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冯至《江上》学习目标:读懂文本,梳理思路;严谨审题,规范作答。关于作者:
冯至(1905—1993),诗人、学者。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省涿县(今涿州市)人。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文系,曾先后任教于哈尔滨第一中学、北平孔德学校。1930—1935年留学德国,先后就读于柏林大学和海德堡大学,研究文学和哲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兼附设高级中学暨德语补习班主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德语文学会会长等。著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中篇小说《伍子胥》,论著《论歌德》、《杜甫传》等。关于作者:
冯家为天津著名盐商,盐引在直隶涿州,八国联军侵华后避难于涿州,故生于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四中。
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学团体浅草社。1925年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1930年留学德国先后就读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1935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任教于同济大学。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个人荣誉1980年被聘为瑞典皇家文学、历史、文物科学院外籍院士。1981年被聘为联邦德国美茵茨科学与文学科学院通讯院士。1983年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慕尼黑歌德剧院颁发的歌德奖章。1985年民主德国授与他格林兄弟奖。1986年被聘为奥地利科学院通讯院士。1987年又获该国国际交流中心授予的1987年国际交流中心艺术奖,联邦德国海德堡大学授予他“金博士证书’。同年获联邦德国“大十字”勋章。1988年联邦德国达姆施塔特语言文学研究院授与他宫多尔夫奖。内容简介
故事的结构非常均衡完美。全书共九节,分别以伍子胥可能经过的地点为题名。首先是郢都外的“城父”;接着,经过了两处水域:“林泽”和“洧滨”;随之是两处陆地:“宛丘”和“昭光”;接着又是两处水域:“江上”与“溧水”;整个故事则结束在另两处陆地:“延陵”和“吴市”——而“吴市”,冯至暗示我们注意那可能是又一个“城父”。关于文本:
民国大家冯至,建树颇多,作为作家,他写诗,写散文,也写小说;作为翻译家,他是中国德语文学翻译的先行者;作为教育家,他提出“洋为中用”的治学方法,培养了一大批术业有专攻的文学人才。其撰写的中篇小说《伍子胥》虚实结合,影响深远,“主调仍然是伍子胥为了决心倾覆楚国腐朽的王朝不得不走的艰苦的行程。一路上他只见善者受罪,恶人横行,美的感到孤单,丑的到处蔓延,但归终还是善战胜了恶,美压倒了丑”,小说共九节内容,分别以伍子胥经过的地点为名,从郢都外的“城父”,到“林泽”“洧滨”,再到“宛丘”“昭关”,又至“江上”“溧水”,最后结束在“延陵”“吴市”,“中间有许多意外的遭逢,有的使他坚持,有的使他克服,是他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一段”,小说结构均衡,堪称完美,具有浓郁的历史时代风貌。关于伍子胥: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一作芸,又有地方称作贠(yún)),字子胥,楚国人,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以封于申,也称申胥。
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极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是姑苏城(今苏州)的营造者,至今苏州有胥门。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
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所灭。后人评价:
司马迁:怨毒之於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於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於後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白公如不自立为君者,其功谋亦不可胜道者哉!
桓宽:缟素不能自分于缁墨,贤圣不能自理于乱世。是以箕子执囚,比干被刑。伍员相阖闾以霸,夫差不道,流而杀之。乐毅信功于燕昭,而见疑于惠王。人臣尽节以徇名,遭世主之不用。
刘向:①楚不用伍子胥而破,吴用之而霸,夫差非徒不用子胥也又杀之,而国卒以亡。②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蓤水,无以饵其口,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江上【注】冯至
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望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
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诗化情境,晚秋尚有一片绿色以正衬子胥此时的境况——柳暗花明又一村,充满诗情画意,突出子胥死里逃生后轻松、幸福的心境。)
>>>
情节序幕:关外晴山一片绿。
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对偶手法,突出江岸聚集之人来自不同的地域,汇集吴、楚民情,更显故事之自然与客观,营造出典型的社会氛围。)有人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对话论理,季札的高洁与退隐,为下文突出子胥的人品埋下伏笔。)
“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
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士各有志。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季札挂剑”这一典故,用来表示对亡友吊唁、追怀,或用于形容恪守信义;对比手法,众人对季札宁死不为王、退而耕田态度不一,其中转折突出“那老年人”的谅解,士各有志,季札行为感人——重义气,淡功名,引发子胥的反躬自省。)
情节开端:延陵季子不忘故。
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不觉起了一个愿望:“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品,——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过渡作用,既承接上文众人品评季札挂剑的情态,又开启下文子胥的就此发愿,突出内心孤寂与纠结,以及渴求政治知己的强烈愿望,为下文寻得渔父朋友而埋下伏笔。)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
日月昭昭乎侵已驰,
与子期乎芦之漪。(渔父为引渡行人苦恼而作歌,“太阳和月亮都过去很久,而我不能迟迟入睡,日月之光是那么的明亮,我和你在河边的芦苇丛中相遇”。)
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江边邂逅,渔父的歌声“感动子胥的心”,身不由己,循歌而行。)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比喻诗化,夕阳沉金,半月映江,成为永远捉不到的宝石,唯美至极;借景抒情,此等美景,慢慢地治愈着子胥。)渔夫的歌声又起了:
日已夕兮予心忧悲,
月已驰兮何不渡为?(“太阳快要落山,我心又忧又悲。月亮已经出来,你为什么还不渡江呢?”)(隐喻手法,“日月”在天,光鉴天地;歌词后续,“事寝急兮将奈何!芦中人,岂非穷士乎!”不知不觉子胥已成曲中人。)
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这歌声是吸引,亦是救赎,正应后文所言,“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
情节发展:闻郎“江”上踏歌声。
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
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爱憎分明,刚性男儿子胥,在渔父的世界里得以柔化、舒缓,矛盾交织,一面是仇深似海,一面是清淡如水;唯恐江水渡完,子胥是想挽留这难得的宁静与美好。)
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呢?”渔夫倒有些惊奇了。
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
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
“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
“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样的歌曲。“这值得什么报酬呢?”
子胥半吞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
子胥独自立在江边,望着那只船越走越远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语地说:“你这无名的朋友,我现在空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坟墓。”(照应前文季札挂剑的典故,子胥与渔父萍水相逢,“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却得对方引渡摆渡,不由感慨:唯一的恩人、无名的朋友,足矣!)>>>
情节高潮:穷思挂剑酬知己。
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哲理性的诗意美,子胥赠剑被拒,却阻挡不了子胥认定对方为知己这个想法,故而渔父虽已离去,但剑已然是朋友的了,只因“始吾心以许之”“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
情节结局:繁华落尽见真淳。(有删改)作者:冯至[注]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江上》为第六节,伍子胥过了昭关,继续跋涉,前往吴国。知识建构//诗化小说//
诗化小说,凭借诗的隐喻、象征等,让时空、心理变得浑然一体,小说的情节被淡化,整体富有哲理性的诗意美,提升审美空间。这与其他小说不同,诗化小说既不注重叙事表达,又不以情节取胜,而是重视创造情境。其特点如下:
1.诗化小说具有诗的审美目标,或寓于诗情,或富有哲理性的诗意美。
2.既有生活的客观真实,不失美感,又有思想内涵,博大精深。
)A.子胥过了昭关,所见风景与以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绿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获得了真实的生命”的心情写照。B.“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C.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有些嗫嚅”“半吞半吐”,表现的是子胥渴望同渔夫交流,又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D.“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世界”,他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B项中“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错误,此时的子胥是在享受渔夫带给他的“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故选B。2.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该题“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其中“文学效果”可从多角度理解。重抓冯至“诗化小说”的特色,重在景、情、境及哲理化方面阐释,参考“知识建构”与小说常规答题角度即可。文本点评:赵德明老师
①子胥姓伍,名员(yún),子胥乃其字,春秋时楚国人。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国的太师。楚平王听信少师费无忌的谗言,杀害了伍奢及其长子伍尚,又画影图形到处捉拿伍奢次子——伍子胥。伍子胥出逃,过韶关时,一夜白头,全是因为事情紧急,愁坏了。小说《江上》从伍子胥过得韶关写起。到了吴楚边境,伍子胥松了一口气。父兄被害之后,他一路辗转、奔波,九死一生;如今总算逃得生天,如同新生。那大片绿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获得了真实的生命”的心情写照。
④⑤段:“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渔夫的出场很诗意,先来了四句歌谣:“日月昭昭乎侵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前两句是说时光飞逝,我和你在这芦苇畔、江水边不期而遇,真是缘分呀。后两句是讲天色已晚,我为你而忧,咱们赶紧渡江吧。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这样的歌谣,在渔夫看来稀松平常,一天就是这样反反复复唱着过日子的。伍子胥一听,却感觉到了久违的宁静、祥和,甚至是温情脉脉。不错,伍子胥不会忘记楚国的血雨腥风,不会忘记楚平王听信谗言昏庸无道,不会忘记父兄被杀家仇国恨,不会忘记自己孤身一人亡命天涯的生活,他更不会忘记灭国复仇的使命。但是,此时此刻,在月光下,在橹声中,伍子胥心底最柔软的那一块被眼前的人、眼前的景给拨弄得几欲“膨胀起来”,他一定想到了岁月静好,国泰民安!这一切,也缘于渔夫。他的歌声,让伍子胥引以为知音;他的沉静,给伍子胥思想的最大自由。对一个风尘仆仆的赶路人,对一个素昧平生的外乡人,渔夫给予了最大的热情和理解,他没有问长问短让伍子胥穷于应付,也没有说长道短让伍子胥心烦意乱,他把伍子胥迎上船,让伍子胥的“世界”回到最初,“回到原始一般地宁静”。人和人相处,未必一定懂得对方才是最好;有时候,即使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不言不语,默默相伴,就会温暖,就会感动。
⑥⑦段渔夫有渔夫的“志愿”,他渡人并不为求回报;伍子胥有伍子胥的理由,他赠剑只因渔夫给他心灵的“救赎”。渔夫,在伍子胥的心底,视之为“朋友”——“无名的朋友”“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小说写了什么?说情节,无非是渔夫载伍子胥渡江,伍子胥赠剑而渔夫不受。这故事有什么意思?恐怕不太好说。我们必须知道,这篇小说不以情节取胜;想要弄个清楚明白,我们得从伍子胥的内心世界来入手。父兄被楚平王杀害,自己被画影图形追拿,伍子胥过了韶关逃离楚国之后,紧张的心境渐渐地平复。崭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小说开头的风景描写,就衬托出了人物内心的轻松。江岸边,一位老人和年轻人的对话引发伍子胥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老人称赞季札让国的高洁,也欣赏季札死友墓旁挂剑的义举,以之为佳话。而年轻人则认为季札独善其身是逃避济世责任,不考虑百姓死活,是沽名钓誉。不知道伍子胥的观点是怎样的,但他孤身一人、举目无亲的处境使得内心渴望友情,渴望理解,他对季札墓旁挂剑的行为很是激赏,非常仰慕。
渔夫的歌声触动了伍子胥,把他拉回了现实,他思前想后,感觉到时不我待,心中由不得惆怅、焦急。而当他看到渔人“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的生存状态,“柔情”顿生。伍子胥也是爹妈生的,岁月静好未必不是他的人生追求;可现在背负家仇国恨,他一个人去国离乡,复仇的怒火在胸中熊熊燃烧。伍子胥的内心世界冰火两重天,一面是海水,一面是火焰,纠结得要死要活。伍子胥赠剑,纯然是因为渔夫让他有了片刻的内心安宁,帮助他“渡过了我的仇恨”。但同时,伍子胥又说:“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这话在表明,“渡过”不等于彻底忘记,让伍子胥不复仇是不可能的。复仇,势在必行,箭在弦上,刻不容缓。这是伍子胥始终不会改变的。可以说,老人与年轻人的对话,季札让国的“高洁”,死友墓旁挂剑的义举,渔夫散淡自适的生活,对伍子胥是一个触动。这样的人生对他而言是意外,跟他当下要复仇的欲火格格不入。伍子胥难以平衡,也没办法找到平衡,只会纠结至死!
是的,这篇小说写的就是伍子胥的纠结。一方面,他艳羡季札的“高洁”和义举,有感于渔夫的纯粹与散淡,渴望人间真情厚谊;一方面,他痛恨楚平王昏聩听信谗言杀害了父兄,以必死之心要报仇雪恨。与其说伍子胥和渔夫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不如说是伍子胥的内心中“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翻江倒海。他明明知道前一个世界是天堂清风明月花红柳绿让人向往,后一个世界是地狱油锅烈火血雨腥风谁不厌弃?但他无可选择,只能一条路走到黑、走到底,直至走投无路!能够理解这一点,相信我们也能理解作者书写季札和渔夫这两个人物的用意所在。季札没有出场,或者说,他是在老人和年轻人的对话中“出场”的。季札做了两件事,一是让国,一是挂剑。让国讲的是季札视功名利禄为粪土,连人世间至高无上的王位都不屑一顾,丢开了世人熙熙攘攘追求的功利世界。这样的取舍,这样的决绝,这样的追求,不为一般人所理解,也跟伍子胥当下的处境没有什么瓜葛。——非要勾连点什么关系的话,让伍子胥把恩怨情仇放置一边,纯属“虚构”!季札让国的故事难以触动伍子胥,而墓畔挂剑的义举则让伍子胥感同身受,这是俗世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