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作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以产业化经营为主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情况
(一)利用资源抓招商,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采取多种措施,多形式、多渠道抓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引进,抓投资环境的治理,抓优惠政策的制定落实。泰安市现有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重点龙头企业23家,市重点龙头企业102家。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310家,其中规模以上的217家,涉及种植业152家,畜牧业40家,水产业4家,林特产业21家。带动农户70万户,占全市乡村户数的60%,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户均增收1750元。
(二)引导龙头企业向集团化、民营化和科学化管理迈进。围绕当地优势产品和主导产业,采取股份合作制、联合、兼并、出售等形式,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创建企业集团,带动基地和企业共同发展。在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中广泛开展创“五有”活动,即每个龙头企业必须有标准化生产基地、有达到国际水平和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有科学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有先进的产品检验检测设备、有严格的产品质量跟踪服务。目前,泰安市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7家;民营企业占农业龙头企业的比重达到95%以上。
(三)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促进外向型农业发展。市委、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明确规定从2003年起连续五年,市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并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为全面开拓国际市场,积极鼓励龙头企业引进国外资金、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建立各类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并按照国际规范标准加强对农产品及其加工企业的标准认证,努力实现与国际市场的全方位接轨.
(四)立足优势产业,努力拉长“六大产业链”。坚持从区域布局着眼,基地建设入手,扩点成线,聚块成带,促成规模,努力构建完善六大产业链条。一是牛奶加工业产业链。以蒙牛、亚奥特为龙头,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以实施“奶业富民工程”为重点,扩大奶牛存栏和牛奶产量。目前2家企业年消化鲜奶36万吨,带动养牛专业户2万余户。二是鸡、鸭肉加工产业链。以正邦、永大等企业为龙头,不断扩大辐射半径,加快发展禽类养殖,形成5000万只规模。三是猪肉养殖加工产业链。以银宝、吉利等企业为龙头,构建产、加、销一体化生产格局,不断前置安全生产环节,使企业产品直接面对消费者。四是蔬菜加工贮销产业链。目前泰安市蔬菜加工企业31家,其中较大规模的有机蔬菜加工企业近20家,有机蔬菜已经成为泰安市农产品出口创汇的重要产业。五是果品加工产业链。以汇源、养加加等企业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果品精深加工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全市果树种植面积20万亩。六是粮油、桑蚕加工产业链。依托巨龙、雪菱等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优质专用小麦210万亩、优质玉米120万亩。
(五)创新发展模式,着力抓好“四种机制”。一是龙头带动机制。泰安泰山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成为拥有7个有机蔬菜加工厂、3个有机肥料厂、10条IQF生产线的外向型企业,下联2.7万农户,辐射带动有机蔬菜基地3万多亩,每收购1吨蔬菜向村集体返还组织费60元,凡是建有机蔬菜基地的村,每年仅这一项收入就达10万元左右。二是市场带动机制。肥城王庄批发市场,带动起10万亩土豆和大白菜生产基地。房村西红柿专业批发市场,带动本镇发展西红柿大棚3万个,带动农民增收6000万元以上。三是专业合作组织带动机制。宁阳县乡饮乡柳云西瓜专业合作社申请获得了无公害标志,登记注册了“西云岗”西瓜商标,带动发展基地2000多亩。四是政策引导机制。从2003年开始,市委、市政府规定每认证一个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奖励认证单位现金2万元,获省级名牌农产品每个奖励现金5万元。截止目前,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面积分别达到172万亩、140.2万亩、22.15万亩。06年泰安市东平有机大豆、亚细亚有机毛豆、房村西红柿、良庄马铃薯等8个产品获山东省名牌农产品称号。
(六)完善经营机制,逐步密切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关系。一是抓好合同契约,按照自愿互利、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实现双赢的原则,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产销合同订单。目前,全市订单农业已发展到120万亩,其中粮食70万亩,亩效益比非订单高10%左右;蔬菜50万亩,亩效益比非订单高20%左右。二是抓好股份合作制,活化农民承包土地使用权。农民利用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等要素入股,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多种组织形式与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泰安市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尽管做了许多工作,但从总体上看,水平还不高,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面临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龙头带动能力差。虽然泰安市有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67家,但龙头企业仍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小、散、低、弱”的状态。大部分龙头企业还是小企业,停留在对农产品的初级加工上,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窄,带动能力差,科技投入少,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包装、营销、品牌等方面的管理经验和人才,致使市场适应力和竞争力相对较弱,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比较弱。
(二)是人民币升值给企业增加了压力。近年来人民币不断升值,出口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国际竞争能力减弱,大部分以出口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面临极大挑战和前所未有的困难。如泰安泰山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人民币升值造成企业产品毛利润由原来的7-8%降低到2-3%。公司2006年因人民币升值造成的汇兑损失达624万元,直接减少了企业利润。
(三)是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目前多数龙头企业和农户的结合,实际上是一种松散的联合体,“订单农业”还比较脆弱,产供销脱节的矛盾仍然突出。特别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仍然较低,企业与农户之间缺乏联结的桥梁,龙头企业和农户双向投入、双向负责、双向服务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四)是市场体系发育和土地流转机制不够完善。近些年来,各地虽然重视抓了农产品市场建设,但多数规模档次低,功能不健全,辐射半径小,带动能力弱,能带富一方农民、繁荣一方经济的市场流通大龙头很少,引导组织农民进入流通领域,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机制没有建立,农户经营规模小,分散化程度高,投资能力弱,经营手段和经营方式落后,已经成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因素。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下一步打算
(一)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有大发展。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和超过1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的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和国际竞争力强的出口创汇企业。
(二)农产品加工水平有大提高,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精深加工比重明显增加。
(三)基地建设布局继续优化,根据优势企业、优势产业以及农产品出口需要,建设一批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突出泰安市有机食品这个特色,带动农户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
(四)农产品品牌建设有大突破,培育一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名牌产品,省级以上(含省级)龙头企业食品类产品达到无公害或绿色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