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牛马市场是贵阳市境内最大的大牲畜交易市场,也是贵州有名的大牲畜交易市场之一。
它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年(1666),云贵总督由云南迁驻贵阳,贵阳府辖四县一厅〔贵筑、贵定、龙里、修文及长寨厅(今长顺县)〕。贵阳人口增多,农村集市随之有较大发展。府辖区内农村集市多达百余个,贵筑县辖南上里有石板哨、刘士莲、川心堡、花仡佬场。花溪牛马市场,明清时期原址在花仡佬大寨(今花溪大寨),称花仡佬场,逢丑(牛)午(马)日赶场。丑日为大场,称牛场;午日为小场,称马场。大场天赶场的人数及物品数量比小场多出一倍以上。牛场日上市出售的牛多,马场日上市出售的马多,形成远近闻名的花仡佬牛马市场,吸引省内外客商,经久不衰。
民国初年先迁马场于花溪街小坡上,俗称马市,不久牛市也随迁到此,汇成大牲畜集散地。这时仍逢丑(牛)午(马)日赶场,但不分大场小场,每场均有几百头(匹)牛马上市交易。据民国三十三年(1944)十二月对贵阳市花溪(1937年花仡佬改名花溪)市场调查:花溪市场的大宗交易为大牲畜,年输出马6000匹,牛3000头,其次则为粮食、面粉、包谷、酒等。直到1958年8月全国实行“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化,以期消灭所谓生产资料私有制残余,割掉资本主义尾巴,才关闭了农村集市贸易。
1980年,花溪徐家冲牛马市场
据1958年11月25日贵阳市工商管理部门所作《关于我市当前自由市场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一文记载:目前“自由市场的购销活动大大减少,9月上旬上市的品种12个,逐旬下降到10月下旬只有5种,最近以来花溪场除有几匹马外就根本没有上市的东西”,“集市作用越来越小,甚至根本消失”。1959年农业生产大幅度减产,农村没有农副产品进城,国营商店的商品供应减少,连续几个月没有定量的食肉供应,日用生活品非常短缺,市场(地下黑市)物价飞涨,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整个社会经济陷入严重的困难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