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非鲁迅题材”影视剧中鲁迅元素的整理及意义
文/黎保荣
摘要:学界缺乏对“非鲁迅题材”影视剧的充分研究,这包括引用鲁迅名言的影视剧、鲁迅不作为角色但作为隐喻的影视剧、鲁迅作为配角的影视剧。这些影视剧具有较大的意义,从史实来看,它们有的忠于史实,有的偏离史实;从艺术来看,它们比较契合故事情节,同时也塑造了更为立体、丰富的鲁迅形象,有的鲁迅的名言警句具有点题及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从传播来看,无论是什么年代(民国、当代)、什么题材(政治、革命、爱情、梦想)的影视剧,都出现了鲁迅元素,除了尊重历史事实之外,还融入当下现实生活,具有较大的传播力,这是比一般的鲁迅题材影视剧更大的传播力;从文化交流来看,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最后,以鲁迅为方法,这些影视剧既疏通了鲁迅的文化血脉,还原鲁迅的身份,又从民国史视角、个人史视角、比较视角来拓展鲁迅研究的多种维度,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以跨越时代的方式让观众思考鲁迅给我们留下了什么。简言之,这些意义凸显了鲁迅的当代性问题,如历史的当代性、形象的当代性、传播的当代性、文化交流的当代性以及眼光的当代性。
关键词:新世纪;“非鲁迅题材”影视剧;元素;意义
所谓“鲁迅题材”影视剧,分为两类。一是指以鲁迅为主角的影视剧,最早的电影是1992年上映的电影《风雨故园》,还有2005年丁荫楠执导的电影《鲁迅》,由濮存昕等主演,还有电视剧《鲁迅与许广平》《鲁迅与柔石》《鲁迅与史沫特莱》等。这还不包括不能归入影视剧的话剧,例如《鲁迅》《大先生》等,日本话剧《上海月亮》《远火——鲁迅在仙台》等,以及纪录片《鲁迅战斗的一生》《鲁迅传》《鲁迅之路》《先生鲁迅》《鲁迅的大家庭梦想》《民国先生——鲁迅》《记忆·鲁迅1936》《大国巨匠·鲁迅》等。二是指由鲁迅作品改编的影视剧,例如电影《祝福》《阿Q正传》《药》《伤逝》《孔乙己》《铸剑》《祥林嫂》(越剧电影)等,以及话剧《孔乙己》《风波》《奔月》《狂人日记》《无常·女吊》等。
一、引用鲁迅名言的影视剧
(一)2021年首映的电影《1921》
正因为这样的“寻路”的象征意味,电影特别突出了青年毛泽东在上海街头“奔跑”的情节。他首次去法租界,然而在异域风情的新鲜之下却埋藏着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毫无地位可言的黯淡,为了排解内心愤懑,他在上海街头夜跑,这是一种有生命力、方向感与思想力的奔跑。这样的奔跑虽然出自毛泽东喜爱奔跑的习惯,但是也具有浓烈的象征意味:这是“为理想奋斗,为真理献身”的奔跑,这是在时代的“黑夜”里朝着“胜利曙光”的奔跑,这是在异乡作为“新人”要开创新社会的青春中国的奔跑,这是为了“中国人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庆祝自己的国庆”的觉醒中国的奔跑,这是为了“寻路”(寻找理想)的奔跑。为什么这样说?这就要回到毛泽东奔跑的起因:当时年轻的毛泽东在上海法租界遇到了一群庆祝法国独立日的法国人,当他随着高唱着《马赛进行曲》的人流进入领馆时却被无情地拒之门外;在围观群众的哄笑声中,他开始反思“什么时候中国人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庆祝自己的国庆”。故此,便有了一场夏夜的上海街头的奔跑,展现青年毛泽东的满腔热血与为国忧心,以表象的奔跑折射出寻路的内在力量。
(二)2020年首映的电影《八佰》
电影开头当中国散兵发现日军后不久,屏幕上赫然打出了一行字“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②,这句话出自鲁迅的《墓碣文》,导演管虎自述爱读鲁迅的作品。影片讲的是抗日战争初期谢晋元部的八百壮士(实则450余人)在四行仓库,背靠租界坚守。1937年10月26日,鉴于在上海闸北地区抵抗已日趋艰难,蒋介石决定撤出该区绝大多数部队,去防卫上海西部郊区;同时命令顾祝同让其麾下的八十八师单独留守抵抗。因为九国公约的签字国将于11月6日召开会议,蒋介石希望以八十八师的牺牲来赢得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达到政治目的。四行仓库保卫战于11月1日结束,奉命撤退。守军临危受命,抱着必死的决心,由怯懦走向英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陈树生等干脆背着一捆手榴弹跳楼,跟敌人同归于尽,直接成尘土成碎片了。“成尘”就是“死亡”,“微笑”就是视死如归,正如电影结尾的“让我子孙后代,再不受此耻辱”“我们的后人会记住这里,我们的国家会记住你们所做的一切”,为国家未来的和平富强,为曾参与的历史被铭记而微笑。
(三)2015年首映的电影《我是路人甲》
该片讲述了一群群演的故事,他们各怀梦想来到横店,却面临着各种现实困难的考验。于是有人知难而退,有人偷懒成性,有人迎难而上,坚持努力。电影中的群演王昭长得比较帅,其梦想是成为古天乐,“等你老了,我就成了你”是他的口头禅,但他老是开小差睡懒觉,不去努力,所以当导演想找长得帅一点的群演去北京培训的时候,他错过了,被群演万国鹏(影片的主角)得到了机会。王昭的朋友、爱读书的群演覃培军找到正在偷懒的他,非常生气地对他说了一段话:“茅盾说:‘我从来不梦想,我只是在努力认识现实。’戏剧家洪深说:‘我的梦想,是明年吃苦的能力比今年更强。’鲁迅说:‘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梦醒了无路可走。’”(之后群演张文斌对王昭大喊:“苏格拉底说:‘人类的幸福和欢乐在于奋斗,而最有价值的是为理想而奋斗。’”)
这些话都与梦想有关,契合电影的主题。鲁迅的这句话出自《娜拉走后怎样》,但它与原文稍有出入,原文是“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③这句话从痛苦、清醒与寻路结合的角度,与其他作家的名言所呈现的认识、吃苦、奋斗等不同层面一起,阐释了梦想,丰富了电影的主题,同时使得王昭受到启发或刺激,性格得到转型,从此以后,王昭洗心革面,变得努力而上进,不再做白日梦。
(四)2017年的日本动漫《偶像活动STARS!》
与《我是路人甲》类似,日本动漫《偶像活动STARS!》同样是讲述追求梦想的故事。该剧第二季第48集,其他女孩说闪耀的方式不只有一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更重要。白银莉莉回应说:“正是如此,中国的思想家鲁迅曾经说过:‘没有必要回头往后看,因为你的眼前有许多路可走’。”女孩们说“梦拉一定能够开拓属于自己的道路”,白银莉莉接着对女孩柚子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为了实现梦想,我们也不得不迈步旅行,就像梦拉一样,你自己也应该明白吧,所以你应该启程了。”
二、鲁迅不作为角色,但作为隐喻的影视剧
(一)2020年的日本动漫《西顿学园》
(二)2002年上映的电影《男人四十》
影片中的男主角——40岁的林耀国是中学的中文教师,为了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他在讲完文言文之后,预告下一次课讲鲁迅,在学生们认为学鲁迅“old(落伍)”后,他解释说鲁迅实际上很“潮”:“鲁迅很in(新潮)的,鲁迅是我们中国第一代去东京留学兼扫货的型仔(帅哥),当时他住在神田……他的日文LUCKLUCK声(十分流利)。”
这部电影引入鲁迅,其实是一种衬托或隐喻。第一种衬托是林耀国在学校不受领导和学生重视,但在他的女学生胡彩蓝的眼中却充满魅力,就像很多学生认为鲁迅很落伍,属于过去时代的人物,而林耀国却认为鲁迅很新潮、很有才华,甚至很有型(很帅)一样。第二种衬托是彩蓝爱上了林耀国老师,林老师像其他正常的老师一样退避三舍,以免招惹麻烦,却又恐怕过分避嫌会不利于彩蓝的心理健康,于是发乎情,止乎礼;另外,彩蓝长得漂亮而又多愁善感,她似乎是他的妻子陈文靖年轻时候的影子,因为陈文靖年轻时也爱上了自己的中文老师盛老师,并且珠胎暗结,盛老师不负责任地出走台湾,她才选择嫁给同学林耀国。这就有点像鲁迅与许广平的恋爱,鲁迅当时也是顾虑重重,犹豫不决,最终才喊出“我可以爱”的心声。
(三)2014年首播的电视剧《大丈夫》
(四)2019年首播的电视剧《掩不住的阳光》
在该剧第6集中,方志敏对战友们说:“同志们,我已经给远在上海的鲁迅先生,通过人捎去了一封信。中央红军西征之后,我们就和党中央失去了联系。现在我们根本就不知道中央在什么地方,所以中央也不可能清楚我们现在的处境。鲁迅先生一直是非常坚定的同情和支持我们党,我想以他的社会名望和能量,他有可能帮助我们找到党中央。只要能和中央即使取得联系,我们就可以把这里的情况及时报给党中央。”他的战友纷纷说:“要是能找到鲁迅先生那可太好了!”“不容乐观啊。现在我们的党在极度的困难时期,党中央在流动,各地党组织已经转移到地下,单线联系,即使鲁迅先生接到了方主席的信,恐怕也难以找到我们的党组织啊!”这里体现了鲁迅对中共的同情与支持,鲁迅与中共的联系,以及方志敏等人对鲁迅的信任,即使身在狱中,也不改信任。
同样,在2009年上映的电影《可爱的中国》的结尾部分方志敏遗言托永一先生(胡逸民),将一封信交给孙夫人(宋庆龄),记号是在右角上点了一个点,另一封信交给鲁迅先生,记号是在右角上点了两个点,他请永一先生务必将他的文稿送出去。但是2019年电视剧版的《可爱的中国》,却并未提到鲁迅,只是说由胡逸民将文稿交给上海的中共地下党。
这就涉及鲁迅研究史或中共党史上的一大疑案,即方志敏是否曾托人把手稿或书信转交给鲁迅。最早提及此事的是冯雪峰,他在1951年9月6日为人民文学出版社拟出版的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而写的《说明》有言:
这里影印出来的两篇作品(指《可爱的中国》和《清贫》),是方志敏烈士就义前在狱中写的。它们怎样被人从狱中带出来的,看方志敏同志的这封短信就可知道;而从狱中带出之后,终于能够送到上海鲁迅先生手里,并因而能够把志敏同志给党中央的信送到中央,这是应该感谢这位带信的朋友的。这两篇文稿和这封短信中所说的三封信,送到鲁迅先生手里的时候,大概已经在方志敏同志就义后很久,即是一九三五年临末或一九三六年初,因为我在一九三六年四月从陕北到了上海,鲁迅先生立即把它们交给我的时候,他说收到已经有几个月了。
方志敏同志给党中央的信是密写的,我当时就转送到在陕北的中央了。在鲁迅先生转交来的信件中,我记得没有给孙夫人的信,我当时是否向鲁迅先生问过信的下落,现在已经记不起来了;我今天想,可能是由那带信的朋友直接送去的,或者是早已由鲁迅先生交去了,因为那时候鲁迅先生和孙夫人是有往还的。⑤
但是,在冯雪峰去世之后,关于鲁迅传递方志敏手稿书信之事,出现了两派意见:一是吴奚如、胡风、王尧山的夫人赵先的回忆,叶淑穗、王锡荣的研究与冯雪峰大致相似;二是胡愈之、胡子婴的回忆,黄中海、项立岭、罗义俊、周国伟、史伯英等的研究,则或者认为鲁迅传递的是其他手稿,并未传递过《可爱的中国》《清贫》,或者认为方志敏有让鲁迅传递手稿的嘱咐,但手稿并未经过鲁迅之手,因那时鲁迅已经去世,故此,鲁迅到底传递了方志敏哪些文稿,暂无定论。⑥
但根据之后董少东的《遗墨越狱》可知,方志敏在狱中与高家骏、胡逸民相熟,高家骏曾让其女友程全昭传递方志敏手稿:
胡子婴还不知道的是,毕云程是中央特科工作人员,他把显影文稿抄件转到了中央特科。当时的中央特科临时负责人王世英看后,又将文稿抄件转到莫斯科共产国际东方部。接着文稿又由莫斯科传到巴黎《救国时报》社,1936年1月29日为纪念方志敏烈士被俘一周年,《救国时报》全文发表了方志敏《在狱致全体同胞书》和《我们临死以前的话》两篇文稿。这是最早公开发表的方志敏狱中文稿。出于对鲁迅先生的尊重和方志敏信中的嘱托,毕云程将《给鲁迅的信》和文稿抄件转交给鲁迅。鲁迅先生确实收到了方志敏的狱中文稿,但并非由他传递给党组织,相反,是党组织转递给他的。”⑦
而在《掩不住的阳光》第7集方志敏在国民党抓获他的庆祝大会上发表演讲——“正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强者的愤怒,只会向更强者挥刃;而弱者表达自己的愤怒,却只能冲着孩子瞪眼睛’”——来表达他对国民党政府当时向日本侵略者卑躬屈膝,而又抓捕共产党的愤怒。这句话原文是“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刀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⑧。
三、鲁迅作为配角的影视剧
(一)2018年首播的电视剧《楼外楼》
该剧第23集讲述的是赵田雨勾结孙无忌,让孙无忌直接到楼外楼抓人。因为拘捕令上明文写着抓捕“周树人”,所以鲁迅巧言善辩,“你们要抓周树人,关我鲁迅什么事”,有些在场的女学生也故意找鲁迅签名,鲁迅签下的名字就是“鲁迅”,并非“周树人”。孙无忌懵懂地带队离开。赵田雨恨铁不成钢,点醒孙无忌,当孙无忌再到楼外楼抓人时,家宝早已暗中送鲁迅先生离开了。
根据鲁迅的生平,这个情节具有虚构性质,但在某种程度上也与鲁迅被通缉的传闻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鲁迅究竟有没有被通缉过?根据有的学者的考证,无论是从鲁迅自己的说法、国民党政府的有关说法和记载,还是真的通缉令,以及1936年7月李秉中为了帮助鲁迅“解除通缉”的劝降信,都可以得出真的存在对鲁迅的通缉令,只不过通缉令并非针对鲁迅一个人,而是针对六十多人。例如1930年9月30日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公函15889号》及其六十多人的名单,就有鲁迅的名字,该密令将早前已经呈请取缔的自由运动大同盟,以及当时上海的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左翼作家联盟、上海青年反帝大同盟、普罗诗社、无产阶级文艺俱乐部、中国革命互济会、革命学生会,统统称为反动组织,“共党在群众中公开活动之机关”,“密令淞沪警备司令部及上海市政府会同该市党部宣传部严密侦察各该反对组织之机关,予以查封,并缉拿其主谋分子,归案究办,以惩反动,而杜乱源”,鉴于鲁迅在自由运动大同盟发起宣言中名列第二,在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上讲话及担任常委,属于被通缉的“主谋分子”。⑨
(二)2016年公映的电视剧《红星照耀中国》
与前相比,该剧涉及鲁迅的地方详细得多,有四集之多。
第9集:斯诺在内山书店再次见到鲁迅,谈及鲁迅做大学教授和国民政府特约著述员的事情,鲁迅说不想涉足政教两界,只想专心译著,精神与肉体需要相对的平衡;鲁迅在《故乡》中说到人间本没有道路,道路是因为走的人多了,才从无到有。鲁迅谈及《两地书》和两人的恋爱问题;鲁迅还念了“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自嘲》诗。大家谈及女作家冯瑛,鲁迅怀疑冯瑛的突然失踪很可能是因为共产党而被抓。
第14集:鲁迅到内山书店,老板把方志敏的遗稿《可爱的中国》交给鲁迅,鲁迅读了其中一段,自述会把手稿交给他所希望交给的人。恰逢两个男女学生想买鲁迅的书,但钱不够,鲁迅索性送给他们一人一本。斯诺恰好到书店,他告诉鲁迅他编选并翻译的《活的中国》英文版已经出版,那时鲁迅先生的身体已经每况愈下,因为抽烟而整日咳嗽不止,斯诺将稿费送上,让鲁迅先生贴补家用。
而2019年公映的电影《红星照耀中国》,同样有鲁迅的角色,只是所占篇幅不多。在影片中,斯诺把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活的中国》英文版样书交给鲁迅审阅,鲁迅认为这是斯诺为中国人做的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斯诺问鲁迅是否见过毛泽东,并告知毛泽东是南京政府通缉名单上的第一号赤匪,鲁迅回答:“那些切切实实足踏实地,为中国人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以为同志,而且以为是光荣的。”
(三)2014年首映的电影《黄金时代》
在电影《黄金时代》之前,有2013年公映的电影《萧红》。
与之相比,《黄金时代》不仅讲述二萧的爱情故事,它更注重讲述女作家萧红的成长史、生命史,影片在不同的空间中展示萧红的成长,涉及呼兰、北平、哈尔滨、上海、东京、武汉、临汾、重庆、香港等地。而在萧红的人生历程之中,鲁迅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故此,影片用了大概26分钟表现鲁迅,比电影《萧红》详细得多。
《黄金时代》中鲁迅出场的时候,表现的是他在窗边写作的镜头,他抽烟,看萧红的《生死场》手稿,然后咳嗽。萧军收到鲁迅的回信,鲁迅信中说“不必问现在要什么,只要问自己能做什么”,萧红没想到鲁迅会那么快回信,缓解了她写完《生死场》之后的迷茫。镜头一转,聂绀弩介绍说由于国民党对进步文化事业采取高压政策,鲁迅曾被通缉四年。上海文学流派众多,由于政治倾向和阶级立场不同,作为文坛领袖的鲁迅往往处于风口浪尖。
然后,影片表现了鲁迅与萧红的六次见面。
第二次见面,聂绀弩夫妇也在,本是为了给胡风的小孩满月设宴,但胡风第二天才收到信,所以没到场。在宴会后写给二萧的信中,鲁迅说:“敌人是不足惧的,最可怕的是自己营垒里的蛀虫,许多事都败在他们手里,因此,就有时会使我感到寂寞。我的确常常感到焦烦,但力所能做的就做,而又常常有独战的悲哀。”
第三次见面在鲁迅家里,那也是二萧第一次到鲁迅家。那是冬天的黄昏,萧红介绍鲁迅家里的烟,花瓶里种的几棵万年青,鲁迅伤风了一个多月刚好,晚饭后聊到9点,鲁迅说“12点以前终归有车子可搭的”,所以聊到将近12点,即使下雨,鲁迅也非要送到铁门外不可。在电影里萧红想为什么他一定要送呢,对于这样年轻的客人,雨打湿了头发,受了寒,伤风不又要继续吗?这一细节体现了鲁迅对萧红的诚挚以及萧红对鲁迅的关心。
第五次见面,鲁迅在家里设宴给萧红饯行,由黄源介绍,萧红东渡日本,而黄源的妻子许粤华留日,帮忙照顾萧红,其实鲁迅并未过问二萧的感情,也许是不便干涉。萧红在给萧军的信中提到鲁迅逝世,“不知现在他睡到哪里去了”。
第六次见面是萧红去上海万国公墓鲁迅墓前祭奠鲁迅,只是二人已是阴阳两隔。后来电影呈现了萧红写作的片段,“鲁迅先生说,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天”,而且呈现了鲁迅评价萧红穿红上衣和咖啡色裙子搭配不当的情景,而这些情景出自萧红的散文《回忆鲁迅先生》。
影片中的鲁迅事迹是根据鲁迅与二萧的书信往来,以及萧红等人对鲁迅的回忆而来,一方面相对忠实于历史,另一方面表现了鲁迅的精神人格。
(四)2021年首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
与前相比,该剧中的鲁迅虽然是配角,但演员表演的精湛与电影《黄金时代》鲁迅的饰演者王志文的表演相比,可谓不相上下,该剧大概也是近二十余年涉及鲁迅最具体、详细的“非鲁迅题材”电视剧,有12集。部分剧情如下:
第8集:周树人(鲁迅)出场是在物色碑帖,背对着军阀砍一青年之头的情景而不为所动,此处包含后来鲁迅小说《药》的买人血馒头的情景。陈独秀知道周树人是“大才”,钱玄同想找周树人为《新青年》撰稿,但是周树人不为所动,声称他只对抄古碑、辑录金石碑帖、校对古籍感兴趣。当钱玄同以“消沉论”“抄这些有什么意思”来批评他的时候,他用“铁屋子论”来反驳。(这一情节在《呐喊·自序》可见)最后以钱玄同请喝酒为代价,周树人答应先读一下《新青年》再说。
第9集:张勋复辟之后,周树人在教育部门前立牌示威,在木板上写下“不干了”三字,遇见蔡元培也来教育部,周树人对蔡说他“来表个态”“免得日后,他们说我跟张勋同流合污”。这其实符合鲁迅的实际情况,根据1917年7月3日的《鲁迅日记》:“上午赴部与侪辈别。”即张勋复辟后于7月1日拥戴清废帝溥仪“登极”,鲁迅愤而去职,为此赴教育部与同人告别。{11}蔡元培邀请鲁迅到北大兼职教书,并请他为北大设计校徽,陈独秀邀请他为《新青年》同人,蔡元培指出周树人的文笔就像外科医生的手术刀,锋利无比,他是在当时中国看问题最尖锐、最深刻的一个。根据1917年8月7日《鲁迅日记》“寄蔡先生信并所拟大学徽章”,鲁迅受蔡元培之托设计北京大学校徽,鲁迅于本日设计完成并寄蔡。{12}而据1920年8月6日《鲁迅日记》,鲁迅到北大任教是三年之后,并非电视剧所言的1917年,因鲁迅日记记载“晚马幼渔来送大学聘书”,即北京大学聘任鲁迅为国文系讲师的聘书,讲授中国小说史等课。{13}
第10集:北大新文化派师生们热议周树人设计的北京大学校徽的内涵与形式,但刘师培反对之,蔡元培提到新文化运动不能缺少周树人这一不得了的主将。
第14集:周树人聊起杨开铭,周作人告诉他杨开铭心地善良,接济一个寡妇,因杨在寡妇家喝醉伏案而眠,导致寡妇被沉潭,于是杨开铭就疯了。恰巧周树人的表弟阮久荪,在来北京的路上,看见许多饿死的人,大受刺激而疯狂,产生一种有人要杀他的幻象。周树人被这些疯狂的情景所触动,萌生创作小说《狂人日记》的强烈冲动。
后来在《新青年》编辑部,大家提议在北大办新文化讲座,鲁迅提出他的讲题是谈白话文小说,而林纾在与保守派商议时提到鲁迅的《狂人日记》。
有学者指出,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时候并非《觉醒年代》里的伏地状态,而该小说于1918年发表之后,也并未引起轰动,并未出现《新青年》同人聚拢红楼文科学长室共读《狂人日记》的情景;直到1923年收录该小说的《呐喊》出版,鲁迅的沉寂期才宣告结束,在新文学阵营的内部,“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的心”。{14}实际上,以上种种,包括守旧派议论《狂人日记》之事,都不过是出自编剧的艺术加工和想象罢了。
第16集:有如下场景:鲁迅去北大听陈独秀等的讲座;鲁迅参加《新青年》的编委会,独坐一旁,吃面时鲁迅说到复古派的风向转了,由原来的针对胡适,掉转枪头针对陈独秀、蔡元培。
第22集:鲁迅听刘半农读林纾的《荆生》后,他说自己最多动动笔杆子,不像林纾那样呼吁北洋政府镇压陈独秀等人。当时复古派南北夹击,万箭齐发针对新文化运动,是可忍孰不可忍,已经到了新旧文化决战的时候了,孰是孰非,该做个了断,他自己的《孔乙己》马上完稿了,他表示还会再写篇小说,跟林琴南较个高低。
第23集:鲁迅复述林纾的文言小说《妖梦》的故事情节,小说中以白话学堂的妖人影射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等人,并设计了他们被阿修罗王统统吃掉的结局。鲁迅用专题演讲的方式批评林纾的《妖梦》,讽刺清室举人林纾大发议论,维护中华民国的名教纲常,“您老不是敝国的人,少管敝国的事”,一个清室之人,跑来民国,也不能试图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非要挡,就会被碾着腿。
第25集:鲁迅等人慰问已经解散的工读互助社,他曾为该社写有“宁流额上汗,毋染手中血”对联。
第37集:鲁迅等人看望刚出狱的陈独秀,鲁迅以“这什么时候开席呀?我口水都流出来了”的幽默言辞化解了大家的悲伤气氛。陈独秀说等着鲁迅的小说盛宴开席,他在狱中是靠读鲁迅的小说度过的,新文化运动没有鲁迅的小说可不行。鲁迅打趣说几天不见陈独秀,没想到陈催稿的本事见长了。
第40集:陈独秀从武汉回来,到胡适家躲避,鲁迅等前来探望。陈独秀逃难之际,鲁迅感慨如果没有陈独秀逼他写稿,就不会有《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也不会有“鲁迅”这个人。陈独秀一如既往地认为鲁迅是中国思想最深刻的小说家,鲁迅才是新文化运动的真正旗手。
客观来说,虽然《觉醒年代》中有关鲁迅的史料有真有假,但是对鲁迅的倔强个性、启蒙精神、幽默性格的表现却是十分到位的。
四、研究意义
综上所述,对新世纪以来“非鲁迅题材”影视剧中鲁迅元素的整理,大致具有如下意义,彰显了鲁迅的当代性。
第二,从艺术来看,它们比较契合故事情节,同时也塑造了更为立体、丰富的鲁迅形象,有的鲁迅的名言警句具有点题及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第三,从传播来看,无论是什么年代(民国、当代)、什么题材(政治、革命、爱情、梦想)的影视剧,都出现了鲁迅元素,除了尊重历史事实之外,还融入当下现实生活,具有了较大的传播力,这是比一般的鲁迅题材影视剧更大的传播力,例如《1921》《黄金时代》《觉醒年代》等。因为鲁迅题材影视剧,对于对鲁迅不太感兴趣的观众,缺乏吸引力,而“非鲁迅题材”影视剧的鲁迅元素的加入,反而扩大了鲁迅的影响力。
第四,从文化交流来看,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鲁迅不仅被国外的学术界所研究,被国外作家所敬佩所借鉴,还被国外的影视剧所塑造所提及,这不仅有利于中国文化传播,也有利于增强中国现代文化自信。
第五,以鲁迅为方法。这些影视剧既疏通了鲁迅的文化血脉(古代与外国),还原鲁迅的身份(新文化运动先锋,无产阶级革命的同路人,文学家),又从民国史视角、个人史视角、比较视角来拓展鲁迅研究的多种维度。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以跨越时代的方式引导人们思考鲁迅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例如鲁迅智慧、鲁迅精神,鲁迅该如何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精神生活。它们既注重鲁迅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也注重表现鲁迅的精神世界(如《黄金时代》《觉醒年代》),只是可惜的是无论是影视还是学界,越来越倾向于从外部世界理解鲁迅,这也许是由于我们距离鲁迅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远。
简言之,这些意义凸显了鲁迅的当代性问题,如历史的当代性、形象的当代性、传播的当代性、文化交流的当代性,以及眼光的当代性。
注释:
{1}③④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10页、第166页、第225页。
②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8页。
⑤⑥⑨王锡荣:《鲁迅生平疑案(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61—262页、第263—276页、第173—184页。
⑦董少东:《遗墨越狱——方志敏狱中文稿是如何流传下来的》,《北京日报》2018年9月18日,又见同日的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⑧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⑩刘月悦:《埃德加·斯诺:向世界介绍一个真实的中国》,《光明日报》2021年10月1日。
{11}{12}{13}鲁迅:《鲁迅全集》(第1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9—291页、第292—294页、第408—409页。
{14}姜异新:《约稿·创作·发表·冷遇——〈狂人日记〉四重奏》,《随笔》2022年第2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鲁迅回忆录整理与‘鲁迅’形象的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0BZW18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