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很多朋友都在纪念托尔斯泰发表著名的“不想爱了也不想劳动了”164周年
这些名家“摆烂文学”
类似的还有天天打牌胡适之、不想挣钱契诃夫、厌恶考试季羡林……
它们之所以能成为经久不衰的互联网老梗
足以说明每一代人都对“累了,想摆想摸鱼”的心情深有共鸣
特别是当下在越来越焦虑内卷的环境中泅水的学牲社畜们
所以,谁再敢说年轻人喜欢“摆烂”、“三分钟热度”
你可以把托翁这句话讲给他听
大家都是当代托尔斯泰(bushi)
实际上,不管是不是真的“三分钟热度”
觉得自己就是并且为此苦恼的真的大有人在
就鲲的了解来说,其中身弱的朋友居多
他们确实有喜欢的事情,也能从中得到乐趣
但就是坚持不下去
偶尔咸鱼打挺,也支棱不了太久
还有更多时候,想做的或者必须要做的事
不一定是喜欢的事
要把这些事情坚持做下去,更是艰难的考验
比如说想去留学,但不喜欢学外语
想精进摄影技术,定格世界的美好
但学习摄影和后期理论太难太枯燥;
想把工作项目做好
但要面对的都是不喜欢也不擅长的事情……
很多时候,把一件事坚持下去比迈出第一步更难
因为当一开始的刺激、紧张和新鲜感逐渐褪去
随之而来的就是枯燥、无聊、疲惫……
本来“续航”能力就不太够的小伙伴就会觉得:
仿佛用光了所有力气,而前路还是艰难而漫长
简直分分钟内心OS:累了,毁灭吧
于是一个念头如恶魔低语般在脑中逐渐响起:
“要不,摆了吧”
一旦屈服,之后就是在摆烂和自责之间痛苦地反复横跳
当然啦,身弱不是原罪
意志力不太够,容易疲惫,觉得坚持很难……
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本身无可指摘
真的不必因此责备自己,甚至自我pua
但就此把自己定义为“废柴”,遇到困难就消极躺平也不可取
就鲲的观察,很多动不动就“摆烂”的人并没有那么心安理得
他们只是在稀里糊涂地和内心的某种压力拉扯
结果在消极抵抗中被更深的焦虑和无意义感包围
近些年各种平台的各路博主都开始传授自律秘诀
侧面反映出陷入这种恶性循环的人越来越多
同时也说明这些秘诀或者技巧确实不太有用
甚至因为讲得太多成了全民玩梗时代的一句玩笑
比如前两年很火的梗:一个自律的xx有多可怕
那难道说意志力不太强的人注定要在痛苦地奋斗和焦虑地摆烂之间挣扎吗?
在读到《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时
鲲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些灵感和启发
让我们一句一句来看吧~
大概很多人都会把这句话理解成:要居安思危
这话没错,但河上公还提供了一个解释思路:
治身治国安静者,易守持也。情欲祸患未有形兆时,易谋止也。祸乱未动于朝,情欲未见于色,如脆弱易破除也。其事未彰著,微小易散去也。欲有所为,当于未有萌芽之时,豫塞其端也。治身治国,当于未乱之时,豫闭其门也。
——河上公
结合原文翻译过来就是:
治li社会和治身修心都是一样,在形势安定的时候最容易维持“稳态”。
问题还没有显露出来的时候,容易解决;祸乱和情欲还是暗中涌动,没有形成规模、浮出表面的时候,力量比较脆弱,也容易消除、打散;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采取预见性的措施,赶在出问题成为乱子之前把它解决。
有生于无,大作于细,难作于易
这句话必须从正反两个方面去理解
(《道德经》真的深谙辩证法精髓!)
世间万物无论好坏,都有发展的过程
要做成大事、难事,就一定要从细小的、简单的地方入手,注重积累
而这一句相当于对前一章的深入和延伸
讲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的重要性
当小问题发展成“顽疾”时
就说明它已经和整个系统血肉相连
再想处理掉,就会不可避免地对整体造成伤害
所以从一开始就小心谨慎,把问题扼杀在摇篮里
是最最经济的办法
这就跟中医里的治未病是一个道理
听起来相当简单高效
但能真正能实践的人是凤毛麟角
还是那句话:见小曰明
只有对社会组织运行的底层逻辑足够清楚的人
才能在问题未成型的时候有所觉察,有所预见
并且准备对应的解决方案
只有对自己了解得足够透彻的人
才能在刚刚动心起意的时候就觉察到自己的念头
并且自我引导和约束
这句就不翻译了
如果把《道德经》里的句子按知名度高低排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不说位列榜首
至少也是Top3
流水的作文,铁打的名言名句
谁敢说小时候写作文时没用过这句?
如果在考场上能把前一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也写出来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都在强调坚持的重要性
水滴石穿,铁杵成针
但在接受这一观点时容易忽略掉的就是:
坚持和积累并不是第一步
还要在开始之前,看清自己选择的路径
尤其是在这个选项过剩的时代
有多少选项曾经被捧热捧高
而在浪潮褪去后跌得惨不忍睹?
还有多少选项正在被捧高捧热的路上
而漂亮外表的背后是无尽深渊?
在做出选择前,确保头脑是冷静的
这比下定决心坚持到底更重要
人类在做事的时候,经常在快要成功时失败。原因是没有保持最开始的认真和谨慎,如果能自始至终地努力、慎重,那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嗯,让你明白了积累的重要性之后,老子接着泼你一头冷水:
人类啊,就是个行百里者半九十的物种
和从未尝试比起来,功败垂成更让人遗憾啊
这一段照字面意思理解的话就是:
自始至终认真努力,那基本不会有失败
可这不就跟“坚持到底就能取得胜利”一样
虽然很有道理,但跟废话没区别
因为对于大部分普通人类来说
难就难在“坚持”——
要克服自身的意志力不足、懒惰、畏难……
还要抵御外界的各种诱惑
仿佛在跟自己的天性打一场没有尽头的恶仗
而人,谁没有脆弱、不坚定、力量不够的时候?
emmmm
听起来有点让人绝望哈……不行不行!
仔细想想,其实“慎终如始”这句话里
隐藏着一个解决“如何坚持”这个大难题的思路:
把整个过程都当成“开始”
我们试着分解一下这句看似简单的话:
“开始”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挑战,意味着打起精神,绷紧神经,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听起来好难?但换个角度看
“开始”也意味着新的转机,新的体验
在接受挑战的同时,也充满刺激和新鲜感
所以很多人非常享受刚开始做一件事的感觉:
肾上腺素会上升,注意力完全被调动起来
好像有着用不完的力量
跟开始比起来,“过程”才是最困难的
事情进行到中间的时候,是挑战最大的时候
因为这时最容易产生倦怠、疲惫或者畏难的心理
一旦新鲜感褪去,刺激趋于平淡
就会难以集中注意力
找不到一开始做这件事时全神贯注、激情满满的状态
所以把“过程”当中每一部分都当成“开始”又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不存在所谓“过程”
你所做的事情,每一步就都是新的探索
没有了“终点”和“过程”
许多事情不再是一条漫长的路
而还原成一个个精彩的点
你不会因为所谓的“终点”存在,而把手头的事当成任务
因为所谓的“终点”并不存在
“道”的精彩,本来在于这生生不息的过程
你要做的,只是专注于自己体验和成长
既然事情本来就不是一个无间断的连续过程
你也不需要强迫自己随时精神饱满
累了就让自己松弛下来,不算懈怠
摸鱼就是要摸得理直气壮
张弛有度才能保持作为人的“弹性”
留有余力才能持续发展
说穿了,不过是一种心态的转变
但一个关键心态的改变能作为一把钥匙
引发诸多连锁效应
当由“终点”定义的“过程”不存在后
你会发现“能否坚持到底”好像不是最重要的
必须要得到某个特定的结果,本来就是一种执念
半途而也不一定得不偿失
如果发现实在不喜欢也没什么收获
放弃也是及时止损
重要的是你收获了很多独特的经历和体验
它们让你成长为不完美但独一无二的你
很喜欢电影《伯德小姐》中的这段台词:
妈妈:“我希望你成为最好的自己。”
女儿:“如果现在这样就是最好的呢?”
其实所谓的最好、完美其实都是想象
但太多人把它当成了执念
补充说明一下:
在王弼注本中,“民之从事”前面还有一句:“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但跟上下文不符合,而且跟第二十九章的内容重复,应为错简。
所以圣人不去追逐人欲,不把珍稀的物品当成宝贵的东西;圣人不去学习智巧权谋,补救众人所常犯的过失。听任万物按照“道”的规律流转,以辅助万物的自然生长,而不敢干涉妄为。
这句话再次回到上边讲过的问题:
坚持和积累之前需要确定方向
为什么圣人要欲不欲,学不学呢?
因为众人之过,就是人欲和伪学
一个是人野蛮的动物性
一个是偏离了真理的所谓“知识”,是人类因智力而产生的傲慢和狭隘
大多数人的目标无外乎人欲和伪学:
把外在于我们自身的东西当成目的
比如金钱、学历、他人的艳羡,以及“完美完成”本身;
所有的“对外接触”都是对自己固有观念的强化
阅历、经验、知识并不会让他们越来越包容,只会让他们更加傲慢和狭隘