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来说说官渡之战中另一个谋士的重要作用。那就是贾诩劝张绣投靠曹操。
是后,太祖拒袁绍於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绣欲许之,诩显於绣坐上谓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绣惊惧曰:"何至於此!"窃谓诩曰:"若此,当何归?"诩曰:"不如从曹公。"绣曰:"袁强曹弱,又与曹为雠,从之如何?"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绣从之,率众归太祖。《三国志·荀彧荀攸贾诩传》
袁绍派人来拉拢张绣,张绣想答应,贾诩却拒绝了袁绍的使者,直接建议张绣投降曹操。
张绣说:“袁强曹弱,我又得罪了曹操,怎么还能去投靠他?”
贾诩说:"曹操表面上奉天子以令天下;袁绍强,我们去了不受重视,曹操弱,你去了他才重视你;曹操是做大事的人,不会介意以前的私人恩怨的……"张绣竟然真的听了贾诩的话,投了曹操。
这个话怎么解读呢?表面上贾诩作为谋士力主张绣投降曹操,后来的结果也应验了贾诩的眼光。
但试想张绣是傻子吗?明知道曹操弱小还投靠曹操。假如袁绍真的强大,曹操真的弱小,即使曹操再重视他,他岂不是一样会随着曹操的失败被灭吗?
所以,贾诩劝没劝最关键的是张绣听没听进去,而张绣听进去最重要的前提是他判断曹操一定会赢。
“袁强曹弱”曹操为什么还会赢?
事实上通过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官渡之战时并非“袁强曹弱”,更多的是势均力敌。为什么还会有人认为“袁强曹弱”,而且曹操必赢呢?
我想,古人不比我们,掌握的信息没有那么及时,结合语境与历史,“袁强曹弱”恐怕更多指的是声势方面,袁绍四世五公的出身与强大的号召力、宣传力毕竟没几个人可比。
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认为曹操必赢呢?比如从袁绍处到曹操处的荀彧、郭嘉等人,这个信念恐怕比曹操还强。
首先,除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虚操作,他们应该更多的是看到了曹操的实力不亚于袁绍,所以曹操取胜的可能性非常的大。
其次,荀彧、郭嘉等人出自颍川士族,他们在袁绍处没有受到重用,才改投曹操。如果曹操被打败,将对他们是灭顶之灾,所以他们和曹操一样没有退路。
最后,也是曹操比袁绍更为杰出的政治军事实力被很多人认可,他们认为凭借这些,曹操定能取胜。
张绣显然是知道这些的,那他为什么还拿不定主意去问贾诩呢?我想张绣的最大顾忌恐怕在:“我得罪了曹操,怎么还能去投靠他?”
贾诩这个时候给张绣的定心丸就是"曹曹操是做大事的人,不会介意以前的私人恩怨。"
张绣这才听了贾诩的话,投了曹操。
那么,怎么评价作为谋士的贾诩劝张绣投降曹操的行为呢?我想答案要留给读者。
还有一个现象,也能说明我的观点,那就是官渡之战前各方摇摆势力都将砝码压在了曹操这边,只不过最终保持了观望态度而已。最典型的就是关中诸将及刘表。
《资治通鉴》记载:
不管是天水杨阜给关中诸将的说辞如何,刘表的从事中郎南阳韩嵩的行为怎么样,这其中都透露出对官渡之战时曹操的看好。关中诸将可是只看真刀真枪的实力派,而刘表也非庸主,他们及他们身边人的判断,岂不是印证贾诩劝降张绣的真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