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在古代,胥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吴兴,是中华传统汉族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85位。
5.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胥臣官拜司空,其子孙后代都在晋国任官职,使得胥氏家族发扬光大,一朝得名。
6.南北朝、宋、明之际,胥氏族人向今甘肃、山东、河北、江西、江苏、湖南、安徽、河南、东北、四川、黑龙江、新疆等地拓展,汉唐之间以琅琊吴兴为郡望。
7.典籍《百家姓》把胥氏的“郡望”定在“琅琊郡”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256年)指齐地琅琊(今山东胶南)。
8.南北朝(公元420~479年)时期中原居民南迁,白下(今江苏南京幕府山)为“客籍”也叫琅琊郡。
9.《百家姓》编纂于宋朝,说明当时胥氏望族琅琊郡,不是在山东胶南就是在江苏南京。
胥姓的由来和历史2
胥姓的由来和历史出自上古炎帝部落中赫胥氏族人,属于以先祖氏族称谓为氏。相传炎帝是著名的氏族首领,他的部落擅长农业生产,并以凤为图腾。炎帝的部落中有一支族人叫作赫胥氏,其后代以胥作为姓氏并世代相传。
也有人认为赫胥氏是传说中的帝王名,据《庄子马蹄》记载:“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也有资料记载:“赫胥,上古帝王也。亦言有赫然之德,使民胥附。”据《续通考·同性异派》载赫胥氏后亦为胥氏,故曰赫胥,盖炎帝也。
胥姓的历史故事
左传载东周(前770--256)春秋流亡时始祖胥臣,字季子,追随之,有殊功,后以使命过冀,见冀缺锄草农具,其妻赠送之,相待如宾,乃举于文公。
晋国楚国城濮之战,胥姓始祖蒙马虎皮溃楚军。官拜“司空”采邑(封地)为“臼”又称季臼,后代有的用“邑”为氏称“臼”或“季臼”
胥臣死后,周倾王4年,秦晋两国交战,胥臣之子胥甲与赵穿,泄了军情,主帅赵盾削甲的官爵,逐到卫国,起用甲子胥克。
晋厉公时,克之子胥童为卿,他与权臣栾书、中行偃积怨很深。后来栾书、中行偃受宠于厉公,胥童遂被杀害,后人中为避仇杀,一支以祖父名字为改"胥"为"童"称童姓《通志氏族略》。
胥姓的由来和历史3
胥姓的由来:
1、出自上古时候。炎帝是著名的氏族首领,他的部落最擅长农业生产。炎帝的部落崇拜凤图腾,和崇拜龙图腾的黄帝部落一起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的部落中有一支族人叫作赫胥氏,其后代以“胥”作为姓氏,世代相传。
3、出自复姓改为单姓。古代春秋时期,晋国有个贵族华胥氏,后来简称为胥氏,后来也简称为胥氏。在古代,胥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吴兴。
胥姓的历史: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胥臣,他的后代以父字为姓,世代相传姓胥。一般以为胥姓为晋大夫胥臣之后,《左传》记载东周春秋时晋国(今山西省)晋文公(重耳)流亡时始祖胥臣,字季子,追随之,有殊功,后以使命过冀,见冀缺锄草农具,其妻赠送之,相待如宾,乃举于文公。
晋国楚国城濮之战,始祖蒙马虎皮溃楚军。官拜“司空”采邑(封地)为“臼”又称季臼,后代有的用“邑”为氏称“臼”或“季臼”其子胥甲,孙胥克,曾孙胥童,玄孙胥午皆为“卿、大夫”胥臣死后,周倾王4年,秦晋两国交战,胥臣之子胥甲与赵穿,泄了军情,主帅赵盾削甲的官爵,逐到卫国,起用甲子——胥克。
人口分布:
在古代,胥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吴兴。胥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85位。在2013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267位。胥姓主要分布在四川、山西、安徽等地。胥姓人口较少,约2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0.1%。
在河南省周口市,胥姓人以商水、鹿邑、郸城居多。从胥姓族谱来看,鹿邑、郸城胥姓为同一族系,商水和周口市其他胥姓人为同一族系。不过,周口市所有胥姓人都源于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