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相声:(Crosstalk)一种民间说唱曲艺,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
2传统相声:清末民初时期的相声。
二、相声的渊源
(一)先秦“俳优”
1)以科诨(插科打诨)为特点,却不排斥音乐、戏剧、歌舞成份,实际上是综合艺术。《滑稽列传——优孟谏楚庄王》
2)俳优与相声的渊源
1.都以娱乐为外衣
2.都以讽谏为生命线
3.都以语言为手段
(二)历代笑话
揠苗助长滥竽充数
自相矛盾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画蛇添足
刻舟求剑
刘宝瑞《火龙衫》就是《分庄稼》、《火龙衣》两个笑话的复合。
(三)唐代参军戏
参军戏继承了古代俳优的传统,以嘲弄讽刺为能事。表演时一个戴头巾,穿绿衣服,叫做“参军”,另外一个穿破衣服,像个僮仆,叫“苍鹘”,像对口相声里一个逗哏的,一个捧哏的。(四)宋代百戏
宋代百戏杂陈,盛况空前,说唱艺术繁盛,百戏中说唱的有:讲史、说三分、五代史、小说、商谜、说经、诸宫调、学像生、学乡谈、叫果子、小唱等等。
(五)明代“象声”
明末清初林嗣环的《口技》:
三、相声建立行业
1)侯宝林、薛宝琨、汪景寿、李万鹏合著《相声溯源》和《相声艺术论集》中已作了详尽的论证,梳理出的发展线索:
2)像生--象声--相声
(一)开山祖师朱绍文
1.“穷不怕”朱绍文,天桥八大怪之首
2张三禄-------朱绍文(穷不怕)、阿彦涛、沈春和
3撂地作艺
早期演出场所并不多,除在茶馆、杂耍园子、街头和庙会外,天桥则是杂耍艺人“撂地”作艺的重要场所。场分为三等:上等的设有遮凉布棚和板凳;中等的只有一圈板凳;下等的什么设备都没有,只有一快空地。
相声艺人用白沙子在地上画个大圈就开始表演,行画叫做“画锅”,无非是靠它吃饭的意思。自嘲“刮风减半,下雨全无”,过的是“雨来散”的生活。
4“撂地”作艺,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种,诙谐地学唱京剧和小曲;第二种,当众表演“象声”--口技;第三种,中长篇的笑话,摹拟各种做小买卖的吆喝声;第四种,怪诞的滑稽表演。
”八门”是金(算命、卜卦、相面、测字、看风水)、皮(卖草药及药糖的)、彩(变大、小戏法的)、挂(表演武术、练把式的)、平(说评书的)、疃(说相声的,行话叫做“疃春”)、调(卖戒鸦片烟药的)、柳(卖唱的:唱京戏的叫做”海柳”,唱鼓曲的叫做”柳海轰”,唱小曲的叫做”杂柳”)。金、皮、调三门属于骗人的行当;彩、挂、平、疃、柳属于民间杂耍技艺,并列一起,等于把民间技能和江湖骗术混为一谈,实属良莠不分。
(二)早期著名艺人
1.阿彦涛“浑门相声”与“清门相声”
2.沈春和弟子有魏昆志、冯昆治、裕二福、高闻元等。东北三省的相声是冯昆治在那里繁衍发展起来的。
(三)相声行业的拜师规矩
1在旧时代,学相声必须正式拜师。没有师承门户,不算艺人,不准参加演出。
2相声界拜师要先认引、保、代三师。
3口传心授。
马三立的拜师贴:
今天邀请各位光临,是为马德禄的三儿子马三立拜周德山为师,又算拜门,又算授业。言明满师以后,给周老师效力一年。授业期间,衣、食、住、行概由师父承担,出师后自理。三节两寿,拜望师父,礼有厚薄,各凭天良......授业期间,死走逃亡,业师概不负责。中途辍学,赔偿三年膳费。
4代拉师弟明明是自己收徒,却出于谦虚,算做代师收徒。
(四)相声行业的祖师爷——东方朔
相声八德(第四代)
马德禄,(马三立的父亲);周德山,艺名周蛤蟆,(马三立的师父);裕德隆,德字辈大师兄,艺名瞪眼玉子,焦德海(张寿臣,朱阔泉,常连安的师父);刘德智(郭启儒的师父);李德钖艺名万人迷,(马桂元的师父);李德祥师从恩绪(马寿岩的师父);张德全师从恩绪。
第二章传统相声的分类之——单口相声
一、单口相声的概念
单口相声一般又称为“单口”、“单春”、“单笑话”,由民间的笑话和故事发展形成,是由一个相声演员单独对观众表演的,是相声里最早出现的形式,所以传统相声里单口相声居多。单口大王刘宝瑞
较长的段子(大笑话)能连着说几天。如:《丑娘娘》
较小的段子(小笑话)说起来只需二三十分钟。如:《贼说话》
二、单口相声的分类
(一)巧妙地嘲弄封建皇帝和朝廷重臣,蔑视王朝统治的权威。如《连升三级》、《珍珠翡翠白玉汤》、《刘墉参皇上》、《解学士》之类。
(二)无情地揭露封建官吏的贪婪、昏聩和他们腐朽的寄生生活。如《属牛》、《日遭三险》、《糊涂县官》、《怯跟班》之类。
(三)把财主们的自私、愚蠢暴露得淋漓尽致如《麦子地》、《看财奴》。
(四)揭穿了封建道德的虚伪,描绘了封建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的解体。如《化蜡扦儿》、《五人义》。
(五)还有很多传统作品是刻画小市民和游民阶层的,展示出贫穷、愚昧、腐败的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从这些人物的滑稽故事中大体上都可以发掘出一些朴素的道理。
如《杠刀子》的理发匠,《渭水河》的艺人,《偷斧子》的和尚,《贼说话》的“贼”以及行骗有术的《小神仙》、《巧嘴媒婆儿》等等,五颜六色,光怪陆离。
朱绍文——张寿臣——刘宝瑞
四、单口相声与笑话、故事的不同
单口相声传统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很有特点,它所不同于笑话者在于情节比较完整,人物比较丰满;所不同于故事者在于一定要有“包袱”(笑料),而且情节与包袱一定要紧密结合。
五、单口相声与评书
(一)目的不同单口相声的主要目的是逗人发笑,评书的主要目的是阐述事实加以演义。
(二)手法不同相声讲究”说,学,逗,唱”,最主要是在讲述故事的时候把人逗笑了,说书不一定要有哏。
六、关于八大棍
八大棍原本指的是八部长篇单口相声,具体指《君臣斗》(又名满汉斗)《马寿出世》《宋金刚押宝》《解学士》《康熙私访月明楼》《硕二爷跑车》《张广泰回家》《大小九头案》八段。其中广泰回家、押宝、私访和马寿这四段出自评书《永庆升平》。
七、传统单口相声段子介绍
(一)长篇君臣斗、马寿出世、宋金刚押宝、解学士、康熙私访、北京奇闻、硕二爷、血溅白犬坟、白宗魏坠楼、枪毙刘汉臣、丑娘娘、女状元、李半仙捉妖、黄金梦、双槐树、古董王、蛤蟆告状、九头十三命
短篇大禹治水、蜂麻燕雀、海棠红、夜郎国、珍妃井、闹天坛、听鹂馆、范家店、飞笔点太原、打西太后、黄半仙、化蜡扦儿、贾行家、借火儿、酒迷、二十四孝、天上人间、开殃榜、赎驴、连升三级、抡弦子、崇祯测字、卖父肉、卖西瓜、摇煤球、巧媒、怯跟班、闹学房、求一毛、日遭三险、三瘸婿、三近视、山东斗法、
第三章传统相声的分类之——对口相声
一、对口相声概念
曲艺名词,又叫双春。相声形式之一,指由逗哏、捧哏两个演员对讲的相声。曲艺的一种,两人交替说些有趣的话,引人发笑。
二、逗哏与捧哏
(一)逗哏与捧哏的概念
“一头沉”是对口相声里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形式由两个演员进行表演。由于这两个演员所表演的人物不同,所担负的任务,也就是台词,是不平均的。一个是主要的叙述人,通常叫“逗哏”,一个是在旁边辅助对话的,这个辅助对话的就叫“捧哏”的。
“逗哏”、“捧哏”这名词是从清代“全堂八角鼓”里面沿袭下来的称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甲、乙两个人。甲是“逗哏”,乙是“捧哏”。、
传统乐器八角鼓
1逗哏,对口相声演出时不断地说出笑料以让人发笑的主要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即相声中的“主角”。在传统相声中,逗哏的笑料应远多于捧哏。对口相声中,通过捧逗的衬托、铺垫,逗哏与捧哏合作,使叙述中逐渐组成包袱,产生笑料。
2捧哏: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乙”。又称“量活儿的”。
(二)捧逗哏的演员构成
捧哏的往往是逗哏的老师和长辈;而逗哏的则常常是捧哏的徒弟或是晚辈。
如:万人迷张寿臣刘宝瑞唐杰忠
(三)捧哏的站位
舞台以桌子为中心,捧哏的站在桌子的正后方,逗哏的站在桌子的右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