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林黛玉进贾府》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设想

中国古代小说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浓郁学生文化气质的丰富资源。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是古代小说专题,我结合本单元的学习重点“鉴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的教学要求,从品味鉴赏语言入手,尝试着对教材进行大胆处理,将“点评式读书法”引进课堂并带领学生走进文字,欣赏形象,从而获得审美享受。

二、过程描述

以学生熟悉的歌曲《枉凝眉》和《红楼梦》有关名句引入新课。接着表明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本堂课只是从文学的角度,用“点评式读书法”,就节选部分的两个主要人物林黛玉、王熙凤,来鉴赏曹雪芹运用语言塑造人物的高超技艺,从而获得艺术审美享受。

课堂的主体部分是先介绍“点评式读书法”,包括点评的形式、内容等,使学生对“点评式读书法”有大致的了解。再以林黛玉为例,教师做示范点评,并在适当的时候指导欣赏的方法,提醒学生从那些角度去欣赏人物,平时阅读要注意些什么。这一部分共有四个例子:

例1: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从外貌描写方面)

点评:气质超凡脱俗,容颜美貌多情、体弱多病。

欣赏方法提示一:要认真揣摩语言,要细细咀嚼品味,提高语言的欣赏能力。

在教师示范点评后,采取小组学习讨论的形式,要求学生就王熙凤这一形象进行点评。各小组活动积极,纷纷在书本上圈圈点点,写出自己的点评。几分钟后,各组代表上台踊跃发言,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点评内容。以下是其中一位的点评:

生:我们主要点评王熙凤的出场。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从黛玉的心理活动中,可以得知王熙凤非常大胆、不拘一格,也略显出一些掌权者的气派。因为凤姐主要是料理和主管贾府一些日常事务的,手中掌握着财权,因此,可以说是实际当家人。再从她的衣着来看,“头上戴着金丝八宝珠丝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裙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充分表现了当权者那种华丽富贵的气势。另外,“贾母笑道”这里,……南省俗谓作‘辣子’……‘辣子’之称,便足以让人感受到她骨子里的泼辣之气。还有第42面,“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说明她非常精明能干。总之,王熙凤是非常精明能干,胆大心细又透出几分泼辣的人。

上台的几位学生从多种角度展示了对王熙凤这一形象的鉴赏,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为了弥补点评的深度不够,也为了使学生的鉴赏上一个台阶,我在学生点评之后,又有针对性的展示了名家的点评,举两例如下:

1、“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脂砚斋评:“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跳纸上?此等文字非仙助即神助,从何得此机括耶?”

2、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罥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脂砚斋评:“非如此眼,非如此眉,不得为熙凤。”脂砚斋评:“问诸公:从来小说中可有写形追像至此者?”

一堂课下来,学生在逐步深入的鉴赏中不断获得审美享受,直至下课,仍陶醉在未绝的余音中。

三、教学反思

1、引进读书方法,让学生跟语言文字亲密接触:

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用电视剧《红楼梦》中的人物剧照或电视剧片段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调节课堂气氛。这样做容易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片中人物的外在形象上,而忽略了对名著语言的品味鉴赏,这与语文教学的宗旨是相悖的。语文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在上这节课时,上课前没有组织观看剧电视剧《红楼梦》,也没有向学生展示与《红楼梦》有关的图片资料,而是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性,通过“点评式读书法”的介绍和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从文字中感受形象,感受文学大师运用文字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比如: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堂课,在教师示范部分,我就提示学生特别注意“愁”“病”等词来体会她的“体弱多病”,注意“含情目”一词来体会她的“多情”,并在原文加上一些点评符号如着重号等以提醒学生注意。接着对这一段文字点评到:“气质超凡脱俗,容颜美貌多情、体弱多病”。这样,不仅使学生通过对一些关键词的理解一步步地走进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提示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认真揣摩语言,细细咀嚼品味”。这样一来,其实就是让学生将那些朦胧肤浅的感觉用文字进行加工、提升从而表达出来的过程。换言之,也就是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从“看热闹”的层次提升到审美鉴赏的层面。

这样的教学处理,既避免了学生浅尝辄止的不良思维习惯,又使学生能更明确更有深度地理解文字、解读名著,提高鉴赏力。

欣赏品味语言,让学生在审美中获得精神愉悦。

语文课通过文字的间接性,引导学生想象品味其中的韵味,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使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获得精神愉悦,审美享受。如:很多同学在点评王熙凤的外貌神态“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时,只点评出她的“漂亮”或“美丽”而完全没有看出她的凶狠来。我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在名家点评欣赏时,重点引导学生被他们忽略的“三角眼”“吊梢眉”以及“春”和“威”几个词,并在这些词上加了着重号或圈符,使之格外醒目。引导学生体会曹雪芹描写人物不仅写人物外在的形貌,还通过极精练的语言写出了人物的神韵的高超技艺。在这个基础上,我再展示出名家对其外貌部分的点评:

脂砚斋评:“非如此眼,非如此眉,不得为熙凤”脂砚斋评:“问诸公:从来小说中可有写形追像至此者?”至此,学生对王熙凤的认识已从外表深入到了灵魂,对大师看似简单的文字却蕴含独特的匠心的高妙技巧不得不由衷地佩服。

2、提供舞台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本堂课,引入了小组学习讨论的形式,力求体现“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从课堂情况来看,“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展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利于形成课堂教学民主化的氛围。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的能力,而且落实了本课的.重点点评式读书法的运用。从学生的点评情况来看,学生经过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够从多方面展开对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的鉴赏。离开了老师的讲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都大大超出了老师们的预料,教师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学生不会欣赏或欣赏不到位的问题。因为在让学生自由发挥各自的认知水平去鉴赏作品的同时,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是个性化的,而这样的一种氛围以及学生们积极热情的参与过程,已经使自主学习的特点表现了出来。学生间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3、需要改进之处:

⑴可以将读书方法的介绍和学生对鉴赏方法的感悟结合起来。

虽然本课着力给学生提供实践“点评式读书法”的舞台,但这种舞台只集中体现在课堂的后半部分,前半部分则体现得不够。前半部分大多是教师在唱独角戏,课堂上的双边活动,特别是学生这一方的活动不够热烈。究其原因,是教师过于拘泥于课前的教学设计,认为在“教师示范”部分,就要完全由教师来完成,其实可以在教师示范完一个例子后,引导学生完成以下的各项内容。比如,四种鉴赏方法的点拨,教师可以在点拨完一个后,引导学生感知、品味具体的语言材料,让他们自行探究、进而总结归纳其它的几种鉴赏方法,这样学生的自主活动会体现得更充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会更明显地体现出来。

⑵对语言的朗读品味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一节描写了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的情景。作者通过不同人物的语言展现了贾府众人的不同态度,寥寥数语就刻画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极为生动传神。一问一答之间,各人性情跃然纸上,对比读来,鲜明有趣。笔者试以王熙凤见黛玉和贾宝玉见黛玉时的语言为例,说说各人不同心理、性格与感情。

一、王熙凤见黛玉──表演

见黛玉前,王熙凤刻意来晚,高声笑语表现了她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精心装扮,簇拥而入,显示了自己的富贵豪华。见黛玉时的“携手”、“细细打谅”后“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的动作,和忽喜忽悲、处处围绕老祖宗的一番言语,无不显示她的机变逢迎,世故圆滑。这些内容,前人已有了细致的分析,本文不再赘述。而接下来的几句问话,却颇令人玩味:

王熙凤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这王熙凤一连问了黛玉三个问题:年龄、读书、身体,表面一看,快人快语,待人爽朗而热情,对黛玉各方面的情况都十分关心。但实际上,她真是在关心黛玉吗?细细读来,不是。三个问题连贯问下,黛玉来得及回答吗?王熙凤想要黛玉回答吗?没有。她没有工夫听,也不想听,这不是她的目的所在。她的目的是什么呢?接下来的两个“只管告诉我”,以及询问婆子们的两句话和接着下的一道命令,令我们有些感觉了:贾府中谁说了算?我便是贾府中说话算数的主!可见,她的“热情”的话语只能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把她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明白地告诉黛玉:听我的,没错。这就和她的出场一样,一言一行都是表演,这表演极富心机,刻意求工,可谓“机关算尽”,世故圆滑之外又锋芒暗蕴,令人感喟不已。

二、贾宝玉见黛玉──真纯

宝玉换了衣出来拜见贾母,“看见多了一个姊妹,忙来作揖。”待细看过黛玉形容,便对贾母说见过黛玉。然后……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顿时发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

与王熙凤相比,宝玉是贾府中的另一个特殊人物,衔玉而诞,又是正室王夫人的唯一爱子,老祖母特别疼爱,成为贾府中支撑未来家业的希望,地位无人可及。但他见黛玉时的表现给人最大的感触却是真纯。没有丝毫的作态和夸耀,一切的一切全都出于天性的淳朴与友善。他的言谈举止,处处真纯:细看黛玉,一见如故,便天真地告诉祖母自己的感觉,是真纯;与黛玉交谈时也问了三个问题,却是一问一顿,必定要等到妹妹的回答,这真心的关怀,是真纯;得知妹妹无字而后送字,并杜撰理由,大发议论,还是真纯:亲切和睦,尽在其中。而摔玉事件更集中反映了宝玉天真率直性格,他认为玉的“通灵”要择“人之高下”,自己比不上这神仙似的妹妹,不配拥有这玉。这一举动机心全无,决非矫揉作态,而是率性而为,平等待人,真纯自然。

再看林黛玉,聪慧灵秀的她在王熙凤的面前一个字也未回答,除了王熙凤不给她机会外,自己因为寄人篱下而恪守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去”的心理防线也限制了她。她的不回答正是对王熙凤表演的反衬。而见了宝玉,虽然开始也是小心谨慎的,但随着宝玉亲切的问话,她心中的堤防渐渐消失,多心多疑的天性自然流露,全然忘了在宝玉面前设防,一时忍不住小性子多说了两句,导致了摔玉风波。黛玉的多嘴似乎与她小心谨慎的性格不符,但正是这不符,体现了黛玉对宝玉感情上一见如故的亲近,也表现了她自尊好强的个性,同时也反衬出宝玉发自内心的真纯的感人力量。

这两次描写中,作者未对塑造的人物夹杂丝毫主观的评判和喜恶褒贬,而是让人物自身去充分表现,让读者去切实感受,因此,即使是一问一答的极细微处也能看出人物各自的心理、性格和感情。正是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描写,突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展现了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于细微之处见精神,这正是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的具体体现。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鉴赏主要人物林黛玉的形象美

3、学习文中描写人物的手法

学习重、难点:

鉴赏主要人物的形象美及学习描写人物的手法

课前预习秀出风采

一、作者及作品:

曹雪芹(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曹家由兴盛到衰败的过程,早年过着豪华的公子生活,晚年却穷愁潦倒,卖画度日,生活于贫困之中。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曹雪芹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经历,对社会上种种黑暗产生了不满,这就为创作《红楼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红楼梦》是他一生“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全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

二、补充《红楼梦》内容:

第一回是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第二回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于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是全书的总钢。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红楼梦》只流传下八十回,续写部分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基础知识:

1、注音:

敕造(chì)宫绦(tāo)绉裙(zhòu)翠幄(wò)

两靥(yè)厢庑(wǔ)錾银(zàn)孱弱(chán)

懵懂(měng)盥洗(guàn)美人觚(gū)

2、下面几个句子是对人物肖像的描写,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B)。

①、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

②、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③、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④、两弯似蹙非蹙绢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

⑤、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A、探春、惜春、李纨、王熙凤、贾宝玉

B、迎春、探春、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

C、迎春、林黛玉、王熙凤、李纨、贾宝玉

D、探春、李纨、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

课内探究精讲点拨

一、分析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

1、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并分析其形象特征

(1)众人眼中的黛玉:

明确:“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2)王熙凤眼中的黛玉:

明确:“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3)宝玉眼中的黛玉:

明确:“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小结:三处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写意和工笔两种手法交替使用,既有朦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

2、投奔外婆家后,虽然贾母十分疼爱,她却总有寄人篱下之感,所以,进贾府后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你是如何理解画线句子的请从课文中找出林黛玉的言行等说明这一点。

(1)拜贾母(4)三让座位

(2)见凤姐(5)改习惯

(3)见大舅(6)答《四书》

黛玉的性格

细心谨慎多虑敏感自尊

3、描绘出你心目中林黛玉的形象。

4、专家眼中的林黛玉

补不完离恨天,所余之石岂非离恨石乎。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恨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得仁又何怨”,悲夫!

——脂砚斋评语

才华飘逸之人,多有多愁善感之习惯,不可过分说林黛玉不好,人生是两面性的,终有失败的地方,也有成功之处。功过不能相抵,才会成就一个林妹妹的活灵活现。永恒的潇湘妃子,永恒的诗句。

——胡适

宝钗在做人,黛玉在作诗;宝钗在解决婚姻,黛玉在进行恋爱;宝钗把握着现实,黛玉沉酣于意境;黛玉是恋爱,是情感沉醉于意境;宝钗是婚姻,是理智把握住现实;宝钗有计划地适应社会法则;黛玉任自然地表现自己的性灵。——王昆仑

二、总结(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手法)

1、正面描写。借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

2、恰当运用侧面描写。

3、抓住细节表现人物。

三、运用所学方法分析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

1、王夫人及黛玉母亲口中的'宝玉—出场前的侧面描写

孽根祸胎混世魔王疯疯傻傻

与世俗格格不入

顽劣异常极恶读书内帷厮混

2、肖像、语言、动作—出场后的正面描写

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

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英俊多情率真性

偏只我是杜撰不成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

3、《西江月》二词的评判

独立不羁封建叛逆

行为偏僻性乖张,于家于国无望。

四、课堂检测

1、对凤姐的肖像描写可分为服饰和容貌两个方面,都反映了凤姐的一些特征,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由此可以看出凤姐的贪婪和俗气。

B含威不露的“粉面”,未启先笑的“丹唇”,反映她的欺诈、狡黠的本性。

C这种服饰和容貌正是她要维持在贾府中的地位和威望所必不可少的。

D在美丽的外表下,掩盖着内心世界的空虚。

2、阅读下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凤姐片刻间一悲一喜,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本段人物描写所用的方法有哪些

明确:

①表现了王熙凤的精明、圆滑、善变的性格特征。

②本处人物描写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手法,同时还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和它的思想性、艺术性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分析通过人物的外表、语言、行动和心态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学习课文用肖像描写反映人物特征的写作技巧。

2、能力目标

(1)分析形象,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习惯和知识迁移地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提高分析、归纳、评价、写作等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研读小说过程中,培养审美眼光,领会人物的美感。

(2)正确理解《红楼梦》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认识封建大家族的腐朽没落,理解贾宝玉追求个性自由反封建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典型的环境描写,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体会作品如何根据人物外貌描写来体现性格特点。

2.难点:提高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教学策略】

1、教法:讨论法、提问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还原法等综合运用

2、教学对象分析及策略:现在高一文科班学生课外阅读量小面窄,本着巩固基础、迁移知识、加强能力的原则,强调突出重点、分散突破难点,补充延伸教材内容,采用设疑激趣、启发调动的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3、用具媒体组合运用:多媒体平台、学生搜集的资料等。

4、资源开发利用:语文教材、《红楼梦》以及学生搜集、整理的.各种资料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

课前预习

【预习提示】

【预习作业】

2、《红楼梦》大致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3、《红楼梦》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历史地位如何

1、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其反封建意义。

2、了解旧社会豪门贵族生活的骄奢淫逸。

3、了解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的不同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教学要点】

1、《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作者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

2、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以及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主要方法。

【教学难点】

1、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

2、古典小说中常用的古今义不同的一些词语的含义。

【教学方法】

解析、点拨、探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写作背景

《红楼梦》一书所反映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正是历史上的所谓乾隆盛世,其实在王朝鼎盛的背后存在着种种的矛盾,也隐藏着重重的危机。当时政治腐朽,封建剥削加强。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日益激烈,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日见明显。

康熙末年,皇子们分朋树党,争权谋位。最后是四皇子胤祯夺得了帝位,这就是雍正皇帝。雍正即位后,立即开展了一场穷治政敌的凶残斗争,残酷地迫害与己争夺皇位的诸兄弟和异己的政治势力。曹雪芹的嗣父曹頫就是因跟皇室派别斗争有牵连被罢官,抄家。

二、作者简介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大约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他祖先原是汉人,但很早成了正白旗内务府的“包衣”(满语奴隶之意),入了满籍。从他曾祖曹玺开始,三代世龚江宁织造的官职。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两个女儿都被入选为王妃。在康熙时,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雍正即位后,曹雪芹的父亲因与皇家派别斗争有牵连,以及在江宁织造任期内财款亏空等原因,被罢官,抄家,家道从此衰落。作者的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由“锦衣纨裤”的贵公子,降为落魄的“寒士”。当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和“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他对过去的经历作一番深刻而痛苦的回忆。这就为他能对社会上种种黑暗抱有不满和批判的态度,写出反映封建统治阶级、封建制度没落衰败的《红楼梦》,准备了良好基础。

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具体年月已无从知晓,我们只能根据第一回中知道他“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据专家考证,《红楼梦》共110回,前80回在曹雪芹去世前10年左右就已经传抄问世,后30回作者已基本上完成,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未能传抄于世,后来终于失落,这是不可挽回的损失。到了18世纪末,高鹗续写了后40回,补成了现行的120回本。

三、情节结构

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情节,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故事的开端,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这部分着重描写环境。

第二部分(2~14自然段):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介绍贾府的环境和府中的众多人物。其中包括:拜见贾母与王夫人、邢夫人等,见王熙凤,见贾赦、贾政,初次见到贾宝玉。

第三部分(15~16自然段),故事的结尾,为林黛玉安排住处。

第二课时

一、总结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林黛玉初进贾府的见闻感受,展现了封建大家族贾府的富贵豪华,生动地描写了贾府这一“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的奢侈生活,初步揭示了《红楼梦》中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贾母等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二、探究写作特点

1、围绕中心事件描写人物:

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黛玉进府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见面。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是行文的必需,也是事理的必然。黛玉进入贾府,通过她一路目中所见,耳中所闻,不仅详尽描写了荣宁二府的格局布置,亦即人物的活动环境,而且第一次生动刻画了贾母、贾氏三姐妹、凤姐、邢王二夫人、宝玉和黛玉等好几个主要人物,因此可以说“这方是正文起头处,此后笔墨与前两回不同”(甲戌本脂批)。

2、从艺术结构来看,此回情节的设计同样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如果说第二回“演说荣府”仅仅只是通过冷子兴的口头叙述,使读者对荣宁二府的主要成员及其相互关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那么此回则是通过具体生动的艺术描写,使几个主要人物以各自不同的声音笑貌,栩栩如生地走到了读者的面前。这也就是上引脂批所云“画家三染法”中的第二次皱染,经过这次皱染,几个主要人物便耀然于读者心中眼中了。

3、在艺术描写上,此回情节也有着许多成功之笔。如写黛玉初见贾母一段:……“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她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她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这可谓是如见如闻,活现于纸上之笔,也是所谓“颊上三毫”,传神得力之处。其他如写凤姐出场、宝玉出场,也都是向为人所称道的文字

三、理清人物关系

如下:

┌贾敷

宁国公:贾演──贾代化│┌贾珍─贾蓉(秦可卿)

└贾敬┤

└贾惜春

┌─贾琏─巧姐

┌贾赦──┤(王熙凤)

│(邢夫人)│

│└贾迎春

荣国公:贾源──贾代善─┤┌贾珠──贾兰

(史太君)│贾政──┤(李纨)

(贾母)│(王夫人)│贾元春

││贾宝玉

│└贾探春

└贾敏──林黛玉

(林如海)

第三课时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1、林黛玉:

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似的待她,但总有寄人篱下之感,黛玉的留心与在意,还表现在随时改正一些不适宜的对答上。比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只刚念了《四书》。”和“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的不同和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感情的反映,也是节选中性格主要的一面。

2、王熙凤:

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的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

节选部分以四个层次展示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⑴写出场;

⑵绘肖像;

⑶见黛玉;

⑷回王夫人。

3、贾宝玉:

贾宝玉是封建贵族的叛逆者,具有反抗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

以下分两个描写重点来分析:

⑴出场前:

侧面介绍一般人对宝玉看法和他在贾府中的地位(贬斥态度)。

王夫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

黛玉:(听母亲说)“衔玉所生”的表哥“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

小结:这些贬斥说明贾宝玉所作所为与封建正统观念相抵触,与世俗常情格格不入,他是封建社会的“叛逆”,但由于他是贾府核心人物王夫人唯一的儿子,自幼受“老太太疼爱”,所以在贾府居于“无人敢管”的特殊地位。

⑵肖像描写:

反映黛玉的客观观察: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非常眼熟,产生亲热感。使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第四课时

一、理解、探究两首《西江月》

1、词中所展示的.人物思想性格和形象:

宝玉形象:他“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不是封建时代的忠臣孝子,而是“于国于家无望”的逆子贰臣。

作者对宝玉的态度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文反作,赞颂宝玉。

2、该词作用:

其一,作者假托封建卫道者的口吻,对宝玉的似嘲实赞,巧妙地歌颂了宝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暗示了小说为宝玉安排的悲剧结局。

二、小结全文

1、围绕中心描写:

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黛玉进府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面,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是行文的必需,也是事理的必然

2、人物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

对王熙凤、贾宝玉等主要人物详写,对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姊妹则略写;对贾母、王熙凤等出场人物是实写,而对贾政、贾赦等未出场的人物则属于虚写;对贾宝玉、王熙凤等是单独写,而对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迎春、惜春等只作集体介绍。这样描写不但笔法变化多姿,而且在众多人物中可使描写重点突出。

3、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交叉进行,配合自然,相得益彰:

宝黛初会──便都感到似曾相识、息息相通。作者这样写,一方面是来自第一回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故事,给两人的关系蒙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初会时的心灵感应,表现两人感情上为默契,为后来两人爱情的发展张本。

三、作业

课后练习。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这节课我设置的学习重点是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分析,欣赏精彩的人物语言。学习的难点是如何体会作品如何根据人物外貌描写来概括性格特点,同时要注意一些古今词义的变化。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引导学生:《红楼梦》写人物已经改变了以往古代小说人物类型化单一化的写法,塑造出成群性格鲜明的人物,其中林黛玉就是一个典型。这样的引导不仅能使学生明白《红楼梦》在人物描写上的成就,还能让学生更易理解林黛玉的性格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和深刻的。很多教师喜欢用电视剧《红楼梦》中的人物剧照或电视剧片段来活跃调节课堂气氛。但这样做容易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片中人物的外在形象上,而忽略了对名著语言的品味鉴赏,这与语文教学的宗旨是相悖的。

语文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性,通过“点评式读书法”的介绍和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从文字中感受形象,感受文学大师运用文字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我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说出自己对文中林黛玉的理解。在指导理解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把众人眼里的黛玉、王熙凤眼里的黛玉、宝玉眼里的黛玉,三处描写放在一起,加以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不同人物眼中不同的林黛玉,不同的描写多角度、有层次地层现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写意和工笔两种手法交替使用,既有朦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

1、关于王熙凤这个人物的分析,可从语言、容貌入手,学生一般也能理解这个人的性格特征,“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

2、优美的语言可以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在对林黛玉的描写中,作者用了“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一个“柳”字就写出了她的万种风情,写出了她的柔弱纤巧的姿态。

4、文史不分家,学习古典小说,如果没有掌握当时社会一定的历史常识,是无法理解作品的真正内涵的,即使理解了也是苍白的。这点对老师来说更是重要。阅读永远是提高文学修养最基本的手段。语文老师更应该是个杂家,我感觉到自己知识面很狭窄,这严重影响了对文本的理解。尽管有很多的参考资料,但如果没有自己的理解做主体,那语文课堂就不可能生动。所以我要时刻提醒自己,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

以上是我对《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的几点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进行反思教学和行动研究,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首先我以歌曲《枉凝眉》开头,当歌声想起时,我相信同学们的思绪会随着歌声飞扬,会想到林黛玉,贾宝玉,想到两个人的爱情。以这样的情景导入使课堂进入了一种美的情景。在讲课过程中又穿插使用了黛玉、宝玉、王熙凤的剧照,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突出。当然我把这些安排在了分析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再展示,以防学生把黛玉就想成陈晓旭,把宝玉就想成欧阳奋强,阻碍学生们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在具体的课文分析中我通过对“点评式读书法”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从文字中感受形象,感受曹雪芹运用文字塑造人物形象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本堂课做的较好的地方:

1、突出了重点,学生对人物形象把握很到位

本堂课突出了对重点人物形象的把握,课堂中心明确,学生忙碌而有序,始终紧紧围绕王熙凤的人物形象从多方面展开赏析,学会了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本堂课运用了点评式读书法。从学生的点评情况来看,能够从多方面展开对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的鉴赏。离开了老师的`讲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都大大超出了老师的预料,教师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学生不会欣赏或欣赏不到位的问题。因为在让学生自由发挥各自的认知水平去鉴赏作品的同时,学生间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需要改进之处

(1)课堂是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不能否认,在这堂课上有些地方的处理显得有些僵硬,我讲的过多,学生虽有参与,但仍然不充分。总是担心学生分析不好,挖掘不充分,这实际上是对学生不放心不自信的表现。其实这个学生可能分析不好,那另一个同学可能会很好。再说答案是多样的,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有独到的表现。教师可以在点拨完一个后,引导学生感知、品味具体的语言材料,让他们自行探究,这样学生的自主活动会体现得更充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会更明显地体现出来。这一点是以后教学中必须注意的。

(2)对语言的朗读品味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原因是前面讲解太多太细,以至于最后归纳的地方显得较仓促,不能游刃有余,最后的巩固训练部分也只能一提而过。“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就是这节课给我的启示。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能圈点出有关贾宝玉、林黛玉和王熙凤等人物描写的语句,并能理解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

2.能赏析本篇课文中多姿多彩的人物描写的艺术。

3.能在阅读过程中,抓住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线索,理清故事情节。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会有意识地通过对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把握,通过多种描写手段(外貌、语言、行动、心理)去分析人物形象。

2.把握人物的性格,了解刻画人物的方法。

3.掌握环境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通读全文,读准句读,分类整理文言现象,从整体上理解作品的内容。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

4.习题按难易分三个等级,*为简单题,所有同学必须完成;**为中档题,***为较难题,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去完成。

勿忘:自主完成,全力投入,不干扰别人和不被别人干扰,边读边完成预习导读题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预习案

知识准备

一、小说阅读

1、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梳理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命运------理清环境描写的含义------理解主题

3、环境描写的分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环境描写的作用:(2)提供人物活动的生活场所

(3)反映时代社会特征(4)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境

(5)侧面反映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形象(6)暗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小说从大的范畴上讲属于记叙文,只是比一般的记叙文复杂一点,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组织阅读。

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人物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

鉴赏人物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主人翁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

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人物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二、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曹家由兴衰到衰败的过程,早年过着豪华的公子生活,晚年却穷愁潦倒,卖画度日,生活于贫困之中。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曹雪芹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经历,对社会上种种黑暗产生了不满,这就为创作《红楼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简介《红楼梦》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帝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它的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作者曹雪芹,续作是由高鹗完成。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3、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情情)薛宝钗(冷情)贾元春(宫情)贾探春(敏情)史湘云(憨情)妙玉(度情)贾迎春(懦情)贾惜春(绝情)王熙凤(英情)巧姐(恩情)李纨(槁情)秦可卿(情可轻)

4、金陵十二钗副册:甄英莲(情伤)平儿(情和)薛宝琴(情壮)尤三姐(情豪)尤二姐(情悔)尤氏(情外)邢岫烟(情妥)李纹(情美)李绮(情怡)喜鸾(情喜)四姐儿(情稚)傅秋芳(情稳)

5、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情灵)袭人(情切)鸳鸯(情拒)小红(情醒)金钏(情烈)紫鹃(情慧)莺儿(情络)麝月(情守)司棋(情勇)玉钏(情怨)茜雪(情谅)柳五儿(情失)

6、人名隐意

书中很多人物的名字,其谐音都有特殊的含义,或讽刺,或感叹,是为红楼梦的艺术之一。脂砚斋的批文指明了部分的隐意。此作部分摘录如下:

贾宝玉——假宝玉林黛玉——怜待玉薛宝钗——削宝拆贾府——假府

甄士隐——真事隐甄英莲——真应怜甄宝玉——真宝玉霍启——祸起

贾雨村——假语村(言)或假语存贾化——假话娇杏——侥幸

冯渊——逢冤秦钟——情种卜固修——不顾羞卜世仁——不是人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或惜叹姻缘抱琴,司棋,侍书,入画----琴棋书画(抱琴--元春的大丫头,司棋--迎春的大丫头,侍书--探春的大丫头,入画--惜春的大丫头)

秦业——情孽仁清巷——人情巷十里街——势利街贾政、贾敬——假正经

潇湘馆——消香馆梨香院——离乡怨蘅芜院——恨无缘怡红院——遗红怨

千红一窟——千红一哭万艳同杯——万艳同悲王熙凤:站在冰山上孤零零的雌凤。(一说“亡西风”或“枉为犀利的女子”)

7、选段在作品中的位置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是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

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红楼梦》只流传下80回,遗失了结尾,因此,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摸出来的。

课文标题"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因此,认真阅读课文对我们了解《红楼梦》很有意义。

预习自测

1、积累字词的读音。

阜盛()绾着()内帏()盥沐()两靥()忖度()嗔视()茗碗()懵懂()憨顽()纨跨()敛声屏气()

2、积累理解词语的意思。

小厮:

纳罕:

敛声屏气:

憨顽:

懵懂:

潦倒:

纨跨:

膏粱:

探究题

当堂训练题

下面是贾府人物关系一览表和贾府布局图。

1、从图中找出选段中的对应的人物及他们的关系。

2、试在荣国府平面图上画出林黛玉进贾府走过的路线。

1、了解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学习重点】

人物形象特点及塑造人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

如何评价《西江月》二词

【知识链接】简要了解作者及作品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小说家大约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曹家由兴衰到衰败的过程,早年过着豪华的公子生活,晚年却穷愁潦倒,卖画度日,生活于贫困之中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曹雪芹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经历,对社会上种种黑暗产生了不满,这就为创作《红楼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著名红学家冯其庸评价曹雪芹,说他是一位伟大的先知,是超时代的作家和思想家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描述了一个具有典型特征的封建贵族家庭贾府由盛而衰的过程,也通过写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之间的爱情纠葛,揭示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本质,展示了广阔的社会视野,包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人称《红楼梦》内蕴含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是封建社会末世的百科全书其中最高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人物的塑造上

《红楼梦》的序幕:《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展开做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因此,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做概要的了解第一回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交代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以及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第二回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第四回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于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第五回是全书的总钢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贾府人物关系一览表

【学习过程】

一、语言知识积累(自主探究)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內帏(wéi)敕(chì)造人烟阜(fù)盛钗(chāi)钏(chuàn)

B盥(guàn)沐忖度(cǔnduó)敛声屏(píng)气丫鬟(huán)

C厢庑(wú)甬(yǒng)路放诞(dàn)无礼懵(méng)懂

D鬓(bīn)发錾(zàn)银涎(xián)皮赖脸杜撰(zhuà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不经之谈凋梁画栋荒诞不经纨绔膏粱

B宸翰之宝孽根祸胎混世魔王面如傅粉

C怯弱不胜珍惜韶光顾盼神飞体格风骚

D谬种流传以手拭泪貌合神离挽着发髻

速读文本,谁能复述一下故事情节

三、文本探究:

(一)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次来了,她看到的、感受到的与别家有哪些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找出文中有关部分,分析作答)

(二)、研读课文,摘要分析课文初步表现了林黛玉的什么性格特征?

(四)、怎样理解《西江月》二词?如何理解宝玉“摔玉”这一行为?

四、拓展提高——我思,我进步

参考答案:

一、语言知识积累

1、A(B屏bǐngC懵měngD鬓bìn)

2、C(A雕梁画栋B面如敷粉D绾着发髻)

二、整体感知

林黛玉进贾府:途径宁国府——进入荣国府,与众亲戚见面(拜见贾母及众人、初见凤姐、拜见两位舅父未得、陪贾母晚餐、宝黛会面)——贾母安排黛玉住宿

2、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雕梁画栋,仆役、婆子、丫环轮番更换,给人以侯门深似海的感觉

3、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荣禧堂华贵的陈设,那皇帝御书的金匾、乌木錾银的对联,豪门贵族的气派,果然与别家不同

作用:初步展现了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为小说中人物性格的成长发展提供了一个典型的环境,从中我们也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阶级对立、阶级压迫的社会现实可以说贾府这个典型环境就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二)、性格特征:体弱多病、孤高自尊细心谨慎、应对有度、举止有礼美貌多情

提示:1、在众人眼里,她“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2、林黛玉由于丧母来外婆家,过去常听她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今至其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贾母念及亡女怜爱她,但她自知寄人篱下,反表现出孤高自尊她谨慎从事,冷静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应对有度,举止有礼这表现在她辞谢邢夫人留饭,在王夫人和贾母处择座,反映出她聪慧而又有良好的教养

3、在宝玉眼里,她美貌多情,弱不禁风,姿容俊逸“颦颦”二字,准确地勾画出她的神情,也透露出她与这个等级森严,礼仪繁多的封建贵族家庭很不投合

(三)、性格特征:宝玉是一位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他具有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正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

1、出场前的侧面勾勒①王夫人道:“……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②母亲的介绍: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但在姊妹情中极好

2、出场后的肖像描写: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4、摔玉的行为描写

2、“摔玉”是宝玉性格鲜明的突出表现摔玉的缘由是因黛玉的与众不同的美所引起,在宝玉看来,神仙似的黛玉也应该有“通灵宝玉”,竟然没有!于是宝玉顿时痴病发作,把自己与生俱来的“宝玉”狠命摔去摔玉写出黛玉的美,写出宝玉的“痴”“玉”是天命的象征,宝玉的摔玉正表现出他对天命的反抗,对世俗的鄙弃,对礼教的蔑视,更能说明宝玉的叛逆性格

(五)写出场绘肖像见黛玉回王夫人

形象特征:贪婪、俗气、刁钻,察颜观色、机变逢迎、惯弄权术,貌似可喜、实则可畏,是贾府的实际统治者

四、拓展提高

可以通过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教学要点]

1.鉴赏《红楼梦》各不相同的人物出场。

2.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疑难字、词的熟悉情况

抽查几名学生对重点注释的了解。

二、具体研习

1.鉴赏人物的出场

(1)研究贾母的出场

①学生朗读贾母出场的描写(“黛玉方进入房时……方略略止住”)

②多媒体显示贾母出场的片断。

③提问:为什么贾母要第一个出场,又为什么要显示她的气派和礼仪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指定若干名学生分析,教师点拨。

明确:《红楼梦》无论是作为反映四大家族的衰亡史或宝黛爱情的悲剧,都离不开荣宁二府这个生活舞台。而作为一个庞大复杂的贵族宗法之家,荣国府这位“老祖宗”(贾母)是祖辈硕果仅存的宝塔尖儿。荣宁二府上下几百人都会环绕在她的周围。她虽不是贾府家政、财政大权的掌握者,但却是这一家族的无上威权的偶像。因此贾母第一个出场可以引出贾府一大批人物出场,如邢王二夫人,李纨、迎春三姊妹等,也为后面的王熙凤、贾宝玉出场做好了铺垫。

第一个介绍贾母,一方面因为她是贾府的“老祖宗”,地位最高,同时她又是黛玉最亲的人。黛玉进贾府,第一个应该拜见的当然是外祖母。贾母和黛玉相见时搂抱痛哭的描写,写出黛玉初入荣府时受到贾母的疼爱。

(2)研究王熙凤的出场

①指定一名学生有表情地朗读王熙凤出场的描写(“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让他们去歇歇”)。

②多媒体显示王熙凤出场的片断。

③提问:试分析凤姐出场的时机、方式和出场后的活动。

师生共同讨论后明确:她的出场为最佳时机。因为王熙凤是王夫人的侄女,邢夫人的儿媳妇,贾母的孙媳妇,却独揽着贾府的家政大权。按她的身份,她应常在贾母身边随侍,应该和李纨等人一样随贾母一起出场。但那样安排难以显出王熙凤的特殊地位和她的性格。因此,经过精心构思,作家把她的出场安排在黛玉与外祖母等人见面叙谈之后,使她能单独出场、单独活动来自我表现,显示其地位的重要以及她的与众不同的性格和才干。

先闻其声,后见其人的出场方式。如同传统戏剧演出时主要人物登场前先使观众听到唱腔,然后再亮相那样,王熙凤出场前,先让读者听到笑声,接着“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突如其来的笑语,引起黛玉的纳罕。此时黛玉心里想的问题,也正是读者心里的问题。试想,在老祖母面前,人人敛声屏气,恭肃严整,谁敢这样放诞无礼王熙凤如此出场,一开始就显示出她的泼辣性格和她在贾母面前敢于放肆的特殊地位。

出场后的活动:众星捧月式的上场,暗示出她炙手可热的'权力。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笑着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等恭维话;“伤心”姑妈去世,用帕拭泪;贾母一句“再休提前话”“忙转悲为喜”等表现出她是一个善于逢迎讨好、随机应变、察言观色的人,而这一切都是表演给老祖母看的。

(3)研究贾宝玉的出场

①教师范读课文(“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莫效此儿形状”)

②多媒体显示贾宝玉出场片断。

③学生思考:为什么把贾宝玉的出场安排在最后为什么要他两次出场亮相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

明确:宝玉自幼受“老太太疼爱”,又喜欢在内帏厮混,按常规,他应经常在贾母身边,或在姊妹们中间,或在他母亲王夫人面前。黛玉进府,可以在见贾母时见到宝玉,或者在见迎春三姊妹时见到他,但作者偏偏让他白天到庙里还愿去,直到晚饭后,只留黛玉和三姊妹在场时,才安排宝玉出场。把宝黛相会放在最后,可以集中笔墨,专门描写。可见作者的匠心独运。

(4)提问:两位舅父为什么不出场

学生思考后明确:这是作者专门设计安排的。如果人人都见面,势必个个问候叙说一番,不但会使内容重复,文字枯燥,而且两次甥舅直接晤谈,写起来也很困难。因此作者采用了避难就易、避实就虚的方法,既按礼规让黛玉拜见舅父,引出对贾府结构的描写,又免去了与二人直接相见的场面。

(解说:《红楼梦》第三回写林黛玉进贾府,通过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贾府环境和人物作了具体的介绍,而关键人物的出场是本课的重点。所以课堂上应展开讨论,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构思的独具匠心,也要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认识主要人物,初步了解各自在贾府的地位)

2.赏析人物形象

林黛玉:

(1)请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黛玉外貌的句子,分析黛玉的外貌特征。

多媒体显示:

①众人眼里的黛玉:“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②王熙凤眼里的黛玉:“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③宝玉眼里的黛玉: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学生通过这些内容,归纳黛玉的外貌特征。(可以让学生自由在黑板上写出概括黛玉的词)

明确:众人关心黛玉的身体,注意到她身体孤弱、多病;凤姐见多识广,观察到她容貌标致,气派不凡;宝玉对她的观察更为独到,在他眼里,她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美丽多情,姿容俊逸,极富神韵。

(2)提问:“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是黛玉进贾府的生活信条,她为什么这样要求自己呢

要求学生分小组活动。找出黛玉进贾府后语言动作的描写,并讨论、分析,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明确:①贾母初见黛玉“一把搂入怀中大哭”,黛玉一时没来得及行礼,过后她还是补上了。

②当贾母介绍王熙凤时说:“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时还“以‘嫂’呼之”。

③在王夫人处,老嬷嬷们让她炕上坐,“炕沿上却有两个锦褥对设,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

④黛玉在家时,饭后原不吃茶,而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跟着漱口,跟着吃茶。

⑤贾母问她念书情况时,她回答“只刚念了《四书》”;宝玉问时她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这是因为贾母曾说姊妹们“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所以她才改口。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黛玉的性格:多疑、自尊自重、谨言慎行。而这种心理状态,是她孤单的身世和寄人篱下的处境造成的。

王熙凤:

结合多媒体显示的画面和课文中的描写,学生归纳王熙凤的特点。

明确:王熙凤出场前,“未写其形,先使闻声”,既写出她性格的泼辣放肆,又显示她受到贾母的宠爱。接着从黛玉眼中见到了她的外貌衣着,通过容貌描写,让人感到她美丽的背后隐藏着刁钻和狡黠。头饰、裙饰和服饰极力铺陈的描写,又显示出她的华贵、得势与珠光宝气,也暗示了她的贪婪和俗气。她的言谈、举止、神情等则写出了她的随风使舵,忽笑忽哭,忽悲忽喜,处处逢迎讨好,博取贾母欢心,借以巩固自己的权势,显示出她丑恶的内心世界。

贾宝玉:

指定学生朗读有关贾宝玉的内容。

(1)提问:黛玉听到的宝玉是怎样一个人她对他有怎样的猜度

学生思考后明确:通过在家时母亲的介绍和王夫人之口的叙述,黛玉对宝玉的了解可以综合为:

①宝玉是“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②衔玉而诞。

③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欢在内帏厮混。在姊妹情中极好。

④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

⑤姊妹们不理他,他倒安静些;姊妹们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

⑥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

⑦王夫人叮嘱黛玉“别睬他”。因此黛玉猜想:不知宝玉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蠢物”。

(2)提问:宝玉出场后,黛玉眼中的宝玉是怎样一个人物

学生讨论后明确:

宝玉两次出场。第一次出场,黛玉见到的宝玉是“一位年青的公子”,穿戴华贵,外貌俊美,与她的猜度完全不同,竟然有眼熟之感。第二次出场后,黛玉又看到一个“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外貌最是极好的宝玉。

(2)学生齐读《西江月》二词,然后思考:《西江月》是如何评价宝玉的

学生思考,教师点拨。

(解说: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特别是对贾宝玉这个形象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真正意图,提示小说的主题)

三、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两首《西江月》,完成文后各题。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2.对《西江月》二词理解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西江月》二词和贾宝玉出场前的侧面勾勒及出场后的肖像描写,是《林黛玉进贾府》中对贾宝玉性格描写的三个重点。

B.《西江月》似贬实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

C.宝玉是封建贵族子弟的一个代表,这两首词采用幽默含蓄的手法,揭露封建大家庭后继无人的事实,暗示封建社会必然灭亡。

D.所谓“似傻如狂”“草莽”“不通世务”“偏僻乖张”,实际上是贾宝玉卓然独立,与世俗传统相背离的表现。

答案:

1.D

2.C(词中没有“揭露封建大家庭后继无人的事实,暗示封建社会必然灭亡”之意)

四、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是全文的重点。鉴赏小说就是要分析人物,而《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已成为文学作品中的“第一个”。因此课堂上要通过人物的一言一行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揭示小说的主题。

THE END
1.梦拼音梦的拼音读音意思组词八九网字典,梦的拼音、意思和组词,可以查询梦的拼音是什么、怎么写,了解梦怎么读音,还可以查询梦字的组词拼音和梦的发音,了解梦的字义。https://bajiu.cn/zidian/?id=10097
2.梦梦拼音梦怎么读梦部首梦意思梦(mèng)同音字 更多> 孟 ? 梦 ? 夢 夣 ? 懜 霥 ? ? ? ? ?梦(木)同部首字 更多> 杞 枝 柒 栔 栖 桤 桼 棄 棊 棨 棲 榿 櫀 ? ? 杄 棈 椠 榩 槏 槧 橬 檶 櫏 ? 椌 樯 檣 桥 槗 樵 橋 櫵 梫 檎 琹 ? 棾 樈 櫦 ? 桏 橩 ? 梂http://zidian.q821.com/%E6%A2%A6_zi/
3.梦的意思,梦五行属什么,梦字起名笔画,梦字取名笔画,梦字五行解释梦字起名解释 mèng 结构:上下结构 部首:木 简体笔画:11 五行所属:木 是否常用:是 繁体字:["夢"] 起名笔画:14 五行解释:清雅荣贵,中年吉祥,环境良好,女人刑偶伤子,不幸之字。 源字形: 现代释义: mèng 【名】 (会意。小篆字形,由“宀”(房子)、“爿”(床)、“夢”(不明也)三字合成。意为夜间在床https://www.qmwang.com/zidian/d08b8f63bf1.htm
4.梦&%在线汉字字典在线汉字意思查询在线汉字编码查询本工具收录中华汉字:GBK字符集/GBK编码(包括GB2312字符集/编码),共7万多汉字!收录汉字最多最全汉字字典、包括所有中日韩,简体繁体,生僻字,可以通过输入汉字查询汉字的字义(意思)、拼音、编码(五笔编码、郑码、仓颉码、四角号码)! 【梦】文字五笔编码、拼音、意思、字意: http://life.chacuo.net/convertziyi/f_%E6%A2%A6/*&^%$
5.梦字的拼音梦怎么读音部首解释字义是什么意思读音: mèng 怎么读: 睡眠时因脑部的意识活动,而引起的幻觉、幻像。 【组词】:梦境 作梦。 【组词】:昨晚我梦到自己考上大学,爸妈高兴得不得了。 不切实际的幻想、想像。 【组词】:白日梦、梦中情人 详细解释 基本字义 梦 读音: mèng 怎么读: http://www.yuwenke.com/pinyin/meng34.html
6.梦字在文言文和古文中的意思/解释/用法/读音梦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用法、出处、读音 汉字:梦 拼音:mèng 部首:木 部首笔画:4 总笔画:11 笔顺:横竖撇捺横竖撇捺撇折捺 字义解释: 读音:mèng ①<名>睡眠中的幻象。李后主《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 ②<名>湖名,即云梦泽的江南部分。《梦溪笔谈.辩证二》:“亦以谓江南http://zidian.aies.cn/zi/1089/
7.最全的《红楼梦》生僻字读音和解释,闲了再读一遍!为孩子收藏最全的《红楼梦》生僻字读音和解释,闲了再读一遍!为孩子收藏 《红楼梦》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为我们描述了那个时候的上层家族的生活画卷,其文学地位举足轻重。记得学生时代读《红楼梦》总会被一些不认得的字难住,这里有最全的《红楼梦》生僻字读音和解释,收藏回家闲了再读一遍!为孩子收藏。https://m.sohu.com/a/225219624_100072025
8.梦梦字的笔顺梦的解释梦是什么意思梦字的笔顺笔画顺序: 读音:mèng , 五笔:ssqu 部首:木 笔画数:11 基本解释: 梦 (夢) mèng 睡眠时身体内外各种刺激或残留在大脑里的外界刺激引起的景象活动:做梦。梦幻。梦乡。梦魇。梦呓(梦话)。梦想。梦寐以求。同床异梦。 笔画数:11; 部首:木; https://www.dujixiao.com/dictionary/10189.html
9.梦读音好工具> 新华字典> 梦读音新华字典 拼音查字 部首查字 笔画查字 三字经 百家姓 汉语拼音字母表 生字速查 部首拼音查字梦读音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您可以尝试输入其他内容: 1、单个汉字,例如:你、我、他; 2、单个字的拼音,例如:hao、huai; 3、单个字笔画数,例如:12、20; 4、如果知道某汉字的五笔编码,https://m.hao86.com/zi_search/%E6%A2%A6%E8%AF%BB%E9%9F%B3/
10.汉字“梦”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新华字典又如:梦迷(梦后刚醒,尚未完全摆脱梦境);梦梦铳铳(形容睡得迷迷糊糊);梦梦查查(迷迷糊糊);梦思(梦中的思念);梦中梦(喻幻境。极言虚幻);梦中(睡梦之中);梦语(睡梦中说的话);梦啼妆泪红阑干(梦中啼哭,擦了脂粉的脸上流满了一道道红色的(泪痕)。妆,这里指脸上的脂粉。阑干,纵横错乱的样子)湖泽〖lakehttp://dict.newdu.com/show.asp?id=10097
11.梦的艺术字梦头像图片梦的笔顺梦字组词梦的读音 梦有1种读音 梦是单音字梦mèng 梦部首 梦笔画数 梦繁体字 梦真笔字 梦读音mèng梦部首木梦笔画数11梦五笔编码SSQU梦郑码编码FFRS梦仓颉编码DDNI梦四角编码44207Unicode编码U+68a6梦的繁体字夢梦的真笔字夢梦火星文字夢 梦组词(2个字) 三梦乡梦云梦做梦兆梦入梦六梦兰梦冷梦凶梦刀梦别梦占梦厌http://www.yishuzi.com/_yishuzi/font/183069.htm
12.肏字读音探讨红楼梦12回:瑞大来自赵所生【“肏”字读音探讨】《红楼梦》12回:“瑞大叔要肏我呢!”此“肏”字多指男对女做爱,如何读?现辞书都注音cào,其实是把它当“操”。然而,有些场合读cào说不通,而应读rì,如43回“肏鬼”一词,含奇怪义,江苏等地多读rì鬼,没人会说cào鬼。旧时“狗肏的”,现多写作“狗日的”,也证明它原读rì。 https://weibo.com/1498169387/LxzFNm00r
13.词语“梦”的读音(注音)意思用法释义及组词造句(4) 又如:梦迷(梦后刚醒,尚未完全摆脱梦境);梦梦铳铳(形容睡得迷迷糊糊);梦梦查查(迷迷糊糊);梦思(梦中的思念);梦中梦(喻幻境。极言虚幻);梦中(睡梦之中);梦语(睡梦中说的话);梦啼妆泪红阑干(梦中啼哭,擦了脂粉的脸上流满了一道道红色的(泪痕)。妆,这里指脸上的脂粉。阑干,纵横错乱的样子)(5)http://www.hsdla.com/dictionary/11014.html
14.带梦字的成语都有什么在语言里,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其中,四字成语尤为最多。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有关梦字的成语大全。 梦 读音是mèng,部首是木,笔画是11画,繁体字是夢,结构是上下结构,五行属木。 http://www.njkaoyan.cn/article-3115.html
15.梦起名字的寓意梦字取名寓意及含义是什么?梦字取名寓意是温柔、有梦想、梦想成真、心想事成、梦寐以求之义。梦字含义是睡眠中的幻象,后延伸至幻想。 梦字是常见字,读音是mèng,起名给人的感觉是简单易理解的,而且念起来很好听,彰显了女孩的才华和气质。 梦字取名搭配: 梦璇:女孩用名,璇是一种美玉的名称,与梦字搭配一起意指珍贵、美丽、温柔、睿智https://huochengrm.cn/qiming/lbcp3n8r.html
16.“梦”的意思拼音“梦”字五行属什么取名寓意「梦」康熙字典 梦的意思_五行属什么_取名_寓意 汉字梦 繁体 拼音mèng 怎么读 部首夕 () 笔画11画 俗夢字。 梦怎么读 梦组词怎么组 梦的读音怎么读 梦的拼音是什么 梦字笔顺、笔画、笔画数 梦的繁体字怎么写 梦词语成语有哪些 梦的康熙字典解释https://zidian.gei6.com/68A6__kx.html
17.女孩带梦字的名字大全带梦字寓意吉利的女名梦娜、梦霞、梦君、梦琳、梦琦、梦蝶、梦怡、梦楠、梦雨、梦菲、 梦露、梦妮、梦华、梦影、梦姣、梦玲、梦茹、晓梦、梦思、梦竹 带梦字寓意吉利的女名 1.可取名【梦鹊】,读音为mèng què,鹊字意指喜鹊。一种象征幸福的鸟。有幸福吉祥之意。 https://www.qiyuange.com/qiming/94092.html
18.梦字的解释U+68A6梦 拼音 mèng 注音 ㄇㄥˋ 部首木部笔画11画 部外7画笔顺一丨ノ丶一丨ノ丶ノフ丶 四角44207结构上下 全拼码meng4区位码3546 五笔86ssq,ssqu五笔98ss,ssq,ssqu 郑码FFRS仓 颉DDNI GBK 码C3CEUnicode68A6 汉字读音 汉字读音 结构笔顺 结构笔顺 http://www.esk365.com/hydzd/hydzdshow.php?key=kxgnlmub
19.和梦有关的成语(求带梦字的四字成语或词语?)梦字组词有哪些成语? 魂牵梦萦读音:hún qiān mèng yíng释义:为某事牵动灵魂,萦绕于梦中,形容万分思念。 造句:故乡一直是我魂牵梦萦的心灵之地。 南柯一梦读音:nán kē yí mèng释义: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比喻梦幻的事。 造句:直到今天他才知道,爱情与财富原来是南柯一梦而已。 https://www.som88.net/59168.html
20.梦解释梦怎么写梦读音◎ 梦 夢mèng 〈名〉 (1) (会意。小篆字形,由“宀”(房子)、“爿”(床)、“夢”(不明也)三字合成。意为夜间在床上睡觉,眼前模糊看不清,即作梦。“夢”由“苜”( mò,眼看不清)、“宀”(人的变形)、“夕”(晚间)三字会意。本义:睡眠中的幻象) (2) 同本义 [dream] 妇梦中咳嗽。——《虞https://www.zuowenku.net/zidian/16581.shtml
21.梦字的含义和寓意十大寓意解析梦字的读音同音解析 梦的读音为mèng 起名建议:我们发现 梦 的同音名字有至少3854个,其中比 梦 更好的名字有不少,可以点击下方按钮获取。 梦字的五行属性 梦字的部首五行 。部首为木,该部首五行属。传统上对字的五行属性使用字形五行法居多,我们网站为宝宝起名亦是采用字形五行法,因此多数使用部首的五行属性 https://www.haomingdao.com/zidian/%E6%A2%A6
22.第二人生超级大脑答案大全第二人生超级大脑答案攻略单机游戏14、以下为“靐”字的读音的是? bìng 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印度教三相神的是? 帝释天 16、以下道教四御中掌管雷电的是? 南极长生大帝 17、羊角面包起源于哪个国家? 奥地利 18、印度种姓制度中等级最高的种姓是? 婆罗门 19、决战紫禁之巅最后谁赢了? https://www.jb51.net/do/plus/view.php?aid=677745&pagen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