当然,本节课有许多不足之处:本节课对课文的阅读还不够,本文有大量的语言是需要细细评析的,而且要联系实际来学习,所以我要在第二课时细品语言,尤其是描写眼睛的传神语言。还有少部分理解能力差的同学肯定没有学好,需要课下再辅导。课堂气氛还没达到预想的效果,还要加强。由于我的经验不足,还有很多认识肤浅的地方,希望能得到各位领导和同仁的批评指正,让我的课能够更加的成熟、完善。
比如,“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比如,“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再比如,“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当时讲课的时候,我们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外貌领悟人物的内心世界。过去这么久了,我都没有感觉这节课有什么不妥的地方,直到今天,当我读书的时候读到了这么一段话,忽然令我眼前一亮,继而,一阵深深的遗憾涌满了心头。这段话是这样的:
我就在想,如果之前我能看到这段话,并把它背下来,当我再站在讲台上,从容淡定地把这段话介绍给我的学生的时候,他们一定会对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有更为深刻的理解。遗憾啊遗憾,此时此刻,我完全被遗憾包围,无处奔突。遗憾之余还有内疚,我的这批学生就这样错过了一处精彩。
从此刻开始,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希望自己能轻而易举地发现自己的破绽,并能从容地避免自己的失误。好好学习吧,多多充实自己,不要让此类的遗憾再次重现。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文中“轩昂、器宇、犀利、郁郁寡欢、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等词语。
2、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其精神境界。
能力目标:
1、感知课文对列夫·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2、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德育目标:
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
诵读,感知课文对列夫·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材料,渗透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
诵读法联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今天,让我们跟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走进这位磨难中造就的伟人—列夫·托尔斯泰,探访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范读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词语含义。
(1)注音
髭(zī)髯(rán)鬈(quán)黝(yǒu)黑
滞(zhì)留禁锢(gù)颔(hàn)首低眉锃(zèng)亮
犀(xī)利广袤(mào)无垠尴尬(gāngà)炙(zhì)热
(2)释义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器宇:气概、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
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滞留:停留不动。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
教学重点、难点
1.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
2.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四周星期二)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胡髭(zi1)长髯(ran2)鬈(quan2)发黝(you3)黑滞(zhi4)留愚钝(dun4)禁锢(gu4)轩(xuan1)昂犀(xi1)利侏儒(ru2)酒肆(si4)尴尬(gan1ga4)锃(zeng4)亮甲胄(zhou4)粲(can4)然盎(ang4)然
2.解释下列词语。
黝黑:黑;黑暗。
愚钝:愚笨;不伶俐。
器宇:人的外表;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利:锋利;锐利。
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酒肆:酒馆。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炽热:极热。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被怀疑。
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
二、导人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通过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表,怎样揭示他的内心世界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四、学习课文
(一)找出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如: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目光的描写,形容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胡子、眉毛、须发、皮肤是这样描绘的: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透过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我们可见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
(二)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五、小结
体会文中运用夸张手法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七.作业设计
一、辨字组词。
滞()钝()锢()尴()
带()纯()涸()滥()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you3()黑xuan1()昂xi1()利
侏ru2()酒si4()chi4()热
can4()然长ran2()han4()首低眉
广mao4()无垠an4()然失色
三、改正错别字。
粗制烂造鹤立鸡群正经危坐诚皇诚恐
无可置凝郁郁寡欢引人注目藏污纳沟
八.课后记录: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黝黑、禁锢、尴尬、炽热、轩昂、粗制滥造、藏污纳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广袤无垠。
二、介绍有关托尔斯泰的生平传记和作品。
了解他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在班上交流。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的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战争与和平>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库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安娜·卡列尼娜>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小说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复活>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比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看法。他以强烈的愤怒,揭发专制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主人公: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托尔斯泰人格的美及他的形象宏伟,品格感人。
三、探究活动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发表独特的看法。
教师向学生推荐罗曼·罗兰《名人传》一书,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理解伟人艰苦奋斗的精神。
本文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悉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
1.研讨与练习二。
七.课后记录:
第4课《列夫·托尔斯泰》第1课时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XX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