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1897—1931),名章垿,初字槱森,后改字志摩。浙江海宁人。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社成员、景星学社社员。曾留学欧美,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攻读政治、经济,获硕士学位。1921年开始写诗。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并参与主编《诗刊》《新月》等文学期刊。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诗风纤浓委婉,大都咏叹爱情与梦幻。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集《轮盘》等。
英国剑桥大学闻名世界,但在这里中国诗人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更被世人所称道。这次到英国,到剑桥大学周围转了转,见到了徐志摩《再别康桥》中那条康河,和那座跨越连接剑桥大学的小桥,这里已是世界旅游的打卡之地了。人们,特别是中国游客,爱到这里来,乘上小船,三五、七八人一起,一边在康河中漫溯,一边欣赏着康河两岸幽美的景色,吟着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寻找各自的感觉。
徐志摩1920年10月—1922年8月曾游学于剑桥大学。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说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剑桥康河的水,开启了徐志摩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情愫。1928年在他的《吸烟与文化》一文中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如今来到剑桥,来到了令徐志摩诗情横溢的康河,坐在剑桥撑杆游船上,沿着康河漫游,这里处处绿茵,柳枝垂堤,河里小船穿梭,风景如画。剑桥还在,康河依然,唯不见诗人,但他留下那首不朽的诗《再别康桥》却在脑海里萦绕: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地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地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此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全诗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歌中的绝唱。
“康桥”,现在通译为“剑桥”,即著名的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这个地方风景秀丽,因徐志摩年轻时曾在此读过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故对此常怀有一股特殊的感情。那次他到剑桥,因他事先没与友人联系,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他,于是,他一个人就在他七八年前曾经生活过的每一块地方、每一个角落流连。那过去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又重新浮现在他的眼前展现。
由于徐志摩当时比较忙,又赶着到达廷顿庄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第一节诗中所谓的轻轻的来和走,正说明了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最后的“西天的云彩”,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但诗人却写得那样鲜明,那样甜蜜,美丽中满是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情感。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写康河里的水草,“招摇”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迎,而“甘心”二字,是诗人对康桥的永久的恋情。“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诗中所谓的“榆荫下的一潭”,即是指以英国诗人拜伦命名的拜伦潭。拜伦潭里榆荫蔽日,是一个非常清凉的地方,诗人过去读书时常在那里乘凉,遐想。
诗人面对这一潭清泉,说它是天上被揉碎了的彩虹,和漂浮水藻相杂,沉淀在潭水的深处,如同彩虹般的梦,从这里自然地转到了他的寻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在康桥生活了两年,那时他有自己的理想,对明天怀着希望。所以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靓丽的生活。是他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但徐志摩的离别是惆怅的,对康桥充满了留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诗的最后是诗人与给他一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康桥母校告别无可奈何的情节。诗的末尾,徐志摩想象自己还撑一支长篙,向远方草色深处漫游,迎着和风,沐浴星辉的探索。面对如此美景,恐怕连缺乏音乐灵感的人也会禁不住放声高歌。
可是诗中的思路随即逆转:“但我不能放歌”,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更是特意将“笙舞”和“悄悄”“夏虫”和“沉默”这无法调合的事物连接起来,意在表明诗人离情的不可遏止,而“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则将诗人静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
诗中的情感,似“云”飘逸,似“柳”柔细,似“水”清莹。那云彩、金柳、青荇、波光、星辉都因情感而着色,因情感而美好。康河曾见证过徐志摩的那段美好时光,是他永远的精神依恋。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浸染着他的情感,他的洒脱与无奈。“轻轻地来”“悄悄地走”等字的反复运用,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本是美好的事情,值得放歌的,但又不能唱,只能“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是个人独特的无可奈何的秘密世界,连夏虫都为他这种秘密的美好的记忆而沉默了。他的轻轻、悄悄,不是为了惊动校园,而是相反,他强调的是,校园的一切都是为了成全他悄悄地回忆。“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这种悄悄的别离,满是诗意的,也许是他独享无声的美妙,是幸福的笙箫。
我四川师大的老师,后来清华大学的教授蓝棣之说:“不带走一片云彩”,一方面是说诗人的洒脱,他不是见美好的东西就要据为己有的人,另一方面,是说一片云彩也不要带走,让康桥这个梦绕魂牵的感情世界以最完整的面貌保存下来,让昔日的梦,昔日的感情完好无缺,表达了一种极平常极普通的离情和那种微波似的轻烟似的别绪。
难怪这首诗引起那么多读者的共鸣,在康河上游人的高声背诵和低声吟诵中,在那些划船外国人的漫溯中,人们还会记起这位中国的年轻诗人徐志摩和他的诗《再别康桥》,徐志摩已把他的诗情画意融进康桥了。面对康河两岸秀丽的美景,那河畔的金柳仍是夕阳中的新娘,但我也愿在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